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河南省开封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韦素园君鲁迅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那时我正在编印两种小丛书,一种是《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种是《未名丛刊》,专收翻译,都由北新书局出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恰巧,素园他们愿意绍介外国文学到中国来,便和李小峰商量,要将《未名丛刊》移出,由几个同人自办。因这丛书的名目,连社名也就叫了“未名”——但并非“没有名目”的意思,是“还没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还未成丁”似的。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了。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详细地记叙了作者与韦素园君相识、相知的过程,展现了韦素园的鲜明个性及其与未名社的渊源。B.社名因丛书的名目叫“未名”,即“还没有名目”的意思,是因为作者对丛书及文学社的将来心存迷茫。C.“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一句写出像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内心就会痛苦。D.“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表明作者对韦素园死后两年文坛上没有人开口纪念他,觉得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7.对文中画线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侥幸”一词真切写出作者庆幸自己能在韦素园病殁之前还能见他一面并与之谈天。B.作者所思所想的过程中运用了四个“忽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C.该段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D.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又写高兴中夹着悲哀,由喜至悲,情感令人难以捉摸。8.文中“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这句话言简意赅,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理解。9.作者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回忆,如此安排对这一人物的塑造有何作用?【答案】6.C7.D8.①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②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9.①韦素园在未名社主持翻译了很多优质的外国作品,也出版了很多当时的进步作品,以此表现他是一名进步文学青年;②未名社经营惨淡,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以此衬托他踏实苦干的精神;③在未名社工作中作者更深入的了解了韦素园,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详细地记叙了作者与韦素园君相识、相知的过程”错误。结合“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可知,文章略写了他与韦素园君相识的过程,而是详细记叙了二人相知的过程。B.“是因为作者对丛书及文学社的将来心存迷茫”错误。结合“因这丛书的名目,连社名也就叫了‘未名’——但并非‘没有名目’的意思,是‘还没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还未成丁’似的”可知,社名只是因丛书的名目叫“未名”,只是暂时没起别的名字,暗含对文学社未来的期待。D.“觉得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理解错误。结合“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分析可知,因为素园君在文坛上的影响力是比较小的,所以作者认为两年间社会上没人开口纪念他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在作者心里,认为素园君的文坛价值犹如建筑中用到的石材和泥土,是应该被人们纪念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情感令人难以捉摸”理解错误。文中明确说明“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可见作者的情感不是难以捉摸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这句话实在评价韦素园时出现的,作者认为“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可见作者认为社会需要韦素园这样踏实肯干的人才,这是在赞美他认真踏实的精神;由“要他多”表现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结合“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可知,在文坛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因此他死后被人们遗忘了;但在作者心里,认为素园君的文坛价值犹如建筑中用到的石材和泥土,是应该被人们纪念的,以“第一要他多”期待人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应高度赞扬韦素园认真踏实的行为,以此号召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作者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回忆,目的是以此衬托韦素园的人物形象。在未名社工作期间,韦素园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等外国优秀的作品,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朝华夕拾》等作品,以此表现韦素园是一名进步青年。结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分析可知,在未名社经营惨淡的情况下,他仍默默守候文学社,还出版了很多优秀的中外作品,以此表现其甘于寂寞,踏实肯干的特点。结合“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分析可知,在未名社工作期间,韦素园表现的认真而激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身体受到病痛折磨之下,仍想着把他翻译的《外套》邮给我,可见他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河南省济源市、洛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弦歌李骏虎也许是云资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西南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这是午后时光了,正午时分日本飞机曾光顾过。