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芣苢》《插秧歌》综合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6课《芣苢》《插秧歌》综合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6课《芣苢》《插秧歌》综合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6课《芣苢》《插秧歌》综合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6课《芣苢》《插秧歌》综合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6课《芣苢》《插秧歌》综合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课《芣苢》《插秧歌》综合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论。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述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材料二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文中“□”上的汉字字形、以及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②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①“柘”读作zhè②方框中应填“蕴”③“适”:享有

B.①“柘”读作zhè②方框中应填“韵”③“适”:合适

C.①“柘”读作zhé②方框中应填“蕴”③“适”:合适

D.①“柘”读作zhé②方框中应填“韵”③“适”:享有

7.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B.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C.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落叶或坦然安卧或飘摇歌舞,满园中播散着微苦而熨帖的味道。

8.对下列句子的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偶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现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传递真挚的感情呢?

B.认真感受北国的秋,关系到能否体验出那种特别的清,特别的静,特别的悲凉。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都是荷叶荷花与荷香,浸润着的内心,令他遐想不已。

D.小华同学登上泰山,连续发布朋友圈晒美景,引来好友的围观并得到他们的点赞。

10.对材料三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11.请结合三篇选文,谈谈自然景物对有怎样的影响?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是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述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13.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4.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乙文①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②,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由,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闫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解释:①本文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作的一篇散文。②齐云、落星与下文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

1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B.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C.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D.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皇帝的年号,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是最常见的两种纪年方法,一位皇帝在位时只有一个年号。

B.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场所,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周易》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等几部儒家经典著作一起合称为“六经”。

D.十稔,谷物成熟叫做稔,庄稼通常一年一熟,人们把一年称为稔。十稔,谷物成熟十次,也就是十年。

1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作善于取舍,文章既有局部的细节描写,也有整体的宏观印象,描写叙事可谓简洁而明快。

B.甲文姚鼐记录了登顶泰山的踪迹,他和友人沿中谷进山,越过中岭后沿着东谷登顶,沿途欣赏美景。

C.乙文将朴素的竹楼与华丽的古代名楼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位具有高洁品格的人。

D.乙文以竹楼为核心先描写黄冈多竹,进而描写在竹楼上可以做的一系列事情,最后写眷念竹楼。

18.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9.甲乙两文均借景物寄寓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请简要回答两文表述的情感。

五、古代诗歌阅读

20.《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

六、选择题

21.下列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所表明的时间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万类霜天竞自由B.秧根未牢莳未匝

C.无边落木萧萧下D.满地黄花堆积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下江陵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2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

2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到……去

2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听荡气回肠咏流传。从《诗经·芣莒》这类耳熟能详的远古经典,到《沁园春·长沙》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要赋予经典诗词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类节目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我们将传承诗词精品,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继续当代文化风尚。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沁人心脾萌发心悦诚服引领

B.感同身受焕发心悦诚服指引

C.感同身受萌发心驰神往指引

D.沁人心脾焕发心驰神往引领

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2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八、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最直接表述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29.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3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C.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D.最直接表述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九、语言表述

32.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海棠文学社向全体社员公开收集“我爱家乡”专刊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反馈家乡的风土人情,推荐家乡的突出成就,努力传扬正能量。错别字、病句一律自行斧正,力求“零差错”。

33.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曾联想到《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请发挥想象对诗歌进行改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34.请模仿下面例句的推理,根据三段论规则,写出三段论推理过程。

例如:(1)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

(2)菠菜是绿色植物。

(3)所以,菠菜含有叶绿素。

苏轼的“渔樵于江渚”之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苏轼的三段论推理是这样的:

大前提:世间万物各有其主,如果其不归我所有,即便是一丝一毫也不要去谋求;

小前提:功业属于万物;

结论:。

十、小阅读-课外

35.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段: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题目:

①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

②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36.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十一、小阅读-课内

37.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8.“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直被称为写景名句,有人评论其为“天然句法”,谈谈你的理解。

十二、选择类

39.选出对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不知东方之既白③倚歌而和之④驾一叶之扁舟

A.只有①②同B.只有①④同C.只有②③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40.下面各句括号内所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十三、非选择类

41.特殊句式:根据画线处指出句式的特殊之处,并翻译句子。

(1)游于赤壁之下

特殊句式:

译文:

(2)月出于东山之上

特殊句式:

译文:

(3)何为其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而今安在哉

特殊句式:

