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_第1页
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_第2页
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_第3页
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_第4页
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阳泉市2022~2023学年度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验题

语文(必修下册)

(测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

作家王蒙在讲演中,曾不止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把自己佩戴的通灵宝玉恨命摔掉,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大之谜。

其实,不少学者对此都有过解释。比如孙玉明的《红楼梦赏析》,就认为是通过描写摔玉的举止,确凿印证了前文中屡次说到的宝玉是“孽根祸胎”。这样说当然可以,但似乎还流于表面,是从外部评价上着眼,没有把人物行为的心灵意义充分挖掘出来。孙绍振《林黛玉进贾府——情感互动的错位脉络》一文的分析,倒是着眼了人物的内心感受,所谓“初次见面,就闹出这么大的危险动作来,这是从外在效果上写一见黛玉(神仙似的)对宝玉的心灵的冲击,这种效果,充分显示出人物情感错位的性质,从现实性说是潜意识的强烈作用,从神秘性说则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因果。”但这样的解释,无法真正说明摔玉举止的意义,也无法说明,这跟他要说明的情感错位问题究竟有什么逻辑关联。

相比之下,蔡义江在《新评红楼梦》中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比如伴随着宝玉摔玉的动作而骂玉的言语,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蔡义江给出的点评是:“此一骂便将内心倾慕之情袒露无遗。人之高者彼,低者己也。当众说出,少女之心能不为之震撼?”又说,这里有“恨不两人同有”的意思,确实都说得比较到位。而王蒙在讲演中自己也解释说,这里强调的是儿童趋同性心理,或者进一步说,这说明了宝玉和黛玉的处境差别。因为黛玉没有玉而宝玉有,使得宝玉不得不通过摔玉来和黛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但终于无法扔掉。这样的解释,还是与蔡义江的“恨不两人同有”的说法比较接近的。

不过他们两人的解释,也有一种欠缺,就是没有把贾宝玉自己的解释全面结合起来。所以,仍然给我们讨论摔玉的意义,留下了不少余地。

其一,这里确实有“恨不能同有”的心态。但这种心态,是和宝玉初见黛玉时的熟悉感和接下来为她起字一脉相承的,都是为拉近宝玉和黛玉距离的总体写作策略服务的。这种策略,可以是人物一见面而自然而然发生的,如一见如故的感觉,也可以是由人物的努力营造出来的效果。给黛玉起字,为与黛玉求同而不愿意佩戴通灵宝玉,都是。而“同有”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出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对峙性问题。

其二,摔玉本身,也是对众人所珍视的玉的价值观——所谓“命根子”的反抗。因为在贾宝玉看来,通灵宝玉既然没有伴随在黛玉身边,而是选择了自己。这就是价值观混乱、是高低不分。于是,通过摔玉行为本身,通过对玉的鄙视,也把和玉须臾不可分离的贾宝玉的自身地位,贬斥到了尘埃里。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林黛玉的地位。这正是蔡义江点评最给人启发的地方。

可惜的是,他们也有意无意地都把贾宝玉接下去的解释给忽视了,而这正是笔者认为需要着重阐释的第三层意义。

贾宝玉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现在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样的逻辑推论,完全是以女性的是非为是非、以女性的标准为标准:既然女孩子都没有,他当然也不需要。而老祖宗哄他把通灵宝玉重新戴上,也完全是顺着他的思路展开,所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她的玉带了去”云云。老祖宗的一番话让宝玉觉得有理,遂不生别论了。对老祖宗的话,清代的评点家姚燮以为“的是哄小孩子语”。但如此评点,远没有脂评说得深刻,他说,“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脂评与姚燮评点的根本区别,是脂评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从而免去了人们的习而不察的见解,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尽管小孩子的胡闹是解释贾宝玉行为的最易于被人接受的理由,但这却不是所要表述的真正的含意。的用意则是着眼于一种女性的立场和价值标准。

(摘编自詹丹《也谈贾宝玉摔玉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玉明的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没有充分挖掘出人物行为的心灵意义,似乎流于表面。

B.孙绍振着眼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从外在效果上表现出宝玉一见黛玉时受到的心灵的冲击。

