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敕
学
计
O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
1.昼夜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
体东升西落现象。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
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
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
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
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
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
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
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
[态度责任]
L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
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
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会发生什么现
象呢?(出示同一地点白天与黑夜的图片)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呢?(交替、循环)
2.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地球的运动。
(1)作出假设。
①谈话:我们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成因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个学
术讨论会,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
楚。
1
②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由。
③假设:太阳的东升西落可能是由于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2)实验观察。
①出示实验方法:
A.一名学生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
B.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
定自己是地球,规定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地进行顺时针(自东向西)
和逆时针(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
②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1页中。
(3)得出结论。
①讨论: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②小结: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4小时。
2.模拟昼夜的形成。
(1)提出问题。
引导: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
(2)作出假设。
假设: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3)实验观察。
①讲述实验方法:
A.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粘上橡皮泥做的小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使地球仪
被照亮一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区域。
B.将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观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②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4)得出结论。
①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推想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②小结: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
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L引导: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判断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
2.提示: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两个城市的东西位置来思考。
3.判断:学生进行判断。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理由。
【学习背景】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
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地球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照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
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
为参照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小时15
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自转角速度为每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
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
不同的地方时间,还有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等现象,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昼夜形成的原因等
知识提供了基础。
【教学后记】
2
2.地球、月球和太阳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之
后,进一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
两个活动。活动1“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指导学生认
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地球的公转、月球的公转和自转。活动2“认识地球的引力”
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地球的引力。应用与拓展'‘自制重锤”旨在通过制作、
观测等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什么是重锤及其使用方法,体验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
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
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
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
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L能描述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
2.能描述地球的公转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3.能说出什么是地球引力。
4.能举例说明地球引力作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1.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
1.能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
3.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态度责任]
1.能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用新的思路、新
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
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
三球仪、白纸、铅笔、计算器、直尺、圆规、铁丝、橡皮泥、钳子、健子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儿歌:“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
了J)想一想,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的相对大小是怎样的?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
(二)观察模型,感知事实
1.讲述:人们为了模仿自然界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
球仪。(出示三球仪图片)三球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小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
离地球近的小球体模拟的是月球。通过三球仪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
2.出示观察要求:
(1)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谁大谁小,它们之间的相互距离是怎样的。
3
(2)转动三球仪观察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月球是怎样运动的。
(3)观察地球在运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哪儿。
3.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或评价。
(三)制作模型,理解事实
L引导:通过观察地球仪,我们只能初步感知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而
实际上它们的大小和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根据有关数据,(出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
一些相关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一个三球模型来进行理解。
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地球的直径(12756千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384403千米)都看作1厘米,把月
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应数据。
(3)选择合适材料分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模型。
(4)寻找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球模型。
3.制作:学生分组设计、制作三球模型,并将三球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和三球模型图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四)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L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大小及
相对运动方式。
2.播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及地球、月球运动方式的视频。
3.小结: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
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
球的背面。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传说在三百多年前,牛顿正在苹果树下看书,忽然树上一个苹果落下来掉到地上。他
想,为什么苹果一定要落到地上,而不“落”到天上呢?是啊!人们不管住在地球的哪个地方都
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二)实验观察,获取信息
1.讲解实验方法:
(1)手持乒乓球、毯子、橘子等,松开手让它们自然地下落。
(2)连续试几次,观察它们下落的路线是怎样的。
2.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三)分析信息,形成知识
L讨论:为什么物体总是向下落?是什么力把物体拉下去的?
