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题干大意是: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2.(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从“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婚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促成婚俗变革,排除D项。3.(2021·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4.(2021·广东高考选考·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A【解析】材料中“比德于玉”是指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玉一样的品德,材料中“规言矩行”是指说话赶路不离规矩,比喻言行谨遵法度。这反映了明代生员的穿衣风格深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明代八股取士的影响,并且科举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题干比较的是庶民和生员的服饰,和社会等级有关,但只从这两类人,无法得出明代整个社会结构日益固化,排除C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主体是市民,其构成主要是小商贩、雇员、艺人等中下层城市居民,与材料中的“生员”身份不一致,排除D项。5.(2021·山东高考选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大意是: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策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C项;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D项。6.(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D【解析】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人道有为,即“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学说,这一“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故选D项;庄子的“齐物”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荀子的“天行有常”指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指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墨子的“非攻”指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排除C项。7.(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5)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答案】C【解析】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故选C项;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排除B项;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排除D项。8.(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选B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汉武帝改变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重新”说法错误,排除D项。9.(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万物的尺度”D.“天地之化日新”【答案】D【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故选D项;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排除A项;南宋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排除B项;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排除C项。10.(2021·广东高考选考·1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摘编自《汉书》等材料二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已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答案】(1)背景: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典籍遭到破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原因: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对古籍的考辩,力求真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2)原因:宋明理学学风空疏;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阮元经世致用思想。内涵: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大量典籍遭到破坏;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建设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可知,河间献王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对古籍的考辩,力求真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等。(2)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话之境’可知宋明理学学风空疏,脱离现实,僵化教条;根据材料二中“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可知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违背了儒学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商品经济活跃,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等。第二小问新内涵,根据材料二中“近人来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鹊,颇饶有科学的精神’”,可知在民族危机与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梁启超提倡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思想启蒙,探寻救亡图存之路。11.(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引自《韩非子》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5分)【答案】(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2)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解析】(1)第一小问代表,据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引自《韩非子》”结合所学得出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第二小问命运,结合所学得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
