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陵区重点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做“书"。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
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班彪《后传》。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书”为“志",只是避免与《汉书》的“书”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都曾奉诏校读皇家藏书:他们开始分别源流,编订目录,使那些“中秘书"渐得流传于世,功劳是很大的。他们的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这是后来目录学家的宝典。原来秦火之后,直到成帝时,书籍才渐渐出现: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这些书便多聚在皇家。刘氏父子所以能有那样大的贡献,班固所以想到在《汉书》里增立《艺文志》,都是时代使然。司马迁便没有这样好运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瞻”,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露",《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蠖胜",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材料二:
《史记》与《汉书》中“列传"内容的比较:
《史记》《汉书》
同1、刘知几《史通》:“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2、太史公自序/叙传:个人身世、撰作动机、写作经过等。3、太史公曰/赞曰:传末都附有个人的评论。
异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社会有影响力者例:刺客、侠客、滑稽等列传。西汉人臣之传记加入外戚、皇后、宗室删去刺客、侠客、滑稽
史记:重视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全面的社会史汉书:重视上层有影响力的人物→帝王史
体例、编次、传目自由,例:《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体例严谨,突出名礼:以人物名称为传目,列外族传于诸大臣传后,置《王莽传》于最末。
史记:体例是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来展开。汉书:重视严格体例,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所著《汉书》采用断代主张的创见影响极大,后来的正史皆以《汉书》为范本。
B.《七略》的大部分得以保存在《艺文志》中,是因为“志"与《史记》中“书”体例类。
C.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崇尚骈文的风气使《汉书》在一段时间内为一般文士所偏爱。
D.张辅和郑樵都认为《史记》更胜一筹,前者认为更加简省,后者则认为更注重会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就史论史,《汉书》也许比《史记》更客观、合体,但综合来看,两者异曲同工,并称良史。
B.材料一分析了《汉书》繁于《史记》的原因,然后用范晔的评价“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来佐证晋代张辅的观点。
C.对于“列传”内容的比较,《史记》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汉书》重上层社会、重体例之严谨。
D.两则材料都涉及两部史书的体例,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阐述体例的演变,材料二侧重对“列传"体例的异同分析。
3.下面的评价中,褒《史记》贬《汉书》的一项是()
A.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B.《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C.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D.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
4.材料一中历史上的班、马优劣论从哪些方面将《史记》和《汉书》进行了比较试简要概括。
5.材料一认为“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请结合《屈原贾生列传》谈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抒发感慨的
【答案】1.B
2.B
3.D
4.①散整不同;②烦省(繁简)不同;③是否注重会通。
5.①篇后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赞论,寄寓对屈原的强烈情感;②行文中夹叙夹议,表明对屈原的态度;③通过人物选择及体例安排等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B.“是因为‘志’与《史记》中‘书’体例类”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至于改‘书’为‘志’,只是避免与《汉书》的‘书’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他们的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答案为:B
