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交融与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的大一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并孕育大一统条件的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阶段。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争频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从曲折发展到日趋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农耕经济繁荣,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对边疆的开发,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宗教方面从三教并行到三教归儒;文学艺术从成就突出到出现新的高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科技成就较为突出。隋唐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对外经济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知识整合(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政治制度1.魏晋(1)中央:三省制。(2)地方:州、郡、县三级制。2.隋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2)地方:①隋朝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②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期设置节度使,造成外重内轻局面,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魏晋(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官员考核:流于形式。(3)弊端: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特权。2.隋唐(1)选官制度:科举制。(2)官员考核①机构:尚书省的吏部;②隋朝:每年考核、官员报告中央、皇帝遣使巡察;③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考核标准法律与教化1.魏晋:律令儒家化;魏明帝设律博士,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尊卑亲疏成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2.隋唐:律令体系完备;编纂《唐律疏议》;提倡礼治;推广家训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魏晋(1)东汉以来,内迁的民族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民族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2)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3)国家分裂,丝绸之路受阻2.隋唐(1)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礼部、鸿胪寺。(2)民族关系:大交融、大发展。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3)政治统一,对外交往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货币与赋税制度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隋唐:隋朝征收租调役,唐初实行租庸调制,780年改行两税法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户籍制度(1)东晋:黄籍、白籍、土断。(2)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3)唐朝: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2.基层组织:唐设乡里,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基层以“邻保制度”为治理模式。3.社会救济:重视官仓储备,提倡民间义仓积储;唐朝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养病坊(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农业1.魏晋南北朝(1)南北朝时期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2)马钧对翻车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3)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2.隋唐(1)在江南水田地区推广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2)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耕作模式商业和城市1.魏晋:当铺兴起。2.隋唐(1)城市:隋朝兴建洛阳城。(2)信贷: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3)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4)丝绸之路:唐中期以后,丝绸之路的地位渐趋下降。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经济重心1.魏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开始得到开发。2.随着大运河的开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赶上北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交通与医疗1.交通(1)魏晋时期,国家战乱,丝绸之路受阻。(2)隋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3)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2.医疗(1)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2)隋唐:①寺庙病坊收治病人;②孙思邈《千金方》;③《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中外文化交流1.东晋高僧法显到天竺取经求法;唐朝玄奘西行天竺。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3.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4.其他交流(1)唐长安汇集各国使节、商人、侨民。(2)新罗、日本派使节和留学生来唐。(3)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科技文化1.思想:道教广泛传播;佛教盛行;儒学在南北朝时受到冲击。2.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唐诗。3.书法:隶、草、行、楷等书体已完备,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4.绘画:专职画家顾恺之;宗教画、人物画;等等。5.石窟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等。6.科技(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2)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3)地理: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4)建筑:赵州桥。(5)印刷术:雕版印刷。(6)火药:唐末用于战争。(7)天文: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易错概念1.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衰落于东晋末至南朝。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2.羁縻政策始于秦汉,是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方针政策。“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其实质是在不改变少数民族原有政治、经济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其首领达到统治目的。该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3.输籍定样与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确定各户等级和制定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清查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基础性考法基础点1魏晋、隋唐的政治制度真题导引典例1(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唐后期藩镇势力强大【混淆史实】B.