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重庆市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荣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西洋社会那样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围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攀。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邀请友人来访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知道到底会来哪些人,这说明“家庭”在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界限的。B.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界限是清晰的,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是相等的。C.中国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呈现为水波似的同心圆,是以自己为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层向外推开的社会关系。D.中国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从自己一圈圈推出去来构建圈子,圈子范围的伸缩由个人势力大小决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中的“十伦”作为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B.材料二提及“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C.“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3.下列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4.请根据材料一给“差序格局”下一个定义。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逝去的夜茹志鹃和昨天一式一样的日子,又从头开始了,祷告,吃粥,做针线,大家围着桌子,各自低头做针线,没有动的,也没有响的,窗外依然是那块凝固的模糊的树影。也宝今天不再抬头看窗了,生活好像是一个版子印出来的,没有什么可希望,也没有什么可绝望,也宝和大家一样,低头做着针线。这样沉重的静寂,也宝受不住,她觉得窒息,觉得自己就要被压死了,又好像是自己已经被压死了,“哥哥,快来救救我啊!”午后,人来人往,走动的较多,也宝装作上厕所,偷偷地溜出了天堂①。临走的时候,她没有忘记圣信②送的小花棉袄和哥哥送的无锡阿福。奇怪,逃走并没有原来想的那样困难、惊险,逃得好像太容易了,也宝倒有点不放心起来。但是,中国式的朱红门,“配雷达爱士”的招牌,确实已在自己身后,她确实是逃出来了。“哈……”也宝高兴得心发跳,在路上狂奔起来,像一只出笼的鸟。咖啡店,饮冰室,国货大贱卖,不认识的洋文招牌,一个一个地在侧面闪过,渐渐心跳恢复了正常,腿跑酸了,也根本没有跑的必要了,也宝放慢了脚步:“现在到哪里去呢?……”脱逃胜利的那阵兴奋,已经过去了。“找哥哥去,当然是找哥哥去啦!”一想到哥哥,也宝又振奋起来,把小花棉袄夹夹好,阿福拿拿牢,阿福脸上剥落了一块,破了相,也宝开始觉得有点心痛,不过,阿福已经和自己一起逃出来了,总算还好。“法租界到了,喂,请买票。”卖票的朝也宝伸出手来。“我买过了。”也宝赶紧举起那张车票。“那是公共租界的车票,现在是法租界了,要重买。”“重买?”也宝捏了捏空空的口袋,“那……”“那你就下车吧!”卖票的开了车门。“下车就下车,走好了。”也宝并没有气馁。她下了车,就跟着电线走,法租界,还是法租界,又是公共租界,又是……好像没有尽头一样,“这中国地界到底在哪里呢?……”尽管也宝不肯气馁,终究也有点茫然起来了。她夹着小花棉袄,抱了阿福,重新开始了租界上的旅行,她迷了路,她没有失掉勇气,她不过是累了,饿了,更迫切地想见到哥哥。昏昏的天空,竟滴滴地洒起雨点来了,不一会,橱窗里的灯亮了,路灯亮了,住家窗户里的灯也一盏一盏地亮了。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大幅霓虹灯广告,令人目眩地闪动。也宝停住步,抖开小花棉袄,将阿福严严密密地包裹起来,只露一个头在外面。现在,她除了觉得饿、累以外,还有一点冷。不知道为什么,天黑,下雨,这使也宝心里发慌,她紧紧抱住阿福,努力走着,努力走得快。十一年来,饿,冷,累,她都习惯了,但是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在夜里走路,她还没有学会,还不习惯。雨下大了,汽车碾过处,嘶嘶地飞起了水珠。“老伯伯,中国地界到了吧?”也宝已浑身湿透,求告似的希望人家能点个头,说一声“到了”。“到了,前面就是。”“到了?”也宝跳起来,谢也没谢人家,就啪啪地跑起来。“到了,马上可以看到哥哥了。”她故意在水汪里乱跑,把水踢起来,溅起来,也不饿,也不累,也不冷,也不心慌了。突然,突然旁边响起了“曜曜”的警哨,接着,她看见有两个人往自己面前一闪而过,窜进一条暗幽幽的横弄堂里去了。紧跟着,两个便衣警吹着哨子,追了进去。立即,弄堂口,马路上,塞满了看热闹的人。也宝被挤在人群外面呆住了,好像,她好像看见了哥哥,逃在前面的那一个,剪平顶头的,不是哥哥吗?……“他为什么在这里,他为什么要逃?……”忽然,人群连连后退,起哄道:“抓到了,都抓到了。”“没什么好看,是两个学徒,”里层的人,已经亲眼目睹以后,往外挤了,“快满师了,老板开除了他们,说两个家伙破坏机器。”“不,不是哥哥,不会的……”也宝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力气,竟挤进了人群,但是,人已给便衣警押着出了弄堂。“哥哥,”也宝喊不出声音来,“哥哥!”她喊出来了。穿灰夹袄的人转过头来了,十六七岁的年纪,蜡黄的脸上流着雨水,什么表情也没有,他不过回头朝跟在后面的人群看一眼。不是哥哥,也宝看清楚了,的确不是。但是,也宝却一点也不觉得轻松。雨下得更大了。雨水在空荡荡的马路上流,雨滴在也宝头上,滴在阿福脸上,阿福脸上的红晕没有了,小红嘴唇也不见了,墨画的头发,变成一条一条的黑水挂在土色的脸上。也宝紧紧地抱着她,抱着圣信的小花棉袄,站在人家的屋檐下。她明白了:怪不得自己逃出来,逃得这么容易,原来并没有逃得出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许多罗网。橱窗里的灯灭了,住家窗户里的灯也一盏一盏地灭了,只有暗淡的路灯在雨中摇晃。一个警察踱过来,对也宝看了一眼,又怀疑地朝她手上的棉袄看了一眼,也宝赶紧离开了屋檐,她累了,但她还得继续逃。