大学试题(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1页
大学试题(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2页
大学试题(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3页
大学试题(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4页
大学试题(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学试题(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卷I一.参考题库(共30题)1.偏误分析有哪些贡献和不足?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什么是“支架”学习法?与我国古代哪个教育家提出的教学方法比较相似?3.社会文化理论有哪些积极意义和局限?4.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有哪些?5.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6.请举例分析偏误分析价值和历史局限。7.行为主义和心理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8.“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9.什么是语体变换?10.如何区分: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11.如何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对比分析的兴起和衰落?12.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些方面?13.如何看待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僵化现象?14.简述“习得”“学习”这两个过程。15.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16.什么是沉默期?17.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变异有哪些特点?18.偏误分析的作用是什么?19.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20.什么是对比分析?简要分析对比分析的强势说和弱势说?21.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22.偏误归类的方法是什么?23.什么是歧义容忍度,什么是移情,什么是关键期假说?24.什么是普遍语法?25.什么是僵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6.输入假说包含哪几个要素?27.语言监控模式包括哪几个假说?28.偏误分析的步骤是什么?29.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包含哪些内容?30.偏误有哪些来源?卷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偏误分析的意义: 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 第二,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第三,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局限:其局限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分。 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 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2.参考答案: “支架”理论:所谓“支架”是指学习者与他人之间构建的一种互动与合作关系。 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即从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可以在互动中利用“支架”学习法激活。《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支架”的作用:专家主导、专家与新手平等、新手与新手 (1)能唤回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能使学习任务简单化; (3)可以督促学习者始终保持自己的目标; (4)对学习者的语言进行评判; (5)调整学习者的情绪; (6)向学习者提供最佳答案。3.参考答案: 意义: 首先,社会文化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 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观点。 最后,从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的确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习得进程。 局限: (1)研究范围比较小,比如在我们前面介绍的研究中被试有的只有两个; (2)研究很多都是在课堂中进行,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中的习得状况; (3)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缺乏长时间的纵向研究; (4)对于习得速度等其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关注的方面,社会文化理论几乎没有提及。4.参考答案:1.对语言学习的看法2.学习者个人因素(年龄、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动机)5.参考答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不可能通过所接触的有限的语言输入获得的。儿童如果没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是不可能在贫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语规则的,由于语言输入的贫乏,儿童只能借助于普遍语法来获得母语的语言能力。儿童在认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很难掌握抽象的概念,而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最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这就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6.参考答案:价值:①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它并非探讨学习者的母语语言系统或目的语系统本身的规律,而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因此偏误分析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②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③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局限:偏误分析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是,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的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①偏误分析只考察了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②从目前的偏误分析研究来看,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③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的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④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7.参考答案: 行为主义: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语言习得就和任何其他种类的习得一样,包括习惯的形成。学习者在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并且随之强化他们的反应来便于他们记忆的过程中形成习惯。因此,习惯是一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一般认为所有的行为,包括在语言习得中发现的那种复杂行为,都可以解释为以习惯为依据。当学习者有机会练习对一个给定的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时,学习产生了。学习者会模仿正确的语言模式,如果他们是正确的,他们得到的是正强化,如果是错误的,得到的就是负强化。应该清楚的是,行为主义理论在解释第二语言习得时,只强调外部反映和外部行为结果,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把内部过程看成“黑箱”。 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充分地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语言的描述性工作是显而易见的。学习者经常不输出而是简单地再输入。此外,他们偏误的系统性表明他们在积极地参与于构建他们自己的规则中,这种规则有时与输入的语言模式相似性很小。简而言之,学习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的一个反应。 心理主义: 在1960s和1970s,第一语言习得的心理主义理论产生。内容是: ①只有人类有能力习得语言,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②人类的头脑具备语言习得的一种能力,称为语言习得机制。它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③这种能力是语言习得的主要决定因素。 ④输入是必须的,但仅仅是“引发”了语言习得机制的运转,语言习得机制并非由输入“激活”。 中介语的概念直接吸收了这些第一语言习得的心理主义观点。8.参考答案: 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9.参考答案:Labov将由于“言语环境”(context)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现象称作“语体变换”(Style shifting)。说话人注意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享有声望的语音;而在注意程度比较低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不那么有声望的语音。10.参考答案:对于学习者来说,“母语”与“目的语”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11.