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前段时间王老师来到我们学校为我们讲了一节课。那节课后,我明白了,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
合上书,有很多话憋在心里,却不知道以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读王老师的文章感觉很亲切,好像是在聊天,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读公文般的刻板,说出来的道理却很深刻。读完“幸福的高三”,觉得自己感触很多,特别想赶快进入高三的教学教育生活。高三,在好多人的眼里是黑暗的、是没有阳光欢笑的,作者却告诉大家,高三是幸福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在十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的了。同样,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并且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读完整本书,脑海中有一句话蹦了出来:“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不是个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但是,这个道理让作者说出来,就好像跟你聊了会儿天,虽然平平和和,却句句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让我们自己发现我们就得去读书。只要肯去读书,什么都好办。
一开始完全是因为这本书的题目,这个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教师的尴尬的题目吸引了我,使我内心不断作贼心虚地追问自己:我是站着,跪着,还是匍匐着。
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
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作者所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失去思想能力和习惯,大脑麻木、长期沉默,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习惯,不仅思想贫血,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平、没底气、学生看不起的教师。不跪着教书本来是教师的职业地线,现在却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师是什么。
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也应该是一朵需要养分和赞赏的花;教师也不仅仅是只会吐丝的春蚕,在奉献的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不应该是蜡烛,在讲求双赢的今天,让学生的人生道路变光明没必要通过“燃烧”自己来实现;教师更不应该是工程师,因为一个灵魂没有资格去加工另一个灵魂,每一个人的灵魂都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象做工程一样去塑造,教师只能在塑造自己的灵魂的同时影响着学生灵魂的自我加工。
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和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生命,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信念的灵魂,是一个站直的铁骨铮铮的人,所以,真正的教师不会也不能“跪着教书”。
《诫徒》里给教师的建议。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地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如果你想发财,不必误入教师队伍;你也不必眼红人家发财,只要生活还有保障,就足够了。
当了教师,不必因为那些有一官半职的人在你面前颐指气使而生气,进而也想方设法谋个小官做做。据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但是想做官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业务上肯定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不要指望工作“顺利”,别忘了我们的工作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如果你的工作不顺利,想哭的话,那就当着你的学生面哭好了,不要怕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失败和软弱,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眼泪并没有坏处,教师是人不是神。应当让学生知道我们恨什么,爱什么。不要听信“一碗水端得平”,学生的教养不一样,品行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可能“平”。记住,这个社会很复杂,过去是家长复杂,可现在的孩子也不简单。但是你不能随意评论学生,你的评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失当,有可能会给他们造成痛苦。
你们年轻,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事情你们未必明白。你说家长对你言听计从,我怕你听了头晕。须知那不是对你个人的尊重,而是对我们职业的尊重,他们是在向我们的“肩章”敬礼。如果你的修养高,有人格魅力,那更要想到,你面对的是做父母的人,你要懂得父亲母亲的心。
现在对青年教师的闲话很多。有些家长自恃有学历或官职,自以为是,和教师的冲突比较多,这只能有待于慢慢磨合,而不必急于说服家长和自己保持一致。当你与家长谈“僵”了时,不应指望办公室的其他教师都附和你的观点,因为你在冲动时的说话可能欠妥当,如果有同事用眼神向你示意,那有可能是要你注意缓和态度。--我们可以适当地妥协,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为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
不要在电话里训斥家长,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让他们分心,尤其不要在他们上班时候把他们叫到学校来,你可能会让他们为难。更何况这年头有个工作不容易,不要让他们因为接受你的训斥而丢饭碗。不要轻易接受家长馈赠。我们不该怀疑这种馈赠出自于家长的善意,但是这会增加你的心理压力。最好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对双方,对学生都有好处。
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
是独立思考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一般而言,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于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没有这样的能力背景,教育的"创新"从何而来。我们也应当考虑一下:现今的教学有没有给学生创造"批判的环境"。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如果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价,把教师、家长的话奉若金科玉律,如果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会有什么结果。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教师没有经过思考的"我认为",学生就更不敢说,久之也自然不会说出这个"我认为",因而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为他们打好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这个任务,只有思想者才能完成。一个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时常地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衣。
