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高考二模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1A/wKhkGWXyc9aAfJ1MAAFv6Ilj4IA376.jpg)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高考二模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1A/wKhkGWXyc9aAfJ1MAAFv6Ilj4IA3762.jpg)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高考二模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1A/wKhkGWXyc9aAfJ1MAAFv6Ilj4IA3763.jpg)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高考二模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1A/wKhkGWXyc9aAfJ1MAAFv6Ilj4IA3764.jpg)
![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高考二模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1A/wKhkGWXyc9aAfJ1MAAFv6Ilj4IA37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浦东新区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2023.04
考生注意:
I.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
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
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一日克己复礼,。(《论语》)
(2),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
(3)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主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其中诗句
”用了“美人”意象,令人遐想。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红楼梦》中内容,与《乡土中国》中相关观点不管令的一项是()。
(2分)
A.元妃省亲——“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B.贾母做寿——“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C.宝玉挨打——“横暴权力强制维系压迫关系”
D.探春理家——“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
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
美的踪迹。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和发现这样深度的
美,,,才成为艺术。中
国古代把这个过程唤做“移我情”。
①才能把美如实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
②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
③需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并移动方向
④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
A.④③①②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与效果
①对于多数人来说,“真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感受。如果时间与空间
构成意识内部不可或缺的坐标,那么,“真实”则是维持生活经验稳定及连
续的基本保证。
②“真实”是一种如此强大的需求,而“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迎合
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表现出多数“虚构”作品所不具备的丝为与尊犷气质。
③体现在非虚构写作上,其内容必须确有其事,它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
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但是,这个举足轻重的前提通常依赖作家的自觉遵从,
非虚构作品发表之后也并未跟随一个严格的鉴定程序。事实上,“虚构”与
“非虚构”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源自文类、文体以及叙事修辞形成的效果,而
这种效果是由话语规则决定的。
④比如小说、戏剧、电影可以尽情虚构,并且可自如地调度各种相关的
叙事修辞,而新闻报道之类的非虚构写作既新且旧,它与多种文体存在不同
程度的交叠,同时又与它们保持相当程度的差异,它仿佛是在诸多文体的接
壤地带被重新规划出的另一种特殊文体。人们无法正面描述非虚构写作的文
体特征,而只能从对非虚构写作与诸多文体异同的观测中逐渐确立其某些界
桩。
⑤那么,如何辨识非虚构写作与典型的虚构作品——譬如小说?显然,
“非虚构”与“虚构”的差异已渗透到具体的叙事修辞中。“虚构”通常带
有更为明显的传奇性,对于小说而言,所谓的传奇不仅在于事件的离奇和曲
折,也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时常包含人物心理活动,
甚至直接叙述“意识流”或者片段的感官印象。因此,小说的叙事具有更大
的细节密度,情节内部织入更多独特的性格或者人物内心的感受,这些因素
往往在深层的意义上决定了情节的发展逻辑,即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
展史”。相对地,非虚构写作更接近新闻话语,作家更为注重的是事件外部
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非虚构写作对于社会事件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个
别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重视。在“非虚构”的作品中,交替出场的众多人物
与纷杂线索的交汇共同组成一个公共事件。
⑥此外,与非虚构写作共享同一种话语规则的还有历史话语。历史学家
很少耗费笔墨还原个别人物的肖像、服装、言行细节——除了君王。文学话
语的分析单位是“人生”,譬如,小说的情节轮廓通常由个别人物的恩怨情
仇、悲欢离合来填充,情节的延伸线路与人物的命运几乎同辙。而现在,人
