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解析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都是模仿唐诗”的说法有误,原文第2段说“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并不是“模仿唐诗”的意思。另外,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在第3段,是本文对苏黄追求的“平淡”的提炼。)

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超越唐诗”的分析有误。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创新,但不能理解为宋诗“超越”了唐诗。事实上,唐诗与宋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是“并驾齐驱”的“双峰”和“两大美学范式”,文中没有谁超越谁的观点。B张冠李戴,“丰华情韵的特征”是唐诗。C主要考查容易弄混的论证方法。本文多次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没有类比。)

3.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强加因果。原文第2段说“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也就是说宋诗以唐诗为参照对象进行创新,但不能由此得出任何创新都必须有明确的参照对象才能取得成功的结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本题选取中国小说,考点与高测试题对应)

4.(3分)解析:A作品以许先生悬壶济世,引领村民致富为主线,不枝不蔓,不存在凝练集中欠缺的问题。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命题来源:贾平凹《许先生》

课标要求: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5.(6分)解析:①医术高明,善于钻研,治好许多疑难杂症,还积极探索治疗晚期癌症的方法;

②具有济世爱民的胸怀,采用现代商业的管理方式,利用山村资源,帮助村民发家致富;

③清廉尚义,为造福桑梓无偿贡献出祖传配方,捐献毕生积蓄,还关心自己身后的山村经济;

④具有开放的现代意识,认同现代医疗技术;把对个人的感恩行为转化为改善环境的义举;

⑤性情平和,内心刚强,受到不公的指控,强忍内心伤痛;被病魔折磨时选择有尊严的离去。

(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满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

命题来源:贾平凹《许先生》

课标要求:提升思维品质,鉴赏文学作品,语言梳理与整合,美的表述与创造。

6.(6分)解析:①时势虽然衰落,但生活还在继续,茶棚村要开启新岁月,迎来新发展;

②客舍废了,但许先生留下的祖传配方还在,将继续造福乡民;

③许先生去世了,但他的可贵人格、崇高精神将代代传下去(或者说活在人们心中)。(共6分,每点2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命题来源:贾平凹《许先生》

课标要求:提升思维品质,鉴赏文学作品,语言梳理与整合,美的表述与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考题形式参照高测试题形式,考查归纳点与所学必修内容相对应)

7.(3分)解析:A解答:此句译文是: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阖闾成为霸主。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命题来源:《战国策·秦策》节选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8.(3分)解析:B《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皆表示“警备”错误,文中的“跽”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故选B。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言实词的能力。

命题来源:《战国策·秦策》节选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9.(3分)解析:D解答:“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错误。由原文“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可知,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由此可知,秦昭王怕太后的严厉,而不是“蒙蔽”。故选D。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命题来源:《战国策·秦策》节选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10.(12分)解析:(1)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果”,果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故文王果于吕尚收功”;“卒”,终于;“擅”,占有。(共6分,每点1分,文字通顺2分)

(2)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必然”,难免一死;“少”,稍微;“此臣之所大愿也”,判断句;“何患”,担心什么,宾语前置。(共6分,每点1分,文字通顺2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

命题来源:《战国策·秦策》节选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11.(6分)解析:①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②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③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共6分,每点2分)

解答: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由此可知,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

由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可知,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由此可知,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

由原文“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命题来源:《战国策·秦策》节选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的执守宾主的礼节,范睢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就是这个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可以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

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睢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本题选题为古代诗歌,考查知识与高考内容相对应)

12.(3分)解析:C解答:“到农桑社欢度节日的热闹,与上片‘钱塘三五夜’相映衬”分析错误,应该是“寂寞冷清”之意,与钱塘上元夜热闹景象形成对比,此日密州百姓正是举行社祭,祈求丰年。故选C。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命题来源: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鉴赏文学作品。

13.(6分)解析:(1)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词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渲染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述对杭州的思念(喜爱)之情。

(2)在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而“山城”二字也表现出词人远离朝廷,调任外地为官的失意惆怅之意。

(3)心怀百姓,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密州的元宵节火冷灯稀,百姓无心热闹,只一心祈求丰年,百姓生活困苦让人心酸。

(4)对丰年到来的期盼之情。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满分)

解答:(1)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抒发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

(2)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调任外地为官的失意和惆怅;