善良的心是一盏明灯。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作者的基本观点。教师要有同情心,要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之心,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同情,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书中提到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病住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作者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同时,我认为善良是不用“教”的。在学生当中,没有什么大奸大恶的人,教师只要“发现”和“引导”学生“发现”善良和感受“恩德”,在教师的肯定和熏染下,学生也会更加善良。在此,我引用肖川的话“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本事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吴非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生活现象中所体会到的感慨、激动、欣喜、愤怒、忧虑、悲哀""伴随着这本随笔,我的心也时而激动、时而愤怒、时而忧虑""久久不能平静。我欣赏吴非老师的文采、胆识,钦佩吴非老师的人格、信念,我内心更有许多话,不吐不快。
愤怒。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没有人性的老师,不配做老师。
吴非老师在书中讲到: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重病住在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吴非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便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是啊,我们的教育事业首要任务就是要育人,而一个教师以工作为由,对自己的家人不讲人性,却能得到大会小会的表扬,受到表彰,立为榜样。这种活生生的不是人的教师又怎能担任教育重任呢。社会舆论却以愚育众,树为典型,号召学习,怎不叫人愤怒。
吴非老师的句句反问,叩击着我的心灵,我深深领悟到做为一位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让学生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人那样站立在这个世界上,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不能和野兽一样。
激动:爱的教育,永不凋谢的玫瑰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他弯下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把花送回来。”听着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激动着吴非老师,也激动着我。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进步;真正的真善美、人性的善良纯真,绝不是用所谓的道德观去抹杀孩子们原本善良天真的心灵。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有这样一朵散发着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使他们成为一个懂感情,有爱,有怜悯;懂廉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的人。忧虑:教师要有精神追求,教师必须是思想者
“不跪着教书”是此书多次强调的观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而事实却是有许多教师,在教育的讲坛上是“跪着”的,臣服于教参,臣服于名师,臣服于领导""缺乏独立意识,缺少思辨精神。
为了培养“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的学生,吴非老师呼吁“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愧为一位真正的教师,一位铁骨教师。吴非老师的忧虑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深思。让我们都做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
共勉。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对照这三句话,我客观地检查了自己的工作,我感到三句简单的话令我汗颜。我想所有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所有教师,如果能践行这三句话,如果把这三句话牢记在心,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可以蒸蒸日上。吴非老师还说:“语文是最有灵性的学科,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今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着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为了我们神圣的教育事业,每一位教师都应深思: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怎样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怎样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自励。“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
“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朱亦磊。这是吴非老师在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大门的门厅壁上看见的该校老师的心声。吴非老师转述的这句话,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教师应不断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教师要出色就得学习,就得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读书,而且要不跪着读书。吴非老师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有了好书的滋养,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铭记: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要多读书,而且不跪着读书,读书要自己多思考,多从人的角度思考,不被书愚弄。当然,《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还远远不止以上寥寥数语,我想这是一本能启迪教师思考的书,这也是一本能启迪中国教育的书。我希望所有的教师,所有关心祖国教育的人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这本好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钦小夏俊淑
自开展读书活动以来,学校提倡教师们每人读一本好书,为此,学校购置了大量的书籍放在图书馆供老师和同学们借阅。我到图书馆时,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本《不跪着教书》。这本书的书名,毫无疑问是非常吸引眼球的,不过,我对它的认识,最早却来自于教育在线上的一个帖子《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吴非)》,文章对当前教育界的一些问题所作的深入的剖析与抨击,深深地吸引我。于是,就借阅了这本书。
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不能一味苦干,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师要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吴老师在书中谈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如若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站直腰杆,不仅仅需要底气,更需要的是信念。一个教育者的信念。
第二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2011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第三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黄龙宝
