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口分布格局演变与形成因素实证探析9900字(论文)】_第1页
【地方人口分布格局演变与形成因素实证探析9900字(论文)】_第2页
【地方人口分布格局演变与形成因素实证探析9900字(论文)】_第3页
【地方人口分布格局演变与形成因素实证探析9900字(论文)】_第4页
【地方人口分布格局演变与形成因素实证探析99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方人口分布格局演变与形成因素实证分析目录TOC\o"1-3"\h\u53681.绪论 摘要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利用2000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选取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等指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Excel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结合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与分析,探究了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演变与形成因素。结果表明:①广东省人口密度呈现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②珠三角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东翼、西翼与北部山区人口增长缓慢;=3\*GB3③影响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因素。关键词:人口分布格局;形成因素;广东省1.绪论1.1研究目的人口分布格局,是指一定时间截面上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二战以来,西方学者中出现了一个地理空间分析学派,这些学者在人口分布的研究当中通过使用数量方法来研究,他们提出来一系列相关理论模型来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如Clark模型[2]、异速生长模型[3]、Berry模型[4]以及多核心模型[5]。中国的城镇化已经发展30多年,人民外出打工造成的人口流动,一方面推动了国家城市化,可是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城市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国家出于制定相关政策以更好管理人口流动,每隔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用来把握人口流动的趋势。伴随着最近几次人口普查的完成,国内对于人口流动,人口格局等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果[6]。现在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完成,整合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完成最新的广东省流动人口变化研究变得至关重要。目前学者的研究尺度较大,多以全国和一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对于广东这种省级的人口格局探究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结果大多参照统计年鉴数据,而人口普查数据比年鉴数据更加精确更加细致。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排名第一的大省,研究清楚他的人口分布特征显然是一个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基于第五、六、七次普查和统计年鉴数据,探究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与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广东省人口发展和区域经济布局提供理论依据。1.2研究意义广东省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存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和空间再分布过程,这对国家如今和未来的城镇体系、城乡结构以及经济状况必将造成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所以,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资源基础,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究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因素,对于兼顾处理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创建人口均衡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3研究现状1.3.1概念研究人口分布格局,是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情况。人口分布格局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环境与人类长期彼此影响的结果。。因此,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也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7],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3.2人口分布格局演变研究国内学者对人口分布格局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马颖忆和陆玉麒(2013)研究得出,1990年以来,江苏省人口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苏南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人口密度较低的主要是盐城、宿迁、淮安和苏南的部分县域,到2000年,苏北地区除盐城、淮安等市区外,其余地方人口密度都偏低[8]。杨超等(2018)学者利用2000年和201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区县层面的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流动人口演变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10年安徽省总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市级区划单元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在合肥市市区及其周边区县和皖江以南城市带地区存在集聚化的趋势,但真正的集聚区并未形成,而省外流动人口则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值集聚区,均位于靠近江浙的安徽省域东部省际边缘区[9]。