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练习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

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

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

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

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

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

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

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

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

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

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

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

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

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

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

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

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

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

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

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

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

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

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

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

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

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

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

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

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

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

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

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

体系。

(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

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

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

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

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

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

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

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

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

第2页共24页

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

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

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

精神美于一。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

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

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揉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

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

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

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

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

架。

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使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

革。

C.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

到展现。

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

文化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

时代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

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

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

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

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

寄托身心,抒怀遣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3分)

()

A.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C.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

D.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6分)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

“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

“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

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

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

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第4页共24页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

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

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

夫们还在齐到脚踩的尘土中碑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

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

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

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

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

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

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

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

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

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

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

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

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

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

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

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

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情景,既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又

反衬了老人对故乡的依恋。

B.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

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

C.“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似乎想以尽

第6页共24页

快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D.“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作

者对战争的控诉也由此可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但却以小见大,

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这一宏大的主题。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带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

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

起飞”,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小说的人物除了对话很少有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简单高效,蕴含了所有该有

的生动情节,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8.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海明威将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海面移

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

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举例说明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衫检

州郡,以讨司马师。又表言:“请废师以侯就第,以弟昭代之。”俭、钦将五六

万众度淮,西至项。

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肃日:"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

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

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时师新割目瘤,创甚,或以为

大将军不宜自行,不如遣太尉孚拒之。唯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师自

行。师疑未决,嘏曰:“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

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师蹑然起曰:“我请舆疾而东。”戊午,

师率中夕卜诸军以讨俭、钦,以弟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召三方兵会于陈、许。

师问计于考将就郑袤,袤曰:“母丘俭好谋而不达事情,文钦勇而无算。今

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宜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力辱

也。”师称善。

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垒,以待东军之集。诸将请进军攻项,师日:“诸军

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俭、钦说诱与之举事,谓远近必应。ft

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

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

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术也。“母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

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哥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

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B.哥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

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C.哥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

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D.哥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

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檄州郡”中的“移檄”指发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于征讨、晓谕和

声讨的文书。

B.“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中的“中外”指中原以外的地区,与现代汉语

第8页共24页

的意义不同。

C.光禄勋,古代九卿之一。秦汉时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汉武帝太初

元年改名光禄勋。

D.“此亚夫之长策也”中的“长策”即上策,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长

策”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肃认为,要趁叛军将士父母妻儿都在内地的时机,迅速出兵阻截将其击溃。

司马师犹豫不决,不愿出兵。

B.面对骁勇善战、实力强大的哥丘俭文钦叛军,司马师担心其他将领率军作战

失利,最终决定亲自领兵出征。

C.司马师问计郑袤之后,采用了周亚夫曾用过的战略,深挖壕沟,高筑壁垒,

增强防卫,以挫败敌军锐气。

D.司马师与各将领分析不急于出兵的原因,认为叛军被困项城,内外忧困,自

知必败,一定希望速战速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2)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

1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司马师能够平定母丘俭、文钦之乱的原因。(3

分)

(-)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T6题。

菩萨蛮舟次青神①

【元】李齐贤

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

夜深蓬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②,朝来莫漫惊。

【注】①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②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

“海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

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

“朝来”,依次叙写。

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C.下片写晚上入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

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

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6.“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

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在逐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的罪名后,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句是“,

(2)苏轼《赤壁赋》中“",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的“”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3)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木叶”成为诗

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代诗人还由此创造出“落木”这一意象,例如

第10页共24页

,,

第∏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果决慷慨者,“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

侠少年”的者,便是周游天下之侠客。游侠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

的一笔,两千多年来,数不清的人用不同方式记述着自己的游侠梦。

游侠的历史由来已久,战国时期,百姓期盼着劫富济贫、伸张正义的英雄,

诸侯也渴望着危难关头拔刀相助的侠客,故而游侠之风大肆兴起。司马迁在《史

记》中写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侠者做事,不拘于道德法律,也不慕声名富贵,只听

从良心的指引,任其中多少危险阻挠也o近现代武侠小说中也塑造了许

多的侠客形象,他们的故事传递着金庸等人对真正的“侠”的理解,凝

缩为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游侠虽在社会中淡出,却成就日臻璀璨的精神载体,成为了中华文明独特的