,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结合所学得出春秋时期礼乐制崩溃使周王室衰微,诸侯间互相兼并。第二小问区别,据材料二“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结合所学得出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第三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得出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陕西榆林四模·24)殷商时期,盘庚提出“罔不惟民之承保”“式敷民德”;西周时期,文王提倡“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这说明,商周时期()A.统治者推行“仁政”B.儒家民本思想受到重视C.宗法观念日益强化D.养济保民思想既已出现【答案】D【解析】殷商和西周的统治者都意识到执政需注重民众的需求、考虑民众的愿望,统治者更加注重民众的作用,说明养济保民思想已经出现,故选D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是春秋时期出现,儒家创始人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血缘家族的体现,与注重民众的需求的保民思想无关,排除C项。2.(2021·山东泰安高考全真模拟·1)在夏商由盛而衰以至覆灭的历史镜鉴中,周人最终将“德”与“民”确定为“政”之根本,用人伦道德重塑“天”“帝”内核,天神与天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重新确立。用人的这些观念()A.完善了君权神授理论B.破除了对原始神灵的崇拜C.丰富了先秦人文主义D.体现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答案】C【解析】据材料“将‘德’与“民’确定为“政’之根本,用人伦道德重塑‘天’‘帝’内核”,可知周人强调血缘人伦秩序,并与此明确天神权威,巩固统治,丰富人文主义内涵,故选C项;依所学,汉代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理论,排除A项;“天神与天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重新确立”,可知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因此并未破除对原始神灵的崇拜,排除B项;“用人伦道德重塑‘天’‘帝’内核,天神与天命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重新确立”,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用人伦秩序强化天神权威,而非强调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排除D项。3.(2021·广西5月高考模拟·24)下表是先秦文献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史料出处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政治行为具有神秘色彩B.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C.儒家仁政思想渐入人心D.当政者利用神权强化王权【答案】B【解析】《尚书》中的“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永保民”体现出爱惜民力、重民、安民、保民思想,有早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故选B项;殷商时期,统治者往往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大事,体现出政治行为的神秘色彩,与保民思想无关,排除A项;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上天命令君主,君主是天意的体现,是用神权强化王权,排除D项。4.(2021·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1)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注重主体自觉性B.突出教化功能性C.主张格物致知论D.强调仁礼重要性【答案】A【解析】“学”“思”和“行”相结合、“养心、养气”之说、“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都是关于人作为个体主动自觉的修养的内容,故选A项;教化功能是对别人的,而题干信息是人对自己的主动要求,排除B项;格物致知论是宋代理学家的主张,与先秦时间不符,排除C项;仁是人对他人的态度,礼是主张贵贱有序,题干强调的是人自身的修养问题,排除D项。5.(2021·山东青岛高三自主检测·1)春秋时期,晏婴提出“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战国时期,商鞅主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两者的共同点是()A.宣扬变法革新B.主张以民为本C.维护邦国利益D.规范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据材料“‘利于国者爱之(对国家有利的人和事,我们都应该喜爱和欢迎)’……‘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可知两者都是主张维护邦国利益,故选C项;仅商鞅主张宣扬变法革新,排除A项;儒家思想主张以民为本,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纷纷变法图强,且材料没有涉及规范统治秩序,排除D项。6.(2021·辽宁大连二模·1)《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道于老师孔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一思想,理学家程颢曾经指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恕”道()A.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B.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束缚C.有利于和谐社会形成D.得到民众普遍自觉遵守【答案】C【解析】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可知,其强调的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材料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并非是维护等级制度,排除A项;料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对人的束缚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普遍自觉遵守”过于绝对,排除C项。7.(2021·山东临沂二模·1)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C.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答案】A【解析】“天下有道”的社会指社会秩序,“王道乐土”指王的社会秩序,“以道佐人主者”也可以理解为方法、规则,综合所述说明“道”即秩序、规则,故选A项;“天下有道”不能说明平等,奴隶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社会,排除B项;“天下有道”指秩序,而不是道德品质,排除C项;“天下有道”的社会强调社会的秩序和规则,并不能说明这秩序符合自然规则,排除D项。8.(2021·四川广元三模·24)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他认为“君子”对公共事务有着宽阔的视野,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他还认为只有把那些受过良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充实到政府各部门,才能建立起一个好政府。孔子的这一理念()A.体现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冲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C.影响了各朝代的治国模式D.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答案】A【解析】据材料“‘君子’……不会因个人私利而影响”可知‘君子’是理想化的人格,据材料“良的人和有责任心的人……建立起一个好政府”可知孔子主张建立理想化的政府,在纷争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难以实现,故选A项;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排除B项;各朝代的治国模式基本沿用法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纷纷变法,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孔子的理念没有契合社会现实,排除D项。9.(2021·四川内江三模·24)《礼记》是对孔子“礼”的解说。汉代《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未有不谨于礼者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執(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小小的安定)”这种“小康”理想()A.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B.奠定了中华文化基因C.反映了孔子保守主张D.