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涡域都是歌唱的浪湖:“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今天我们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场雨来得急,砸着救宣屋顶的洋铁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轰鸣合奏。而在这满世界的轰鸣声中,闻一多先生却感到了莫大的宁静。此刻,昏暗的救空中,他伫立在小小的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①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他转回身,把粉笔头丢到讲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笔屑,样样袍袖,单单忽略了粉笔灰落得最多的莲乱的胡须。他蓄起这胡须,是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讲自己所发现的中国文学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诗的史,或者史的诗。它以神话为源头,实际上却是一部探寻这民族、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史。他正要把他的发现慢慢地讲给青年们听,他们却纷纷离开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对坐在昏暗里的这个学生,其他人并没有再回来。雨住后,天空复亮,头顶的铁皮渐渐沉默下来,而城里更加沸腾了。他们也该田司家营了。满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发亮,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新生般的光芒。出战走一段路,路面开始泥泞,闻先生索性脱去鞋袜,赤脚踩进温热的软泥里去。感受到红土地那温柔的舒适。他畅快地走着,问身边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何新之赶上一步,答:“我知道先生心卫有一团火……”闻先生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最鱼,②不晓得我是杀露的芸香!我钻进这故纸堆里,为的是看清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才好开出我的药方!”他们驻足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雨后势如奔马的盘龙江。③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鲜亮夺日。“又没有带画板!”闻一多目不转跻地望着这一切,严肃地表达着遗憾。……“青年们都去了哪里?一直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回来,难道真是因你不写计了吗?”闻大大轻声问。闻先生望着眼前那东去的江水,心想:青年如同微波,浪浪入海,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而他何尝不似那滚滚入海的大江,引领着激波,也受着激流影响。“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抗战,不要内战的。我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地开出了药方!”他慢慢地说。这星月交媒、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俱》,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了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是放下刻刀。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索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的》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沸腾了昆明。④闻先生剃去那长过胸口的蓬大胡须,再度露出了倔强的大嘴和下巴,配上刚没的眼神,一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闻一多先生出现了。大家都向他的决心表示敬意,闻先生却依然不曾展念他的笑容,端着烟斗说:“我们得到了期待中的肚利,还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和平,我们还面临着更重大的问题。也许我们真正的奋斗才刚刚开始吧。”这不是他的宣言,但他的确从这一刻起成为一个民主千士了。闻先生几乎日日都在演讲,或者是在去演讲的路上。这时候他身边的青年空前多起来。昆明的青年学生积蓄起海啸般的力量,就要冲垮和消灭这旧世界了。五月,教育部宣布联大解散,三校师生复原北返。联大走了,昆明的大学也放暑假了,高原上几乎每天都在悲雨,俗友的形云笼罩着空荡荡的北宜。特务们隔三岔五跑扶投们家里吵闹,威胁他们离开昆明……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在高原的雨中进行着,面对材务的哄笑和设巧,闻先生内心的火山爆发了,他冲上台去拍着桌子,像揣响了战鼓:“夺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松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他的演讲震惊了中外。现场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视着他,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语气鼓掌。青年们紧盯着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而他早就准各好为民主而牺牲了。下午。昆明又响起了枪声。几天前,用先生还告诉朱自清先生,他正在把屈原的《九歌》改编成歌剧,好叫青年们到舞台上去给大众表演。现在,他无法完成这件事了,那却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也永远成为了残篇。他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就是当天上午脱口而出的《最后一次演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轰炸的日本飞机尚未远去,不同高校的学生就上街游行、高歌,可以看出青年们抗日救亡的热情。B.自闻一多研究中国文学史后,学生们渐渐离开了他,表明学生对远离现实的学术研究不够兴趣,对闻一多心怀怨愤。C.从“绝望的死水”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和青年们挣扎、呐喊,表达了他们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的愿望。D.作者把《最后一次演讲》称作闻一多“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既有赞美、崇敬之意。也有遗憾、痛惜之情。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独立成段,感情强烈、语气坚定,表达了闻一多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B.句子②中“杀蠢的芸香”运用比喻。闻一多以“芸香”自比,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品质。C.句子③中暴雨后“江山”“鲜亮夺目”,既写出雨后江山的壮英,也暗含守护家园之意。