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徐绍建大学语文全_第1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徐绍建大学语文全_第2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徐绍建大学语文全_第3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徐绍建大学语文全_第4页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复习资料背诵版-徐绍建大学语文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大学语文(第二版)徐绍建目录《诗经》:《蒹葭》、《采薇》《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国语》:《王孙圉论楚宝》

《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孟子》:《好乐何如》第一版是《齐桓晋文之事》《庄子》:《秋水》

屈原:《山鬼》第一版是《湘夫人》李斯:《谏逐客书》

《汉乐府》:《有所思》、《上山采蘼芜》

《东方朔》:《答客难》

司马迁:《项羽本纪》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李固:《遗黄琼书》

赵壹:《刺世嫉邪赋》

曹操:《步出夏门行》第一版是《短歌行》

曹植:《白马篇》

陶渊明:《和郭主簿》第一版是《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王维:《汉江临泛》、《终南别业》第一版是《山居秋暝》和《使至塞上》

李白:《庐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第一版是《蜀道难》、《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杜甫:《新婚别》、《阁夜》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

白居易:《长恨歌》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

苏轼:《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第一版是《声声慢(寻寻觅觅)》

陆游:《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文天祥:《正气歌》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袁宏道:《徐文长传》

张岱:《西湖七月半》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

曹雪芹:《红楼梦(节选)》第一版是《红楼梦(宝玉挨打)》第三版改回《红楼梦(宝玉挨打)》

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

鲁迅:《秋夜》、《伤逝》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郭沫若:《凤凰涅槃》、《炉中煤》第三版删了《凤凰涅槃》

徐志摩:《再别康桥》

茅盾:《香市》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闻一多:《发现》<苏雪林:《山窗读画记》第二版删除>