前不久,教科室推荐了一些书目供我们阅读并要求我们做一个交流。刚听到这个通知时我直接从网上下载了一篇读后感准备应付了事。可当我把下载的这篇读后感看完后,我忽然发觉自己真不该只看一篇读后感,而是要把这本书去真正地看一下。这是一本什么书呢。书的名字叫做“不跪着教书”。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感到十分的奇怪:教书和跪着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一份好奇,我翻阅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里面仅是一些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教学随想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等。但它里面那真切实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能引起我们的反思。故事很简单,我先介绍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做乡村校长时,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摘下了校园花房里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其他孩子们都很愤怒,认为这个小女孩做了坏事,而苏霍姆林斯基则细心地询问了小女孩这样做的原因,得知原来这个孩子想把花送给病重的奶奶,了解情况后他又摘下两朵花,一朵奖给女孩,另一朵送给她妈妈。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他说:“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很容易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如果我仅从保护花草树木的这点出发而不加理解,这个孩子善良的行为不是就被我给扼杀了吗。想到这里我感到了一种教育的沉重感,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只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真正地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吴非老师的这些话,我不禁反问自己:“面对孩子的种种,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现在看来我应该是错了,曾经在一本漫画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之心如水之镜,往往言不由衷,动摇不定。但人生来皆渴望能互相接受,彼此之真心”说得多好啊,如果我以真心对待犯错的学生而非以自己主观的一面之词对待学生那么,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心情不就得到满足
了吗。因为我的“自以为是”“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可能就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也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这不该是做教育和想教育的人要做的事。
吴非老师的书中还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他提到“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我们也知道应该博览群书,但却容易以“那是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或者以自己比较忙、生活琐事多,身体累为借口推脱。看了吴非老师的一些观点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我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在看《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之前我知道这世间的事都是“知易行难”的,粗读了这边书后,我体会到:教师既要挺直了身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要经常弯下腰去俯视学生的优缺点,要不时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心贴心的交流,偶尔还要跪下去仰视孩子们的天真和纯洁还有我们时刻在说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教师才是“该站的时候如青松,该跪的时候如阶梯”。虽然知易行难,但不做永远都只有知而没有行了。好的观点往往是通过行动来证实的。我想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多吸取一些优秀的教学教育观念,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当然这也是教科室让我们读书的意义。
第四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有时,我都不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孩子。为了让学生能长成更加“健壮的大树”,我们给孩子从小就开始剪枝,按着我们的意愿,把孩子的许多坏习惯都给剪掉了,慢慢地把孩子修剪成我们心目中的“好树苗”。而从未去考虑孩子所犯的“错”的本意和初衷,把孩子美好的思想抹掉了。就像上文中所说的小姑娘,她没有成人的思维,只是为让奶奶能高兴一些,做出了摘花这样的错事。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懂得真善美。可我们很少认真想过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要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为自己现在的教学态度感到自责。我有很多时候懒得听学生的辩解,只是自己一味的教育说服,认为对学生已是“仁至义尽了”。可跟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我的一些教育方法真是没有尊重学生,只是“一厢情愿”的。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产生的惰性吧。教育是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看些教育丛书,不断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思想经常充满活力,更利于适应今后的教育。
倾注智慧与真情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生活者。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这一行业,是充满智慧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需要我们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主张来工作。让我们成为用智慧去创新的教师,只有精神独立,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底气,那就要充实自己,敢于接受困难、迎接挑战,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形象,做一个榜样。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感到作者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笔锋犀利,观点鲜明。读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时间仿佛悟到了许多。是的,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让我从思维的浅滩,逐渐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领着我对教师、学生、教育,还有自我进行着反思。
一、为教师起航
但是自从看了《不跪着教书》后,我才感受到教师仅仅有“园丁的辛勤”,“春蚕的无私”、“蜡烛的燃烧”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要做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来吸引学生,要用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度的思考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不是“教书匠”,单纯靠“燃烧”与“付出”的教师是不符合现在社会要求的。