D.句子④照应前文的闻一多著须明志,此时他剃去胡须,是因为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8.面对闻一多不同的革命斗争方式,青年们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弦歌·激流·担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新生。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印)“对闻一多心怀怨愤”有误)7.(3分)B(“表现出商洁自定的品质”有误)8.(4分)①闻一多写革命诗篇时,青年们跟随他②闻一多进行学术研究、想为民族开出药方时,青年们认为他是“蠹鱼”,远离了!(对用一多作革命演讲、创作进步歌剧时,追随他的青年很多,把他看成最理想的民主斗士。(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句;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甲组答案示例:①“弦歌”既指西南联大学生们所唱的民族自救的战歌;也指闻一多用实际行动,以生命为代价引领青年前行,所体现的“弦歌不辍”的教化育人精神。②青年如同滚滚入海的激流,追求真理;闻一多如同大江,引领青年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被青年影响。③民族危难之时,闻一多和西南联大学生坚持救亡图存,用实际行动书写民族担当精神。(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乙组答案示例:①青年是国家的希望,进步的方向,是新生的力量。②闻一多和青年们希望国家也获得新生。(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河南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玉兰吾妻乔叶奶奶说她自己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有一次,我在写天字,写得马虎,那一撇便往上顶破了横。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这是个啥。我说是天。她说我看像是夫。我说就是天。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不耐烦地说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再后来我才知道,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和玉长得像的王、主,甚至圭,和兰形貌近的羊、美、竺家这个字她也认识,还知道女和子凑在一起是个好。村里刷标语,她能准确地读出农村形势、建设、贡献之类的词。我写作业时她常在旁边入迷地看着,尤喜欢听我读出来越大声越好。有时我故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她一边骂一边做,骂时做时都喜滋滋的,那个初秋的中午,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奶奶和七娘在院子里说话,我吃完饭,还不到上学时候,有些无聊,也有些好奇,便往箱柜里翻,忽然翻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便一层层打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气,颜色却还很艳。抖开来,掉出了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一封信。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读出声来:玉兰吾妻:见字如面。我这里都还顺利。勿念。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现在形势大好,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安心等我回来就好。夫绍功即日有些字我还不认得,就只能蒙个音儿。正磕磕巴巴地念着,奶奶就跑了进来,边跑边喊,你个小妮子在那儿干啥哩?我就堂而皇之地回答,认字呢。这是信吧?我念念咋啦?她伸了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显然是怕把信扯坏了瞪了我好一会儿,方才抖着手说,你给我搁桌上,赶紧爬去上学。我便搁桌上,爬去上学。她激烈的反应让我越发有兴味,就总想再去偷看,她却换了地方。我找了又找,终于发现她藏在了枕头里,便故意拿到她跟前抖搂,这回她好像没那么生气了,温言款语地哄着我,叫我把信还她。然后她再藏起来,我再找。像捉迷藏似的,我们俩玩了好几个回合。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一个晚上,我们俩又泡脚时,她问了一番我的功课,我的语文刚考了个满分,看她喜悦,便顺势吹牛,说老师夸我在全班识字最多,普通话最标准。就知道你精能得很。她摩挲着我的脸。你把那信拿出来,让我给你念念。我大喇喇地说。寻思了一会儿,她方才把信从贴身小衣的口袋里拿出来。信纸摸起来已经润润的了。你爷爷就写了这么一封信,就这一封。她说。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不要声高。她又说。被她的郑重拘着,我便好好念了一遍。也没有声高。念完才看见她满脸的泪。奶奶,你咋啦?被她的泪吓着,我瞬间也哭起来。乖啊,不哭。她把我抱过来,却依然无声地哭着,哭着。我在她的怀里,也哭着。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便哭得茫然。又因她的哭而难过,便也哭得恳切。我们两个就这么哭了好一会儿,她方止住。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这封信连你爸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啊你个小妮子。小妮子到底是小,她的悲伤对我而言难以理解,那便不去理解。能确凿理解的是我已经掌握了她的核心机密,这让我越发有恃无恐,恃宠而骄,不知分寸地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时不时地以这封信为把柄戏弄戏弄她。比如我会偶尔冷不丁地喊一声,玉兰吾——眼看她要打过来,再接上一个“奶”字,还戗她,咋啦,叫玉兰吾奶不中?玉兰吾奶,玉兰吾奶!她便又气又笑……玉兰吾妻,玉兰吾奶——童年的记忆里,我从来只知道她叫玉兰,其实她还有个名字叫迎春。迎春,是她出嫁前的闺名,玉兰应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这两样花开的时令也一样,相较而言,迎春偏乡土,玉兰偏雅致。在那个年代,给妻子取一个新名,是不是相当于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几天就跟着队伍又要开拔。爷爷走后两个月,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又三个月,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牺牲了,和几个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河边的一棵树下。那次奶奶哭了两个月……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早已被奶奶当成了小闺密,最小最亲的闺密,才会和我分享这封信。只是这个小闺密实在是太小了,太糊涂了,以至于多年后才意识到,这封信就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情书。而这情书对她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情书本身,简直就是她的人生指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奶奶虽然说自己是文盲,但也识些字,和同村老太太相比,属于有点文化的农村妇女。