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图区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1页
萨尔图区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2页
萨尔图区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3页
萨尔图区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4页
萨尔图区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萨尔图区东风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

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

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

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

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而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古人更注重事理、情理和法理的结合。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理民间纠纷时,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往往会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而在处理重大刑案时,则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

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去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

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

(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

B.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

律》等典型代表。

C.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

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客观上保证了刑事大案判决的公正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

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

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D.《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C.“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D.“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

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5.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6.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

三、古代诗文阅读(49分)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快速

B.虽董之以严刑董:满足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近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仪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约为婚姻

C.必固其根本沛公居山东时

D.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何必劳神苦思

9.(2022高一下·长春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辇来于秦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未云何龙?

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B.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失其所与,不知D.距关,毋内诸侯

11.对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B.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宾语前置句)

D.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

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文本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纪年是汉武帝首创的。

B.通判,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多指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帝王为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到郊外祭祀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D.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一诞生就起名,二十岁行冠礼后取字。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在任鄞县县令时,王安石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他还把谷子借贷给百姓,让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即可。

C.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一一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可惜未得到宋仁宗的支持。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6.请简要概括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书言事的要点。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樊川旧居

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

韦庄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①去后苔生阁,稽阮②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注释】①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②稽阮:西晋嵇康、阮籍的并称。两人均属竹林七贤。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兼具叙事和写景,交代了诗人奉使入蜀,途经樊川,重游故地之事,并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

B.颔联以魏晋文人应刘、嵇阮四人自比,用借喻手法表现诗人华发满头的样子,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C.颈联宕开一笔,着眼燕鸥。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离乱现实的伤痛,和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D.韦庄工诗,讲究炼字。其诗言简意丰,“横笛一声空泪流”中的“空"字达到了“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8.《唐才子传》说“韦庄寓目缘情,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试从本诗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特点。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两句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六国论》中,作者认为齐国不赂秦却亡国的原因是:“___"赵国武力强劲,因为李牧等大将被离间而杀害的句子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魏晋名士志》一书中,作者肖能将魏晋名士总结为九类:狂士、哲人、才子、谈客、显宦、贵戚、枭雄、高僧、隐者,他们看似性格迥异,但却有同样的精神内核。这些名士们在动荡的年代里执着追寻自我价值,坚持个体独特性,满怀骄傲,磊落洒脱。

肖能在书中还用了“漂亮"这个词来形容魏晋名士。当然,名士群体中的美男子____,肤白貌美,掷果盈车,但这里的“漂亮”,不仅仅是说颜值高就行。纵观那些有名的人物,其中身材短小、容貌丑陋、奇模怪样的,并不少见。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王戎,西晋文士左思,东晋高僧支道林等,他们的外貌毫不起眼,然而均是公认的____的名士。

()。阮籍每每驾车至途穷的境地则____,他体会到了无路可走的悲哀。但,即使无路可走,名士们也坚持步履的从容、身姿的优雅和神色的恬然;哪怕最终颓然倒下,像嵇康,是“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仍要给世界留下一个美丽的、可供追怀的姿态。

漂亮是一种活法,是一种生存方式,是面对变化无常的世界的根本态度,更是一种可贵的选择与操守。“竹上松间敲玉花,最宜石鼎荐灵芽。”听雪敲竹、煮雪烹茶,是旧时文人独有的浪漫——自携茶灶,雅集山林,只见那茶汤透亮,香气细腻,着实叫人艳羡。书中用一个个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和发现魏晋各色人物的漂亮之处,领略名士的风流与风骨。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俯拾即是潇洒逸群唏嘘不已引人入胜

B.比比皆是潇洒逸群恸哭不已引人入胜

C.比比皆是卓尔不群唏嘘不已娓娓道来

D.俯拾即是卓尔不群恸哭不已娓娓道来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魏晋名士的“漂亮"来源于外貌之美,更来源于其精神的修养和生命的诗意。

B.魏晋名士的“漂亮”来源于外貌之美,也来源于其精神的诗意和生命的修养。

C.比起外貌之美,魏晋名士的“漂亮"更加来源于他们的精神的修养和生命的诗意。

D.比起外貌之美,精神的诗意和生命的修养更是魏晋名士“漂亮”的来源。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巍峨若玉山之将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B.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23.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横线的诗句描写同一季节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24.找出与文中波浪线“漂亮”不同含义的选项()

