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高2025届(高一上)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郑州洛阳一带发掘的距今五六千年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样式的墓葬和湖北屈家岭文化风格的陶器。据此可以推断()A.中原新石器文化已衰落 B.中原文化影响到东方和南方C.东方和南方文化更先进 D.早期文化之间有一定的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样式的墓葬和湖北屈家岭文化风格的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地区出现了湖北地区文化风格的物品,这表明早期文化之间并不是完全隔绝的,有一定的交流,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原新石器文化衰落,排除A项;材料表明东方和南方影响到中原文化,排除B项;C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B.《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D.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则史料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因此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D项正确;《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但两者都不属于一手史料,无法确定其可信度,排除A项;《史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排除B项;《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C项。故选D项。3.先秦时期某思想流派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主张。下列言论与该思想流派相对应的是()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C.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D.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朴素辩证思想的是道家学派,强调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时候做起,成就伟大要从细微处入手即“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与道家学派的主张一致,B项正确;儒家主张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反对拘泥守旧,强调变法的主张即“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为法家而非道家主张,排除C项;墨家主张的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即“尚贤”,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则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A.奴隶社会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彻底瓦解C.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征伐”从西周时期的“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自诸侯出”,再战国时期“自大夫出”,说明权力重心不断下移,王权衰微,周天子的地位降低,诸侯的势力强大起来,符合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A项是材料现象,排除A项;分封制度彻底瓦解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权力的变化,并非政局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5.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A.重视法制建设 B.刑法极其严苛 C.社会矛盾尖锐 D.实行文化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出土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反映了秦朝重视法制建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法律的具体内容,无法得知刑法是否严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文化专制与焚书坑儒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6.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下列图中的行为抹杀了他的好处的有()(秦始皇陵)(孟姜女哭长城)(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孟姜女哭长城、焚书坑儒都是秦始皇暴政的体,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①②④A项正确;统一度量衡不属于暴政,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7.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根据此表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B.中央辖郡政治地位低于诸侯国C.中央辖区人口增长率高于王国辖区 D.中央政府已经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王国的人口已经远超过中央管辖的人口,反映出在郡国并行制之下,中央权威受到削弱,中央政府已经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经济发展,排除A项;政治地位是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排除B项;人口增长率是中央高于王国,排除C项。故选D项。8.《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话语,这在记载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B.门阀士族发展成割据势力C.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矛盾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等都包含了“家世”,说明东汉豪强势力兴起,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故选A;材料中“家世”,并非门阀士族,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形成割据势力”,排除B;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专制皇权受到制约,排除D。【点睛】9.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之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南北经济的差距在缩小,但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两宋时期,A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南移【备考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0.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取材于北魏与柔然的战争;《魏书•列女传》记载,面对(南朝)梁的大举进攻,梓潼太守苟金龙病重,其妻刘氏亲自指挥作战,斩杀叛兵,奋战百余日,最终守往了城池,后被孝明帝授予爵位。这可用于说明北朝()A.民族隔阂的消亡 B.尚武风气的浓厚C.华夏认同的加强 D.士族专权的弊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木兰以女子之身代父从军并杀敌立功,根据材料信息“刘氏在丈夫病重期间直接指挥作战并斩杀叛兵”概括可得出,北朝女子平时会接受一定程度军事训练,根据“被孝明帝授予爵位”可知女子能够直接得到皇帝封赏也反映出当时尚武之风得到提倡,B项正确;南北朝对峙时期时有民族之间的征战,民族隔阂消亡的表述是错误的,排除A项;华夏认同一般指少数民族内迁后融入汉族的过程,题干材料主旨并未体现该信息,排除C项;士族专权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是隋朝主要粮仓分布示意图。这种布局意在()A.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B.发挥运河经济功能C.保障都城粮食供应 D.提高赈灾救荒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朝主要粮仓分布示意图”可知,隋朝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粮仓,且大部分分布在大运河周边,保证了两都粮食的供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C项正确;加强南北经济联系的是大运河,排除A项;发挥运河经济功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项;提高赈灾救荒效率,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12.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后来又允许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每当需要颁行诏敕的时候,就先由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设立()A.集体议政,提高行政效率 B.弱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利益 D.