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重点中学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重点中学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重点中学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重点中学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重点中学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重点中学七年级(下)期末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比较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元、明两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下列描述

正确的是()

A.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都曾经定都在南京

C.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D.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2.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与“1368年”“朱元璋称帝”“应天府”这些

关键词相对应的史实是()

A.北宋的建立B.元朝的建立C.明朝的建立D.清朝的建立

3.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D.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4.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

这主要是为了()

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C.权力分散,强化皇权D.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

5.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

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厂卫制度B.推行重文轻武

C.为国选拔人才D.巩固君主专制的制度

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

处都访问当地首领,同当地居民开展贸易。船队回国时,很多国家派使者随行。这表明郑和

下西洋()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7.“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

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8.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钢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

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

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郑和能够下西洋的条件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C.郑和下西洋的背景D.对郑和的评价

9.据《明史》记载:“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

猷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这一记

载反映的史事是()

A.岳飞抗金B.文天祥抗元C.戚继光抗倭D.郑成功收复台湾

10.明朝时期丝织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想要了解云锦的

制作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的作者是()

A.徐光启B.宋应星C.毕昇D.王祯

11.它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从宫城(紫禁城)到外城都以这条线对

称展开,均衡布局0材料中的'‘它"是()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元朝大都D.明北京城

12.中国是农业大国,历代对农业典籍编撰和刻印的重视,使之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中国古代

农业知识的生产和传承体系。徐光启是明末科学家,他撰写的一部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

作是()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13.明代某著作,记载了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纸、冶铸、舟车制造和

珠玉采琢等生产技术。这部著作应该是()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14.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是()

A.编写《本草纲目》B.编写《天工开物》

C.编写《伤寒杂病论》D.编写《农政全书》

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B.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C.“异端”思想影响广泛D.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传统观念

16.崇祯皇帝曾在《罪己诏》中痛切指出官员身居官位,却只为自己谋私利……下级官吏品

行不端,勾结无赖作为爪牙欺霸乡里,感叹道:“嗟此小民,谁能安枕?”由材料可以看出,

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吴三桂投降清军B.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员

C.努尔哈赤统一女真D.李自成发动起义

17.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下列对此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B.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减免赋税的愿望

C.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

18.崇祯帝在1644年说过“联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

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逆贼”的首领应是()

A.黄巢B.朱温C.寇准D.李自成

19.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百年基业,一朝倾覆。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皇帝沉迷享乐,皇室内部勾心斗角B.大臣们结党营私

C.政治腐败,社会动荡D.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0.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前总督陕西余应桂上言:“贼众号百万,非天下全力剿

之不可,请调天下镇将,如左良玉、吴三桂并高杰、唐通……齐赴军前,会师真保之间……

赐以尚方,悬公侯之赏,以鼓励之,庶贼可灭也。”材料中的“贼”()

A.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B.促使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C.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分配土地的口号D.发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

(1)明朝建立于哪一年?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

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

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某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他们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

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给南

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1)据材料一,指出某船队7次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船队最远到达哪一区域?根

据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述此事件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面对“倭寇沿海骚扰”,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次“抗倭斗争”的

性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朝对外交往的两种方式分别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

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宋应

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天工开物》一书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

念?据所学知识回答,这部书具有怎样的地位?

材料二:

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唐代状元榜宋朝科举考试图明朝八股取士

(2)观察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历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

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元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是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项只符合明朝,CD

两项只符合元朝。

故选:Ao

本题考查元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元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

2.【答案】C

【解析】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故C正确;北宋建立是960年,排除A;

元朝建立是1271年,排除B;清朝建立是1636年,排除D。

故选:C0

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

朝,定都应天府。

3.【答案】A

【解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加强管理。到明朝,明太祖

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都与封建专制统

治的需要有关。

故选;Ao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的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的理解,稍有难度.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明初,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权分“三司”,可以看出,权力得到分散。三

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互不统属可知看出,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因此C项正确。ABD与题干内容无关。

故选:Co

本题以朱元璋在地方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为切入点,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注意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的作用。

5.【答案】D

【解析】根据“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可知实施这种考试制

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控制,最终巩固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推行重文轻武是在

北宋,排除B项;明朝八股取士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为国选拔人才和建立厂卫

制度,排除A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

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八股取士,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6.【答案】B

【解析】根据“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访问当地首领,同当地居民开展贸易。船队回国时,很多国

家派使者随行”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B项正确;西汉开辟了海

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排除C项:郑和率船队先后到达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无关,排除D项。

故选:B0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

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可知,“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

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其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

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的主

旨,并正确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程。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其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

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B项正

确;题干材料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条件,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郑和的评价,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解析】据“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猷右,合攻贼于

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记载

反映的史事是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

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

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选项C符合题

-T⅛∙.

