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编制说明_第1页
《汽车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编制说明_第2页
《汽车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编制说明_第3页
《汽车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编制说明_第4页
《汽车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989年首次发布

实施,该标准定义了非约束状态下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形

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为汽车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

尺寸的精度判定提供了依据;1999年,结合汽车冷冲压领域出现的

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情况及企业需求,该标准进行第一次修订,满足了

企业对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精度判定标准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CAD\CAE\CAM\CAPP技术在冷冲压领域得到了全面广

泛和深度的应用,对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的管控有越来越精

细化和范围扩大化的趋势,原有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未注公差尺

寸的管控需要,该标准急需修订,以满足汽车企业的需要。

本标准已列入“十四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体系编号为:

QC-102-204-303-401-503-004。2019年第一批行业标准项目计划表

(汽车行业)发布了QC/T《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

限偏差》标准制定计划,计划编号为2020-0353T-QC,主要起草单位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主要工作过程

受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基础分技术委员会于2016年启动推荐性国家标准《汽车冷冲

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标准研究工作。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作为牵头

起草单位与北汽集团越野车研究院共同成立标准起草组,按照工业和

信息化部的要求完成相关研究任务。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CAD\CAE\CAM\CAPP技术、先

进加工技术的发展,QC/T268-1999标准无法满足汽车企业汽车冷冲

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管控需求,2019年1月标准起

草组开展了走访调研和预研交流工作,深入了解了汽车行业冷冲压零

件公差管控情况,一方面了解了主机厂对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

极限偏差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也了解了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工艺和加

工能力,综合考虑了修订该标准的整体思路,提出了优化方案。

2019年3月,标准起草组完成了标准框架及正文内容编制,并

对东风、北汽、日产、神龙、上汽、一汽等相关标准的梳理工作进行

了分工,从商用车、乘用车两个角度进行优化,确保标准覆盖范围的

完整性。

2019年4月风公司代表起草组完成标准立项答辩,该标准的项

目批准文号及项目编号:工信厅科函[2019]126号、2020-0353T-QC。

2020年3月东风公司结合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车、北汽集团

越野车研究院、北汽股份的反馈意见,完成标准修订稿编制,并在起

草组内进行了标准研讨确认。

2020年5月,紧固件工作组2020年第一次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形

式召开,来自国内外整车及零部件企业4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起草组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介绍,并听取了与会专家对标准的意

见与建议,对与会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

2020年9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分技术委员会组

织召开了2019年年会暨标准审查会,东风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对

标准进行了介绍,并对与会专家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与会专家一致同

意,标准通过审查进入意见征集环节。

2020年11月,标准起草组对各单位反馈的意见进行了分析,并

给出采纳与否的处理意见及理由,完成标准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的编

制,并依据反馈意见完成标准送审稿的标准及标准编制说明的完善。

2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

2.1编制原则

1)标准文本依据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2)本标准的修订充分考虑国内汽车企业冷冲压加工零件的未注公差

尺寸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既能满足现在各企业的需求,又具备一

定的前瞻性。标准修订不能影响目前行业的使用,原有标准核心内

容和架构原则上保持不变,在保留继承性的同时,为今后的发展留

出余地,响应实际生产中对标准内容中冲裁或成型特征分类精细化

的要求,研讨修改的必要性。修改标准必须严谨稳妥必要,要与时俱

进,考虑冷冲压加工零件技术和工艺的发展,跟上并引导技术发

展,推动冷冲压加工零件的产品升级与技术进步。

2.2主要技术内容

2.2.1标准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非约束状态下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形

成的尺寸要素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本文件适用于非约束状态下汽车产品零件图中经冷冲压加工的未

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相较于QC/T268-1999,修订标准加入了“非约束状态下”字样,

标准的适用范围更加精准。

2.2.2主要内容

2.2.2.1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

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T15055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

2.2.2.2平冲压加工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取消了表一中孔类、轴类未注尺寸的极限偏差规定

与适用范围对应,汽车冷冲压零件未注公差尺寸一般应用在非约

束状态下,即没用装配、搭接、紧固、安装等约束条件,也不应用在

孔类或轴类零件因装配关系需要偏置公差的情形。在汽车冷冲压零件

中,需要公差偏置的情况均需要在图面或公差表文件中具体标识。

同时,在表1中增加了公差等级(I级和II级),满足乘用车和

商用车的不同需求。

2.2.2.3冲裁角度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将“冲裁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按图2、表3规定”改为“冲

裁角度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2、表3规定”。

原文的语法有错误,主语与该是“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而不是“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

修改了表3中的个别数据,使得逻辑性更强,满足公差随着零件

特征尺寸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的逻辑。

2.2.2.4弯曲角度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将“弯曲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按图4、表6规定”改为“弯

曲角度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4、表6规定”。

原文的语法有错误,主语与该是“弯曲角度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

偏差”,而不是“弯曲角度未注公差的极限偏差”。

2.2.2.5受翘曲影响的孔距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增加了公差等级I级和II级),满足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不同需求,

见表13。

2.2.2.6采用本标准的表示方法

新增本章,主要规范对公差等级的采用方法。采用本标准规定的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在相应的图样、技术文件或标准中用本标

准号和公差等级符号表示。例如选用本标准II级公差等级时,表示

为QC\T268-II。

3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本标准不涉及试验(或验证)。

4专利说明

本标准的修订不涉及国内外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的问题

5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情况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是一项汽车冷冲压

零件加工领域的基础性标准文件,修订此文件适应了技术发展的需要。

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1)CAD\CAE\CAM\CAPP技术在冷冲压领域得到