沈从文:《边城(节选)》

戴望舒:《雨巷》

冯至:《十四行(原野的小路)》

赵树理:《传家宝》第三版删除了《传家宝》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

钱钟书:《论快乐》

卞之琳:《断章》

穆旦:《诗八首》

张爱玲:《金锁记》第二版新增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老舍:《茶馆(第一幕)》

巴金:《怀念萧珊》第三版新增《登记(节选)》

梁实秋:《雅舍》

艾青:《光的赞歌》第三版新增《干校六记(节选)》

王蒙:《春之声》

汪曾祺:《受戒》

舒婷:《双桅船》

贾平凹:《静虚村记》

古代文学部分一、《诗经》(考察篇目《蒹葭》,《采薇》)《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依风、雅、颂三大类编排。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风:大多是一些诸侯国或地区的民歌,计160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歌乐,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分为大雅、小雅,计105篇。颂:是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计40篇。《诗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矛盾、经济状况和风俗习尚。《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语言朴素优美,多隔句用韵;结构常采用重章叠句形式,回环往复,富有韵味;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蕴藉含蓄,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为我国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对我国诗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展)前人从《诗经》中归纳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蒹葭》:P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朦胧的意趣:这首诗为怀人之作,至于所怀何人,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人认为是怀念朋友之词;有人认为是思念、追求恋人之曲。这样神秘而朦胧、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恰好可以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或是梦中情人,或是难觅的贤才,抑或是某种理想的境界。人们在苦苦寻觅各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时,都可以从这首诗里获得审美快感。■(拓展)《蒹葭》一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有人评论它说:“景色凄清,烟波万状。委婉回环,一唱三叹。”实际上,它的成功妙在创造了一个若隐若显、不离不着、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朝雾、晨霜渲染了朦胧的气氛,虚化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河中小洲、“伊人”身影便显得飘渺迷离了,而寻求中的诗人与意中人也就始终处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中。随着诗人的上下求索,全诗感情犹如梦幻般展开,使读者于有尽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无穷之思。2、艺术效果:本诗具有虚实相生、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把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①虚实相生。全诗分三章,每章前四句以秋景起兴,并点出追寻的对象;后四句先实写对“伊人”的苦苦追寻,然后虚写追寻的结果——“伊人”出现的幻景。幻景的出现,不仅深刻地表现出一个追寻者的痴迷状态,进一步深化了前面所述的实景实情,而且还给诗境抹上了一层追寻不得的怅然色彩,丰富了诗的情感质素。②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形式的采用,使得本诗有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美,而且本诗在重叠中,字句使用略有变化,丰富和推进了诗意的发展。从白露之“为霜”、“未睎”、“未已”,暗示了追寻时间的推移;“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空间位置的转换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不定和难以接触。这种反复咏叹,使得全诗内容层层深入,感情逐步深化。③情景交融。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其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读来韵味很足。《采薇》:P4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诗歌内容:全诗分为六章:第一章写长期征战的士兵有家不能归的原因。第二、三章写归家心切,但由于戍边没有固定的地方,连给家人捎信问候也不能,甚至可能命殒沙场,再也不能与家人团聚。第四、五章转到回忆对敌作战的情况,侧重表现战斗的紧张、军队的声威和士兵们对敌人的高度警惕。最后一章写士兵还乡途中抚今追昔的哀怨与伤感。2.思想感情:按《汉书匈奴传》所述,当时猃狁侵扰北方边境,许多男子不得不服兵役,远征他乡,与入侵之敌作战。这首诗便描写了一位远征的士兵在战罢归来的途中,对同猃狁作战的回顾所流露出来的哀怨感情。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它将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下层士兵置于两对矛盾之中:一方面是西周与猃狁的民族矛盾。在这对矛盾中,西周的统治者站在正义一边,所以士兵们尽管对远离家乡、劳苦困顿的征战生活感到哀怨,但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因而都勇敢地投入战斗,表现出朴素的爱国精神和对正义战争的支持。另一方面,是西周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西周统治者只不过把人民当作他们防御的工具,打仗时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统治者跟本不管他们的生死饥渴。所以士兵们回乡时充满了怨愤,痛苦地感叹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艺术特点①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诗中有比、兴,但主要采用了赋的手法,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虽为“直言之”,却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诉哀怨,肝肠寸断;述战斗,豪情满怀。②倒叙的结构。诗的前五章是对过去军中生活的回忆,末章才抒写作者当时归途的感触和悲哀。这样的倒叙结构,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回到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边地征戍战斗生活的情境之中,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③复叠的修辞。它运用字句和重叠反复,造成语调的优美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④最后一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成为古代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的经典诗例。二、《左传》(02简答)即《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记叙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善于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节描写,使所记叙的内容故事化。《左传》尤其善长描写战争,注重交代战争的政治社会背景、谋划过程及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其胜负的必然性。在记叙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它往往通过任务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左传》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左传》散文的艺术成就:1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尤其是善于描写战争2另一突出就是善于写人,塑造了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3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各国间的外文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宫之奇谏假道》:本篇写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到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明确指出借道的必然后果是虞国的灭亡。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首段,从当前虢、虞的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的直接威胁;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三段论述紧紧围绕一个主旨,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现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开篇用一句话交代事件背景,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写宫之奇的谏言。结尾以十几个字写明虞公不听劝谏的下场,不仅与篇首相照应,且进一步以事实证明了宫之奇的远见卓识和虞公的昏聩愚蠢。三、《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大多比较朴素平实,语言简括,少有文采。《王孙圉论楚宝》本文记叙了楚国大夫王孙圉与晋国赵简子之间关于出国宝贝的一段对话。王孙圉作为一个使臣,在对方企图以借楚宝为题羞辱自己国家的时候,从容镇定,机智有力地回击了对方,维护了本国的尊严。王孙圉的论述酣畅淋漓,观点鲜明,机锋射人,始终不离楚宝又不囿于楚宝,纵横驰骋又层层推进。他首先断然否定了赵简子所说的白珩是楚宝,给骄横的赵简子迎头一击,变被动为主动。紧接着提出了楚人视为宝贝的是人才和物产,并说明了视其为宝的原因,就是于国于民有利。对比白珩,其无用而不可为宝之理明矣。