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据材料“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未有不谨于礼者也”,可知礼是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都谨慎奉行礼制,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就叫做小康,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守秩序、遵礼仪的理想社会,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因,故选B项;汉代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制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孔子恢复周礼的内容,排除C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并没有体现其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端,排除D项。10.(2021·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4)从春秋开始古代逐渐形成了以“仁战”为核心的武德文化主要包括“义战”、“人和”的习武原则,“师出以律”的行武方路,“精忠报国”、“唯人是保”的侠客精神。“仁、义、忠、智、勇、严、信、礼”的武德标准等。据此可知,中国传统武德文化()A.与春秋争霸密切相关B.深受儒家文化的沁润C.主要流行于军营之中D.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答案】B【解析】据材料“‘仁、义、忠、智、勇、严、信、礼’的武德标准等”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仁”“礼”可知,武德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无义战”可知春秋争霸会冲击仁义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武德文化的内容,没有涉及武德文化的适用范围,排除C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武德文化不受统治者重视,排除D项。11.(2021·山东日照二模·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对中国古代立法有如下见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管子·七法》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害甚于无法《慎子·逸文》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韩非子·诡使》据此,可推知先秦立法()A.取向公平公正B.强调因势制宜C.追求礼法结合D.重视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据材料“尺寸也、规矩也”“法不阿贵”“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法令行而私道废”,可知制定法律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故选A项;“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可知材料强调法律要一视同仁,反对法律因势制宜,排除B项;法家思想强调法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可知材料强调法律注重公平公正,而非强调法律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排除D项。12.(2021·江苏苏北七市三模·1)战国时期,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获得出仕行其道的机会。如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他们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齐国国君推行礼乐仁政B.士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荣C.齐国重用儒学士人治国D.儒学适应统治者的迫切需要【答案】B【解析】“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士人流动频繁,材料“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反映的是士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荣,故选B项;材料“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获得出仕行其道的机会”,并非单指齐国,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士人流动频繁,未涉及齐国重用儒学士人治国,排除C项;适应统治者迫切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13.(2021·山西运城城市高中联合体高三4月模拟·24)战国时魏国的《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而《史记》记载: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史书反映的事件()A.《竹书纪年》成书时间早,比较可信B.《史记》是比较符合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需求C.两本史书证实了夏朝历史的开端D.反映了中央内部王权的争夺【答案】B【解析】据材料“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可知这一记载符合儒家的孝道文化,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史记》成书于西汉,故选B项;据材料“战国时魏国的《竹书纪年》”可知《竹书纪年》并非夏代的第一手史料,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据二重证据法,只有史料记载不能证实夏朝的开端,还需要出土文物进行验证,排除C项;据所学当时还没有中央王权,排除D项。14.(2021·江西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24)孟子在解释“武王伐纣是否是弑君”的问题时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诸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解释主要是基于()A.法治学说B.兼爱学说C.德治学说D.性善学说【答案】C【解析】孟子认为武王伐纣不是弑君,因为商纣王是不仁不义之人,所以孟子说只听过讨伐这个不仁不义的人,没有听说是弑君,所以孟子的标准是仁义、德政,故选C项;孟子对于弑君标准的判断是“仁”,并不是法治,排除A项;兼爱是墨家的思想,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人,排除B项;性善是对人性的判断,不是对弑君标准的判断,排除D项。15.(2021·河北邯郸三模·1)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构建其政治理想,他通过“民贵君轻”的价值阐扬、“保民而王”的具体策略以及“与民同乐”的共生情怀,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孟子的仁政思想()A.要求君主与百姓都应具有一颗仁爱之心B.“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终落脚点C.民贵君轻思想得到所有封建帝王的认可D.“与民同乐”的情怀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答案】B【解析】据材料“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结合民本思想的内容,可知孟子将孔子“仁”的哲学理念引入政治理念中,形成了“仁政”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从而实现称霸诸侯的政治目标,故选B项;“仁政”思想的主题实施者是君王,排除A项;“民贵君轻”的思想很难得到暴君的认可,排除C项;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王道”,排除D项。16.(2021·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24)孟子曾对井田制的崩溃耿耿于怀。他说“仁政必自经界始。”“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每家农户耕种同等数量的份田,过着没有差别的和谐生活。这表明了孟子()A.对井田制度的理想化诉求B.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C.反对实行土地的私有制度D.以复古为治国的政治目标【答案】A【解析】“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希望贵族先公后私,井然有序,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故选A项;“仁政必自经界始”可以看出孟子对因井田制达到社会有序的一种理想追求,而没有提到它种制度与现实的冲突性,排除B项;“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见在孟子眼中,是可以有私田存在的,排除C项;“每家农户耕种同等数量的份田,过着没有差别的和谐生活”可以看出孟子的治国理想,因为“仁政必自经界始”可以形成有效的社会秩序,而不是回到古代,排除D项。