江湖文化。这一起一落,或许只是历史这片波澜壮阔的汪洋中一朵再渺小不过的

浪花,但一代代人不断推进着、传递着,便也可以得见中华民族对自由和正义的

向往之情。侠客精神,不忍轻于鸿毛,只愿重于泰山,更愿是当世人心向往之的

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闪耀在漫长静谧的夜晚……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意气风发浓墨重彩在所不惜脍炙人口

B.意气风发淋漓尽致在所不辞脍炙人口

C.意气用事淋漓尽致在所不辞授人口实

D.意气用事浓墨重彩在所不惜授人口实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游侠虽在社会中淡出,却成为日臻璀璨的精神载体,成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

江湖文化。

B.游侠虽从社会中淡出,却成为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

江湖文化。

C.游侠虽在社会中淡出,却成就日臻璀璨的精神载体,成为了中华文明独特的

江湖文化。

D.游侠虽从社会中淡出,却成就日臻璀璨的精神实体,成为了中华文明独特的

江湖文化。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试焦虑是指考生因考试压力而引发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情

绪状态。它可能表现在生理上,如直冒冷汗;也可能表现在心理上,如心慌意乱。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是复杂的。像有的考生因为有着较强的责任心,非常重

视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当担心失败辜负他人的期望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有的考生自律性强,把考试看作是一种衡量自身能力的过程,当获得较好的成绩

时,就会感到自身的能力得到肯定,①,就会怀疑自身的能力,甚至可能对

自身价值产生否定倾向。当他们信心不足,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后”可能带

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一般人们认为考试焦虑这样的“负面状态”会给考试带来消极影响,—

全,焦虑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心理学家的研究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

强烈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度的考试焦虑却会提高记忆

力。因此,当考前感到焦虑时,③,借助它的一臂之力,更好地调动“自理

资源”,增强记忆力,从而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论述角度。每句不超过10个字。(4分)

第12页共24页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

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

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

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

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

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

1.D

2.B

3.C

4.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②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③文人

的行为方式。

5.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②

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

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

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

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

茶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错,结合原文“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

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应是构

建了茶艺美学的体系。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

学的影响是有主次之分的”错,材料二第一段“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

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

点”,然后分别介绍三种思想对茶艺的影响,可见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茶艺美

学的影响没有主次之分。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选自唐代钱起的《与赵莒茶宴》。

诗人认为,饮茶过后,浑然忘我,感觉脱离尘世,一心清静。B.选自唐代灵一的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该诗表达出灵一禅师对远离尘嚣的山林生活的喜爱与

向往。C.选自南宋郑清之的《茶》。意在教导读书人要积极进取,不要学习纨绮

子弟放浪形骸。该诗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与材料二第3段中“儒家思

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体悟到道德之境”的表达相符。D.选自唐代温庭筠的

第14页共24页

《西陵道士茶歌》。诗人感觉到出尘之心通往了悠远深邃之境,此诗极具仙风道

骨,是唐代道茶流派的代表作。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中国茶艺的

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

所主导和塑造的”,材料二“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

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中国茶艺的哲学

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而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具

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

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

茶走向艺术化”,可见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影响了茶艺美学的走向;唐代“茶

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

艺美学的构架”,宋代”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

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

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明代“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

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

闲,闲情雅致”,“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

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

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

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

展”,可见文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了茶艺美学的走向。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妙玉邀人品茶”的情节中,作

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材料一“作

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

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妙玉本是苏州人氏,

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此她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怀的“文人”。而她邀