第二段,王孙圉从具体论述楚过得宝贝进而泛论国家之宝,他所说的六种国宝,都体现了能为国为民派大用的特点。最后一笔收拢,又回到楚宝上来,进一步点明了华而不实的美玉不能被视为楚宝,并暗示了视其为宝的愚昧。这样,既使自己的论述首尾照应,无懈可击,又含蓄地对开头赵简子“鸣玉以相”进行了嘲讽。四、《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的,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或互相辩难的言行,故定名为《战国策》。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说理充分,论事透辟,尤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在人物刻画方面,一些篇章镂刻精细,极为生动传神。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庄辛说楚襄王》详见P20五、《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论语》为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20篇,每篇各有若干章,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雍容和顺,纡徐含蓄。有些篇章也能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描写中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详见P25六、《孟子》(05简答)《孟子》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先秦优秀的散文集。它主要记述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由孟子本人和他的门第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写而成。《孟子》散文风格特色1孟子散文具有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2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或穿插语言故事,增强了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3孟子散文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七、《庄子》(06简答)《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的著作。庄子的思想既有合理因素,也有消极成分。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其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庄子对统治阶级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当时黑暗现实也有所揭露和抨击。《庄子》,文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纵横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于用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艺术成就是高潮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思想和散文艺术,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拓展)《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1开创了一种以语言为主的创作方法。通过超现实而精彩的故事,来表现深奥玄妙的道理。2意出生外的构思:庄子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河伯和海神的对话)3诡异恢弘的形象:在《庄子》中这些艺术形象层现叠出,令人眼界一新,于惊奇中获得非凡的审美享受。4汪洋恣肆的文风:庄子运用语言的功夫堪称炉火纯青,其为文得心应手,可谓意到笔随。《庄子·秋水》思想内容:(了解)P50本文所阐述的是庄子的认识论。在这里,庄子把“无为”的思想用于认识论,将人的认识区别为小知和大知,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肯定了后者而摈弃前者。庄子所说的“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针对于小的大,只具有相对意义;二是针对所有的有限的无限,具有绝对意义。河伯所说“吾大天地而小豪末”,还只限于前一层次,只是在有限之中考虑问题,而北海若所说的“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都有无限之意。庄子首先是立大小,然后又破大小,从第一个小大的层次进入到第二个层次,即有限无限的层次,而无限才是真正的大知。大知者认为万物齐一,道无终始,无为即可以“反其真”,这就是文章的主旨。下面又借“夔怜蚿”等寓言进一步说明“反其真”即是乘天机而动,无为而无不为;再用孔子被围于匡一事证明无为的作用;用公孙龙问于魏牟事说明有为之辩不如无为之辩,无辩才能接进自然之道。最后,以“庄子钓于濮水”等三则寓言故事结尾,意在说明养生以保身、轻世以肆志、通情以知物,是深得无为之道、达到大知境界之人的处世方法。通观全文,其旨意带有消极虚无的色彩,但其中的辩证法的思想却能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某些有益的启迪。庄子的文章特别善于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事理,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令人自悟而易于接受。本文首先在整体构思上虚拟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在这个大的寓言里又套有若干个小的寓言故事,避免了说理的枯燥乏味。其次,文章大量引用比喻说理,将深微玄奥的哲理蕴含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再次,本文以优美的文笔,将写景叙事与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如开头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赞扬了大美,揶揄了小美,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题。◆思考题,《庄子·秋水》在论证方法上的特点:文章从秋水时至写起。秋季的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之大,河两岸和洲的两边,都看不见对面的牛马。作者首先描绘出一个秋雨引发出的黄河涨满的景象,而且极具夸张地写出河水漫无边际的浩瀚。在这样的水势面前,作为黄河之神的河伯洋洋自得,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得意而得出天下美景都汇集在自己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千条江河归大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河伯顺流东下,必然会遇到大海,于是就产生了河伯与海神若的对话。行文浅显、自然。刚才还自鸣得意的河伯,此时因见到大海而有所醒悟: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博的人嘲笑。文章写到这儿,似乎已经说明了道理,但这只是摆出了一点看法。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出这一结论,作者在下面以海神若的口吻做了更为大气,也更为深刻的阐释。下面的谈论可分为如下几个小的层次:第一小层是说大道理只能跟那些有受眼界局限,不受时令限制,不受见识浅陋的人才谈得清楚。也即,类似井底之蛙、夏天之虫,未受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人是谈不清楚的。河伯有了一定的见识,所以才有对话的可能,才能够谈一些大的道理。第二小层是说海是天下最大的水。这是因为千万条河流归入大海且永无停止;还因为海并不因此而盈满,也不会因不停地排泄而变空。所以大海不会因春秋水多而水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因干旱而减少水量。大海自非黄河、长江可比。第三小层是说大海不自夸的原因。这是因为大海依附于天地之间,接受了天地阴阳之气的缘故。大海自视为天地间的小石块、高山上的小树木,所以不会自夸。这就如同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米粒存在于粮仓之中一样。第四小层转入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物有万种,人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只不过是马身上的一毛。世上发生的事情,包括五帝禅让,三王所争,仁人所虑,贤能志士劳苦之事,也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由此看来,伯夷的名声,孔子的学说,也就不在话下了。作者就是这样把一个大道理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阐发地十分透辟。这里的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即用比喻对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此种笔法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到形象的比喻之中,以比喻为桥梁使道理深入浅出地得到阐发。古人有“喻巧而理至”的说法,说的就是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本文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海若以井蛙拘于虚为喻,以夏虫笃于时为喻,以曲士束于教为喻,论证了不自知者不可以与之讲大道理;体现在河伯见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鄙陋,此时再与之讲大道理,才听得进去;还体现在将大海与天地比,小石与大山比,蚁穴与大泽比,米粒与粮仓比,人与万物比……单个看起来都是对比,总体上看又都是比喻,通过比喻讲述了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拓展)《庄子·秋水》艺术特色:①想象奇特大胆,境界雄伟瑰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②比喻和寓言运用巧妙,刻画生动。③行文汪洋恣肆,灵活自如,变化万端,自由挥洒,不拘一格。④语言精妙传神,别具一格,善创词汇,常用韵语,读起来节奏鲜明,自然流畅。八、屈原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和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作品“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荆楚地方文化色彩。屈原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它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山鬼》P54九、李斯《谏逐客书》P60十、《汉乐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指官署。