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部分专题1选择题解题6技法_第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部分专题1选择题解题6技法_第2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部分专题1选择题解题6技法_第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部分专题1选择题解题6技法_第4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部分专题1选择题解题6技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题型综合解读技法分类指导技法一技法二技法三技法四技法五技法六一、选择题的特点、组成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它具有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评分客观,构思新颖、思路活、解法巧、思维量大等特点;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考查分析、综合判断能力。是高考中的固定题型。选择题由题干和题肢组成,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和要求。题肢是由题干信息作出判断结果结论性内容。现今高考由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题干设置更复杂,信息量更大更隐晦,更难把握,因此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二、答题技巧很多选择题,题干设计若明若暗,条件隐晦,选项设置似是而非,极具迷惑性。解答这类题时,既要细致审题,又要善于抓住关键;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清除干扰。

1.认真审阅题干,确定各种条件,排除干扰因素,确定解题思路。

(1)审限定条件: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2)审隐含条件: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补充题干。

(3)审干扰因素: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2.掌握“错误原理”,有序识别判断“知识性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性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3.根据题型特点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试题常见的选择题主要有“对比分析法”“逐项排除法”“空量计算法”“逆项分析法”“信息转换法”“综合分析法”等六种主要方法,本专题将一一揭密。

对比分析法就是对比分析题干信息之间(概念、结构、原理等)的关系、题干信息与选项之间的关系、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出“相互排斥”与“不相排斥”的关系,从中找出答案。对比分析法[例1]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

)[技法导入]

审题抓住题干中的“特异性”这一关键信息,然后识别四个选项中的物质或结构名称,联想再现它们的功能并进行比较分析,准确判断得出答案。[名师精析]选A~D分别是tRNA、吞噬细胞、细胞膜和抗体。A和D是两种物质,B和C是两种结构。A中的tRNA只运输AUG决定的氨基酸(甲硫氨酸),而不运输其他氨基酸,所以其功能具有特异性;而抗体与tRNA的功能有类似之处,也只针对一种物质——特定的抗原,所以,物质A和物质D一样都具有特异性。C表示的是细胞膜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膜在物质运输方面,具有选择透过性,即只运输符合细胞需要的物质,这种物质虽然不是一种,但也体现了特异性这一特点。而B可以吞噬“所有”的抗原,没有特异性。B

[例2]甲图表示干细胞的发育途径,乙图表示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其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和乙图中都含有细胞整个生命历程中的所有变化: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B.如果甲图中的D细胞是乙图中的⑦细胞,则分泌物最可能是神经递质

C.如果甲图中的B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则其在增殖分化成B细胞和T细胞的过程中要选择表达不同的基因

D.如果甲图和乙图表示的是发生在同一个人体内的过程,则甲图中的D细胞和乙图中的⑤⑥⑦细胞相比,基因数目在分化过程中要减少[方法导入]研读题干明条件,正确识图抓特点,联想再现找切入,对比分析是关键。对比分析甲、乙图中的过程,细胞的数目、形态和功能是否发生改变是判断细胞变化过程是增殖还是分化的主要依据。

[名师精析]

选乙图中的a过程是细胞增殖,因为通过该过程细胞数目增加;b过程是细胞分化,因为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所以,两个图中均含有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乙图中的⑦细胞是神经细胞,如果甲图中的D细胞也是神经细胞,则其分泌物最可能是神经递质,因为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递兴奋,传递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的。C项和D项都是围绕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和数量问题进行的,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此过程中基因的数目并没有减少。D[例3]

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B.过程②和③的实现一般都要通过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C.过程③说明高度分化的叶肉细胞具有全能性D.图中筛选过程一般不会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方法导入]本题识图对比分析是关键,明确图示不同途径的育种方法,联想再现与之相关操作、原理等,逐项分析作出判断。

[名师精析]

