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模拟训练题

语文

亲爱的考生,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4.要求书写规范、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一、积累

1.古诗文名句填空。(13分)

(1)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2),壮心不己。(曹操《龟虽寿》)

(3)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4)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7)浊酒一杯家万里,o(范冲淹(渔家傲•秋思》)

(8)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IO)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

是:,。

(11)晏殊的(浣溪沙)中,感慨时光易逝,被称为“天然奇偶”的句子

是:,。

二、阅读(62分)

(一)名著阅读

学校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专题_________书名阅读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迷失沉沦《骆驼祥子》(祥子)2.任务一:从左边三项中找出归类不妥的一项,并结合名著内

《简•爱》(简•爱)容说明原因。(4分)

《儒林外史》(匡超人)我认为_______不妥,________________

“三复”手法《西游记》(孙悟空)3.任务二:结合下面的知识卡片,从左边两项中任选一项,结

《水浒》(宋江)合具体情节,谈谈“三复”手法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

用。(4分)

知识卡片:“三复”手法指小说中的情节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变化和发展,逐步展现人物形象,

凸显主旨。中国古典小说常运用这一手法,如“刘备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二)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夜深篱落一灯明》,完成4-8题。(22分)

夜深篱落一灯明

栗碧婷

①“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的古诗句里,觉得叶绍翁的这一句格外好。

②儿童、促织、篱笆、温暖的灯火,各安其位,却又彼此牵牵绊绊。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异常贴已,有

说不出的闲适。这样的闲适,觉得特别有底气。

③凭栏而望的羁旅者,在用心地体味着这份淡然,以及淡然里那丝丝的温暖。灯火摇曳,促织低唱,于

清秋的夜晚,不低徊哀伤,不把酒问月,只是静静地望着眼前景,不耽溺,不自拔,一小m秋风顺便

将一片叶子捎过来,落在了他稍稍单年的秋衣上。秋衣是去年的,也许是离家时母亲亲手缝制的那一件,然

而,他并不在意,只是偶尔拢了拢垂下来的长袖,雾气蒙蒙,凉意淡淡,多日萦绕心头的孤单在不远处的灯

火里渐渐消r6ng、mf散。一阵暖意于心头悄悄升起,这样的暖意不明亮也不壮丽,对于一个

羁旅者刚刚好。

④夜深。深得有了清气,有了(A.红烛光B.白月光)一样的纯意。“情到深处自然淡”,光阴的

锦帛上繁华落尽,一路走过的良景,喝过的陈酒,朋友折枝相送的美意,绿萝牵衣的惬意,此刻都留了白。

迷蒙的夜色里,篱笆歪歪斜斜,疏影淡淡,攀附其上的枯藤似一路散落开来的墨迹,飘逸、闲散,好比人生

章节里那写不完的林林总总,如此一笔带过。一笔带过,也未尝不好,略去的,隐去的,便有了无尽的深意

与禅意。

⑤一直觉得万家灯火,不是令人徒增怅惘,便是让人心生空虚无序。而恰是那僻院里的一盏,光影绰

绰,摇曳生姿,橘黄如旧色往事,在秋野的清静中摊开,或卷着花边,柔软、温情,宜人宜心,像极了少时

自家方木桌上的那一盏,此盏,彼盏,圆了,缺了,故园秋声逶迤而来。三更灯火五更鸡,母亲的催读声、

夜色里滑出来的击更声、秋虫的呢喃声……于这微凉的秋夜,散发出迷人的节奏。

⑥“远望可以当归“,说得极是。

⑦促织的鸣声浸着亮,镀着翠,从篱笆旁的草丛里小珍珠似的一颗颗滚出,接连不断,大约这珍珠是串

了线的。杜甫诗云:“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此音必当不是了。循声而来的儿童听出的是稍稍的明媚与

清丽,近了,更近了,顺手折一小枝,无须褪尽残叶,早就被凤卷走啦。蹲着、爬着、眯着眼、啾起小嘴

巴,找促织啊,“也真是的,声音明明在这儿……”结果,泥渍、草汁弄了一身,握在手里的促织''嘟,嘟,

嘟,……正叫个不停呢。“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白居易听出的是岁月流逝的“咕咕”之音,高低不