A.“有些事情,大家心里知道就好,不要说了……再说就不漂亮了哇。"

B.我国落后山区的脱贫攻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C.一个时代只关注明星漂亮的容颜,难免会肤浅思想。

D.大运会上夏雨雨在万米赛场上留下了漂亮的身影。

25.语言文字运用

ChatGPT,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它是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这款AI语言模型,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易如反掌。ChatGPT是如此多才多艺,能给大规模体量的学生提供很多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但同时教育者、学习者也需要能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作用。ChatGPT给出的答案是基于固定算法和目前世界已有的观点、数据、信息来生成内容的,本身并不具备真正的独特创造力,例如用AI工具生成唐诗宋词,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却缺少人的“灵光乍现”。同时,内容生产永远都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新的作品,产生新的时代价值,这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为我们赋能,不能被误用或滥用,更不能被不合理、不合法地使用。在形成思维能力、培养价值观、掌握基本技能的阶段,该人做的事情就不应该由人工智能来代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整合第一段的信息,为“ChatGPT"下定义。字数在70字以内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

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C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1.C.“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只说“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并没有说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

故答案为:C。

2.A.“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说法错误。材料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由此可知夏代的习惯法是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C.“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推断于文无据。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的特点。

D.“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曲解原文。材料二原文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注意是“努力实现”不是“实现了"。

故答案为:B。

3.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主要强调我们要奉法,奉法使国家强大。

B.强调法律的作用即定轻重,正曲直。

C.强调法律及其执行者,主要是用来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使人们不轻易以身试法,去违法犯罪,从而避免动乱,维护社会治安。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D.指凡是断罪量刑皆须引用律、令格、式正文,违背的话会被鞭答三十下。强调要依法办事。

故答案为:C。

【答案】4.B

5.D

6.①金钱的诱惑以及内心贪婪的欲望。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②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③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关键词语深刻含义的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整体读懂文本,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其含义,往往要从人物塑造、主题凸显等方面进行。

4.B.“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故答案为:B。

5.D.“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巍峨壮丽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另外,“推至幕前”也表述不当,这里仍是以司马光为描写对象,并未对王拱辰做直接描写。故答案为:D。

6.王拱辰送来的这口缸“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表明里面装了很多东西,很重;后来缸被砸破之后“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王拱辰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由此可见,这口缸代表的是金钱的诱惑。而面对这口缸,老管家劝他不要砸,“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儿子也不让他砸,“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因此这口缸也代表内心贪婪的欲望。再看这口缸的来源,“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原来王拱辰是听到他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才送来这口缸,其他的人们也是为了攀附司马光才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可见这口缸代表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

而对于司马光来说,这口缸带给他无形的压力,“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可见这口缸还代表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

故答案为:①金钱的诱惑以及内心贪婪的欲望。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②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③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

7.【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速",招致。句意: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B.“董”,督责。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D.“礼",名词作动词,礼遇。句意: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高考考纲中规定常用的文言实词有120个。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8.【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纵情”,古义,任凭自己的感情;今义,尽情。“行路",古义,路人,陌生人;今义,走路。

B.“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C.“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D.“懈怠”,松懈懒惰;“劳神苦思",劳神费思。二词古今意义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同学们要以积累为主,学会知识迁移。常见古今异义词举例:

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9.【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例句,“朝”“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句意: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A.“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B.“辇",名词用作状语,坐着辇车。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C.“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D.“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句意: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10.【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A.“暴”通“曝",暴露,冒着。句意: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B.无通假字。句意:(为什么)搜括财富时丝毫不遗漏,用的时候却像泥沙一样快速流失。

C.“知”通“智",明智。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

D.“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高考能力层级为B。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1.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2.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11.【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C是一般疑问句。句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答案】12.A

13.C

14.A

15.①按照先例,地方官员任期已满,允许向朝廷进献文章请求试任馆职,王安石偏偏不请求就试,调任鄞县知县。②盘庚不会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16.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重视理财,重用人才,表明心迹。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称谓;表示时间用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以及句式中的特殊句式,是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重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重要问题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

12.句意: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苟且因循"共同修饰“弊”,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明诏大臣",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臣之所称"与“流俗之所不讲"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

故答案为:A。

13.C.选项弄反了。“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故答案为:C。

14.A.“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欧阳修”有误,原文为“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应为“曾巩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