(3)“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出了密州百姓正是举行社祭,祈求丰年,与钱塘上元夜热闹景象形成对比,寂寞冷清,百姓无心热闹,抒发诗人心系百姓,关系民生的忧虑之情;

(4)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虽然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但却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希望,通过对“雪”这一景象的描写,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命题来源: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鉴赏文学作品。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考查高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14.(10分)解析:(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每空1分,共10分。加、减字或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对必修课本古诗文的识记能力。

命题来源:整本书要求背诵的文段。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传承中华文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20分)(考查语言的运用,题型与高考题型相似)

15.(3分)解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发生概率较轻”搭配不当;“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语序不当。)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命题来源:语段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16.(5分)解析:“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将“新疆棉”比成“云朵”,二者在色彩和形状上相似,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棉的洁白与柔软。“她以……她以……她以……”是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带来富裕、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述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5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述效果。

命题来源:语段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17.(6分)解析:(示例)①但都是失败的(但没有成功的)(2分)

②都有个性流露(2分)③万万不能融洽的(两者并不能相融)(2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命题来源:语段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18.(6分)解析:①续书人的才情有限,却不自量力地续书;(2分)②原书的个性与续书者的个性万难融洽,能活泼表现个性的好文章更难续;(2分)③即便是本人,如果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2分)

考查内容:本题考查语言筛选整合的能力。

命题来源:语段

课标要求:语言积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四、作文(60分)(考查写作能力,题型与高考题型相似)

19.考查内容: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命题来源:网络改编

课标要求:语言表述与交流,美的表述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引导我们如何看待“异己者”。“异己者”指志趣、见解与己不同,以致于敌对的人。正如材料所言,有人对“异己者”采取“对立而忽视”的态度,也有人对“异己者”采取“寻找存在及发展之共识,从对立面吸收”的态度,后者是“一种文明理性”。给异己者留下一席方地,不失为一种明智与聪慧。“三人行,必有我师”,异己的朋友多了,我们也自然能够接触到各种爱好和职业,各种思想与性格,这时候如果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想必也能惠利终身。写作时首先明确观点,“求同存异”,然后分析为何要包容“异己者”,比如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让自己的思想更全面等;接着分析如何与“异己者”相处,那就是求同存异应以“同”为先,这里的“异”是基础,是起点,在沟通交流中,我们不妨先选择那些人际关系中的通行元素,打下基础,建立起交流的桥梁框架,提高交往双方的熟悉度和接受度,这样方能为之后的关系发展打好地基。最后分析如何让“异己者”成为自己成功的助力,比如通过“异己者”不断反思和完善。

立意:

1.容“异”是一种智慧。

2.善待“异己者”。

3.以“异己者”为镜。

具体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全部解析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在题材上艰难开拓。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仅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更写普通人,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处理的结果,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求新求变,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诗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文章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例分析了宋诗丰华情韵的特征和平淡的美学追求。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类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和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就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许先生

贾平凹

茶棚沟取名于沟里有家卖茶的。这家人姓许,卖了两辈人的茶。其实那不是茶,是从山上采的一种叫猫眼翠的草,再加上胎菊、甘草、决明子熬出的汤,生津止渴,祛湿利尿。到了第三辈,出了一位中医,那一年老屋大梁上生出灵芝,茶是不卖了,给人看病,四十几岁便声名隆起,人称许先生。

茶棚沟距沟外的三岔镇三十里,镇政府让许先生去镇上开铺坐诊,许先生不愿意去,村里人也不愿意许先生去。镇上人甚至县上人有了疑难杂症都到茶棚沟村子来。来的人多了,村里二十户每家都是客舍,村主任就负责给患者挂号,分配着这家住两个人,那家住三个人。

许先生到了六十岁时不再亲自上山采药,这些人家的女人们经营客舍,而男人们全成了药农,但也分工明确,有专门挖丹参、当归、黄芪、茯苓的,有专门饲养飞鼠收五灵子的,有专门背了绳索在崖上采石斛、灵芝和独叶草的。药草挖采来了,卖给许先生。

许先生号脉是一绝,一搭手就能说出病在哪儿,病人拿出在县医院做过的仪器检查单,和检查的结果相同。病人说:你是神啊!许先生说:我摸了半天才知道你的病,仪器一照就清楚了。病人说:可我花了那么多钱呢,在县医院没治好呀,你救救我!许先生就对症下药,药量都不大,一日一服,五服一疗程。