请的人只有宝钗、黛玉,这两个人都是诗词高手,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妙玉邀请

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

表现自我等的审美活动。材料二”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

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物质美体现在妙玉对茶器、茶水的要求很高,如茶器

是“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茶水是“收

的梅花上的雪”,精神美体现在对茶人的要求更高,只邀请了黛玉宝钗,表现出

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材料一“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

释道融合构成的",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

哲学基础。而妙玉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

一味”悟茶之美。

【答案】

6.B

7.C

8.情节上:“我”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在“我”和老人的对话中,推动

了情节的发展;表达效果上:“我”也是故事的见证人和叙事者,由“我”来叙

事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物形象上:通过“我”的所见以及同

老人谈话,突出老人“热爱家园,纯朴善良”的形象,揭示老人因为战争而带来

的内心伤痛;小说主题上:通过'‘我”的感触,强化了小说的主旨:谴责战争,

热爱和平。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文章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人物思想感情、动作语

言等八分之七的内容应该隐藏起来,让读者通过想象加以连接和弥补。如小说结

尾处老人木然的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一个“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怨

恨,他仿佛在控诉:“我招惹谁啦,你们要逼我背井离乡。”强烈的控诉了战争

的罪恶。(其他的例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

重回故乡充满信心”错误,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的是老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故

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

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错误,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原因是天色阴

沉,乌云密布,而这是老人仅有的幸运之一,表现的是老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助,

和会照顾自己的猫一样,生存全凭天意。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人物作用分析一般是指向

情节发展、表达效果、人物现象、主题表达等几个方面。首先分析“我”在情节

上的作用,根据原文“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

第16页共24页

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

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

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可知,“我”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其次分析表达

效果,根据原文“'你从哪儿来?’……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什么动

物?'……'那时我在照看动物'”可知,“我”和老人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我”也是故事的见证人和叙事者,由“我”来叙事故事,增强了小说的

真实感和亲切感。再从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原文“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

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可知,老人对家园的热爱;根据原文“唉,只得把它们撇

下了”可知,老人一直在担心他照顾的动物,突出了老人的纯朴善良,也揭示老

人因为战争而带来的内心伤痛。最后从小说主题上分析,根据小说结尾“法西斯

正在向……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可知,小说通过“我”的感触,强

化了小说的主旨:谴责战争,热爱和平。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创作特点的能力。先分析“冰山理论”,结合“将

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同冰山类比”,即小说外在的语言背后,思想蕴

含深刻,相对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占了八分之七。这八分之七才是小说的精髓,

需要读者深入体会,通过想象融会贯通。比如文章情节设计,以小见大。小说重

点描写了“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对话中也只是突出老人对几只动物的担心,

情节细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小说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力求简约,却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倒数第二段,“木然”二字既能表现老人极度疲惫,又能

表现老人陷入绝望,不再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答案】

10.A

11.B

12.A

13.(1)过去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

(2)但起事之后,淮北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

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自己也明白必败无疑。

14.①谦虚谨慎,多方问计;②从善如流,善于听取;③果敢绝断,沉着冷静;

④心思缜密,深谋远虑;⑤坚毅顽强,身先士卒。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田丘俭、文钦想进攻却无法与敌人

交战,撤退又怕在寿春被袭击,结果无计可施,不知如何行动。所率淮南将士的

家属都在北方,军心沮丧离散,投降司马师的士兵接二连三,只有淮南新归附的

农民为他们所用。“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一“进”一“退”,结构、

句意均完整、适宜,故可排除BD;“在”和“北”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淮南将

士的家所在的地方,与第三段中“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相应,故“淮南

将士家皆在北”中间不应断开,故可排除C。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

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向全国各州郡发出檄文。B.“'中外’指中原

以外的地区”错。文中的“中外”指中央和地方军队。句意:司马师率领中央与

地方的军队讨伐田丘俭、文钦。C.正确。D.正确。“长策”,良策/长长的鞭

子。句意:这是汉代周亚夫击破吴、楚的良策/挥舞着长长的鞭子,让整个天下

都听凭自己任意驱使。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不愿出兵”错。司马师伤痛未愈,

有人认为司马师不应该亲自出师,而王肃等人劝其亲征,司马师犹豫是否亲征,

而不是“不愿出兵”。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状语后置句,“昔关羽于汉滨虏于禁”;“北