2.B.“……来佐证晋代张辅的观点”错误,用范晔的评价佐证的是作者《汉书》之“繁"事出有因的观点。
故答案为:B
3.A.无褒贬;B.批评《汉书》艰深难读;C.批评《汉书》语言浮华;D.把司马迁比作“龙”,把班固比作“猪",褒《史记》贬《汉书》。故答案为:D
4.根据材料一“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可知,《史记》是通史,《汉书》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可见《史记》和《汉书》散整不同;根据材料一“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史记》虽叙三千年事,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可知,《史记》和《汉书》烦省(繁简)不同;根据材料“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可知,《史记》和《汉书》是否注重会通。
5.根据材料二《史记》与《汉书》中“列传”内容的比较:“2、太史公自序/叙传:个人身世、撰作动机、写作经过等。3、太史公曰/赞曰:传末都附有个人的评论"可知,篇后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赞论,寄寓对屈原的强烈情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愤不平之感倾注在本传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的特色,这就是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抒情。如本传开头两个自然段是叙事,“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叙述了屈原的才能,但讲到屈原被疏之后,作者忍耐不住开始一大段议论抒情,“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对屈原人格进行评价;“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对《离骚》精神进行评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可以说是切中肯綮之语,行文中夹叙夹议,表明对屈原的态度。根据材料二《史记》与《汉书》中“列传”内容的比较:“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社会有影响力者。例:刺客、侠客、滑稽等列传"“史记:重视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全面的社会史”“体例、编次、传目自由,例:《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可知,通过人物选择及体例安排等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徘徊
丁玲
地要不要献出去呢?吃过饭,妇女主任董桂花到顾家去了。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他答应替他大伯收麻的,也懒得去了。躺着又感到发慌,他便踱到巷头上,那边树荫底下蹲得有几个人,看杀猪。李之祥走过去,他们笑着问:“割一斤回家吃饺子吧,比集上便宜,一百六一斤呢。”李之祥也只淡淡的问:“生病了?"“没有,好猪肉。”“谁家的?大伏天杀什么猪,要是一天卖不尽不坏了?"大家却不答应他。隔半天,里面那个叫王有才的后生才说:“是咱哥的。咱哥听人说要共产了,他就这么口猪,也舍得杀了。他说一年四季没吃到什么肉,大家都尝尝腥味儿吧。”这倒把大家都说笑了。大家说:“村子上论有钱人,要轮到你哥可早呢,真是着的什么急!"也有人说:“你哥真小气,就是失了你们一只猪,也没关系。村上就这二百多户人,不是大伯子就是小叔子,还请不得客?……”
李之祥也忘了问这群人为啥不下地去,自己又走开了。在大街上碰到了李昌,李昌的兴致仍旧很好,他喊:“大哥,没下地去?今晚还开贫农会呀!你早些来啊!"“嗯。”李之祥懒懒的答应。“大哥,得起劲的闹,这是咱们穷人翻身的时候。你别信那些鬼话,说共产党在不长,……"李昌走开了,说:“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李之祥也不愿再说了,心里想:“唉,咱也想换换脑筋嘛,只是摸不开啦,咱们是翻不了身的。唉,你们翻了身,可要站得稳呀,别再翻过来才好。"
大伯一家人都收麻去了,女人们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门上只剩一把锁。同院子的人惊诧的问:“李大哥,你病了?看你脸色白的!”
他退回来的时候,又串到了他姑丈家里。姑丈是个干瘪的老头子,刚泥完了屋顶,从房上爬下来,一身都是土。看见内侄来了,张开两只手,赶忙朝里让,一边说道:“怎么,今儿闲下了?咱这屋一年拾掇的钱可不少,太破了。前一晌那一场雨,漏得够瞧,院子里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院子里不下了,屋子里还在滴滴答答下不完。咱老早想搬个家,拿拾掇的钱添做房租,保险要住得宽敞些。只是,唉,别看你姑丈人老了,面皮可薄呢,开不出口嘛。这房子也是殿魁叔爷的,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又是一家子,如今人家也在走黑运,墙倒众人推,咱不来这样事。哈哈,屋里坐吧,看你姑妈穷忙些什么。"他自己走进屋,在瓢里含了一口水,喷在手上,两手连连的搓着,洗掉了一半泥,剩下的便擦在他旧蓝布背心上了。
这个在四十多年前曾被人叫做糯米人儿的侯忠全,现在已经干巴成一个陈荞面窝窝了,只有那两颗骨碌碌转着的闪亮的眼睛,还没有改变旧形。
侯忠全的女人也笑着走下炕来:“唉,一年到头就忙着这点穷活,缝不完的破破烂烂。”她抱着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布,塞在炕头上,又接下去说:“你媳妇如今算有出息,东跑西跑忙的才是正经事呢。"
侯忠全的女人,他姑母,昨晚害怕老头子,没有去开会,心里却老惦念着,她问道:
