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1页
四川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2页
四川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3页
四川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4页
四川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退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子胤,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为胤归诉,乞丐余罪。”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B.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C.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D.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与本名有一定关系的别名,如在周瑜的名与字中,“瑜”与“瑾”都指的是美玉。

B.“得蜀而并张鲁”的“并”意思是吞并,与成语“并驾齐驱”中的“并”意思不相同。

C.爵,指爵位,《礼记》记载爵位有五等,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

D.“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的“匹夫”指平民,与成语“匹夫之勇”中的“匹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为人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上很得人心。此外,他还精研音乐,在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B.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他的指挥下,孙瑜等人先征讨麻、保二屯,收获颇丰,后来又追击攻打黄祖的大将邓龙并将其俘虏。

C.周瑜受到孙氏兄弟器重。孙策曾经极为高兴地认为有了周瑜之后,就一切顺利了;孙策去世之后,周瑜与张昭共同掌管诸项事务。

D.周瑜有远见,有谋略。他能够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在张鲁入侵刘璋时,他能够给孙权分析当时的形势,得到孙权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2)夫折冲捍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姻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①,他人安得而侮之!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昧者则不然,攘其九族,远其昆弟,欲以此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②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节选自《家范·治家》)

①箕翼:古代星宿名,此处泛指星辰。②谮:中伤,诬陷。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姻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姻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C.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姻/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D.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姻/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两句中的“是故”含义相同。

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徒”字含义相同。

C.“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含义相同。

D.宗室,文中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通常以与皇帝的父亲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让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使人爱祖宗、爱其家族的原因是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

B.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

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国君的股肱之臣,没有人敢有二心。

D.宋昭公不听乐豫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诬陷兄长并请求他驱逐兄长;这些行为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2)彼昧者则不然,攘其九族,远其昆弟,欲以此利其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良、造父称为善御,能使不良为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驯服,此则驵工庸师服驯技能,何奇而世称之?故曰:王良登车,马不罢驽;尧舜为政,民无狂愚。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人指訾之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鄣为之具宅人弗复非。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成为膏腴,则亩收一钟。夫人之质犹邺田,道教犹漳水也,患不能化,不患人性之难率也。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义之道数加于身,孟母之徙宅,盖得其验。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使之然也。南越王赵佗,本汉贤人也,化南夷之俗,背畔王制,椎髻箕坐,好之若性。陆贾说以汉德,惧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觉改悔,奉制称蕃。其于椎髻箕坐也,恶之若性。前则若彼,后则若此。由此言之,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

(选自王充《论衡·率性篇》)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人指訾之/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鄣/为之具宅/人弗复非

B.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人指訾之/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鄣为之具宅/人弗复非

C.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人指訾之/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鄣为之具宅/人弗复非

D.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达/人指訾之/如财货富愈/起屋筑墙/以自蔽鄣/为之具宅/人弗复非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和“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B.“薄夫敦而鄙夫宽”和“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相同。

C.“其尤甚不率者”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率”字含义不同。

D.“仁义之道数加于身”和“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数”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良、造父是驾车好手,认为如果二人只能驾驭好马而不能把劣马驯成好马,那就是一般的驾车水平,也就没有什么值得世人赞美的了。

B.文章列举伯夷的例子论证了榜样能引导人改变品性的观点,通过对比子路接受孔子教育前后的表现,说明优良环境对人的教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C.西门豹性情急躁就在自己身上系上皮带,董安于性情缓慢就佩带弓弦,这些都是用物来提醒自己,通过不断地改变让自己成为性情完美的人。

D.西门豹治邺,使贫瘠之地变得肥沃,说明人的本质就像邺县的荒田,仁义之道的教化如同漳水,让人担心的是不能变化,而不是人性难于引导。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

(2)陆贾说以汉德,惧以圣威,蹶然起坐,心觉改悔,奉制称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

B.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

C.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

D.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测试者,均称为进士。

B.禄养,以官俸养亲。古人认为官俸本为养亲之资。与“祠禄”不同,祠禄是宋代大臣退职后仍然享受待遇。

C.馆阁,北宋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龙图阁等,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