向”,介词宾语前置,即“向北”。

(2)“从”,追随;“乖”,背离;“叛”,反叛。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

肃”“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可知,司马师谦虚谨慎,多方问计;由“师问计于

光禄勋郑袤,袤曰……宜深沟高垒以挫其气……师称善。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

垒,以待东军之集”可知,司马师从善如流,善于听取;由“师蹶然起日:'我

请舆疾而东。'戊午,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以弟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

召三方兵会于陈、许”可知,司马师果敢绝断,沉着冷静;由“诸将请进军攻

项……此不战而克之术也”可知,司马师心思缜密,深谋远虑;由“师蹶然起日:

'我请舆疾而东'”可知,司马师坚毅顽强,身先士卒。

参考译文:

正元二年(255年)春季正月,镇东将军比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称奉太后

第18页共24页

密诏,在寿春起兵,向全国各州郡发出檄文,讨伐司马师。又上表说:“请求朝

廷废司马师的官职,以侯爵身份家居度日,让其弟司马昭接替他的职务。”出丘

俭、文钦率领五六万人马渡过淮河,向西进发,到达项城。

司马师向河南尹王肃请教平叛之策,王肃说:“过去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

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后来孙权袭击掳获了关羽将士们的家属,关羽大

军一下子就瓦解了。现在淮南叛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内地,只要我们迅速出兵

阻截,使他们不能继续前进,势必会有当年关羽所面临的那种土崩瓦解之势。”