们似乎在小说与历史话语之间再度发现了非虚构写作的营地。较之小说的人
物刻画,非虚构写作更为倚重事件的逻辑及其外在的完整性:较之历史话语,
非虚构写作的视角集中于人物及其活动轨迹的后果。非虚构写作对于细节的
重视程度远逊于小说,但又极大地超过了历史话语的概括性陈述所具有的程
度。
⑦当然,非虚构写作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话语规则的范畴。然而,除了
话语规则包含的文化默契,人们很少进一步区分“虚构”与“非虚构二需
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是小说、历史话语或者非虚构写作,均不存在固定的、
始终如一的标准形态。一种文类、文体的兴盛和衰败更多取决于时代的文化
环境。非虚构写作充当了文体谱系之中新的一员,尽管我们可以鉴定它与左
邻右舍的异同,但是,真正必须追问的是,时代的文化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呼
唤了非虚构写作的出场,同时,“虚构”又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追问是判
断非虚构写作前景——也是判断各种文类或文体前景——的前提。
3.第②段加点词“曜郎”“祖英”在文中分别
指。(2分)
4.下列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不馋确的一项是()。(2分)
A.非虚构写作的“真实”前提需作家自觉遵从。
B.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已形成明确成文的规定。
C.非虚构写作是一种被重新规划出的特殊文体。
D.非虚构写作注重社会事件外部的完整与全貌。
5.能够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3分)
A.即便无法描述非虚构写作的特征,我们依然可以明确其界限。
B.小说家无法改变人物命运,是因为人物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
C.无论小说、历史话语或非虚构写作,都有要遵循的固定标准。
D.只要对时代文化不断追问,就能有效判断非虚构写作的前景。
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7.小浦在阅读《红楼梦》后,发现书中多处内容与作者曹雪芹家世存在对
应关系(见下表)。由此产生了疑惑:《红楼梦》是否有“非虚构”写作
成分呢?请结合以下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红楼梦》曹雪芹家世
荣宁二府的祖先贾源、贾衍兄弟自陈“吾家曹家先祖曹振彦、曹玺父子在清王朝
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建立过程中屡立战功而发家,到雍正
历百年(第五回)初年被抄家,时间跨度将近百年。
太祖皇帝仿舜南巡时,江南甄家接驾四次。曹寅曾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接待康
(第十六回)熙南巡。
贾母听戏时提到《续琵琶》的《朗笳十八拍》。《续琵琶》是曹寅的作品,《胡笳十
(第五十四回)人拍》就是此剧第二十七出《制拍》。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将烛光交给我”
——巴金与青年读者交往的温暖瞬间
①1985年6月7日,武康路113号,巴金先生的寓所。
②算来这已经是37年前的事情了。看着信笺上以工整、隽秀的笔迹抄
录的歌词,一群青年人的歌声仿佛再一次从巴老家的客厅传出来:盼可将烛光
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
③为自己喜爱的作家唱一曲,这是青年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一个温暖
的瞬间,又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歌中所唱,巴金先生的作品点燃
了一代代青年读者心中的火炬,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不畏风雨大胆前行……
在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青春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也有着巴老一份不朽
的功绩,他影响和改变了那么多人的精神世界,仅从他与青年读者交往的一
面就能看出来。
④“把心交给读者”,是他的写作信条,像巴金这样把读者放在如此重
要地位的作家恐怕并不多,他说:“远离了读者,我感到源泉枯竭”。
⑤20世纪30年代,有读者身陷险境,他曾约朋友靳以、鲁彦同去杭州
搭救,造就一出作家与读者的传奇。在他的鼓励下,当年的青年学生汝龙、
杨放后来都成了有名的翻译家。70年代末,一位上海的读者在医院里等待
手术,内心不安,写信向他寻求精神鼓励,他热情地回了信。垂暮之年,他
给家乡小学生写信,说自己并没有才华……这些故事,留存于巴金故居所藏
的万余封读者来信中。青年学生伍美琴的故事,就是我从整理这些书信中发
现的。
⑥巴老在他的全集“代跋”中曾哀伤地说:“三、四十年代的青年把我
当作他们的朋友……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青年不再理解我了……因为我
老了,我的书也老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⑦当伍美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武康路113号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的巴
老,不是青春焕发的战士,而是一位有着花白的头发和颤抖的身体的老人。
那一天巴老身体也不舒服,说话喘气也很重,但他还是坚持着跟每一个人握
了手。《一点烛光》的歌声结束后,“大伙都希望拍一张照片留念。我们把
巴金先生扶到了沙发的另一端,他慢慢坐在沙发上,我就坐在他的旁边。
蓦然,我发现他的眼角正渗出泪水,我的心一下子发酸了,泪也涌到眼中。”
歌声与泪水,道出了彼此心意交融在一起的情感。
⑧巴老执意要送他们出来,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步履维艰,然而,他的每
一步又是那么的坚定。巴老拿着手杖站在门前的小花园,同学们依依不舍地
与他合影。“看着他.就像一位生病的爷爷,一种莫名的冲动,使我真想拥
抱他一下,像与爷爷一起时似的。”这正是巴老带给读者的真实感觉,是朋
友,也像亲人。学生们为巴老亲自送他们出来而十分感动,其实熟悉巴老的
人都知道,直到他实在走不动了之前,来家里做客的每一位客人,他都要送,
这是他的待客之道。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不仅写
在文章中,而且一辈子身体力行。
⑨“一次幸福的会见”后感触更多:“是什么支撑着他?使他的生命力
那么顽强?为什么从他身上和他的文章中仍能看到赤子之心,并且那么令
人鼓舞?我们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事需要学习了……”
⑩第二天,伍美琴给巴老写了两页的长信,倾诉见过巴老后的激动,特