“昨晚你媳妇开会去了,你去了么?讲了些什么来?说又要闹清算,要把地均匀,谁种着的就归谁,真有这么回好事?”老头子却忙着说:“唉,一个妇道人家,老也老了,还爱打听,咱说这就不关你的事。还吵着要去开会,也不管自个听不听得懂,顶不顶事。还是守点本分,少管闲事吧。"
李之祥也赶忙答道:“咱们家那个简直是封了王啦,好像她真能干个什么的。咱也摸不清,还是让去,还是不让。姑爹,你老人家说说,如今这会的事,到底会怎么样?村上人的话,各式各样,可多着啦。”李之祥觉得找到了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心里顿时觉得轻松了一点。
“你问咱么,"老头子摸了摸那几根短胡子,把眼朝两人脸上扫了一下,却笑了起来:“哈,不行了,咱这个脑子不时兴了。如今是新世界,新世界有新的办法,哪一桩不为穷人打算?不过——唉,咱这一辈子就算毬了,哈……你还是随着你媳妇吧,她是个能干人;如今是男女平等,哈……”
“这就叫做问路问到瞎子头上来了。村子上谁还不知道你姑爹,把侯殿魁的一亩半地又退给人家了?嗯,树叶子落下来都怕打死人的,有啥好说的嘛,嗯!"平日拗不过老头子的姑母,今天就在侄儿面前,发起牢骚来。
李之祥听着这两个老人,这个这么一说,那个又那么一说,心里又做难起来。他想起侯忠全这老头的困执,想起村上人对他的不同情,都骂他是死人,一点人气也没有,他便告诉他说,村上人讲,他若是肯出头的话,侯殿魁准得赔他十亩地和一所房子。
老婆便附和着答应,“嗯,可不是,嗯,嗯。”她还用眼睛在老头脸上搜索,想在那里找出一点仇恨,或者一点记忆也好。可是她失望了,老头子一点表情也没有。
李之祥无奈地站起来。老太婆心里很难过,送了侄子出来,悄悄的告诉他,说自己晚边要去看敢说敢干的桂花媳妇,要他少理他姑丈,这老头儿不是个好东西。
(节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删改)
【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懒得去替他大伯收麻,写出了李之祥在要不要“献地"问题上的犹豫、矛盾。
B.李昌兴致勃勃地说贫农会要开,要起劲闹革命争取翻身,从心理角度写出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
C.李之祥到大伯家去,看见门上只剩下了一把锁,这表现了李之祥到处寻找答案却不得的落寞内心。
D.谈到昨晚开会时,李之祥说董桂花“简直是封了王”,侧面烘托董桂花能干,又写出李之祥的不解。
7.关于文中李之祥与姑丈、姑母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丈认为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不能墙倒众人推,体现了侯忠全的善良和做人的本分。
B.侯忠全从瓢里含水喷手洗泥,又在旧蓝布背心上擦,活画出姑丈一个农人的本色模样。
C.姑母积极向李之祥打听一些关于开会的事,与下文侯忠全对姑母泼冷水形成鲜明对比。
D.从李之祥姑丈的脸上搜索不出仇恨,说明他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和“陈荞面窝窝”。
8.李之祥四处寻找是否参加晚上会议的答案,他的思绪随着其所见所遇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著名作家王蒙说,丁玲“确实是一个擅长写女性的作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
7.D
8.①在巷头见到几个看杀猪的人对“共产”议论纷纷,李之祥内心茫然若失。
②走到大街上碰到劝他晚上开会的李昌,李之祥心中忧虑。
③面对观点不一致的姑丈、姑母,李之祥感到很无奈。
9.①描写的女性类型丰富:既有敢说敢干的妇女主任董桂花,也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姑母。②塑造的女性性格立体:侯忠全的女人向往革命活动又害怕侯忠全,顺从侯忠全又有不满。③描写女性的手法多样:既有直接描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出姑母形象,又有侧面烘托,通过李之祥与姑父姑母的对话,侧面烘托董桂花的能干。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2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人物描写的表现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也有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答题时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思考。
6.B.“从心理角度写出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错误。结合“‘大哥,得起劲的闹,这是咱们穷人翻身的时候。你别信那些鬼话,说共产党在不长,……’李昌走开了,说:‘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等分析,“心理角度"无,“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错,主要是贫农。故答案为:B
7.D.“说明他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错误。结合“这个在四十多年前曾被人叫做糯米人儿的侯忠全,现在已经干巴成一个陈荞面窝窝了”分析,“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错误,因为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称呼的。故答案为:D