故答案为:A。

15.①“故事",先例;“秩满”,官员任期已满;“知",管理,此处指作知县。

②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是”,认为正确。

故答案为:①按照先例,地方官员任期已满,允许向朝廷进献文章请求试任馆职,王安石偏偏不请求就试,调任鄞县知县。②盘庚不会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16.结合“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可概括出,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结合“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可概括出,重视理财;

结合“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可概括出,重用人才;

结合“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可概括出,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心迹。

故答案为:改革法度(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重视理财,重用人才,表明心迹。

【答案】17.B

18.内容上∶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诗人经逢乱世,唐朝衰弱,亲人离散。手法上∶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与燕、鸥作比,衬托离乱的感伤;直抒胸臆,表达伤感的情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特点的分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在整体上读懂诗歌内容,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B.“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错误。本诗抒发的是离乱之感,无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故答案为:B。

18.内容上:“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由于诗人家人离散,四处逃亡,自然触景生情,发出感慨:燕窝被取,众燕离散,沙鸥击水,何时能歇?诗人用燕子和鸥鹭来自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家国不幸。“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韦庄一生历经乱世,背井离乡,怀才不遇,命运坎坷,昔日的家园如今已是断瓦残垣,沧海桑田,无人看见,横笛悠扬,仪仗催发,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手法上:“夕阳衰草杜陵秋”此处写景,“衰草"和“杜陵秋”无疑说明了创作的季节是秋季。当时时值秋天,樊川的秋景在韦庄眼里是一片凄凉萧条,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诗人以魏晋文人应玚、刘桢、嵇康、阮籍自比,极言人去楼空,苍苔入阁,老大归来,华发满头,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诗人家人离散,四处逃亡,自然触景生情,发出感慨:燕窝被取,众燕离散,沙鸥击水,何时能歇?诗人用燕子和鸥鹭来自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家国不幸,衬托离乱的感伤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沧海桑田,无人看见,横笛悠扬,仪仗催发,昔日的家园如今已是断瓦残垣,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直抒胸臆,表达了伤感的情怀。

故答案为:内容上∶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诗人经逢乱世,唐朝衰弱,亲人离散。手法上∶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与燕、鸥作比,衬托离乱的感伤;直抒胸臆,表达伤感的情怀。

19.【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洎牧以谗诛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繁、寡、覆压、赢、洎、谗。

故答案为: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⑵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⑶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洎牧以谗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记忆和巩固,进而比较容易地得分。重点是不要写错别字,不写漏字,不重复。

【答案】20.B

21.C

22.A

23.D

24.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运用的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特别是根据选项的表述,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语句的衔接连贯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把握语段的话题中心,然后结合语境,根据前后的推敲,从待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然后根据常见引号的用法,代入具体的语境去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诗句的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并根据选项的诗句意思和题干的要求,最后做出正确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特定场景中意思的理解和推敲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把握语段和待分析词语的具体语境,然后结合选项的表述分析判断。

20.第一空,“俯拾即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结合语境是说名士群体中的美男子很多,使用“比比皆是”恰当。第二空,“潇洒逸群":洒脱飘逸,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此处与“他们的外貌毫不起眼"对应,是形容“名士”气质的洒脱,用“潇洒逸群"更恰当。第三空,“嘘唏不已”:形容抽抽噎噎地不断哭泣。“恸哭不已":悲伤的放声痛哭,久久不能平息。联系后文“他体会到了无路可走的悲哀”,使用“恸哭不已"更恰当。第四空,“引人入胜”: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联系语境“……的故事”,使用“引人入胜"更恰当。故答案为:B。

21.联系后文“但,即使无路可走,名士们也坚持步履的从容、身姿的优雅和神色的恬然……”可知,此处是强调“魏晋名士的‘漂亮’"的深层内涵,主语应该是“魏晋名士的‘漂亮’”,可以排除D;此处揭示的“魏晋名士的‘漂亮’"的深层内涵,与前文所说的“外貌之美”构成了递进关系,排除B;A.比较“魏晋名士的‘漂亮’来源于外貌之美"和“比起外貌之美”,C项的表达更为简练。

故答案为:C。

22.语段中“巍峨若玉山之将崩"的引号表示引用。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否定。

故答案为:A。

23.文中“竹上松间敲玉花,最宜石鼎荐灵芽”一句中,“敲玉花"是写竹子上和松树上的积雪被震下来,可知描写的应是冬季。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雪”"指浪花,不是指真的雪。可知此句不是描写的冬天的场景。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从“菊"的盛开可知此时是秋季。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出自曹操的《观沧海》,其中有一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从中可以判断出所写为秋季。D.“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一句中,“琼花"指雪花,可知描写的是冬季下雪的情景。

故答案为:D。

24.文中波浪线“漂亮"的含义为:美丽,出色,优秀,完美。

A.“漂亮"的含义为:通情达理。

B.“漂亮"的含义为:出色,优秀,完美。

C.“漂亮”的含义为:美丽.