止,凉如秋水,悲苦自知。而挑促织的儿童正带着促织在回家的小道上撒腿欢跑,白月照水,波澜不兴。

⑧夜风清爽,灯火淡淡,儿童的纯真笑声仿佛在草尖上滴溜溜打转。观者不禁莞尔,眉宇间看不出一丝

清愁。耳廓边幼年的促织声悦耳如歌,一股潮热在心头荡漾,一低眉,故园的野地顿时花枝颤颤,草香幽

幽。

⑨想起六月的一天,随母亲去麦地,不小心被麦芒刺痛了手,小脸顿生不悦之情。母亲连忙钻进麦地,

寻得一只羽翼震得沙沙响的蚱蟋,扇动的羽翼是多彩的,有翠绿,有桃红,母亲找了一根线让我牵着、我喜

欢看它飞翔的样子,麦芒的刺痛感早就被那多彩的羽翼扇走了。如今,我只要一看到灼灼盛开的桃花,就会

想那是不是正在飞翔的蚱蟋的羽翼。心里是满满的明艳与温暖,那是永远不会凋落的飞翔。

⑩“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凡事不必那么匆忙,也不必因关山重重、思乡心切,而涕泪交加。如叶

绍翁这般缓缓行,慢慢看,纵然离乡万里,也试着数数落花,听听促织,闻闻草香,看看俏皮儿童……然后

静静聆听醉在光阴深处的往事相惭懒拱动的声响,如此,悠然盈盈,L高水远里,自是风光祷旎,温情脉

脉。有了一颗静笃的心,再浓的也就自然淡了,再远的路径也能风景读遍。

(选自《散文百家》2020.05)

4.读一读,写一写,选一选(7分)

(I)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一小Iu秋风消rongmɪ散

(2)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中“薄”字的读音及释义,据此推断“单薄”的“薄字的读音是(写

序号)。(1分)

薄①Mo,扁平物体上下之间的距离短(与“厚”相对)。②b6,追近,靠近。

③bð,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

(3)根据文意,为第④段画线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3分)

夜深。深得有了清气,有了(A.红烛光B.白月光)一样的纯意。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夜深篱落一灯明”很能反映羁旅者凄清悲苦的心境。

B.文中引用了许多关于“促织”的诗句,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C.全文以情境的描述为主,但也有对童年具体事件的叙述。

D.本文长短句交错,多处引用诗句,语言活泼又不失典雅。

6.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促织的鸣声浸着亮,镀着翠,从篱笆旁的草丛里小珍珠似的一颗颗滚出,接连不断,大约这珍珠是串了线

的。

7.分析标题“夜深篱落一灯明”的妙处。(4分)

8.同学们打算把这篇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你认为归入哪个专题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

解。(5分)

A.故园之思B.人生感怀C.旅行印象D.人间草木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9-12题。(13分)

[材料一]走近《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继承了人应顺应自然(天)、效法自然、调谐自然

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创造性地应用到科技领域中去,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提出了“天工开物”:“天工”即

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出自《尚书》“天工,人其代之”:“开物”即开创万物,“天工开物”意为人

要利用自然,用才智和技术开发出万事万物。

全书共十八卷,梳理了作物栽培、谷物加工、纺织、制盐、制瓷、冶铸、造纸,兵器等130多项生产技

术和工具,且配图123张,栩栩如生,细节传神,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

书”。它是一个“聚宝盆”,暗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制作性、实用性,创造性与审美性。它不仅对2000多年

间中国民间工匠积累和技艺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同时也将物质原料的开发和造物实用功能以及

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出来。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

1837年,儒莲受法国工部和农商部大臣之命,结合了《授时通考》和《天工开物》两书中有关桑蚕的内

容编译成法文,还引用了不少书中的插图,出版了《桑蚕辑要》。彼时欧洲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桑蚕养殖技