邓楚雄等(2017)对湖南省人口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后指出,自1982年起湖南省人口密度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且人口密度自核心圈向外减少;从人口密度分布范围来看,高数值区域扩大,中数值区域变小,低数值区基本保持不变;从人口地区分布差距来看,人口地区分布差距整体变大,表现在相同时间段里低、中、高数值区的人口密度增长渐次增加[10]。黄登科和赵宇鸾(2016)选取贵州省县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对贵州省人口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提出贵州省人口分布重心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逐渐向西部迁移,在2009年迁移距离减小,分布重心的位置逐步稳定,贵州省县域人口和GDP变化热点区呈现集聚特征,进一步向黔中地区集聚[11]。也有学者对特大城市群的人口分布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如刘爱华和邹哲(2016)对天津特大城市的研究表明,特大城市人口的分布呈现同心圆结构,城市内圈人口密度最大,由内向向外人口密度逐渐减小[12]。有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臧磊等(2013)的研究表明,特大城市距市中心20公里处存在城镇化程度最高,20公里以外地区人口密度飞快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大致呈同心圆圈层分布[13]。发达国家和区域的大城市人口集中在市中心,自中心向外逐渐扩展减少[14]。以单个中心形成的城市进入后期会产生各种各样矛盾,所以这些城市都会选择在主城区附近新增卫星城或新城区以缓解老城区问题,最终这些城市会演变成多个中心分布的格局。周春山和边艳(2014)对广州市人口分布格局研究后发现,市中心人口密度出现缓慢下降,近郊区人口密度较以前有较多增长,尤其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增长更为明显;人口空间分布由“峰值单中心+外围小中心”结构演变为“扁平化多中心+外围小中心”结构[15]。上海和北京等国内特大城市近几年也表现出中心城区人口向外围流散,城市结构逐步演变为多中心结构的情况,如钟少颖等(2015)研究提出在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接壤地带和以高碑店为核心的朝阳和通州区的走廊地带形成了人口快速增长的两个副中心,在总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采取多种政策强化副中心的建设[16]。马淇蔚和李咏华(2016)对杭州城市人口分布格局研究得出杭州人口分布格局的空间特征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核心—边缘”的递减特征及“圈层—分异”的结构特征并且动态特征表现为“峰值下降—中心偏移”的满溢特征、“内城渗漏—外延增长”的交互特征[17]。1.3.3人口分布演变的研究方法目前,分析人口的数据来源都是地区的统计年鉴或者是人口普查结果;在研究指标方面,表现人口分布最直接的数据指标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部分研究还使用了人口迁移度,人口重心等概念。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往往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对各大城市群及省级行政区域进行人口分布演变研究,如邓楚雄等(2017)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等方法研究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南省的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也有学者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人口数据,如王钊等(2015)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在分析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数据间的定量关联基础上,模拟出江苏省2012年格网尺度上是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并利用空间变差函数探讨格网尺度下的人口格局机理[18]。此外,还有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来探究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趋势,如吴连霞等(2018)采用ESDA中的LISA与冷热点分析法分析县域尺度下的人口空间分布,并采用GWR深入分析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城市空间集散度,从而揭示江苏县域人口差异[19]。在此基础上,在数据满足一定的条件时,还可以使用克里金插值法与半变异函数来研究人口问题,如车冰清和仇方道(2015)基于镇域尺度利用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运用半变异函数等方法来探析江苏省人口时空分异特点,并揭示其空间演化机理[20]。1.3.4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人口格局的变化本质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带动效应。主导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而公共服务水平与当地基础设施服务也起到了重要影响。车冰清等(2017)研究指出影响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经济差异,人们选择背井离乡就是为了谋取更高的收入。产业是吸引流动人口集聚的主要因素[21]。从人口迁移的构成条件来讲,从决策到完成一次人口流动,人们更多会考虑交通便捷性与经济性[22]。马颖忆和陆玉麒(2013)的研究指出影响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因素主要有历史发展基础,社会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自然增长和区域发展政策等几方面[8]。汪思言等(2014)对珠江流域城市群人口分布研究发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交通条件因素等[23]。目前学者的研究尺度较大,多以全国和一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对于广东这种省级的人口格局探究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结果大多参照统计年鉴数据,而人口普查数据比年鉴数据更加精确更加细致。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排名第一的大省,研究清楚他的人口分布特征显然是一个重中之重。