D.熙宁,与“嘉祐”均为北宋时期宋仁宗的年号。王安石在嘉祐年间未得重用,而在熙宁时期主持变法。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酷爱读书,也擅长写文章,欧阳修读过他的文章后便到处为他传播声名,结果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

B.王安石放弃报考馆职的机会,而到鄞县担任知县,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做了一些实事,积累了执政的经验。

C.王安石有多次到京城任职的机会,但他都推辞了,却一再恳求做地方官员,以致朝廷不敢轻易给他授予京官。

D.王安石性格刚愎自用,曾向宋仁宗呈递“万言书”,要求对国家进行全面改革,以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2)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材料二:

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加在君主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此种礼节还适用于尊长和逝者。

B.监国,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与“摄政”含义完全相同。

C.敕,原指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后专指皇帝诏令。“敕造”即为奉诏令建造。

D.科举,明代科举分四级,其中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仁德之名得以宣扬。

B.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面对朝廷的离间之计,仁宗派黄俨暗中传话,成功保全自身。

C.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名为“绳愆纠缪”的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以此为凭上疏密奏。

D.仁宗与侍臣议论现行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杨士奇提出的“封名”、“南”“北”、按比例录取等建议十分认同。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2)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及丁先父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①,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宰相贬崖州。予是以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秘书监分司。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

(摘编自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①王叔文受唐顺宗重用,联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减免赋税、废止宦官把持的宫市,史称“永贞革新”。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

B.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

C.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

D.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丧:该守丧的人免去守丧礼节。文中指刘禹锡因做官不用为其父亲守丧。

B.东宫:中国古代宫殿名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C.内禅: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因其是在本家族进行,故得此名。

D.礼部:主要掌管国家典礼、祭祀、学校、科举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被授予太子校书,后遭逢父亲离世,患上久治不愈的疾病,他与宰相杜佑熟识,请求出任掌书记。

B.王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他采取的革新措施,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C.刘禹锡才华横溢,但仕途曲折,因王叔文改革失败受牵连,先贬官连州,赴任途中,又贬为朗州司马。

D.刘禹锡在生病之时,自己创作铭文,流露了他一生因受谗遭毁而壮志难酬的愤慨与不满。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

(2)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扦,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谓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与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战国策·赵策》)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B.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C.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D.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的意思是一定、务必,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中的“其”含义不同。

B.“委质”的意思是委身于人,为人臣仆。“委”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委”含义相同。

C.“深”的意思是深入,与《荆轲刺秦王》中“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中的“深”含义不同。

D.“众人”的意思是普通人、平常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同。

2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对知伯的怨恨,赵襄子杀了知伯,并把其头制作成饮器。豫让感念知伯知遇之恩,发誓要为知伯报仇。

B.为了替知伯报仇,豫让不惜毁容入宫涂厕接近赵襄子。赵襄子捉住豫让后放了他,豫让进一步毁容,以图继续报仇。

C.有人认为豫让采取毁容的方式报仇不明智,应凭才干取悦赵襄子后借机报仇,豫让不屑于这种不忠义的行为。

D.豫让伏击赵襄子失败后,得赵襄子成全,刺杀了赵襄子的衣服后自杀身亡。其忠义行为感动了赵国的士人。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

(2)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矣。

卫灵公问于史鳅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少焉,子路见公,公以史鳅言告之,子路曰:“司马为务。两国有难,两军相当,司马执枹以行之,一斗不当,死者数万。”少焉,子贡入见,公以二子言告之,子贡曰:“不识哉!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魏文侯使西门豹往治于邺,告之曰:“是无邑不有贤豪辩博者也,无邑不有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也。往必问豪贤者,因而亲之;其辩博者,因而师之;问其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因而察之;不可以特闻从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①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中节也,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选编自刘向《说苑·政理》)

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

B.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

C.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

D.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

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军相当”与《苏武传》中“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两句中的“相当”含义不同。

B.“遇民如父母之爱子”与《荆轲刺秦王》中的“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中的“遇”含义相同。

C.“不可以特闻从事”和《张衡传》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两句中的“特”字含义相同。

D.“如入晦室”与《醉翁亭记》中“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两句中的“晦”字含义相同。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孔子不赞成季孙杀无道之人来成全有道之人,并劝告他要用道德来教化人民,这正是政治三种品级中“王者之政”的表现。