8.结合“里面那个叫王有才的后生才说:‘是咱哥的。咱哥听人说要共产了,他就这么口猪,也舍得杀了。他说一年四季没吃到什么肉,大家都尝尝腥味儿吧’”“村子上论有钱人,要轮到你哥可早呢,真是着的什么急"“你哥真小气,就是失了你们一只猪,也没关系。村上就这二百多户人,不是大伯子就是小叔子,还请不得客?……”等分析,李之祥在巷头见到几个看杀猪的人对“共产"议论纷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李之祥内心也没有准确的认识,他茫然若失。结合“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唉,咱也想换换脑筋嘛,只是摸不开啦,咱们是翻不了身。唉,你们翻了身,可要站得稳呀,别再翻过来才好"等分析,在街上,遇到了李昌,说到了晚上开会的事情,抓住“翻了身”“别再翻过来"等分析,此时李之祥心中充满忧虑。结合“昨晚你媳妇开会去了,你去了么?讲了些什么来?说又要闹清算,要把地均匀,谁种着的就归谁,真有这么回好事”“唉,一个妇道人家,老也老了,还爱打听,咱说这就不关你的事。还吵着要去开会,也不管自个听不听得懂,顶不顶事。还是守点本分,少管闲事吧"“李之祥听着这两个老人,这个这么一说,那个又那么一说,心里又做难起来”等分析,姑丈和姑母的观点不同,一个认为是“真有这么回好事",一个认为“还是守点本分,少管闲事”,这个这么一说,那个又那么一说,李之祥心里又做难起来,内心充满无奈。
9.结合“地要不要献出去呢?吃过饭,妇女主任董桂花到顾家去了"“咱们家那个简直是封了王啦,好像她真能干个什么的。咱也摸不清,还是让去,还是不让。姑爹,你老人家说说,如今这会的事,到底会怎么样?村上人的话,各式各样,可多着啦”“看敢说敢干的桂花媳妇"等分析,文中塑造了敢说敢干的妇女主任董桂花。结合“侯忠全的女人,他姑母,昨晚害怕老头子,没有去开会,心里却老惦念着”“平日拗不过老头子的姑母,今天就在侄儿面前,发起牢骚来"等分析,文中还塑造了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但心里却还老惦念的姑母。文中塑造的女性类型丰富,有雷厉风行的,也有犹豫不决的。结合“侯忠全的女人,他姑母,昨晚害怕老头子,没有去开会,心里却老惦念着”“‘这就叫做问路问到瞎子头上来了。村子上谁还不知道你姑爹,把候殿魁的一亩半地又退给人家了?嗯,树叶子落下来都怕打死人的,有啥好说的嘛,嗯!’平日拗不过老头子的姑母,今天就在侄儿面前,发起牢骚来"分析,姑母向往革命,又害怕姑丈,没有去开会,内心却老惦记。后来在侄儿面前发起牢骚来,抱怨姑丈。姑母是向往革命却拗不过姑丈,顺从姑丈内心又有不满,塑造的姑母形象比较立体。结合“侯忠全的女人也笑着走下炕来:‘唉,一年到头就忙着这点穷活,缝不完的破破烂烂’“她抱着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布,塞在炕头上”“她还用眼睛在老头脸上搜索"等分析,有对姑母的直接描写,写她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刻画出姑母的形象。结合“你媳妇如今算有出息,东跑西跑忙的才是正经事呢”“哈……你还是随着你媳妇吧,她是个能干人;如今是男女平等,哈……"“悄悄的告诉他,说自己晚边要去看敢说敢干的桂花媳妇”等分析,这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他们的对话,引出姑父姑母对董桂花的评价,侧面烘托董桂花的能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屈原列传》)
文段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表亲属关系,与《红楼梦》中的“薛蟠之从弟薛蝌"的“从”意思相同。
B.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燕太子质于秦"的“质”意思相同。
C.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
D.薨,周代称诸侯死亡为“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
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睢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
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
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
②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实。
【答案】10.CGH
11.A
12.D
13.①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②略
1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文段二
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要求迎太子回国即位。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
10.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C处;“庶子"作“立”的宾语,宾语后断句;“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共庶子",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宾语后断句,即G处;“不宜”前省略主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在谓语“不宜"后断开,即H处。故在CGH三处断句。
11.A.错误。意思不同。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堂房亲属。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薛蟠之堂弟薛蝌。B.正确。句意:(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燕太子到秦国做人质。C.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D.正确。故答案为:A