魏晋以后,人们又将乐府机构所创作、采集的诗歌统称为“乐府”,因而“乐府”又成为一类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歌体裁的名称。乐府中的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同时语言朴素生动,表现方式丰富多彩,艺术成就也很高,在我国诗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一)汉乐府的思想内容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憎恶感情。其思想内容表现如下:1揭露贫富悬殊的思想社会现实;如《孤儿行》,《相逢行》2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如《战城南》3表现了爱情婚姻与家庭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与《诗经》比较)1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诗经》以抒情为主,虽带叙事成分,但叙事仍附属于抒情。而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2自由多样的句式。汉乐府的句式变换多样,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并出现了逐渐向五言的发展趋势。3语言朴素自然,包含感情。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直面现实。(三)汉乐府中的四种女性:1.逆来顺受的弃妇,《上山采蘼芜》。2.自绝性,《孔雀东南飞》。3.敢于反抗夫权,却无法实现爱情理想,《白头吟》,《有所思》。4.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用实际行动追求并实现理想,《上邪》。《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表现手法:P63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失恋女子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开头五句写她真心实意地思恋着远方的情人,打算送给他一件极其珍贵的礼物来表达自己真挚热烈的爱情。但是,情人却变心了。“闻君”以下七句表现出她听到这一消息时无比的激愤:她折断、摧毁、烧掉表达爱的礼物,要永远断绝相思之情!然而,一阵激动过后,她又犹豫了。最后五句写她内心极其复杂的矛盾斗争:想到过去与情人幽会时的甜蜜情景,她实在是难以割舍,她犹豫不决、心烦意乱。她叹息着。阵阵秋风中传来晨风鸟拍翅疾飞、啼叫求偶的声音,天就要亮了,或许等到天亮后总能想清楚吧……爱情是乐府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汉乐府中很少有描写男女之间自由相爱、情绪欢快的诗,而往往笼罩着一层不幸和悲惨的阴影。汉代“独尊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加强了,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本诗女主人公正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悲剧人物。这首诗表现人物性格也颇具创造性,角度独特,手法新颖,用民歌特有的直白、泼辣、新鲜的风格,表现出一个爽直而又多情的女子在爱情遭受挫折时的典型心理。如她毁掉表示爱情的簪子,还要“当风扬其灰”,这种看似恨得失去理智的行为,正反衬出了她爱得有多深。短短的一首诗中女主人公的思绪几次转折,由爱到恨,由果决又到犹豫,生动地反映了她波澜起伏的情感。诗歌的语言以五言为主,但又不受五言句式的束缚,基本上采用口语,朴素自然,这是汉乐府的典型风格。诗中不断采用重复的形容来加重语气,也使得感情色彩更加浓烈。《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首诗写一个弃妇与故夫偶然重逢之时的简短回答。开头两句叙述了故事背景,接着就是这对已经分手的夫妻的一番对话,问与答似乎都是日常话题,但内涵却颇为丰富。弃妇的话只有三句:第一句是主动询问“新人”的情况,显示了她对故夫的关心,也委婉地暗示她对故夫似乎仍有情意。另两句是诉说昔日两人分离、自己被赶出家门时的情景,旧事重提之中仿佛含着无限的委屈。故夫的回答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他对“新人”与“旧人”容貌、手艺的比较,“新人不如故”其实应是他怀念旧情的表白。从故夫对弃妇的夸赞和表现出的旧情看,大约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不在故夫,或者竟如《孔雀东南飞》那样,是由于封建家长的迫害。古代认为妇女服食蘼芜可以多子,诗歌又以此开篇,是否暗示弃妇被休的原因是不能生育呢?诗中弃妇的话看似都很平淡,但结合全诗细心体味,却也不难察觉她内心积蕴着强烈的隐痛和不平。从故夫的回答来看,她的容貌、手工都不比“新人”差,但仍然难免被弃的命运。诗中表现出对这一被弃女子的深厚同情,从中也可认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悲惨命运。本篇是一首工整的五言乐府诗,基本上由几个问答构成,语言也很质朴,但却情景毕现,显得十分感人,其结构方法也是颇具特色的。十一、东方朔:《答客难》十二、司马迁《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知道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后代史家难以比拟的。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拓展)《史记》(00年)一、《史记》的思想价值1.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社会矛盾,体现强烈的批判精神。2.“穷天人之际”表现了唯物主义精神,认为天道不能决定人事。3.以进步的历史观考察探循历史发展中的成败。二、《史记》的文学价值,艺术成就(纪传体的文学价值)1.高超的叙事技巧a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通史体例,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相互补充,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包容了深广的历史内容。b司马迁善于通过具体的矛盾冲突的生动描写,构成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来介绍历史。(《鸿门宴》)c司马迁善于描写复杂事件和重大场面。(《垓下之战》)2.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a司马迁善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项羽:少学多半途而废,指秦皇欲代之)b司马迁常常以多维透视和互见法,表现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多维透视是指在一篇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3.运用语言的高度艺术a叙述语言准确精练,感情充沛,极富表现力;b人物对话语言生动形象,不避口语话语,符合人物身份,能充分展示人物的神情风貌。三、分析“鸿门宴”中刘邦、项羽、张良、范增四人的行动、语言反映出的性格特点:“鸿门宴”记叙了刘项双方在由反秦起义到楚汉相争的历史转折关头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这段文字中,司马迁生动地刻画了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等人的形象:反秦斗争胜利后,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双方力量悬殊。这在项羽看来,成就霸业的只有自己。因此,当他听到“沛公欲王关中”,欲与他争霸天下,就气急败坏,大怒道:“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狂妄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鸿门宴上,项羽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而刘邦为了缓和局势,玩弄以屈求伸的花招,不停地向项羽赔礼道歉,表示与项羽毫无争霸之心。刘邦连续四次敬称项羽为“将军”,而贱称自己为“臣”,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在刘邦的花言巧语面前,项羽丧失了警惕,说出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楚军告密的蠢话。谋士范增深知刘邦是项羽最危险的政敌,因此,他“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干掉刘邦,不能放虎归山、养痈遗患。但项羽却被刘邦表面的臣服所蒙蔽,“默然不应”,无动于衷。项庄请求舞剑,他也不明其意,只淡淡说一声“诺”。樊哙为救刘邦,带剑拥盾闯宴。他反而称之为壮士,赐之以酒;遭樊怒斥后,亦“未有应”;甚至连刘邦逃走后仍蒙在鼓里,糊里糊涂地问“沛公安在?”受璧后更是神情木然,根本没有意识到放走刘邦会对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胁。这写出了项羽的“为人不忍”,勇而无谋,说明项羽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讲气度而错失良机,以致后来成为被人所制的失败的英雄。《项羽本纪》作者将项羽纳入本纪,并放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反映出司马迁从历史实际出发的客观态度。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1.英雄本色:作者描绘了项羽以巨鹿之战大破秦军,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直到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视死如归,不失英雄本色的人生历程。2.爽直、重感情的性格:如霸王别姬,乌江赠马、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概叹等。项羽的豪爽磊落恰与刘邦临难苟且种种无赖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塑造了一个千古传诵的失败的英雄形象。3.残暴、刚愎自用、莽撞、优柔寡断:作者忠于史实,并没有因为同情而忽视对项羽一系列性格弱点和战略失误的记载,写出了项羽残暴、刚愎、莽撞,关键时刻往往优柔寡断等性格弱点。如杀降屠城起到了为渊驱鱼的作用,不纳良策屡次处置失当,轻信敌人而坐失战略良机,而且至死还认为是“天亡我”。他的失败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一种必然。(〈鸿门宴〉:为人不忍,勇而无谋)本文对情节的剪裁、安排也颇具匠心。对项羽一生中几个关键场景,如使之名震天下的巨鹿之战,战略转折点的鸿门宴,以及四面楚歌中的垓下兵败,作者都作出了浓墨重笔的描写,通过典型场景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有些离主要事件较远的琐事,看似无关宏旨的闲笔,却也有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如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皆半途而废,观秦始皇游会稽而欲取而代之的大言,都与他的后来经历有着内在联系。