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测评》读后感_第1页
2024《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测评》读后感_第2页
2024《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测评》读后感_第3页
2024《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测评》读后感_第4页
2024《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测评》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测评》读后感这本书中从中学生的认知、情绪、个性、学习、交往等几方面深刻的剖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所面临的问题和有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书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列举了教育教学中许多老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采用的解决办法。当然书中还介绍了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推荐的一些方法,给我们这些阅读的老师提供了许多鲜明的案例。例如有一则案例是说一个好发脾气的小女孩,遇事不顺就大吵大闹,人际关系欠佳,不愿过集体生活,情绪极不稳定。她的班主任通过了解她的家庭情况了解到她的家庭比较富裕,家长比较宠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孩任性的脾气。专家的推荐办法就是个别谈话,动员一些班干部进行帮助,但是还需要她的自我改变。主动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同学融洽相处。对于她的家长,也要转变她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老师还列举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对我们读者真的是受益匪浅。至少让我学会了,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应该采用如何的方法更加有效,可以使这个孩子更快的走出人际交往的死角。

据心理学的研究报告,13—18岁的青少年是心理障碍的初发期,易发期和多发期。虽然,在中学生中像精神失常这类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多见,神经衰弱,焦虑症,优郁症等也不是很多,可是像老是怀疑自己有这种病,那种病,担心自己不安全或怕家里出事等不健康心理现象,却为数不少。至于有一般性的心理脆弱,心理障碍等不健康心理品质的人数更是大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遇事急躁,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第二,意志品质方面,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缺乏毅力,容易动摇,畏惧困难,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第三,性格方面,狭隘自私,孤独自卑,同学间因小事闹矛盾,长时间难以解脱,人际交往困难。

第四,自我意识方面,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缺少自我解剖能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强。

第五,社会适应方面,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面对生人和陌生环境表现怯懦,对家庭依赖性强。

可见,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和指导他们逐步地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实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具有紧迫性。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可能会存在许多情绪不稳定的孩子。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明白,如果一个孩子突然之间成绩下降,作业不做,那么有可能是他的家庭对他产生了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那么有可能是他的人际交往上产生了困惑;如果一个孩子突然意志消沉,终日郁郁寡欢,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是生理上生病了。在过去许多年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过很大的重视,现在书里所提供的许多材料都是一些老师学习心理学后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作为新老师学习了这些书上的内容,可以使自己可以更快的去了解孩子们,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东校的图书馆里有着很多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参考书籍,目前孩子们与老师的关系结构不再仅仅是学与教的简单关系,如何走入孩子们的心理,更好的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将更加有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推荐其他感兴趣的老师阅读这些书籍,一些有意思的心理小游戏也会成为课堂上开展互动小活动的素材哦。

第二篇:心理咨询与测评活动策划心理咨询与测评活动策划

第一部分:活动概述

一、活动主题

:心理健康咨询与测评

二、活动目的。通过现场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测试来解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让更多大学生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通过一些益智类小游戏让同学们更有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协、关注心协,让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

三、活动形式: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益智类小游戏(有奖品)

四、活动时间:2012年04月19日(周四)10:00—14:00

五、活动地点:一食堂一楼门口

六、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第二部分: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宣传方面:(负责部门:宣传部)

在一餐门口贴海报、摆放展板

2、准备事项:(负责部门:总负责人、外联部)

与保卫处协调借用场地事宜

与一餐相关负责人协调桌椅借用事宜(需借桌子3张)

益智类小游戏——魔方(2个)、九连环(2个)、七巧板(2个)

遮阳伞2把笔10支纸张若干矿泉水一箱游戏小奖品若干

3、现场布置:

现场分为3个区:咨询区、测试区、游戏区(三张桌子并排)

测试区:右边的桌子(同学们在此领取测试表并现场做测评)咨询区:中间的桌子(有老师提供现场咨询)

游戏区:左边的桌子(同学们在此参与益智类小游戏)

4、心理测试题:

专业心理测试题

5、特邀心理学老师:

二、活动现场当日流程

(一)、09:00—09:50布置现场(负责部门:无课的心协成员)

在一餐门口横向摆放三张桌子,在中间桌子上摆放咨询老师的姓名,摆放矿泉水,笔和纸张,摆放遮阳伞。

(二)、10:00—14:00活动过程

1、现场心理专业测试及心理咨询(负责部门:老师、宣传部、学术部)

给前来测试的同学每人一份测试题,做完后现场的心协工作人员告知其测试结果,有兴趣的同学可现场咨询心理老师。

2、益智类小游戏(负责部门:组织部)

同学们也可现场参与益智类小游戏(魔方、七巧板或九连环),游戏成功者可领取小奖品一份。

3、活动记录(宣传部、文秘部)

宣传部成员负责现场拍照,文秘部成员做活动记录。

(三)、活动结束(所有工作人员)

收拾并打扫现场,将桌椅和遮阳伞归还原处。

第三部分:活动预算费用

1、遮阳伞2把(外联部拉赞助)

2、水性笔10支:2×10=20元一本稿纸:

1.5元

3、矿泉水一箱:20元

4、益智玩具:魔方2个:2×10=20元

九连环2个:2×10=20元

七巧板2个:2×8=16元

5、游戏小奖品:25份:约60元

6、总计:157.5元

注:

本次活动总负责人:周耘宇

根据现场情况,以上安排可能会有少许变动。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咨询原则中学生心理咨询原则

第一条

自愿。(到心理咨询室求询的来访者必须出于完全自愿,这是确立咨访关系的先决条件。)

第二条

理解。(咨询人员对来访者的语言、行动和情绪等要充分理解,对来访者应持非道德性评价的原则,帮助来访者分析原因并寻找出路。良好的咨询关系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更好沟通,这也是达到互相理解、实现咨询目标与意图所必须的。)第三条

科学。(心理咨询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特别是中学生心理咨询,更要适应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和需求,咨询人员了解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并具备专业技能,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严格按照合理程序和方法进行。)

第四条

持续。(排除心理障碍是一个细微有序的过程,有些心理问题并非一两次交谈就能凑效,咨询人员应根据双方要持之以恒连续进行,知道问题解决。)

第五条

保密。(对来访者所有咨询内容均应保密,不得泄露。若需要案例分析和进一步讨论,更好地帮助来访者,应对资料做保密处理,妥善保管来往信件、测试资料等材料,省去真实名址,避免给来访者造成伤害。如果来访者有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紧急危害或涉及法律案件时,咨询中心将突破保密原则,采取相应措施,但也将信息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范围内。)

第六条

心理咨询的原则由双方共同遵守。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咨询记录中学生心理咨询记录

篇一:

7、中学生心理辅导记录

岩孔中学中学生心理辅导记录

一、案例介绍

李国义,女,16岁,岩孔中学九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叹,请求老师帮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法

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可以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

①认知辅导。让李某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②化解矛盾:

为她调整了班干工作,避开那些需要较多同学协助的班务工作,暂时减缓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

③欣赏他人。让她每天发现本班一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并记下来,改变她总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习惯,慢慢消除她的嫉妒心理。每过1-2周后把她表扬过的同学叫到一起,让他们知道李某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李某有好感。

④学会协作。有目的的分配一些任务给李某与另2名同学,让她在工作、劳动中学会与人协作,改变她孤芳自赏、缺乏与人真诚相待的心态。

⑤重塑她的威信及形象。因为她本来学习成绩较好,老师给她分配“一帮一”学习互助同学,而该同学在班里属人缘挺好的学生。这样,李某因为与该生关系密切而融入她们的圈内。李某学习成绩好,威信倍增。乐于助人的新形象,使同学们接受她。渐渐她也找到了知心朋友,不再孤独,终于有人喜欢她了。辅导效果

通过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李国义积极主动地参与,经过近一学期的辅导工作,李与同学们相处和谐多了,朋友也多了,她的心情轻松愉快,对班集体更关心,经常与老师谈论自己的想法,并能虚心接受老师的合理建议。同学们都说:“李某变文静多了,挺招人喜欢的。”

二、恐惧异性的女孩

案例介绍

李梅是岩孔中学八年级(3)的女孩,从外表看来,她是一个文文静静、性格内向的女孩子。但是,她对异性有着恐惧感。面对异性的时候,她总是手脚发抖、头上直冒冷汗,不敢看对方的眼睛,而且说话时会出现严重的口吃现象。因此,她总是避开人群。但是,在面对同性时,她却又是一个谈吐幽默风趣的女孩。

案例分析

李梅有一个弟弟,她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性格爆燥,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偏爱弟弟,总是把弟弟的过错推到李某头上,对女儿经常打骂。久而久之,使得李某对父亲产生了恐惧感,而且不愿意认识异性,接近异性。即使在父亲过世后,她还是不能接近异性,接近人群。

李梅的身材偏向于矫胖型,她从小到大没有穿过裙子。在学校时,总是独来独往。有一次,班上男生私下议论李某的身材时,被李某听到。这加重了李某的自卑感,此后更是避开有异性的人群,连走路也是无意识地低着头。

辅导方法

1、首先,培养李梅的自信心。她喜欢打羽毛球,让她参加学校的羽毛球队,每次打球,她的表现都很出色。同时,挖掘李的长处,让李能正视自己,抛弃自卑感。

2、让女同学陪着她,在人群外远远地观察,观察人群中的男性的举止。当远观人群不再有恐惧时,让女同学陪着她,到人群中去倾听他人的交谈,看他人的交往。不久之后,在女同学的陪伴下,她不再害怕人群了。

3、让李自己到人群中去与异性相处,少了同性的陪伴,李某虽然不再恐惧人群了,但还是不敢和人群中的异性交往。由女同学陪着,让李与亲戚中的男孩子相处、交往。当李敢和这些熟悉的男孩子交谈时,由女同学陪着,让她与亲戚中的长辈男性相处。过了一个多月,李在这些场合不再需要女同学的陪伴了。

4、让李自己与本班的男同学交往。当李不再害怕本班的男生时,让李与本班的男教师相处、交谈。直到消除她对男教师的恐惧感为止。

5、当李对熟悉的男性不再存在恐惧感后,让她与女同学做伴,与陌生的男性交往。一开始由女同学主导发言慢慢过渡到由李主导发言。

6、让李自己与陌生的男性交往。一开始,李还是很紧张,以听为主。慢慢地,李也敢发言了,甚至敢看着他人的眼睛说话了。

辅导效果

经过近五个月的辅导、治疗,李不再恐惧异性,敢和异性交往了。而且开始穿起了裙子,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走路时也敢昂首挺胸了。