12.D.“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误。“楚国”应为“诸侯国",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故答案为:D
13.①“陵杀",欺凌杀死;“谢”,道歉;“诚",确实;“胜”,能够承受。译文: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
②“徒",类,些;“好”,擅长;“祖",效法;“莫”,没有人。
14.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由原文“泰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听觉写起,然后转移到视觉,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萧索的山村远景图。
B.颔联以“落日”照应题目,描写了傍晚天地之间只闻怪禽啼号的旷野景色。
C.颈联通过写一轮初月、边地烽火等眼前夜景,营造出寂静、安谧的和平氛围。
D.诗人通过对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其由远渐近、直到进入山村的全部过程。
16.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15.C
16.①开篇诗人面对萧瑟景象,内心惊慌恐惧。
②临近山村,境界明朗,远离战火,诗人心境平和。
③走进山村,烟火渐浓,诗人欢欣喜悦。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5.C.“……边地烽火等眼前夜景”错误。颈联通过描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欢欣喜悦,所以边地烽火并不是眼前的夜景。故答案为:C。
16.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内心惊慌恐惧。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境界明朗,远离战火,诗人心境平和。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骗。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__"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3)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可得出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根据语境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骗可得出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3)根据语境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可得出蝉蜕于浊秽;根据语境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可得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的组成部分。
18.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别具匠心才思敏捷异彩纷呈弥足珍贵
B.别具匠心才华横溢奇光异彩不可或缺
C.十分独特才华横溢异彩纷呈不可或缺
D.十分独特才思敏捷奇光异彩弥足珍贵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B.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C.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D.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答案】18.C
19.D
20.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引号、冒号、破折号的特殊用法。
18.①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十分独特:强调事物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品性。句中用于修饰“门类”,强调这种门类的独特,而非“篆刻"技艺的精巧,所以第一空应选用“十分独特”。②才思敏捷: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才华横溢:意思是很有才华。句中用于修饰“艺术家",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强调了艺术家的才华,而非其思维敏捷,所以第二空应选用“才华横溢"。③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指奇妙的光亮和色彩。句中用于修饰“流派风格”,强调流派风格的突出表现,所以第三空选用“异彩纷呈"。④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句中用于修饰“组成部分”,表达篆刻艺术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它的重要性,所以第四空选用“不可或缺"。
故答案为:C
19.画横线的句子“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由于……使",因为介词误用造成主语缺失,首先排除选项A;选项B,句子简化后是“技艺,增加了意味”,主语有问题,排除B;选项C和D句式相同,此时需要考生只需甄别“承揽"和“传承”哪一个更合适一些,“承揽"指当事人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传承”侧重于传授和继承,而句中更强调印章艺术是工匠代代相传的,所以使用“传承"更合适一些,排除C。故答案为:D
