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山西省大同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山西省大同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山西省大同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山西省大同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第一学期期中学情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

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

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

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

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

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

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

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

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

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

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

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

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

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

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

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

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

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

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

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

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

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

对水加以调节。

(选自何中华《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有删改)

材料二: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

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汽,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

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

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

为千古不易之哲理。

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

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自简单。

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

皆此之谓也。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这种“智者乐

水”和“智者动”的说法很容易获得认同。不过,仁者也是乐水的。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

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

赤地千里,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孔子还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

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论语》说:“过犹不及。”此

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

节都起到关键作用。

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

但无论何种起源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

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

相得益彰。

(选自沈致远《水的哲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氐砸的一项是(3分)

A.“待时而动”的儒家君子就像柔弱的水一样有极好的耐心,具有“弱德之美”。

B.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都注重以水喻道,因为水的“柔性”具备双关的意义.

C.先辈可能从水的变化悟出万物皆变的道理,哲学著作《易经》中阐释的道理与之相似。

D.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等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都确定生物起源离不开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不足顿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中儒家柔性的特征可以从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交际的方式中观察、感知。

B.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复杂的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

C.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D.行为不极端,懂得隐忍包容、普济众人,崇尚“至柔”的人可以说仁智兼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的“水”意象没有体现“弱德之美”的一项是(3分)

A.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B.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C.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傲于世而不顺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以水为师”的理由。(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文本一:

忆母

张秀亚

母亲的祖籍是浙江,她出生于该省一个县城中陈姓世家。据陈氏家谱所载,陈家历代都有科第

功名。母亲生长于浓郁的书香气氛中,喜读诗书,工绘事,尤长于刺绣。记得她曾以青色缎子为我

缝过一个眼镜盒套,上面按她自己描出的图样,绣出了一枝幽兰,婉娈飘逸,生动如真。父亲生前

曾指着那看似临风飘拂的兰叶向我说:“你也许可以读一点书,但像你母亲这样好的针线,你这个

女儿是学不来了。”母亲的长处我学不来的是太多了,岂止是刺绣呢。

逊清末年,先外祖父出仕故都,携春北上,遂落户幽燕。母亲于十九岁时归先父青公。她心性

纯厚,事翁姑极孝,平明即起,侍二位老人盥漱,并每日为二老细心调治羹汤,向不假手婢仆,这

一方面由于她极富孝爱之情,一方面由于她一手烹调的饭莱,先祖父母觉得极为可口,以至于他们

的一日三餐,不肯再让家中的别人来煮。这么一来,那时还极年轻的、身体并不太健壮的母亲,常

常在厨下为油烟呛得发咳,却引起了⅛H里们的不满与妒忌,但她一味地沉默忍耐•,以免贻白发高堂

不欢。父亲常年宦游在外,偶尔年节才回来几天,柔顺的母亲为了侍奉年迈不良于行的祖母,一直

未随父亲赴任所,她置身于大小数十口的大家庭中,凡事谦让容忍,从不做口舌的争辩。记得黄昏

上灯以后,伯母们常在我们这一房的窗户外边,故意说些尖刻的话。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

窗,她们的声音清晰可闻,而窗子的这一边,是灯影下独自低头根泪的母亲。我那时还小,不大懂

事,但此情此景,使我发怔,只像一段小木头桩子似的贴立在母亲身边,竟不知说些话来安慰她。

母亲生性恬静,曾数年不出街门,每天只忙着侍奉翁姑,并教导孩子们读书。犹忆儿时,晨风

拂面,母亲常常在种植着很多石竹花的院阶前,拿一个矮小的髡子让我坐在她面前,教我读方块字。

我年幼贪玩,趁母亲一个不留意,就溜回屋中,一只小鼠似的钻在那大木床的下面,躲藏了起来。

母亲未受过新式的教育,但却极了解儿童心理,对我并不高声责骂,却静静地来到那古老的大木床

前面,以极其柔和的声调说:“方才巷中墙外,来了一个卖桃子的,嘴里不停地吆喝着,桃啊,桃

啊,卖桃啊!”

她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以吟唱的调子,模仿着那卖桃子小贩的吆喝声,其实哪里有什么卖桃子

的经过,慈爱而明智的她,只是利用“桃”与“逃”(学)二字的同音,向我这个小顽皮提出亲切

的“警告”罢了。我匍匐在那黝黯的大木床下,听来听去心中也觉得不是滋味。末了终于慢吞吞地

自那木床下爬了出来,额发上沾满了尘灰,那样子一定非常可怜而又可笑。母亲并不呵斥我,却一

把拥我入温暖的怀抱中,以纤长的手指握住我的小手,继续像说故事似的教我欣赏那有图有文的方

块字。她就以这种充满了爱的教育方式,引发了我的读书兴趣。浅薄的我,如今常常喜欢说什么书

页中的芬芳,其实那芬芳却是来自母亲最初教我读书时,清晨庭院中花坛前的丛丛石竹!