C.蔡义江和王蒙的观点相同,都认为宝玉摔玉是因为黛玉没有玉而宝玉有。“恨不两人同有”。

D.贾宝玉的逻辑推论完全是以女性的是非为是非,以女性的标准为标准、曹雪芹这样写的用意是着眼于一种女性的立场和价值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描写宝玉给黛玉起字、不愿意佩戴通灵宝玉都是为拉近宝玉和黛玉距离的总体写作策略服务的。

B.蔡义江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但欠缺之处在于没有结合贾宝玉自己的解释。

C.脂砚斋的评说比姚燮的更深刻,他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

D.本文思路清晰,在肯定了其他学者的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3.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C2.B

3.解析示例:

①举例论证,如列举孙玉明、孙绍振、蔡义江等人对宝玉摔玉的解释。②引用论证,如引用蔡义江的点评,分析论证蔡义江在《新评红楼梦》中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的观点,大量引用《红楼梦》原文,引用脂砚斋与姚燮评点的话等。③对比论证,如对比孙玉明、孙绍振、蔡义江三人的观点,对比论述蔡义江和王蒙的观点,对比分析了脂砚斋评点与姚燮评点的区别。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蔡义江和王蒙的观点相同”错误。原文第三段最后说“这样的解释,还是与蔡义江的‘恨不两人同有’的说法比较接近的”,可见王蒙和蔡义江的说法只是接近而非相同。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B.“但欠缺之处在于没有结合贾宝玉自己的解释”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第四段、第七段可知,欠缺之处不是没有结合贾宝玉自己的解释,而是没有“全面”结合。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举例论证。“比如孙玉明的《红楼梦赏析》,就认为……”“孙绍振《林黛玉进贾府——情感互动的错位脉络》一文的分析……”“蔡义江在《新评红楼梦》中的解释是……”,列举孙玉明、孙绍振、蔡义江等人对宝玉摔玉的解释。

②引用论证。“蔡义江给出的点评是:‘此一骂便将内心倾慕之情袒露无遗。人之高者彼,低者己也。当众说出,少女之心能不为之震撼?’”“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现在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她的玉带了去”“清代的评点家姚燮以为‘的是哄小孩子语’”“但如此评点,远没有脂评说得深刻,他说,‘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文章引用蔡义江的点评,分析论证蔡义江在《新评红楼梦》中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的观点,大量引用《红楼梦》原文,引用脂砚斋与姚燮评点的话等。

③对比论证。文章第二、第三段对比孙玉明、孙绍振、蔡义江三人的观点,对比论述蔡义江和王蒙的观点;最后一段“……脂评与姚燮评点的根本区别,是脂评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从而免去了人们的习而不察的见解,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对比分析了脂砚斋评点与姚燮评点的区别。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①。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冯骥才《俗世奇人》苏七块

①格色,天津方言,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比喻手法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苏金散给人接骨的过程,凸显了他技艺的高超。

B.苏金散虽然医术高超,但有个格色的规矩,先给钱才给瞧病,认钱不认人,因而被人贬称为苏七块。

C.在刻画苏金散这个奇人的形象时,小说使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非常饱满。

D.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来饶有风味。

5.小说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简要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6.苏金散认钱不认人,最后却又将钱退还给华大夫,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4.C5.①苏七块绰号的由来;

②车夫求医无钱;

③华大夫暗中相助;

④苏七块赠药退钱。

6.①情节上,通过情节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②人物形象上,苏七块并非见死不救,无良心可言,他只是执着于自己的规矩,是个极其有原则的人,这样写使苏七块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主旨上,表述了对苏七块这类拥有高超手艺、人格独立、人性善良的俗世奇人的由衷敬佩,深化作品主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心理描写”错误。小说对苏金散刻画,使用了肖像描写“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语言描写“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动作描写“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没有使用心理描写。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由“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可知,先介绍苏七块绰号的由来;

由“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可知,接着写车夫求医无钱;

由“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可知,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

由“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可知,最后苏七块赠药退钱。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苏七块还钱赠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当中。苏七块是有个性的人,并不唯钱至上,这样安排,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结尾苏七块既还钱又赠药,说明苏七块之前看病的要求等并非见死不救,他并非没有良心,所设立的规定只是表明他是执着于自己的规矩,是个极其有原则的人,这样写使苏七块的形象更加丰满。