D.“漂亮"的含义为:出色,优秀。

故答案为:A。

25.【答案】ChatGPT是一种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依据“ChatGPT,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它是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可概括出“ChatGPT"的属概念是“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种概念“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按照“×××是×××(种概念)的×××(属概念)"的形式进行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ChatGPT是一种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中的下定义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语段的中心,然后选取高频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去分析和归纳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6.【答案】认清自我有一只狮子醒来后发现自己尾巴上被贴上了驴的标签,标签上还有公章,署名,编号。它晓得不能自己将其撕去,得合法的撕下来。它随处问询自己是否是狮子,获得的效果都差别。雷同的是有很多怜悯它的,却没有谁为它撕去标签。终究这只狮子竟酿成了驴,发出了驴的啼声。

狮子尾巴上的标签“驴”在实际社会中也存在着。不正确的评价,不公平的地位和待遇,不对等的职位不都是标签吗这些标签其实不吻合,被贴上这些标签的人莫非就要认可这类不合理吗他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不被标签所束缚,不要让它决定着自己,而应该自己认清你自己。

标签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加上去的,不管好的坏的都不必去管,关键是如何认清自我,保守住自己的内心,内心不变,你还是你自己,像学校里分的“好生"、“差生”一样,这不过是虚名而已,差生只要自己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就可以把身上那些不好的标签撕下去,不必理会他们对你冷淡的目光,做好自己、认清自己就可以了。

回想文中,那只狮子是多么的可笑,仅仅只是一个虚无的标签就让他迷失了自我,如果他仍然坚持自我、认清自我的话还会发生那些可笑的事吗雄狮是不需要证明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表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回来的,生活中由“狮子"变“驴子”还有很多,这都是没有好好地认清自己的表现。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我们难免被贴上好的坏的标签,不要因为被贴上好标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被贴上坏的标签而自暴自弃,我们要知道贴上蜗牛的千里马依旧能日驰千里,贴上麻雀的鹏鸟仍能搏击蓝天,人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拥有能力而不敢再拼几次呢

我们要认清自我,我们是有能力的,只要我们敢拼搏,就能成功,为什么不敢再拼一把呢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莫名的标签被别人贴上,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奋斗,那些不好的标签才会被撕下去,焉雀哪知鸿鹄之志,走自己的路被被别人说去吧,成功人士都会有许多的诽谤等待着他们,只有坚持自己,认清自我,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就会成功。何必管那些虚无的标签呢只有自己才能认清自己。

我们要认清自己,守住自己的内心,那些虚无的标签又算得了什么。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材料主要列举了当代年轻人的一些做法:“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也就是在认清、提升自己与较高目标之间有矛盾;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指虚荣心强;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指抗压,抗挫折能力较低,所谓的“逆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指不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题目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行文时注意从材料分析出发,得出观点,做到有针对性,论证时注意结合现实,分析产生这种心理和做法的原因,是文章有深度。

【立意选取】

从批评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练就本领,然后在谈名利”“不要虚荣"“要求抗挫能力”等;

从赞同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因自身条件差而失去远大的理想",“心有多大,天有多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

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

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

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

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而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古人更注重事理、情理和法理的结合。

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理民间纠纷时,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往往会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而在处理重大刑案时,则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

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去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

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

(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

B.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

律》等典型代表。

C.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

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客观上保证了刑事大案判决的公正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

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

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D.《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C.“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D.“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

【答案】1.C

2.B

3.C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1.C.“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说法过于绝对,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只说“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并没有说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

故答案为:C。

2.A.“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说法错误。材料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由此可知夏代的习惯法是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C.“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推断于文无据。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的特点。

D.“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曲解原文。材料二原文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注意是“努力实现"不是“实现了”。

故答案为:B。

3.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