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1页
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2页
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3页
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4页
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卷I一.参考题库(共30题)1.形位2.汉语的词类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3.谈谈词、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4.汉语所有的句子都是由短语或词去实现。5.句子仂语化6.句类是根据句子的()分析出来的句子类型。7.现代北京话ʨ,ʨ‘,ɕ的两个来源是什么?8.什么是文字改革?文字改革的主要类型有哪些?9.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10.“两”和“二”的用法古今有什么不同?11.词中的一韵,相当于乐曲中的()A、一均B、二均C、一拍D、二拍12.词的意义,指语法上()或()。13.什么是兼类词?举例说明。14.影云以三母今音读什么?各举例字说明。15.简述动词词尾“得”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16.简述上古汉语语气词“也”和“矣”的区别。17.呼18.名词短语只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19.词类的划分标准主要有哪些?20.连谓短语的谓词性成分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也可以有关联词语。21.夸张可以分为()、()、()三类。22.透母今音是什么?试举十个透母字。23.举例说明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24.音韵学中所谓的“四呼”是指()。25.现存《论语》共多少篇?()A、19B、20C、25D、2826.从语言的亲属角度进行分类,汉语属于()语系。27.什么是词根形位?什么是附加形位?后缀与词尾有什么区别?28.尖团不分/分尖团29.仿词可以分为()和()两类。30.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叫()。卷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具体语言中特定语音与语义相结合的最小的构词单位。2.参考答案: 汉语里的词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划分词类,语法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暂拟系统》和《提要》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相结合的标准来划分词类的。具体地说,划分词类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其次是形态标准,最后参考意义。3.参考答案: 四级语法单位指的是语素、词、短语和句子。语素、词、短语是没有句调的备用单位,句子是有句调的运用单位。说话至少得说一句。一个语素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单纯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构成合成词。词是组成短语的备用单位,短语是组成更大的短语的备用单位。某些词和短语加上句调可以成句,另一些词和短语不能加句调形成句子。4.参考答案:正确5.参考答案: 古汉语句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上古汉语里经常被运用。名词性仂语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介词“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所以”,如“不知其所以然”。6.参考答案:语气7.参考答案: 现代北京话的ʨ,ʨ‘,ɕ有两个来源:(甲)来自齐撮呼的k,k‘,x;(乙)来自齐撮呼的ts,ts’,s。舌根破裂、舌根摩擦、舌尖破裂摩擦、舌尖摩擦都由于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ʨ,ʨ‘,ɕ)。8.参考答案: 文字的改革是使用文字的社会对记录本族语的文字体系所作的自觉的修改或变革。文字和语言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不同语言中这种不相适应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为了让文字更好地记录语言,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人们可以根据文字发展地趋向,必要时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整理和改革文字。 (1)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改进 文字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前提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能准确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就像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美国英语,从书写形式上看,和英国英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很多读音都有异,这是美国对英语进行改进的结果;汉字的简化字也是一种改进。 (2)字母体系的改换 字母体系的改换是拼音文字范围内的改革,它一般不改变表音文字的性质,只是用一套字母代替另一套字母,由一种拼音文字改为另一种拼音文字。如日语和朝鲜语,原来是深受汉语的影响的,后来吸收拼音文字的长处,形成粘着语。 (3)文字制度的变化 象形表意文字体系和表音文字体系之间的更换是文字制度的变换,是最根本的改革。这种情况往往多是用表意文字改为表音文字,而且只要是改为音位文字。这类改革难度比较大,因为涉及到古代文献的转写和文化传统的保存问题。越南的文字改革就是从借于汉字的意音文字的字喃变为表音文字的拉丁字母。9.参考答案: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衣】“老者衣帛食肉。” 【冠】“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好】“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骑】“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10.参考答案: (1)现汉中,“两”和“二”的不同:单位词前不用“二”,不说“二个人”;零数前不能用“两”,“十二个人”,不是“十两个人”;序数不能用“两”,不说“第两”。 (2)上古“两”与“二”几乎没有共同点: ①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车辆”;当“两”字用作数词的视乎,也经常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后代“两袖、两京、两湖”等都是成双的意思。 ②先秦时代,“两”字有两种引申的意义: a.独一无二的事物,在特殊情况或假设情况下,就以两个并称“事两君者不容”; b.两件事处在同意情况下,“两”字作为动词的修饰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甲物和乙物都如此,“两全其美”、“势不两立”。 ③从现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此后,“两”和“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同义词,有时可以互换。 ④但在任何时期: a.零数都不能用“两”,在零数的位置上,“二”始终没有让位给“两”。 b.而在天然单位词前,“两”渐渐取代了“二”的位置。(二个,二只不成话) c.基数和序数的分别“两级”和“二级”在意义上时不同的。11.参考答案:A12.参考答案: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意义类别13.参考答案: 有些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特点,这种词叫兼类词。如‚密切‛兼属动词和形容词。例:‚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这句中的‚密切‛是动词,带宾语。‚党和群众的关系很密切。‛这句中的‚密切‛是形容词,结合‚很‛,作谓语。14.参考答案: 影:[Ǿ]安烟湾; 云:[Ǿ]有王,[ɕ]熊,[ʐ]荣; 以:[ʐ]融[Ǿ]油维15.参考答案: (1)词尾“得”来自动词“得”,大约从汉代开始,“得”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还有动词的性质,后代也一直沿用这种结构,例如:“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 这种“得”具有明显的“获得”意义,但还不是词尾,仍是动词。 (2)“得”字放在动词后,在另一些句子里,“得”字又具备了“达到行为目的”的意义,表示一种可能性,“得”等于倒装的“能”(料得==能料),“得”字开始虚化了。唐代诗文中例子很多:“苍天变化谁料得?” 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副词“不”、“未”:“唇焦口噪呼不得。”可见,这种“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但真正的词尾“得”正是从这种“得”发展而来。 (3)真正的词尾“得”产生在唐代,宋代以后使用更加普遍。词尾“得”用在句尾,具有三种性质: ①作为递系句的动词词尾:“旗下依依认得真。” ②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 ③宋代“得”字和使成式配合,作为能愿式中的动词词尾,在使成式中间插入一个“得”字,表“能够”:“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4)结论:三种性质的“得”词尾是同一来源,由“获得”的意义转化而来,它作为递进式和紧缩式的动词词尾时,是表示某种情况,紧缩式往往表示夸张,能愿式表达某种目的。递进式和能愿式能同一结构,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修理得好; 递进式:修理的结果好 能愿式:能够修理好16.参考答案: 1.“也”表示一种状况,“矣”表示一种过程。 2.“也”不着眼在时间的因素,“矣”着眼在时间的因素。 3.凡过去的事情用“矣”,没有发生的事情用“也”。 4.一般说来,“也”字用于判断句,“矣”字用于叙述句。凡说明事情的可能性,解释原因,进行推理等等,都属于判断范围,用“也”字。凡说明事情在某种条件下就变了状况,或表示目前已经成为某种状况,都属于叙述的范围,用“矣”字。 5.中古时期以后,“也”字在一般口语里的使用范围应当是逐渐缩小了的,因为系词“是”字被普遍使用起来了。系词“是”的引申用法更进一步缩小了“也”字的使用领域。17.参考答案: 两呼就是“开口呼”“合口呼”,这和后代的四呼不大相同,大体是开口呼没有-u-介音,合口呼有-u-介音。18.参考答案:错误19.参考答案: (1)形态标准: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性、数、格→名/代;时、体、态、式、人称→动词;级→形容词、副词 (2)句法标准:根据句法功能的异同进行分类。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副词不能修饰动词;数量词修饰名词;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和动词;名词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作谓语、定语。 (3)意义标准:有时可以参考。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动词但词类是词的语法类别而非词汇的类别;意义相近的词的语法特征不同。20.参考答案:错误21.参考答案: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22.参考答案: [t‘],讨他吐土托汤天通台吞。23.参考答案: 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有一些短语只靠语序组成。例如主谓短语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宾短语是动语在前,宾语在后。有一些短语既依靠语序,也依靠虚词。例如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里都有一部分短语不只靠语序,还要分别用上相应的结构助词。24.参考答案:开口呼(开)、合口呼(合)、齐齿呼(齐)和撮口呼25.参考答案:B26.参考答案:汉藏27.参考答案: 词根形位:在词中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形位是词根形位。词根形位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 附加形位:在词中表示附加意义或只表示语法意义的形位叫附加形位。它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根据附加形位在词中的出现位置,又将其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和词尾。 缀与词尾的区别:后缀是附着在词根形位后边的附加形位。词尾是处在词的末尾位置上的单纯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形位。 (1)从位置上看,词尾只能出现在整个词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这个词可能是词根构成的,也可能有后缀,那么词尾只能在后缀的后面; (2)从功能上看,后缀可以构成新词,词加后缀后的词义通常会发生变化;但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词加词尾后的词义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如英语的worker加上s以后成为worker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这些都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 (3)从意义上看,词缀是构词语素,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如英语中的后缀-er,表示“人”;而词尾是变词语素,本身没有意义,只能改变词的书写形式,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出现。 (4)从与词位的联系看,词的结构可分为词干和词尾两部分,词位中除去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尾,剩下的就是词干。词干部分不仅包括词根,还包括前缀、后缀等附加形位。28.参考答案: 分不分尖团指的是中古齿头音和牙喉音在今天拼细音的时候有没有分别,有分别的叫“分尖团”,没有分别的叫“不分尖团”。29.参考答案:音仿;义仿30.参考答案:非主谓句卷II一.参考题库(共30题)1.区分词尾“子”字和非词尾“子”字是相当困难的,请从意义方面来讨论哪几种“子”不该认为是词尾?举例说明。2.世界上的表音文字很多,从字母代表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分为()()和()三大类。3.一种语气只能用一个语气词来表示。4.定语是()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5.试述上古时代语气词“也、矣”的用途?6.辞格的综合运用常见的有()、()、()三种基本类型。7.下列词集中,现被看作是我国第一部词总集的是()。A、《花间集》B、《尊前集》C、《金奁集》D、《云谣集》8.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是什么?9.现代汉语的“什么”(甚麽)和“怎么”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它的演变情况怎样?10.根据结构层次多少划分,复句可以分为()和()。11.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和()两大类。12.语气词只能用在句子的末尾。13.拟声词和叹词都可以作独立语,也可以作非主谓句。14.研究先秦声母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先秦声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15.词根形位16.语言义17.词的形态可分两种:一指(),二指()。18.文字的主要性质特征是什么?19.清代学者对于先秦古韵的研究有卓越成就,他们主要靠两种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韵文,特别是()里的韵脚;第二是汉字的()。20.“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么大的变化?试举例加以说明。21.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有哪几种方式?22.区别词只能作定语,不能作谓语、主语、宾语,个别的可以作状语。23.为什么从古平声来的阳平字,如果声母是塞音或塞擦音,只有送气声母,没有不送气声母?(如“旁頭才成”等。)24.正齿音25.由记事图画演变成图画文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6.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类。27.日母今音读什么音?举例说明。28.从意义上说,处置式在汉语史上有什么发展?29.义位组合要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30.细音卷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的早。现在我们只能凭借意义来看它是不是词尾。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词尾。 (1)儿子的子(男儿子、女儿子) (2)是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 (3)是指野兽虫类的出生者(虎子、龙子) (4)是指鸟卵(鸡子、凤子) (5)是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 (6)是指圆形的小东西(史记汉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2.参考答案:音节字母文字;辅音字母文字;音位字母文字3.参考答案:错误4.参考答案:名词性短语里;谓词性短语里5.参考答案: 在上古时代,用于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是“也、矣”两字。这两个语气词一直沿用到近代的文言文里。“也”和“矣”的分工主要是: ①前者表示一种情况,后者表示一种过程;前者不着眼在时间的因素,后者着眼在时间的因素,例如“可知也”表示某事是被知道的,说话人并没有考虑这种可知的性质是一向具备的还是现在具备的;而“可知矣”,说话人的意思是说,以前未可知,而现在变为可知了。因此,凡过去的事情用“矣”,没有发生的事情用“也”;事情既然没有发生,就说不上过程,只是一种状况而已,如:“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②一般说来,“也”字用于判断句,“矣”字用于叙述句: A.凡表示事情的可能性、解释原因、进行推理等,都属于判断的范畴,用“也”字:“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主我,作我的宾客。) B.凡说明事情在某种条件下就变了情况,或表示目前已经成为某种状况,都属于叙述的范畴,用“矣”字:“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在上古汉语里,“也”字不但用来煞句,有时候还用它来表示小停顿,“矣”字也有这种用法。6.参考答案:连用;兼用;套用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 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系统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现象中。各种具体的语言现象的存在形式有两类,一种是口头语言,即口语,另一种是文字产生之后出现的形式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1)书面语的存在虽然是文字的存在为条件,但书面语却属于语言现象。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规范着口语的发展。 另一方面,书面语并不是口语的绝对忠实的记录。二者由于使用的环境条件不同有许多差异。 (2)口语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的变化总要先于书面语的变化,不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进书面语向前发展。