了全面广泛和深度的应用。二十年前模具主流技术是手工设计、手工

研配调整。2)先进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提高加工效率,获得

极高的表面光洁度,淘汰了以前的靠模铣加工。3)优质模具材料和

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提高了模具寿命和零件质量。4)多工位级进模、

连续模成为发展趋势,效率和成本收益显著。5)冲压设备的高速化、

数控化,冲压线的自动化成为主流配置。6)三坐标测量设备、光学

三维扫描设备管控冲压零件几何尺寸精度,淘汰了以前的样板检查。

7)模具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体现在标准结构、标准工艺、标准件

使用、标准成本、标准周期、标准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含义扩大,从

技术扩大到管理。8)由于新材料特别是轻量化新材料的出现将导致

新工艺的产生,而新的工艺必然导致新的工艺装备和模具需求,典型

的例子如铝合金板材的使用和激光拼焊板的使用。9)新型硬质合金

刀具及表面硬化处理涂层技术的应用,使得加工效率、精度及成本得

到的改善。

修订后的标准,对于提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有重要

意义。

6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本标准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目前国外各大汽车企业均有行业

的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标准,对零件几何尺

寸的评判要求非常规范。标准对冷冲压加工零件的几何特征分类很细,

对这些特征的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都按类有明确的定量要求。

7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项目内容有其它国标和企业标准,借鉴于这些标准,本标准独

立使用,单独规定了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相关标准有:GB/T1184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GB/T15055冲

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等。

8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过程和依据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无重大分歧。

9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本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

10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发布后立即执行。

11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发布后,建议废止QC/T268-1999。

12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QC/T268—XXXX

图4

表6

角度短边长度L,mm≤30>30~50>50~80>80~120>120

厚度≤2mm±1°30′±1°15′±1°±0°45′±0°38′

极限偏差

厚度>2mm±1°15′±1°±0°45′±0°38′±0°30′

6成形拉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6.1拉延直径d(图1,C)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表1“基本尺寸”栏放大1级。

6.2拉延零件深度H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图5、表7规定。

图5

表7

单位为毫米

拉延深度

材料厚度≤18>18~50>50~120>120~180>180~250>250~500

极限偏差

≤1±0.3±0.5±0.8±1.0±1.4±1.6

5

序号报告编号试验方法技术要求检验结果是否合格

3支按照6.4.3进行试验均无气泡是

1YD202006251

产生

向充注阀的加注端方

按照6.4.3进是

向充入0.15MPa~3支按照6.4.3进行试验均无气泡

2YD202006252行试验,应无

0.18MPa空气,将充注产生

气泡产生。

阀放入水中,保压30s是

3支按照6.4.3进行试验均无气泡

3YD202006253

产生

2)开启压力验证情况

序号报告编号试验方法技术要求检验结果(N)是否合格

3支按6.5进行试验开启压力是

1YD202006251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2.3N,2.4N,2.2N

将充注阀固定在弹簧

按6.5进行试

拉压试验机上,用弹3支按6.5进行试验开启压力是

2YD202006252验,开启压力

簧试验机检测阀芯顶1.95N,1.98N,2.0N

为1.5N~5N。

杆位移0.25mm时的压

3支按6.5进行试验开启压力是

3YD202006253力值。

2.4N,2.2N,2.3N

3)耐压验证情况

序号报告编号试验方法技术要求检验结果是否合格

1、3支加压6.3MPa目视检查均无断是

裂,无明显变形

2、3支按6.4.2做水检气密性试验均无

气泡产生

1YD202006251

3、3支按6.4.3进行耐真空度试验均无

气泡产生

向阀内施加4、3支按6.8做作动平顺性试验均回弹

5.4MPa的水压到位,阀芯无卡滞现象

或油压,保持

5分钟,目视1、3支加压6.3MPa目视检查均无断

检查无断裂,按6.10进行试裂,无明显变形

无明显变形,验,无断裂,2、3支按6.4.2做水检气密性试验均无

气泡产生

2YD202006252然后按6.4.2无明显变形,

做水检气密性并符合5.4.2、3、3支按6.4.3进行耐真空度试验均无

试验、按5.4.3和5.8要气泡产生

6.4.3进行耐求。4、3支按6.8做作动平顺性试验均回弹

真空度试验、到位,阀芯无卡滞现象

按6.8做作动是

平顺性试验。1、3支加压6.3MPa目视检查均无断

裂,无明显变形

2、3支按6.4.2做水检气密性试验均无

气泡产生

3YD202006253

3、3支按6.4.3进行耐真空度试验均无

气泡产生

4、3支按6.8做作动平顺性试验均回弹

到位,阀芯无卡滞现象

4)顶杆作动耐久验证情况

134.1.2.2扁管外观删除

144.1.2.3整体外观删除

制冷量、空气压按5.2试验后,蒸发器制冷量、空气压降及制冷剂压降由供需双

154.2

降、制冷剂压降方协商确定。

164.3气密性能顺序调整

蒸发器在完成其它试验后,按5.3.2水检气密性能试验,应无气

174.3.1水检气密性能

泡产生。

蒸发器初始气密性检查按5.3.1试验,氦检测漏率应不大于

184.3.2氦检气密性能

1×10-5mbar•l/s(制冷剂当量泄漏率为2g/y)。

按5.4试验后,测得的内腔残存杂质质量≤20mg/m2,颗粒尺寸

194.4内腔残存杂质量

≤0.5mm×0.5mm×1mm。

204.12耐高温性能更改为“高温贮藏”

214.13耐低温性能更改为“低温贮藏”

225试验方法顺序调整

尺寸公差及外观

235.1尺寸公差用量具进行检验,外观采用目测法和量具检测。

要求

245.7爆破压力试验完善描述

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