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音乐教师招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音乐教师招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音乐教师招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音乐教师招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音乐教师招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音乐教师招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课例点评题:对下面八年级音乐课《大海啊,故乡》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大海啊,故乡》一、教学目标1.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情感。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3.通过独唱、齐唱、合唱、朗诵、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二、教学重点用连贯的、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三、教学难点附点节奏。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声音)生:是海浪的声音。师: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如诗如画的大海。(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师问:大海美吗?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生答: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平静等。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得很好,今天就学习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出示歌曲,提示书上的页面)(二)激情教学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师:歌曲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歌中的大海总体给人以微起波澜的印象,显得较为平和。师补充:这是由三拍子的节奏特点以及优美起伏的旋律、舒展的节奏决定的。2.请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并打拍子,体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3.介绍作品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热爱之情。4.学唱歌曲。(1)请学生跟音乐,用音哼唱歌曲旋律。(2)解决附点音符的唱法:大家听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正确的?(3)教师强调长音的唱法,歌曲中哪里还有长音?找一找。(4)以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齐唱,领唱)。5.深入体验歌曲。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唱一边划旋律线。师问:划出的旋律线像什么?生答:像大海的波浪。师问:这首歌曲节奏有何特点?运用到的典型节奏是什么?(运用得最多的是节奏型)生答:歌曲节奏平和,较为舒展,这一节奏运用得较明显,重复多次。师问:这首歌的旋律线的起伏和节奏特点与歌曲情感表达有联系吗?生答:节奏和旋律线的运用都真切地展现出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两者结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像大海潮起潮落的声音,像大海的声音。师问:“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讨论回答)师补答:“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哆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亲切倾诉一抒发情怀一情感升华一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歌词的完美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师问: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讨论回答)师补充回答: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的变化)齐唱歌曲(播放视频)。(三)表现与创作1.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合唱排练。前奏部分用“啊”唱。第一段第一部分:女生齐唱,男生用“呜”伴唱;第二部分:女生齐唱,男生用“啊”伴唱。第二段第一部分:领唱,其他同学用“呜”伴唱;第二部分:齐唱。第二部分反复的地方注意要轮唱,结尾要放慢。2.配乐诗朗诵,并辅以绘画。(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根据音乐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3.舞蹈表现。(请一个或几个学生用舞蹈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四)结束部分最后师生用自己的舞蹈和动作,根据音乐和歌词,自由、放松、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七年级教学内容:演唱教学《桑塔露琪亚》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3.属七和弦第()转位可以作为一种经过性和弦替代T与T6之间的D46。4.以某一组和声进行为原型,在不同的高度上予以重复,称为和声(),是发展音乐的重要手法之一。5.根据下面的相关教学背景材料,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勃拉姆斯《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乐曲为大调式,单二部曲式。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 (2)学生情况: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对音乐学习兴趣很大,具备对《摇篮曲》的欣赏、理解和演唱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和基础。6.下列和声进行有错误的是() A、B、C、D、7.下列含有K46的和弦序进中,正确的是()。 A、AB、BC、CD、D8.根据指定和弦填充内声部。 9.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飘逸的南国风》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10.某位老师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背景音乐的舞蹈视频作为导入部分,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乐曲的情绪,教学环节首先欣赏、学唱音乐主题,通过学唱音乐主题,有表情地表现乐曲的主题。然后播放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老师为了讲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越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听越剧片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欣赏、对比《长亭惜别》《哭灵》片段。最后安排得不够,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很少。简要叙述对此案例的想法。11.公开课是一种常用的教研形式,它对指导教学、推广教学经验、教师之间切磋才艺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公开课的评价形式和方法是()。A、现场评课B、综合性评价C、进行示范观摩D、激励性评价12.由郑律成作曲的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们的从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首歌是()。A、《祖国颂》B、《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C、《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D、《救国军歌》13.下面的谱例是哪首曲目?()A、《小夜曲》B、《菩提树》C、《费加罗的咏叹调》D、《欢乐颂》14.【课题名称】《玛依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热情、高亢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合作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哈萨克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活泼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掌握好音高音准,节奏与节拍。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学生思考歌曲的内容。 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 二、新课教授 (1)播放视频《玛依拉》。 (2)出示哈萨克民族的图片。 (3)出示歌谱,学唱歌曲《玛依拉》。首先,教师弹奏钢琴演唱一遍;其次,学生演唱曲谱;最后一遍填入歌词演唱。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把握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音乐风格。 4.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演唱歌曲的前两段,第三段合唱。 三、巩固与提高 (1)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玛依拉变奏曲》由《玛依拉》改编创作而成,在《玛依拉》的基础上加了花腔,使歌曲变得更加丰富。 (2)欣赏哈萨克族其他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了解哈萨克族丰富的音乐,体会音乐对哈萨克族的重要意义。 四、课后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学习了哈萨克族的民歌,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以及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下节课我们再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15.【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板书课题《月之故乡》。 (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节奏。 ②比较旋律。 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 ②比较节奏。 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有所不同。 ②视唱第四段乐谱。 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演唱歌词。 (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16.把下列和弦连接中所缺声部填充完整。 17.分析民歌《对鸟》。要求: (1)演唱形式。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18.分析作品《你们可知道》。 要求:分析其曲式结构及旋律特点。 19.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饮酒歌》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将世界乐系分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一阿拉伯乐系的是我国音乐家()。A、赵元任B、王光祈C、黄自D、萧友梅21.音乐教学评价除依据教育方针及课程标准外,最重要的是要依据()。A、学校规章制度B、所在地政策制度C、教育机制D、学生身心特点22.动机23.四六和弦的形式主要有经过四六、()、()。24.和弦的排列方式有()排列、()排列与混合排列。25.在一堂音乐歌唱课上,学习某高音歌唱家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某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感知、听辨歌曲演唱的人声音色特点”。教师给了学生三个选项: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他认为正确的选项:女低音。教师有些恼火,又示意他坐下。对他的回答既无肯定,也不否定。学生处于茫然中,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显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教学反馈,于是采取了不管不顾的方式,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课上完了。简述对案例的看法。26.和弦在反复时改换另一种形式叫做和弦的(),其结果可以是旋律位置的改变,也可以是()的改变,或二者的同时改变。27.现代教学评价主张把评价者的()作为整个评价过程的预评阶段,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学习负责的态度。A、互评B、他评C、测验D、自评28.下列和弦连接中不能使用五音跳进的是()。A、V—IB、V6—IC、V6—I6D、I6—V629.在乐谱下方标出调性及和弦名称。 30.《匈牙舞曲第五号》的作者是下列哪位作曲家?()A、肖邦B、瓦格纳C、柏辽兹D、勃拉姆斯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教学目标清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演唱来进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缺点:教学目标要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顺序表达。教学课例不要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因为新课标倡导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把回答都设定好了,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教学课例还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2.参考答案: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欣赏、演唱《桑塔露琪亚》,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并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圆润、激情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表现。 【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受船歌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了解男高音的音色。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桑塔露琪亚海滩图。 老师设置问题:这个地方非常的美丽和浪漫,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个海滩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有两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海滩,其中一个是以意大利民间传说中一位美丽姑娘的名字命名的,它被称为是“美好幸福的象征”,这就是桑塔露琪亚。如果你在桑塔露其亚海滩上漫步,可以想象一下应该是多么的轻松、浪漫柔和的心境。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歌曲 老师设置问题:这个海滩的闻名于世是因为这首《桑塔露琪亚》,大家体会到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优美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那不勒斯美丽而充满梦幻的夏夜,3/8拍带给我们的感觉犹如微风吹拂海面,微波在轻轻荡漾,描绘了人们在海面荡舟的动作节律,大家打闹嬉笑,非常的热情开放。 2.再次欣赏音乐 老师设置问题:乐曲的结构是怎么划分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乐曲共分为两段体,第一乐段音域集中在中音区,旋律平稳,由于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运用,这段音乐张弛有度,使人感受到波浪微微荡漾的感觉。第二乐段音域突然扩大,多集中在高音区,旋律起伏呈现4个“大山谷”形态,节奏方整,音乐形象地展现了意大利船夫的热情与豪爽。而最后2句中的短连线与小附点,又将荡漾的海水和自豪的心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充分表达出了意大利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船歌 这种三拍子的,给人以摇晃感觉的,情绪色彩大多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音乐体裁就是意大利船歌。船歌这种体裁的产生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贡都拉有关,出示贡都拉图片并说明。(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都翘起,适宜在水巷中航行。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用单桨划船。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歌曲节奏韵律与划船的节奏韵律一致,久而久之形成这种音乐体裁) 4.发声练习 (1)教师示范,学生找气流从鼻孔中出来的感觉。 (2)口中像含口水,鼻子闻到了海水的腥味,脸上吹拂着海风。 (3)闭眼想象声音从头顶出来一直传到海面上。 (4)随海水边摇晃边唱。 (5)保持状态改用lu母音唱(旋律略)。 5.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段 ①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唱乐谱。 老师引导:一二句注意乐谱中渐强、渐弱、重音、弱等音乐符号。大家边唱乐谱边画旋律线,感受连贯、舒展旋律线条。第三句的音准,可以用手势和波浪图示训练。第四句“浪尖”前面弱后面出现重音。 ②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再次完整演唱第一段乐谱。 ③女声唱歌谱男声唱lu,然后交换,男声唱歌谱女声唱lu,要能够听到对方声部的声音。 (2)学唱第二段 ①老师范唱第二段。 