别谈道:“我还得告诉您,我们在人生中又上了一堂很好很好的课,叫我们
要更珍惜自己的光阴、健康、能力、友谊和真诚……您的学生、朋友美琴
⑪是的,青年是学生,读者也是朋友。默默中,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新
一代青年人。
⑫这让我想起《一点烛光》中所唱:我但要烛光照亮……盼共我结伴
去/以心中暧流/和风对抗。
⑬我没有查到巴老和伍美琴最早的通信,但巴老在《随想录》的《幸福》
中写他访问香港时,一位署名“琴”的年轻读者为他复印了一篇塞缪尔•厄
尔曼用英文写的《你就永远这样年轻》,文中说“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
线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
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巴老很喜欢这些句子,他特别感谢这些年
轻读者,认为从他们这里能收听到希望和勇敢的信息,“这都是我所需要的
养料。而且我接触到了一颗一颗真诚热烈的心。”
⑭今天重述巴老与青年读者的交往瞬间时,我们将迎来他的第119个生
日。虽然巴老远去了,但是薪尽火传,“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
这歌声一定会在读者心间回荡。
⑮放下这些书信,我心中默默升起一个期望:希望这段佳话还能有续篇,
欢迎“伍美琴”和她的同学们能来巴金故居做客,再唱《一点烛光》……
8.简述第⑤段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9.从刻画巴金形象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部分的作用。(3分)
10.本文在叙事中穿插书信和歌词,组材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5分)
11.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甲】赠吴均【乙】答柳悻
(南北朝)柳悻(南北朝)吴均
寒云□沧州,奔潮溢南浦。清晨发陇西,日暮飞孤谷。
相思白露亭,永望秋风渚。秋月照层岭,寒风口高木。
心知别路长,谁谓若燕楚?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关候日辽绝,如何附行旅?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愿作野飞鸟,飘然自轻举。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12.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
(1分)
A.卷、呼B.笼、落C.晦、扫D.浮、摧
13.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风格飞扬健举。B.乙诗格调深沉悲凉。
C.甲诗寓情于景物之中。D.乙诗起兴与比喻兼用。
14.两首诗均借助想象抒发情感,请结合两诗的画线部分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①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
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
②辟司徒杨赐府。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
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罪恶,言无勺强。河南尹何进当迁为
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用还府,投劾而去。
③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
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三府同举融为北海
相。
④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贼张饶等群辈
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举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稍复鸠集吏民
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
彭玲、那原等。郡人甄子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
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
敛葬之。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
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⑤时,袁、曹方盛,而融无所协附。左承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
纳。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卓乃裕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2)融遵击
()
1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携()
A.偏袒B.屈从C.阻挠D.逢
迎
(2)融即夺谒还府()
A.拜见B.书信C.名帖D.请
求
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
属诘责之。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19.简析孔融在担任北海相时的治理策略。(3分)
20.小东在学校图书馆发现西晋宗室司马彪所撰《九州春秋》也记载了孔融
“怒杀左承祖”这一事件,两书记载的孔融形象有差异。请结合上文第
⑤段与以下《九州春秋》相关史料,帮助他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
(4分)
孔融治郡北陲,欲附山东,外接辽东,得戎马之利,建树根本,孤
立一隅,不与共也。于时,曹、袁、公孙共相首尾,战士不满数百,谷
不至万斛。王子法、刘孔慈凶辨小才,信为腹心;左承祖、刘义逊清隽
之士,备在坐席而已。承祖劝融自托强国,融不听而杀之,义逊弃去。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山来阁记
(明)王弘撰®
①桃叶渡之侧,有园一区,广数十弓。宋君以伟之所营也。花药林竹,
可以娱目;蓄古今人字画,可以澄怀;积书千卷,可以求圣贤之道,知人论
世;有阁高三层,可以远眺。
②癸卯春,予来金陵,曾登其上,望钟山焉。以伟负意气,不屑流俗,
每招四方士为高会,赋诗饮酒不辍;予固心壮之。然以伟魏国之女夫也,道
世之变,魏国故第废置,东园阑榭,荡为寒烟;中山之遗烈,不可问矣。而
以伟尚有此以优游卒岁,俯仰之间,□能无今昔之感乎哉?