术,但防治疾病经验∙不足,生丝减产严重,此书出版后,在欧洲迅速引发轰动,短短几年此法文译本便被翻

译成7种文字,促进了欧美各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

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法、英、德

国人纷纷效法,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缓解了欧洲的造纸原料危机。自儒莲摘译开始,整个西方社会掀起了

翻译、研究《天工开物》热潮,无论是达尔文,还是李约瑟都对《天工开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书中记载

的各项技术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当时欧洲工业虽然发达,但农业却很落

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犁设计的也非常原始,而《天工开物》中有中国的播种机与更高效的犁,因此

这本书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

《天工开物》传入日本后引发了日本学者竞相对其传抄、引用和研究的热潮。日本著名儒学家、植物学

家贝原益轩的著作《花谱》《菜谱》,两书的参考书目中均列举了《天工开物》。

[材料三]把《开工开物》送进大众心里

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传回中国100年后,《天工开物》走上戏剧舞台,通过电视专题节目《典籍里的中

国》走进国人心里,使亿万国人自觉成为《天工开物》的“守护人”。《典籍里的中国》在参考学术研究成果

和行业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融合媒体优势和艺术优势对《天工开物》展开精妙解读,这既彰显了文化自

信,也传播了创新自信。在九十分钟内,通过话剧舞台把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讲给电视观众,很好提炼了

素材,突出了主题,又能平易近人,具有震撼力。专题片紧紧抓住了“贵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于功名进

取毫不相关也”两句话,凸显宋应星关注生民疾苦的悲悯之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专题片从农业科技入

手,讲述宋应星著述《天工开物》的意义,与当前时代关注民生、注重科学的主旋律相吻合,在观众中引起

强烈共鸣,效果显著。

9.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民族传统技艺。

B.《天工开物》在传入欧洲后被翻译为7种文字,促进欧美各国蚕桑养殖业的发展。

C.《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话剧舞台把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带给电视观众,受到大众的欢迎。

D.三则材料都与《天工开物》相关,各自介绍的重点及选取的角度不尽相同。

10.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材料二拟写小标题。(2分)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L网上有人发帖:“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起源于欧洲人,中国人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从古至今如

此。”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反驳他的观点。(4分)

12.某网站上就“如何促进中国文化古籍落地,让(天工开物》走进大众心底”这个问题征询网友的意见,请

你以《典籍里的中国》对《天工开物》的成功解读为参考,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4分)

(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18题。(19分)

[甲]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婺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苻⑥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乙]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

有聪明博物者,众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⑤;釜⑥之范⑦鲜经,而侈谈莒鼎久年来著书一种,

名日《天工开物》。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众”“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

临梓删去。丐®大业物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有删减)

[丙]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

芽,擞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

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

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南

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

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选自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有删减)

[注释]①兜签(mo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qti):他。③前(shɪ):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④匝:

满。⑤楚萍:典故楚王渡江得萍,指吉祥之物。⑥釜:指小锅•⑦范:指烧制用的模具。⑧莒(ju)鼎:即

莒国人制作的鼎器。⑨丐:请求。⑩大业:代指儒家经典。

13.阅读[甲]诗,完成下面题目。(5分)

(1)《插秧歌》首句中“”等词描绘出一家老小配合默契的劳动场面。(2分)

(2)“笠是兜签蓑是甲”堪称“神来之笔”,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3分)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臆廖楚萍(2)釜之范弊经

(3)俟其生芽(4)其导栽秧

1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17.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小儿”意思是儿童。古代代指儿童的词很多,如“垂髻”“始龊”。

B.“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清明”的到来意味着春季已结束,不再适宜种稻。

C.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D.读书人为通过科举谋取功名,往往只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因此宋应星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

相关也”。

18.《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要在节目中安排宋应星和位当代科学家进行跨越世纪的“握手”,实现穿越、相

知、共鸣。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适合的一位,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述。(3分)

备选人物:邓稼先袁隆平

三、写作(70+5分)

