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5.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含义(二)【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需准确掌握常见虚词“之、其、而、已”等虚词的一般用法。二、翻译方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代入检验法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大多是课内学过的。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知识讲解】而连词1、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并且,和。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2、表示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①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不译。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3、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而”表示转折,却。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4、表示递进,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表递进。译文: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5、表示修饰,译为“地”、“着”,或不译例:①面山而居。(“而”表示修饰。译文:面对着山居住。)乃1、副词(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才”例: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才。译文: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例: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乃”,就。译文:于是他们就假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来顺从百姓的愿望。)(3)表示出人意料,译为“竟”、“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译文: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用于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译为“于是”例:①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3、代词,译为“你”、“你的”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的。)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①然后施行。(“然”指示代词,这样。)2、连词,表示转折,译为“然而”、“但是”等例: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连词,表转折,可是。译文: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3、语气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为“……地”例:①杂然相许。(“然”,……地。译文:大家纷纷表示赞同。)(2)用于词尾,译为“……的样子”例: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然”,……的样子。译为“对、正确”吴广以为然。(对的,正确的)【课堂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家无井而出溉汲()
(2)有闻而传之者()(3)国人道之
()
(4)丁氏对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之丁氏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夫君子之行C.学而时习之 D.闻之于宋君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从井里取水听到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应答,回答2.B3.(1)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2)(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4.示例: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启示:凡事应该先调查研究,面对纷杂的信息不能轻信,应该实事求是。【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井里取水。汲:从井里取水。(2)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闻:听到。(3)句意: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4)句意:姓丁的人回答道。对:应答、回答。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例句:结构助词,的;A.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B.结构助词,的;C.代词,指代“学”和“习”的具体内容;D.代词,代指这件事;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2)使:使用,指劳动力。于:在。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题干要求写出对本篇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本篇文言文中,丁氏原本告诉别人“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但是却被人传成“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并且闹到了国君那里。因此,答题时可以围绕“不要轻信谣言”这点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言论。【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课外阅读。王积薪①闻棋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东五南十二置子矣。”妇曰:“西八南十置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④。”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自以为不及也。至今棋图有焉,而世人终莫得而解矣。【注释】①王积薪:唐玄宗时的著名棋手。②逆旅:旅店。③媪:老妇,下文“妇”的婆婆。④伏局:这局棋认输的意思。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既灭烛()(2)可棋一局乎()(3)东五南十二置子矣()(4)尔败矣()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自以为不及也3.翻译下列各句。(1)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至今棋图有焉,而世人终莫得而解矣。4.欧阳修的《卖油翁》语言简洁,内涵隽永,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本文亦如此,那么,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已经,……以后动词,下棋放你2.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自以为不及也3.(1)王积薪的棋艺有成就,自认为天下没有跟他匹敌的人。(2)到现在两人对局的棋谱还留存世间,但是世人始终没有找到方法解开棋局。4.示例:王积薪曾“自谓天下无敌”,但听了一对速媳的对葬之后,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或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或强中更有强中手。)【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熄灯以后。既:已经,……以后;(2)句意为:和我下一局棋怎样?棋:名词动用,下棋;(3)句意为:在东五南十二位置放棋子。置:放,放置;(4)句意为:你输了。尔:你。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自以为不及也”意思是: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积薪暗记”主谓结构,应在“记”后停顿;“明日复其势”偏正结构,应在“势”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自以为不及也。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功成:功业成功,这里指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谓:自认为。敌:对手。(2)重点词语:至:到。有:存在。焉:兼词,于之,在世上。而:可是。莫:没有人。解:破解。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可知王积薪自以为棋艺功成,天下无敌,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自以为不及也”店主婆媳不仅能在暗夜说棋,而且每招每势都是王积薪所不及,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艺无止境、因而“学”亦无止境恶道理。据此可谈,强中更有强中手,在任何环境中都要虚心,要向内行人多多学习,有一点本领不要骄傲自满等。【点睛】参考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有一次他到京城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到现在两人对局的棋谱还留存世间,但是世人始终没有找到方法解开棋局。课外阅读。孔融妙对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京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③,乃通。