老师设置问题:比较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段音域扩大,音高比前一个音高出五度,力度加强,乐句都以高音开头,小跳往下而后大跳往上.音符上多标以重音记号以加强本乐段力度。 ②老师弹奏乐谱,学生学唱乐谱。 老师设置问题:怎样才能唱高音?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口腔竖立,要微笑着歌唱,正确地用气,积极的表情。 ③老师弹琴,学生起立演唱歌词。 (3)学生完整的演唱 老师评价:这是一首3/8拍的船歌,所以我们演唱时要感受到小船好像在摇晃,感受到波浪起伏的感觉,第一段相对来说比较柔和抒情,力度稍微弱一点,第二段是船夫在揽生意,演唱的时候要非常的热情,力度要强一些。 学生有情感的演唱。 三、拓展赏析 欣赏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视频。 老师设置问题:男高音的音色是怎样的?演唱时表情如何?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男高音的音色具有穿透力,高亢、嘹亮。演唱时要具有热情、赞美的表情。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演唱的两首歌曲都是来自于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美丽国家--意大利。其实在欧洲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以后不仅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还应该多接触、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让我们通过音乐来和世界接轨。3.参考答案:二4.参考答案:模进5.参考答案:(1)通过学唱歌,感受体验妈妈在儿女成长中倾注的爱,并通过演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感受歌曲三拍子的节拍特点,用轻声舒缓的声音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柔情与真挚的母爱。 (3)初步认识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了解摇篮曲的主要特点。6.参考答案:D7.参考答案:C8.参考答案: 9.参考答案:飘逸的南国风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及蕴含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细腻的风格特征,运用讨论、体验法、图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民歌音乐特征的同时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绪、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过程中,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对比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聆听、演唱三首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用具教学多媒体、钢琴、课件。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三首南方民歌的音乐视频作品进行欣赏,请学生探究以下问题:①这些是我国的哪个省的民歌,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②比较三首民歌的音乐风格,谈谈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③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音乐要素上?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欣赏《弥渡山歌》(分析探究南方山歌的风格特征)(1)首先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弥渡山歌》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暗喻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2)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俗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为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3)播放配套课件中《脚夫调》的视频材料。问题:南北方山歌的区别。(4)再次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起一平一落。(5)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弥渡山歌》引腔的主体部分,引导学生感受山歌节奏较为自由的旋律和起伏较大的特点。(6)在完整演唱《弥渡山歌》后,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特点,并与《脚夫调》进行对比,对比南、北方的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学生通过画面深入体会环境对民歌风格形成的影响。 (二)欣赏浙江民歌《对鸟》音频MP3播放课件《对鸟》,引导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和讨论、提问。问题:作品《对鸟》运用了哪种民族调式?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的特点,范唱并指导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几句。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其旋律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唱作品第一部分的谱子并分析其旋律进行特点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①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热烈欢快的情绪及歌曲的时代特点。②播放课件中在音乐会上演唱《幸福歌》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探索民歌的发展。③师生合作,共同演唱《幸福歌》,进一步体验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环节三:拓展与探究播放本单元欣赏过的几首民歌片段,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四)教师点评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五、小结与作业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三首南方民歌的欣赏,了解了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并对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我国民歌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所以,课后请同学们找几首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欣赏一下。10.参考答案:(1)本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案例是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为教学内容,但是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时间不够,而且欣赏内容的很多知识点没有凸现出来,刚开始选择欣赏、学唱爱情音乐主题,这一环节很不错,学生能在静和动中表现音乐。但是全曲的演奏时间至少有25分钟,整首欣赏达不到教学目的,不符合学情,老师在活动环节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宽泛,给定讨论的时间太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联结,而不是盲目的听。 (3)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挖掘学生的听辨能力,但要把“听”的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根据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设置的问题具体化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探讨交流,激发学习的动力。11.参考答案:C12.参考答案:B13.参考答案:C14.参考答案: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设置合理,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曲目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清晰、明确。教学过程充实,逻辑严谨,是一个很好的课例。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巩固提高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并且欣赏了哈萨克族的其他民歌,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哈萨克族音乐的特点。总体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课例。15.参考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紧凑。