③予去几三十年,庚午秋重来,下榻其中,虽风景如故,而书画散佚,
阁已杀其最高一层,不得如昔之所望,以伟亦皤然老矣。阁故颜“容安”,
以伟喜予之来,易之日“山来”。乃举觞属记,援文忠铭苏程蕾为说②。予不
敢承,则告之日: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予生长西方,天府之国,为荒墟久
矣。比出潼关,城郭人民,皆已非旧。过郑邮之野,观当年战场,燧火夜青,
荡魂昼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有不胜其戚者。而此邦烟景华丽,士大夫
犹得以管弦歌舞,饰其游宴之乐,乃市井嚣竞之习,相寻未息,有道者之所
惧也。且人生梦幻,来去之迹,亦何常之有?予之居此,寄尔。即子之有此,
亦寄尔。纵浪大化,身名翳如,苟适目前,何多求焉!岂敢窃前贤之美谈以
自侈为?
④以伟不答,予亦就寝,恍惚窈窕,宛如昔之所望,郁郁葱葱,直临腮
牖。予不觉其肃然而恐,悄然而悲,憬然而寤也。遂披衣书之,以为《山来
阁记》。
【注】①王弘撰,字无异,号山史。明亡后隐居,持反清复明之志。②苏轼的表弟程德
孺,有一蕾,名为“程公墓”,因苏轼来访,更名为“苏程蕾”,并请苏轼写《苏程蕾序》。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其B.孰C.亦D.盖
2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琥的一项是()。(3分)
A.山来阁藏有名人字画和圣贤典籍,宋以伟于此地招待各地的贤士。
B.宋以伟曾意气风发,却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故感怀今盛昔衰。
C.宋以伟因重逢而乐,故改阁名为“山来”,并请作者为阁写“记二
D.作者故地重游虽风景相似,但是阁己破败,书画散失,令人唏嘘。
23.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24.宋以伟邀请作者写“记”,作者却说“予不敢承”,请分析其原因。(4
分)
三写作70分
25.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
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积累应用10分
1.(1)天下归仁焉(2)艰难苦恨繁霜鬓《登高》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1)C(2分)(2)D(3分)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3.(2分)“硬朗”指非虚构写作所叙述的一切必须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
(1分)“粗犷”指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没有严格的鉴定程序。(1分)
4.(2分)B
5.(3分)B
6.(4分)首先,由“真实”引出本文对象一一“非虚构”写作,指出其
相对“虚构”作品的独特之处。(1分)其次,“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
决定其效果,阐明它和多种文体存在交叠而无法正面描述和确立其界桩。(1
分)接着,辨析“非虚构”写作与小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细致地将
非虚构写作和小说、历史话语三者进行比较。(1分)最后,补充时代文化
环境对文类、文体的重要影响,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未来前景。(1分)行文
论述过程全面充分,逻辑推进有层次。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7.(评分说明:作者观点1分,举例分析各2分。如答“没有”,最高给4
分)
答案示例一(5分):《红楼梦》具有“非虚构”写作成分。
本文作者观点“非虚构”写作前提是作品内容确有其事,所叙述的一切必须
在生活之中真正发生过。“非虚构”写作在话语规则方面更重视社会事件的
呈现,作家更注重事件外部的完整与清晰的全貌。(1分)
首先,依据表格,《红楼梦》与曹雪芹家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家族跨度
“近百年”“接驾”及“续《琵琶行》”等(1分),人物、时代、细节均有
事实,符合“非虚构”写作内容必须真实发生的前提条件(1分)。其次,
小说中的“四次接驾”充分展现江南甄家盛极一时的气势及地位;“功名奕
世、富贵流传”等都围绕社会事件要素展开(1分),“真实”背后即以
曹家的发展史折射时代环境的整体风貌,符合“非虚构”写作的话语规则及
效果(1分)。基于以上,《红楼梦》具有“非虚构”写作成分。
答案示例二(4分):《红楼梦》没有“非虚构”写作成分。
《红楼梦》是虚构小说(1分)。依据表格,《红楼梦》与曹雪芹家世并非完
全一一对应,存在人物、时代、细节的改编(1分)。此外,小说侧重塑造
人物形象(1分),且具有更大的细节密度(1分)。因此,《红楼梦》没有
“非虚构”写作成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T1题。(15分)
8.(3分)第⑤段插叙了巴金对不同读者帮助和关爱的往事(1分),照应了