文举至门,谓吏④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⑤,是仆与君奕世⑥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⑦后至,人以其语语⑧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局促。注①孔文举:即孔融,孔子后代,自小聪慧,官至大中大夫,后为曹操所杀。②司隶校尉:官名。③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俊才,有才华的人。清称,指清流,有声望的官僚士大夫。中表,指表兄弟姐妹。④吏:指门官。⑤师资之尊:师生之谊。指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经历。③奕世:累世,世世代代。⑦陈题:人名。⑧语语:前者读yǔ:后者读欲yù)。⑨了了:聪慧。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中的“诣”可以理解为“拜访”。B.“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中的“乃”可以理解为“于是、就”。C.“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中的“谓”可以理解为“告诉”。D.“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中的“对”可以理解为“回答”。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京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3.翻译句子。(1)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4.其实,回答那位客人的话语也不一定只此一种。如果考虑到不让人“局促”这一要求,怎么回答比较得体?【答案】1.B2.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3.(1)李元礼与客人们没有不对他感到不寻常。(2)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4.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B.“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意思是:中的“乃”可以理解为“到他家拜访的人,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亲戚才能通报进门”,“乃”可以理解为“才”: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本句句意为: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孔文举年十岁”点明时间,“随父到洛”点明事件,“时李元礼有盛名”说明李元礼负有盛名,“为司隶校尉”点明李元礼的官职。故可断句为: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1)重点词:莫:没有人;奇:感到奇异。(2)重点词:以:把;其:他,代孔文举;第一个“语”:话语;第二个“语”:告诉。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孔文举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让客人“大局促”,窘迫难堪。如果考虑到不让人“局促”这一要求,可谦虚客气了答谢客人,如:“谢谢大人指教,您的话非常有道理。我一定加强学习,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点睛】参考译文:孔融妙对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人,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亲戚才能通报进门。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就坐。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先君仲尼(孔丘)和你的祖先伯阳(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回答感到惊讶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见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小古文阅读。卖蒜老叟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注】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有删改)【注释】揶揄:出言嘲笑、讽刺。1.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文中的杨二与《卖油翁》中的陈尧咨都是仗着技艺高超的傲慢无礼之人。B.文中的卖蒜叟和《卖油翁》中的卖油翁都是大隐隐于市的高人C.文中的卖蒜叟艺高人胆大,最终毫发无损地教训了骄横的杨二。D.选文与《卖油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都只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2.将文中最能体现卖蒜叟对杨二态度的句子摘抄下来。杨二对卖蒜叟的态度前后又有何变化?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以拳打砖墙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B.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C.但见杨双膝跪地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D.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答案】1.D2.旁睨而揶之。杨二对卖蒜叟先是傲慢轻视,后来是畏惧哀求。3.C【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卖油翁》中通过表现精于箭术的陈尧咨骄傲自负来表现卖油翁的谦虚,技艺高超;《卖蒜老叟》通过表现精于拳术的杨二拳头陷于卖蒜老叟的肚子中来表现卖蒜老叟的能力,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都只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分析有误;故选D。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可知,在杨二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表现为“旁睨而揶之”。根据“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可知,杨二对待卖蒜叟很傲慢,认为卖蒜叟不能承受住自己的拳头,可见杨二对卖蒜叟先是傲慢轻视;根据“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可知,在杨二奋力向老人打去的时候,杨二的拳头陷入卖蒜叟的肚子中,不能拔出,于是跪地哀求;可见后来杨二对卖蒜叟畏惧哀求。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用/介词,凭借;B.助词,的/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C.副词,只/副词,只;D.表修饰,可不译/表转折,但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能够用我的死成全你的名声,死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于是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奋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回去了,始终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课外阅读。溥①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注:①张溥,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溥幼好学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2.翻译句子。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3.结合文意,说说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获得那些启发?【答案】1.喜好、爱好停止2.所读过的书(他)一定用手抄一遍,抄完朗读一遍后,立即焚烧掉。3.他是一个喜爱学习,又非常勤奋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把学习当做乐趣。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好:喜好、爱好。(2)句意为: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已:停止。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已,完;一过,一遍;即,立即。3.一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溥幼好学”说明他是一个喜爱学习的人,“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二问考查谈启示。要答好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在张溥的学习经历中,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进行论述。根据“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可知,张溥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可见张溥是多么的勤奋刻苦。我们应该学习张溥这种勤奋刻苦,不怕吃苦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有所成就。【点睛】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①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②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①君人:国君。②涓(juān)人:古代官中负责洒扫清洁的人,这里指亲近的内侍。③捐:白白浪费。④期年:一年。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遣之(遣:打发)B.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市:买)C.反以报君(反:通“返”,返回)D.千里之马至者三(三:好几匹。言其多,这里却是确指有三匹马。)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钱覆其口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B.而捐五百金