选图中①途径是杂交育种,该育种过程中自F2代选出符合要求的个体进行连续自交,淘汰不符合要求植株,提高纯合体比例;图中②途径是花药离体培养,图中③途径是基因工程育种,两种育种方法都用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图示中筛选就是人工选择过程,会使抗病基因频率增大。D1.下列哪种实验方法可以探究出某植物细胞是低等植物细胞还是高等植物细胞(该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A.检测该细胞是否具有叶绿体B.检测该细胞是否具有液泡C.检测该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D.检测该细胞能否利用氧气进行细胞呼吸解析:选本题以实验题的形式考查低等植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区别。可以从结构、细胞增殖与呼吸类型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二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具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没有。所以两种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高等植物细胞是通过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而低等植物细胞是通过细胞两极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C2.某同学重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其中一组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时有误(其他操作正确),导致两组实验结果如下:以上两组实验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的元素分别是 (

)A.32P、35S

B.35S、32PC.32P、14C D.32P、32P解析:选解答本题时要做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一是对比分析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成分(沉淀物中的是大肠杆菌,上清液中的是噬菌体或蛋白质外壳),二是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的结果。第一组实验中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说明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进入了大肠杆菌,该成分为DNA,应该用32P进行标记。而第二组实验中,沉淀物和上清液中均有较高的放射性,其原因一定是用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对噬菌体进行了标记,如14C或18O或3H或15N。C

逐项排除法是解答生物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题干信息、要求,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判断,排除与题干不相符、存在知识性错误的选项,从而得到正确答案。运用此法解答时,①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符的选项,因为题干(信息背景)和选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解题的关键就是在题干和选项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逻辑关系,不符合这种逻辑关系的即可排除;②有的选项本身叙述就有知识性错误,根据掌握的知识即可排除;③对于组合选择题题干中的叙述,每判断一个叙述就要了解这个叙述在选项中的情况,这样可以尽快地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逐项排除法[例4]已知决定色氨酸的密码子只有一种,决定亮氨酸的密码子有六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亮氨酸被利用的机会多于色氨酸

B.决定亮氨酸的基因中相关碱基序列替换一个碱基对时,编码的氨基酸不可能仍是亮氨酸

C.决定色氨酸的基因中相关碱基序列替换一个碱基对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还是色氨酸

D.色氨酸和亮氨酸不可能在同一种蛋白质中出现[方法导入]

本题题干简洁,只提供了密码子单一或多个的信息,可运用排除法进行解答,解答时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1)密码子简并性的意义(分析A、B、C三个选项);(2)每种氨基酸在蛋白质中都会出现(分析D选项),从而将存在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排除。[名师精析]

选只有一种密码子的氨基酸,只要基因中决定该氨基酸的三个碱基对中有一个被替换,则氨基酸种类一定改变;而具有多种密码子的氨基酸,基因中决定它的三个碱基对中有一个被替换,虽然密码子改变,但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改变,B、C选项均可排除。任何一种氨基酸都可以在每种蛋白质中出现,所以色氨酸和亮氨酸也可以在同一种蛋白质中出现,D选项可排除。因为亮氨酸的密码子有六种,而色氨酸的密码子只有一种,所以运输亮氨酸的转运RNA种类多于运输色氨酸的转运RNA,导致亮氨酸被利用的机会多于色氨酸。A

[例5]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a和b)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纤维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变化。下列对两电极电位高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记录仪指针第一次偏转时,a点的电位高于b点②兴奋从a点传导到b点的方式是局部电流③记录仪指针第二次偏转时,b点的电位高于a点④b点兴奋时Na+外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方法导入]

正确抽取题干中的有用信息是排除错误选项的关键。本题中的关键信息是: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均置于膜外及刺激点的位置。结合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成因和特点、兴奋传导的方式和特点,可依次判断①~④的正误,同时可排除错误选项。[名师精析]