17.(2021·河北保定二模·2)古代皇帝冕服上的十二章花纹各有不同的寓意,如,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为众人所仰望;华虫(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为宗庙礼器,雕虎猿花纹,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以水清玉洁,品行高尚。据此可知,皇帝的冕服()A.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C.宣扬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皇帝的冕服与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花鸟、原始图腾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故选B项;皇帝的冕服显示帝王的威仪神圣和至高无上,不可能通过冕服维持社会秩序,排除A项;“仁”的治国理念只是部分花纹蕴含的寓意,与“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等无关,排除C项;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指封建社会下的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长期停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8.(2021·安徽A10联盟高考最后一卷·25)汉高帝(刘邦)以“孝治天下”,推重“孝道”;自惠帝始,西汉天子皆以“孝”为谥,如汉景帝谥为“孝景皇帝”;汉武帝时,以察举“孝”“廉”为进仕门径。这反映出当时()A.儒道思想开始走向融合B.治国理念继承了法家精神C.政治统治借助血缘伦理D.察举制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孝治天下’,推重‘孝道’”“西汉天子皆以‘孝’为谥”“以察举‘孝’‘廉’为进仕门径”,可知汉代皇帝高举“孝”,实则是借助人伦中的“孝”,将其扩充至万民对皇帝的“忠”,故选C项;儒道思想融合只在汉武帝时,排除A项;汉代治国理念先实黄老之学,后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正是因为汉代以孝治国,才实行察举制,排除D项。19.(2021·福建三明三模·2)“引经决狱”是汉代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史料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表明汉代()A.律法建设受到冲击B.道德影响法律判决C.儒学取得正统地位D.宗族血缘逐渐淡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引经决狱”这种司法审判方式的解读和列举的史料可知,这是据《春秋》经义中“父子相隐”理论形成了“亲亲相隐”的司法原则,通过引用儒家经典所载的古老判例或某项司法原则对案件做出判决,表明了道德影响法律判决,故选B项;材料是关于法律受到道德的影响,不是冲击法律建设,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法学方面的司法审判方式,并未提及儒学思想,排除C项;题干是关于道德对法律判决的影响,未体现宗族血缘逐渐淡化,排除D项。20.(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高考模拟考试·25)春秋战国时期,忠与孝分离,君可以选择臣,臣亦可以选择君;汉代宣扬忠孝一体,并将行孝对象在父母长辈之外又衍生出君主和师长。这种变化()A.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C.削弱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答案】A【解析】据材料“忠孝一体……行孝对象……衍生出君主”可知汉代进一步强化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排除B项;汉代宣扬忠孝一体,深受宗法血缘的影响,排除C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排除D项。21.(2021·山西二模·25)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后与太子,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官僚士大夫响应皇帝的号召,上疏言事和讨论政事时竞相引经据典。这表明当时()A.儒家经典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B.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C.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D.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得到缓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述,皇帝和大臣在各项事务中引经据典,以求合理合经,可以看出儒家经典成为皇帝和大臣政治认同的标准,故选A项;儒家思想影响政务办理,不代表着国家大臣都是儒家学派,排除B项;儒家思想只是在事务的执行上有标准化的影响,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皇位继承,独尊儒术是为皇帝服务,并非制约皇帝,排除C项;皇权与相权之争涉及到相权的扩张与收缩,材料未谈及丞相权力大小,与之无关,排除D项。22.(2021·安徽“五校联盟”第二次联考·25)如图是汉墓出土画像石《农作·养老图》的拓片,画中一老者手持鸠杖坐于树下(东汉郑玄据《周礼》注解鸠杖是君王赐予之物),一人手提食盒准备侍奉老者。这反映汉代()A.扶助老幼的社保体系完备B.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实施C.书画作品体现了文人意趣D.儒学教化引领社会风尚【答案】D【解析】据题干“画中一老者手持鸠杖坐于树下(东汉郑玄据《周礼》注解鸠杖是君王赐予之物),一人手提食盒准备侍奉老者”,反映出社会的良好风尚,结合其为“汉墓出土”可知,这表明汉代儒学教化的“尊老爱幼”引领社会风尚,故选D项;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制度,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开始实施于汉初,材料反映的时间是在东汉,排除B项;该画像石主要折射出当时的儒学社会风尚,其重在写实,而非抒臆,排除C项。23.(2021·辽宁“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高三3月联考·2)有研究认为,在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中,固然儒者较多,但并非纯儒,而是兼通其他学派者,即所谓“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者,这样的官吏在政事上倾向法治,叫作“文法吏”。这反映出西汉()A.独尊儒术的措施被废止B.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学说之中C.出现了儒道并进的局面D.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亲信重臣中有大量文法吏,而文法吏“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说明当时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推崇的儒学中,故选B项;西汉独尊儒术,排除A项;题干中的文法吏是儒法并进,而非儒道并进,排除C项;文法吏在政事方面倾向于法家,而且这些群体并不能使得整个官僚队伍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排除D项。24.(2021·山东淄博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2)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单独的惠帝传,将惠帝附于其母《吕太后本纪》中,太后从其本姓,母子同传:班固的《汉书》作《高后纪》,舍其本姓从夫称“高后”,还专门为惠帝作《惠帝纪》,置于《高后纪》之前。对这一变化原因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西汉司马迁为吕后设《吕太后本纪》,惠帝和吕后同传,体现了司马迁著史的求实精神;东汉班固为惠帝作《惠帝纪》,为吕后作《高后纪》,舍吕后本姓从夫,且置于《高后纪》之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尊礼从礼等,是其影响班固著述,故选D项;材料客观陈述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但题干问题是解读其出现不同的原因,排除A项;西汉和东汉均有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的原因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影响力的增强,且题干强调思想文化影响下引起的修史方式的不同,排除C项。25.