强化了分封体制材料举措弱化了分封体制【颠倒是非】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混淆史实】解题秘籍素养点拨历史解释: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集中安置,是政治变革的体现,本质上反映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破题指引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室成员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水落石出唐后期藩镇势力强大;国家的集中安置管理意味着对藩王权力的限制与削弱;宗法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答案C真题练1(2023·湖北卷·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年)规定:“诸边远州有夷獠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唐朝对少数民族实施了灵活的政策,充分兼顾了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文化习惯、自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灵活政策而非社会治理,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轻税政策,没有比较信息,不能推知经济政策是否“调整”,C项错误;材料中的税收政策的调整不是“因俗而治”的表现,D项错误。真题练2(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双方挑选使节都要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且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因此材料说明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南北政权实力进行比较,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后期北方政权实力占据优势,排除A项;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并不代表双方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由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真题练3(2022·重庆卷·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唯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枢密使起初只负责转呈奏章,并将之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可知枢密使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上传下达”的中间环节作用,类似秘书机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枢密使的军事职能,排除A项;唐朝枢密使属于使职体系,即临时派遣的官员,不是中央行政机构,地位在中书省之下,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枢密使下属机构的信息,排除D项。认知深化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的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2.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1)夷夏观念淡薄,把“华夷一家”定为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思想。(2)政权开放,胡人甚至可担任宰相。(3)尊重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4)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予以高度自治权。(5)和亲政策的实施既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搭起了民族交融的桥梁。(6)贡赐和互市等政策,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开拓了通畅的渠道,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自主检测1.(2023·山东潍坊一模)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50%,经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由公府辟召入仕的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A.门阀政治开始形成 B.选官权多在中央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 D.官员升迁多元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50%……由公府辟召入仕的占1.2%”等信息可知,当时多数官员由中央任命,说明官员选拔权力主要掌握在中央手中,故B项正确;门阀政治之下地方士族掌握选官权力,且门阀政治初步形成于西晋,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书院教育推广,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入仕途径,而非官员升迁,排除D项。2.(2023·辽宁鞍山二模)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A.中枢权力机构相互制衡B.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C.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D.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等信息可知,通过科考的士人还要进行行政能力方面的考核,反映出政府对官员实际行政能力的重视,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枢权力机构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士人的社会地位无关,且唐朝时期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排除B项;材料说明官员选拔重视行政能力,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C项。基础点2魏晋、隋唐的经济发展真题导引典例2(2021·重庆卷·3)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圆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材料涉及土地占有制度,而农民经济负担涉及赋税制度【偷换概念】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材料中刑部尚书的判决正当合理【过分解读】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仅凭个例不能说明官员特殊权益消失【过分解读】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解题秘籍素养点拨历史解释:隋炀帝时期对土地占有数量进行严格的限制,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折射出隋代的土地国有制度破题指引隋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土地占有数量,符合当时土地国有的情形,是均田制实施的体现水落石出农民经济负担减轻不符合史实;材料不能体现严刑峻法思想;封建社会官员特殊权益也不曾消失答案D真题练1(2023·浙江1月·4)延载元年(694年)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滥者,听随时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延载元年(694年)”“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故C项正确;黄籍登记是在西晋时期,材料没有涉及黄籍登记,故A项错误;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白籍土断,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故D项错误。真题练2(2022·辽宁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这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南北差距,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唐代瓷器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D项。真题练3(2022·海南卷·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民族的习惯中融入很多少数民族的内容,这些融入的少数民族元素多是通过经济交流产生的,这反映出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群言百家指各家著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口流动,涉及物件也并非地方物产,排除C、D两项。认知深化隋唐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1)农业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盛局面。唐朝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曲辕犁),出现水力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商业及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3)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和生产工具的革新使南北方经济逐渐趋于平衡。(4)贸易繁华的商业都市。长安整个城市规划严整,宫殿宏伟,功能完备;市肆繁多,商贾云集,并注重保护外来商人,促进公平贸易。