选图中的刺激点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兴奋传导到a点时,记录仪指针发生第一次偏转,由于此时a点的膜内外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而b点的膜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且两个电极都置于膜外,所以b点电位高于a点,①叙述错误,含①的选项有A、B、D,可排除C选项。记录仪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时,情况正好相反,a点电位高于b点,故③叙述错误,可排除B选项。b点兴奋时,其电位变化是由Na+内流形成的,故④叙述错误,可排除A选项。D[注意]

分析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偏转问题的三点注意:①有无突触结构。如果有突触,要考虑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②刺激点与电极连接点的位置关系。如果该刺激点位于两电极连接点中间,兴奋将同时到达两电极,测不到电位变化,否则都将发生两次偏转。③电极所放的位置。是同时置于膜内或膜外,还是一个置于膜内一个置于膜外。

[例6]下列变化能发生在细胞增殖过程中,而一般不会发生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是 (

)A.基因突变

B.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C.ATP的合成与分解

D.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

[方法导入]

题干中的细胞活动有“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选项中涉及的是这两种细胞活动中可能发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将每个选项进行分析,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名师精析]选细胞增殖过程中既要进行DNA的复制,也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而细胞分化过程中只发生蛋白质的合成,B项可排除。无论是细胞增殖还是细胞分化,都需要ATP提供能量,所以都有ATP的合成与分解,C项可排除。只有细胞分化才会使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D项可排除。细胞增殖过程中要进行DNA复制,基因突变是在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而细胞分化过程中不进行DNA复制,所以一般不能发生基因突变。A3.Na+-K+泵是一种常见的ATP-驱动泵(如下图所示),是在动物细胞的能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载体,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由此可知 (

)A.该载体不一定能催化ATP水解,但一定能促进物质的转运B.Na+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K+通过

Na+-K+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Na+和K+通过Na+-K+泵跨膜运输的方式不同D.Na+-K+泵只对维持动物细胞内渗透压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析:选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两种离子的运输方向及是否消耗ATP。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载体不仅能运输Na+和K+,而且还可以催化ATP水解,故可排除A项。无论是运输Na+还是K+,都需要消耗ATP,故运输它们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可排除B项。K+通过Na+-K+泵不断地积累于细胞内,对于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Na+对于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可排除D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4.观察下列图解或图示,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和图乙中可发生基因重组的是④⑤过程B.图甲、乙、丙的变化只会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图丙的变化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D.图甲中①②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图乙中⑥过程属于配子间的随机组合解析:选首先要正确判断每个图表示的过程,并对它们进行比较,才能准确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所发生的重组,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所以对应图乙中的④⑤过程,A项可排除。图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可在显微镜下观察,C项可排除。图甲中的①②过程发生了A和a的分离,图乙中的⑥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组合的过程,D项可排除。染色体易位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5.下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解析:选浆细胞由于要形成分泌蛋白——抗体,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B项可排除。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C项可排除。靶细胞的死亡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属于细胞凋亡,D项可排除。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都会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A

定量计算法是运用所学生物学原理,根据题目所给出的相关数据及限定条件或要求,进行正确的计算,从而选出正确答案。高中生物学中涉及计算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蛋白质合成(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碱基数目、氨基酸数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等计算。②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关计算。③DNA分子结构及复制过程中碱基数目等相关计算。④遗传基本规律中相关概率计算。⑤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计算。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计算。⑦种群密度等相关计算。定量计算法[例7]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复制了3次,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的比例为35%,则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某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2258(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20),则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至少有720个

D.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8和16[方法导入]