(2021·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押题卷·25)长沙马王堆汉墓(约为文帝时期)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采用“秦楚之际”的纪年表述,但只把项羽列入帝王本纪,而把陈胜列入世家。东汉班固的《汉书》则将陈胜和项羽都统一编入列传之中。对此变迁的合理解释是()A.史家对秦末史实的考证不断接近真实B.司马迁对农民起义军有着同情和认可C.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D.传统史学体例和编年方式逐渐规范化【答案】C【解析】文帝时期的帛书“秦——张楚”纪年,说明书写者认可张楚政权,司马迁“秦楚之际”的纪年表述,反映了他认可项羽的楚政权,否认了陈胜农民政权的正统性,只认可陈胜的诸侯地位,东汉班固否认了陈胜和项羽政权,只认可从秦到汉的历史变革,这一过程体现出儒家正统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故选C项;材料中的不同观点是史学家对历史的不同解读,不是史实错误和考证的问题,排除A项;司马迁把陈胜列入世家,是认可他的诸侯地位,并不是对农民起义军有着同情和认可,排除B项;不同史学家对历史的不同解读,不是史学体例的问题,且从史学体例上,《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排除D项。26.(2021·四川成都三模·25)东汉时期,民间碑刻对远古祖先的书写多追溯祖先源头或姓氏由来,内容玄远不经;对近世祖先的描写则强调支系流布,但未必真实;对父祖的书写则以官职的有无和高低为准,如实书写。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长期稳定B.经学世家崛起C.历史记载断裂D.官僚政治确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东汉民间碑刻注重祖先记载,反映出民间注重传承,这与经学世家提倡累世传经有关,故选B项;据所学东汉中后期社会问题严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历史记载问题,排除C项;据所学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7.(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25)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和君臣关系。阮籍母亲亡故时,别看他照样下围棋、喝酒吃肉,似乎不拘孝子之礼,但酒肉之后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据此可知,当时()A.追求精神自由却徒有虚名B.阮籍和嵇康等人言不由衷C.传统文化趋向多维度融合D.儒学危机引发了思想混乱【答案】C【解析】阮籍、嵇康等人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在各自的人生中有出格的表现,但是又自觉地将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融入生活之中,这是儒家思想对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的体现,所以在阮籍、嵇康等人身上既体现出佛道的个体自由、也有儒家的伦理,故选C项;魏晋名士追求精神自由,并非徒有虚名,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多种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言不由衷是心口不一,嵇康等人追求内心真实的想法,鄙视礼教,生活放荡不羁,并非言不由衷,排除B项;社会动荡引发儒学危机和思想混乱,排除D项。28.(2021·江西南昌三模·25)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可知士族势力强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庶族也重视家庭教育,可以推知当时世族文化影响扩大,故选B项;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排除C项;目前最早的印刷术是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唐宋时期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排除D项。29.(2021·山东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3)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宣称: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令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国学肄业,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可知梁武帝依然将儒学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故选C项;佛教宣扬绝性弃欲的教义与儒学伦理道德是相违背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可知笃信佛教只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无法反映儒佛关系的变化趋势,排除B项;根据材料“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可知说明治国思想仍采用儒家思想,排除D项。30.(2021·四川南充三模·25)(南朝)梁武帝曾问画家张僧縣,何故佛寺中画孔圣人,张僧繇答曰:将来还得靠他……梁武帝佞佛,以致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这反映出()A.皇帝没有坚定信仰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政治地位稳固D.儒学与佛教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将来还得靠他”、“事衣冠礼乐”反映了张僧繇和梁武帝都强调儒学的重要性,故选C项;“梁武帝佞佛”但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说明梁武帝没有放弃儒家信仰,排除A项;据材料“将来还得靠他”、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说明儒学政治地位稳固,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解释儒学和佛教的关系,排除D项。31.(2021·辽宁丹东二模·3)唐朝时,佛教的华严宗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道教认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韩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这体现了()A.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动B.三教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C.心学在唐代的影响力较大D.儒学社会主流地位的动摇【答案】B【解析】据“华严宗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等可知,佛教、道教以及儒学都强调要加强个人的修养建设,反映出三者都发挥了社会教化的作用,故选B项;佛教思想源于印度等地,道儒思想源于中国本身,因此并不同源,排除A项;心学是明代的,与题干“唐朝”不符,排除C项;儒学在唐朝时期仍然处于社会主流地位,排除D项。32.(2021·湖南衡阳二模·4)依据表2能够推断出()表2有关唐朝文化政策的部分史料记述记
述出处唐武德年间,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全唐文》唐贞观十一年,颁布《令道士在僧前诏》:“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尊祖之风,贻诸万叶。”《唐太宗诏集》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全唐文》唐开元年间,颁布《禁创造寺观诏》:“天下寺观,屋宇先成。自今已后,更不得创造。”“道释二门皆为圣教,义归弘济,理在尊崇。”《全唐文》A.武则天时佛教成为主流文化B.佛道正统地位之争最为激烈C.唐始终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D.中枢政治力影响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不论是唐初、武则天时期还是德宗时期都呈现三教并行的状态,这和统治者政策有关,说明中枢政治力影响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武则天时期主流文化仍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居于正统地位的一直是儒学,排除B项;“始终”一词过于绝对,唐武宗灭佛,排除C项。33.(2021·福建龙岩三模·4)据韩愈《原道》描述,当时僧人、道士均视孔子为“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布“乐其诞而自小”。韩愈意在强调唐代中期()A.已闻宋明理学之先声B.儒学正统地位亟需重构C.