此外,本文文字朴素洗练而富于文采,行文风格明快洒脱而又跌宕起伏,对后代散文,尤其是传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P106十四、李固《遗黄琼书》P107十五、赵壹《刺世嫉邪赋》P111十六、曹操(07)曹操诗文兼擅。其文说理言事简约直致,有清峻、通脱之美。其诗全为乐府,既写汉末兵连祸结、民生艰难的社会现实,又写个人志在统一天下的宏愿和愿望难以实现的感慨。无论悯时悼乱,还是歌以述志,总以沉郁、直扑为特色。■(拓展)一、《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0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思想内容:1.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深沉感慨,但作者却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的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3.以周公自比,望广罗天下英才,共同建功立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艺术特色:1.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感性深沉,气魄雄伟,笔法苍劲又质朴浑成,有“建安风骨”;2.诗中典故、成句的援引化用也极具特色;(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经成句。)3.大量问句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使诗歌起伏多变,跌宕有致;4.妙用比、兴手法用以抒情。二、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1.曹操的诗突破前人的思想传统,放纵而无所顾忌,形式自由随便;2.曹操的四言诗强劲有力,慷慨苍浑,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3.曹操的五言诗大都有感于时世而作,具有“诗史”的性质:一部分描写汉来战乱和人民苦难,一部分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步出夏门行》P117十七、曹植《白马篇》曹植是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诗歌善于学习乐府诗又具有独创性,注重诗歌的抒情色彩,辞藻非常华丽,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一、曹植诗的艺术成就1.曹植兼擅各类诗体,尤长于五言,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体的作家。2.他的诗歌注重追求韵律和谐之美,可以见出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3.善于学习乐府诗又具独创性,注重诗歌的抒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4.诗人着意于炼字延句,诗句或悲壮宏阔,或凄恻委婉,或清丽工致。5.无论是运用比兴,还是直导其事,诗人的充沛情感都一以贯之。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动文人诗的发展,曹植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白马篇》P120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的诗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后期由于个人经历的显著变化,更多地表现有志难酬的激愤心情。本诗属于前期代表作。本诗就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夙愿,游侠儿不妨看做事诗人的自我写照。一、主要内容诗中着力塑造一个武艺高强,不惜为国捐躯的少年骑士的形象。开头六句,先以白马奔腾如飞的画面推出一个骑术高超的游侠儿形象,接着用问答的形式补叙出他的来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宿昔”以下八句,用一系列形象地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赞扬了游侠儿高超的武功(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以下六句,写出了游侠儿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保卫边疆的英雄气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最后八句,热情赞颂他忧国忘私、视死如归的爱国思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二、艺术风格1.本诗构思严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人物形象不断丰满。尤其是对游侠儿这一形象的描写,手法新颖而具有创造性,如“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为人物披上一层传奇色彩。2.本诗语言简洁、清丽,注意字句的锤炼、韵律的和谐,前后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感情激荡,风格豪放,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3.诗人感情充沛,贯穿全诗,游侠儿不妨看作诗人的自我写照;十八、陶渊明陶渊明早年儒玄双修,其人生观和诗文审美观都曾受到儒、玄思想的影响。陶诗清淡、自然,真趣流溢,不假修饰。出语平易却诗味醇厚。苏轼评价其诗:“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拓展)一、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1.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抨击,表现出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描写田园生活的乐趣,歌颂农业劳动,反映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3.表现对理想社会的幻想和追求。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自然,具体表现在:1.情景交融2其诗富有生活气息语言平淡朴素,格调清新诗人能在平凡朴素中见出极不平凡的意境,回味悠长,内涵深刻,达到平淡与醇美的统一。三、《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主要内容:1.首先,作者道出了归隐的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接着,作者从不同侧面描述了田园的风光和农村的生活,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字里行间充满对田园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3.最后,作者卒章显志,点明了自己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和郭主簿》P123十九、刘勰《文心雕龙》P125二十、王维王维为盛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以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入,情感充沛,辞采飞扬。尤其是那些表现将士边塞生活和描写壮丽山河景象的诗,境界阔大,出语明快,显得雄浑、壮美、劲健、豪放。如《使至塞上》,气势磅礴。后期诗歌多表现诗人的隐逸生活。这类诗多具清远幽淡之美,诗中景物明净、清澈,画面平静、和谐,有的则显出恬静、萧条、凄清、冷落的特点,表现出一位既是隐士、又是居士的文人的人生意趣。如《山居秋瞑》。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对音声美、色泽美十分敏感。故其诗写景,既能勾勒其总体特点,又能于细微处妙传其神。特别善于用白描手法,让人在空白处体会其未言之意。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拓展)《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赏析: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空”为诗眼。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寄托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整首诗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这座秋山空?不空?空从何来?让人回想悠长。《山居秋瞑》艺术风格:1.诗人充分调动绘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意境。“诗中有画”,色调清新,色彩匀润。2.诗人还善于捕捉和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表现自然山水的动态美。3.诗中有禅4诗中一扫文人悲秋的感伤情调,将景物写得清新而富有生机,旨在表现自己对于归隐意趣的欣赏和肯定。《使至塞上》艺术风格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赏析:“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奇观,以文构图,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诗人抓住荒凉单调的场景特点,大手笔构图,并将自己的估计情绪融入其中。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汉江临泛》P133《终南别业》P135二十一、李白李白是继陈子昂之后又一位自觉以改革唐代诗风为己任的诗人,其诗从多方面表达他的思想观念、人生感受和生活情趣,具有以豪放、飘逸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拓展)(一)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具体来讲1.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的诗就是他的胸襟抱负、气质人格、心理特征的自我写照。诗歌中大量使用“我”,“去我去者”,“乱我心者”,“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都表现了其诗歌强烈的主观色彩。2.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诗人善于驰骋想象,创造鲜明新奇的艺术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3.变化自由的形式。诗人思想感情的姿肆奔放,决定了他的诗歌结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4.清新自然的语言。李白的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5.喷薄而出的情感抒发。感染力十足。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噫吁嚱!危乎高哉!···”(二)《蜀道难》的艺术特色1.诗人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来写蜀道的艰难。从远古世界入手,描写了蚕虫鱼凫的开国传说,五力士和蛇的神话,表现了蜀道的鬼斧神工,高峻险阻。