三、她变得较活泼开朗了

案例介绍

陆滋,女,15岁,岩孔中学九年级(2)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较差,她性格较内向,智商中等,属于矮胖型身材。父母亲均为个体工商户,照顾她的时间相对较少。她喜欢一个人呆在家,害怕与同学交往,缺少友伴,不愿过集体生活,不喜欢体育活动,陆某属于矮胖型身材,加上学习成绩较差,有较强退缩不合群的心理,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自卑感较重。

辅导方法

1、个别谈话。我经常与她个别交谈,并采取信任互敬态度,耐心倾听她的陈述,一开始她由于畏怯,说话吞吞吐吐,不敢直言,我注意鼓励其消除顾虑,以全面了解她内心世界,发现导致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预先布置班干部邀请她参加适合她的节目,并且给她创造成功的机会。如在阅读“光辉历程五十年”一书的读书活动中,我校以班为单位,进行了一次文字的智力竞赛(开卷),我布置她负责为全班查找一张试卷的答案,她挑灯夜战一晚翻查资料,并认真填写,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这样,让她参加集体活动,并且给她担任活动骨干的方法,既能给她带来自信和鼓舞,又能加强与同学的联系。

3、与科任教师多了解情况。有目的地与科任教师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尽量找到学习进步的突破点。如通过了解,知道她对珠算较感兴趣,我就与珠算教师商讨帮助计划,让她与其他珠算较好的同学一起多次进行迎接各种比赛的强化训练,也给她参加校一级的技能竞赛的机会,以此为基础给予她丢掉学习成绩差的心理包袱。还有,针对她不爱体育活动的问题,我根据她的体型特点,要求体育教师注意辅导她投铅球的基本动作,并且在校运会时鼓励她报名参加铅球比赛,尽管,她只取得第8名,但我还是在班会上感谢她为本班争回可贵的一分。

4、与本班团干部一起进行帮助活动。布置团干部们多主动与她接触,并且在学雷锋做好事时邀请她也参加活动,给予她积极要求进步的机会。

5、在操行评语中给予鼓励。肯定她的进步,感谢她为本班连续被评为校级文明班级,让她感到自己是这个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员,作为先进集体的一分子,她拥有的是自豪,而不是自卑。

辅导效果

通过以上的辅导方法和过程,陆某的自卑感有了明显减弱,而变得较活泼开朗和同学们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体活动也能积极参加,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语文进步最快。

四、他对同学们的谈笑不再耿耿于怀

案例介绍

莫由远,男,15岁,岩孔中学八年级(4)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皮肤较黑,身材偏矮。父母离异,法院判其随母亲生活,但实际上因母亲收入不高,住房条件差而让他随父亲生活。母亲每月提供一定生活费。莫某在学校各类涉及家庭状况的调查表中从不填写父亲姓名,仅写母亲。在班级中,他缺少友伴,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时他上课迟到,进教室时扭扭捏捏,有些同学笑话他,他就发火。课余时间,同学们在他课桌旁边开玩笑,他就认为同学们在嘲笑他,独自喃喃自语;同学们打闹碰了他的桌、椅,他认为是故意闹的,专门是针对他。

案例分析

因莫某父母离异,对莫某的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因他判给母亲,母亲较关爱他,但由于经济、生活所迫,他与父亲同住,却感受不到父爱,反而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父子关系疏远。

由于性格内向,疑心重,且皮肤较黑、身材偏矮,自卑心理较重,缺乏可交流的玩伴,形成不合群的心理,拒绝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佳。

辅导方法

1、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了解现莫某家庭状况,与其父母交流,请他们以孩子发展为重。尽管两人已离异,但仍应给予孩子在心理、精神上的关心与支持,不能认为负担其学习、生活费用就足够了。

2、在集体活动中安排莫某担任一定的任务,加深与同学的交流。

3、在班团干中做思想工作,要求他们要主动与莫某交流,关心和帮助他。同时安排一位热情细心的团干与他同桌,形成友好的氛围。

4、阅读指导。给莫某介绍各类有益的有关沟通技巧、促进人际关系的书籍。耐心指导,指导其读书;指导其正确的穿着、打扮;指导其如何发泄情绪等。

5、举办演讲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对莫某特别辅导,培养其自信心,同时通过演讲活动达到主动交流的目的。

辅导效果

经过教师、家长、同学们的配合及辅导、帮助,莫某与父亲关系逐渐融洽。在各类表格中有家庭情况填写时,能主动写上父亲姓名及有关情况。与同学关系有所改善,集体活动能参加,对同学们的善意谈笑不再耿耿于怀,他走出了人际关系的误区。

五、他的自卑感减轻了

案例介绍

唐彬,男,15岁,岩孔中学八年级(1)班学生,成绩一般,智商中等。父母都在岩孔街上摆摊,故对小彬关心不够。他常迟到,听课效果差,不专心,或是乱画画或是看漫画书,作业、练习缺交较多。家访得知,他常常晚上玩游戏机到深夜。但他也有优点,即他的闪光点:

1、勤劳动,不怕脏不怕累。

2、有画画特长,并且得到家长的支持。有一次其父来校,班主任跟他说起小彬画画画得好,其父非常高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分析

使用性格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得知小彬的性格类型为b′型。其特征为:情绪不够稳定,有点自卑感,常焦虑不安。对社会不太适应,看问题较主观,不大信任他人。精力较充沛,喜欢参加活动和与人交往,但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使用xyz量表得知非智力因素影响为:学习进取心一般,学习兴趣不够浓,学习自觉性不够稳定,主动性较差,听课效果差,作业、练习水平较低。教育环境则是父母对子女关心不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综上所述,小彬的要害是“自卑心理”。由于他的自卑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不够浓,进取心也一般,上课无心,作业、练习也不做,不主动、不自觉学习,甚至产生了玩游戏机到深夜的过激行为。

辅导方法

1、安排担任群众性工作,在接触群众中受教育,消除自卑和焦虑心理。安排他担任美术课科代表,负责课前准备的检查记录及协助美术老师收美术作业及发动同学们制作美术作品参赛。在工作中使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有能力的。

2、发挥其个性特长,吸收他参加班上宣传小组,为墙报画画。鼓励他积极参加市里的美术比赛,“爱科学月”。为他创设条件,使他尝到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

3、举行班级心理辅导课“我已经长大”,每人列出至少五个优点,然后再找出不足之处。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4、对他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如勤劳(不怕脏不怕累)、成绩进步、作品获奖等等。

5、个别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共同商讨如何去克服它,解决它。

6、写周记,老师阅后认真写评语,写自己的看法,同学生交心、谈心。

7、与家长联系,取得步调一致。对小彬以鼓励为主,以表扬为主。

8、期末采用“谈心式”评语,对其多作鼓励性的评价。

9、组成“一帮一,一对红”对子,班上一优秀生主动跟他结对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辅导效果

由于家长、老师的配合以及同学们的帮助,小彬身上的自卑感减轻了。他现在不迟到了,晚上也不玩游戏机到深夜了。上课较用心听课,作业缺交较少。初二上学期被评为校进步学生,爱科学月获学校科幻漫画一等奖,多幅美术作品参赛参展,参加班上墙报制作三次获三次校级第一名。还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班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篇二:八千一中学生心理咨询记录

篇三:初中学生心理辅导记录

《中学生心理咨询记录》

第五篇:006中学生交往心理咨询中学生交往心理咨询

〔学习提示〕你知道吗。

□一位中学生这样说。“我需要友谊,需要倾诉心中的苦闷,需要关心,可我有的只是深深的孤独,我再也不能忍受这份煎熬了。我活得太累了。”

□有位中学生说。“我和知心朋友几乎无所不谈,不想保留什么。因为我认为,既然是知己,就要付出真诚,就应该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去对待对方,这样才会相处成最知心的朋友。”他的观点怎么样。

□小军在学校里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无话不谈,又说又笑的,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沉默寡言。小军怎么了。

□有的学生在学校很少帮助别人,从来不借书、笔记或别的学习用品给他人。这样的同学人际关系会怎么样呢。

正值身心飞速发展时期的中学生,他们精力充沛、热情奔放,尤其喜欢人际交往,

更需要用交往编织起彩色的岁月。通过交往,可以使学生们获取纯洁的友谊;通过交往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观察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通过交往还可以消除不安全感、孤独感,使紧张的心理得到调节,得到安慰,使紧张的情绪得到调节和稳定。

第一节掌握交往技巧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增强,中学生的交往心理开始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了解交往的特点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在同伴、师生和亲子三方面。

在中学生的同伴交往中,结朋交友、建立友谊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友谊是一种可以为朋友奉献自己的真挚感情,也是一种鼓舞人们向前奋进的高尚的道德力量。中学生对友谊的需要最强烈,同学们期望友谊成为互相激励和促进自己的动力。与儿童期相比,中学阶段的友谊表现出了自身的明显的特征。

1.稳定性

刚进入中学时,中学生中还存在着“三日好,三日吵”,友谊关系反复无常的现象。

1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朋友关系一般要经过慎重考虑,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相互了解,彼此愉悦满意后才确定,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朋友间的友谊关系比较稳定,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日渐减少,为了保持和发展已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朋友双方都能够互谦互让、相互谅解,即使为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仍能在过后一笑了之,不会因此而失去友谊。

2.亲密性

中学生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的要求非常强烈。由于同龄人年龄相近,生活经历相仿,活动方式相似,知识层次相当,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年龄特征,朋友在一起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依附、相互激励、互为补充,因而使中学生的友谊关系呈现出亲密和谐的色彩。朋友在一起畅所欲言,无话不谈,以诚相见,遇事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开辟了一个人际关系的新天地,形成了一个个亲密无间的“小王国”。

3.矛盾性

中学生一方面积极寻求友谊、建立友谊,另一方面对发展友谊存在认识的矛盾。中学生希望自己人缘好、威信高,在集体中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承认,与更多的同龄人发展友谊,但他们往往觉得难以建立广泛的友谊。这是因为中学生组成非正式群体后,群体成员来往频繁、关系密切,对外则较难交心,担心别人不信任自己,因此,交友心理是矛盾的。