上文巴金“把心交给读者”,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精神世界(1分),和下
文巴金哀伤的内容相关联,突出巴金面对读者敢于自我剖析,求真、求善的
赤子之心。(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9.(3分)画线句写巴金送别青年读者,用“步履维艰”与“执意”、“坚定”
对举,从正面写出了他垂暮之年的孱弱和老人内心的强大(1分)。“同学们
依依不舍地与他合影”,从侧面烘托巴金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1分)。呈现
巴金一辈子身体力行平等待人的伟大人格。(1分)(评分说明:1点1分,
给满为止。)
10∙(5分)前两次书信内容表现巴金是朋友也像亲人的长者形象(1分)。
后两次书信内容凸显巴老的精神境界和对年轻人的影响。(1分)第一次歌
词(相关联想),引发了年轻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温暖瞬间的回忆。(1分)
第二次歌词(相似联想),表现出巴老对青年人心灵的触动。(1分)第三次
借歌词抒发年轻读者对巴老的崇敬之情。(1分)把书信与歌词穿插在叙事
中,不断切换叙述视角,既客观冷静,又情真意切。(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11.(4分)本文以“将烛光交给我”为核心,赞美巴金一生中始终秉持谦
和待人、无私助人的品德,(1分)表达了作家与读者之间以心交心,传递
温暖,薪火相承的力量(1分)。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世界(1分),我们应
该学习巴金先生的“烛光精神”,直面人生的困境,传承坚毅品格。(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1分)C
13.(2分)D
14.(5分)甲诗由路途遥远,难以相伴的现实,想象自己变为天上自由翱
翔的飞鸟,无拘无束地与友人相伴相随的情景。(1分)借以抒发挚友间相
怀相望的深情。(1分)乙诗则由“君去欲何之”的发问,想象对方行路艰
难,担忧今后会面恐不容易。(1分)直接抒发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悲哀与
欲留不得的无奈。(1分)两首诗均借想象拓展意境,情感表达更加形象,(1
分)
(评分说明:情感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效果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09分)
15.(2分)(1)暗示,婉言告示(1分)(2)迎,迎接(1分)
16.(2分)(1)B(1分)(2)C(1分)
17.(5分)(孔融)暗暗地察访贪污的官僚,准备予以贬谪罢免,孔融大多
检举宦官的亲族。尚书害怕得罪皇帝的宠信,召属官诘问斥责他。(参考得
分点:省略主语,隐,核,定语后置,贬黜,举,迫,掾属,诘责;一个分
句1分,扣完为止)
18.(3分)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19.(3分)①强兵固防:招募军队,收集散兵。(1分)
②利用外援:联合其他州郡,向刘备求救,抗击外来侵略。(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 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3.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听评课记录
- 2025年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仪合作协议书
- 七年级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1《同底数幂的乘法》听评课记录
- 公司职工食堂承包协议书范本
- 装饰装修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新能源电站租赁诚意金合同
- 2025年度装修施工现场安全监督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航天设备采购合同知识产权保护及实施约定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
- 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课件:第八章 结构施工图
-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数学真题(原卷版)
- (高清版)DB15∕T 3585-2024 高标准农田施工质量评定规程
- 试油(气)HSE作业指导书
- 2024年《动漫艺术概论》自考复习题库(附答案)
- 2024年职业技能“大数据考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与答案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专题训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
- 物业安全开工第一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