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山西省阳泉市乡东木口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
末质量检测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
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是“树熟”,一一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
的。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
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
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
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
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
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
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个儿不大香气扑人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
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
鲜的檀香橄榄。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一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
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
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
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一一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他给
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
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
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
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
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
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
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匐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
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
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一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如“画与叶三”)。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
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一一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
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
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
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
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
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
A.从情节和结构来看,本文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
波澜起伏的情节,颇有“散文”的特征。
B.作品讲述了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
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
C.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的
旷达超脱和率性脾气,也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
D.“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
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E.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典雅,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
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8.文章开篇说叶三是全县“第一个鉴赏家",从哪里可以看出?请结合情节概括分析。
9.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
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请从人物美、人情美、风俗美三个
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探究你从本文感悟到的“美”。要求思路清晰,表达通顺。
参考答案:
7.CE
8.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
有风。③叶三能看出“老鼠上灯台”中小老鼠的顽皮。④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⑤
叶三不为钱卖画。⑥叶三留遗嘱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以酬知己。
9.人物美要点:叶三①热爱生活,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②
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③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
承、不卖弄。④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
人情美:①买家和卖家之间。叶三卖果子“什么节令什么果子”“个个都是好的”“都是
原装”等写尽了他为人的真实厚道;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
买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②儿子和父亲之间。叶三五十岁了,两个儿子不要他走宅门
卖果子了,商量着养他;后来叶三死了,儿子遵照他的遗嘱,将季匐民的画装在父亲的棺
材里一起埋了,儿子并没有因为季匐民的画价格飙升而动一丝的其它念想,他们只是恪守
着做儿子的准则行事,父亲生前视画如命,死后让那画与之相伴,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
灵,儿子对父亲的情感显示出来的大美可捧可掬。③画家和“鉴赏家”之间。叶三知道季
匐民画画离不开水果,就将最好的水果首先给季匐民送去;季匐民知道叶三喜欢自己的
画,便破了自己“从不当众作画”的规约,特许叶三在他旁边看着;季匐民知道叶三生
活不易便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还体己的不题上款,说好拿去卖钱;季匐民死后,叶三虽
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匐民坟上供一供;叶三绝不会卖
季匐民的画,即使是在外地人重金诱惑面前也是决然拒绝,他真正践行了生前对季匐民的
诺言一一一张也不卖,叶三只是一个果贩,没有什么学识,但他对季匐民的画的挚爱,对
友人本真的情,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
风俗美:①小说第三段,作者不厌其烦、如数家珍,或绘其形或描其色或写其味,将不同
时令的果子展示在读者的面前,铺展开来的是小城风物的长长画卷,令人流连忘返。②作
者写叶三看季匐民作画,叶三先是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然后就站在旁边很
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年逾五十的叶三,之所以如此,除了他内心深处喜
欢季匐民的画、对季匐民十分恭敬之外,还有就是小城崇文的古风熏染了他,致使他在不
自觉中,向季陶民执弟子之礼。③写外地人到叶三家看画,也是入乡随俗,“要了清水洗
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这一切无不染上浓浓的世风民
俗的气息,让人深深感受到一种远去的久违的美丽。
7.试题分析:C.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
现出季陶民的旷达超脱和率性脾气,也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铺垫。“旷达超脱”不足以看
不出。E.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典雅,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
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典雅”有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枸、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
往偌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主要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
本题可以作答为,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
陶民紫藤画里有风。③叶三能看出“老鼠上灯台”中小老鼠的顽皮。④叶三能指出荷花画
中的错误。⑤叶三不为钱卖画。⑥叶三留遗嘱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以酬知己。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探究文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请从人物
美、人情美、风俗美三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探究你从本文感悟到的“美”。要求思路清