康肃笑而遣之C.古之君人
请求之D.涓人言于君曰
尝射于家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涓人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是为了让天下人认为国君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B.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得到人才,首先是重视人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C.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一直作为求贤、招贤的典型事例,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代许多怀才不遇之士所向往、艳羡。D.从国君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国君表面上求贤若渴,实则是一个目光短浅、见识浅薄之人。4.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答案】1.A2.A21.D3.(1)(我)所要买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要死马干什么),还白白浪费了五百金!(2)因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君遣之”句意为:国君就派他去了。遣,派遣。而非“打发”;故选A。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千里马;D.于:介词,对/介词,在;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D.根据文章第①段“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多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可知,君人“以千金求千里马”并“遣”涓人去买马,表现了君人求贤若渴、善于纳谏、信任下属的形象,并非“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理解有误;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词:生马,活着的马;安,怎么;事,做(这件事);捐,白白浪费。(2)重点词:期年,满一年;至,到。【点睛】参考译文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多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用五百金买一匹死马呢?”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能够买马,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好几匹千里马就到手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悬牛首卖马肉灵公①好妇人②而丈夫③饰者,国人尽服④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⑤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⑥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②妇人:宫内女子。③丈夫:成年男子。④服:穿。⑤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⑥内:指王宫内。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好:(2)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使: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3.说说灵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喜欢。派。2.于是下令让宫内不许女着男装。不超过一个月,国内就没有这样穿衣服的人了。3.灵公是一个知错能改、乐于纳谏的君王。【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好,喜欢。(2)句意:我让官吏禁止女人穿男人衣服。使,派。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使,派。服,穿。莫:没有人。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本文写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的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这种行为,人们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停止。晏子劝说灵公要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灵公采纳了晏子的进言,表明灵公是一个知错能改、乐于纳谏的君王。【点睛】参考译文:齐灵公喜欢女人穿男人衣服,全国的女人都这么效仿着装。齐灵公让官员禁止这种现象,他命令说:“发现有女子穿男子衣服的现象,就把她的衣服撕裂开,把衣带扯断。”街道上撕破衣服,扯断带子的女人比比皆是,但女人着男人衣服的现象却一点也没改变。齐相晏婴晋见齐灵公,灵公问他说:“我让官吏禁止女人穿男人衣服,甚至撕破着装者的衣带,可这种现象却一点没有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晏婴回答说:“国君你在宫内实行女着男装,而在宫外禁止,就好象商家在门上挂牛头而却在铺内卖马肉一样。你为什么不让宫内不这样着装,那样宫外就没有人敢这么穿衣服了。”齐灵公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下令让宫内不许女着男装。不超过一个月,国内就没有这样穿衣服的人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郡陈遗,家至①孝,母好食铛②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③焦饭,归以遗母。后值④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⑤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⑥归家,逆带以从军,战于沪渎⑦,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至:极,非常,②铛(chēng):一种铁锅。③贮录:贮藏。④值:正值,遇到。⑤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任吴国太守。⑥未展:来不及。⑦沪渎:水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 B.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C.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 D.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军入侵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先送回家,再随军出征。B.孙恩贼兵侵入吴郡的时候,袁山松马上出兵征讨。C.人们认为,陈遗能够存活下来,是对他孝心的报答。D.吴郡人陈遗是一个很孝顺的人。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2)遗独以焦饭得活。【答案】1.B2.A3.(1)(他)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回家后就给母亲。(2)只有陈遗依靠锅巴活了下来。【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句意为: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军人”为主语,“溃散”为谓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逃走”为谓语,“山泽”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根据“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逆带以从军”的内容可知,陈遗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了,选项“先送回家,再随军出征”的表述不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1)辄,就;贮,储存;遗,给予。(2)独,只有;以,凭借;活,存活。【点睛】参考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司马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③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注释】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指:同“旨”,主要的意思。③至:甚至。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自是手不释书(2)群儿戏于庭(3)众皆弃去(4)光持石击瓮破之2.翻译句子。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3.司马光有哪些特点?【答案】1.(1)放下。(2)在。(3)离开。(4)拿。2.(司马光)听(别人)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家后给家人讲述。3.勤学、机智、冷静。【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从这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不放手。释:放下。(2)句意为: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于:在。(3)句意为:其他的小孩子都离开了。去:离开。(4)句意为: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持:拿。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闻,听;爱,喜欢。退,回家。讲,讲述。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根据“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可以看出司马光的勤奋好学。