B.针对卫灵公的提问,史鳅认为刑狱官最重要,子路认为军政官最重要,子贡不了解他们的观点,但认为掌管教化的官最重要。

C.魏文侯认为为政者初到任一方,要亲近贤士豪杰,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谨慎看待他人言论,待清楚当地实情后再处理政事。

D.孔子认为推贤举能是福祉的起源和智慧的根本,是成就大事的关键,并感叹宓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不然会有更大的作为。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

(2)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打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齐王自以贤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②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①缪公:即秦穆公。②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B.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C.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D.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3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与“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B.“以其故数饮食”与“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D.“宣王之情”与“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情”字含义相同。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怀好意地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不加明辨,日夜酣饮不休,反而射杀提醒秦寇将至的身边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到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了以真实情报上报的使者,奖赏了以虚假情报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却使自己狼狈而逃。

C.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当;齐王又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才能、德行与生俱来,先天就有。

D.齐宣王所拉开的弓不过三石,但身边大臣迎合齐宣王,都纷纷表示不低于九石;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私患,乡之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2)齐王自以贤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将必有伯①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②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虺(huǐ):泛指小蛇。

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B.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C.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D.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迎接,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中的“逆”意思相同。

B.卜:占卜,是古代的一种用火灼烧龟甲,观其裂纹以预测吉凶的行为。

C.玉趾:对人脚步的敬称。“玉”是敬辞,多用以形容对方的身体或言行。

D.顿颡,即叩头;指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用于请罪之时。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但越国大夫文种则出主意,希望勾践讲和,以此使吴王的野心膨胀而进攻中原诸侯国,从而削弱吴国。

B.勾践派诸稽郢拜见吴王,用“天王”来称呼吴王,把吴王捧得很高,也委婉指出了他出尔反尔、不顾信义,这使其心里很愧疚,答应了求和。

C.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但吴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浅,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

D.吴王缺乏远虑,他没有意识到越国正在变得强大,认为越国根本不会成为心腹大患,还认为如果没有越国,吴国春秋两季阅兵就没有地方炫耀武力。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2)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参考解析

1.A

2.C

3.B

4.(1)袁术打算任用周瑜做将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请求担任居巢县令,想要借路回到东吴,袁术听从了他。

(2)对于能够抵御强敌、解除国难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珍视、敬重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周瑜收到孙策友待,太妃又让孙权以兄长之礼尊待他,这时孙权职位是将军,众位将领宾客待他的礼节很简单,而周瑜独自先竭尽恭敬,就对他遵循臣下的礼仪。

“将军”为固定词语,表示官职,中间不断开,排除BD;

“便”是副词“就”,引出下文,表承接关系,应在“便”前断开,排除C。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并”:吞并/并排。词句意: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鲁/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

C.“文中‘三爵’是说周瑜被授予第三等爵位”理解错误,文中的爵指一种酒器。“三爵”理解为喝了很多酒。

D.“匹夫”:平民/无学识、无智谋的人。词句意:而他的儿子周胤就沦为普通平民/指毫无智谋,单凭一己之力蛮干的勇气。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孙瑜等人先……后来……”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可知,追击攻打邓龙并将其俘虏的是周瑜。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观”,看出;“故”,所以;“为”,担任;“假涂”,借路,“涂”,同“途”,道路。