2.阅读: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归纳活动结论。
3.播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和重力。
(四)拓展延伸,制作重锤
1.引导:我们知道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
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人们根据重力这一特点,发明了重锤,用来检验墙壁等
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出示重锤)大家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也来设计制作一个重锤,
体会其中的奥秘。
2.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制作重锤的方案,教师提示学生选择的锤一定要质量大、体积小。
3.制作: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4.检测: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重锤检测教室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
4
5.交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重锤,说说自己制作重锤和利用重锤检测物体与地面是否
垂直的体会。
【学习背景】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恒
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从北天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根据日出东方
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自西向东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轨道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平均线速度每秒30千米。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自转
轴对于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夹角为66°33',而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不论在轨道的哪一点,
自转轴总是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即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地球就是这样一面自转,又一面侧着身
子公转。
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都是27.3日,因此它总是以
同一面对着地球。
人们为了模仿自然界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球仪。三球
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以照亮地球和月球。地球倾斜着在轨道上绕日旋转,月
球绕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相交成一个角度。这样就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
学生在中年级时己经认识了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了
解了月球表面的概况,这些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奠定
了基础。
【教学后记】
3.四季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本课设计
了一个主要活动“探究四季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形成与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有关。应用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制作、观
测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
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四季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归纳出四季的成因。
2.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能举例说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
响。
[科学思维]
L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
1.能从四季的事物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5
3.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获取有关四季形成的信息。
4.能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
1.能对四季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
地球仪4个、灯泡1个、立柱(小棍)4根、塑料条(带刻度)4块、同一地点四季图片4
张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四季图片)这组四季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知道了四季的特点及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于四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提问: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分析思考,作出假设
1.讨论:
(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
2.假设:四季形成可能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三)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L播放:实验方法的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2.汇报: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
(1)照实验图片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
(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在立柱所在位置(背
对灯光的一侧)粘上一条带有刻度的塑料条。
(4)让台灯逆时针慢慢动起来,地球仪跟着自西向东转动,注意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北,观察
立柱影子的长度。
3.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4.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要注意安全,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
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6.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四)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1.讨论:
(1)随着“地球”公转,在不同季节的位置上,立柱的影子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播放:四季成因的视频。
3.小结:四季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五)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认识圭表。
讲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
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时分,杆影的长度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夏季短、秋季中,冬季长,春季中。这种变化规律每年循环一次。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测
定季节和年的圭表。圭表由两部分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卧在正
南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
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
6
2.制作圭表模型。
(1)出示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垂直钉一个大钉子,钉子为表,木板为圭。
(2)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圭表模型。
3.使用圭表模型观测影子长度。
(1)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用圭表模型观测一年中24个节气日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
(2)观测:正午时,将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
尺子量出钉子的影长。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3)评价:每两个月对学生的观测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价。
【学习背景】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又称太阳高度角。在任
何地点,进入晨昏线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为最低,这时的太阳高度为0°。一天中正午时太阳在
天空的位置最高,这时的太阳高度最大。一年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春
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居中。太阳高度较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多,温度就高;
太阳高度较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少,温度就低。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33,的夹角。由于地轴的倾斜,
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太阳高度较大,地
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较多;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气温较高。
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
短夜长,气温较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小逐渐变大,气温逐渐由低到高。由于地球围绕太
阳公转,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学生在低、中年级已经认识了太阳的位置、四季变化现象、一天中气温和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等
内容,这些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季的成因提供了基础。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科技革命的影响
4.认识科技革命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制造技术、运输技术、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生化
技术、通信技术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重大发明和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
化。本课设计了一个主要活动“认识科技革命的影响”,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
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科技革命以及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等产生的影响。应用与
拓展“设计未来的通信方式”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设计等活动,引领学生设计一款未来的通
信产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设计、技术实践的能力。通过本课
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
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
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举例说明不同时代的工具和科技产品的特点。
2.能说出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
7
3.能说出某些科技产品可能会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思维]
L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2.能对探究过程与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
1.能从不同时代同类科技产品的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科技革命的信息。
3.能用概念图、时间轴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态度责任]
1.能对科技革命的影响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能意识到人类的好
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技革命发展的动力,同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师准备】
关于科技革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科技革命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选择问题
1.引导:(出示教材第13页三幅照明工具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是什么工具,它们有
什么特点?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是从古至今,照明工具的演变。从原始人钻木取火用火把
照明到现代既节能又环保的LED灯,人类的照明方式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像电灯这样,能够使人类生产和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发明和技术称为科技革命。科技革
命有哪些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2.讲述:科技革命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让我们从农业时代(从原始人由群居转变为
定居至18世纪末)、工业时代(从18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信息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至今)分别来认识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出示研究主题,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1)不同时代有哪些重大发明?是谁发明的?
(2)不同时代的工具和科技产品有什么特点?