刚上课时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导入环节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新课教授环节中通过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接着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最后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这些都是在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设计。在总结与提高环节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学生能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课例。 (2)缺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这样写: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16.参考答案: 17.参考答案:(1)《对鸟》是一首浙江乐清山歌,是为了让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而创作的。它采用对唱的形式和吴地方言演唱,问者和答者各唱一段,彼此轮流更替。因此,即兴编词的要求很高。 (2)这首歌共四段歌词。一、三段为问段,二、四段为答段。 (2)从曲式上看,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徵调式,四个乐句按“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运转。后一部分为羽调式,它延续了前一部分的陈述方式,但在音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歌曲的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儿童对山歌的纯真色彩。18.参考答案:《你们可知道》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本曲为2/4拍,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开始是降B大调.前奏8小节,是苏珊娜在一旁拨动吉他为凯鲁比诺伴奏的音乐。选用的是长段的一、三句旋律,情意甜蜜。尽管基本主题A段只有12小节,但却蕴含着极其生动、细腻的感情色彩。B段转F大调,14小节后,又转成降A大调,10小节之后又回到F大调。运用繁复的转调和断断续续的节奏,表现出凯鲁比诺为寻求爱情而思绪慌乱的心境。最后.歌曲又回到降B大调,是基本主题的再现,它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19.参考答案:饮酒歌 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③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歌剧及歌剧的艺术特点?2.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三、教学准备钢琴、CD机、录像机、投影仪、道具、课前学生查阅歌剧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浪漫主义音乐先欣赏一段古典音乐(复习旧知识),然后再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①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②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③代表人物图像运用投影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部分--歌剧知识师:在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之后,我们来共同观赏一段音乐片段。(播放一段歌剧片段,然后请学生判断音乐种类并回答录像中所包含的几种音乐形式)(学生畅所欲言)师:播放的是歌剧,并概括学生所回答出的音乐形式,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歌剧的概念。出示以下内容:什么是歌剧(OperA.--由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以歌唱为主。师: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出示:(采用连线的形式)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咏叹调和宣叙调(各播放一段歌剧片段,举例说明并总结什么是咏叹调和宣叙调)(三)学习歌剧--《茶花女》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过程。2.师生讨论《茶花女》作品名字的由来。3.欣赏《茶花女》片段,作品介绍:出示:(故事梗概)(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教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4.第一幕《饮酒歌》分析:①欣赏《饮酒歌》全曲生根据所欣赏的音乐旋律回答这一部分应描述的场景。师评价并补充。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②分段欣赏和练习:(采用学生竞答的形式)出示:(根据所欣赏的各段落,分析所用乐器、舞曲节拍、刻画的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师: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男女二重唱)逐段播放录像,启发学生把音乐、演唱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三拍子舞曲的特点(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用多种方式表现出节拍特点),理解歌剧音乐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感受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③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A.生小声跟唱。B.师钢琴教唱。生学唱(主要让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难点--歌唱技巧;注意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C.全体齐唱。D.根据演唱分成男生、女生、重唱三组。(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情绪,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及音乐旋律的风格特点)E.实践表演练习:(四)编创提高部分--表演剧情: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师:发道具,学生的妆扮及表演的配合;生:演员展现个性,提高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根据学生表演剧情的进展,再次出示剧情梗概和人物特点。(让学生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五)小结与作业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什么是歌剧、歌剧音乐的特点、歌剧在渲染人物时所起的作用等,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喜欢歌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领悟歌剧的精粹。(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寻找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20.参考答案:B21.参考答案:D22.参考答案: 动机是曲式中最小的结构单位,动机的长度最长通常不超过一个小节,涵盖的节拍重音通常不超过一个。23.参考答案:辅助四六;终止四六24.参考答案:密集;开放25.参考答案:(1)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2)本堂课是一节音乐歌唱课,主要是学习歌曲《我爱你,中国》。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学习此歌曲前提出问题并给出三个选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了很好的导入,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但是在此之后,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他自认为正确的选项,不过教师对他的回答既无肯定也不否定,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没设时没有想过有这样的教学反馈,所以采用了不管不顾的方式,照既定方式把这节课上完了。教师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不仅伤害了师生感情,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 (3)根据本案例,我们也能想象,在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喜欢回避那些已经显现在眼前的教学磕绊,或是根本不敢评论,殊不知巧妙运用评价策略,才能使教学纠结之处转变为教学新亮点,峰回路转,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本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来评价回答者的正误,如有分歧可以再听一遍,直到得到学生们的认可,这才说明学生确实真正地听懂了、学会了,而不能置若罔闻或“绕道而行”。