本题中的每个选项都涉及一种计算,但都属于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方面的计算。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正确提取每个选项中的数据以及一些关键词,如:A选项中的“32P”和“复制了3次”,B选项中的“A+T的比例为35%”“第三次复制”,C选项中的“12258”“120”,D选项中的“第二次分裂”等,然后结合DNA的分子结构、DNA复制及基因表达等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名师精析]选一个噬菌体复制3次后,形成8个噬菌体,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只有两个含放射性,比例为1/4。一条链上A+T的比例为35%,则G+C的比例为65%,又因G+C在每一条单链和双链上的比例是相等的,则DNA双链中G+C的比例为65%,C所占的比例为32.5%,故在这个DNA片段中C的数目为600×32.5%=195(个),第三次复制时净增加的DNA数目为4个,所以需要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195×4=780(个)。设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为x,则120x-18(x-1)=12258,解得x=120(个),所以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含有的脱氧核苷酸数目为120×6=720(个)。第二次分裂间期复制后的DNA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时含有15N、14N的DNA,一种是只含14N的DNA,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到16条,但只有8条含15N。D[例8]

(多选)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测定甲植物和乙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表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光饱和: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也不增加的现象。A.与乙植物相比,甲植物是可在弱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植物

B.光照强度超过9klx时,乙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升高温度则光合速率一定升高

C.光照强度为9klx时,乙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45mgCO2/100cm2叶·小时

D.光照强度为3klx时,甲、乙植物固定CO2速率的差值为4mgCO2/100cm2叶·小时

[方法导入]本题注意从表格中分析出A、B两植物的呼吸速率,判断出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小,运用植物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进行计算。[名师精析]选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光饱和点还是光补偿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甲植物的都低于乙植物的,说明甲植物更适于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本题对温度的限定条件是“适宜”,所以再提高温度光合速率会降低。黑暗条件下CO2的释放速率就为呼吸速率,所以乙植物的呼吸速率为15mgCO2/100cm2叶·小时,光照强度为9klx时乙植物的光合速率最大(因为乙植物的光饱和点为9klx),而此时CO2的吸收速率为30mgCO2/100cm2叶·小时,此速率为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15+30=45(mgCO2/100cm2叶·小时)。用相同方法可以计算出在达到光AC饱和点(3klx)时甲植物的总光合速率=5.5+11=16.5(mgCO2/100cm2叶·小时),而此时乙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5(mgCO2/100cm2叶·小时),所以光照强度为3klx时,二者固定CO2速率的差值=16.5-15=1.5(mgCO2/100cm2叶·小时)。

[注意]本题也可先运用信息转化,再进行计算,即将表格信息转化为更直观的曲线图,然后再计算。[例9]下图为某家系中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Ⅱ-3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分别来自Ⅰ-2和Ⅰ-1C.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24D.Ⅰ-1和Ⅰ-2再生一个两种病都患的女孩的概率是0[方法导入]

根据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确定某些个体的基因型是解题的关键。

[名师精析]

选Ⅰ-1和Ⅰ-2不患乙病却生有Ⅱ-3乙病患者,说明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Ⅱ-4和Ⅱ-5都是甲病患者但Ⅲ-7正常,说明甲病属于显性遗传病,又因为Ⅱ-5的母亲和女儿(Ⅲ-7)正常,所以甲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同时患有两种遗传病,根据其亲代的发病状况及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知,其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C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假设甲病的基因用A、a表示,乙病的基因用B、b表示,关于甲病:Ⅲ-4的基因型是Aa,Ⅲ-5的基因型是1/3AA、2/3Aa,所以Ⅲ-4与Ⅲ-5结婚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1-1×(2/3)×(1/4)=5/6。关于乙病:Ⅲ-4的基因型是XBXb,Ⅲ-5的基因型是XbY,所以Ⅲ-4与Ⅲ-5结婚生育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1/2。由此可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5/6)×1/2=5/12。从图中可以看出,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所以不可能生育患乙病的女孩,因此,它们再生一个两种病都患的女孩的概率是0。6.二硫键“—S—S—”是蛋白质中连接两条肽链的一种化学键。右图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的结构图,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蛋白质至少有两个羧基B.该蛋白质完全水解需要277个水分子C.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三方面决定D.该蛋白质至少含280个氨基解析: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分子由两条肽链和一个环肽构成,因此该蛋白质分子至少有两个氨基和两个羧基,完全水解需要278个水分子;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的结构决定的,蛋白质的结构又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决定。A7.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右图所示(假设两种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则在氧气浓度为a时(