当时司马师刚刚割除了眼旁的肉瘤,伤痛未愈,十分痛苦,有人认为大将军司马

师不应该亲自出师,还不如派太尉司马孚前往抗拒。只有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

侍郎钟会劝司马师亲征。司马师犹疑不决,傅嘏说:“淮、楚之地的军队骁勇善

战,毋丘俭等人依仗自己的实力一路攻来,其锋芒不易抵挡。如果各将领作战一

有失利,大势一去,那么朝廷大局就全完了。”司马师一听,跃起身来说;“我躺

在车上,快向东进发。“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戊午(初五日),司马师率领中

央与地方的军队讨伐比丘俭、文钦,任命弟弟司马昭为中领军,留下来镇守洛阳,

召集三方面的军队在陈县、许县会师。

司马师向光禄勋郑袤请教平叛之计,郑袤说:“比丘俭喜欢玩弄智谋,但不

能正确分析事情发展的形势,文钦有勇力但没有谋算。现在我们出其不意迅速出

兵,江淮之军虽然锐不可当,却不稳固,应该深挖沟堑,高筑壁垒,增强防卫,

以此挫败他们的锐气,这是汉代周亚夫击破吴、楚的良策。”司马师认为郑袤的

建议很好。

司马师命令各军深壁高垒,以等待东面部队的集结。各将领请求进兵攻打项

城,司马师说:“各位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来没有反叛的心思,

是哥丘俭、文钦劝诱他们共同举兵,并夸口说全国都会响应。但起事之后,淮北

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

自己也明白必败无疑。就像被困的野兽想要挣扎反抗一样,速战速决更符合他们

的心愿,虽说我们一定能够取胜,然而死伤也一定很多。况且母丘俭等人欺骗蒙

蔽将士,诡计百出,变异万端,只要相持稍久,欺诈的情况就会自我暴露,这是

不需要攻战就可以克敌制胜的方法。”田丘俭、文钦想进攻却无法与敌人交战,

撤退又怕在寿春被袭击,结果无计可施,不知如何行动。所率淮南将士的家属都

在北方,军心沮丧离散,投降司马师的士兵接二连三,只有淮南新归附的农民为

他们所用。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答案】

15.C

16.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

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

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

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

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给人一种悲凉

凄冷之感”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

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

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故选

C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本词上片写黄昏泊舟时的情景,开

头两句“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

“长江”是舟行之处,“日落”表明天色已晚,“移舟”表明靠岸停泊,写行船

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烟波绿”“青山曲”写了烟

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景色本已十分美丽,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明媚、美丽,

更加迷人。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

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

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

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

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

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突

出江花江水的色彩,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答案】17.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第20页共24页

(2)舞幽壑之潜蛟老鱼跳波瘦蛟舞

(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

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怨诽、幽壑、涔、

萧、澄。

【答案】

18.A

19.B

20.①化虚为实,将抽象的侠客精神与泰山、鸿毛作比,体现游侠精神的深刻与

博大。②将侠客精神比作熠熠生辉的明星,表现出侠客精神的魅力与可贵,也表

达出人们对正义与自由的永恒追求。③本句置于结尾,生动形象地升华全文,表

达出对侠客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

气概昂扬,褒义词;“意气用事”形容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贬义词。依据

前文诗句及全文对游侠的肯定赞美,褒义词“意气风发”更为准确。第二处,“淋

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浓墨

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该句表现的是游侠在文学世界里的鲜明性,而非谈

其透彻性,且应与“一笔”形成合理搭配,因此“浓墨重彩”更为合适。第三处,

“在所不辞”形容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在所不惜”形容决不吝惜(多

用在付出大的代价)。依据前文“多少危险阻挠”,“在所不惜”更为合适。第

四处,“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授人口实”形容给别

人留下话柄。依据词义的褒贬与“近现代武侠小说中也塑造”“侠客形象”这一

内容,应选“脍炙人口”。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搭配不当的

语病:①“在……中淡出”介词使用不当,改为“从……中淡出”;②“成就……

载体”“成为……文化”两处动宾搭配不当,分别改为“成为……实体”"成

就……文化”;③“载体”一词使用不当,“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客

观存在,这个词不能用在人的身上,改为“实体”;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比

喻的表达效果,可以从本体与喻体的显著特点着手。句子本体为“侠客精神”,

喻体分别为“鸿毛”与“泰山”“明星”,为暗喻。句子化抽象的精神为具体事

物,化虚为实。其中将抽象的侠客精神与泰山、鸿毛作比二者重量上的差别体现

出作者心中侠客精神的分量之重,体现游侠精神的深刻与博大;将侠客精神比作

熠熠生辉的明星,表现出侠客精神的魅力与可贵,散发光彩,照耀人间,表达出

人们对正义与自由的永恒追求。再结合画线句所处结尾处的关键位置,作用是生

动形象地总结了全文,得出对侠客精神的赞美之情及升华全文的作用。

【答案】

21.①反之(当面临考试失败时);②尤其在记忆力方面;③可以尝试调节焦虑

感(可以尝试与它“和解”)。

22.①什么是考试焦虑?②为何产生考试焦虑?③怎样对待考试焦虑?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与“当获得较好的

成绩时,就会感到自身的能力得到肯定”对应,并与“怀疑自身的能力”等照应,

应填写相反的内容,可填“反之(当面临考试失败时)”。第二空,根据“焦虑

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强烈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

而适度的考试焦虑却会提高记忆力”可知,此处是说考试焦虑对记忆力的影响较

大,可填“尤其在记忆力方面”。第三空,此处是根据“强烈的考试焦虑的确会

对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度的考试焦虑却会提高记忆力”得出的结论,再结

合后文“借助它的一臂之力……”可知是调试好焦虑,可填“可以尝试调节焦虑

感(可以尝试与它“和解”)”。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