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_第1页
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_第2页
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_第3页
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_第4页
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复杂关系。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从而陷入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困境。收入分配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突破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首先将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收入分配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接着,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探究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收入分配不平等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加剧或缓解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系列旨在优化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劳动力流动等。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可以有效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降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深化对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关系的理解,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参考。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理论框架的建立对于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收入分配方面,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如库兹涅茨曲线、刘易斯模型等,试图解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同时,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一步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从而陷入经济增长停滞或低速增长的困境。本文的理论框架建立在经济增长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的基础之上。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将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中等收入陷阱纳入同一分析体系,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机制。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被广泛探讨。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收入分配的改善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库兹涅茨在其经典论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会先上升后下降,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关系。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指出,过度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会抑制经济增长。他们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导致社会资源的错配,阻碍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一些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僵化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他们认为,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如果经济结构不能及时调整和升级,或者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改革和完善,就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和质量下降,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收入分配在中等收入陷阱形成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导致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增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助于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则可能加剧社会矛盾,阻碍经济转型升级,增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深入探讨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三、收入分配现状分析在深入研究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当前的收入分配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随着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加速,各国的收入分配格局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国是否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全球范围来看,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普遍存在。发达国家虽然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但贫富差距依然显著。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这种不均等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之间,也体现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倒U型”的收入分配曲线。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富差距会逐步扩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会逐渐缩小。然而,这种“倒U型”的收入分配曲线并非必然,其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时间点,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比较大。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当前的收入分配现状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间。这种不均等不仅会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也会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四、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与影响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成因和影响都深远而多元。我们来探讨其成因。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成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过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会逐渐显现,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另一方面,社会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之一。例如,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会阻碍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从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影响社会稳定。再次,中等收入陷阱还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经济风险,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中等收入陷阱还会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与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需要从经济结构、社会政策、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以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五、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分析在探讨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时,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要明确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经济结构僵化、社会不公、创新能力不足等,导致该国无法进一步实现高收入水平的困境。而收入分配,作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和突破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层面来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加剧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当收入分配过于不均时,富裕阶层掌握大量资源,而贫困阶层则陷入相对剥夺状态。这种情况下,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同时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容易形成经济停滞和社会僵化的局面。收入分配不平等还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阻碍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加深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也有观点认为,适度的收入分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适度的收入差距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提升技能,从而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同时,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有助于推动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但是,这种观点的前提是收入分配差异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完善,以确保贫困阶层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在实证层面,许多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例如,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收入分配问题严重,导致经济增长乏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相反,一些亚洲国家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提高社会公平性和创新能力,成功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向高收入国家的迈进。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为了有效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各国应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努力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六、实证分析为了深入探究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我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球范围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一模型允许我们控制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如教育水平、技术进步、全球化程度等,从而更准确地揭示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与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当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时,经济体更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发现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我们还采用了其他实证分析方法。