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探究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与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广东省人口发展和区域经济布局提供理论依据。1.4研究方案1.4.1研究思路主要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发,比较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综合分析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演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流动人口迁移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因素。1.4.2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人口普查,统计年鉴数据。具体包括《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第五次人口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1.4.3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Excel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与分析,描述和解释了广东省人口分布和城市空间的变化和特点。2.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演变2.1广东省人口的规模及其变化21世纪以来,广东省人口稳步增长。具体来说,2019年底广东省常住人口11521万人,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091万人。单位:万人单位:万人图12000年-2019年广东省年末常住人口总量变动图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第五次人口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图1显示,2000年-2005年与2011年-2019年两个阶段广东省人口总量增长比较稳定,人口同比增长率保持在0.5%~1.5%之间。2006年~2010年期间广东省人口总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出现2006年与2010年两个小高峰,这是因为在广东省十一个五年计划指导下,吸引外来人口迁入,人口总量增长迅速。因此从2000年~2019年广东省人口增长趋势图来看,未来广东省人口仍会继续增长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2.2广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态势及其变化2.2.1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差异广东省有19个地级市和两个副省级城市,因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等影响,造成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可以将广东按照经济区域划分成珠三角,山区,西翼,东翼四个区域。珠三角区域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肇庆、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座城市,这些城市位于珠江口三角洲平原,临近香港、澳门地区,又具有天然优良港口,交通便利,水陆便捷。因此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要比东翼、西翼和山区城市更高。经济的发展也带给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受到吸引集聚在这里。2019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总量6446.8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5.96%,其中(见表1)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人口密度最大。而北部山区身为广东省的不太发达地区,不仅是经济落后地区,也是自然环境脆弱敏感区,发展受限,因此山区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五市人口密度较小,自六次普查以来十年间人口密度增长不明显。东翼与西翼主要是西南-东北走势山脉和丘陵,平原面积偏少。条件恶劣的石灰岩地带分布在这些地区,造成较为困难的发展人口和经济,因此这些地区除了位于少数平原地带的龙头城市外,人口密度大多较小,那些龙头城市如汕头、汕尾、湛江受到地形条件限制,人口密度在十年间增长偏小。表1广东各市人口密度数据来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20年统计年鉴》市六普2019年增长数人/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广州圳市520167301529珠海市9201182262汕头市26112744133佛山关市15316613河源市1871969梅州市2672758惠州市40542015汕尾市55757215东莞市3334343399中山门市46848517阳江市31032919湛江市52859062茂名市50956051肇庆市26028222清远市1942039潮州市8498589揭阳市1122116543云浮市30332724图22000年~2019年广东人口密度空间变化图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人口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人口,衡量地区人口密度重要指标。一个区域人口密度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图2得知,广东人口密度逐年增长,比较珠三角、东翼、西翼、北部山区四个经济区域来看,珠三角地区自2005年来人口密度增长曲线斜率最大,说明人口增长最快,2017年以后人口密度超过东翼地区,这是因为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发展迅猛,经济快速腾飞,吸引大量劳动力和人才加入,与东翼地区人口密度发展不同,近十年来东翼地区人口密度增长缓慢,甚至2017年出现降低,而珠三角地区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判断,未来珠三角地区人口密度将与另外三个经济区域拉开差距。西翼与北部山区的人口密度近些年来虽然不断增长,但是涨幅过小,同时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自身人口基数并不大,可以判断未来人口总量会趋于稳定。2019年广东省内四个经济区域,人口密度存在很大差异,珠三角地区人口密度最大,东翼地区次之,西翼地区人口密度与北部山区人口密度远低于广东省平均人口密度。2.2.2人口空间变化的区域差异广东省人口的地区迁移主要可以分成三类,一广东省内迁移流动,如城市人口从三线迁移至一线城市;二两省间人口流动,如外来务工人员;三短期人口流动,如学习、出差和旅游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广东省,迁移流动现象频繁,省际迁移与省内迁移居全国首位,目前外来务工人员造成的人口迁移是最主要原因。