译文:

(5)而又何羡乎

特殊句式:

译文:

(6)客有吹洞箫者

特殊句式:

译文: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2.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十四、填上空题

43.正字音

①壬戌()②属客()

③窈窕()④斗牛()

⑤万顷()⑥冯虚()

⑦扣舷()⑧桂棹()

⑨溯流光()⑩幽壑()

嫠妇()愀然()

相缪()舳舻()

酾酒()横槊()

江渚()麋鹿()

扁舟()匏樽()

蜉蝣()无尽藏()

肴核()枕藉()

十五、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姓的江天

汤世杰

“支持这个世界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观念。”我们所能见到并参与其中的,也尽皆世界的日常。但故乡必有故乡的独特,不独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眼睛。一座小城,有别于大都市的,不是摩天大楼、车水马龙,而是日常生活的简捷便利,烟火人间的随处可逢,自然山水的伸手可及。

那幕日落原也寻常,却因有了大江的那个“曲折”,让我对比留意过的多处日落,有一种别致独特的感悟。地中海、波罗的海上的日落辉煌浩瀚,尼罗河、多瑙河上的日落华丽迷人,倒或因有水无山或有山无水,而少了些遮挡、少了些层次、少了些深邃,而一览无余,韵味清浅。山水、山水,须得有山有水,且洽配得当。西陵峡口,峡尽天开的这片江天日落,独特就在其间,既有浓墨堆垒般的凝重山影,也有洒金宣纸般的跳荡水波,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那种浓暗酽黑的山色中层叠杂糅的霞色,那霞光将云头尽染时深浅有致的黝黑,让“斑斓”一语真正落到了实处,怎么看都让人直呼神奇。落日缓缓落向对岸那一溜青山背后时,落霞则从青山背后通红地衍射出来,温柔而又顽强。一江流水,既因那一溜青山浓郁沉重的倒影而显深沉,又任落霞的辉光映照而熠熠生辉。眼前,缓缓坠落的日头虽明明还挂在对岸青山垭口,但在我心里,夕阳已义无反顾地殉命于一江流水——它把一化作了千千万万,在每朵浪花每道波纹里得以重生。你似乎能听见整条大江的啸叫呐喊,瞬即热血偾张,想与大江一起远赴沧海。当人们通常把颂辞赞歌献给一幕日出时——那当然无可非议——一次那样的江天日落,让我意外地识得了落霞的无限英武。浩浩江天,任流霞映照得万紫千红。江水在熠熠闪耀。天宇在熊熊燃烧。满天原本纯白得近乎稚拙无邪的如莲云朵,也在转眼间幻化成了姿态嶙峋的丹霞峰岭,深沉、凝重。

江天就在那一刹那,渐渐从深红变成了绛紫,在我的注视中,那是个短暂得近乎漫长的过程,然后又从绛紫缓缓沉入森黑。霞色变幻万端的江天,引发的不是狂热呼唤,而是屏声静气的安谧。万物退避于远,市声消弭于耳,喧嚣消遁于僻。天人相对,无语而心通。当夜晚如期而至,世界转到了另一边,自己的心跳成为此在的唯一节奏,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宁静更经得住倾听?太阳已落到远山背后。你看见的只有江天、流霞,一个阔大到无边无际的、由霞色营造出来的玄妙空间。在暮色愈收愈紧的合围中,最后那片羽毛般的落霞像一个希望、一句誓言,久久挂在对岸那个山垭口上,闪耀。它的最后消失,与其说是沉入了肉眼莫见的某片宇宙荒野,我宁愿相信,那是落霞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当我偶尔回眸周边同样如痴如醉的人们时,他们眼里正闪耀着奇异的眩光,那就是落霞,耀眼而又温柔,静谧却富含力量。我想他们看我亦如是。

“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一次大江落日提供给人的,恰好就是一次由大自然导演的话剧,一次美的灿然寂灭、物的意外清空、欲的瞬时断舍离。人心至少在那个短暂时刻,从名利漩涡,从烟火人间,从满满当当充斥着物与欲的世界,让眼耳鼻舌身意受想行识一起进入一个只有光影色彩,最后连光影色彩也消失殆尽的世界,彻底地由“色”入“空”,从“有”至“无”,完成了一次蝉蜕浊秽般的瞬时嬗变。再怎么舒适安逸的日子也是累人的,何况日子总有烦人之处。长长的人生需要无数个那样的短短清空,否则,灵魂将会被各种明目张胆或乔装打扮的物与欲,撑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一刻宁静、几许空灵,再也容不下一点美妙、几许良善……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4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一次江天日落的景象,由熠熠闪耀到灿然寂灭,最后由景悟理,体现了的哲理思考。