晰,表达通顺。例如从人物美要点:叶三①热爱生活,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善于发
现生活中的美。②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③人品高
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④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
2.阅读课文节选,回答问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
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
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
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
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
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
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
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
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
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
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
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L节选的第二段中,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
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请说说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各用四个字来说明)
2.节选的第三段中,“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它们
又有区别,请说说它们各指的是糟粕中的哪一部分。
“鸦片”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枪和烟灯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姨太太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孱头:不敢接受昏蛋:全盘否定废物:全盘吸收(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
态度是不同的,文中的描述很形象,也很明确。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能力。)
2.文化遗产中在内容方面糟粕与精华互见、需要区别对待的部分。文化遗产中毫无价
值的旧形式(如八股文)。文化遗产中仅供剥削者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
化)。(此题涉及比喻的本体含义,要注意根据喻体的外在特点区别它们。)
3.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道德与
死亡
陈
宣良ks5u
道德与死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引起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的兴趣。古希腊先哲苏格
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他死
得大义凛然,毫不畏惧,他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
好,唯有神知道。”他对死的超然态度一直受到后人的称道。他也许可以说是第一
个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联结起来的哲学家。在中世纪,道德问题始终与来世报应密
不可分。天堂和地狱是上帝设来作为使人去恶向善的工具的。康德则说得更明白,
他说,道德实践需要三个预先假设的前提,“这些悬设就是永生、积极意义下的自
由……和神的存在三个悬设。”然而,历史中的哲学,极少有象存在主义那样集中
而严肃地讨论死亡问题的。以往的哲学与其说是讨论道德与死亡的关系,还不如说
是讨论道德与永生的关系。如果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天堂地狱都不存在,人还会
向善吗?若人的道德修养以人格完善为目标,就是说,以成为神为目标,以永生
(那怕只是象征意义的)为目标,如果永生不可能,道德还会存在吗?
存在主义者不取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他们不把道德看成规范人的行为的各种诫
律,不以行为的效果来判断善恶,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生态度。存在主义道德观的基
础是强调人的绝对自由,而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人正视自己的自由,就
是正视自己的责任。不自由的人是不用负责任的。然而,道德又是一种对于他人的
态度。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吃了知善恶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无花果叶将下体
遮掩起来:他们产生了羞耻之心。羞耻感正是人面对他人而生的最基本的道德情
感。
我们不妨说,道德是基于自由面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德•波伏瓦在《他人的
血》书前引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每一个人在所有人面前都负有责任。”
很能说明这本小说道德主义的实质。但怎样才算对他人负责的道德态度呢?道德并
不单纯表现在行为的结果对他人有利或有害上,因为道德毕竟是自由者自身的态
度。如果动机不善,再好的效果也不能称善。但更应注意的是,他人也是自由的,
因此,他人要对你的行为结果作出他自己的判断。即使你做出自以为一心为他人的
义举,也可能得不到他人的爱戴,因为也许在这件事上他人与你的价值标准全不一
样。
这样,道德就不在于你做出的事对他人是否实际上有利,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去
做于他人有利的事,你是否有牺牲精神,你是否作了牺牲。
《人都是要死的》之中那位不死的人福斯卡的命运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身边出
现了一位可爱的女孩子贝娅特丽丝,与他心爱的儿子安托纳相爱。福斯卡希望他们
能获得幸福,希望以自己无上的权力、无穷的财富给他们最大的保护。然而对他们
来说,这种荫庇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他们并不感到幸福,只想挣脱他的统治。安托
纳终于向福斯卡要来王位,在收复故土的战斗中英勇献身了。福斯卡一心为别人作
好事,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爱呢?贝娅特丽丝对他说:“当安托纳朝湖心游过去,
当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时,我敬佩他,因为他在冒生命的危险,但是您,您的勇敢
是什么?我爱他的慷慨,您也不计较您的财富、时间、劳苦,但是您可以活上千千
万万个人的生命,您为他人作出的牺牲便算不了什么。我爱他的高傲,他是一个与
其他人毫无两样的人,选择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点了不起……”福斯卡由于拥有
无限的生命而不再能牺牲,因此,也不再有道德。
这样,道德不是与永生,而是与死结合起来。当人们单纯把道德视为追求人格完善
时,永生是道德的结果。现在反过来了,如果人永生,则无道德。人可以成为高尚
的、勇敢的、慷慨的,总之,有道德的,恰恰因为人会死。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分)
A.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道德与死亡态度联结起来的哲学家。
B、存在主义道德观排除了人格完善、成神永生、来世报应等道德实践目标和假
设。
C、康德认为只要具备三个预先假设的前提(永生、积极意义下的自由和神的存在)
就能进行道德实践。
D、道德应以自我的动机和他人的利益为判断标准。
E、因为人会死却能为他人作出牺牲才具有了道德。
13.下列对存在主义道德观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3分)
A、存在主义道德观是一种非功利主义的道德观。ks5u
B、只有获得绝对的自由才能对他人负责,才能获得道德感。
C、存在主义道德观要求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
D、恰恰是面对死亡,人们才能作出选择,从而区分是否道德。
14.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产生道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文意,道德与死亡是什么关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AC[A项信息来源于第1段第5句中,是“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联结起
来”,故错。C项"只要……就”语气太绝对,与原文不符。(本题选对两项给5
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3.B(B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存在主义道德观跃然强调人的绝对自由对应着绝
对的责任,但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只有……才能”。)
14.①在自由的基础上,正视自己的责任。②对他人负责,愿意去做有利于他人的
事,富有牺牲精神。(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信息主要来源于第
2、3段。每点2分)
15.①存在主义之前的哲学大多预设了死亡之后的永生,道德以成神,永生为目
标。②人在死亡面前作出选择,为他人牺牲,就是道德。(本题考查提取和整合信
息的能力。每点2分)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
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会董卓废立,融
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
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禁酒,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