参考答案: 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它是建立在当时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由于对比分析目的不同,又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对比分析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和程序,让我们可以语言间的一些不同,当时的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法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在6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但是它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70年代初开始走向衰落,主要体现在: ①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语言学,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已经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③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对比分析我们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12.参考答案: 1、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13.参考答案:“僵化”是指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不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者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也会产生于中介语系统的任何一个层面。其典型表现就是“回退”现象,即早期出现的错误有重复出现。举例:学习者用-ed表示所有英语动词过去式。产生僵化的原因有: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14.参考答案: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和学习是一对对应的概念。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的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形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15.参考答案: 1.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16.参考答案: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沉默期,语言习得者需要一个积累和消化的过程,这段时间过后才能逐步加快学习语言的进程。17.参考答案: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或中介语,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2、在母语者的语言变异现象中很难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现象。因为母语者的语言边现象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语言变异司空见惯,但也有限。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在语言形式上常常是目的语规则的。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频繁。 4、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与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18.参考答案: ①它们是学习者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色,这就提出了“学习者为什么会产生偏误?”的重要问题。 ②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便于教学。 ③学习者在自我改错时有助于学习者习得。19.参考答案: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外界环境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心灵主义学习理论则从人的大脑本身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俱有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构建起来的。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启发和影响。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20.参考答案: “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弱势说”的目的是在偏误出现之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21.参考答案: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1)“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非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22.参考答案: ①按语法范畴归类:我们可以把所有关于动词的偏误聚集起来,然后在我们的案例中识别出不同种类的动词偏误(比如过去时态的动词偏误)。 ②按识别学习者的话语与重建的目的语的差异的一般方法归类,包括遗漏(漏掉了句中应有的语法成分而导致的偏误)、误用(用一种语法形式代替另一种语法形式)、错序(在话语中,把词语按错误的顺序排列)。23.参考答案: 歧义容忍度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着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如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语义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 移情就是能体会他人的情感。移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其根本的问题是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而达到情感方面的沟通并预测相互间某种行为可能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所谓“关键期”又称“临界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12、3岁左右)到来之前。此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的进行。24.参考答案: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具有的因素或特征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当然,我指的是生物学上的必然性而不是逻辑上的必然性。普遍语法表达的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而且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是不变的。”25.参考答案: 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1)生物论:年龄 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说。 Lamendella的敏感期和“次系统”假说。 (2)语言心理机制论 Chomsky(1986)认为母语习得是受到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作用,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原则重新设置参数的过程。 (3)认知模式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三个阶段: (1)陈述性阶段, (2)联结阶段, (3)自动化阶段。 (4)文化适应模式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心理的影响。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就是社会观念与心理观念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学习一种语言是否成功以及所能达到的水平。26.参考答案: 四个要素: 1.输入数量: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 2.输入质量:必须是可理解的,即i+1。 3.输入方式:自然环境输入。 4.输入条件:焦虑低的条件。27.参考答案: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 :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3、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 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4、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5、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28.参考答案:①偏误的辨别②偏误的描写③偏误的解释④偏误的评估29.参考答案: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 。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两种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即“下意识的语言习得”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3.监控假说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学习者在说话之前会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 4.输入假说。学习者的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一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即“i+1”。 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指组织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30.参考答案: 从来源和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 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 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 也可能是认知方面或者语篇方面的。 但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Richards(1971)将偏误的来源分为三类:干扰偏误,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发展偏误,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Schachter and Celce-Murcia(1977)将其分为两类:“迁移偏误”;“语内偏误”。卷II一.参考题库(共30题)1.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2.中介语的定义是什么?3.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4.学习者的策略可以分几类?5.