表22019年广东省内各地区户籍迁移人口数(单位:人)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地区迁入迁出净迁移省内迁入省外迁入迁往省内迁往省外省内省外东翼465471547116682422255-120277-6784西翼567511692314714526920-90394-9997山区722503045620132427048-1290743408珠三角55909868598117843879023380660606958从表2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人口迁移流动最为频繁,省内净迁移高达380660人,省外净迁移达606958人,约为省内迁移的1.6倍。其中珠三角区域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是省内迁移的主要流入地,这也是导致珠三角地区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的重要因素,而东翼、西翼、山区三个经济区域的省内净迁移均为负数,说明这三个区域的大量人口迁移流动到珠三角区域,其中山区流出人口最多,东翼地区流出人口次之,但两者流出均超过120000人,规模十分巨大。正是因为有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到珠三角地区,才逐步促进了珠三角地区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也因此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于庞大的人口规模对比上珠三角地区的土地面积已经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首先外来务工人员迁移到珠三角地区,对于当地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当地城市的资源承载力突破极限;其次,这些迁移流动人口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会挤占原本市民的份额,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竞争入学资格,挤占医疗卫生服务份额,降低了原本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引发社会矛盾;再者,人口的大量增长会导致交通拥堵,增加每个人的出行成本。2.3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其产业结构变动特征2.3.1人口年龄结构广东作为我国的人口第一大省。在广东2019年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图上(见图3)得出,2019年广东省0-14岁人口1875.62万人,占比16.28%;15-64岁人口8608.49万人,占比74.72%;65岁及以上人口1036.89万人,占比9.00%。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来看,广东省在第六次普查时0-14岁人口1760.4万人;15-64岁人口7963.0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708.6万人图32019年广东各年龄段人口及占比情况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相比于六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同比上升2.15%,0-14岁同比下降0.6%,15-64岁同比下降1.55%。就目前而言广东省老年人口数量比已经显示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从近十年人口年龄结构趋势变化来看,如果0-14岁人口继续减少,那么随着时间发展现在的劳动力人口都将迈入老龄人口区间,广东省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会愈发严峻。目前,在老龄人口结构方面广东省有如此几种特点:第一,相较中国其他几个一线城市,广东人口老龄化到达时间会较晚,老龄化趋势的速率也会相对较慢,这是因为广东作为我国的人口流动大省,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补充加入,这些劳动力的加入在填补广东省的岗位缺口之余也延缓了广东省老龄化。第二,人口老龄化在省内四个经济区域的发展也不平衡,珠三角地区因为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吸引了西翼与北部山区的大量青壮年迁移,导致这两个区域有大量留守老人。纪召涛(2012)提出西翼与北部山区两个地方人口老龄化情况严峻,以有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深圳为例,老年人口比例相较粤北和粤西两地老年人口占比少很多[24]。2.3.2人口产业结构用于判断广东省地域的发展阶段快慢和发展水平高低就需要用到人口产业结构。图4广东省2000年-2019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图4为2000年-2019年广东省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根据数据可知自从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在2000年到2012年期间逐年增加,2012年以后二产业就业人数总体略有下降,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第二产业人数2598.27万人,第三产业人数2693.21万人,第二产业人数头回低于第三产业人数。2006年,第三产业人数1598.97万人,第一产业1562.17万人,第一产业头回低于第三产业人数。2019年,广东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最高,达3378.02万人,几乎等同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之和。3.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表明,影响广东省人口分布因素主要归根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交通通达性和政府政策四个因素。3.1自然因素图6广东省地形图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基本条件。广东位于北纬20度13分~25度31分和东经109度39分~117度19分之间,在中国的东南部,南海的西北岸,地势呈北高南低趋势,山地和高丘陵主要位于北部,南部则以平原和台地为主,这一地形格局与广东省人口密度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广东省属东亚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是中国光热、水资源最充足的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自然资源丰富,水网密布,水道纵横交错,水系集水面积2.68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5.9%,主要河道近100条,其优秀的气候条件与水热条件是导致人口在此聚集的重要因素。而北部山区从清远向北直到南雄都是一望无际的山岭,地形起伏大,人口密度小。