(2)“折冲”,抵御强敌;“捍难”,解除国难、抵御外侮;“贵重”,珍视、敬重。

参考译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周瑜身体高大健壮、相貌俊美。起初,孙坚组织义兵讨伐董卓,将家迁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独与周瑜友好。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前往看望。正好赶上孙策准备东渡,到达历阳,写信急速通知周瑜,周瑜领兵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就一切顺利了。”于是周瑜跟随孙策攻打横江、当利,全部攻克。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替代周尚为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都回到寿春。袁术打算任用周瑜做将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请求担任居巢县令,想要借路东归,袁术听从了他。周瑜于是从居巢回到吴郡。这年是建安三年。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任他建威中郎将。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执掌政事。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务。建安十一年,督率孙瑜等人征讨麻、保二屯,杀死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返回守卫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将领邓龙带兵几千人进入柴桑,周瑜追击攻打,活捉了邓龙送到吴郡。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这时,刘璋任益州牧,外有张鲁入侵。周瑜于是到京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受挫折,正有忧虑在心,不能和将军您对阵作战。请允许我和奋威将军一起进军攻取蜀地,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在那里固守。我再回来与将军您一起占据襄阳进攻曹操,北方就能够谋取了。”孙权答应了他。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路途上在巴丘病道,当时年纪三十六岁。当初周瑜收到孙策友待,太妃又让孙权以兄长之礼尊待他,这时孙权职位是将军,众位将领宾客待他的礼节很简单,而周瑜独自先竭尽恭敬,就对他遵循臣下的礼仪。周瑜性情气度宽宏阔大,大体很得人心、周瑜年轻时精研音乐,即使喝了很多酒之后,乐曲如有缺误,周瑜一定知道,知道后一定回头看,所以当时人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的儿子周胤,在黄龙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后因罪被流放到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奏疏说:“臣等私下认为周瑜从前受到宠爱信任,受命出征,身挡箭石,尽忠献身,视死如归。对于能够抵御强敌、解除国难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珍视、敬重的。所以汉高帝封爵的誓词说‘即使黄河变得如同衣带,泰山变得就像磨刀石,封国永远保存,传及子孙后代’。何况周瑜去世不久,而他的儿子周胤就沦为普通平民,更加让人哀痛伤心。私下希望陛下圣明,遵依古义,臣等为周胤诉情,恳求赦免他余下的罪行。”

5.B

6.C

7.D

8.(1)如果不聚集群体的力量来抵御外来的祸患,就会反过来被其他动物吞食。

(2)那些愚昧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排斥自己的亲族,疏远自己的兄弟们,想用这种方法使自己得利。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

“彼戎狄也”中,“也”是句末判断词,应在其后断开,排除选项AD;

“婚姻”的目的是“辅之”,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是故”,都是“因此”,含义相同。句意: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句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B.正确。“徒”,都是“只是”,含义相同。句意: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句意: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赵国)罢了。

C.“用法相同”错误。“爱”:爱护。句意: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爱”:吝惜。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两句中的“爱”含义不同。

D.正确。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这些行为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昭公不听,果及于乱……既而,华亥果亡”可见,昭公的行为只是导致国家大乱,而非灭亡。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御”,抵御;“为”,被;“食”,吞食。

(2)“彼”,那些;“然”,这样;“攘”,排斥;“远”,疏远;“以”,用;“利”,使……得利。

参考译文:

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飞得再高,也比不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患,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告诉人们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一个人如果爱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他的兄弟;爱他的祖宗,就同样会爱他的宗族。人与自己家庭的关系,就如同枝叶依附于根干,手脚长在身体上,不可分离。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实在是希望互相保护,抵御外敌啊。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你们各拿一支箭给我,我要演示个游戏。”一会儿对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去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慕利延却不能折断。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戮力同心,国家就可以稳固。”说完就死了。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护才能够强大的道理,何况我们是中原内地的人呢?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是用来爱护自己的;爱护天下的民众,是用来爱护自己的亲戚的。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寿如星辰,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没有不先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能够施加到他人身上。那些愚蠢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九族,疏远与自己的兄弟们的关系,想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独占利益。却不知道自己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君王广施仁德国家才会安宁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坚强护卫;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如是什么事都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宋昭公将要去掉群公子,乐豫说:“不能这样做,整个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庇护了。连葛藟这种植物都懂得去庇护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来比喻做人的道理,况且是国君呢?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受到它的保护却任由别人用斧子砍掉它’,这肯定不行,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对待本家公族,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的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为什么要去掉他们呢?”昭公不听乐豫的话,果然导致了国家的大乱。华亥想取代他的兄长合比成为右师,便到平公那里去说合比的坏话,让平公把合比赶走。左师说:“你这个华亥呀,早晚必定要灭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对别人会怎么样呢?别人又会对你怎么样呢?”过了不久,华亥果然灭亡了。