病人在客舍住下,服药三个疗程或五个疗程,大多是病好了,临走时要给许先生磕头。许先生说:病是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是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是治了也不好。不让磕头,说可以去植一棵树。

社会杂乱,难以做到出入无疾。患癌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发现就是晚期的,去了县医院甚至出山去了省医院,凡是被告知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死马要当活马医,就又到茶棚沟找许先生。许先生对这些病人都用一种药,同时发给两只塑料桶。服药后,一只桶是盛了山泉水不停地喝,然后不停地在另一只桶里吐或泻。病人上吐下泻得呼天抢地,或许就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或许就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能渡过了第一关,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再服一种药,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的又再服另一种药,差不多十个疗程过后,该死的就死了,能活着的就身轻体健。

县上一位交通局局长来治疗了三个疗程,头一疗程结束,还批了款要扩建进沟的路,第三个疗程没完,人却死了。局长的儿子认为许先生的泻药太猛,导致了父亲去世,愤愤不平,向县卫生局上告,说是茶棚沟人发财致富,集体草菅人命,并且还附了一张当年死在茶棚沟十二个病人的明细表。县卫生局曾九次来人调查,八次被病人和病人家属围住村子不让进。最后一次是进去了,经过十天详细查证,认为许先生的医疗方案没有问题,药草没有问题,所有人家的客舍也没有问题。风波算是过去了,茶棚沟又恢复了往常的景象。

又过了五年,村子前后已经绿树成林,林中百鸟鸣叫,春夏秋冬都有花开,许先生家大梁的灵芝也有了盆子大,而许先生自己却病了。他病得不轻,但医不自治,浑身疼痛不止,关节里犹如无数的虫蚁在咬噬。六月初三入伏那天,许先生晚上吃过饭,对人说:把灵芝摘下来吧。大家以为摘下灵芝要炮制药呀,许先生却叫唤起村主任,村主任赶了来,他交给村主任一个瓷罐儿,说罐子里有钱,村口应该搭个棚了,把灵芝就挂在棚里。到了半夜,三间老屋起了火,等人们发现时火大得已不能救,整个屋顶塌了,四堵墙全部朝里倒下,许先生就死在了火里,埋在了墙土下。

许先生一死,带走了病痛,带走了委屈,也带走了茶棚沟人的一部分。茶棚沟不再有病人来,所有的客舍全废,没有了收入。村主任从瓷罐里取出一万元,这算他的积蓄,还有一个纸条,写着祖传的茶配方。

村口是新建了茶棚又开始卖茶,但过往的行人太少了,茶一直要卖到日落。这一天,村主任在茶棚里看着日头渐渐落去,忽然醒悟:日落日还在天上啊!开始重新谋划起茶棚沟的未来。第二年冬季,茶棚沟联合县里一家制药厂就生产出了健字牌的“茶棚冲剂”,在市场上销售。

(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2期《秦岭记》,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的所叙人物故事跨度长达几十年,行文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的特点,开枝散叶有余,凝练集中欠缺。

B.许先生未能治愈所有病人,印证了文中“治了也不好”的说法,也说明医学探索之路漫长而曲折。

C.作品善于通过侧面叙述对主人公进行烘托,如村里人不愿让他去镇上坐诊,调查组前来调查,八至而不得入。

D.小说通过一个偏远山村的变化映照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势,以小见大,凝聚了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底蕴。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许先生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

6.小说中“日落日还在天上”,在不同层面有不同涵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B.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C.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D.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铒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与“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两句的“辞”字含义相同。

B.“秦王跽曰”与“按剑而跽”(《鸿门宴》)两句中的“跽”字含义相同。

C.“范雎谢曰”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D.“大王信行臣之言”与“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6分)

(2)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6分)

11.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后来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先描写了杭州灯夕热闹繁荣盛况:月光皎洁,灯月辉映,引来满城男女游赏,而后再写富人过节的繁奢景象。

B.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

C.“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出了密州的上元节百姓们击鼓吹箫,到农桑社欢度节日的热闹,与上片“钱塘三五夜”相映衬。

D.“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13.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元宵节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人丰富的情感意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感受。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述了这种感受。

(2)《登高》中,杜甫用“”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用“”一句从时间角度极写自己的孤独之感。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4)《逍遥游》中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指出大鹏能够凭大风高飞的原因是“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