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具体表现如何?6.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式?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7.以关系小句为例说明语言类型研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作用。8.请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9.什么是系统变异?什么是自由变异?10.情感过滤假说涉及的情感因素有哪些?11.什么是语用迁移?12.什么是重述?什么是负反馈?13.什么是语言变异?14.简述并评析语言输入与互动的三个假设。15.简述关键期假说。16.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17.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8.简述语言输入观。19.母语迁移有哪几阶段?20.什么是儿向语言?什么是外国人话语?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是什么?21.不同的语言输入观有哪三种?它们是如何看待语言输入?22.最近发展区与克拉申的i+1有什么区别?23.什么是心理距离?它由哪些因素构成?24.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25.根据监控的程度,可以分哪几种类型?26.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27.第二语言28.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有何联系和区别?29.母语30.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卷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指的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年龄、性格、态度、动机等因素的不同而导致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1.年龄。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习得速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 2.性格。不同的性格似的二语习得者的学习速度不同,使最终获得的第二语言水平产生差异。 3.认知方式。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有很大差异。 4.语言学能。作为一种能力,语言学能可以帮助提高第二语言学习速度、降低学习难度。2.参考答案:中介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3.参考答案: 1.“单一语言能力范式”乔姆斯基 变异是“语言表达”的一个特征,而非学习者潜在知识系统的一个特征。 2.“能力连续统范式”Tarone在社会情境下研究语言变异,包括说话人之间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同一说话人由于情境变化引起的变异。 3.“双重能力模式”Krashen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产生变异的原因。4.参考答案: 认知策略即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将新概念与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所谓温故而知新。 “元认知策略”即学习者刻意组织和运用的策略,如安排时间表以提高学习效率等。 社会策略即学习者试图寻求与母语使用者谈话交流的机会,以提高第二语言的水平。5.参考答案: 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得以组织,在与此经验有关的所有目标和情形中,对个人所作出的反应产生方向性和动态的影响。 一般说来,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其所学的目的语、目的语社团及其文化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将对其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说,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目的语社团及其文化的态度是消极的、否定的,将对其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积极、肯定的态度并不一定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带来积极的影响消极、否定的态度也可能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带来正面的影响。 由此看来,学习者的态度与其语言习得效果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并非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学习者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动。 具体表现为 (1)对目的语社团和本族语者的态度; (2)对学习目的语的态度; (3)对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一般态度。6.参考答案: 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从社会文化环境来探讨社会与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Schumann于1976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 (1)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 (2)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1978年,Schumann将这一假设称作“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是在洋泾浜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 理论假设:Schuman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文化适应的连续体中。文化适应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目的语习得的水平;“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即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7.参考答案: 1、一个关于语言的获得如何阐明中介语发展的很好的例子可以在关系小句中被发现。正如我们所见,语言的不同显现于它们是否有关系小句结构。一些语言,像英语和阿拉伯语有这样的结构,而其他语言,像汉语和日语却没有。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影响了学习者学习关系小句的难易。研究发现,母语中有关系小句的学习者比母语中没有关系小句的学习者习得起来更加容易,而且他们相对来说,会更少地避免使用关系小句。 2、关系小句的语言性质从另一方面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以学习英语为例: 关系小句可以附在主句末端,如:The police have caught the man who bombed the hotel. 同样,关系小句也可以插入主句,如:The man who bombed the hotel has been caught by the police. 当英语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开始学习关系小句时,他们典型地会从第一种类型开始。因此,英语的语言结构影响习得进程。 3、关系小句结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第三种影响已经被确定。语言学家表明,语言中的主语关系代词引导的从句比宾语关系代词引导的从句多,这种关系的层级就叫做可达层级。层级能预测关系小句习得的顺序。 研究发现,层级能预测学习不同关系小句时,学习者所犯错误的频率,主语关系代词引导的关系小句出现的错误最少,比较对象的关系从句出现的错误最多。8.参考答案: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人们可以了解并报告出来;它的掌握是有或无的状态,必须是被完整的获得;学习者通过被告知可以突然的获得;可以被学习者意识到,能从口头上来交流;习得方式有两种: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对以往目标的结果进行存储。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完成不同认知任务的知识;它的掌握可能是部分的;通过技能练习而逐渐获得的;一般不被学习者意识到,不能从口头上来交流;习得方式:类推。 外显知识是通过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形式得来的知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形式练习可以促进其发展。内隐知识是通过交际来使用语言从而无意识地获得发展的知识,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功能练习可以促进其发展。9.参考答案: 系统变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言语情景式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 自由变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10.参考答案: 与二语习得相关的情感因素分为三类: 1.动机 2.自信 3.焦虑 语言学习的好坏差别主要产生于心理方面。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感越低,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从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相反,学习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情焦虑,有防范心态,其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少,习得效果就越差。11.参考答案: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12.参考答案:重述是指母语者对非母语者不合规则话语的一种反应或反馈,即是通过订正学习者的错误、重新组合学习者的前述话语这些方式给予反馈。也就是所谓的“负反馈”。13.参考答案: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2.语言风格的变异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14.参考答案: 1、“语言输入假设”是克拉申语言习得“五个假设”中的一个核心假说。按照克拉申的假设,学习者接触“可理解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充要条件。换句话说,没有可理解输入,语言习得便不会发生。 2、“互动假说”,Long认为要充分的理解和人士预言输入的本质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仅仅考察单项的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应该高度关注母语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互动过程为学习者提供的除输入和反馈外,还调整语言形式,以及华语结构和功能。 