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1页
2.6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2页
2.6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3页
2.6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4页
2.6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zCONTENTS目录多维导学案七年级下册历史PPT2基础导学3重点突破4学业评价5跨学科主题学习1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课标内容必备知识核心素养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

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

轻武的政策。1.了解北宋建立的史实、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2.知道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解决统治危机进行的一种尝试,但收效有限。3.知道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辩证看待重文轻武政策和王安石变法。唯物史观:通过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空观念:结合北宋初年形势图,了解北宋面临的新形势。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史料,知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历史解释:结合研读史料,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并阐述其影响。家国情怀:通过王安石等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2基础导学宋太祖

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宋太祖)在

发动兵变,以开封为

⁠作为都城,建立政权,史

⁠。2.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军事上(集兵权):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

,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

⁠,使禁军将

而无发兵之权;③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

⁠。赵匡胤陈桥

驿东京北宋兵

权调动有握兵之重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太祖

强化中央集权(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

⁠。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

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

⁠。在地

方,①派

担任各地

的长官,②频繁调动,

三年一轮换;③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

⁠。(3)财政上:①取消

⁠收税的权力,一切税收

掌控。②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

归中央。分化事权相权军政、财政大权文臣州县通判权

力节度使中央转运使宋太祖

强化中央集权3.影响:宋朝把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

大加强重文轻武的政策1.措施:(1)重视文官:①宋太祖重用

掌握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

策,

的格局逐渐形成,②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

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受到多方面的牵制。(2)注重发展

,改革和发展

⁠。在

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

⁠,也促进整个社

⁠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

⁠。文臣军政大

权文臣统兵武将文教事业科举制读书风气文化素养文治局面重文轻武的政策2.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扭转了

的风气;杜绝了

情况发生;有利于

⁠。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武将跋

扈和兵变政移的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

安定王安石

变法时间:

⁠年支持者:

⁠变法人:

⁠变法的目的:

⁠内容——经济:

⁠;军事:

⁠。变法的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

⁠,遭到

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

部都被

⁠。1069宋神宗王安石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利益废除3重点突破1核心概念(1)中央集权制度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

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

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

的为(

B

)A.促进阶层流动B.强化中央集权C.推动教育发展D.加强思想控制B【解析】根据材料“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赵匡胤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科

举制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排除A项;题干中赵匡胤的措施主要是政治

领域的集权措施,并没有涉及教育发展、加强思想控制等信息,排除

C、D两项。(2)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

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

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

针”,体现了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C

)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重文轻武D.外戚干政C【解析】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

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

位,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

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这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

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北宋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C项正确。2重点问题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

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三年

一轮换;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2)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设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军事上(集兵权):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还经常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官员的本来职务,由另外被

“差遣”的官员担任。同时,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

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宋统治者这样做的初衷是

C

)A.分散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完善地方政府职能C【解析】宋统治者将地方官员的官与职分离,并且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

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这样设

计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分割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

项;分散地方行政权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加强中央集

权,排除A项;将一个官员的职责分散给多个官员来承担,不会提高行

政效率,反而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分散官员的权

力,而并未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具体职能,所以不能得出完善地方政府职

能的结论,排除D项。3综合探究(16分)宋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

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

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

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材料二

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

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

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

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

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陬(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

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摘编自《国史新论》材料三

为抑制武将势力,巩固皇位,宋太祖利用宴会“杯酒释兵

权”,剥夺宿将石守信等统领禁军的权力……与轻武相对,大力抬高文

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摘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观点并举两例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

树”。(6分)(1)观点:宋朝是一个充满矛盾,也是一个文明昌盛的朝代;举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

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将

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任答两例即可)(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6分)(2)影响:在政治上给宋代增添了向心力;文化上增添了其协调力,

促进文化的交融与传承。(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采取的基本政策及其影

响。(4分)(3)政策:重文轻武;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

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一“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

挑战……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其无愧为历史

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推断作者对宋朝的评价,根据所学知识概述

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2)根据材料二“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

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陬(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

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概括“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3)根据材料三“为抑制武将势力,巩固皇位,宋太祖利用宴

会‘杯酒释兵权’,剥夺宿将石守信等统领禁军的权力……与轻武相对,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概述宋朝采取的基本政策及其影响4学业评价1.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B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2.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

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C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BC3.宋朝诗人汪洙《神童诗》有云:“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

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

赐状头。”该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某种制度下人们对读书的重视。这一

制度是(

C

)A.分封制B.丞相制C.科举制D.内阁制C4.宋代统治者深知文教的社会功能,在政治上突出文治的同时,进一步

强化和完善科举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种做法

B

)A.避免了统治危机的出现B.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B5.以下是某历史老师整理的北宋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

A

)①派遣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地方官②科举及第后即予授官,且升迁比其他出身者快③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并成为制度④武将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B.克服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C.提高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D.杜绝了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A6.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

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A

)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A7.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D

)A.农民起义B.积贫积弱C.外族入侵D.方镇太重【解析】赵普针对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君弱臣强的情况,向宋太祖提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以加强中

央集权,D项正确。D8.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

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

治国政策的是(

D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9.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

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B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DB10.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

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

此,通判的作用是(

A

)A.分散知州的权力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C.超越知州的权力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11.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

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

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B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B.科举制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