时代在进步,孩子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同日而语了,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教书匠”型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孩子好奇、求知的欲望。“书到用时方很少”,现在我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孩子,面对他们的童真,我才发现自己脑里“有趣的故事”太少,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才发现自己教育的对策远远不够甚至不够成熟。一拿起《不跪着教书》,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的一些小故事深深吸引住并感动着。
二、为生命扬帆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天在校园散步时,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校园的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中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奖给你的妈妈,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自己就很少会耐心地弯下腰问问学生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平时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教室,你总是会听到老师批评训斥学生的怒声,而很少听到静下心来和学生亲切交谈的话语。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三、为孩子护航
这本书还让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去爱孩子:爱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
需,理解每一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爱孩子,也必须鼓励和批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文中的《小睡有何不可》《跑,还是别跑。》《昨天的故事》三篇随笔深深打动了我,颠覆了我的习惯性思维,让我觉得老师的行为方式有时候也要变个“小魔术”。吴老师居然默许学生课上睡觉,在他的课上,有位学生睡着了,小声叫他没有醒,想到他可能实在是太累了,怕他着凉,就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他说:“学生课上打瞌睡,原因很多。在他已经疲倦的情况下,要求他集中注意力去记住教师的讲话,很困难,这时候不如让他小睡一会儿,只要他不妨碍被人上课。不止一次地听到教师允许学生课上睡觉的例子,我觉得这是人道的教育。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听课分神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当然,如果学生一听到你的课就想睡觉,那得令当别论。”对上课快要迟到而狂奔到教室的学生吴老师会把他喊住,请他慢走;他认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比不迟到要重要一些,教师要有爱护学生的意识;吴老师在学校规定中秋节晚上不能放假的情况下他居然会帮学生请假,让学生和亲人团聚;他认为“亲情意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比几节课更重要。
是呀,如今的社会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关心父母,和父母进行感情上的沟通。现在的孩子和父母的话似乎越来越少。记得上次去文成参观了“孝的文化”,我们的余校长当即作出了一个决定:以后自己的父母生日,老师都可以请假回家陪自己的父母过生日。老师如此,对学生更应该如此呀,因为教育要从小做起。教育应该充满人性化,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有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机器。以前我觉得学生上课就应该坐得端端正正的,时时刻刻都要认真听讲,“好动”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上学不能迟到,不能请假""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到的守则,这些思想好像已经根深蒂固了。看了这些文章后,突然觉得现在的老师的确有点太不近人情了,有些要求连大人都难以做到,我们怎么可以这么苛刻地要求还是孩子的学生呢。虽然吴老师的做法我可能不会照搬照用,但他的做事方式和思想让我受到启发,起码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懂得去宽容和理解。
四、为教育乘风破浪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个新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总是觉得自己读的书远远不够,现在当了老师体会更深,有时总是埋怨工作太忙碌,没有时间看书,总是埋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想到这,我必须面对现在教育的现实,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来读书,抽出时间来思考,在读书和思考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的培养。教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啊,我们绝对不能误人子弟。
写到这儿我自己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那种种压在心头的疑惑与无奈一扫而光。读《不跪着教书》,让我明白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
总之,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必须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潜心阅读这本书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这些案例是如此的真实,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一直以来,我总是信奉教育是爱的事业,只要有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少数学生是例外,他们好像不在我爱的感召范围内,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试着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然而收效甚微。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找到了答案,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却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读着那一个个教育案例,我常常有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学生、类似的问题,自己也曾经草率或认真地处理过,但很少去一探究竟。透过王老师一段段精彩睿智的评析,我渐渐有所领悟……
要有智慧,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令自己怒气冲天的事情。这时如果能控制好情绪,避免冲动,再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事情,那么你就是有智慧的。要有智慧,就要避免武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过于信赖自己的教育经验,有时比没有经验更糟。他作业没有交,一定是没完成,他又在撒谎。他老是干坏事,这件事一定是他干的。他放学没回家,一定又去玩了……于是理所当然地指责、训斥、惩罚。如果把这些“一定”换成“可能”,在发现和处理之间多一步调查,那么事情有时就会是另一种状况,另一种结果。虽然这样会更加费时费力,但教育毕竟不是制造零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要有智慧,还要学会思考探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看完《爬树风波》一文,感觉文中的事情我也会经常碰到,刚刚说完这个规定,那个不许,一转身,学生就违反了,这明显就是在和老师作对,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所以,我们就会很生气,就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为什么违反纪律,却没有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主观地想问题,说的话全都是自己的感觉,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非常生气。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才能正确地实施教育与批评。因此,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思考和探究,积极探求学生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之间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明白了。“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爱心,是感性的;而智慧,是理性的。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爱心,同时还需要智慧。让爱心与智慧同行。