9.D

10.C

11.B

12.(1)他们蒙受圣人教诲,文才得到精心培养,智慧和才能(超过常人)十倍,这都是教育训导的功绩,长期培育(感化)的功劳。

(2)陆贾用汉朝的道德劝说,又用皇帝的威严恐吓,(他)就很快地起来坐好,从内心感到应该悔改,于是奉行汉朝制度,改称属国。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能接受系皮带与佩弓弦的教育感化,补充上自己性情的不足,那么与西门豹、董安于齐名的就能有第三个人。破房烂屋,没有完整的墙壁、屋檐、窗户,于是人们指责非议。如果钱财富裕,起屋筑墙,由此遮盖住原来的破烂,成为完备的住宅,人们就不再指责非议了。

“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中,“则豹安于之名”为主语,“可得参也”为谓语,主谓之间不应断开,排除AC;

“人指訾之”与“人弗复非”对举,“人指訾之”前面应当断开,排除AB。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两个“比”的含义都是“并列、紧靠、挨着”。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句意:尧舜的百姓,能挨家挨户地被封赏/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

B.庸俗、浅陋/意动用法,当作边邑。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句意:刻薄的人会厚道,庸俗的人会宽容/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C.顺服、服从/率领。两句中的“率”字含义不同。句意:其中尤其最不顺服的是子路/率领妻子和子女、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D.屡次、多次/密,与“疏”相对。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句意:仁义之道就会屡次施加在你身上/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优良的环境对人的教化所起的重要作用”错误,子路的例子主要是讨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被服”,蒙受;“雕琢”,精心培养;“渐渍”,长期培育。

(2)“惧”,恐吓;“制”,制度;“惧以圣威”,状语后置,应为“以圣威惧”。

参考译文:

王良、造父被称为善于驾驭车马的好手,能把不好的马驯成好马。如果只能驾驭好马,不好的马不能够驯服,这只能是普通马夫驾车的本领,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可以让世人称赞呢?所以说:王良一登上车,马就不会疲沓跑不快;尧舜治理国家,百姓不会狂妄愚蠢。传注上说:“尧舜的百姓,能挨家挨户地被封赏;桀纣的百姓,要挨家挨户地被诛杀。”“有夏、商、周这样的百姓,所以三代能够按正道而行。”圣明君主的百姓像那样,凶残君主的百姓像这样,归根到底在于教化而不在于本性。听到伯夷的品格,贪恋的人会廉洁,怯懦的人会立志;听到柳下惠的品格,刻薄的人会厚道,庸俗的人会宽容。仅仅是听到他们品格崇高,就有的变得有节操,何况是亲自接触本人,面对面地诚恳地告诫呢!孔门弟子七十人,都有胜任卿相的才能,他们蒙受圣人教诲,文才得到精心培养,智慧和才能超过常人十倍,这都是教育训导的功绩,长期培育(感化)的功劳。他们没有进到孔子门下学习时,只是社会上平凡而不出奇的人。其中尤其最不顺服的是子路。世人说子路是做事没有恒心的庸人,在没有到孔子门下学习时,头戴鸡冠帽、佩挂猪尾形的饰物,凶猛无礼。听见朗读书的声音,就摇头摆尾,噘嘴怪叫,吵闹之声直刺读书人的耳朵,可恶到极点。孔子把他叫来教育他,逐渐感化,引导、启发、促进,这样他凶暴的气势消失了,骄横的现象收敛了,终于能办理政事,列入在四科之内。这就是改变本性把恶人变成善人的证明。西门豹性情急躁,就系上皮带以提醒自己应变得和缓些;董安于性情缓慢,就佩带弓弦以提醒自己应变得急促些。急促与缓慢,同样是失去中和,然而皮带与弓弦附着在身上随时提醒自己,使成为性情完美的人。如果能接受系皮带与佩弓弦的教育感化,补充上自己性情的不足,那么与西门豹、董安于齐名的就能有第三个人。破房烂屋,没有完整的墙壁、屋檐、窗户,于是人们指责非议。如果钱财富裕,起屋筑墙,由此遮盖住原来的破烂,成为完备的住宅,人们就不再指责非议了。魏国每个劳力分配无主荒田一百亩,邺县唯独土地贫瘠每个劳力要分配二百亩,西门豹引漳水灌溉,使之成了肥沃的土地,每亩要收庄稼一钟。人的本质就像邺县的荒田,仁义之道的教化如同漳水,让人担心的是不能变化,而不是担忧人性难于引导。洛阳城中的河道里没有水,治水工人就截断洛河中的水,使它上涨,于是河道里有水日夜奔流,这是治水工人的功劳。这样说来,接近君子,仁义之道就会屡次施加在你身上,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大概就能证明。人聚居地方的水污浊,在野外的水清洁。同样是一种水,来源于天边,有的污浊,有的清洁,这是所处的环境使它这样。南越王赵佗,本来是汉朝贤良的人,被南夷的风俗所化,背叛汉朝制度,梳成椎状发髻,两腿伸直张开地坐着,就像天生喜欢这样。陆贾用汉朝的道德劝说,又用皇帝的威严恐吓,他就很快地起来坐好,从内心感到应该悔改,于是奉行汉朝制度,改称属国。他对于梳椎髻坐如箕,又像是天生厌恶了。前面像那样,后面却又像这样。这样说来,人还是在于教化,不单一在本性。