(5)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如拔河、摔跤等推崇阳刚与力量的活动。自主检测1.(2023·浙江三模)“南渡的北人通常是按籍贯聚集若干家,节节迁移,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流民群。南渡的官僚也往往随带宗族部曲,并且沿途收集流散,以扩大自己的部曲队伍。到刘宋时期,南迁人民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至少有70万人。”下列各项中,对这场迁徙运动的影响解读正确的是()。A.引发印欧人的大规模迁徙B.北方士族势力影响南朝政局C.坞堡和庄园经济由此产生D.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完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渡的官僚士族在迁移的过程中不断扩充自己的部曲队伍,迁移到南方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势力,这会影响南朝政局,B项正确;魏晋时期的北民南迁与印欧人的迁徙无关,排除A项;坞堡和庄园经济在这之前就已存在,排除C项;直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才完成,排除D项。2.(2023·辽宁鞍山一模)唐宪宗时,江南宣、歙一带大旱,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时任宣歙观察使的卢坦不同意,主张“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来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二百,商旅辐凑”。这反映出唐代()。A.政府限制粮食的商品化B.注意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C.重农抑商观念悄然转变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而观察使卢坦认为“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等信息可知,唐代注意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正是粮食商品化的体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观念在近代社会悄然改变,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基础点3魏晋、隋唐的思想文化真题导引典例3(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坊市制度崩溃是在宋代【混淆史实】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山水田园诗兴起于东晋南朝【混淆史实】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因,材料现象是果【因果颠倒】解题秘籍素养点拨历史解释:文化现象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在唐代中后期整体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歌唱和中以“江南”为主题的风尚形成,折射出江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破题指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代中后期江南城市常在诗歌中出现,可见南方的发展以及文人对南方的向往,这从侧面反映出江南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水落石出题干所述现象与坊市制度崩溃无关,且坊市制度崩溃是在两宋时期;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人物有东晋的陶渊明等;因为经济重心南移,所以形成诗歌唱和中以“江南”为主题的风尚答案A真题练1(2022·江苏卷·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东晋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故D项正确;唐代书法受江南文化的影响,不意味着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受士人推崇,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真题练2(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答案B解析据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省简、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认知深化1.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自觉趋向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各种学术思想都应时而出,人们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放融合不仅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表现出了一种包容和吸取的积极精神,同时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人物也热衷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佛教也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宗教崇拜道教、佛教广泛地传播开来,宗教神学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在当时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性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与战乱,各民族人民的迁移,各割据政权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使得这个时期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地域性的特征尤为突出2.唐代文化的普及唐代文化形成了庞大完整的体系,发展程度高,极具开放性,且呈现平民化趋势。唐代文化逐渐普及的原因:(1)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2)统治阶级文化政策开明,思想氛围宽松,民众思想观念相对自由和开放。(3)科举制的确立,使得庶族阶层地位上升。庶族阶层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新兴力量,对文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4)唐朝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官学制度,且统治者支持私学,私人讲学之风益盛。这种自上而下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向更广大的社会阶层普及的影响重大。自主检测1.(2023·福建漳州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B.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C.齐鲁儒家文化的传承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琅琊王氏为士族门阀的代表之一,士族门阀在文化传承中以“家传”为主,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为琅琊王氏书系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物质保障,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无关,排除B、D两项;琅琊王氏书系是建立在齐鲁儒家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的,但其传承主要依赖于家族的代代相传,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2023·福建龙岩二模)李白以剑言志,他的诗歌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狂草被唐文宗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答案D解析以剑言志的唐诗、表现陷阵杀敌的剑舞和融剑意于笔墨的狂草备受推崇,反映出唐代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故D项正确;唐代诗歌、歌舞、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唐代尚武崇侠风气浓厚,排除A项;材料与唐代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排除B项;唐诗等贵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综合性考法综合点1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1.(2023·河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太宗)诏议安边之策,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突厥)。准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太宗从之。秘书监魏征曰:“匈奴……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秦、汉患之者若是,故时发猛将以击之,收其河南以为郡县。”……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为不可,宜处之河南……终无叛逆。”