进而说明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为制造的威胁(军阀割据)是更严重的危机,告诫朋友繁盛背后正掩藏的危机。2.作品通过反复咏叹来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了主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现3次,表现的是诗人情绪的爆发,延伸和收束的全过程,先后表现诗人惊讶,发愁,嗟叹的情绪,成为全诗的主旋律,有一种音乐的美感。3.句式自由多变,而形成全诗强烈奔放的气势和跌宕起伏的诗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庐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P139《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赏析:此诗写于李白贬往夜郎,途径武昌时。就思维逻辑而言,第一、二句所言自有因果关系,叙说中含有无限概叹。首句说自己远谪,出语也是说因道果,而用汉代贾谊贬官长沙说自己贬官夜郎,实暗喻为自己参加李璘幕府一事进行辩解之意在内。次句中“不见家”的“家”,并非家室之家,诗人是把他政治上的归宿地称为家。“西望长安不见家”,这句诗写的实质上是眷恋朝廷之意,也就是所谓去国之情。诗人言此,带有很深的失望之感和无奈之情。三四句正是在抒发惆怅意绪的基础上,写诗人听黄鹤楼中传来的笛声的感受,大有身为迁客本自愁,更哪堪闻《梅花落》之意。第四句中的“落梅花”,是因闻笛曲《梅花落》产生的想象之词。诗以纷纷扬扬飘落的梅花,形容笛声悠悠扬扬传遍江城,实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用的是通感手法。仔细体味,“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不单妙在摹写音乐生动,还在于巧借笛曲的乡愁情韵和梅花飘落带出的寒凉氛围,衬写出诗人心绪的寥落。■(拓展)特色:1.“语近情远,舍吐不露”,以通俗语言道出情真意切。2.独特的艺术结构,先有心中情,再因情观景,用凄凉的心情感受眼前景色,使景象也感受到悲愁的情绪。3.通感手法的运用,有听觉诉绪视觉,通感交织,(〈梅花落〉-落梅花,冷清凄凉,最是匠心独具),一“望”一“不见”更抒悲凉之情。二十二、杜甫(07)■(拓展)三吏三别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一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走向衰败的急剧变革时期,他的一生饱经忧患。其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在当时就获得“诗史”的美称。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现了诗人的伟大人格。在诗歌创作上,作者广泛吸取古今作家的长处,创造出丰富而精湛的艺术技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成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其人被称为“诗圣”。■(拓展)一、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1.深刻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如安史之乱时期)2.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忧念时局,关心社稷3.深切同情民生疾苦。杜诗中贯穿着深厚的爱民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4.描绘山水景物,杜甫在这类诗中常常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因而这类诗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点。(杜诗之所以堪称“诗史”的原因,以上的前三条)二、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a.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b.善于把主观意识隐寓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c.重视细节描写;d.以议论入诗,其议论与叙事、抒情融合无间,成为全诗思想的闪光点。2.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杜诗的语言讲究千锤百炼,以求精纯,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3.集古今诗体之大成。杜甫诗歌是众体兼备,并能推陈出新,各有很高成就4.“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三、杜甫诗歌的的艺术风格特点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总体风格:沉郁顿挫。有时也有萧散自然之诗。所谓“沉郁”,即感情基调的深沉苍凉;所谓“顿挫”,即表达方式的含蓄曲折,节奏跌宕。,沉郁顿挫具体而言表现在: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感。忧国忧民的价值关怀。“三吏、三别”就表达了他这种情怀。诗风有浑融含蓄的气象。如《等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抑扬顿挫、回旋张弛的节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句长短结合,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新婚别》P145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思想内容:这首诗为组诗“三别”中的一篇。1.诗歌正面抒写了新妇与新郎生离死别的哀伤和深明大义的情怀。2.同时也暴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艺术特色:1.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诗歌采用“新妇独白”的形式,前后用7个“君”字,倾诉了新妇复杂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伤心欲绝又申明大义的少妇形象。2.采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新妇从痛苦到担忧到劝勉,从矜持害羞到欲语还休到坦率直白,符合她的特定身份。3.摆脱六朝以来乐府诗的俗套,根据内容,自拟新题,为乐府诗的发展开拓新路。诗歌赏析:诗歌采用“新妇独白”的形式,前后用7个“君”字,倾诉了新妇复杂的思想感情。全诗可分为三层:从首句到“何以拜姑嫜”,主要诉说新妇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本指望与夫婿恩爱相处,白头偕老,可一夜醒来,连床席还未睡暖,公婆还未拜见,名分还来不及确定,就要匆匆分离,故发出“不如弃路旁”的怨言。紫“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表白新妇对丈夫出生入死的征战生活的担忧,她愿与夫君一同走向战场,但又有害怕把事情弄复杂的矛盾心理。最后一部分,抒写新妇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斗争之后,从个人的不幸中挣脱出来,为了国家利益,准备牺牲个人利益,含泪劝勉新郎走上前线,努力作战。为了鼓舞夫君的斗志,她表白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同时也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丈夫的凯旋之上。诗人精心构思了一个新妇惨别的典型生活图景,塑造了一个伤心欲绝又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诗中采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人物由矜持羞涩、欲说还休到坦率、直白的心理变化过程,极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阁夜》P147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赏析:这首诗写作时,诗人正寓居夔州西阁,耳闻目睹,尽是蜀地军阀动乱带给百姓的苦痛,睹景伤时,感怀写下此诗。首联,由岁暮而感叹光阴荏苒,人生易老,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寒夜,沦落天涯的诗人不由悲从中来,感慨万千。颔联写夜中所见所闻:听到的是悲壮感人的鼓角声。五更欲曙,愁人无眠,军中传出来的鼓角之声,分外响亮,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看到的是三峡夜景。银河流泻,繁星璀璨,江水湍急,星影摇曳。如此壮美的山川景色,却回荡着战乱年代特有的鼓角声。景物描写中蕴含了诗人忧心忡忡的情怀。颈联,一写动荡时局带给百姓的不幸和痛苦,悲恸的哭声响彻四野;一写此地渔夫樵人自由自在地随意歌唱,“野哭”成为“夷歌”的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这是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有力控诉。以上两联中上下句的强烈对比,反差极大,哀景与乐景互相映衬,使哀景更令人悲伤,使乐景更叫人向往。尾联借附近古迹抒怀,转向自我宽慰。既然从来贤忠逆愚都要同归黄土,那么自己眼下的不幸处境和远方亲友的毫无音讯,也就不必太在意了。诗人忧愤感伤的情绪因自我宽解而更加凸现。此诗被誉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其遣词造句、韵律对仗、内容表达,都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艺术特色:1.此诗被誉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2.雄浑壮阔的意境与精细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忧愤感伤的情绪因为自我的宽解而更加凸显。)3.对比,反衬的运用更加深化主题。(五更鼓角声悲壮和三峡星河影动摇的对比,野哭和夷歌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景,使哀景更哀,乐景更让人心生向往。)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比较(07)1.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杜甫诗歌形象多来自生活2.李白诗往往大处落墨,如泼墨写意;杜甫诗善于精雕细刻,如工笔彩绘3.在意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飘逸空灵;杜甫长用一字一词表现形象,沉着厚重4.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势不可当;杜甫则惆怅百绪,一唱三叹5.在章法结构上,李诗疏宕;杜诗谨细6.在体裁上,李白长于乐府歌行绝句;杜甫的五、七言律诗臻于极致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分别代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二十三、韩愈韩愈是一位富有才华和创造性的文学大师。在中唐诗坛上,他追求新颖奇崛的艺术境界,从意境、结构到语言,都利弊陈俗,其想象力奇突精警,诗境光怪陆离。