我国学者的一项调查表明,与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相比,当代中学生的交往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特点。具体表现为:(1)交往需要的迫切性,即和同窗、同学、朋友交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与独生子女增多有关;(2)交往观念的开放性,即当前中学生的交往在摆脱父母的同时,也不愿意受以往交往观念和传统习俗的束缚,呈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开放性;(3)交往行为的自主性,即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要求按照自己的交际观念和交往行为去选择朋友;(4)交往范围的广泛性,当代的中学生的交往,不像过去的中学生只和同性朋友交往,只和本班、本组的同学交往,而是使交际圈子呈现一种拓展的趋势;(5)交往内容的丰富性,当代中学生聪明,知识面宽,很多事都可成为交谈的话题;(6)交往手段的多样性。当代中学生接触的事物远远超过以前的中学生,因此,同学间的交往既有传统的方式,也有现代的手段,多种多样。

中学生生活在老师、家长、同学这三者构成的世界中,因此,中学生的交往除了同伴交往之外,还要涉及与老师、家长的交往,除了要处理同伴关系,还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于父母,中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依恋,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交往方式;对于老师,他们有了更多的要求,他们希望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

朋友关系有浅有深,大致可分为“最要好”、“亲密”、“熟识”、“一般”等几类,其间的界限可依据谈话的话题是否深入、给予的帮助是否诚心诚意、在一起相处是否轻松自如等感觉来划分。但无论与哪一层次的朋友相处,都应该明确在交往时应该做些什么,

2不应该做些什么,否则,就会损害友情,使交往中断。

下面这些交往方式都是重要的:

(1)在朋友需要时,自觉自愿地提供帮助;(2)尊重朋友的意愿;(3)保守朋友的私人秘密;(4)双方互相信任;(5)朋友不在场时,同样维护其正当利益;(6)公开场合不互相指责;(7)给朋友以感情上的支持;(8)交流时注意力集中,不能心不在焉;(9)尽量使朋友感到相处的快乐;(10)不妒忌朋友的其他社会关系;(11)坦率地敞开自己的感情;(12)遇事多征求对方的意见;(13)与朋友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14)发生矛盾时互相忍让;(15)生活上关心朋友;(16)不唠叨;(17)注意必要的礼节。

三、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

心理的大量研究认为,个性品质是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有些个性特征受到别人欢迎,会对人际关系发生积极的影响;有些个性特征则令人厌恶,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曾系统研究了个性品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为:

1.影响人际关系的最积极个性品质,依受人欢迎的程度递减,其内容依次为: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性、可信、智慧、可信赖、有思想、体贴、热情、善良、友好、快乐、不自私、幽默、自责、开朗、信任。

2.影响人际关系的中间个性品质,依次为:

固执、刻板、大胆、谨慎、易激动、文静、冲动、好斗、腼腆、易动情、羞怯、天真、不明朗、好动、空想、追求物欲、反叛、孤独、依赖别人。

3.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消极个性品质依次为:

古怪、不友好、敌意、饶舌头、自私、粗鲁、自负、贪婪、不真诚、不善良、不可信、恶毒、虚假、令人讨厌、不老实、冷酷、邪恶、装假、说谎。

四、改变不良的交往行为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里博士曾对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他向300名大学生发出问卷,要求他们提出何种行为最令人感到厌烦。在问卷中,他列出43项令人无法接受的行为,由被调查者按照自己对其厌烦程度的深浅顺序排列。以下是根据调查资料得出的8项最不受欢迎的行为:

1.经常向别人诉苦,但对别人的问题却从不感兴趣,不予关注。

2.经常唠叨,只谈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或不断重复一些肤浅的见解和一无是

3处的空话。

3.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对任何事都表现漠然,情绪上毫无反应。

4.态度过分严肃,不苟言笑,一派道貌岸然的样子。

5.缺乏投入感,在任何社交场合中,悄然独立,既不参与别人的活动,亦不主动与人沟通。

6.态度过激,或语气浮夸粗俗,满口俚语村言。

7.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向人诉说自己的生活琐事,夸耀个人经历;只谈个人兴趣,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反应。

8.过度热衷于取悦别人,花言巧语,博得别人的“好感”。

米哈里博士指出,任何人都会偶然变得令人感到厌烦,但如果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那一定是行为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假如上述8项行为中,你有了3~4项,那你肯定在别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人物。应该自我检查一下,设法加以改善。

〔案例分析〕

真诚最宝贵

一天,班主任老师领着一位新同学走进了教室。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王琳同学是新转到我们班的,从今以后,她就成为咱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了,大家要互相帮助,王琳同学的物理学得不错,以后谁有什么问题可以向王琳同学请教。”说到这里,坐在下面的张晖同学有些不服气了,因为张晖同学的物理是学得很棒的。于是张晖决定向王琳“请教请教”。

回到家里,张晖找到一本《物理竞赛题选集》,从中翻出一道很难的题,决定第二天向王琳“请教”。第二天下午放学后,张晖开始向王琳请教了。王琳接过那道题,很认真地思考起来,想了好长时间也没想出来,于是就说要把题带回家去,明天再给张晖讲。这时的张晖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