)A.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约67%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C.约33%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D.酵母菌停止无氧呼吸解析:选本题以酵母菌为载体,考查细胞的呼吸方式。解题思路为:第一步:找出有关数据。a点对应的酒精和CO2的相对量分别为6mol、15mol。第二步:在无氧呼吸中,酒精和CO2的产生量相等,故可知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6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5-6=9(mol)。第三步:利用公式“C6H12O6+6O2→6CO2+6H2O”和“C6H12O6→2C2H5OH+2CO2”分析酵母菌的呼吸状况。B8.下图表示某稳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A→G表示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a→d表示相关能量数据。 (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87400kJ·m-2·a-1,生产者对光能的利用率约为1.2%B.b值为180C.过程E表示分解者将自身的有机物分解并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约为16.0%解析:选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数值为87400kJ·m-2·a-1。生产者对光能的利用率是87400÷7000000×100%≈1.2%。从图解中可知次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是1600kJ·m-2·a-1,由此可以计算出b为1600-1330-90=180(kJ·m-2·a-1)。过程E表示分解者利用分解者遗骸中的有机物。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a÷87400×100%=(7800+1600+4600)÷87400×100%≈16.0%。C

逆向分析法具有打破常规思维顺序的特点,从选项给出的结论,逆向分析推理产生该结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根据是否与题干相符,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逆向分析法

[例10]某哺乳动物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

B.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不正常

D.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方法导入]

解答本题可用逆向思维,根据选项中表述的原因,推测每种原因可能导致的变异类型,然后即可选出哪种原因会导致如题干中所述的异常配子类型。[名师精析]

选一对同源染色体如果没有分离,就会导致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不正常,这两个异常的次级精母细胞再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形成四个染色体数目都不正常的配子。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但不会形成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不正常,只能形成两个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另外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配子均正常。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只能形成两个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A

[例11]右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t1之前,酵母菌呼吸作用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在t1~t2时段,进行无氧呼吸是酵母菌单位时间内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t2~t3时段,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D.在t1之前,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既有[H]的产生,也有[H]的消耗[方法导入]

根据坐标曲线中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中葡萄糖、乙醇及酵母菌的含量变化,可逆推出该时刻或时段发生的细胞呼吸的类型,然后再结合相关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名师精析]

选在t1之前,无乙醇产生但消耗了葡萄糖,可逆推出此时段只进行了有氧呼吸,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t1~t2时段,乙醇浓度迅速增加,由此可逆推出此时段无氧呼吸快速增强,导致了葡萄糖在单位时间内消耗增加。在t2~t3时段,乙醇含量达到最大,酵母菌数量却迅速减少,可逆推出乙醇对酵母菌细胞造成毒害,所以导致酵母菌数量下降。在t1之前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H]只能在线粒体内膜上被利用,细胞质基质中有[H]的产生但无[H]的消耗。D9.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肆虐不断,生态学家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下列活动中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益的是 (

)A.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B.大量引入外来物种C.退耕还林,退耕还草D.大量捕杀森林中的一些猛兽解析:选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温室效应,大量引入外来物种→生态灾难;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改善环境条件;大量捕杀森林中的一些猛兽→破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C10.右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摄食后1小时内,分泌物甲增多主要是为了促进血糖合成糖原B.分泌物乙中主要含有胰岛B细胞和肾上腺分泌的两种激素C.2~2.5小时内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转化成脂肪D.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协同作用的结果解析:选A项:如果“分泌物甲增多主要是为了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增加了血糖的去路,血糖浓度会下降,与图中的曲线走势相符。B项: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由此可以逆推出分泌物乙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与曲线走势不符。C项:如果分泌物乙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的来源)和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增加血糖的去路),则可逆推出血糖浓度不一定增加。D项:如果分泌物甲和乙具有协同作用,则可以逆推出这两种分泌物引起的血糖浓度变化趋势应相同。A11.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再用F1与玉米丙杂交(如图1),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为 (