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
所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议,虑鳗大业。山阳都虑承望
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曹操既积嫌忌,而都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
孔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
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
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
实为情欲发尔。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瓦中,出则离矣。”继而与衡更相赞扬。
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寄他舍。
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
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
兄号泣而止。
(选自《后汉书•孔融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B.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C.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D.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畿之制:从周代开始,人们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按照古制,王城
方圆千里以内,不分封建制诸侯。
B.卯金刀:典故名,指刘姓。“刘”的繁体字,拆成“卯、金、刀”,汉光武帝登基时
的祝文里用到过,后世就以此为典。
C.九列:九卿的职位,东汉时期指在朝中身份地位很高。
D.弃市:是古时将犯人带到人众集聚的闹市示众并活活饿死的一种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孔融冒犯董卓,但用人之际,董卓惜才,他让三府同时推举孔融担任北海太守。
B.曹操对孔融积怨很多,加上那虑又给孔融捏造了罪名,于是曹操便令路粹上奏文诬告
孔融。
C.路粹在奏文里编造了孔融与祢衡的对话,就是要给孔融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达到对
孔融严惩重诛的目的。
D.孔融寄养在别人家的两个孩子,虽然年幼,但懂得“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他们
没有逃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
(2)山阳都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参考答案:
10.D11.D12.A
13.(1)当时黄金军进犯几个州县,北海郡受敌兵正面攻击最严重。
(2)山阳人都虑迎合曹操的心意,以蔑视国法为由上奏免除孔融官职。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
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
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
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等。本题中“司空掾”“中军侯”为官
职名称,作“辟”和“拜”的宾语,在“司空掾”“中军侯”后停顿,排除AC;“博涉多
该览”大意是“博览群书”,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他天性
好学,博览群书,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被授为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
郎将。”句子可以断开为: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
中郎将。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
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
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D项,
“弃市:是古时将犯人带到人众集聚的闹市示众并活活饿死的一种刑罚”解释错误,“弃
市”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曝尸街头的一种刑法;是处斩,而非选项所说的“活活饿
死”。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
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
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董卓惜才”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
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
可知孔融忤逆,董卓心怀不满,这个时候暗示三府把孔融安排为北海相,这和“董卓惜
才”无联系,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1)寇:名词作动词,入侵,侵犯。数:几。为:被。冲:正面攻击。北
海最为贼冲,北海郡受(被)敌兵攻击最厉害。(2)承望:迎合,逢迎。风旨:君主的意
图。以:用……借口(理由、托词)微法:蔑视国法。奏,上奏。免,免除。
【点睛】参考译文:
孔融子文举,鲁国人,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孔融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孔融悲痛过
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后来,孔融
被征为司空掾属,被授为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正逢权臣董卓总揽朝
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的言论。董卓怀恨在
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
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
当时年成饥荒战争频繁,曹操上表认为为应禁酒,使粮食用来补充兵用。孔融多次上
书与其据理力争,言辞傲慢大多有侮辱之意。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
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
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
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山阳人
都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
那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编织罪名诬陷孔融:“少府孔融当时在北海
的时候,见朝中没有动静,招集人马想做不法之事,并且说:'我大圣之后,却被宋朝灭
亡,拥有天下者何必是姓刘的呢?'等到和孙权的使者谈话的时候,又诽谤朝廷。孔融位
居九列,不遵守朝中礼仪,头上不带方巾,便服出行。再加上之前和白衣祢衡猖狂扬言
说:'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可以亲近的呢?推完他的本意,实在是情欲冲动的产物罢了;
孩子对母亲又算什么呢?就好比把东西放在罐中,拿出来就离开了。'接着和祢衡互相称
赞。祢衡称赞孔融说他是当代的孔子,孔融称赞祢衡说他是颜回复生。孔融大逆不道,实
在是应该重重处罚。
奏疏呈上,孔融被关监狱之后,被斩首曝尸街头,时年五十六岁,他的妻子,儿女都
被诛杀。其年女儿七岁,儿子九岁,寄居在其他地方。两个孩子正在下棋,孔融被逮捕
时,丝毫不动,身边的人说:“父亲被抓,不逃跑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回答说:“巢被
捣毁哪里有卵不被打破的呢?”主人赠送一些肉汁,儿子渴了,想一饮而尽,女儿说今日
遭受祸端,难道还能长久地活下去吗?为什么还要品尝肉的滋味呢?儿子哭号,放下了肉
汁。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于仲文,字次武,髯敞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
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
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
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
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
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
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
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
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
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
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
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
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
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
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
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
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
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髯龊就学,耽阅不倦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让:人名,指檀让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薄:轻视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
果。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