母亲白天忙于家事,教我读书,晚间又忙着为喜欢她活计的长辈做衣服。我更记得一次午夜醒

来,一盏煤油灯荧然地亮着,耳边清晰地传来母亲手中的剪刀、尺子的声响,户外雪深,窗子上一

片冷冷的照眼清光,母亲正呵冻为祖母赶着做皮袄呢。我眨眨眼睛,又在那清脆的刀尺声中入梦了,

也不知道那晚母亲是何时才入睡的,母亲真是贤孝的典型。

母亲出身富足之家,但生性淡泊,常常喜着一袭素色衫子同玄绸的褶裙。我是幺女,没有看到

父亲口中常说到的“眉清目秀”的年轻时代的母亲,但那中年时着了朴素衣裙的母亲,在我们孩子

们的眼里已是很美的了。母亲自奉甚俭,但天性仁厚,往往拿出陪嫁的首饰来济助贫困的邻妇,偶

有空闲,她常常拉着孩子的手不厌重复地殷殷训诲:

“不要羡慕不义的富贵,不要喜欢占人家的便宜,尽量少去想他人的过失。常保持心里的一片

纯净。”今母亲虽已逝世,而慈音未杳,她的语声,仍时时在我耳畔萦绕……

(节选自《种花记》)

文本二:

一个文艺工作者,是应投身于繁闹的市场中,抑或是退居到心灵的内室?作品的广度与深度,

多少年来,一直是萦绕我内心的一个问题,终于,我得到了一个解答,作品兼有广度与深度当然是

最理想的,而与其失之广泛、浮泛,又何不将题材浓缩,试着写得真挚而深沉?

玛利•韦伯终其一生未曾离开她的阁楼:蒙田则半生徘徊于他的方砖塔前;而美国当代画家安

德鲁•怀斯,生平亦未离开他的故乡一步,他的作品却向我们展现出新的深度。有些好事者曾经请

求他去描绘他们认为美的东西,他却静静地说:“那些东西可能是美的,但是,我得深深地感觉到

它才成啊!”

写自己所熟稔,所深知的,所深深感觉到的,一直是我多少年来写作的信条。

我始终认为,如果仔细去体认,家中一堵短墙上的砖头,也许就是一部壮丽的编年史!我永不

敢去写一些别人认为惊心动魄,而对我自己却极其陌生的东西。我只想在我所知道的,所能领略的

范围内,挖掘得深一些,更深一些,不是吗?文学的庄严任务,原只是发掘富丽的人性!

(节选自《种花记•代序》)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先用父亲的话赞美母亲的巧手,再用“母亲的长处我学不来的是太多了,岂止是刺绣呢”

过渡,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B.作者紧扣文题,捕捉记忆中几个典型的场景,以深情的文字回忆母亲,讲述感人的故事,塑造

母亲的形象。

C.她婵们对母亲的不满与妒忌,是因为母亲做的饭菜太可口,她们也希望有像母亲那样的厨艺。

D.文末用母亲对孩子的教诲结束全文,母亲虽已去世,但慈音未杳,萦绕耳畔,表达了作者对母

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父亲

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B.景物描写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表现了母亲

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C.“石竹花”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展示了母亲教我识字的美好环境,同时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

情。

D.文中穿插了一些文言词汇,如“工绘事”“逊清”“揭泪”等,既让意思言简意赅,又使表达

古朴典雅。

7.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品应“将题材浓缩,试着写得真挚而深沉”。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

文本一中“真挚”和“深沉”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百。以盛水浆,其坚不能

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喏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捷之。"庄子曰:“夫

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湃统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

金。聚族而谋之口:,我世世为济海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

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游就,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

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

时,戎强大。秦缪公通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

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杆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

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目:“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

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恭王周怒运迪杀M又傻人。视齐寇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讪杀

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

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彳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

于是报于王日:“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王因怒而讪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讪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

使者/遇其兄/

B.宋王因怒而讪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讪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

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C.宋王因怒而说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讹!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

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D.宋王因怒而讪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讪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

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五斗;又是重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共六百斤。

B.樽,古代的盛酒器。与之类似的器具还有壶、爵、角、觥、螂、叠、杯、卮、缶等。

C.“遗之女乐”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与“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乂没有用,所以就把

它打破了,庄子因此批评他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

惠子与这个宋国人都是见识不通达之徒。

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

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

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

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

H.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2)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12.材料二与材料一中“庄子曰”所领起的语句在论证上有怎样的异同?(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D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普叟乘样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脩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椁:乘木

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梓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

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C.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

D.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14.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5.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2分)

(1)《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

处世的根本。

(2)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两句,与其中的“小学”相对

的是“大学”《大学之道》阐述了大学的“三纲”,即“,,二。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4)《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陛步,无以

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大同,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云冈

大佛,悬空古寺,北岳恒山,御河碧波......人文历史与自然风景在这里①。一墙一瓦都是

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高山与碧水相依,大佛与古刹遥望,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

步在青石小路,轻抚青灰色的城墙,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

才感盛夏,忽而已秋,云冈石窟门前却②,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

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尊佛像、每一个故事都③。

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云冈研究院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磨续民族团

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大同市按照首先开屐文物调查、建立古

建筑保护信息霹,.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计

古建飙观发新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