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三教合流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据材料“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布“乐其诞而自小”,可知儒者在中唐难以应对佛道的挑战,故选B项;宋明理学体现的是三教合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对三教合一的态度和政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出现人民群众对三教合一的态度,排除D项。34.(2021·福建三明三模·5)史书记载,宋真宗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诚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上述现象反映了宋代()A.君主专制遭受冲击B.实现了君臣共治C.民主制度初现端倪D.士大夫忠君思想【答案】D【解析】皇帝“欲封刘氏为贵妃”遭到宰相抵制,“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说明史官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两则史料反映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希望君主做明君,体现了忠君思想,故选D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排除A项;宋朝时期君主专制趋势较隋唐增强,“君臣共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民主制度出现于近代,排除C项。35.(2021·江西鹰潭二模·26)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在《通书》中则进一步指出“主静”的关键在于寡欲,强调“一”与“无欲”的主体修养,提出了“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养论。由此可见,周敦颐()A.为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深受陆九渊心学影响【答案】A【解析】据材料“强调‘一’与‘无欲’的主体修养,提出了‘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养论”,可知周敦颐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主张寡欲,这与理学提倡的天理有契合点,为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南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周敦颐为北宋人,排除B项;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排除C项;周敦颐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周敦颐要比陆九渊年代早,排除D项。36.(2021·河北石家庄二模·3)欧阳修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知人不知天”“书人而不书天”的思想,对谶纬之学进行了批驳。范仲淹倡明经旨,注重义理,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否定章句训诂,疑传惑经,开研究经学之新风气。他们的认识()A.有助于传统儒学的整合创新B.旨在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C.折射出儒学神圣化发展趋势D.肯定了士大夫的民权意识【答案】A【解析】欧阳修指出既要了解人情世故,又要了解自然规律,批驳假托神灵解释五经的书;范仲淹阐明经书的要义,注重剖析文章的内容和道理,提倡实用性学说,否定章句训诂,二者都否定传统儒学,开创儒学的新方向,故选A项;欧阳修、范仲淹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正式形成在南宋朱熹时期,排除B项;欧阳修否定用神秘主义解释儒学,范仲淹希望儒学更加实用性,排除C项;民权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37.(2021·江苏南京三模·4)“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里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材料强调了()A.理具有客观外在的统一性B.万物皆一理的本体论思想C.天地万物应有其自身规律D.格物致知的具体认知方法【答案】B【解析】“理一分殊”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又能在万事万物中得以体现,比如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即万物皆一理,故选B项;统一性是指矛盾对立双方有互相转化的趋势,“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说明理客观外在为万物,万物都是理的表现,排除A项;万物各有自身规律没有体现与“一理”的关系,排除C项;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38.(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6)有学者指出,朱熹不仅在《家礼·婚礼》中将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以从简便”,而且还在《家礼·祭礼》中指出即使有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也并不构成实行家礼的阻碍。据此可知,朱熹旨在强调()A.重构儒家传统礼教体系B.简化传统宗教礼仪C.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D.维护理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由材料“将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可知朱熹简化传统婚俗礼仪,符合广大普通家庭的需要,由材料“即使有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也并不构成实行家礼的阻碍”可知朱熹认为普通老百姓同样可以施行礼教,这一做法是为了克服礼教下移的障碍,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简化礼仪,而非重构,排除A项;传统婚俗礼仪不等于宗教信仰礼仪,排除B项;朱熹之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39.(2021·福建福州三模·4)宋代士大夫热衷于自题画像赞。黄庭坚前后写过八首“写真自赞",描述自己“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朱离也曾“对镜写真以自警”。这反映了宋代知识分子()A.追求理想人格B.复兴先秦儒学C.重视教化民众D.塑造外在形象【答案】A【解析】黄庭坚把自己描述成具有亦僧亦俗的优点和极高的洞察力,朱离也写真“以自警”,说明这些宋代知识分子希望自己具有理想中的完美人格,故选A项;题干中提到的是知识分子对自己理想中的个人评价,而不是其对儒学发展的行动,排除B项;宋代士大夫自题画像赞,目的是希望自己经过自身修养追求理想人格,而不是要教化民众,排除C项;“写真自赞”、“写真自警”是指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不是注重外在形象,排除D项。40.(2021·山东聊城二模·4)“今士大夫微有西晋风,岂知周礼与易言理财,周公、孔子未尝不以理财为务。且不独此,士大夫讳言恢复。不知其家有田百亩,内五十亩为人所据,亦投牒理索否?士大夫于家事则知之,至于国事则讳之,何哉?”南宋思想家陈亮在这段话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A.经世致用B.重义轻利C.恢复中原D.家国一体【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定时空:南宋,依据材料“周公、孔子未尝不以理财为务”“士大夫于家事则知之,至于国事则讳之",可知陈亮阐述的主要观点是经世致用思想,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故选A项;结合所学,重义轻利指的是重情义轻利益,而材料提及周公、孔子以理财为务,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陈亮要恢复中原,排除C项;结合所学家国一体,指的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性,而材料中士大夫至于国事则讳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1.(2021·河南开封三模·26)宋代存在大量改易乡名的现象,下表为部分地方改名情况,据此可知()原地名改后地名太平乡孝感乡安亭乡服礼乡春申乡守信乡光宅乡宅仁乡醋塘乡乐智乡A.重文轻武政策直接影响地方治理B.商品经济推动改易乡名C.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D.