20.选项A“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对前面“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的原因进行解释;选项B“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对“回报"内容的进一步解释;选项C属于转移话题;选项D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故答案为: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星是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因其公转周期约为12年,中国古代称它为“岁星”,而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十二地支"概念的主要起源。天文科普专家介绍,9月27日天宇将迎来一次木星冲日。所谓木星冲日是指木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两侧,____①____,当天木星被太阳照亮的一面会完全朝向地球。这次冲日时,木星正好运行至近日点(木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附近,____②____,所以看起来也更大、更亮。如果天气晴朗,木星一定是当晚最不容忽视的亮星,黄昏前它从东南方升起,黎明前它在西南方落下,____③____。感兴趣的公众可用肉眼直接观测。若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望远镜观测,不仅可以看到木星表面色彩斑斓的平行条纹和赤道南侧的大红斑,还可以看到环绕在木星附近的四颗伽利略卫星。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源于作者对我们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B.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帮助我们同学准确理解词义。
C.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说“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我想对他说:“我们的感觉一样。"
D.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A
22.①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②因距离地球更近;③整个晚上都可看见。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把握能力。分析语言环境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同时还要做到:第一、注意题目考察的重点词语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第二、注意文章相关的提示性词语(一些关联词和代词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大体。
21.画线句子中的“我们”泛指所有人。A.“我们"泛指所有人。B.“我们”是“所有同学"之意。C.“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我和王佐良"。D.“我们”,指具有特殊身份的一个群体。故答案为:A
22.①依据前文“所谓木星冲日是指木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两侧"可知木星、地球、太阳三者几乎在一条线上,因此可填写: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②此处填写“所以看起来也更大、更亮”的原因,根据语境“木星正好运行至近日点(木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附近"可知,木星此时距离地球更近,因此可填写:因距离地球更近。③依据前文“如果天气晴朗,木星一定是当晚最不容忽视的亮星,黄昏前它从东南方升起,黎明前它在西南方落下”可知从黄昏到黎明都可以看见木星,因此可填写:整个晚上都可看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有人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还有人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信任与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信任与怀疑
人是依靠独立思维存在的个体,很多时候,对事物的信任与怀疑,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有人拥趸信任为开启心扉之钥匙,有人则力推怀疑为探求世界本原之途径。依我之见,唯有将信任与怀疑辩证看待、优化应用,我们才能取得人生的主动权。
作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之一,信任在个人处世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有了信任,我们才能敞开心扉、获得友谊;有了信任,企业间才得以交流、合作,形成良性竞争;有了信任,国家间方能开展磋商、合作,于是“国之交在于信相生",和平发展的世界方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信任的对象非常广泛,这表明我们不仅要珍惜当下的朋友,还要在特定情况下宽容过去的敌人。齐桓公重用管仲,不正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倘若齐桓公始终念及从前的“杀身之仇”,没有在鲍叔牙的劝导后解开心结、给予管仲足够的信任,那么他不太可能第一个登上春秋霸主之座。由此可见,信任是交往的良药,是止于至善的催化剂,它让我们在宽容中向成功进发。
