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10讲文言文阅读2023年新八年级暑假语文自学(统编)(原卷+解析)第10讲文言文阅读
1.了解并积累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2.能读懂浅显文言文,基本掌握文言文的常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考点梳理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三峡》中“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空隙、缺口的意思。
(4)词的活用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2.常见文言虚词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解析。
(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3.朗读停顿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部”。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
(3)句首的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如“若”“而”等)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
(6)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4.文言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①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述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②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述要求和习惯。
③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述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①②③④⑤
②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翻译的方法
①留:
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
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②删
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③换
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特别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古代的单音节词到现代已经多变成了双音节词,翻译时要将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④调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述。
前置宾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⑤补
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
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5.内容理解与概括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宇,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蓬,表述充分。
6.分析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的观点或态度。
7.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8.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间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述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二、八下第三单元课文词语积累
(一)《三峡》
1.重点词语释义
(1)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到襄:上,上升到高处
(5)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6)飞漱其间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7)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
(8)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9)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
(10)故渔者歌曰故:所以
(11)不以疾也疾:快、急速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3.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3)清
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形容词,水清澈
(4)其:
其间千二百里代词,这
飞漱其间代词,它们,代古柏
5.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
(4)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飞漱其间“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
不以疾也“不以(之)疾也,省略代词“之”
7.课文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都是群山连绵,完全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显出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答谢中书书》
1.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2.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3.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4.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5.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记承天寺夜游》
1.重点词语释义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5)交横:交错纵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2.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4)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3.一词多义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6.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与朱元思书》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2.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3.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5.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急湍甚箭
“甚”字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即“急湍甚于箭”。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省略了主语“高山”,即“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考点一:课内阅读
例1.阅读《三峡》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
(2)翻译句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峡先写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的广度。“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山的高度,从侧表现了三峡峡长山高的特点。
C.文章第②~④段对三峡进行具体描绘,抓住季节特点,依次写出了三峡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象。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马飞奔、御风飞行作对比,更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迅疾气势。
考点二:比较阅读
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解衣欲睡/实是欲界之仙都
B.月色入户/高峰入云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猿乌乱鸣,沉鳞竞跃”为景增添动感。
B.乙文描绘的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C.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以简短的议论作结尾,表述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贤人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D.乙文描绘了“月夜之美”,以“但少闲人”的感慨做结尾,隐含着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旷达的人生态度等复杂微妙的心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2)沉鳞竞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猿鸟乱鸣”中“乱”字用得极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4.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是______朝的文学巨擘___________(填人名)。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2)盖竹柏影也:________
8.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在境遇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9.对文中传达出的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B.遭遇贬谪的悲凉和感慨
C.无所事事的无聊和空虚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
10.你是怎样看待文中的心态和做法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1)沿溯阻绝()
(2)窥深悸魄()
12.翻译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译文:
13.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4.通过阅读这两个描写水的语段,你能打开思路,总结一下写景的方法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①汉:银河。②企水:口渴求饮。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④荡累:消除烦恼。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启发性情。散赏:随便欣赏。
15.对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B.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C.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D.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16.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正确的一项是()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奔)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远)
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树木的枝干)
D.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屏障)
17.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景顺序先“水”后“山”,详写“水”略写“山”,由近及远。
B.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直接描写水流之清澈。
C.乙文从视听角度,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描写了一年四季的山水美景。