理学影响社会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改后地名“孝感乡、服礼乡、守信乡”等,结合所学孝、礼、信等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可知,地名的修改受理学影响,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改后地名“孝感乡、服礼乡、守信乡”等可知,这些地名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宋代存在大量改易乡名的现象,与官僚机构膨胀没有联系,排除C项。42.(2021·广东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4)下表为宋代太湖流域苏、湖、常、秀四州乡名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儒家用字仁德善孝贤义礼信数量(个)1310975332乡名示例崇仁怀仁德政德化积善从善至孝旌孝思贤奉贤道义习义遵礼复礼守信良信A.儒学主流地位确立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政府发展文教事业D.伦理道德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宋代太湖流域乡名中,出现了大量以“仁”“德”“善”为名的乡名,而这些是儒家所推行的重要精神品质,说明伦理道德受到重视,故选D项;儒学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缺乏南北之间关于经济相关数据的对比,乡名对于儒家思想的体现和经济格局无关,排除B项;乡名中体现儒家伦理道德,不一定是政府造成建设文教事业的结果,文教事业是指政府建设社会文化教育,不是对地区命名,排除C项。43.(2021·山东泰安高考全真模拟·4)有学者指出,宋代造物设计更加强调器物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理性美,且更加讲究器物造型上的简洁美,因此宋人所设计制造的器物不会出现大面积装饰,特别是在家具设计上多流行单色漆的运用。由此可知,宋代造物设计()A.体现了器物形态的变化B.蕴含了理学价值的追求C.推动了务实精神的出现D.丰富了日常家具的风格【答案】B【解析】据材料“宋代强调器物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理性美、造型上的简洁美、在家具设计上多流行单色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凸显造物设计的实用性,这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相符,充分体现了理学的价值追求,故选B项;“宋代造物设计更加强调理性美、器物造型上的简洁美”,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造物设计风格和理念,而非强调器物形态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讲究器物造型上的简洁美”“家具设计上多流行单色漆的运用”,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造物设计体现务实精神,而非推动务实精神出现,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推动务实思想发展,排除C项;“在家具设计上多流行单色漆的运用”,可知宋代造物设计体现单调化,并非丰富家具风格,排除D项。44.(2021·安徽A10联盟高考最后一卷·27)朱元璋时,程朱理学被定为一尊,一时间风头无两;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动说明()A.思想变动植根于时代需要B.心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理学遭到知识分子的摈弃D.儒家的价值取向得以重构【答案】A【解析】据材料“朱元璋时,程朱理学被定为一尊,一时间风头无两;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原有程朱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一定程度上强调个性解放的心学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故选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即是封建王朝的官方正统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心学并未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B项;心学是理学的一支,并未受到知识分子的摈弃,排除C项;儒家一贯强调重义轻利,这一价值取向并未重构,排除D项。45.(2021·山东泰安肥城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一·3)社会救济是历代王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与社会救济主张无关的是()A.孔子“富而后教”B.孟子“民贵君轻”C.墨子“兼爱交利”D.韩非“以法为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社会救济是历代王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可知,材料主要涉及社会救济和“仁政”,而韩非“以法为教”指的是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先富后教是一种体现经济基础与文化教育之间关系的思想,即治理国家应当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然后才可以实行道德教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具有民本色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兼爱交利的基本意思是要人们相爱,交互得利,只要做到这一点变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6.(2021·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押题卷·27)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记载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技术,他引用《尚书》的内容写道,“润下作咸,武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强调制盐是圣王也要重视的事,在一幅《治丝图》中,他所绘的纺织工人戴着指套和绑腿,俨然知识分子装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手工业的社会地位提高B.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观念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瓦解D.宋应星主张打破社会等级【答案】B【解析】宋应星引用《尚书》中周武王访问箕子,知晓了制盐,认为制盐是圣王也要重视的事,知识分子也应该懂得纺织的相关事宜。知识分子对于手工业等知识的了解,有益于国计民生,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B项;封建社会手工业的社会地位不高,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朝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知识分子重视国计民生,并不意味着打破社会等级,依然是士、农、工、商,排除D项。47.(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4)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A.倡导道德自觉风尚B.继承儒家伦理规范C.遵循传统宗法观念D.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反映出王阳明倡导道德自觉风尚,故选A项;据材料“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意为统治者要“抚辑”百姓,被统治者要遵守法律,与儒家伦理规范无关,排除B项;材料倡导官民的道德自觉,没有涉及传统宗法观念,排除C项;据材料“制订‘相约’……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可见其目的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无关,排除D项。48.(2021·贵州毕节二模·27)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说明王阳明()A.强调“良知”在实践中的作用B.继承了荀子“人性本恶”的思想C.倡导“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D.