在教学中,我们不就是应该最关注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吗?我们运用应变的方法不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这一过程,顺利达到目的吗?这样想通了,豁然中觉得天空有云飘过,步子也变得轻盈起来。26.参考答案:转换;排列法27.参考答案:D28.参考答案:A29.参考答案: 30.参考答案:D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根据对《月之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2.“我们通过歌声与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首美好的童年的歌。”这句话属于教学的()。A、导课环节B、内容环节C、结课环节D、反思环节3.教学中应设置引起学生注意的好的导入,设置引人入胜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注意在音乐课上要让学生动起来等体现了对()的评价。A、教学方法B、教学内容C、教学手段D、教学目标4.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论著是()。A、《乐记》B、《乐论》C、《声无哀乐论》D、《梦溪笔谈》5.上课铃响了,老师拿着准备好的影视资料和教具走进教室,发现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给画了一幅漫画来嘲笑他,同学们嬉笑不已。遇到这样的恶作剧,这位老师并没有生气,他走上讲台和颜悦色地说:“黑板上的头像画得很逼真,很有艺术性,这位画画的同学很有艺术天分,我为班上有这样的人才感到高兴。我建议这位同学以后多向美术老师请教,充分发挥特长,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一个美术家呢!”这位老师接着说:“画虽然画得很好,但是这节课不是美术课,而是音乐课,现在我把它擦掉好吗?”老师正要拿板擦去擦,只见“未来美术家”疾步走上讲台前,向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抢过黑板擦,擦掉了他的“得意之作”。请结合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分析上述材料中该老师的做法。6.和弦的连接方式有两种,将共同音保持在同一声部的连接方法称为()连接法,没有共同音或有共同音而不做保持的则称为()连接法。7.根据下列旋律片段配写四部和声。 8.【课题名称】《无标题音乐的欣赏》 【教学目标】 ①了解两位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巴赫、肖邦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②能初步领会无标题音乐自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 ③总结出进行无标题音乐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①欣赏《C大调前奏曲》,并从中领会“音乐的自律美”。②欣赏《c小调练习曲》,并从中体会音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的自律美”,即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欣赏、启发、分析等方法。 【教学工具】钢琴、录音机、DVD、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结前几单元作品欣赏体会借助其他艺术,音乐间接具有“音响造型”与“音乐描述”的可能,但并非其所长,故音乐最擅长表达情感。 (2)引入新课对于无标题音乐,不可能在每部作品中去寻找音乐形象的具体对应物,否则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会因流于表面而受到局限,由此引入新课“无标题音乐欣赏该从何处入手”。 二、新课 (1)【板书】《c大调前奏曲》(选自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①作者简介巴赫: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其作品沉重、含蓄而又略显暗淡,充分体现了一种精神。 ②《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卷,是巴赫的代表作,其内容包括前奏曲与赋格曲。 ③作品简析《C大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无标题音乐,是从没有升、降号的调性--即C大调开始,流动的“分解和弦音型”始终贯穿全曲,使音乐具有平静而明朗的抒情色彩。 ④欣赏音乐(教师弹奏) ⑤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自律美”。 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音乐正是通过自身的运动方式,即旋律,音色、节奏、和声等的变化来实现人们对于美的体验。 ⑥欣赏《圣母颂》。 ⑦小结:因为“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所以,无标题音乐的欣赏应当从体会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入手。 (2)【板书】《c小调练习曲》(肖邦、作品10) ①由练习曲分类引入第二首欣赏作品。 ②作者简介:肖邦,波兰音乐家,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受波兰民族斗争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③《c小调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学生朗读) ④分段欣赏,教师分析。(略) ⑤完整欣赏。 【思考】音乐整体的基调是什么?它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情感触动? 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整首音乐大气磅礴,在昂扬、激奋的音乐基调中,我们感受到一股具有强烈号召性和斗争性的冲击力量,即“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⑦小结:音乐通过自身表达了一种精神内涵,所以无标题音乐的欣赏还应该从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入手,同时,了解作者及作品本身的知识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 三、总结 (1)知识总结:小结本课内容。 (2)方法总结:无标题音乐的欣赏应从音乐自身的美和所蕴含的情感入手。了解有关作品本身的知识,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音乐。9.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同向、反向与()。如果在同向进行中两个声部的音程距离保持不变,称为()进行,是同向进行的特殊形式。10.在谱面上标出下列和弦连接中的错误之处,并在横线上写出错误名称。 11.根据民歌《采花》,设计八年级演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注意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合初中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参与体验。12.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与舞蹈《不拘一格的现代舞》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13.某教师是钢琴专业毕业的,她在教授《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时,为学生示范演奏了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学生们被她高超的技术表演所震撼,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在学习作品背景和相关知识时格外用心。然后,教师播放了钢琴家Maksim演奏的《c小调练习曲》,古典音乐在流行元素的衬托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高潮。教师还为学生介绍了Maksim,他的作品多将古典钢琴作品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并受到广泛的好评。最后在Maksim的《野蜂飞舞》音乐声中结束了本节课。之后,很多学生的MP3里多了几首Maksim的钢琴曲。14.四声部写作是和声教学写作的基本方式,四个声部的名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音部、()、()与低音部。15.案例: 在高中鉴赏课《鼓乐铿锵》上,老师带着全班同学热情地用打击乐器表演《锦鸡出山》的选段。当表演到,老师看到后面几个所谓的“活跃分子”在挤眉弄眼地跟着节奏做动作,他们看到老师后停顿下来,吓得不敢吱声,老师看了看大家说:。他们几位同学的动作非常有意思,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一起唱,并加上动作,所有学生的表演都很起劲,那几个“活跃分子”自豪极了,自信和骄傲在他们脸上荡漾。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16.音乐编创题:为《静夜思》歌词创作旋律,要求旋律流畅,音乐形象符合诗词意境。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学生的学习中,应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B、终结性评价是对课程结业的检测C、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自我评价方式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根据不同学段和年纪,广泛、灵活地加以运用D、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是实施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18.