19.请介绍漫画的内容,并针对漫画反映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少于120字。

(1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写作。(60分)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等技能。

对中小学生参与劳动、进行劳动教育的现状和意义,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你写一篇作文,可讲述经历或

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1)文体不限。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不少于600字。

2023年中考模拟训练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13分)

I.(1)君子好逑(2)烈士暮年(3)山山唯落晖(4)禅房花木深(5)烟笼寒水月笼沙

(6)却话巴山夜雨时(7)燕然未勒归无计(8)赢得生前身后名(9)奉命于危难之间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评分标准:共13分。每空1分。

二、阅读(62分)

(-)名著阅读(8分)

2.示例1:归类不妥的一项是《简•爱》,简•爱并没有迷失沉沦:童年在舅妈家,她敢于反抗舅妈一家对她

的虐待与折磨:后来到了洛伍德学校,她敢于为尊严反抗孤儿院校长的责罚。她自始至终具有反抗精神。

示例2:归类不妥的一项是《简•爱),简•爱并没有迷失沉沦:在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时,简•爱发觉

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

的;但在罗切斯特遭遇厄运、一无所有的时候,她又回到他身边,与他共担风雨。她自始至终追求精神上的

自由、平等。

示例3:归类不妥的一项是《简•爱》,简•爱并没有迷失沉沦:在得知罗彻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时,她

拒绝了他的爱,她不愿做情妇,她要的是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要她作为他的助

手一起去印度传教时,简•爱虽然认为他是个好人,但还是拒绝了他的求婚。她自始至终追求真正意义上完

整的爱情。

评分标准:共4分,选出正确的选项1分,结合名著内容分析3分,意对即可。

3.示例1: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孙悟空被铁扇公主扇飞;第二次,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

肚子折腾,得到的却是假扇:第三次,孙悟空又设计变身为牛魔王,得到真扇,在被牛魔王骗回后,请天兵

与其大战,才终于如愿.通过“三借”,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聪明、神通广大和不屈不挠。

示例2: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第一次幻化成村姑,第二次变成一个老妪,第三次化身为

一个老丈,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将他们打死。“三打”充分体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神通广大、不屈不

挠。

示例3:宋江三打祝家庄。第一次攻打祝家庄,宋江不明敌情贸然进攻,险些全军覆没:第二次先派石秀探

路,又离间了扈、李、祝三家,但因祝家庄坚固而失败:第三次使用里应外合才攻下祝家庄。“三打”体现宋

江遇挫不馁,沉着坚韧,善于观察与反思。

评分标准:共4分。三个情节概括各1分,人物形象1分,意对即可。

(-)文学作品阅读(22分)

4.(1)缕融弥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

(2)①评分标准:共1分。

(3)B理由:此句写“夜深”时的“清气”和“纯意”,本段下文的描写突出了情之“淡”,景之“飘逸”

“闲散”,“白月光”的意境与文意契合,而“红烛光”喜庆热烈,与文段意境不谐调。

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

5∙A评分标准:共3分。

6.示例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促织的鸣声比作珍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促织鸣声的圆润,清脆悦耳,表达

儿童内心的欢喜之情。

示例2:“浸着亮,镀着翠”,化听觉为视觉,以“亮”和“翠”写出了促织鸣声的清脆悦耳,化无形为有

形,使声音变得具体可感,也表达了儿童内心的欢喜之情。

示例3:动词“滚”字,把声音形象化,写出了促织鸣声的圆润,清脆悦耳,表达儿童内心的欢喜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分析2分,情感1分。意对即可。

7.以''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一诗句为题,典雅有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对应了文章中对“夜”“篱

笆”“灯火”等情境的描述,照应了文章的内容:诗句营造出淡然、温暖的意境,作者认为它能反映羁旅者

的心境:标题运用诗句寄寓作者闲适、淡然,遇事从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写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8.本题分层赋分。

第一层次:选择“C.旅行印象”或“D.人间草木”,能结合文本分析,但理解有偏离。(0~1分)