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答案】A【解析】“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可得他认为最终人与圣人相同,但由于生活中的自私逐渐丧失,所以生活在存在致良知的重要性,故选A项;“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可见他认为人性本善,排除B项;“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这里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即可,而没有从某一种事物中去探究,排除C项;“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可见他认为人心本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私物欲会导致自己丧失良知,从而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无法体现心是世界本源的哲学高度,排除D项。49.(2021·山西晋中三模·27)晚明时期,中国人根据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重新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该图沿用了原图的大体形制,但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有所区别,把中国放在了地图的中央。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先进B.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遭受阻碍C.传统的华夏中心观念依然存在D.此时中国已经产生了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据材料“但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有所区别,把中国放在了地图的中央”,可知明代人在重新绘制时与利玛窦的原图有图形和观念的区别,中国被放在了地图的中心,说明该图在绘制中受传统的华夏中心观的影响,故选C项;中国对世界地理的认知相对落后,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地理观念,并非在华传教,排除B项;晚明时中国并未产生启蒙思想,排除D项。50.(2021·江苏苏北七市三模·5)晚明学者讲学,多不区分参加者的身份。思想家吕坤给初学者讲学,“如市井说话一般”。他曾言:“讲《中庸》《大学》,须令仆童炊妇一听,手舞足蹈,方是真讲书。”当时,民间出现称孔子为“孔圣人老爷”的现象。这反映出晚明()A.市民阶层的扩大B.阳明心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儒家学说通俗化D.心学传播抬高了孔子的地位【答案】C【解析】晚明的学者讲学大多已经不区分参加者的身份,并且讲学“如市井说话”,民间也称孔子为“孔圣人老爷”,体现儒家学说日益走向普通大众,反映了儒家学说通俗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走向普通大众,不仅仅是市民阶层,排除A项;理学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儒家学说日益走向普通大众,没有涉及心学传播抬高了孔子的地位,排除D项。51.(2021·山西临汾二模·26)捕江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因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并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郑氏规范》的内容。据此可知()A.宋代以后宗法观念进一步强化B.儒家思想有助于家国治理C.援礼入法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D.程朱理学在民间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得到皇帝赐封且家训引入法律,说明儒家思想有利于家的治理,皇帝赐封,有利于儒学推广,进而有助于国的治理,故选B项;材料的反映的儒家“孝”思想对郑氏家族的影响,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郑氏家族这种用儒家思想治理家族的模式进行推广,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儒家思想对一个家族的影响,不能说明“程朱理学在民间影响巨大”,排除D项。52.(2021·福建泉州三模·6)李贽认为“真心”就是童心、初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称之为“清净本源”;自然万物是真心的显现物,又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这些观点()A.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D.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倾向【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的“童心说”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个体性意识,但又摒弃了“良知”的先天局限性,对“心性”理论的内涵加以大胆的阐释,更强调真情实感,故选A项;李贽个人的离经叛道并不能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等人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童心说”,而非反封建,排除D项。53.(2021·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3)黄宗羲提出“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备矣”,他赞颂古代学者“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A.君主以民为本B.反对君主专制C.经世致用思想D.实行以德治国【答案】C【解析】据材料“经世之业、治天下、为民用、未空言无事实”,可知黄宗羲反对空谈,主张学以致用,这与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下,求学应关注国计民生相符,故选C项;“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可知材料强调求学应务实,反对空谈,并未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项;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这与材料中“未有空言无事实者”,反对空谈不相符,排除B项;“经世之业、大者以治天下”,可知材料强调治国要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而非强调以德治国,排除D项。54.(2021·河北邯郸三模·5)嘉庆十一年,清仁宗下令严禁旗人演戏,并将违禁旗人严加惩罚。“图桑阿等均在本旗披甲中,辄行登台演出,甘与优伶为伍,实属有辱旗人颜面。图桑阿、乌云珠、德泰、全魁、李惠等五犯,著即照所拟,销去本身户籍,发往伊犁充当苦役。”这表明()A.清政府对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B.清朝实行满汉文化分治政策C.清政府意图维持满族固有文化D.满族汉化在当时已成为主流【答案】C【解析】据材料“甘与优伶为伍,实属有辱旗人颜面”“销去本身户籍,发往伊犁充当苦役”,可知清仁宗对于那些违背禁令演戏的旗人严厉惩罚,故选C项;材料中清仁宗的禁令只针对旗人而非所有人,排除A项;清仁宗的禁令只针对这一时期,不代表整个清朝,到晚清时期,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清政府不得不协调满汉矛盾,排除B项;违反禁令的旗人从材料中可知并不占主流,排除D项。55.(2021·陕西宝鸡一模·27)戴震(1724—1777):“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材科反映了()A.统治者利用理学加强控制B.理学压制人性的社会现实C.批判了清政府残酷的刑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1369-2024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 GB/T 29865-202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小面积法
- 2024年遥感监测服务协议3篇
- 2025版灯光照明工程安装、调试及维护服务合同3篇
- 物联网工程合同范本智能
- 酒店餐饮部酒店厨师招聘合同
- 钢铁行业业务员聘用合同
- 银行业金融科技投资系统升级协议
- 农产品瑕疵品处置
- 邮政快递员聘用协议书
- DB11T 211-2017 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 木本苗
- 《PLC应用技术(西门子S7-1200)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 【3套试卷】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 智能建造施工技术 课件 项目1 智能建造施工概论
- 单词连连看答题闯关游戏课堂互动课件1
- 社会团体财务报表
- 小学劳动技术课教案(完整版)
- 2024保险行业人才趋势报告(发布版)-31正式版
- 《儒林外史》专题复习课件(共70张课件)
- 2024年广州市南沙区初中语文毕业班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简单室内装修合同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