流。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
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
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
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D(薄:迫近)
7.D(①是交代战况。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
的情况)
8.B(“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中的“十七八”是分数“十之七八”)
9.(1)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
(“悉、伪北、
颇”各1分,句意2分)
(2)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
因此而
断流。(“溃、乘、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上学,沉迷读书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
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
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
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
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
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
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
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
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
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
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
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
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
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
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
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
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
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
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
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
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
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
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
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
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
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
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
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
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略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
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退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日:“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
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
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
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
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
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
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
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
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
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
出。群臣稽颖⑧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
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
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
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日: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
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
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颖,磕头。④混壹,统
一天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久之乃解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日逆:迎接
C.因屏人屏: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殷勤:巴结讨好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①使太常卿王谟筮之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
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
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
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
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5分)
(2)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5分)
参考答案:
4.D(殷勤,情意恳切)
5.B(①利用占卜造舆论,为下文提议南征做准备。③笼络人心,先说服关键人物。
⑥以进为退,迫使群臣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迁都。故选B)
6.D(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迁
都的事)
7.(10分。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
些文武官员罢了。
(2)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
尽快地成熟起来。
②梁启超先生系统地研究了中西优秀文化,提出的许多关于社会发展的见解,至今还被认
为是不经之谈。
③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有正确的人生观,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就能拥有华丽的
人生。
④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有关部委及各地正在抓紧开展建立征管协作机制、确定具体适
用税额等前期准备工作,环保税开征一触即发。
⑤在2017年“书香门第杯”象棋大赛中刘宗泽不孚众望最终以十胜一和的成绩夺得冠
军。
⑥一些由政府人为制造出来的“名校”被各种光环所笼罩,令广大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鹫,
于是巨额的择校费应运而生。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⑤⑥D.②④⑤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和运用,①“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
情。指经验不多。正确。②“不经之谈”,没有根据,不合情理的言论。用在此处,不合语
境。③“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货款担保合同范本
- cso公司合同范本
- 专题一第2课五、《软件系统》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修房子木材出售合同范本
- 冻库工程销售合同范本
- 公装合同范本
- 个人郊区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个人餐厅转让合同范本
- 2024年新乡市长垣市公益性岗位招聘笔试真题
- 《经营模式浅谈》课件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 环保设备设施风险分析评价记录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疏散路线智能规划系统
- 《快递实务》课件 项目1 走进快递
-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解读与集体备课课件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 鸡肉食品行业报告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 火车站消防指导培训课件
- 妇产科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