例如,我们使用了断点回归模型,对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经济体进行了分类研究。这一方法允许我们更细致地考察在不同收入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体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中等收入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体增长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这与我们的主要结论相一致。为了揭示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机制,我们还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详细分析了它们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些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据,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观点。通过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本研究得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结论。这为我们深入理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来降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为实现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七、政策建议与启示通过对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和启示。在政策建议方面,为了有效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政府应当实施更加公正和包容的收入分配政策。这包括但不限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推动税收制度的改革,使税收更加公平,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均衡增长。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监管,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这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在启示方面,我们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和包容性对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收入分配格局。我们还应当认识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通过实施公正包容的收入分配政策、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管、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八、结论与展望本研究对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实证数据的检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我们发现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成因。当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过高时,社会的消费需求会受到抑制,创新能力也会下降,从而阻碍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我们的研究也显示,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有助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解决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更加注重公平和包容性,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市场也应该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收入分配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中,共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和传导路径。我们需要关注全球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还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收入分配研究中,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全面和科学的依据。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参考资料: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许多国家逐渐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却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收入分配不均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日益凸显。收入分配关系到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中等收入陷阱则阻碍了国家经济顺利转型。因此,研究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实证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理论方面,学界就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展开了广泛讨论。部分学者认为,收入分配不均会导致中等收入陷阱。他们认为,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阻碍消费和投资,从而限制经济增长。贫困人口难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限制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收入分配不均并不必然导致中等收入陷阱。他们主张通过技术进步、创新等手段来弥补收入差距,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在实证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对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例如,某研究发现,收入分配不均会显著提高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然而,也有研究提出了异议,认为收入分配不均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尽管现有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见解,但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复杂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方法和数据选择对结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深入探讨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收集各国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来检验收入分配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并利用控制变量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收入分配不均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每上升10%,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就会增加20%。这一结果支持了现有理论观点,即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阻碍经济增长。在讨论中,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大的收入差距限制了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二是贫困人口难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然而,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国家都遵循这一规律。部分国家在收入分配不均较大的情况下,仍能成功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这可能与这些国家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证分析,探讨了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增大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为避免这一陷阱,政策制定者应重视收入分配问题,通过改善社会保障、促进教育公平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来改善收入分配,以及如何促进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为政策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是指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普遍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减速或保持缓慢增长的现象。该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于凭借某种优势(自然资源、人口等),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均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准,但长期停留在该水准的情况。比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东南亚的菲律宾,近几十年来长期处于世界银行称之为中等收入的经济体行列(根据最为广泛采用的世界银行的定义,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10000至12000美元,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而无法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注:中等收入陷阱更倾向于是一种描述经济发展现象的术语,而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仍有部分经济学家对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实际存在而表示怀疑。世界银行在1989财年建立了一套以人均国民收入为衡量标准的国家分类体系,世界银行将收入划分为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四个档次。其中,高收入国家的起点在1987年是600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人均国民收入在480至6000美元之间,同时又进一步以1940美元为界限分为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480美元以下则被列入低收入国家。通常中、低收入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被称为发达国家。实际上,这一分类标准每年会参考通胀进行调整。根据2023财年最新的调整结果,2021年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是13205美元,中高收入国家是4256美元,中低收入是1085美元。按此标准,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17个国家和地区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有87个,中高收入有54个,中低收入有54个,低收入有28个。中国1998年起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19年人均收入水平超过10000美元,2022年则达到了12741美元,距高收入国家标准仅有一步之遥,发展势头从来没有停歇。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美元—12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在发展中经济体发现自己卡在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成本竞争力下降的中间,无法与高技能创新的先进经济体,或低收入低工资的经济体在廉价生产制成品上相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为什么发展水平和条件十分相近的国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命运,关键是能否有效克服中等收入阶段的独特挑战。