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非洲歌舞音乐》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19.案例:在《醇厚的中原韵》的音乐公开课上,音乐教师非常投入地讲解《沂蒙山小调》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她充满感情地问:“这么美的沂蒙山,这么美的音乐,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时,学生中却突兀地想起一个不同的声音:“好土。”那是一个眼睛很大的男生说的,老师未予以关注,继续充满感情地说:“多好的音乐啊,同学都很喜欢,那我们再来听一遍。”这时那个男生在嘀咕着“一点也不好听”,但声音明显轻了,老师还是未予以关注,课堂继续保持着热闹的气氛,男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了。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20.【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师:欢迎同学们走进音乐与舞蹈的课堂,现在就让我们跳起热身韵律舞蹈。(播放剪切的《肯肯圆舞曲》,队伍集合成上课的形式。)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组游戏,老师这里有几张纸条,分别是不同的情景与情感的要求。规则:用你的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位打击出符合要求的节奏。(每一组选两名同学,分别找两组同学即兴表演。)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节奏在音乐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分别归纳,阐述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 师:节奏就像我们人身体中的骨骼,人假设没有了骨骼就无法挺直身体,无法站立,节奏在音乐中起到一种支撑的作用。节奏不但在音乐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舞蹈中也具有巨大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节奏感非常强的爱尔兰民间舞蹈。 二、引出课题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剧并思考两个问题: 1.影片播放的舞蹈属于哪类舞蹈? 2.这种舞蹈给人在视觉和听觉上各有什么感觉? (播放音乐剧《大河之舞》。) 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归纳:影片播放的舞蹈属于踢踏舞。视觉--舞态变化多姿,脚下的步伐灵巧、多变;听觉--音乐轻快,节奏性非常强,给人一种释放激情的感觉。 展示课题:爱尔兰民间舞蹈--踢踏舞。 三、介绍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幻灯片配合) 1.介绍舞王迈克?弗菜利。 介绍爱尔兰踢踏舞,就一定要介绍舞王迈克?弗莱利。这个1958年7月16日出生的美国爱尔兰移民后裔,将自己最富个性与创意的舞姿带进了传统的爱尔兰踢踏舞中。作为《大河之舞》的创始人之一,第一代领舞,他在《大河之舞》中展现了他作为舞者的才华。 2.介绍《大河之舞》。 《大河之舞》是当代最具有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它叙述了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各种苦难后,重建民族伟业的经历。“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母亲河里苏河,“舞”指的是爱尔兰的踢踏舞。1995年《大河之舞》在首都柏林的波音剧院首演,结果大获成功。对于真心喜爱爱尔兰踢踏舞并想跳好爱尔兰踢踏舞的朋友们,要明白爱尔兰踢踏舞首先是IrishDance,然后才是踢踏舞! 四、踢踏舞的创作师:其实,踢踏舞的创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难,有很多踢踏舞是来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当我们初步熟悉一些基本的踢踏舞步之后,就可以用脚下的节奏,夸张地演绎生活中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欣赏一段吉恩?凯利的《雨中曲》。 (播放影片。) 五、学习踢踏舞基本舞步(配合节奏感鲜明的DISCO曲) 1.介绍踢踏舞的基本知识: 2.手臂的韵律练习; 3.学习跟打击、趾肚直拍; 4.学习直踢踏: 5.表情特点:以昂首低眉来表现女性的孤芳自赏,以低首扬眉来表现女性的春心萌动。 六、创编表演 1.分组创编。提示:借用踢踏舞的形式夸张表现生活中的点滴现象。 2.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展示舞蹈作品,相互观摩和交流。 七、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踢踏舞。用脚灵活地敲击出节奏,夸张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舞态变化多姿,步伐灵巧多变,音乐的轻快与节奏的突出等构成了踢踏舞的特点。踢踏舞是与我们生活非常接近的一种舞蹈,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身边具有节奏性的东西,每一个同学都可以用你对节奏不同的理解,演绎自己创编的踢踏舞。21.()级六和弦是所有副三和弦中应用最广的和弦,在四声部写作中主要重复()音,以加强其下属功能。22.在四声部写作中,三和弦需要重复其中一音。一般来说,正三和弦主要重复()音,偶尔重复()音,副三和弦重复根音或()音。23.艺术是一种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它具有()()()等基本特征。24.根据《东方之珠》谱例设计一节音乐课。(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25.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近代音乐家--聂耳》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6.根据对《沂蒙山小调》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27.下列各调中,哪个不属于调号为三个升号的同宫系统调?()A、b商调B、f羽调C、角调D、E徵调28.以某一组和声进行为原型,在不同的高度上予以重复,称为和声(),其原型则称为()。29.根据指定和弦填充内声部。 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我们不需过多重视B、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结业的一个检测,要特别重视C、测验成绩出来后要将学生划分等级,并公布榜单D、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音乐学习的整体效果,强调音乐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月之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准备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演唱--《月之故乡》。【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板书课题《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设计意图】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试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试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试唱第四段乐谱。(3)试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桢)(1919-2003),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2.参考答案:C3.参考答案:A4.参考答案:A5.参考答案:音乐教学事件应对策略一般可归纳为“热处理”“冷处理”“温处理”三种。案例中的教师采取了“温处理”的方法,用一种温和的态度、自然的方式,直面此事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过程的轨道。如果当时这位老师二话不说擦掉黑板上的恶作剧,继续上课,学生可能一节课都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上课,从而达不到教学预期的效果,成为一节失败的课程;如果老师再课堂上对这件事情进行公开正面严肃的批评,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策略;这位老师的做法十分机智、准确。案例中的老师并未从正面批评,而是巧妙地通过赞扬、肯定学生的艺术天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6.参考答案:和声;旋律7.参考答案:8.参考答案:本教学课例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从提出问题“无标题音乐该如何欣赏”入手,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总结出欣赏的方法。整个过程注重学生积极思索,教师循循善诱。本教学课例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掌握无标题音乐欣赏的方法。