从主旨上看,这样写可以深化作品主题,民国初年是没“规矩”的时代,苏七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立下他“各色的规矩”,表述了对苏七块这类拥有高超手艺、人格独立、人性善良的俗世奇人的由衷敬佩。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7.下列句子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军”意为名词“军队”,它的意义和用法和《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相同。

B.文中的“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它的用法和《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中的“为”不同。

C.文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它的意义和用法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臣未之闻也”中的“之”相同。

D.文中的“与”是动词。“结交、亲附”之意,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用法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时分驻两地,说明他们各怀心思,并不是一心,也为后文烛之武劝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秦晋关系曾经非常亲密,秦对晋有赠与焦、瑕两邑的恩惠、晋却对秦严加防范,烛之武正是利用了两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加以游说。

C.从佚之孤的话可以看出他颇具识人之明,而且对政治局势也有清晰的判断.同时也倒面表现出烛之武的才能。

D.烛之武利用高超的游说技巧说服了秦国撤掉围郑的军队,还留下兵马保护郑国,晋国最终也不得已退兵。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0.烛之武是运用怎样的策略一步一步地说服秦君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

7.D8.B

9.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10.①烛之武首先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灭郑对秦的害处和存郑对秦国的好;

②列数晋国历史上对秦国的失信。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文中‘军’意为名词‘军队’”错误。“晋军函陵”的“军”,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

“沛公军霸上”的“军”,动词,驻扎。句意:刘邦驻军霸上。

B.“文中的‘为’是介词,表示被动”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为”,动词,给予。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为国以礼”的“为”,动词,治理;句意:治国要用礼。

C.“相同”错误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句意:有什么满足的。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之”,代词,这件事。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D.正确。

“失其所与”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句意: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秦对晋有赠与焦、瑕两邑的恩惠”错误。原文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越”,越过;“鄙”,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陪”,增加。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季节和天气,渲染出一种“悲秋”的氛围,为下片的怀古作了铺垫。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使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由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C.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画图难足”作结,用一连串意象、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金陵秋景图。

D.“念往昔”四句,追忆六朝盛衰往事,以“念”字总领,“繁华竞逐”乃“悲恨相续”之因,而“门外楼头”便是六朝盛衰因果更迭的典型例证。

12.怀古词往往表面怀古而实为言今,请结合下阕和时代背景分析王安石在词中想表述的主旨?

11.B12.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拟人”错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是比喻;“帆”是借代,没有拟人手法。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评价语的意思。“怀古词往往表面怀古而实为言今”,这是说借怀古来表述警戒今人之意。然后到下片中找出能体现“怀古”和“言今”的诗句,并进行分析。

如下片开头“念往昔”意思是“遥想当年”,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引出下文对金陵史事的感慨。下片所发的议论,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说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这一结句是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府时所作。王安石第一次出知江宁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任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述了他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岳阳楼》中,杜甫用夸张的手法极写洞庭湖水面宽阔及水的力量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统治者对人民极尽剥削和掠夺,而自己却挥霍无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坼”“乾坤”“浮”“锱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

4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

“数字藏经洞”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游戏科技,在数字世界将藏经洞及百年前宝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①地再现出来,用科技创新讲述藏经洞②的文化故事。它以4K影视级画质、中国风现代工笔画美术场景与交互模式,让公众“穿越”到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亲身“参与”到藏经洞的厚重历史之中,在关键历史场景的“见证”和变幻中,直观地感受和了解敦煌文化艺术的价值与魅力,为公众提供③的沉浸体验。

网友在手机上登录“云游敦煌”小程序后,即可进入高清还原的藏经洞中,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细节。网友还可以通过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到4个不同时段,与洪辩法师等8位历史人物互动,“亲历”藏经洞的前世今生。伴随着琵琶、二胡、鼓、钢琴等传统乐器的旋律,让网友在故事化的互动中逐步经历和学习敦煌学知识,逐步神秘地揭开藏经洞出土文献“敦研001《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面纱,并最终进入数字展厅参观更多文物。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数字藏经洞”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B.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C.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4.①栩栩如生

②博大精深

③身临其境15.A

16.伴随着琵琶、二胡、鼓等传统乐器演奏的旋律,网友在故事化的互动中逐步收集和学习敦煌学知识,逐步揭开藏经洞出土文献“敦研001《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神秘面纱。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可填“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②此处修饰藏经洞的文化故事,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

