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北朝裴侠在世时曾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是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士族血统论”强调以血缘门第为标准,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时间与材料主旨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2.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阻碍了平民进入仕途,这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故A项正确,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依据,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3.有网友发帖讨论科举制时说:“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答案:C解析:“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与史实不符,科举制创立于隋朝。科举制度也培养了大批人才,所以“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的评价也是有问题的,故C项正确。4.“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由此可见唐朝()A.门下省权力最大 B.尚书省权力最小C.皇帝不参与决策 D.注重事前的监督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三省的运行过程来看,唐朝注重事前的监督,这样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D项符合题意;古代中国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三省之间分工不同,不能说尚书省权力最小,故B项错误;皇帝掌握决策权,C项不符合史实。5.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例如唐太宗在登基前,曾做过尚书省尚书令,即位后,无人敢担任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了()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为唐太宗在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担任,导致“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体现了对皇帝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6.假设在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之下,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答案:A解析:题图是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该制度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工部是尚书省下设的六部之一,负责工程建设,故A项正确。B、C、D三项运行程序不符合史实,排除。7.《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社会原因是()A.两税法实行,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C.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D.唐中期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家境富有者缴纳赋税较少,而家境贫穷者缴纳赋税较多,这是由于当时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不是按土地和财产收税,故选D项。8.“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知,封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难以维持,与之相关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也无法实施,因此唐朝后来改为实施两税法,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均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初期,延续北朝和隋代的均田制,把政府控制的田地平均分配给失去土地的农民,但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员在土地分配上占有绝对的特权,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唐初,普通农民的税收主要为租、庸、调三种类型。“租”就是均田制下对农民土地所得所征收的田税,“庸”是劳役,“调”则是对农民家庭经济作物征税。唐初的租庸调,不管农民资产的多寡,都统一按照一个标准来纳税,即按照人口纳税,而非按照个人或家庭的资产来纳税。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加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都集中到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个人田产的占有量存在巨大的悬殊。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两税,并非是指两种税收,而是指赋税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而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摘编自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与租庸调税制相比,两税法有哪些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施两税法的影响。参考答案:(1)弊端:土地分配不均并由此带来税收的严重不公平;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征税时间过长,效率低下。不同:租庸调制按照人口纳税,两税法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纳税;租庸调制是以实物来计税,两税法是以货币计税。(2)影响:提高了政府的征税效率;扩大了征税的范围,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和了由纳税不公所造成的社会矛盾;以货币计税,推动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根据此制度,改成了自由竞选。”该观点意在强调()A.九品中正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官用人制度B.唐朝自由竞选的制度才是好的选官用人制度C.唐朝的自由竞选完全打破了选人的门第限制D.九品中正制的初衷与实施结果有很大的出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来实施的结果与原先的制度初衷即“定出一客观标准”存在很大的出入,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偏离初衷,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对唐朝的选官制度作出评价,排除。2.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B.既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提高了行政效率C.唐朝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三省六部制不但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B项。3.据史书记载,某官员请求唐玄宗开恩帮其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的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收回成命。这则记载表明()A.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B.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C.科举不受皇权的干预D.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答案:A解析:该记载表明由于宰相的反对,唐玄宗收回了帮王某科举及第的命令,说明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礼部负责科举考试的组织工作,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不受皇权的干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具有相对公平性,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4.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于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的解读,正确的是()A.“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B.“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帛或布C.“庸”是指缴纳一定的货币充当田税D.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有一定的保证答案:D解析:在租庸调制下,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故D项符合题意。“租”即田租,指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A项错误。“调”指的是每年缴纳一定的帛或布,B项错误。“庸”指的是纳绢或布代服徭役,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5.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唐]房玄龄《晋书》材料三论轻徭薄赋,亦当以唐代为最。租庸调制可谓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之中最好者,当时的农民生活宽舒安适,促成了整个社会之安定繁荣,自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历时100余年。——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1)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有助于研究当时人类的历史活动。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什么土地制度的确立?(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