(3)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4.交流:学生分组交流想要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互相借鉴,最终确定要研究的
主题。
(二)掌握方法,搜集证据
L引导:同学们都选择了想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浏览网页、观看电
视等方式来搜集信息。
2.出示:教材14T5页第一和第二小组资料的图片案例。
3.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课前搜集的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资料。
(三)整理信息,分享交流
L引导:我们需要对搜集、阅读的资料进行整理,并采用某种方法将资料呈现出来。
2.整理:学生对阅读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表格、资料卡等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各小组代表轮流展示记录整理后的资料卡等,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修正。
4.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分为几类?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给通信技术的发展排序。
(1)提问: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传递信息的方式。请你观察下列图片,根据通信技术
的发展进行排序,并说明依据。
8
(2)出示:喊话、骑马、驿站、烽火、飞鸽传书、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图片。
(3)排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序。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认识时间轴。
(1)引导:(出示空白的时间轴)同学们,我们研究事件时,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
地把各个历史事件呈现出来,这种方法就是时间轴。请观察时间轴有什么特点。
(2)讲解:时间轴就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
记录体系,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中的事物发展系统化、完整化、
精确化。要求学生把搜集到的重大发明的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
(3)作业:课后利用时间轴的形式对通信的发展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科技革命,关于科技革命你都知道了什么?
2.提问: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提示学生:影响一般是
指两方面,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二)呈现信息
1.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时间轴,请你说一说什么是时间轴。(出示通信技术发展的时间
轴)时间轴就是把某方面的事件通过时间的顺序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再运用图
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下面让我们利用时间轴来呈现历史上的重大发明。
2.呈现:学生分组利用时间轴呈现历史上的重大发明。教师巡回指导。
(二)得出结论
1.展示:指定学生进行展示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讨论:
(1)举例说明科技革命是怎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变化的。
(2)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都有哪些正面或负面影响。
3.总结:通信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递速度更快、距离更远、使用更便捷,缩短了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使人们交流更方便。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出行、饮食、购物、
工作等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运输技术的变革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极大地缩短了
区域之间的通行时间,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技术也有负面影响,比
如网络诈骗、环境污染等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
(四)拓展延伸
L引导:人类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的通
信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交流更方便,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通信技术日新月异,
让我们想象一下未来的通信是什么样的呢。
2.任务:如果我们与国外的小朋友交流,希望通信工具有什么功能?根据想象,设计一种具
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并把方案记录下来。
3.设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
4.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根据其他学生提出的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学习背景】
重大的发明或技术一般称为科技革命或技术革命,它一般具备以下特点:(1)技术的突破性。
该技术是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2)广泛的渗透性。该技术
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3)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对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从古至今,技术发生过这样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智人从采摘时
代进入农业社会,其原因就是智人产生了具有人类社会意义的语言,掌握了农耕技术和饲养技术,
人类由群居或穴居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方式,形成了村落和集镇;第二次是人类掌握了金属冶炼
9
技术,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第三次是诞生于英国的工业
革命,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随后人类进入了以电力和内燃机的
发明为标志的电气化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
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
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和推进,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也是一场技术革命。
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智能时代(信息时代),对
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课教学过
程中一定要注意渗透科学技术史的教育。例如,认识农业时代的工具特点,认识农业时代的科技
产品;认识工业时代的工具特点,认识工业时代的科技产品;认识信息时代的工具特点,认识信
息时代的科技产品等。尤其是要认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科技创新与发明,如电的发现和电灯的发
明、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等。
从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剪刀、螺丝刀、高铁、生态建筑等技术领域
的相关产品,体会到技术产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密、由简单机械到复杂机器的发展
过程;从生活经验看,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的产品;从探究能力来看,学生已经
形成了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证据的技能。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后记】
5.水污染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科技革命的影响之后,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本课
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认识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目的是通过实验、考
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水污染的原因与危害。活动2"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目的是通过
观察、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
环保意识。应用与拓展“设计水质净化装置”目的是通过设计、制作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水质
净化的原理及净化过程,知道水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净化,适当改善水质,提升学生技术实践
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水污染
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注重证据,乐意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
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说出2-4个水污染的事件或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3.能举例说出哪些科技产品可能会造成水污染。
4.能说出防治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科学思维]
1.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概括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2.能采用幻灯片、网页、建议书等形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10
[探究实践]
1.能从科技产品与水污染现象相联系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水污染研究计划。
3.能通过考察、实验、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水污染的原因等相关信息。
4.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态度责任]
1.能对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3.能尊重证据,并实事求是地记录获取的证据。
4.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能意识到科学
技术具有两重性,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水污染的相关资料、制作水质净化装置的材料等。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1858年,第一台洗衣机诞生。现在,洗衣机已经成为亿万家庭非常重要的生活帮手。
洗衣机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近几年,某地不少河道受到严重污染,
经调查,造成这些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竟然是洗衣机。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提问:洗衣机为什么会造成水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都有哪些呢?