重用人才,加强权力制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设立政事堂,组织三省及重要中央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商议政务,制定诏敕,反映出政事堂集体议政,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政事堂及其联席会议对弱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政事堂可以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利益,排除C项;重用人才,加强权力制衡与“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政务”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地税按亩征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这一措施A.加重了农民负担 B.消除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社会公平 D.抑制了人口增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两税法包括地税和户税,地税按亩征收,户税按资产多寡多少来征收,体现了两税法主要按照土地和资产为主为标准来征税,这一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和社会的公平,故选C,排除AB;按资产多少收税,人丁税比重降低,有利于人口增长,排除D。14.“井真成侯墓志铭”为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聘上国。……以开上元廿二年正月口日,乃终於官弟,春秋卅六。皇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这篇墓志铭()A.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较低 B.证明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C.体现了唐太宗对井真成的赏识 D.体现了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井真成侯墓志铭”为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唐玄宗为其作墓志铭,证明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B项正确;“井真成侯墓志铭”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排除A项;材料是唐朝皇帝为井真成作的墓志,排除C项;“井真成侯墓志铭”反映的是中日交往的对外政策,不属于国内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卵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家训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主观性须甄别使用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答案】C【解析】【详解】《白氏长庆集》是唐代白居易作品集,“模勒(雕刻之文)”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的应用。883年处于唐代,“其书多率雕版印纸”说明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也说明唐代存在雕版印刷术,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的主观性的甄别问题,故A错误;三段材料都反映了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并不能说明“历史真相多样化”,故B错误;“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应该从三段材料的相同点出发,找出雕版印刷术的共同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3小题,共55分。(其中,16题25分,17题12分,18题18分)1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馆曰:“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上千年的历史合理性。(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分封制之下官位可以世袭,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分封制之下周王不能直接控制地方,郡县制是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合理性: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3)政治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创新需要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政治制度创新要兼顾中央与地方。【解析】【小问1详解】西周:根据“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得出是分封制;秦朝:根据“秦统一全国为郡县”得出郡县制;根据所学可得出分封制之下官位可以世袭,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分封制之下周王不能直接控制地方,郡县制是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得出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合理性:根据“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所学,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即可,得出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创新需要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政治制度创新要兼顾中央与地方。言之有理即可。17.自古以来,对同一历史人物因史书作者所处时代、立场观点不同,往往会有不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初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举荐贤才,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兴建太学,“修郊祀,改正期,定历数(历法),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礼百神”。有夏商周三代之风。以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还以汉文帝、汉景帝那样的恭俭态度对待百姓,就是《诗经》《尚书》里所称道的上古贤君也比不过他。——摘编自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二汉武帝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征讨四方,又信奉神鬼之说,“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很多人被迫作了盗贼,这与秦始皇没有多少不同。但为什么秦朝因此灭亡,而汉朝却因此而兴盛呢?是因为汉武帝能“遵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能“受忠直之言”,厌恶被人欺瞒蒙蔽,始终“好贤”,赏罚分明,到晚年又能改正以往的过失,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合适的大臣,这正是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的原因。——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其中一种对汉武帝评价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

观点: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皇帝。

说明:汉武帝独尊儒术,表彰六经,兴太学,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推行察举制,使人才大量涌现;制订历法,重视文化建设;维护封建伦理,继续推行“文景之治”休养政策,西汉国力达到鼎盛。

结论: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封建帝王。

示例二

观点:汉武帝是一个功过都很突出的封建皇帝。

说明:汉武帝一方面尊先王之道,重用忠直贤人,赏罚分明;开启盛世;晚年知错改正;免亡秦之祸。另一方面,“繁刑重敛”,大兴土木,神化君权,使百姓疲敝,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有亡秦之失。

结论:汉武帝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君主,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解析】【详解】论证:首先,阅读材料,概括其中一种对汉武帝评价的观点,如根据材料一中“以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还以汉文帝、汉景帝那样的恭俭态度对待百姓,就是《诗经》《尚书》里所称道的上古贤君也比不过他”等信息,可得出观点——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很有作为的皇帝;确定观点后,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选择三个及以上史实,加以论证,如通过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分析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并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归纳总结,说明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封建帝王;也可利用材料二中“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等,得出观点“汉武帝是一个功过都很突出的封建皇帝”,并结合材料二和史实进行论证;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8.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我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软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秋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