9.参考答案: (1)“什么”在唐代就产生了,在唐代,“什么”也有写作“是勿”的,但是一般只写作“什么,什没,甚么,甚没,甚末”或者就单写一个“甚”字。 唐:“和尚有什么事?” 元:“我父亲是谁,名唤作甚末?” (2)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用“怎”字,同时产生了“怎么、怎生、怎的”等,“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争”的产生时代在第8世纪前后,和“什么”同时,它的来源还不清楚。和“争”差不多的还有个“作么生”,也是表示怎么的意思。“作么生”在唐代禅家语录里很普遍。“狭路相逢时作么生?”10.参考答案:一重复句;多重复句11.参考答案:联合复句;偏正复句12.参考答案:错误13.参考答案:正确14.参考答案: 主要根据是谐声偏旁,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还有一些辅助的证据,如异文、古读、声训等。 大致分为六类三十二母。15.参考答案: 在词中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形位是词根形位。词根形位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16.参考答案: 静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语素、词、固定短语)所具有的意义内容,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内容。17.参考答案:构形形态;构词形态18.参考答案: (1)文字是一套符号系统,它是记录语言的一套书写符号系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有声语言交际作用的工具。 (2)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系统。 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也有它的形式和指代的对象。它的形式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字形,不管是像汉字这样的方块字形,还是像英文字母那样的表音字形,都是文字符号的形式,人们通过视觉可以感知。虽然各种文字在记录语言的功能上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无论哪种文字都能够传达它所记录语言的意义,同时人们又能将书面语还原成有声语言。 (3)文字符号又是成系统的,有其内部不同层次的的构成单位和结构规则。 文字拥有一整套特定的形体符号和书写规则以及它跟语言之间的特定关系。比如,汉字的基本构成有笔画、笔顺,还有更高一层的偏旁,它们组合成每一个汉字是有规则的。在汉字进一步组合时还有书写顺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等。又比如,英文等拼音文字系统中也是由字母、拼写规则、标点等各项要素和规则构成。19.参考答案:《诗经》;谐声偏旁20.参考答案: “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这一点上起了很大的变化。所谓句子结构的严密性,一方面是要求每一个句子成分各得其所,另一方面还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王力先生在此分六种情况讨论句子结构严密化: (1)定语:上古汉语的定语总是比较短的;唐代以后,虽然有了一些比较长的定语,但是比起现代汉语来,无论在长度还是应用数量上,都相差很远。 长定语的作用就是把一般口语里可能分为几句的话,改变组织方式,作为一句话说出来,使句子结构更严密。“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骆驼祥子》) (2)行为名词:行为名词的运用,是化整为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来行为用动词表示,动词的一般用途是用作谓语的中心词,这是汉语语法的传统。但往往一件行为用一个叙述语,语言不够经济,行为名词的运用,可以产生简练的效果。“应该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求得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共同高涨。” (3)范围和程度:古人说话往往不能精密的估计到一个判断所能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古人所谓“不以辞害意”为自己辩护,但是今天我们的语言要求具有科学性,在句子中表示某一判断(某一描写、某一叙述)的范围和程度,是加强语言明确性的必要手段: 指出范围:“只会片面的引用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 “对一部分手工业可以逐步的施行机械化或者半机械化。” 指出程度:“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时间: A.现代汉语的时间观念更强,常常考虑到一件事情的时间因素,时间的表示也更为常见:“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在第二个五年内必须首先集中在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方面。” B.两千年前,汉语用“将”字表将来,到了近代口语里,反而缺乏纯粹表示将来的副词,因此沿用古代的“将”字:“周恩来同志将代表党中央委员会作专门的报告。” (5)条件:条件的表示,是表示事物的依存关系。当我们陈说一件事时,往往把这件事所依赖的这个或这些条件同时说出来,这里的条件指的是某些状语结构,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好一点的环境和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之下” (6)特指:特指也是语言的一个细致的表现手法,它在指出某一个事物的共同情况的同时,还指出这一事物当中的某一小类更适合这种情况:“这一伟大的历史变化,是同帝国主义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愿望背道而驰的。”21.参考答案: 上古汉语里三种表示事物数量的方式: (1)最常见的是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数次放在名词后面,不用单位词。“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 (3)数词放在名词后面,兼带单位词。“皆赐玉五瑴,马三匹。” (4)如果是度量衡单位,就必须用第三种方式,“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 有时候名词省略,就只剩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表示度量衡。“养弟子以万钟。”22.参考答案:正确23.参考答案: 全浊声母今读送不送气,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