③结合“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软丝文化艺术的价值与魅力”“沉浸体验”可知,此处指体验逼真,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A.作用为特定称谓。

B.作用为引用。

C.作用为特殊含义。

D.作用为反语否定。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四处错误:

①“琵琶、二胡鼓钢琴等传统乐器”并列不当,去掉“钢琴”或“传统”;

②“让网友在故事化的互动中”主语残缺,去掉“让”;

③“经历和学习敦煌学知识”动宾搭配不当,将“经历”改为“收集”;

④“逐步神秘地揭开……的面纱”,语序不当,改为“逐步揭开……的神秘面纱”。

四、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5月30日,57岁的航天员景海鹏踏上神舟十六号飞船,第四次出征太空,再创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录。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后,景海鹏已经50岁,他的岗位也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没有忘记自己的飞天梦想。为了能4次圆梦,为了能到中国空间站走一走、看一看,7年间,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学习习惯,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队训练考核;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睡过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每次出差耽误的课程都会主动补、耽误的训练都会主动加练。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70多本飞行手册与操作指南、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熟记于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景海鹏的事迹给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航天员景海鹏第四次出征太空,再创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录的事,他之所以能57岁的年龄还能再次飞天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飞天梦想;二是一如既往学习,理论知识烂熟于心;三是从不间断训练,严格要求,刻苦训练,时刻做好接受任务的准备。景海鹏能四次实现飞天之梦,并不是偶然,所有的一切归结于他对梦想的执着,对使命的担当。

题目要求表述景海鹏的事迹带来的感悟和思考,写作时当扣住景海鹏身上的精神品质,结合青年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论述。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梦想永不止步。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心怀梦想,不忘初心,是个人前行路上的不灭灯塔。二,脚踏实地,抓铁有痕,用行动修建通往梦想的必由之路。三,不畏艰难,砥砺奋进,是实现梦想的大道之行。

立意:

1.梦想永不止步。

2.在努力中接近梦想,在坚持中创造奇迹。

3.机会属于准备好的人。阳泉市2022~2023学年度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验题

语文(必修下册)

(测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

作家王蒙在讲演中,曾不止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把自己佩戴的通灵宝玉恨命摔掉,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大之谜。

其实,不少学者对此都有过解释。比如孙玉明的《红楼梦赏析》,就认为是通过描写摔玉的举止,确凿印证了前文中屡次说到的宝玉是“孽根祸胎”。这样说当然可以,但似乎还流于表面,是从外部评价上着眼,没有把人物行为的心灵意义充分挖掘出来。孙绍振《林黛玉进贾府——情感互动的错位脉络》一文的分析,倒是着眼了人物的内心感受,所谓“初次见面,就闹出这么大的危险动作来,这是从外在效果上写一见黛玉(神仙似的)对宝玉的心灵的冲击,这种效果,充分显示出人物情感错位的性质,从现实性说是潜意识的强烈作用,从神秘性说则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因果。”但这样的解释,无法真正说明摔玉举止的意义,也无法说明,这跟他要说明的情感错位问题究竟有什么逻辑关联。

相比之下,蔡义江在《新评红楼梦》中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比如伴随着宝玉摔玉的动作而骂玉的言语,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蔡义江给出的点评是:“此一骂便将内心倾慕之情袒露无遗。人之高者彼,低者己也。当众说出,少女之心能不为之震撼?”又说,这里有“恨不两人同有”的意思,确实都说得比较到位。而王蒙在讲演中自己也解释说,这里强调的是儿童趋同性心理,或者进一步说,这说明了宝玉和黛玉的处境差别。因为黛玉没有玉而宝玉有,使得宝玉不得不通过摔玉来和黛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但终于无法扔掉。这样的解释,还是与蔡义江的“恨不两人同有”的说法比较接近的。

不过他们两人的解释,也有一种欠缺,就是没有把贾宝玉自己的解释全面结合起来。所以,仍然给我们讨论摔玉的意义,留下了不少余地。

其一,这里确实有“恨不能同有”的心态。但这种心态,是和宝玉初见黛玉时的熟悉感和接下来为她起字一脉相承的,都是为拉近宝玉和黛玉距离的总体写作策略服务的。这种策略,可以是人物一见面而自然而然发生的,如一见如故的感觉,也可以是由人物的努力营造出来的效果。给黛玉起字,为与黛玉求同而不愿意佩戴通灵宝玉,都是。而“同有”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出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的对峙性问题。