但是,一味的信任就真的有助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吗?二战前大国软弱示人的“绥靖政策",不正是加快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和世界大战的爆发?自古以来,又有多少“天真英雄”被奸诈的朋友坑害?回顾贯穿古今的科技史,我们更是不难发现,真理的前进、上升往往建立于怀疑之上。没有哥白尼拒绝“正统"后提出的“日心说”,没有达尔文超越古人的“进化论",没有爱因斯坦冲破经典力学局限而提出的“相对论”,我们的世界又是多么蒙昧黑暗!因此,怀疑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品质,它代表着进步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真理边界的无限探求。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告诉我们,信任一切与怀疑一切显然都是不明智的,它会使我们陷入形而上学的桎梏;得乎其中、入乎其髓方为正道。推广到吾辈当代中国青年身上,既要以德待人、以信护己,让信任拓宽人生的机遇、让互信铸就交流的标杆,也要秉持客观、批判的态度,敏锐地怀疑、判定、纠正,剔除一切不合理的要素,让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风清气正。
如果说信任让我们走得更远,那么怀疑便能让我们走得更深。远不至荒漠、深不至幽谷,我们便能成功到达光明的彼岸,收获成功的果实。且让我们持信任之盾,柄怀疑之剑,适时而动、明智而行,乘着生命的巨舰,往山高水远处,浪遏飞舟!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信任与怀疑"。材料前两句论述了信任、怀疑的特征和益处,即信任是彼此沟通的重要保障,而怀疑是质疑精神的体现,是科学的一种无限探求。“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指出对一切事物都抱着怀疑不相信的态度是错误的,对一切事物都相信、没有求证探求的精神也是错误的。而是应做到区别对待,不走极端,有针对性地理性分析,在怀疑和信任中找到平衡点,做到恰到好处。这一句话是引导学生思考“信任"与“怀疑”两者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如果在与人相处中彼此信任,在学习、研究或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怀疑态度,这是最好的选择。
写作时,首先需要思考并解释清楚“信任"与“怀疑”的内涵,对其利弊也可各自进行分析。此后,重点则可放在两者的关系上,对此可指出一味信任与一味怀疑而带来的弊端,以及有分寸地信任和怀疑的价值,从而阐释清楚“信任"与“怀疑”两者的辩证关系。而对于如何做,则可说我们可以具有怀疑精神,具有防范意识,这样可以减少伤害;但是,更要有敢于信任的气魄,要有勇敢担当改造社会冷漠之病态的责任。
立意:
1.与人相处少一些怀疑,多一些信任。
2.经过怀疑的信任才更坚定。
3.与人相处重在信任,追求真理贵在怀疑。
4.信任与怀疑应该有度。
5.辩证思考,理性对待怀疑与信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重点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做“书"。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
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班彪《后传》。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书”为“志",只是避免与《汉书》的“书”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都曾奉诏校读皇家藏书:他们开始分别源流,编订目录,使那些“中秘书"渐得流传于世,功劳是很大的。他们的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这是后来目录学家的宝典。原来秦火之后,直到成帝时,书籍才渐渐出现: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这些书便多聚在皇家。刘氏父子所以能有那样大的贡献,班固所以想到在《汉书》里增立《艺文志》,都是时代使然。司马迁便没有这样好运气。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瞻”,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记》虽叙三千年事,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露",《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蠖胜",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材料二:
《史记》与《汉书》中“列传"内容的比较:
《史记》《汉书》
同1、刘知几《史通》:“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2、太史公自序/叙传:个人身世、撰作动机、写作经过等。3、太史公曰/赞曰:传末都附有个人的评论。
异标准:不拘社会之阶级、贤与不肖,只限对社会有影响力者例:刺客、侠客、滑稽等列传。西汉人臣之传记加入外戚、皇后、宗室删去刺客、侠客、滑稽
史记:重视对历史发展有影响力的人物→全面的社会史汉书:重视上层有影响力的人物→帝王史