13.B

14.D

15.A

16.(1)王安石遇见周敦颐,(两人)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以至于废寝忘食。

(2)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不良)风气。不久(王安石)通过朝廷测试而被选任为馆职,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推辞。

“文彦博荐安石恬退”,“恬退”是文彦博推荐王安石的原因,这既是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据,“恬退”前省略介词“以”,应为“文彦博(以)恬退荐安石”,“恬退”是“荐”的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C。

“进用”是固定结构,选拔引用或进用贤能,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均为北宋时期宋仁宗的年号”错误。“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但“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王安石变法得到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史称“熙宁变法”。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欧阳修读过他的文章后便到处为他传播声名,结果他考中了进士第一名”错误,强加因果。王安石因为学识过人而考中进士第一名,这与欧阳修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周敦颐相遇”,省略句,句首加主语“王安石”;“语”,交谈;“精思”,深入思考;“至”,以至于。

(2)“社稷”,国家;“其”,难道;“以”,凭借,依靠。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职。王安石,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巩曾经带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王安石)考中了进士第一名,被授予淮南判官之职。按照宋初旧制,地方官员任职期满后,允许向朝廷呈现文章申请考取阁职,唯独王安石放弃了这个机会,被调任鄞县知县。到任后,他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不久,他调任为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不良)风气。不久(王安石)通过朝廷测试而被选任为馆职,没有去上任。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推辞。欧阳修又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又推辞不上任。他向朝廷恳求外调为地方官员,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西刑狱。王安石遇见周敦颐,(两人)接连交谈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深入地思考,以至于废寝忘食。先前,馆阁的命令多次下发,王安石总是推辞不接受,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遗憾无缘结识王安石;朝廷每次想要任命他一个好点的官职,总是担心他不愿接受。等到他就任度支判官,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没有不高兴的。王安石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大意是:“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宋仁宗读过之后放置在一旁。吕祖谦评价说:安石变法的事理深奥之处,在这封言事书中大致有所体现。只不过他的这些见解没有在宋仁宗时候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人世间的兴衰变迁沉浮的关键,大概还是存在的。

17.D

18.B

19.B

20.①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②命令从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产地计算价值买卖,科派损害百姓的罪不宽恕。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

“居守”是一个词,指留守(北京),排除AB。

“其后”表时间,作“成祖乘舆”的状语,不可断在上一句,排除C。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与‘摄政’合义完全相同”错。摄政指代替君主处理国政。二者不完全相同。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仁宗派黄俨暗中传话”说法错误。黄俨希望帮助朝廷的离间之计破坏成祖与仁宗的关系,因此自己暗中向成祖进谗言。不是仁宗派黄俨暗中传话。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指示”,指给(他)看;“忽”,忽视;“顾”,只是;“渎天德”,是对冒犯皇帝的委婉说法。