3、“预言输出假说”按照Swain语言输出假设,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着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评析:克拉申的假设强调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但他没有说明怎样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Long的互动假设丰富和发展了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的观点,加深了对语言输入本质的认识,使可理解输入更具有可操作性;Swain的假设指出了语言输入假设的局限,强调语言产出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语言输入环境度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尽管这些假设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独我们理解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5.参考答案: 关键期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时有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语言习得是容易的,并且是完整的(获得了母语者的能力),过了这一时期,语言习得就是很困难的,而且是不完整的。 该理论所依据的事实依据: 1、对失去语言能力的人所进行的调查。比如,由于车祸丧失语言能力的人,在青春期(大约12岁)之前能重新完全获得语言能力,但是过了青春期就不能完全获得了。这一点又被后来一些研究证明了,这些研究是针对一些在幼年时就被剥夺了学习母语的权利的人进行的,比如,Genie在其幼年的时候被完全孤立,并且在她13岁之前一直没有学习语言(英语),然而,后来她获得了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却没有完全掌握语法规则。 2、这有一个证据证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无论是在语法上还是在语音上都不能获得母语者的能力。在美国对移民的研究中,也说明如果他们在青春期之前到达美国,要比在青春期之后到达,更加精通语法规则,有时候他们和母语者没什么差别。然而,对于年龄没有明显的界限,并不是超过这一界限,就不可能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而这获得完整语言的能力是在逐渐下降的,在大约16岁之前完成。有趣的是,到达美国的年龄比在美国接触目的语的时长要能更好的预测最终的成果。在研究发音的时候,关键期出现得更早,最早可能达到6岁。16.参考答案: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17.参考答案: 主要内容: (1)调节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维果茨基指出,正像人类要通过工具作用于物质世界一样,人类通过符号工具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在这些符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调节工具,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3)个体话语与内在言语在第二语言形成的初级阶段,使用的第二语言只为了实现和他人的交流,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这时的语言是社会语言;随着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增多,学习者能慢慢的感悟到语言点特征,但还不能完全掌握,这时会出现个体话语,标志着语言已经从社会层面向个人层面过渡,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能力正在提高;最后,当学习者能完全掌握语言时,个体话语会自动消失内化为内在语言,成为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具。 (4)活动理论“活动”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社会性的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使学习者能够接触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把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 意义:首先,从学科交叉来讲,社会文化理论体系原本是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 (1)社会理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有调节个人行为和调节与他人关系的作用,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 (2)对于习得过程的解释,社会文化理论不同于行为主义倡导的新习惯的形成,也不同于心灵学派普遍语法中原则与参数理论,而是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将习得看做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将外在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实现都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把学习者、社会、语言联系在一起。最后,从语言习得的过程来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促进学习者习得进程的作用。 局限: (1)研究范围比较小。 (2)研究很多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下的习得状况。 (3)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缺乏长时间的纵向研究。 (4)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语言习得速度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文化理论几乎没有提到。18.参考答案: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 (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 (3)“互动论”的观点。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 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 二是“社会互动理论”。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19.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50-60年代末,母语是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Lado差异等于难度。 第二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影响非常有限。Dulay和Burt母语迁移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 第三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认识。Gass母语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20.参考答案: 母亲对学说话的幼儿说话时常常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如使用简单的词句、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这种经过调整的话语被称作“儿向语言”。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母语者使用的语言也具有“儿向语言”的某些特点,如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等。这种话语被称为“外国人话语”。 首先,“语言输入”与“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语言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如听广播、看电视、听讲座。“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其次,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如:儿向语言和外国人话语)21.参考答案: 1.行为主义的语言输入观: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 基本观点: (1)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学习者通过对语言刺激的模仿,便可以形成固定的言语行为模式; (2)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3)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2.心灵学派的语言输入观:语言习得机制是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 原因是: (1)学习者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语言现象; (2)有些现象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很少出现; (3)但是学习者可以造出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 结论: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的语言输入观:语言输入的外在环境和语言习得的内在因素都是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 “认知互动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内在加工机制与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互动理论”强调言语互动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通过互动,可以凸显某些语言现象,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22.参考答案:两者的习得目标相似,都是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发展潜能,加快发展洗得步伐,但两者在方法上不同,克拉申的i+1是被动的输入,最近发展区突出的是在他人的指引下学习者主动地自我调节。23.参考答案: 心理距离是从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 构成: 1语言休克(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 4语言疆界渗透性(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24.参考答案:对比分析的衰落导致偏误分析的兴起,偏误分析的衰落导致中介语理论的产生。25.参考答案: 1.监控过多者: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结果言难达意。 2.监控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