D.两文都抒发了热爱自然,寄情山水,不愿为世俗所累之情。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一)阅读《三峡》郦道元,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2)良多趣味___________(3)空谷传响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①段写出了“山之高”的特点,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横柯上蔽_________
(2)互相轩邈________
(3)泉水激石_____________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文中“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速至则曰:“天久而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东坡逸事》)
〔解释〕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间,正确的一项是()
A.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B.才出门人/竟以下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C.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D.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B.晓雾将歇歇:消散
C.东坡为钱塘守时为:担任,做
D.月色户户:窗户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描写了高峰、清流、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述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B.文苏轼认为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没什么工作可做,于是在月夜庭中散步消遣时光。
C.文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D.文苏轼帮助卖扇子的人偿还了债务,体现了他心系百姓的高尚情超,也侧面烘托他的才华横溢。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②。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③。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④。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⑤”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选自《后赤壁赋》)
①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②临皋:亭名,在黄州城长江边。③黄泥之坂:黄泥坂。雪堂至临皋亭中间的一个斜坡。④行歌相答:边行边吟,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⑤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念念有词
B.遂至承天寺如获至宝
C.相与步于中庭门庭若市
D.盖竹柏影也欲盖弥彰
1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语段(一)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15.语段(一)(二)都写了月夜与友人同游,所表述的感情有哪些异同?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魏·郦道元《三峡》)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沿溯阻绝。绝:
(2)或王命急宣。或:
(3)是日,天宇晴霁是:
(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18.[甲]文段所写的“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所写的“山”具有______、______、秀的特点。
19.[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0讲文言文阅读
1.了解并积累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2.能读懂浅显文言文,基本掌握文言文的常考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考点梳理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3)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三峡》中“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空隙、缺口的意思。
(4)词的活用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2.常见文言虚词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解析。
(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3.朗读停顿
文言文节奏与停顿划分方法:
(1)主谓之间一般要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部”。
(2)句首发语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要停顿。
(3)句首的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如“若”“而”等)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
(6)表转折意思的句于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4.文言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①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述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②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述要求和习惯。
③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述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①②③④⑤
②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翻译的方法
①留:
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
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②删
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③换
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特别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古代的单音节词到现代已经多变成了双音节词,翻译时要将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④调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述。
前置宾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⑤补
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
有些意思跳跃过大的,翻译时则要适当补充词语或短语,以使意思连贯。
5.内容理解与概括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宇,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蓬,表述充分。
6.分析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的观点或态度。
7.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8.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间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1)“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掲示一般规律。
(2)“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述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二、八下第三单元课文词语积累
(一)《三峡》
1.重点词语释义
(1)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到襄:上,上升到高处
(5)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6)飞漱其间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7)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
(8)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9)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
(10)故渔者歌曰故:所以
(11)不以疾也疾:快、急速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3.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3)清
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形容词,水清澈
(4)其:
其间千二百里代词,这
飞漱其间代词,它们,代古柏
5.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
(4)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飞漱其间“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
不以疾也“不以(之)疾也,省略代词“之”
7.课文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都是群山连绵,完全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显出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答谢中书书》
1.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2.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3.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4.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5.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记承天寺夜游》
1.重点词语释义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5)交横:交错纵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2.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4)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3.一词多义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6.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与朱元思书》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2.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3.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5.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急湍甚箭
“甚”字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即“急湍甚于箭”。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省略了主语“高山”,即“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考点一:课内阅读
例1.阅读《三峡》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
(2)翻译句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峡先写概貌,再做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的广度。“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山的高度,从侧表现了三峡峡长山高的特点。
