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七_第1页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七_第2页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七_第3页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七_第4页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呈现三步赏析过程)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鉴赏的能力。这类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C项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

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释句意)第二问:这幅画意

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说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答出尾联的含意,

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⑴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

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

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

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2)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

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东莱学士无竞》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注]①无竞:即王无竞,东莱人,性情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武后垂拱二年(686),同

罗、仆固叛乱,王无竞与陈子昂随乔知之北征。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无竞送行之时。②怀:

想到,想念。③白首:亦作白发。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B.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C.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增添白发。

D.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

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最后两句“已矣将何道,

无令白首新”,写出友人不公平待遇已成事实,但切不可就此消沉下去,应当及时努力,不要

虚度年华,莫到满头白发之时空悲感伤。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诗人为友人受到不公的待遇而

愤慨,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更主要的是劝勉和鼓励友人振奋精神,努力奋斗。

4.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晚岁”双关,(1分)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1分)用此鼓励对

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②运用象征(比喻,借物喻人)

手法,(1分)“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

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1分)③通过孤松和众木的对比,(1分)表现了对失掉本

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真挚情义的褒扬。(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若答化用或用典,并能点明化用了《论

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也给2分,若答托物言志并解析,因解答不够准确得

1分,若答对仗且能解析得1分,若答拟人手法不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红白牡丹

天融工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眦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②鲁阳戈:鲁阳公挥戈

退日的故事,此处是说希望能留住美好的春光。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实写繁华的弹弦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表明诗人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

厮守,表现出诗人对牡丹的用情之真切。

B.颔联首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红艳娇嫩的特点,又暗用比喻,以天空中

美丽的红霞来写牡丹红得惊艳、开得绚烂的情态之美。

C.颔联次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映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

清波,来衬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之美。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会和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在对牡丹凋残景象的描绘

中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实写繁华的弹弦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说法错

误。由诗句中的两个“不必”可知,此处并非“实写”,也未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6.这首诗颈联两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句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诗人为了能一直与牡丹相伴愿意变为蝴蝶。

②下句借“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诗人为了留住美好的牡丹,希望时间停留,春光勿去。

③诗人借用典故表现了对牡丹的喜爱和不忍离别之情。(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名句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这类题需要从“释句意、析手法、

说感情”三方面思考。诗人借助“庄周梦蝶”的典故,意在表达希望能与牡丹终生相伴甚至

愿意化为蝴蝶;借助“鲁阳挥戈”的典故,意在说明为了留住美好的牡丹,希望时间停留。

这些都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和不忍离别的伤感之痛。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7~8题。

采桑子

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

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注]①兰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己亲友。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纳兰性德,清代词人。字容若,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被王国维评为“北

宋以来,一人而已”。

B.上片写出词人低沉黯然的心情。从“辜负”“闲行”“独自”这些词语中能够体会到他

内心的寂寞与无聊。

C.下片中词人写到“近来怕说当时事”,意思是物是人非,词人害怕回忆起往昔美好的

一切,体现了他性格中多情、重情义的一面。

D.整首词写得非常细腻,情感丰满、变化曲折,格调低沉缠绵、哀婉动人,词人最后把

如此沉郁的悲苦之情全都寄托于梦中,聊以慰藉。

答案D

解析D项,“情感丰满、变化曲折”“词人最后把如此沉郁的悲苦之情全都寄托于梦中”

错误,从词中来看,没有“变化曲折”,词中表达了怀念之情,情感沉郁悲苦;且没有寄托于

梦中来聊以慰藉,词中最后说''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意思是“在暗淡的灯影里,远

去的知己就像梦里悠悠飘去的一朵白云,无处追寻”,并不是寄托于梦中来聊以慰藉。

8.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纳兰性

德这首词也有“明月多情应笑我”的词句,请说说二者的不同意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说的是,可笑我太多情,多愁善感,为此,

早早地生出了白头发。侧重点在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情怀,抒发自己年事已高、功

业未成、烈士暮年的惆怅。②纳兰性德的“明月多情应笑我”,意思是多情的明月应该会嘲笑

我此时的孤单落寞。侧重点在表达痛失知己的失意,明月作为永恒的存在,见证了人世沧桑。

词人不禁感慨明月年年相似,往昔却已不堪回首,故而心生感伤,婉约中透露着无奈与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本题比较的点是情感意蕴。首先要明了相关

词句之意,然后从中体会即可。①先看苏轼的这几句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意思是“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思古幽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者一般

鬓发斑白”,词人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思绪深沉,顿生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

光阴虚掷的叹惋,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

的周瑜形成对照,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情怀,表达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未成、烈士

暮年的惆怅。②再看本词,“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意思是明月是如此的多情,一定

会笑我此时的孤单落寞,辜负春心,词人意兴阑珊,心绪茫然,描摹与叙说近似白话,主要

表达痛失知己的失意,明月见证了人世间的沧桑,词人感慨月亮年年如此,而往昔却不堪回

首,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伤感。两首词的情感意蕴的不同之处即在于此。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颔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

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

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

义。

10.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答案①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修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

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②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

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名句题,首先指明该联(句)使

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手法的具体使用及效果,最后指出表达的情感。“道

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地表露出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

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

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了诗的意境。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劳歌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毂①十石②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毂(gOu):张满弓弩。②十石(dd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

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H,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

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

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

牛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

的同情和怜惜。

答案B

解析B项,“三、四句……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诗的开头四句

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四两句写盛夏

赫赫,骄阳似火,诗人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意在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

忍受的程度。

12.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

句诗具体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

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毂十石弩",写劳工

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衲遮背是生涯,”

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五句“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

形象,下面四句对“负重民”正面描写:“筋骸长毅十石弩",意思是“青筋暴露,骨瘦如柴,

负重前行,如同一张拉开的硬弓”,一个饱经磨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以力受金饱儿女”

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半衲遮背是生涯”,

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曰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

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

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毂①十石②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毂(gOu):张满弓弩。②十石(dd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

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H,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

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