第二天,王琳拿着一张草纸走到张晖的跟前,很认真地给他讲起那道难解的物理题。王琳讲得那么认真、那么耐心。讲着讲着,张晖无意间望了王琳一眼,她从王琳那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和那张带有一丝倦意的脸上读懂了许多。

从王琳和张晖两位同学的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同学之间既有友谊又有竞争,中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较浅,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常常不够恰当,有时会采取一些类似“恶作剧”的形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交往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4〔操作指导〕

帮助中学生掌握交往的技巧,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教师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了解自身交往特点、正确交往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1.要努力遵循交往原则。最基本的原则包括。平等交往的原则、求同存异的原则、互助互利的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等。

2.努力增强人际吸引,力争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3.努力掌握交往技能。处理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应让学生做到增加交往频率、学会真诚关心同学、宽容待人、讲究褒贬手段、保持人格完整。

4.调整认知结构是必要的。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有助于优化人际关系,而消极、片面、错误的认知将影响人际关系交往的质量。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意义,调整其认知结构,增强其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学生交往心理咨询

第二节中学生交往问题咨询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并非时时、处处都一帆风顺,交往问题时有发生,有时似乎并没有产生大的冲突,但人际关系却并不和谐、融洽。因此,要改变人际交往的状况,重要的是要帮助和指导他们克服在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一、异性交往紧张

1.表现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少男少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促使心理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倾慕与向往,他们希望自己能更多的与异性交往,有什么苦衷和心里话也愿意向异性朋友倾诉。但也有很多学生,在和异性同学讲话时,总感到不好意思、心慌,有时会紧张得连话都说错,这是需要克服的。

2.咨询要点

(1)端正认识。这种在同龄异性面前所表现出的羞涩和不安,是每一个人在心理发展上必经的一个阶段———性疏远期。一些心理学家指出,性疏远期是由于生理原因引起的,确切地说,是由于第一性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引起的。这种现象最早发生在女性身上,而且在整个性疏远期,女性都较男性更为明显地感到了自己生理的变化,因而羞涩感便油然而生。她们会束胸,认为男女交往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耻辱的,所5以会故意疏远异性。男性在少年初期也会出现这种疏远异性现象,他们对异性不屑一顾,全然不感兴趣,只热衷于如体育运动等令自己感到兴奋的活动。男女青少年的这种相互疏远,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有时甚至会更长一些。在这个时期,男女少年只要悄悄说上几句话,甚至被老师叫到黑板前一起演算习题,立即会在教室引起反应。女生会窃笑、讥讽,男生会嘲弄、起哄,这就使他们更惧怕相互之间接近。因此,女孩子在和男孩子讲话时感到害羞,是处于性疏远期的青少年的正常心理表现,不必以此为怪。(2)端正态度。当然,我们说这种在异性同学面前害羞的表现正常,并不是说它就是合理的。因为它毕竟影响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班级工作的开展。为了能消除在异性面前的不自然表现,建议对异性的接触首先要持正确的态度。要把异性间的接触看成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是增进友谊和团结的需要,也是探求人生真谛、实现社会化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因而是应该大力提倡和发扬的。只有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从心理上消除恐惧感和紧张感。

(3)讲究方式。在与异性接触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对方的性别和年龄,而要从心理上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兄弟或亲人来看待。在与对方商量事情、讨论问题时,要力求做到自然亲切、诚恳大方。这样做的结果,就能使对方有一种轻松感受;反之,如果你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说话时欲说又止,前言不搭后语,则对方也会因此手足无措,局促不安。这样一来,同龄异性自然也就不愿接触了。

(4)自我暗示。暗示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或自身把某种观念接受下来,使它在下意识里发生作用,并使其见诸于动作和行为。心理学家指出,暗示作用之所以能对人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暗示是一种人类所固有的普遍心理特征,是通过言语的联想过程将观念转化为一种情绪状态,并产生某种心理冲动,进而直接作用于机体的一种机能和行为的心理现象。正因为这样,如果女孩要和男孩一起办事或搞什么活动,不妨先对自己自我暗示一番。例如,可以暗示自己说:“作为一个九十年代的现代女性,和异性交往,这完全是光明正大的嘛,有什么可紧张和难为情的呢。”“别的女同学都能那样自然大方,我为什么不能呢。”“我从来就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等等。实践证明,如果在与异性交往前能如此这般地进行自我暗示,则在与异性交往时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二、师生交往困难

1.表现

不轻易向教师袒露内心世界,自我封闭;不主动接触老师,消极观望;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不予理睬;产生失望心理,对抗情绪;躲避老师,感情淡漠;对老师百般挑剔,拿老师的缺点做笑谈;惧怕老师,不敢与老师交换意见等。

2.咨询要点

(1)要真正理解信任老师。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只有这样,6师生间的距离才能缩短,关系才会融洽,感情才能沟通。

(2)培养尊师的真挚感情。尊师爱师,这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尊师就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老师的可尊之处。老师之所以令人尊敬,是因为老师最不保守,总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他们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任,但从不为个人着想。尊师,我们就应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在学习中,我们应尊重老师的劳动,按时上课,不迟到,聚精会神地听讲,课外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在生活中,对老师应该有礼貌,多关心体贴老师。

