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策略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策略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策略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策略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策略一.2023年高考试题特点

(一).国家考试院的观点

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2.增强自信,厚植家国情怀3.育人育心,弘扬劳动精神二、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1.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2.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3.考查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热情一.2023年高考试题特点

三、平稳布局、开拓新局,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1.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2.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3.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4.尊重成长规律,鼓励个性发展

结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能力素养一.2023年高考试题特点

(二).个人观点1.返璞归真:语言基础、主题常见、设问常态2.能力层次:逻辑、形象、科学3.因文设题:规范、随机、个性4.本质不变: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二.联考试题摭谈本次考试基于一轮复习结束和二轮复习进行中的实际命制试题。全卷看似平易,特别是文本阅读材料的难度看似简单,但考生对试题的解答需要精准判断和细致思考。因为试题命制考虑到了一轮复习的效果如何和高考方向的结合,特别强调思维的严密、阅读的精细、答题的准确。试题解析:第5题:需要围绕题干提供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概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独处就是保留开阔的空间让灵魂生长,让自己能够抽身于具体的生活、事务,真正面对自己的灵魂,思考人生。整理自己的内心,对自我进行内在整合,让内心世界丰富而条理,从而清醒从容地应对外部世界。通过日记反思、营养阅读,更高地审视自我,不断靠近理性的、灵魂的自我。(周国平说:“独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在可支配的时间里,不断靠近理想中的自我。)第8题:考生首先需要对“她苍白的脸色开始泛红了。泪光中,我仿佛看见她似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起来了轻轻地在草坪上翩翩起舞……”这句话意义关系理解清楚。由表及里趣理解其作用①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逐渐有了血色的女孩比作了开始翩翩起舞的蝴蝶,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生命之美。②本句在故事的最后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通过女孩复苏后生命的美丽,体现了舍己救人精神的伟大和崇高。第9题:题目常见,作答需要多角度思考。①文中把小女孩的生命比喻为蝴蝶,小男孩舍己救人,对小女孩的救助便体现了对生命的放飞。(表层)②“我”从参与小男孩救助小女孩的事件中,逐渐地由担心自己的生命,想回到安全的都市去成长为留下来想救助更多的生命。(深层)③战争虽残酷,但人性本善,小男孩和“我”都是众多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典型代表,作者希望现实中有更多的人尽自己所能显现生命的光辉。(更深层)第11题:具有迷惑性。答案很明显:前者是“仇恨,怀恨”后者是“遗憾”。除A项号判断外,B、C项都容易犯错:“艰苦困厄”难得体会出来,“属”不仅是指举杯劝酒,还有致意或嘱咐的含义。第17题;(3)小舟轻移,梦入芙蓉浦/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填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得分(与题干要求不一致)第16题:(1)同:都表达了渴望得到重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愿望。(2)异:潘诗通过"渔人"和"太公"的对比,表达了“渔人”年华空老、怀才不遇的哀叹,点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狭,引人沉思,格调深沉。李诗中的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表明了作者心情由怀才不遇的郁闷到充满信心的变化,格调乐观。第20题:词语填空具有开放性:①历经千年历经岁月②雄伟壮阔举世无双巍峨屹立③巍峨陡峭钟灵毓秀重峦叠嶂崇山峻岭(九省联考第17题之3)第23题:作文考查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考查学生全面、整体、辩证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学科素养1.自拟题目范围:三个关键词-----人均收入(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幸福生活。2.拟题围绕“人均收入与生活水平”,行文也是如此,作文最高得分一类下。其他拟题,正常评分。3.立意:人均收入高,生活水平会高,幸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提高收入是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不可否认。立足于提高收入与幸福生活的关系展开谈论,符合题意。人均收入高与幸福生活只是物质保障的一个方面,但幸福生活不等于收入高,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保障:比如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说,幸福生活单就物质来衡量的话,需要谈论收入高与物质的其他方面的关系,这样谈论符合题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方面的关系谈论幸福生活,收入高不是唯一指标,收入低也不是唯一因素,符合题意。即幸福生活不只是物质方面,还取决于精神方面。三.二轮复习策略与实施②.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新高考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的关联。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如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写作品短评思路的试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关联统编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如新高考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Ⅰ与教材中“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单元关联;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关联统编教材中的选篇,如新高考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关联鲁迅《社戏》、沈从文《边城》等。