后、O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的过程的相关史实。元末明初,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

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

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

史实。

10.【答案】B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

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

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

全书”。如果想要了解明朝时期云锦的制作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是《天

工开物》,其作者是宋应星,B项正确;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

技名著,《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

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A项;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元朝的农业科学成就以王祯《农书》为最,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农

业系统的农书,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宋应星的相关史实,“明朝时期”“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

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解析】它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从宫城(紫禁城)到外城都以这条线对

称展开,均衡布局。材料中的“它”是明北京城。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它

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

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宫殿楼阁,千门万户,

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瑰宝。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朝北京城。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北京城的特点。

12.【答案】D

【解析】徐光启是明末科学家,他撰写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

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

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相关史

实。

13.【答案】D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

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

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

全书”。十七世纪我国有一著作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包括谷类和棉花作物栽

培、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等。该著作应该是指《天工开物》。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知道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国明代一部综合性科技

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一一

《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

IlOOO多个,并附有IlOo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

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草纲目》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

书”。选项A符合题意。编写《天工开物》的是宋应星:编写《伤寒杂病论》的是张仲景;编写

《农政全书》的是徐光启。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即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故选A。仅根据两部

文学作品无法说明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故排除B项。CD表述有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窦娥冤》《水浒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窦娥冤》《水浒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B

【解析】据“却只为自己谋私利……下级官吏品行不端,勾结无赖作为爪牙欺霸乡里”可知,导

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员,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

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广大农民纷纷起义。

故选:B0

本题考查明朝末年的史实。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

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史实。

17.【答案】B

【解析】均田免赋是封建社会末期起义农民提出的要求平分土地、减免繁重的赋役负担的战斗纲

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军在以往起义农民提出的“均贫富”口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了“均田免赋”,并以均分土地作为这次农民战争的主要斗争目标之一。

A.只是一个口号,并没能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选项错误。

B.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减免赋税的愿望。选项正确。

C起义失败了,并没有摧毁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选项错误。

D.并没有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选项错误。

故选:B0

本题考查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理解。均田免赋是封建社会末期起

义农民提出的要求平分土地、减免繁重的赋役负担的战斗纲领。只是一个口号、并没能把土地平

均分给农民。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均田免赋”的口号的内容和意义,识记均田免赋是封建社会末期起义农

民提出的要求平分土地、减免繁重的赋役负担的战斗纲领。排除错误的选项。

知识拓展:

万历年间,为解决土地欺隐及赋役不均问题,曾下令清丈田亩并实行“一条鞭法”,将徭役摊入

田亩一体征银。可是不久之后,加派却越来越多,仅崇祯十五年所加派的辽、剿、练三饷,岁达

二千多万两,占全年正税额的半数以上。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农民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的要求。明末起义农民的“均田免赋”思想,完全

不同于地主阶级的所谓“均平”思想。它是在此以前的历次起义农民经济思想的发展。封建社会

前期和中期起义农民要求劫富济贫和争取平等生存权利所体现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发展

成为直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役的思想,表明明末大起义的农民已经认识到地主阶级占有土

地并实行田租剥削,是使广大农民贫困的根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里起义农民经济思想发展过程

中的一次飞跃。无论这一思想能否在紧张的武装斗争中被广泛地付诸实践,总不失其重大的历史

意义。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加上陕西北部连年灾荒,李自成

发动起义,提出“均田免赋”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李自成

率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明代末帝崇祯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起义最后失败。故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李自成。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朝灭亡。1664年,明朝被起义军推翻,明朝皇帝崇祯帝自尽殉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的衰弱与灭亡。

19.【答案】C

【解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

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

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

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

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皇帝沉迷享乐,皇室内部勾心斗角、大臣们结党

营私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都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BDo

故选:C0

本题考查了明朝灭亡。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0.【答案】C

【解析】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

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