体例、编次、传目自由,例:《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体例严谨,突出名礼:以人物名称为传目,列外族传于诸大臣传后,置《王莽传》于最末。
史记:体例是根据历史发展之变化来展开。汉书:重视严格体例,遵守儒家正统思想,将贰臣贬于最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所著《汉书》采用断代主张的创见影响极大,后来的正史皆以《汉书》为范本。
B.《七略》的大部分得以保存在《艺文志》中,是因为“志"与《史记》中“书”体例类。
C.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崇尚骈文的风气使《汉书》在一段时间内为一般文士所偏爱。
D.张辅和郑樵都认为《史记》更胜一筹,前者认为更加简省,后者则认为更注重会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就史论史,《汉书》也许比《史记》更客观、合体,但综合来看,两者异曲同工,并称良史。
B.材料一分析了《汉书》繁于《史记》的原因,然后用范晔的评价“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来佐证晋代张辅的观点。
C.对于“列传”内容的比较,《史记》重社会各阶层、重表现历史发展之脉络,《汉书》重上层社会、重体例之严谨。
D.两则材料都涉及两部史书的体例,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阐述体例的演变,材料二侧重对“列传"体例的异同分析。
3.下面的评价中,褒《史记》贬《汉书》的一项是()
A.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B.《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C.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D.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
4.材料一中历史上的班、马优劣论从哪些方面将《史记》和《汉书》进行了比较试简要概括。
5.材料一认为“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请结合《屈原贾生列传》谈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抒发感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徘徊
丁玲
地要不要献出去呢?吃过饭,妇女主任董桂花到顾家去了。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他答应替他大伯收麻的,也懒得去了。躺着又感到发慌,他便踱到巷头上,那边树荫底下蹲得有几个人,看杀猪。李之祥走过去,他们笑着问:“割一斤回家吃饺子吧,比集上便宜,一百六一斤呢。"李之祥也只淡淡的问:“生病了?”“没有,好猪肉。"“谁家的?大伏天杀什么猪,要是一天卖不尽不坏了?”大家却不答应他。隔半天,里面那个叫王有才的后生才说:“是咱哥的。咱哥听人说要共产了,他就这么口猪,也舍得杀了。他说一年四季没吃到什么肉,大家都尝尝腥味儿吧。"这倒把大家都说笑了。大家说:“村子上论有钱人,要轮到你哥可早呢,真是着的什么急!”也有人说:“你哥真小气,就是失了你们一只猪,也没关系。村上就这二百多户人,不是大伯子就是小叔子,还请不得客?……"
李之祥也忘了问这群人为啥不下地去,自己又走开了。在大街上碰到了李昌,李昌的兴致仍旧很好,他喊:“大哥,没下地去?今晚还开贫农会呀!你早些来啊!”“嗯。"李之祥懒懒的答应。“大哥,得起劲的闹,这是咱们穷人翻身的时候。你别信那些鬼话,说共产党在不长,……”李昌走开了,说:“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李之祥也不愿再说了,心里想:“唉,咱也想换换脑筋嘛,只是摸不开啦,咱们是翻不了身的。唉,你们翻了身,可要站得稳呀,别再翻过来才好。”
大伯一家人都收麻去了,女人们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门上只剩一把锁。同院子的人惊诧的问:“李大哥,你病了?看你脸色白的!"
他退回来的时候,又串到了他姑丈家里。姑丈是个干瘪的老头子,刚泥完了屋顶,从房上爬下来,一身都是土。看见内侄来了,张开两只手,赶忙朝里让,一边说道:“怎么,今儿闲下了?咱这屋一年拾掇的钱可不少,太破了。前一晌那一场雨,漏得够瞧,院子里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院子里不下了,屋子里还在滴滴答答下不完。咱老早想搬个家,拿拾掇的钱添做房租,保险要住得宽敞些。只是,唉,别看你姑丈人老了,面皮可薄呢,开不出口嘛。这房子也是殿魁叔爷的,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租赁期满后购买选择权的合同条款
- 2024年度企业间借款合同的还款来源保障3篇
- 2024年度大连市环保服务合同
- 2024经营合同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合同范本
- 2024模具加工合同范文
- 2024年度保险经纪服务-合作协议
- 2024年度切削液市场开发与代理销售合同3篇
- 2024年度合作开发合同标的为新能源技术的协议3篇
- 聘请司机合同协议
- 公司法人之间的借款协议
- 血清转氨酶异常病因分析
- DB37T 4243-2020 单井地热资源储量评价技术规程
- PDCA提高护理管道标识规范率
- 世界未解之谜英文版
- 中小跨径公路桥梁设计课件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 放射培训考试习题及答案
- 硫磺制酸工艺
- 译林牛津版9A-Unit8-Detective-Stories-Reading-2公开课优质课件
- 邯郸市政府采购办事指南
- 浙江大学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