他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要求“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其古文形式自由,构思巧妙,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各种文体,运用自如,所作文章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对古代散文艺术发展影响深远。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1.文体创新。韩愈在秦汉以来形成的散文体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变化,使之更富于表现力,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2.手法创新。行文用笔新奇,构思奇特,脱出凡近3.语言创新。他继承古代散文语言表达自由的优点,提炼口语,吸收骈文辞赋的修辞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4.风格创新。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张中丞传后叙》情节内容和艺术特色P159内容:《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张巡和许远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英勇抗击叛军的两位将领。当时,玄宗西避蜀中,二京失陷,情况危急,张、许二人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终因粮尽援绝而城破身亡。乱平之后,朝廷竟有人为了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无耻行径,而散布谣言,百般诋毁二人。作者对此十分愤慨,为了驳斥诽谤,特补充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写下此文。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自“远远虽材若不及巡者”至“设淫词而助之功也”,为许远立传。不同于普通的人物传记,文章在批驳加给许远的诋毁之辞的同时,从正面树立了一个忠贤英雄的形象:先肯定许远纳贤、任贤,一再用假设推理,驳斥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诬陷,且用常事作譬,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最后力辩二人死守并高度赞扬他们以寡敌众、捍卫天下的奇功。语壮意盛,褒贬分明。接下一段补续南霁云轶事,通过拒食宴席,拔刀断指,矢指浮图等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典型细节,充分而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风貌。最后,以张籍之言,补叙张、许二人轶事,使两人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呼应前文,使全文结构完整而严谨。本文写作有如下特点:1.议论与叙事并重,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并融入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驳论由浅入深,逐一批驳,感情也越发激昂,辞理具到。2.善于选择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生动传神,光彩照人。3.运用句法长短伸缩、声调高下扬抑的变化,使语言表达恣肆奔放、雄奇摇曳。《送李愿归盘谷序》P160800年,韩愈来长安求官,一直未能如愿。他心情沉重,牢骚满腹,借写这篇临别赠言来吐露他的抑郁心情,表达他对官场丑恶的憎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本文主旨,是通过对李愿归隐盘谷的议论间接表现出来的。首段简洁叙述盘谷环境之美以及得名由来。接下来三个段落忽开异境,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叙述了三种人的行为和处事态度: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谄媚的官迷。通过对这三种人所作所为的刻意描摹,表明了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抑扬取舍。最后,作者作歌肯定李愿的说法,在对隐士的赞美之中,讽刺当时昏暗的政治、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之徒。文章写作特色首先,叙述角度富于变化。作者采用多角度方法反复表现自己的观点:开始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叙述隐居环境之美,肯定隐居生活方式;第二部分借用第二人称即所送对象李愿的立场,抑扬相间地描写三种人,肯定隐士,否定其他;最后作者以第一人称口气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使整个内容表达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其次,在文体上,采用散体与歌赋韵文相结合的方式,恣肆挥洒,不拘一格。首段全用散体。中间部分以散驭骈,既有骈赋的章法,又有散文的气韵。末句用韵,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骈散兼用而又能浑然一体,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二十四、白居易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代表,也是杜甫以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理论上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讽喻诗”是其最有价值、最受重视的一类诗。白居易诗的风格特色:总体风格为通俗浅易,以老妪能解见称。通俗易懂,如《卖炭翁》声调优美,如《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感强。善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卖炭翁》、《长恨歌》。4.主题、题材集中。■(拓展)一、白居易讽喻诗思想内容1.深刻反映了中唐时期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2.反映朝廷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无穷苦难3.揭露官吏的昏庸无能和将帅的骄横无勇二、白居易讽喻诗艺术特色1.主题集中明确,叙述完整,情节曲折。2.叙议结合。对所叙之事做出明确的评价。3.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深化主题,增强诗歌的战斗性。4.语言浅易通俗易懂。三,白居易诗歌内容:年轻气盛时创作了不少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的讽喻诗。如《秦中吟》10首和《新乐府》50首。《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就是其中名篇;感伤诗,浓烈的感伤情怀。如《长恨歌》、《琵琶行》最为生动感人;悠然知足、吟玩性情的闲适诗。闲适诗和杂律诗多为诗酒酬唱、吟咏情性和描写自然风光之作。如《小池》、《暮江吟》《长恨歌》P165《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和创造。《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较公允的看法是:一方面对李、杨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笃相思赋予很大同情,贯穿着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爱情悲剧的承担着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人物的绵绵长恨,其中寄托了白居易的爱情理想。《长恨歌》的艺术特色鲜明。作者以优美而练达的语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缠绵悱恻的笔调,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悲剧。诗作之所以激动人心,1.首先在于它的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起伏跌宕,剪裁得体,以悲欢离合为线索。全诗以李杨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情节大起大落,详写杨妃之专宠,二人之刻骨思念,而对造成他们悲剧的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一带而过,使全诗显得详略适宜,和谐匀称。2.其次,刻画人物生动细腻。作者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外貌、行为,而且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使人物形象大放光彩。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把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写得哀婉动人,缠绵悱恻,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3.再次,叙事、抒情、描写、对偶、顶针、比喻、借代、对比、夸张等多种手法熔于一炉,相得益彰,为作品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诗歌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前半部是写实,后半部侧重浪漫主义的幻想,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虚构,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净化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4.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圆润,优美动人,富于辞采。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寥寥数语,环境、时节、人物、心情都描绘得使人感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而且充分发挥乐府歌行体的特点,音节和谐,用韵灵活,使全诗语言清新流畅,便于咏唱,增加了诗歌感人的艺术魅力。■(拓展)白居易两首不朽的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特色:1.在形式上,两诗都采用平仄协调的律句,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2.两诗更多地移植了小说的表现手法。如以环境描绘以塑造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等3.两诗叙事曲折详尽,描写生动细腻(两诗在继承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及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二十五、柳宗元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文学成就与韩愈齐名。