示例1:我选择“C.旅行印象”,因为文中写到羁旅者在外的见闻感受。(1分)

示例2:我选择“D.人间草木”,因为文中写到秋风中的落叶、灼灼盛开的桃花、草香幽幽等内容。(1分)

第二层次:选择“A.故园之思”,仅关注思念感伤的一面,思维单一肤浅。(1~2分)

示例3:我选择“故园之思”,因为本文由叶绍翁的诗句引出思乡的话题,又写了“凭栏而望的羁旅者”身

在异乡的孤单和惆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第三层次:选择“A.故园之思”,思维单一,但理解有一定深度。(2~3分)

示例4:由叶绍翁的诗句引出思乡的话题,又写了“凭栏而望的羁旅者”,引出了下文关“夜””灯

火”,,促织”等的描写,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闲适、淡然而温暖。

第四层次:选择“B.人生感怀”,结合文章分析,思维全面深入。(4~5分)

示例5:由叶绍翁诗句引出思乡的话题,又写了“凭栏而望的羁旅者”,引出了下文关于“夜”“灯

火”“促织”等的描写,引发了对童年生活和母亲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闲适、淡然而温暖;结

尾延伸到对人生的思考,以含蓄的语句告诉人们,有了闲适、淡然的心境,对悲欢离合就会有更多的了悟,

对人生就会有更多的释然,遇事会更加从容,从而感受到更多的美。所以,本文虽由思乡引起,但其实抒写

的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故归入“人生感怀”专题更为合适。

评分标准:共5分,按层次给分,第一层次仅有选择没有分析不给分。意对即可。

(H)非文学作品阅读(13分)

9.B评分标准:共3分。

10.示例1:《天工开物》走向世界示例2:《天工开物》的传播和影响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IL示例1:我不赞同这个观点。从材料二中可知,欧美桑蚕养殖业的发展、欧洲的造纸原料危机的缓解、欧

洲农业革命的推动都离不开《天工开物》;而且材料一中指出宋应星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性地应用到科

技领域中去,“天工开物”这种思想在历史上独树一帜,这足以证明中国人并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示例2:我不赞同这个观点。从材料二中可知,欧美桑蚕养殖业的发展、欧洲的造纸原料危机的缓解、欧洲

农业革命的推动都离不开《天工开物》:而且材料一中强调《天工开物》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

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囊括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这足以证明中国人并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评分标准:共4分。能恰当结合材料,讲出两点理由,意对即可。(写到日本对《天工开物》的摘抄和引用,

酌情扣分)

12.借用舞台、综艺等艺术形式对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加以演绎:采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宋应星和《天工开

物》的前世今生:在图书馆开展有关《天工开物》的专题讲座:在博物馆进行以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为主

题的推广展出:在网络上形成《天工开物》的电子书,以名家讲故事的方式推广:在学校开展有关手工劳动

的拓展课程,将《天工开物》作为辅助教材:采用图文结合、译文辅助的方式,降低《天工开物》文言阅读

的门槛:出版《天工开物》青少年版,以科普读物形式呈现:研发《天工开物》相关文创产品,如挂件,手

机壳,T恤等。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若有参考答案之外的建议,合理即可。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13.(1)抛、接、拔、插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2)示例1:诗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农家人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战场激战一般,在稻田里争分夺秒地冒雨

插秧,体现了春种的紧张繁忙和农人的艰辛忙碌。

示例2: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

斗,农家人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战场激战般,在稻田里争分夺秒地冒雨插秧,体现了春种的紧张繁忙和农

人的艰辛忙碌。

评分标准:共3分,角度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意对即可。

14.(1)推测,估计。(2)少。(3)等待,等到。(4)第二次。

评分标准:共4分,每处1分。

15.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

评分标准:共2分,每处1分。

16.通常一亩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亩田。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17.B评分标准:共3分。

18.示例1:我选择袁隆平。首先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材料丙中宋应星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水稻种植的知

识,他们两人在研究领域上有相同之处:其次,材料丙中写到“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

滋益全无,不足尚也”,体现了宋应星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