(3)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首先,明确师生关系的性质。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亲密的,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不存在任何鸿沟,不应该在心理上形成两个对立阵营,与老师交往不必羞怯,不必自卑,大大方方,友好往来。其次,客观、全面地评价老师。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把老师偶像化。最后,正确认识自我。作为中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身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为了使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长,应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求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应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老师从不同的侧面来了解自己,虚心向老师学习,不骄傲自满。

三、代沟

1.表现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依附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差异,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的分歧,出现了一条心理上的代沟。这种心理上的代沟致使青少年朋友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不关心他们,有事不愿与家长谈,宁可与同学谈,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2.咨询要点

(1)了解代沟形成的原因。

①两代人生长环境的差异。一个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和态度,自幼年开始逐渐形成,常会保留到青年期以至成人阶段。两代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也就不尽相同。

②两代人在个体发展过程上存在差异。年轻一代的体力和智力发展非常迅速,他们喜欢活动,不畏艰难,而成年人的一些态度和观念已基本定型,较少变化,致使两代人之间存在差异。

③两代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同。上一代人必须负有责任,而下一代人则因年轻、富有朝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少一些。④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还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迎合这个时代,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接受新鲜事物,进而纳入到7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于是两代人之间便因此出现磨擦。

(2)承认代沟的存在,不要回避,及时进行沟通。可能是一方接纳了另一方的意见或态度,但这里所说的接纳,不是被动或勉强的接纳,而是在彻底了解对方的态度,并且发现这些态度更能适应于当时的情境,因而愿意自动放弃本身的意见,心悦诚服地接受对方的意见。

(3)意见融合。两代之间可以陈述自己的意见,说出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双方可以寻求一种途径,将双方的意见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融合而得的行为方式往往能兼顾双方原来意见的优点,形成比原来任何一方的看法更完美的意见,使双方都能高高兴兴地接受。

(4)在相互沟通的时候,每一方都应多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尊重对方的想法,给对方以一种理解和开明的态度,这样有助于双方在意见上达成一致,即使不一致,也可以形成折衷的意见。

(5)同时接受新知识,求大同存小异。

四、孤独

1.表现

孤独就是在“我”与“他人”之间、“我”与“环境”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时所出现的一种心态。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少年朋友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自我认识逐渐清晰。他们有时也会出现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的偏差。此时,他们或是清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或是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生怕被人看不起,进而产生了他人难以沟通和了解的感受,这便是孤独。

2.咨询要点

(1)走出自我的小天地,走出封闭的世界。敞开心怀,你会发现,你生活的空间同样是一个温暖的世界。在交往中感受爱的信息,在相助中体味他人的暖流。(2)客观地对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曲高和寡”,如果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高人一等,你就永远摆脱不掉孤独的困扰;如果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终日独处,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要学会交往,学会沟通,不要怕别人强于自己,也不要怕把自己的不足曝光,因为你时刻可以改变自己。

(3)要学会给予爱和接受爱。不仅要珍惜别人给予的爱和祝福,也同样需要给予别人真挚的友谊。友情是相互的,友情需要双方共同建立。

(4)为别人做点什么。跟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候会超过一个人独处10倍。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像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8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而他们之中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衬托出你的被冷落。

要打破这种令人难受的局面,惟有“忘我”。想一想你能够为人家做点什么,这很有好处。记住:温暖别人的心,也会温暖你自己。

(5)享受自然。一些习惯了孤独的人,懂得充分享受孤独提供给他的闲暇时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活动,都是充满了乐趣的,而孤独使你能够充分享受它们的美妙之处。这种福分,不是那些忙忙碌碌的人可以享受到的。

五、自我中心

1.表现

(1)过分关注自身健康与症状。

(2)相信别人一定时时、事事在关注自己,因此也更加自我关注,眼光无法越过自己去关注别人和外界。

(3)思维方式、对问题的看法总是从自我角度考虑问题的。“我认为……所以他应该……不应该……”这是他们惯用的逻辑。

(4)与他人相处,总是考虑自己的需求。亲人病了他很难过,原因是没人照顾自己了。

总之,这类人只对与自身相关的事物感兴趣,生活于自我的小生活圈子中。在生活中,只要与自己无关,他们就是旁观者,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

2.咨询要点

自我中心的个性必须克服。它可能使你人际关系紧张,周围人因此远离你,孤立你;它可能使你对他人、社会产生敌意;它可能是你心理不成熟、见识不多的重要原因;它可能是自恋性人格变态的形成原因与关键表现;它是多疑、被害妄想、癔症等心理障碍的成分之一。

(1)了解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

①从小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家庭关注过多,长大后思维和行为已成习惯,心理上仍将同学、朋友当成父母的形象来依赖。会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会只对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任,其他事与己无关……思维方式的原则就是围绕“自己”转。

②一个受到家庭遗弃、打骂、放任不管的人。由于没得到足够的爱,也许是发泄其不满,也许是学到其父母如何关心他人的行为,因此,长大就成为自我中心者。

③一个生活单调、缺乏人际交往、文化程度低、生活圈狭窄、视野局限、不能得

9到外界信息的人,如处于贫穷偏僻地区的人,他们肯定只懂他所知道的那点儿东西,思维方式不会超出他的知识和认识问题的范围。

④一个信奉消极、颓废价值观念的人。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信念的人,一定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⑤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也易导致自我中心。自负的人、虚荣的人、依赖性强的人、空虚的人,都易成为自我中心者。