除了北江及其支流连江在山脉中构造出的一些河谷盆地以外,几乎没有适合人类大规模聚居的地区。3.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产生最重要影响。珠三角地区国民经济占广东省经济的80%。珠三角地区在同时期经济率先发展起来,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工业与商业发达,拥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更高的薪资与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批省内与省外劳动力迁移。而北部山区远离经济核心区并且受到地形限制,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不断向珠三角地区流失,珠三角地区靠近港澳台侨胞众多,以较低的土地价格与廉价劳动力吸引港澳台投资,以“前店后厂”模式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让经济发展初期的资金困境得以最小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刺激城市的成长,导致了沿海地区人口的进一步集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产业的集群化、科技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导致人口密度大且增长速度快。由于过快的城镇化导致城镇与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差距扩大,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医疗服务与子女的教育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在核心城市。3.3交通因素良好的交通促进人口流动。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大力投入基建,发展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珠三角地区地势平坦,陆地交通建设成本低,珠江水系四通八达又有沿海港口,再加上珠江内河串通起了上下游的城市,珠三角处在中心,直插广东腹地,珠江水系支脉更加广阔,贸易汇集更有优势。人口的流动能力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同时也为外省人口流入提供便利。而粤北与粤西地区山脉纵横,山区修路投入大,破碎的河网系统让水路运输化为泡影,导致在广东省内的各区域交通可达性产生差异,进而形成珠三角地区人口集聚程度与粤北和粤西地区有明显差别。在有水系或铁路干线穿过的地区人口密度相较于周边地区明显变高,以干线交汇或者水系与干线交汇的广州为例。沿海地区人口高于内陆,交通枢纽所在地区人口高于周边,人口通常积聚在河流下游。3.4政策因素政府决策对一个区域的人口发展起到统筹领导作用。主要在直接和间接俩方面对广东产生影响。第一,推动放开全面二孩政策,控制人口布局协调各个地区人口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珠三角地区设置了深圳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设立广州为省会。根据增长极效应,自然会吸引周边低等级梯度城市的人口在此聚集,近年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由此造成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目前广东政府将目光重点放在沿海经济带,推动发展到全省推进珠西崛起、两翼齐飞的战略格局。4.结论与展望4.1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分析2000年至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和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归纳分析得到了广东省的人口格局特征。从总体上来看人口分布呈现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通过分析得出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东翼、西翼与北部山区人口增长缓慢。并且,受到经济发展因素,自然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人口分布格局变化。4.2研究展望本文在探究广东省人口分布格局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口流动可达性对分布格局的影响。特别是周边各省市产生的吸引力与推出力作用在广东省边际各市。本文在数据分析时仅根据各年份统计数据与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并没有使用相关文献中提出的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法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等来提高研究的空间分辨率。另外,在分析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具体基于研究指标的定量分析。在一些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上得不到科学结论,这些问题都需要以后再进一步深入这方面进行研究。参考文献[1]贾占华,谷国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36(12):60-68.[2]ClarkWAV,RushtonG.ModelsOfIntra-UrbanConsumerBehaviorAndTheirImplicationsForCentralPlaceTheory[J].EconomicGeography,1970,(46):486-497.[3]BerryBJL,SimmonsJW,TennantRJ.UrbanPopulationDensities:StructureAndChange[J].GeographicalReview,1963,53(3):389-405.[4]NewlingBE.TheSpatialVariationOfUrbanPopulationDensities[J].GeographicalReview,1969,599(2):242-252.[5]BerryBJL,KimHM.ChallengesToTheMonocentricModel[J].GeographicalAnalysis,1993,25(1):1-4.[6]杨强,李丽,王运动,王心源,陆应诚.1935-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地理研究,2016,35(08):1547-1560.[7]赵新正,李梦雪,李秋平,李同昇,芮旸.中国副省级及以上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多中心性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7,40(02):415-423.[8]马颖忆,陆玉麒.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04):134-141.[9]杨超,焦华富,耿慧.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