B.奶奶最终让“我”念信,既是“我”不断纠缠的结果,也因奶奶自己想知道信的内容。C.看到奶奶听信时满脸的泪,“我”也跟着哭,但“我”对奶奶的心情并不完全理解。D.奶奶一直珍藏着爷爷的信,全家只给“我”看过,可见奶奶把“我”当成最亲的闺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从儿童的视角,写奶奶谈“夫”字的反应,写她喜欢听“我”读书,写祖孙两人因一封信“捉迷藏”,富有童趣。B.“我故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这一句写出了“我”的调皮可爱和古灵精怪,饶有兴味。C.插叙奶奶名字的由来和爷爷的事,为文章增添了更真切的背景,这样安排不仅使叙事变得复杂,也使主题更加多元。D.作者善于驾驭语言,人物语言多用方言土语,富有乡土味;叙述中又有“温言款语”“恃宠而骄”等书面语,典雅幽默,8.本文于一些看似矛盾的细节中表现奶奶的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那封信是理解本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6.(3分)B(“奶奶自己想知道信的内容”有误)7.(3分)C(“使叙事变得复杂,也使主题更加多元”有误)8.(4分)①一边骂孙女一边给孙女做烙饼,表现奶奶对孙女的疼爱;②伸手想夺信怕扯坏又缩回去,表现奶奶对信的珍视;③让孙女念信又不要声高,表现奶奶的羞涩和对爷爷的敬重。(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6分)①解锁了奶奶识字、说到“夫”字会脸红的原因;②透露了爷爷从军在外、奶奶辛苦照顾家小的往事;③爷爷对奶奶的安慰和嘱托,显示了爷爷的思想境界;④彰显了信在奶奶生命中的分量,是她的“人生指南”。(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二轮强化训练(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①司汉科美军守在老鹰岭无名高地的是陆战一师七团。志愿军第九兵团团首长命令机枪连要把刚刚被占领的无名高地夺回来。机枪连一直在离美军不到一公里的前沿阵地的雪地里趴着,到了后半夜两点整,随着夜光弹划破天空。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但由于头一天下了大雪,许多战士被冻伤.冲锋时,有的脚冻得没有知觉.根本跑不动,还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没能爬起来。那个时候淮生是机枪连的连长.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果然,东方天际刚刚泛白。美军的飞机就从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上黑压压地飞过来了,直接飞向无名高地。美军的炮火无情地覆盖无名高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山头被削平一公尺,阵地已经很难坚守了,淮生一连撤到了半山腰的一片树林里隐藏起来。敌机飞走后,他和老兵温克在山上找可以隐藏的地方,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可以隐蔽在石塘中间的石头缝间。他们还发现一个石洞,石洞很大,很宽,长有十多米,可以当临时伤员包扎所。天寒地冻他们根本无法挖地道,只好把大石头堆到一起.上面盖上树枝、树叶,算是临时掩体。淮生知道,他们连处于全兵团位置最南的无名高地。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七团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如果这一仗阻击不了敌人,就无险可守,所以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能让敌人越过无名高地。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二十二公里的路程,对陆战一师可以说是“噩梦大撤退”,先头部队用了五十九个小时,最后的部队用了七十二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陆战七团团长伯格上校想,只要过老鹰岭,他就会带着他的战士一路阳光大道直奔咸兴。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陆战七团就开始了向无名高地攻击。七团未受到任何阻击便顺利登上老鹰岭西南三公里处的无名高地。但是他们高兴得早了点儿,雪地下的战壕里突然像火山喷发,无数个火舌一齐喷向了他们,志愿军毫不留情地射杀每一个企图攻上阵地的美军。陆战七团有的已经上来了,与志愿军战士在战壕里展开厮杀,阵地上一片混乱。淮生他们第七次冲锋后,就记不清后来的仗是怎么打的了,冲锋全凭本能。敌人一次次地冲上来,淮生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最后一次冲锋打退之后,淮生和他的战友们打扫战场,惨烈的场面让大家不忍直视,心灵颤抖。高地几乎被美军飞机挥洒成了毕加索的现代油画,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黄昏前,太阳从雪地的林中射过来,很红,红得发毛,让人有血腥的感觉。美军又开始轰炸了,之后,美军又开始冲锋了。他的连快被打光了,不是打光,是快被炸光了。厮杀是惨烈的,无名高地上的雪与火,火与泥,泥与冰,染成一片雪的海,血的河。淮生来到石洞看伤员,看到那么多战士的眼睛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他们的眼睛想要说什么,他愧对他的战士。他什么也没说,他没有心思哀伤。他不知道,如果美军再次进攻,他拿什么来守阵地,他手中能用的兵力已所剩无几。这样一支部队能守得住无名高地吗?他知道,夜幕来临能救他一把。只要坚持到天黑,黑夜就是他的主战场,如果坚守到天明。他们盼望的增援部队26军就会出现在山冈上。这是他们唯一没有被打乱的完整建制的军队,是九兵团全部希望。就在这时,美军陆战七团又一次发起了进攻。伴随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战七团的无情炮火,他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敌人上来,就别想活着回去。老温还有最后一个炸药包。韩德明一条腿不能动,但是也把一束手榴弹绑在了身上。他一面抱着机枪在不停地扫射。一面做好了拉弦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淮生带着机枪连剩余的战士不断地轮换着射击地点,陆战七团前进到半山腰被阻挡了,他们不敢贸然前进,七团的火炮开始发挥作用,不断地向山上的志愿军进行打击,淮生他们不能撤,他们成了敌人轰炸的活靶子,仅剩的战士又被炸死一大半。敌人停止了炮击,又开始冲锋。淮生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淮生想,最后的时刻到了。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突然,他看见老兵温克跃出了战壕,向无名高地上的敌人冲去,随着他的M1冲锋枪轻快的叫声,敌人纷纷倒下,这是他从敌人尸体上缴获的M1,他使起来得心应手,敌人像秋天里的野麦,随风倒下。之后,老温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随电光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凝固。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有删改)【注】①本文故事发生于抗美援朝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