……彦博又曰:“……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九》(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诏议安边之策时朝臣的两种不同的主张,并分别分析其提出的原因。点拨结合材料信息,先围绕温彦博和魏征的不同主张进行概括,再结合温彦博着眼于历史和现实影响考虑,而魏征着眼于传统夷夏观念以及匈奴民族性格的角度,说明他们各自主张的成因答案主张一:中书令温彦博主张对突厥实行安抚政策。原因:对汉代民族政策的借鉴;当政者的仁爱之心;民族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唐代社会稳定。(任答一点即可)主张二:秘书监魏征主张对匈奴实行剿灭政策。原因:匈奴并非唐朝统治下的民族;匈奴残忍、缺乏诚信;秦汉北击匈奴的案例。(任答一点即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点拨结合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国家、民族、社会等的发展的影响进行说明答案简评: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营造了稳固的周边环境;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等等。史论深挖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特点概说开拓性为扩充疆域服务抚纳性优待照顾少数民族交融性使各民族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交融多面性对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不同政策羁縻性给予少数民族一定自主权综合点2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2.(改编)有同学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江东犁由犁镵、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槃等11个部件组成,犁镵、犁壁的作用是起垡、覆垡,“耕之土曰垡,垡犹块也。起其垡者镵也,覆其垡者壁也。草之生必布于垡,不覆之则无以绝其本根。故镵引而居下,壁偃而居上”。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摘编自[唐]陆龟蒙《耒耜经》材料二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东南名郡杭州,“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国家阜成兆人,户口日益,增领九县……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白居易诗云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汴州为南北漕路枢纽,“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人庶浩繁”。(1)分别阐述两则材料对研究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价值。点拨结合两则材料判断其史料属性,并依据材料的具体内容,各自说明每则材料涉及的价值领域答案材料一:作为一手史料,可用来研究敦煌地区农耕发展以及江东地区的耕犁技术。材料二:作为文献史料,可用来研究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经济地理格局变动的影响。点拨唯物史观要求从生产力的角度入手,先结合南方地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关史实,从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人口等角度进行分析;再从经济格局变化、政治经济中心分离、国家社会发展等角度概括其影响答案原因:适用于南方水田农业的江东犁的出现和推广;南方水利的兴修;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等等。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漕运发展和税收制度改革;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论深挖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形式以及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南移的主要表现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剧增南方地区农耕地持续开发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持续升级南方所产粮食成为国家主要粮源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北政南经”的政治格局,南粮北运促进了漕运系统的发展改变了居民的饮食结构,水稻逐渐变成了中国居民的主食;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如饮茶成为风尚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使得南方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趋于独立和多样化,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多元性和艺术风格应用性考法应用点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基层治理应用背景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模式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周之乡遂到明清保甲,辗转相承,代有兴革,绵延不绝,孕育着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元素,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打破政社合一体制后,建立起了乡级政权、村级自治模式,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多元参与、“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多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思路逐渐明晰,并且从理念走向实践;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反映了我国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时代精神与社会需求,使我国基层治理迈入新阶段。应用训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财政彻底陷入瘫痪状态。面对困境,政府推行了全新的财税政策即两税制,有效改变了赋役不公的状况,大大减轻了贫农的负担,保证了乡村社会的稳定。此后唐代统治者亦多次下令,重申两税制。通过禁止人口买卖、叫停苛捐杂税、打击宗教势力等手段,政府有效地维护了乡村基层的秩序。而在政府实施两税制的背景下,富户成了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这既解决了乡官制下里正没有足够能力收取赋税的缺陷,也有效保证了贫农的基本生存,故而富户阶层最终成了政府在乡村的代理人。至此,富户轮差的户役制兴起,唐代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基本完成。——摘编自胡瑜锴《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唐代乡村治理转型初探》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成了自主经营的主体,农民自主空间得到空前释放,村民自治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发端于中国农村自发的民主实践。1980年,出于社会治安管理的迫切需要,广西宜州合寨村农民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治理共同体——村民委员会。这一做法迅速受到中央肯定。1982年,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身份被写入宪法,成为国家根本大法规定的正式制度。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以村民权利为本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正式建立。——摘编自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乡村治理的新举措,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高标准地基买卖合同规范与市场动态3篇
- 成都医学院《党政公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复音乐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湿地公园绿化设计与施工及后期维护合同3篇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行业发展趋势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涂料产品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合同
- 基于AI智能的智慧博物馆解决方案
- 2024幼儿园自然生态教育活动服务合同3篇
- 临床药理学(完整课件)
- 吉林省2023年中考英语真题
- 公关专业团队建设方案
- 玻璃幕墙更换玻璃施工方案
- 小学五年级体育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单片集成MEMS技术中英文翻译、外文文献翻译、外文翻译
- 水晶能量疗愈指南百度百科
- 客户退款申请表
- 汽车概论论文-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辅酶q10》教学讲解课件
- SMT工程师工作简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