(二)制订计划,搜集信息
1.引导: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污染的现象有些是自然形成的,还有很多是人类活动造成
的。生活中有哪些水污染现象?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呢?让我们通过实地考察
来获取信息吧!考察前请同学们参考(出示教材18页第一组的考察河流的情境图)图中第一组的
XX河流考察情形,设计本组的活动计划。
2.设计:学生在小组内制订考察计划。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讲解考察方法:
(1)看,套,河流中的水是什么颜色,水面是否有漂浮物等。
(2)找一个瓶子,用绳子把它绑在长棍的一端,从河流中取一些水样。可以到河流不同的地
段进行考察,采集多个地点的水样,以便进行观察或检测。
(3)看一看,河道中是否有污水排放口,排放的水是什么样的,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河道
两旁有没有生活垃圾等。
(4)可以采用拍照、摄像、笔录等形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注意事项:考察活动必须有成人带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不准单独行动;只在河岸边
活动,不准到水边活动。
5.考察:学生分工合作,按照活动计划到实地进行考察。(如不能进行实地考察,建议采用搜
集资料等其他方法获取证据。)
(三)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L观察:观察采集水样的色度、浑浊度、气味和肉眼可见物等,用水质分析检测仪进行分析、
检测。
2.整理:学生在小组内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将整理的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6页中。将整理的信息采用网页、幻灯片、资料卡等形式呈现出来。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1)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污染源可以分为几类?
(2)这些污染源与人类科技发展有什么关系?
11
(3)水污染对植物、动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5.小结:先进的科技产品在给人类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水污染。
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
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
化肥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
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这些有害物质,一方面会影响鱼类和其他水
生生物的生长,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另一方面会造成水质恶化,使水源失去使用价值,
从而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态的平衡。
(四)解释现象,拓展应用
L提问:洗衣机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指定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
进行补充与评价。
2.作业:搜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确定任务
L提问:水污染严重危害着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水污染呢?
2.讲述:根据本地水域的实际情况,让我们以建议书、倡议书等方式,为环保部门建言献策,
倡议全社会都来参与水资源的保护与水污染的防治。
(二)掌握方法,整理信息
1.讲解:建议书、倡议书一般都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组成。标题一般要
能概括正文的内容或直指主题,如“关于XX河水污染防治的建议书”;称呼可依据建议或倡议的
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正文就是建议或倡议的内容,要先写清问题、原因和目的,再写建议或
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条书写;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建议者或倡议者的学
校、班级名称,并署上日期。可以参考课本上的建议书案例。
2.写作:学生分组撰写倡议书或建议书,并将结果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三)交流分享,反思评价
1.交流:小组轮流展示建议书或倡议书,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
对自己小组的建议书或倡议书进行修改和完善。
2.小结:同学们可以将选出的建议书寄送给当地的环保部门,倡议书可以张贴在校园、社区
的宣传橱窗里,让我们主动从自身做起,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L引导:日常生活中,当水受到污染或水质不够好的时候,人们会利用城市的污水处理厂、
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家庭的水质净化系统或净水器(机)、鱼缸的过滤系统等对这样的水进行处
理。这些设施或装置怎样改善水质呢?让我们先设计制作一个水质净化装置吧!