第五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书的封面和序言写有这样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老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虽然只是这么简短的一段话,但我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纵观现今的教育,有多少老师是“跪着教书的”呢。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其中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是作者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其作者吴非,是XX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的内容共有七个部分,分别是序、第一辑至第六辑的内容。第一辑是“永不凋谢的玫瑰”,第二辑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第三辑是“爱与敬重的阅读”,第四辑是“往高处飞”,第五辑是“‘实话’怎么说”,第六辑是“在欢乐中沉思”。各辑之间的内容在逻辑上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内容比较的杂乱,但是主要内容涉及这么五个方面: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制度。
首先是关于教师的问题。很多教师不明白对学生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教育;言行不一;对学生的沟通缺乏技巧;教育方式、教学风格死板单一;教师的仪表与言行不符,随处释放粗鄙;缺乏自尊;;教师缺乏思考和批判精神;丢失了创新精神和学术研究精神;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健全的人格;为了追求名利甘愿丢弃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不择手段。
其次是关于学生的问题。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变得麻木不仁;一部分学生高分低德,不懂得人文关怀;不懂得仁爱;缺乏信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和缺乏批判学习能力。
然后是关于学校的问题。如今学校被名利所充斥,高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权学交易”不穷,真的有辱教育风范和学术尊严;学校首先受到怀疑与压制是造成教学改革长期劳而无功的基本原因,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教育行为与教育口号完全背道而驰;学校的学生守则显得大而空,这和欧美国家相比就可以一目了然;受体制约束,早先教育上很多可行的做法,现在却是奇闻轶事了;学校沦为书店的赚钱阵地,充满缺乏尊严、缺乏平等、近于野蛮的种种现象;学校不明白追求的是什么,一部分学校停留在昨天的光辉上而不思进取;教育被分为三六九等,待人接物也是这样,官场陋习进学校和学堂。
再次关于家长的问题。家长用自己的浅薄伤害孩子,成为孩子日记的“偷看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最后是关于体制的问题。这就包括了学校的教育体制和现行的教育制度的问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学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的体制等等。
“不跪着教书”,只有教师挺直了腰板教书,他们的学生以后也才能成为一个站着的人。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很多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首先,从教师个人来说起,现在作为教师的人缺乏了很多的精神:唯分数论、缺乏言行一致的精神、以身作则的精神、批判精神、思考与创新的精神等等。
其次,从教师的思想上来说,教师缺乏很多思想性的东西,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思维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处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没有功利可图的时候就不会去进行研究和探索,缺乏对于自己所教授知识的探索,也缺乏对新事物的探究。教师的论文沦为一种作业,沦为谋求利益的手段,职称的评得成为一种巧取获利的方式。
然后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现今的教师并不是都合格的教师,就像作者所列举的那样,有的教师穿着整齐的西装,可是嘴里说出的话有时确实不堪入耳,作为学生的榜样,会给学生带来多么坏的影响。教师还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不可言之无物,教育还要从现实出发,学校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料,应该创新教学资源。
再次从教师的教学方式来说,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的运用一种方法。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重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培养。切不可只注重死板的答案,而不实事求是采取灵活的方式,就像学生做填空“天空只能是蓝蓝的”,教学形式主义化。而且在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家用空调租赁及安装维修一体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国有土地储备中心资产置换专项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智慧环保产业园区建设补贴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旅游度假区与旅游院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合同6篇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土木工程施工技术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红酒年份品鉴代理销售授权协议3篇
- 2024食用油绿色环保包装设计制作合同3篇
- 2024年项目合作协议书模板
- 2024年食品工厂代加工食品安全责任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位买卖与车位抵押合同范本2篇
- 2023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充电桩项目运营方案
- 2024年农民职业农业素质技能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高考对联题(对联知识、高考真题及答案、对应练习题)
- 新版《铁道概论》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律师承办案件费用清单】(计时收费)模板
- 高中物理竞赛真题分类汇编 4 光学 (学生版+解析版50题)
- Unit1FestivalsandCelebrations词汇清单高中英语人教版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