柳文雄浑雅健,或立论新颖,见识过人,或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拓展)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1.命意深。其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突破陈见旧说2.涵蕴深。其为文比深思熟虑,详尽体察,确有所得而后作3.牢骚深。理想远大而历经挫折,为人正直而倍遭不幸,柳宗元不屈其志,满腔悲愤,一寓为文。《种树郭橐驼传》P169本文题为“传”,但并非实录的纪传体文章。它用种树之道,来说明治国之理,抨击了那些不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好烦其令”,名为爱民,实则扰民的官吏。“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具有哲理意义。本文艺术上突出之处是巧用类比,用纪传说理,实为一篇寓言:把养民治国的大道理,寄寓在一个“小人物”的传记之中;把严肃的政治主题,寄寓在村民幽默风趣的议论之中;用种树类比治民,用害树、仇树类比害民、仇民。文章前后照应,意理相通,种树的道理说清了,治民的道理也就说明白了。其次,对比鲜明,事理昭彰。文章用郭橐驼种树方法与“他植者”种树方法作对比,说明应如何种树的道理,孰优孰劣,何取何舍,自然一目了然。而且,从总体上看,郭橐驼的“病偻”,这种违天害性与其他树“顺天致性”,以及“长人者,好烦其令”,也形成内在义理上的对比,含义之深,也发人深省。再次,语言精练、生动。郭橐驼的答话富于个性,口吻切合一个园艺人的身份,由他娓娓道来,朴实亲切,生动感人。二十七、杜牧杜牧在政治上曾想有所作为,任地方官时也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不少作品充满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杜牧擅长赋和古文的写作,诗以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成就最高。杜牧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小李杜”。■(拓展)一、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1.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感情深切而激愤2.讽刺时君,针砭时弊,表达他对国事的关注3.抒壮志难酬之怨愤4.寄寓深情于写景咏物之中二、杜牧诗歌的艺术成就1.诗俊爽豪宕,雄姿英发的风格在中晚唐之际独树风姿2.杜牧的五古,骨气雄劲,笔势态纵3.杜牧的七律,立意新奇,情致顿挫,议论精辟4.杜牧的七绝,幽美隽永,绝唱千古,成就最高《过华清宫绝句》(其一)P170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本题共三首,此为其一,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此诗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送荔枝的典型事件,讽刺、抨击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骊山景色。林木葱茏,花草繁盛,楼阁耸立,东、西绣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宫门为何依次打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因何而笑?“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至此,前面诗人精心选择的几个典型意象也就联缀一体,显得含蓄隽永。杜牧这首诗不用典,不雕琢,却寓意天成,含蓄精深,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品。二十八、李贺(05)李贺,27岁早逝,他的诗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在诗歌艺术上,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诗的传统,富于象征性。想象奇特,语言新颖,色彩瑰丽,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拓展)一、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1.宣泄怀才不遇的悲愤,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2.讽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政治的黑暗3.反映民生疾苦二、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虚幻荒诞,幽峭冷艳是李贺诗歌最显著的艺术成就1.在创造意境方面,他擅用虚幻奇怪的想象,改造种种神话传说,以人造的幻像表现现实的思想感情2.在构思方面,以主观的想象思维为建构线索,变幻莫测3.在语言、修辞方面,他苦心为诗,力求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而且善用通感,比喻等手法《金铜仙人辞汉歌》P173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赏析: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中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也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复杂情感。全诗十二句,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三辅故事》载汉武帝建造的金铜仙人“高二十丈,大十围”,矗立在神明台上,异常雄伟。诗人将史实与神奇传说糅合发挥,用夸张手法写出金铜仙人的观感。在诗人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武帝也不过是秋风中的过客,留下的唯有茂陵荒冢一丘!作者描写冷落荒凉之景和物是人非之感,从而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的沧桑剧变使它神情凄惨,感慨万千。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忆君”句中的“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铅水”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又暗喻深哀巨痛的沉重。“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尤以写情为主,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就是苍天,假若有情,也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波声小”句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伤离情怀,也恰是诗人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此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出人意表的想象糅合历史、铜人与自我的情感,饰以精彩的语言,使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历代传诵的指斥现实无情的警句。■(拓展)思想内容:1.感慨生命短暂,人生难久2.对着家国之痛,感慨万千3.抒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艺术特色:1.设想奇特,出人意表的想象结合历史,铜人与自我的情感,深沉感人2.语言精彩,“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传诵佳句3.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浪漫注意色彩4.比喻奇妙,“铅水”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又暗喻深哀巨痛的沉重。二十九、李商隐李商隐,他的诗大体可分三类,即:关心现实生活的政治诗、托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爱情诗。爱情诗最为人们传诵。这类诗往往以“无题”或取篇中两字做题目。内容既有寄托之作,也有交织爱情的希望、回忆、沉痛之篇。艺术上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近体诗和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构思缜密,多用幻想象征手法,韵调和谐婉转,情感曲折深厚,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拓展)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1.构思缜密,善用象征,比兴等修辞手法,表现曲折浑厚的情感2.善用典故3.注重词语锤炼,句式运用上也颇具特色4.众体皆有佳作,尤其七律成就最高《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P176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在中国诗歌上享有盛名,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写了不少“无题”诗。这首爱情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情人的热烈思念,甜蜜回忆中穿插有分离的苦闷惆怅和心灵的相通相慰。尤其是诗中表达的对美好爱情的精神追求和坚定信念,形成了高尚而纯洁的美好理想,可以陶冶情操。此诗艺术成就颇高,历来传诵不绝,作者用饱含情韵的景象,描绘了昨夜与今夜的气氛、情景,参加宴会时的欢乐和今日孑然一身的孤零形成强烈反差,寓情于景,引人遐思。新颖独到的比喻最为引人注目:“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能比翼双飞却心灵相通相慰,立意超绝,有着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诗句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超凡脱俗的见识,尤其难能可贵。又全诗对偶工稳,除尾联外,其余三联都用了非常工整的对仗。对偶的运用,使全诗句式整饬匀称,音律和谐婉转,在互相对比中强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与心理矛盾。■(拓展)唐代文学总论唐诗发展原因(唐代文学进入高潮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实践与准备。如声律说,大家,文学理论发展。唐朝国力的迅速强大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唐朝立国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士人积极进取的心态。其他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比如佛教的兴盛。士人特殊生活、经历。比如喜欢游历,杜甫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转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