从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情况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因国内市场狭小,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使其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要克服这一挑战,就需要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如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44~66之间,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64,一些国家还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20世纪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阿根廷在1963~2008年的45年间出现了16年负增长,主要就集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和2002年国内金融危机期间。在拉美国家,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现代传统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反对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等领域进行变革,或者将这种变革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财富过度集中,利益集团势力强大,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一是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发展停滞是一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显著特征,当中等收入国家GDP增速不断快速下台阶,则需要警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在加大。二是劳动生产率停止增长。本质上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技术与效率的提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将相对有限。若一国在尚未进入高收入阶段,而劳动生产率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时,则可以认为该国已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三是资本积累放缓或下滑。制造业扩张和升级需要投资的支撑,但处于中等收入陷阱内的国家由于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强、居民风险偏好低、外商投资波动大,导致储蓄和资本形成总额偏低,无法完成积累足够的资本实现产业升级。四是产业升级停滞或倒退。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过早的“去工业化”,具体表现为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在未达到发达经济体标准之前就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常常伴随着产业升级失败,中高科技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停滞或下滑。“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中国为例,需采取以下举措)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决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以亚洲为例,成功跨越“陷阱”的大多是政府作用明显、经济决策高度集权的国家,而那些放弃政府应有作用的,反而跌入“陷阱”不能自拔。菲律宾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过30年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仅次于日本。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政治、经济体制完全照搬美国,资金和政策严重依附IMF、世界银行等外国势力。菲律宾政府作用疲弱,未曾制订明确的、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经济长期衰退、社会动荡,由“亚洲典范”走向“亚洲病夫”。战后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官产学一体、银企相互渗透,在短短二三十年里,经济实力迅速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韩国政府在60年代初形成以高度集权化为特点的经济决策模式。新加坡政府在西方看来现在仍然是一个政府相对集权的国家。中国的国情和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都证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保持自身特色、跨越发展陷阱。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制度、公共品供给和公共治理制度、户籍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城乡分割。成功的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配套政策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要统筹推进人、地、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城乡户籍、农村土地产权、城乡社会保障和政府财政税收制度上要有所突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深度城市化进程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生产推动型向消费推动型转变,必须依赖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形成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和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局面。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形成中产阶级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从减贫、基本公共服务、人力资本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入手,提高社会机会均等程度。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确定税前抵扣范围和调整累进税率,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力度。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秩序进行深度调整。为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大国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牢固树立经济增长依靠“改革驱动”、“效率驱动”的观念,以改革对接开放、对接全球化的规则和机制,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中国模式”的影响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内生增长的轨道。2010年东亚人口至少有十分之九将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要摆脱中等收入的陷阱,一个关键的挑战就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高速增长。在中国,这就意味着采取新的战略来应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过去二十年高速增长带来的其他压力和不平衡,东亚其他地区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在危机前增速低于2%的若干经济体,投资相对较弱,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些经济体,集中精力强化投资环境和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是关键,让企业得以找到新的竞争优势。将增长与公平相结合,在危机前东亚有一半人口每天生活费低于两美元,如今贫困率已降至人口的29%。但是许多东亚经济体的收入差距在扩大,有些非常明显。布拉姆巴特指出:“高度的不平等有可能会阻碍增长,因为无法获得信贷的穷人也许不能利用投资机会,也有可能成为政局和社会不稳的根源,阻碍投资和增长。”需要管理好脆弱性和防范新的危机。自1997年以来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尽管各国在危机后一直致力于加强金融和银行业,但很多经济体有必要加快这种努力的步伐。东亚各国需要推进各自的改革规划,尤其是在改善治理和投资环境方面;发展更加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包括面向穷人的信贷渠道;开放服务业贸易;促进教育体系发展以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强调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报告还研究了包括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东帝汶在内的东亚小型经济体。部分由于商品价格上涨,这些经济体中有些已出现增长率回升,但政局不稳和社会紧张状况仍然危害着部分国家的发展前景。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以色列、“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拉美地区还有许多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5000美元的发达国家的门槛。比较分析成功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特征,对总结国际经验有重要意义。选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马来西亚和阿根廷作为样本进行比较,可分析其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收入分配、社会发展、对外依赖等方面的差异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这一特征在拉美国家尤其突出。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例,在1963年至2008年的45年间,阿根廷有1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马来西亚有5年负增长,而韩国仅有2年负增长。在这45年中,阿根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4%,马来西亚为0%,而韩国为3%。1963年,阿根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42美元,已达到了当时的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而韩国当时仅为142美元,是典型的低收入国家。但到45年后的2008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到8236美元,仍为中高收入国家水平,马来西亚则由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了中等收入国家,而韩国则达到了19115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从研发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韩国2003年达到64%,高居世界第7位,而马来西亚、阿根廷分别为69%和41%,世界排名均在40名以后。从研发人才来看,2006年,韩国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达到8人,而马来西亚和阿根廷则分别只有42和1人,韩国分别是后者的4倍和4倍。从劳动力素质看,韩国2007年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为35%,而马来西亚、阿根廷分别为3%和5%,韩国也有明显优势。从基尼系数上看,阿根廷和马来西亚基尼系数较高,两国在198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就在45左右,到1990年代末进一步上升到接近50,2007年阿根廷达到51,而马来西亚始终保持在接近5的水平上。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基尼系数为36,到90年代末下降到31,没有明显变化。从最高10%收入阶层和最低10%收入阶层的收入比来看,阿根廷为9%,马来西亚为1%,均远高于韩国8%的水平。从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看,韩国从明显落后转为明显领先。如预期寿命,韩国1960年仅为2岁,与马来西亚基本相当,比阿根廷低11岁。到2008年,韩国提高到8岁,已明显高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3岁和4岁。婴儿死亡率也有类似情况,韩国1960年婴儿死亡率高达96‰,远高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9‰和1‰,到2008年,韩国已经下降到7‰,低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6‰和9‰的水平。在教育领域,2010年韩国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世纪70年代的6年上升到3年,明显领先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9和7年。在外资方面,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韩国,表明外资在经济中占有更重要地位,特别是马来西亚199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达到了3%。在外债方面,阿根廷2002~2004年间的外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曾超过100%。总体而言,阿根廷和马来西亚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要明显高于韩国。2010年东亚人口至少有十分之九将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要摆脱中等收入的陷阱,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