2.设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3.制作:小组分工合作,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半成品材料进行制作,然后用自制的装置
进行实验,将净化过程及效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教师适时巡回指导。
4.评价:组织学生展示制作的水质净化装置,并按照标准进行评价。(“制作”活动安排学生
课下完成;“评价”活动可安排在下节课进行。)
【学习背景】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
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造成水
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最大的是人为污染。
水污染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这些污染物按来源不同可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
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工业废水是水域最主要的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
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水有两大特
12
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生活污染源主要是
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
磷、硫多,致病细菌多。三大污染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现代科技产品产生的。应该说,科学技
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但也同时造成了比
较严重的水污染。
水污染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加以防治。综合防治主要是自然净化、人工处理和综合利用相结
合,以及推行工业闭路循环用水和区域循环用水系统,发展无废水生产工艺等。
污水处理一般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主要用于处理水中的悬浮物;化学法
主要用来处理水中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如在酸性污水中加碱中和,在含氟的污水中加入漂白
粉,使有毒的氟化物变为无毒的物质;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处理废水的方法,例如,有
的细菌可以把水中的碳氢化合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的细菌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农药。
六年级学生对水污染现象并不陌生,他们经常会观察到水污染现象,知道应该保护地球上的
水资源,但不太清楚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以及水污染与科技产品的关系。本课之前,学
生已经学习了科技革命的影响以及水的相关知识,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这些
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学后记】
6.空气污染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1"探究空气污染的原因”目的是通过
观测、实验、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使用某些科技产品是造成空气污染
的主要原因。活动2“空气污染带给生物的影响”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活动,指导
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带给人类、动植物的负面影响。活动3“争做环保小卫士”目的是通过撰写调
查报告、倡议书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举措。应用与拓展
“探究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目的是通过实验等活动,引领学生了解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容易形成
酸雨,危害植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植物死亡。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
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利用新
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的兴趣;树立学生注重证据、作出
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形成保护
环境、防治空气污染的意识。
本课重点是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和产生的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说出*通工具、制造工厂、建筑施工、日常生活等活动排放的有害、有毒物质会造成空
气污染。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空气污染对生物造成的不良影响。
3.能说出2-3条防治空气污染的举措。
4.能认识到人类某些活动会造成空气污染,形成防治空气污染的意识。
[科学思维]
L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
2.能用调查报告、倡议书等表述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3.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和总结性评价。
13
[探究实践]
1.能从空气污染与汽车限行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进行假设。
3.能通过观测、调查、阅读、实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
4.能用概念图、科学语言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态度责任]
1.能表现出对造成空气污染原因进行探究的兴趣。
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探究方案。
3.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他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
课件、空气质量传感器、醋、一杯自来水等。
【学生准备】
课前调查有关空气污染的现象、《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引导:近年来,雾霾持续影响北方多地,使得空气质量下降。为此,许多城市采取了大规
模的汽车限行措施,公交车也逐步更换成电动汽车。(出示雾霾中汽车行驶和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
汽车的图片或视频)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提问:汽车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吗?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空气污染?
(二)联系生活,作出假设
L引导: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很多,除天气因素外,还有很多是人们使用各类科技产品造
成的。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并结合下图(出示教材21页的概念图),说一说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
有哪些,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2.假设: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可能与人们使用科技产品,如汽车、煤炉灶、采暖锅炉等排放
的气体及生活垃圾,工厂排放的废气、烟尘,建筑施工产生的扬尘等有关。
(三)制订计划,收集证据
L讲解:我们可通过观测、实验、调查等方法来获取科学事实。活动前,我们需要制订一个
详细的计划。在制订计划时,需要明确以下要素:①调查的对象,即明确要调查哪种科技产品会
造成空气污染;②调查的地点;③记录的方式,如录像、数据表格等;④调查的过程和步骤。
2.设计:学生在小组内制订活动计划,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3.汇报:组织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活动计划,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补充,最后形成统一的
几个方案。
4.收集:学生分组收集信息。(建议访谈、查阅资料、实验等内容,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
(四)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L整理:学生在小组内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3.讨论: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小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向空气中排放对环境有害、有毒的物质会造成空气污染,这
些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工具、制造工厂、建筑施工、生活垃圾等。
(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争做环保小卫士。
(1)引导:我们了解了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那如何防治空气污染呢?让我们开展“争做环
保小卫士”活动,提出合理的空气污染防治方案,为防治空气污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撰写:学生分组撰写倡议书,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建议课前布置学生
搜集一些防治空气污染措施的资料。)
(3)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防治方案,并进行相互评价。
14
2.课后调查。
作业:搜集“空气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选择主题
1.提问:空气污染会对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2.出示研究主题:
(1)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2)空气污染对农作物生长有哪些影响?