其二,摔玉本身,也是对众人所珍视的玉的价值观——所谓“命根子”的反抗。因为在贾宝玉看来,通灵宝玉既然没有伴随在黛玉身边,而是选择了自己。这就是价值观混乱、是高低不分。于是,通过摔玉行为本身,通过对玉的鄙视,也把和玉须臾不可分离的贾宝玉的自身地位,贬斥到了尘埃里。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林黛玉的地位。这正是蔡义江点评最给人启发的地方。

可惜的是,他们也有意无意地都把贾宝玉接下去的解释给忽视了,而这正是笔者认为需要着重阐释的第三层意义。

贾宝玉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现在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样的逻辑推论,完全是以女性的是非为是非、以女性的标准为标准:既然女孩子都没有,他当然也不需要。而老祖宗哄他把通灵宝玉重新戴上,也完全是顺着他的思路展开,所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她的玉带了去”云云。老祖宗的一番话让宝玉觉得有理,遂不生别论了。对老祖宗的话,清代的评点家姚燮以为“的是哄小孩子语”。但如此评点,远没有脂评说得深刻,他说,“所谓小儿易哄,余则谓君子可欺以其方云。”脂评与姚燮评点的根本区别,是脂评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从而免去了人们的习而不察的见解,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尽管小孩子的胡闹是解释贾宝玉行为的最易于被人接受的理由,但这却不是所要表述的真正的含意。的用意则是着眼于一种女性的立场和价值标准。

(摘编自詹丹《也谈贾宝玉摔玉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玉明的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没有充分挖掘出人物行为的心灵意义,似乎流于表面。

B.孙绍振着眼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从外在效果上表现出宝玉一见黛玉时受到的心灵的冲击。

C.蔡义江和王蒙的观点相同,都认为宝玉摔玉是因为黛玉没有玉而宝玉有。“恨不两人同有”。

D.贾宝玉的逻辑推论完全是以女性的是非为是非,以女性的标准为标准、曹雪芹这样写的用意是着眼于一种女性的立场和价值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描写宝玉给黛玉起字、不愿意佩戴通灵宝玉都是为拉近宝玉和黛玉距离的总体写作策略服务的。

B.蔡义江的解释是贴近人物自身行为的,但欠缺之处在于没有结合贾宝玉自己的解释。

C.脂砚斋的评说比姚燮的更深刻,他将那种思维模式的特质与小儿的特点区分了出来,也超越了作品人物的视野。

D.本文思路清晰,在肯定了其他学者的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3.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各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①。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冯骥才《俗世奇人》苏七块

①格色,天津方言,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比喻的手法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苏金散给人接骨的过程,凸显了他技艺的高超。

B.苏金散虽然医术高超,但有个格色规矩,先给钱才给瞧病,认钱不认人,因而被人贬称为苏七块。

C.在刻画苏金散这个奇人的形象时,小说使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非常饱满。

D.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大量使用了天津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来饶有风味。

5.小说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简要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6.苏金散认钱不认人,最后却又将钱退还给华大夫,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各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7.下列句子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军”意为名词“军队”,它的意义和用法和《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相同。

B.文中“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它的用法和《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中的“为”不同。

C.文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它的意义和用法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臣未之闻也”中的“之”相同。

D.文中的“与”是动词。“结交、亲附”之意,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用法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时分驻两地,说明他们各怀心思,并不是一心,也为后文烛之武劝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秦晋关系曾经非常亲密,秦对晋有赠与焦、瑕两邑的恩惠、晋却对秦严加防范,烛之武正是利用了两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加以游说。

C.从佚之孤的话可以看出他颇具识人之明,而且对政治局势也有清晰的判断.同时也倒面表现出烛之武的才能。

D.烛之武利用高超的游说技巧说服了秦国撤掉围郑的军队,还留下兵马保护郑国,晋国最终也不得已退兵。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0.烛之武是运用怎样的策略一步一步地说服秦君的,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