B.写地中海、波罗的海的日落,目的是衬托江天落日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的独特与神奇。

C.文章突出描写了落霞的“英武”,它“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赞美崇高的献身精神。

D.文章第③段“静谧却富含力量”是指自然以它的壮美和静谧使人的心灵暂时摆脱物与欲,内心得以宁静。

45.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6.比较阅读《百姓的江天》与《登泰山记》(节选),分析两文的异同,填写下面表格。

篇目比较点《百姓的江天》《登泰山记》

表述方式①记叙、描写相结合

写景顺序时间顺序时间顺序

描绘画面斑斓闪耀的江天日落图、安谧宁静的江天落霞图②

文章主旨表述③。表述④。

十六、句子默写

4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

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有“”的结局。

十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仰望泰山,普普通通,比起任何你随处可见的俗山,并不更雄伟或更壮丽或更神奇或更险峻或更潇洒飘逸”(王蒙),但世世代代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登泰山,写泰山。

泰山只有1545米,但登起来需要费一番大功夫。登泰山,如①,“从岱宗坊起步,先是沿巨人脚面而行,红门宫以上登其小股,胡天阁以上跨其大股,至中天门则如入巨人怀中。然后登十八盘,才是攀巨人之体,上南天门等于搂住了巨人的脖子,游玉皇顶恰如摩巨人之顶”(孙荪)。②,“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每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呲牙咧嘴皱眉头”(蒋子龙)。

泰山吸引人不是自然景观,还有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③,“泰山上有1300多处石刻,每一处石刻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文学佳作。文字的结构和所表述的意境,与风景、历史文物、游人心境极为和谐贴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气象融为一体”(蒋子龙)。让汪曾祺记忆最深的是经石峪的石刻,他甚至说:“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泰山魅力无穷,它是“经得住读、经得住写、经得住说的山”(蒋子龙)。

4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9.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在表述上的特点和效果。

5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十八、名著阅读

5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在《诗经》《家》《巴黎圣母院》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句子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且三个句子构成排比。90字左右。

十九、其他

52.翻译课内文中的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参考解析:

1.C2.A3.B4.(1)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2)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3)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5.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

6.A7.C8.B9.D10.B11.①性格忧郁,受家事、国事烦忧的郁达夫来到北平求清静,他笔下的北平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郁达夫与故都同享这份清静悲凉。

②六个譬如的排比句,描写了能看到希望和重生的事物,让他在废墟中看到重生,于残躯中找到希望,给了他“怎么活”的解析。

③哲理的水月:从变化的角度看,则生命是短暂的;从不变角度看,则生命与物质世界皆是不朽的。人生短暂,共适风月,顺应自然,寄情山水,忘怀得失。

④自然景物都深深融入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心灵的寄托。

12.C13.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述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14.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写出了那种“明朗的情调”。

15.A16.A17.B18.(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19.(1)甲文借描写泰山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2)乙文借竹楼抒发了自己漂泊不定、仕途失意之叹,同时也传达出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信念。

20.《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主要运用了对仗的手法。比如“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句运用对仗,不但使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同时突出了日出天晴后村民欢欣鼓舞的情景;再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写出了犒劳劳动者的紧急和欣喜,也从侧面写出了劳动者的众多以及劳动场景的热火朝天。

21.B

22.A

23.D

24.D

25.B

26.D27.A28.B

29.毫不掩饰一枝独秀淋漓尽致卓尔不群30.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31.D

32.“收集”改为“征集”;“反馈”改为“反映”;“推荐”改为“推介”;“传扬”改为“传播”或“传递”;“斧正”改为“改正”

33.一艘小船在南塘密集的荷叶上滑行,明媚的秋日阳光想要追逐采莲女子的身影,但采莲女子却总被亭亭于湖面的莲花遮住面容。她将小船停下,低头轻抚一莲蓬,不禁深思:花的芬芳已逝,独留莲子那淡淡的清香,而这缕缕清香,如水般清澈透明。

34.结论:功业各有其主,如果功业不属于我,那我就不要再去谋求。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35.①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