.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略)备考方向

3.密切关注高考动向:

2024年1月19日,七省联考,语数外考试院命题

联考座谈会会议纪要

2024年2--3月,2024年高考招生政策发布4.相关人员的讲话和访谈(民间说法)

课堂落实一.想明白一轮复习干了些啥?二轮复习需要干啥?一轮复习干了些啥?知识梳理:(以正在复习的古代诗歌阅读为例)如何破解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诗歌比较阅读鉴赏题怎么做诗歌鉴赏的主观题(选择题):选择题题型特征及答题技巧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咏史怀古诗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山水田园诗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细节描写诗歌结构之起承转合知识结构:古代诗歌的形象:物象、人物形象、意象(景象)、意境思想内容、情感内涵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体诗、近体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题画诗

乐府诗、叙事诗、抒情诗、咏史诗、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与表达方式二轮复习需要干啥?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明白:1.高考命制试题的立意:从“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解答题目:考查相关知识点、能力点,多为对原文相关信息的筛选、复制、转换或叠加,或者用学科知识概念来对接文本。(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2016年全国乙卷)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2018年全国乙卷)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2020年新高考Ι卷山东卷)解决问题:考查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能独立地发现信息之间新的内在逻辑关系,突破原有知识框架和常规思维模式,对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包括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的见解。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

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

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2022年新高考Ι卷)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2023年新高考Ι卷)2021年新高考Ι卷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

要分析。(6分)2023年新高考Ⅱ卷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2.高考语文命题的路径:(1)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创设试题情境,让问题在情境中产生。(2)设计典型任务:加大试题的开放性。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思考、拓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强调试题的关联性。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以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具体做法:(1).对某一关键能力进行精准测量的试题,关键能力考查单纯、具体、细致、针对性强。一种是设计多道考查维度较为单一的试题,测量必备知识、基本能力(主观题);一种是设计考查维度单一的多个选项,从多个角度共同完成对某一学科素养的测量(选择题)。(2).多种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解决某一问题。体现多方面知识综合运用和思维角度多项展开。2022年以来突出这一点:试题思维空间开放度高。落实:

科学

精细1.记用结合:知识类别不同,方式不同、运用基础题型、常规题型试题:以上两篇以战乱为背景的作品中均出现了“雁”的意象,但作用不尽相同。请结合意象特点和作品内容,分别简析“雁”在文中的作用。(6分)2.整体呈现:读文--题--审题--思-答例如:综合复习——以古代诗歌测试性阅读为例一..依题读文,抓住文中主要信息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遗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依文解题,建立信息关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问题:读这两首诗,核心信息和关键信息在文中哪里?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题)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手法)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主题)×题目中有一个相同的意义提示:同的是啥?文中写“同”的句子是啥?所以,试题和文中需要读者理解的是:“自在”是一种怎样的“自在”?鸟----人----情(2022全国甲卷)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①

欧诗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

文诗通过“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自在洒脱、闲散淡泊的人物形象。√三.突破审题瓶颈1.命题者的意图,即考你什么?表现手法:2.知识关联:题目中对知识的要求有没有?有的话,是直接关联还是隐含关联?是具体关联还是多维关联?回顾表现手法知识:3.题目中隐藏的要求:多问几个是什么参考答案:①本诗“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设问、以景结情(点手法),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前程似锦。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具体分析)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抒胸臆(点手法),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友谊不受时空阻隔,以彼此间的深情厚意排遣离愁(具体分析)。四.答案严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1.贴近题目作答意象上的翻新:一反悲伤情调结构翻新:顺承与突转手法翻新: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语言翻新:描写句子与议论句子2.贴近知识运用作答妙在哪里?◎题目陌生怎么办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如果考查这首诗的情感,只要能扣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都能蒙个大概:“寄”字含有对友人的怀念和想念,最后一句希望朋友前程远大,对朋友劝勉和安慰。高考命题的问法,突出了反套路的强化,因文设题成为常态。读明白,想清楚,写出来。贴着题目作答,从第二联思考起,不要沉迷佛事,劝告朋友的语气。要干什么呢?从结句可以看出。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一词中,“此文在下阙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思维引导: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人物本身)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人物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情节技巧)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主题意蕴)由普通渔人切入设问,答案关联全篇——掌握必备的文体知识,深度解读文本4.路径具体:细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