根据“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可以看出他聪明智慧。根据“光持石击瓮,破之”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肯动脑筋、果断和珍惜生命。【点睛】参考译文:司马光七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这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不放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离开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课外阅读。诲学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①;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③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注释]:①器:器具。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③害:妨碍、影响。④念:思考。1.解释加点词。(1)玉不琢,不成器(2)人不学,不知道2.翻译句子。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3.文章用“玉不琢,不成器”来比喻“”4.玉不琢和人不学的后果是不同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不同在哪里?【答案】1.(1)成为
(2)道理2.不学习的话,就会放弃君子而沦为卑鄙的小人,怎么可以不认真思考呢?3.人不学,不知道4.玉本身有固定的特性,即使不经过雕刻成为玉器,也不影响它作为玉的特性;而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影响而改变,不学习,就会放弃道德修养而成为卑鄙小人。【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成:成为。(2)句意:(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道:道理。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舍,舍弃;为,做、沦为;念,认真思考、深思。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写就像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一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用“玉不琢,不成器”来比喻“人不学,不知道”。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可知,玉作为器具,有固定的特性,即使不经过雕刻成为玉器,也不影响它作为玉的特性;根据“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知,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影响而改变,不学习,就会放弃道德修养而成为卑鄙小人。【点睛】参考译文:(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物品,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器物,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选自《后汉书》,有删改)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而凤持竿诵经②妻还怪问,乃省结合文中内容,说说高凤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拿才2.高凤专心读书以至于雨水把麦子冲走,他爱读书、勤奋专注。【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持:拿;(2)句意: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麦子被冲走了)。乃:才。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可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知道小麦被冲走了。表现了他爱读书、勤奋专注的形象。【点睛】参考译文:高凤,字文通,他们家以种田为生。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在庭院里晒着麦子,让高凤看护鸡(以防鸡吃了麦子)。正值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麦子被冲走了)。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①歆辄难之:华歆感到为难。②宁可以急相弃邪:怎么可以因为事态的紧急而抛弃他们呢?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王欲舍所携人:
②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依据原文,请你判断华歆、王朗谁优谁劣?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案】1.舍:舍弃;以:凭借。2.我认为是华歆优王朗劣。理由是: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胆小怕事。【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句意: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舍:舍弃;②句意:世人也借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以:凭借。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华歆优王朗劣。根据“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可知,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时,华歆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到了危急关头,华歆也没有抛弃“欲依附者”,可见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根据“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可知,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点睛】参考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舍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事态的紧急而抛弃他们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借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君与家君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B.天又雨,公将焉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C.乃往,身自罢之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D.魏于是乎始强
强人所难(现代汉语词典)2.请翻译句子“是日,饮酒乐,天雨。”3.从魏文侯冒雨亲自去取消约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A2.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高兴,天下起雨来。3.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期:约定/约定;B.之:到/代词,它(他);C.乃:于是/才;D.强:强大,强盛/勉强;故选A。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是(这)、雨(下雨)”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依据“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可知,魏文侯非常高兴地与百官饮酒,天突然下起雨来。魏文侯还要出去跟虞人赴约的故事,表现了文侯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君。【点睛】参考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将要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便前往。亲自停止了宴席。魏国从此变得强大。阅读下面文言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能计量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昭通学院《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传递过程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市值管理中财务透明度的提升策略研究
- DB2201T 64-2024 梅花鹿布鲁氏菌病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
- 职业导论-房地产经纪人《职业导论》真题汇编1
- 房地产经纪操作实务-《房地产经纪操作实务》押题密卷2
- 年度培训工作总结
- 119消防安全月活动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废塑料编织袋回收与再生PE膜合同3篇
- 关于提升高寒缺氧气候条件下队伍综合救援水平的思考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中考数学一诊试卷(附答案解析)
- 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传承中医文化弘扬国粹精神课件
- ASME材料-设计许用应力
- 吸痰护理操作
- 室内灯光设计总结报告
- 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的护理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计算题及答案
- 第十七章-阿法芙·I·梅勒斯的转变理论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汇报课件
- 档案基础业务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