(2)要认识到“自我中心”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特征。而一个健康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会从最初的关注自我发展到逐步的关注他人,并扩展到整个社会。因此,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必须不断主动去接触外界,了解外界,主动沟通他人,获得他人信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在社会上要做个对他人负责的人,使自己有一种使命感,要认识到人不仅仅只是为自己活着。这世界,正因为有了每个人的奉献,才会这么丰富多彩,走出固步自封的天地,去爱别人,去接纳别人,去追求人生,去探索自己的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不依赖他人,不期望他人的回报。

六、自私

1.表现

在家里,我是中心人物,看电视我要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我要买什么衣服就得给我买,吃东西我拣好的吃。在学校,谁也甭想占我的便宜,我谁也不帮,从来不借书、笔记、作业本给别人。自私一方面表现为不关注他人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过分关注他人利益,其目的是要求他人更多的回报,以得到别人对自己的绝对无条件服从。

2.咨询要点

无论哪一方面的自私,什么形式的自私,本想多得到点儿什么,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但什么也没得到,反而失去的可能更多。失去的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立即可见的,也可能是许多年之后才感觉到的。

自私使自己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系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私使我们受到了周围人的惩罚,导致孤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人,尤其人格变态者,自私是其一重要特点。

(1)了解产生自私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本身就是极端自私的人,相对会导致儿女自私性格的形成。这一方面是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的思维,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没有给予子女足够的幸福,易使子女将这种不满发泄在父母身上,并延伸到整个社会。在过去的经历中,曾付出而没有得到回报,因此产生怨恨情绪,导致以后只求索10取、不愿付出的自私心理的形成。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看到了一些不完美、不公正的现象与自己头脑中对社会的期望正好相反。青少年往往比较天真,相信社会是完美的、公正的,人与人之间是友善的、互帮互助的。而当这种良好的极端思维遇到相反的现象时,就会从这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人都是自私的。

(2)交友法。多结交那些被公认为是慷慨大度、大方的人。你的周围一定会有这种人,跟他们在一起,你会学到他们的处友方法。不妨跟他们谈谈你的一些关于自私的想法。不要跟自私的、斤斤计较的人在一起。有句俗话说“守好邻学好邻”,选择朋友也同样如此,跟自私的人在一起,你会更加坚信“人都是自私的”,这不但不能改掉你的不良个性,反而会加重你的自私。

(3)认知改良法。一定要改变“人都是自私的”这一错误观念。社会上不可能事事完美、处处公正,多看看那些虽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仍然坦然处之的人,多看一些好文章,看看名人是如何对待他人的求助的。要经常强化以下观念:“关心理解他人,是因为若没有他人,我们自己的一切也将受到伤害”,“关心他人,如果他们获得满足,他们也将极大地使你得到满足”,“关心他人,会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我们获得安全感,获得自尊,摆脱孤独,生活愉快。”

(4)行为疗法。改掉以前的不良行为,学习多帮助他人。当别人麻烦你时,尽量不要拒绝,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你会体验到一种发现个人价值的快乐。将零用钱攒下来,捐给希望工程;走到大街上,看到讨钱的残疾人、小孩,给他们一毛、两毛都没关系,关键在于你助人的行为;在家里,从帮助父母做起;在学校,从多帮助同学做起;在社会,从帮助陌生人做起。

七、从众

1.表现

从众心理,简单地说就是做事之前先想到别人会如何想、如何做,然后再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去做。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缺乏主见,遇事慌乱,不知该如何做,只好随大溜,别人如何我如何。另一种是虽然自己有主见,知道自己要选用的方法很正确,但怕别人说三道四而不敢采取行动,也只好随大溜。从众心理会使你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追随者,在某种程度上讲,从众心理是阻止人成功的最大障碍。它压抑了真知灼见的发表,扼杀了不同意见的产生,最终结果是大家只用一个声音讲一种公认的但可能是错误的真理。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识别能力,因而很容易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

2.咨询要点

(1)思想上作好准备。不从众就意味着要作好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我所选择的是正确的,不久你们会发现的,到那时我就被人理解了。”

(2)改变认识。大家都认为对的未必正确,“地心说”转为“日心说”就是一个明证;大家都做的未必就是正确的,因而不能用“别人会如何想”、“别人会如何做”来衡量自己

11的思想和行为。

(3)养成独立思考、有主见的品质,不惟上、不惟书、要惟实的精神,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方案。有主见就要按照你自己的意见去办。

(4)敢于尝试。对别人没做过的事,敢于尝试着去做一做,打破常规也是摒弃从众的一种做法。

八、嫉妒

1.表现

看到别人容貌好、衣服穿得漂亮,则认为是出风头,是在和自己媲美;看到他人成绩比自己好,则认为是考试作弊,没啥了不起;看到别人比自己行、超过自己,则心中就不愉快、焦虑,总想发泄或攻击他人。

2.咨询要点

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个人在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自惭、怨恨的情绪体验。

嫉妒是人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