总体来说,这一教学课例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整个教学,是非常不错的。9.参考答案:斜向;平行10.参考答案: 11.参考答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采花》,能够准确感受和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特点,并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四川音乐的民族风格,逐步喜爱四川的民族音乐。【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了解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采花》并且能够带入感情演唱。【难点】学会歌曲《采花》中典型切分节奏,以及五声调式的分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组视频,关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民歌串烧节目,引入民歌话题。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地传至今天。民歌即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每一地域,每个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让人们自娱、宣泄,或用于流传的歌曲。这些歌曲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歌谣是其重要之一环,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种类花朵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本节课的内容是一首四川地区的民歌《采花》。(二)新课教授1.发声练习。2.播放歌曲《采花》,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特点。3.简介歌曲《采花》,流行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四川民歌),歌曲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4.依节奏旋律朗读《采花》歌词,并回答: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每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都做了叙述,也使人们从中得到了不少生产和生活的知识。5.随多媒体视频《采花》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期间教师为学生范唱。(1)切分节奏找出乐谱中的切分节奏并进行练习。(2)通过本曲学习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6.加歌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吐字清晰。7.根据歌曲的速度、节奏、咬字、情绪等进行演唱方面的处理,并弹琴演唱。(三)巩固提高分小组对《采花》进行民歌接龙游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歌。(四)以小见大,课后作业讨论总结:1.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也很富于激情。2.民歌体裁有哪些?号子:伴随劳动的民歌。小调:旋律曲折。山歌:声调高亢、嘹亮。 四、小结与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采花》一课,了解了四川地区民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五声调式的分辨。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各省的代表性民歌,下节课分享。12.参考答案:不拘一格的现代舞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现代舞的起源;感受现代舞不拘一格、创新的魅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初步了解现代舞的一些特点。通过舞蹈排练,尝试进行现代舞的创编活动。【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排练、编创现代舞,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现代舞的起源与现代舞的一些特点。【难点】通过欣赏、排练和创编舞蹈动作,感受现代舞与音乐的关系。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感受现代舞与芭蕾舞之间关系。老师设置问题:现代舞与芭蕾舞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现代舞是继芭蕾舞蹈之后一个新兴的舞蹈流派,芭蕾舞是“神”的舞蹈,在动作上追求一种飘飘欲仙,追求违反人体的自然极限,在内容上面追求一种虚幻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情节,所以,这样看来芭蕾舞在内容和形式上离现实生活是非常遥远的,似乎已经不是人类的舞蹈,而是专门表现给神看的;现代舞是地上人的舞蹈,指现代舞的动作语汇变得自然,变得切近生活,变得多元和自由,同时现代舞的表现内容更加关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每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同时我们也发现现代舞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二)逐步探知,新课教学1.了解现代舞(1)介绍伊莎多拉?邓肯老师讲解:伊莎多拉?邓肯是一个非常叛逆的舞者,同时她也是非常伟大的舞者,是现代舞的开创者,被誉为“现代舞之母”。她非常勇敢地向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芭蕾舞进行挑战,并且为自己的艺术实践开创了一条和芭蕾舞完全不同的舞蹈流派,这就是现代舞。邓肯那种开创性,那种创新意识,还有那种不拘一格的现代舞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因为只有不断地创造,我们才能避免局限在某种定式里,才能实现自我不断地超越。(2)现代舞与音乐的关系欣赏视频,感受现代舞与古典音乐的结合。老师设置问题:后来发现古典芭蕾和民族民间舞这两种舞蹈与音乐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性,现代舞有这样的对应性吗?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对应性或者说是局限性不存在于现代舞身上,现代舞可以使用更多类型的音乐,古典音乐可以用来诠释,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也可以为其所用。现代舞可以简单直接地去表达音乐的形象,当音乐呈现跳跃的时候,舞蹈动作的设计也是跳跃的;当音乐流畅的时候,舞蹈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现代舞对舞者有一个很高的要求,诠释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对音乐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才能进行准确地表达。2.体验现代舞(1)欣赏、分析歌曲我们现在不妨再来看看这首歌的乐谱,乐谱上显示这首歌音与音之间的跨度是很小的,这就说明这首歌的起伏并不大,它是相对平等的。再来看一下它的伴奏,很简单,以分解式和弦为主,没有和声和弦的那种厚重感,说明了这首歌是轻柔的、柔和的、平稳的,并且不是节奏感强烈的那种。下面带着这种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大家来聆听一下《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首歌。在听音乐的时候,大家在头脑中为自己设计符合这首歌的舞蹈动作。(2)教授舞蹈动作①教授歌曲的第一部分舞蹈老师分解式示范舞蹈动作一到四的四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引导: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冲最前方。老师整体示范舞蹈动作的四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跟着四个八拍的节奏随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老师分解式示范舞蹈动作五到六的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引导:注意方向,收的时候紧一点,右腿蹬出然后踩地板起,注意舞蹈动作要轻。老师整体示范舞蹈动作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跟着两个八拍的节奏跟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老师分解式示范舞蹈动作七到八的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引导:要把自己的信心尽快地用到舞蹈中去,这个绕圈不能自己转圈,我们要有一个形象的思维,感受到中间好像有一个同学在你身边,要围绕着同学绕圈。老师整体示范舞蹈动作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跟着两个八拍的节奏随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学生跟随音乐跳八个八拍的舞蹈动作。老师引导:做第一个动作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局限于镜子,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方向去做动作,你们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没有问题。