C.文章第②~④段对三峡进行具体描绘,抓住季节特点,依次写出了三峡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象。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马飞奔、御风飞行作对比,更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迅疾气势。
(1)①同“缺”,空隙、缺口。②飞奔的马。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3)C
(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句意:一点也没有断缺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②句意: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词:“峻(山高),良(的确,确实)”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②至④段依次写出了三峡夏、春冬和秋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象。选项中“春夏秋冬”错误。
故选C项。
考点二:比较阅读
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解衣欲睡/实是欲界之仙都
B.月色入户/高峰入云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猿乌乱鸣,沉鳞竞跃”为景增添动感。
B.乙文描绘的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C.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以简短的议论作结尾,表述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贤人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D.乙文描绘了“月夜之美”,以“但少闲人”的感慨做结尾,隐含着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旷达的人生态度等复杂微妙的心境。
(1)C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C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欲:要,想要,动词/欲望,名词;
B.入:照入,射入,动词/插入,动词;
C.者:都是“……的人”的意思,代词;
D.与:和,跟,介词/参与,句中有欣赏领略之意,动词;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晓:清晨。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因此“与古今贤人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是不正确的;
故选C。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2)沉鳞竞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猿鸟乱鸣”中“乱”字用得极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4.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1.(1消散()2)跳跃2.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乱”字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清展山林热闹欢跃的气氛。4.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青竹翠竹”。③晨昏变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④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为动。5.结尾一句,含有三层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本题文言实词。根据句意确定词义。
(1)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
(2)句意: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跃:跳跃。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正确翻译。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猿鸟乱鸣”意思是“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乱”字写出两岸孤猿异鸟纷乱鸣叫的场景,写出了“鸣”的状态,表现了猿鸣鸟啼的热闹欢乐的景象,使画面极具动感。
4.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相互映衬,境界清新。
色彩搭配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晨昏变幻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是静景,写出了山林静谧清新的静态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表现出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表述了对当世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感到遗憾;
其三,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是______朝的文学巨擘___________(填人名)。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2)盖竹柏影也:________
8.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在境遇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9.对文中传达出的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B.遭遇贬谪的悲凉和感慨
C.无所事事的无聊和空虚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
10.你是怎样看待文中的心态和做法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宋苏轼7.念:考虑,想到盖:大概是8.示例:都遭遇了贬谪,都是“闲人”。9.C10.示例:这是乐观旷达人生观的体现,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学会乐观面对,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例如我们面临测试失败的抑郁,就应乐观地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快乐地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6.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盖:大概是。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可知,此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而张怀民也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把自己和张怀民都说成是“闲人”。
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理解与分析。
C.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体现了赏月的悠闲和欣喜,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述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中并无“无聊和空虚”。
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谈看法。
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写作背景可分析作答。被贬,但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用赏月这种行为排解心中的郁闷,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面临生活中失败的抑郁,也应乐观地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快乐地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示例:我很钦佩苏轼,虽被贬谪依然乐观旷达,保持高雅的审美情趣。我们也要像他一样,身处逆境不能一味消沉,要学会自我排遣,比如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摄影等活动排遣抑郁,去发现生活中的希望和乐趣,做一个勇敢乐观的人。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1)沿溯阻绝()
(2)窥深悸魄()
12.翻译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译文:
13.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4.通过阅读这两个描写水的语段,你能打开思路,总结一下写景的方法吗?
11.逆流而上看,望1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13.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②不同点:甲文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14.示例:可以按照季节来写,也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还可以按俯视、仰视、平视的观察角度来写。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溯:逆流而上。
(2)句意为: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窥:看,望。
1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
(1)虽,即使;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不以,没有。
(2)冲,冲击;素,白色的。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准确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水的语句,然后再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从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乙文“其水尚奔浪万寻”“非驷马之追也”可以看出,都具备水流湍急的特点;从甲文“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乙文“浑洪赑怒,鼓若山腾”可以看出,都具备水量大的特点。
不同点在于,甲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还写到三峡水在春冬季节清澈的特点,乙文则没有写。
据此可概括作答。
1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甲文“至于夏水襄陵”“春冬之时”“每至晴初霜旦”可知写景时可写四季,但顺序不一定按春夏秋冬;结合“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写行船之快来衬托水流之快,属于侧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属于正面描写,所以可以正侧面结合;结合“河中漱广”可知用俯视,“往来遥观者”可知用远视,“悬流千丈”可知用仰视,所以可用多种视角来写。
据此可概括作答。
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运动控制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植物稳态营养肥料项目发展计划
- 从心灵出发走进学生世界的教育方法探索
- 2025年高温电磁阀项目发展计划
-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一环基于大数据的未来教育技术分析
- 教育国际化与政策变革解读
- 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提升学习成效的路径
- 教育建筑的绿色改造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 教育政策的跨文化解读与影响分析
- 医学教育与商业科技的结合开启新篇章
- 盾构隧道用管片招标采购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5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03月北京西城区教委事业单位招考聘用764人笔试近年2018-2023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
- 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Starter Unit(1-3)单词精讲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成品烟道安装施工方案
- 《路遥人生》读书分享课件
- 律师保密协议书
- 小学2024年暑假致家长的一封信9篇
- 2024护士聘用合同模板
- 强力霉素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