(3)空气污染对动物会造成哪些影响?
3.交流:学生分组交流,确定本组想要研究的主题。
(-)分组整理,呈现结果
1.引导:同学们都选择了想要研究的主题,课前也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电视等途径搜集
了相关资料,下面同学们在小组内阅读和整理资料,采用某种方法(如幻灯片、宣传画等形式)
将资料呈现出来。
2.整理:学生分组整理,并采用某种方式呈现资料。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结果,得出结论
L展示:指定小组代表展示整理后的资料,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讨论:空气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3.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活动结论。
4.小结:空气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植物减少造成植食动物缺少食物,
从而引起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断裂等;也会造成间接影响,如酸雨会造成土壤酸化,间接影响植
物生长等。
(四)实验探究,拓展延伸
L讲述: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
害气体大量增加,它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并随着降雨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
酸雨。酸雨也是空气污染的结果。酸雨对植物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酸雨对植物
的影响。
2.讲解实验方法:
(1)取一株室内植物,在三片叶子的表面涂上醋,另外三片叶子的表面涂上水。
(2)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观察叶子的变化。
3.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24小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讨论:叶子变黄说明了什么?根据实验结果,请你推想自然界下酸雨后会对植物造成怎样
的影响。
6.小结:受到酸雨侵蚀的植物器官会产生褪色、伤斑等现象。酸雨甚至会造成植物个体死亡
或植物种群消失。
【学习背景】
虽然空气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但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还是比较恒定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有害的物质就会随着工厂的废气、汽车的尾气等排放到空气中。当这
些进入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量超过了空气所能净化的量时,就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受到污染
的空气将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般说来,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烟雾两大类,而这两大类污染物则主要是由下面四
种类型的污染源所产生的:
(1)煤炭型污染源。煤炭型污染源向空气中排放的主要是烟雾、灰尘、二氧化硫等。
(2)石油型污染源。石油型污染源主要是指各种机动车和各种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工企业
产生的污染物。石油型污染源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等。
15
(3)混合型污染源。混合型污染源主要是指由煤炭和石油在燃烧和加工时产生的混合型污染
物。
(4)特殊型污染源。特殊型污染源主要是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向空气中排放和发生意外事
故释放的废气,如金属蒸气、酸雾或氟化物等。
六年级学生对雾霾天气、汽车限行措施并不陌生,但他们对于汽车为什么会造成空气污染,
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空气污染并不清楚。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围绕探究性
问题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这都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
7.蝙蝠和雷达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活动1"蝙蝠捕食的奥秘”目的是通过观察、
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蝙蝠靠超声波进行捕食的过程。活动2“雷达与蝙蝠”目的是通过阅
读、查阅资料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发明、发展的过程。应用与拓展”制作简
易照相机”目的是通过制作、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照相机与眼睛结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认识某些科技发明与自然界中原型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证据、
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形
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雷达的发明与蝙蝠捕食过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能说出蝙蝠捕食的过程和雷达发现目标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举例说明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3.能说出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推动雷达的发明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力。
[科学思维]
L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2.能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铝合金模板工程安装与环保评估合同4篇
- 2025年盆景市场推广与销售合作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设计咨询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铝扣板吊顶施工与维护一体化服务合同协议
- 2025游泳馆会员卡年度健康体检及运动康复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净身出户离婚协议书模板与婚姻律师团队全程支持服务协议3篇
- 上海建筑工地劳务合作协议样书
- 2025年度个人物流运输承包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私立学校教师聘用合同范本(创新教育版)
- 眼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课件
- 小学网管的工作总结
- 2024年银行考试-兴业银行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泵站运行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 2024届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SYT 0447-2014《 埋地钢制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 弧度制及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 瓦楞纸箱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 DB32-T 4004-2021水质 17种全氟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清现行)
- DB15T 2724-2022 羊粪污收集处理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