(学生跟着音乐跳舞)老师评价:在舞蹈中不能忽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太多的情况我们很着急去做动作,而放弃了去听音乐,把音乐的节奏抛到九霄云外,这首歌的节奏比较舒缓,我们的动作要完全与之对应。②教授歌曲的第二部分舞蹈老师分解式示范舞蹈动作的一到二的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老师引导:注意看我的左腿,小腿勾起来向后转,左手放在旁边。老师整体示范舞蹈动作的两个八拍,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跟着两个八拍的节奏随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三)巩固提高,主题升华1.即兴创编出场的两个八拍老师引导:现代舞的不拘一格要求同学们要有自己出场的舞蹈造型,你们可以选择在前面或钢琴后面等各个地方,音乐一响有两个八拍的时间给你出场,不要等着一个八拍,我们跟着音乐的旋律做律动、找感觉,要用舞姿表达音乐给人们的感受。学生创编动作。2.即兴创编结尾(1)每人创编一个舞蹈动作每一个同学创编出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跟音乐创编舞蹈动作。老师评价:很多同学的动作太过机械,没有和音乐贴合。音乐连绵不断,我们的动作和表演状态也不能断开,不能脱离音乐的感觉。(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①老师引导:我选中每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做舞蹈动作,其他同学在她身边,做出和她相匹配、呼应的舞姿,摆一个集体的造型。学生讨论并做动作,老师指导。②每个小组进行表演。老师引导:结尾处一、三、五排留下来摆造型,二、四排同学就像出场一样,跟着音乐的感觉慢慢地退场,舞姿跟随音乐慢慢地、轻轻地消失在舞台上。大家在摆造型时要有自己的创意。③学生跟着音乐舞蹈,结尾处一、三、五排摆造型,二、四排退场。老师评价:有些同学直接走下场,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渐收的感觉,舞姿还要存在,舞蹈和音乐还要有一种配合感。④学生跟随音乐舞蹈,结尾处二、四排摆造型,一、三、五排退场。老师评价:不管是下场的同学还是留在场中的同学表现得都非常好,动作和音乐节奏贴合得很完美。(四)课堂小节我相信大家在这节课里不但学会了现代舞的某些动作,更感受到了现代舞与音乐之间的完美交融,我更希望同学们能把现代舞这种创新的、不拘一格的精神运用到你们其他的领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进步。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13.参考答案:这是一个正面的案例。首先,这位老师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亲身表演,娴熟、高超的钢琴技术给学生带来视听方面的享受和震撼,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这位老师积极拓展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融合到一起:最后,这位老师非常注重教学内容在课后的延伸。她为学生播放了两首Maksim的作品,学生意犹未尽,课后主动聆听其作品:Maksim的作品大多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这位老师没有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音乐,而是巧妙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14.参考答案:中音部;次中音部15.参考答案:本题属于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每位授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若处理得不好,则会招来是非,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在遇到课堂突发事件的时候,应以排解和利导为主,即授课教师巧妙地借助当时的情景,将“突发事件”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引导,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处理得过程中要尽量符合课堂内容,不伤害师生感情,不影响当堂教学。在本案例中,老师面对课堂上捣乱的学生,并没有责罚,而是充分发挥灵活的应变能力,顺势鼓励调皮捣乱的学生,并调动起所有学生的模仿学习,以鼓励的形式合理地化解了这次课堂突发事件,这样做不仅在后面的上课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捣蛋鬼们”的信心。相信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中,他们会自觉端正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维持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当然,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找出最佳的、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以收到良好的处理效果。16.参考答案:根据所提供的歌词,创作八小节的作品。(简谱或五线谱均可)(1)旋律与歌词形象符合。(2)歌曲的结构规整,曲调流畅。17.参考答案:A18.参考答案:非洲歌舞音乐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课内容,认识马林巴等几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洲乐器,通过了解非洲音乐,总结出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了解非洲音乐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产生的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组织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并练习非洲鼓乐的节奏形态。 ③知识与技能理解非洲音乐的特殊表现形式,掌握非洲节奏的两种主要形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非洲音乐特征的感受与分析,对非洲音乐文化的理解。 【难点】对非洲鼓乐复杂的节奏形态的认知、练习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播放非洲音乐,让学生对非洲音乐及节奏感兴趣,学唱《非洲赞歌》。 1.地理概况(出示地图)。 2.“非洲音乐”概念的界定: 非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无疑是指整个非洲大陆,但从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角度来看,它往往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这是由于北非与西亚同属于阿拉伯地区,无论从历史、民族、语言、宗教,还是从文化方面来讲,北非与西亚的联系要比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为密切,因此非洲音乐通常是界定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环节二:新课教授 (一)再次欣赏作品《非洲赞歌》 (1)出示欣赏提示: ①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有何特点? ②尝试比较该歌曲节奏与语言的关系。 ③注意感受该歌曲的伴奏乐器的音色特点。 (2)听《非洲赞歌》三个片段,分别解决三个问题。 (3)知识小结: 非洲是世界上语言最多样化的大陆,语言总数近700种。在非洲,音乐与语言关系非常密切。许多非洲语言和中文类似,都属于有音调的语言,音乐传递语言讯息在非洲十分普遍。此特征的运用,最有趣的现象是所谓的“说话鼓”,鼓声的节奏及高低抑扬,完全根据语言而来,因此听众能立刻了解其含义。 (二)认识器乐 1.出示图片,介绍马林巴。 2.欣赏作品:马林巴琴二重奏--《门库尔雅》。 提问: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有何特点? 3.非洲音乐之魂--非洲鼓 (1)出示图片,简单介绍非洲鼓及其功能。 (2)欣赏《鼓舞》--布隆迪圣鼓。 欣赏提升:注意歌曲演唱的形式,提炼音乐中不断重复的节奏类型,并用手拍出来。 (3)讲解非洲音乐的主要节奏形态及节奏的练习体验。 单线条节奏形态: 多线条节奏形态:A组 B组 (三)欣赏非洲歌舞《门库尔雅》片段,请学生简要概括非洲歌舞的特点知识小结请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评价并总结: (1)非洲音乐的节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般分为单线条和多线条两种复节奏形态。 (2)偏爱敲击乐器,鼓和马林巴是用得最多的乐器。 (3)歌唱最常见的形式是“呼应歌”,歌曲中旋律、节奏常重复。 (4)在多数情况下音乐表演都与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 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介绍: 非洲音乐活动大多都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音乐在许多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性质,无论男女老少、业余还是专业,都可以参加到合唱、合奏、舞蹈中去。 在非洲,音乐已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既注重艺术性,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以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意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