)A.DdRrB.ddRrC.ddRRD.Ddrr解析:选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是DdRr,如果丙的基因型是DdRr,则可推出子代高秆∶矮秆=3∶1,抗病∶易感病=3∶1,与图2信息不符。如果丙的基因型是ddRr,则可推出子代中高秆∶矮秆=1∶1,抗病∶易感病=3∶1,与图2中的信息相符。C、D选项可依此思路进行判断。B

信息转换法是将题干给予的信息转换成熟悉直观、与教材所学内容最为接近的信息表达方式,然后再对各选项涉及问题进行判断的方法。常见的信息转化有:图与文字之间的转化;图与图之间的转化;表格与图的转化;文字与文字的转化等。信息转换法[例12]

下图甲是某生物细胞的模式图,图乙是某动物细胞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途径。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是高等植物细胞,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与9有关

B.基因表达发生的场所主要是5和7C.用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图乙所示细胞,H218O的生成部位是②

D.图乙中的③④结构直接相连,所以能将分泌蛋白运出细胞

[方法导入]

本题中图甲所示细胞容易识别,A选项和B选项与该图有关。但图乙是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途径,如果将该图转化成一个流程图,则C选项和D选项更容易理解。.[名师精析]选图甲是高等植物细胞模式图,9是液泡,与渗透吸水或失水有关。5是细胞核(转录场所),7是核糖体(翻译场所)。可以将图乙所示过程用下图表示:D↓↓↓↓由图可知,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是通过囊泡运输物质的,所以它们之间并非直接相连。

[例13]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甲、乙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

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

C.乙时期属于增长阶段,甲时期属于稳定阶段

D.乙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方法导入]本题虽然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但理解一些选项(如A、C)要结合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将表格中的信息转化成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或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轻松理解生态系统是处于增长阶段还是稳定阶段。

[名师精析]选为了便于理解表格中数据与生态系统所处的时期,可以将表格信息转化成下列图解:C

从图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好被细胞呼吸所分解,所以该状态下植物的干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整个生态系统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图2中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少于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所以植物的干重减少,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12.下图甲是某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细胞呼吸的某些过程,据此判断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甲表示线粒体,通过③结构可以增加生物膜的面积B.图乙中的过程②和③不可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C.C6H12O6不能直接进入图甲所示结构完成图乙中的过程①D.图乙中的过程④只能发生在图甲所示结构中解析:选图甲表示的是线粒体,③结构是内膜折叠成的嵴,可以增大膜面积。图乙中的过程②和③是两种类型的无氧呼吸,不可能在同一个细胞内同时发生。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内分解成丙酮酸,然后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分解。图乙中的过程④表示ATP的合成,在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中也可以进行。D13.已知小麦的有芒(A)对无芒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小麦一年只播种一次。下面是培育无芒抗病小麦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交的目的是将控制无芒和抗病的基因集中到子一代中B.子一代自交的目的是使子二代中出现无芒抗病个体C.得到纯合的无芒抗病种子至少需要四年D.子二代中无芒抗病植株自交的目的是筛选子二代中无芒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解析:选有芒抗病植株和无芒不抗病植株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中虽然没有出现无芒抗病植株,但已经将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a)和(R)集中到了子一代中,然后通过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出现了符合要求的植株,但其中有2/3是杂合子,纯合子只有1/3,所以要令子二代中无芒抗病植株自交,目的是筛选出纯合子。因为小麦一年只播种一次,要杂交一次、自交两次才能获得纯合的无芒抗病种子,所以至少需要三年才能获得纯合的无芒抗病种子。C

综合分析法是将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寻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