空荡荡的马路上,一个小小的身影在走,走得很慢,她疲惫了?她在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她?或许,她已学会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稳稳地在夜里走路。“路是长的,但不能没有一个尽头!”她走着,想着。(有删改)【注】①天堂:指收养孤儿的“配雷达爱士”教堂。实际是孤儿院。②圣信:也宝在孤儿院的朋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也宝和大家一样,低头做着针线”表现也宝在孤儿院因看不到希望而对处境的屈服。B.“法租界”“公共租界”等词透露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C.卖票的要求也宝重买法租界的车票,最后又把也宝赶下车,体现了人心冷漠的主题。D.结尾写也宝在马路上“走得很慢”,是为了表现她逃离“天堂”后无路可走的绝望。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觉得自己快要被压死了”,这句话以夸张的口吻写出了也宝在被别人称为“天堂”的孤儿院中的压抑、窒息感。B.也宝顺利逃出孤儿院后,“倒有点不放心起来”,这一细节符合人物真实的心理认知,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C.“小花棉袄”和“阿福”象征着友情与亲情,在文中多次出现,既丰富了人物心理,又使文章结构严谨。D.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一样,简练朴素,清新俊逸,充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8.文章中也宝出逃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班级读书分享会要为同学们推荐这篇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视角·主题”是评价儿童文学的重要标准,请据此写出推荐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居易传元·辛文房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1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亟:迅速B.又言事,不见听见:被C.除为杭州刺史除:授,拜D.茶铛酒杓不相离相:互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才华出众。他年轻时游历长安,被自恃才华的名人顾况轻视,但后来顾况被其才情折服。B.白居易直言敢谏。贼人刺杀宰相,白居易首先站出来进谏,要求追捕凶手,却因此被权贵记恨。C.白居易淡泊世事。他是一个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被贬之后归隐田园,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D.白居易喜欢佛教。他谈论佛理,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依托佛教生死之说,消解被贬的苦痛。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太白峰【1】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2】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3】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4】去,何时复更还?注释:【1】此诗作于李白入长安而无所成之时。【2】太白:太白星,即金星。【3】泠风:清风。【4】武功:武功山,在陕西武功县西。14.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题目中都有“登”,诗人都在前两句直接点题。B.杜诗每一联都对仗,李诗只有前两句和最后两句对仗。C.杜诗和李诗中都写到了“风”,“风”的特点也相同。D.杜诗所绘景象有悲壮之美,李诗所写想象有新奇之美。15.两首诗都写登高见闻,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1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对听到的乐曲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3)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以酒寄情。(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5)《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6)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清。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课内知识考查(9分)17.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那里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C.枉用相存用:以D金就砺则利就:靠近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山不厌高不厌其烦王子猷、子敬俱病笃笃信好学B.少无适俗韵无所适从洵美且异且放白鹿青崖间C.栗深林兮惊层颠惊弓之鸟远来相视,子令吾去相视一笑D.低眉信手续续弹信口雌黄感我此言良久立用心良苦19.下列各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是()A.积善成德其曲中规B.栗深林兮惊层巅𫐓以为轮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商人重利轻别离D.樯橹灰飞烟灭遂命酒(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有古为今用、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腻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碾茶的古老,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