②“官司”,官吏;“直”,通“值”,价值,价格;“市”,买卖;“病”,损害;“宥”,宽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年幼时端庄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成祖举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抚慰士卒,以万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万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聪明狡猾而得宠于明成祖。高煦又因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与高燧结党营私,想阴谋夺取嫡长子之位,说世子的坏话。正好朝廷赐给世子诏书,想离间父子二人。世子不启缄,驰马上报。然而,黄俨已先告诉成祖说:“世子与朝廷通好,使者到了。”不久,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诏书一看,长叹一声说:“差点杀掉我的儿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屡次北征,命他监国,裁决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灾荒,往往遣使赈恤,因而仁德的名声大振。而高煦、高燧与其党徒时时找机会讲坏话。有人问太子:“知道有讲坏话的人么?”朱高炽回答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而已。”永乐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为皇长子,事情暴露后被诛灭,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即皇帝位。在全国大肆赦免。壬午(十日),命令从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产地计算价值买卖,科派损害百姓的罪不饶恕。戊戌(二十六日),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枚,叫“绳愆纠缪”,要他们同心协力参与重要事务,凡有阙失应当说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报。癸酉(二十六日)下诏有关官吏:“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即时请求赈济的,加罪。”辛巳(十二日),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

评论: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政多的都写不完,假使他有生之年,包含休养,其功德造化之盛,岂不是能与汉文、景帝媲美么?

材料二:

起初,仁宗皇帝与侍臣们讨论科举的弊端。

杨士奇说:“科举应当同时录取南、北方的士子。”仁宗说:“北方人的学问远不及南方人。”杨士奇说:“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出自北方,南方人虽然有才华,但大多数轻浮。”仁宗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杨士奇说:“科举试卷还照例密封姓名,在卷子外写上‘南’‘北’二字,如果应该录取一百人,那么就录取六十个南方人,四十个北方人,这样,南北方的人才就都进入朝廷了。”仁宗说:“对。这样,北方的士人也会感奋而振作起来。”

21.B

22.A

23.D

24.(1)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

(2)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

“王叔文”做“有”的宾语,“文”后断句,排除选项AC;

“时事”是一个词,做“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上”做“奇之”的主语,所以“上”前断句,排除选项D。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免丧:该守丧的人免去守丧礼节。文中指刘禹锡因做官不用为其父亲守丧”错误。“免丧”的意思是守孝期满,除去丧服。文章是指刘禹锡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流露了他一生因受谗遭毁而壮志难酬的愤慨与不满”错误。从“心无疵”等词句可以看出,此时表现得还算坦然。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乐”,喜欢;“间”,一带地方;“谋”,考虑;“白”,禀告。

(2)“夭”,早亡;“贱”,卑贱;“祺”,福分;“重屯累厄”,多灾多难;“数之奇兮”,遭遇不好。

参考译文:

当初,刘禹锡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第二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测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等到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我捧着任命的文书人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太子李纯即皇帝位。这时太上皇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我因为这被贬出京城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又授连州刺史。后又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活了七十一岁。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

25.B

26.C

27.B

28.(1)这是为了老朋友而报复新朋友,为了旧君主而杀害新君主,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没有什么比得上这种行为。

(2)今天这件事,我原本应该被立即处死。不过我希望能得到君王的衣袍来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

“曰”后的话是豫让所说,故应将“豫让”与“曰”相连,否则那些话就成了赵襄子所说了,与文意不符,排除AC。

“明主不掩人之义”作“闻”的宾语,所以不可断开;“宽舍”的宾语为“臣”,宾语后需要断开;且“天下”指的是天下的人,应作“莫不称君之贤”的主语。排除D,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中“其”,语气副词,一定、务必。句意: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

《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中的“其”,语气副词,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选项正确。

B.“且夫委质而事人”中“委质”,委身于人,为人臣仆,其中“委”的意思是寄托,交给。句意: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

《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委”,寄托,交给。句意: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选项正确。

C.“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中“深”,表程度深。句意:你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替他报仇呢?

《荆轲刺秦王》中“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中的“深”,表程度深。句意: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两句中的含义相同,选项错误。

D.《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普通人、平常人。句意:当今的这些平常人。与文中的“众人”含义相同。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豫让不惜毁容入宫涂厕接近赵襄子”错误。豫让入宫涂厕时只是化装接近赵襄子,被抓释放后,才毁容接着伺机报仇的。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代词,这;“知”,知遇;“贼”,危害,伤害;“大乱”,极端败坏。

(2)“故”,本来;“伏诛”,处死;“愿”,希望;“虽”,即使;“恨”遗憾。

参考译文:

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笨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

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刷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