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分析及教学研究 论文_第1页
统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分析及教学研究 论文_第2页
统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分析及教学研究 论文_第3页
统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分析及教学研究 论文_第4页
统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分析及教学研究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本小学文言文选编分析及教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文言文对小学生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的作用。《“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6-20)》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并推广传统的优秀文化,让优秀文化的基因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本研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后统称为“统编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和编排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其选编及教学进行研究,试图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关键词:统编本,文言文选编,教学策略引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大量文言文都深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只有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生学,才能更好的了解古文文究,首先需要了解其选编特色,考虑其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所在;其次通过版本的对比,分析研究统编本小学文言文的选编及其变化;最后就是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一、统编本小学文言文的选1.“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统编本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所处阶段的认知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兼顾语文能力形成和发”的理念。在低、中、高段分别设置了贴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文言作品,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三年级初学文言文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于文言文这种新文体的阅读兴趣;四年级统编本设置了《铁杵成针》《囊萤夜读》等寓言哲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到了高段,文言文教学又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六年级安排了《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2)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叶圣陶在指导文言文教学时曾提倡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练习和求知”,[1]而不仅仅是听教师一人讲授,这就是对教学最大的改进。统编本在基于—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上,尊重孩子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在单元导读、文本助读、课后练习系统的设计上,都深刻的传达出自主探小学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2.“单元主题式”设计有利于文言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契合(1)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统编本中所有的文言课文均按照各自的人文主题编入有关单元。从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八册教材中,共选编了以文言形式成文的课文14篇(15则),约占总篇目的10%。“单元主题式”的设计包含着两条线索,既实现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又可以保证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训练。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就选入了韩非的《自相矛盾》;语文要素的训练旨在培养学为背后的思维过程。这样的编排符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从而最大化的发挥统编本文言文教学的人文价值。(2)立足中华传统根基,发扬优秀文化价值统编本对于文言文单元主题的规划是具有整合性的。每一个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强调整体主义、家国责任以及个人的修养。例如《古人谈读书》通过三位智者的读书分享,启迪同学们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程中收获心灵的成长。3.“探究化”的呈现方式增强了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中,习得比学得更重要。”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实现”,就必须让学生真实地去阅读,统编本中的许多文言课文在课后都设计了“活动体验”。例如五年级上册节选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后设计了两项“活动体验”,一是要求“集体诵读”,二是合作探究“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是否实现”的问题。很明显,编者意在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二、统编本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言1.选文篇目及朝代差异性分析可知,从选编的数量上来看,统编本文言文数量要明显高于人教版。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选编数量仅4篇,从小学高段后期才开学高段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而统编本从三年级上册就出现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以后每册编排了1-2篇,整个小学阶段总共安排了14篇(15则)。可见统编本更重视文言文的编排,提前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间,以小学中段作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可以看出统编本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非常重视对先秦文学的摄入。其中统编本选录的先秦时期诸7篇,高出人录篇数的一倍不止,且统编本选录先秦文学所占比例达到了46.67%,几乎占据整个统编本文言文选文总数的半壁江山,可见先秦文化的繁盛和经典看,统编本小学文言文的选文时代分布跨度大,上至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下至清代末期1900年梁启超先生关于少年中国的论述。而人教版仅选录了宋代以前的文言文作品,选文时代分布比较集中。2.选文助读系统比较(1)单元导语分析两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非常重视单元导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引导作用。不同之处在于统编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明确了单元具体的语文训练要素;而人教版教材缺少方法上的指导,并未明确本组元学生必需掌握的语文要素,老师在教学时没有抓手,不利于新手教师开展教学。(2)注释分析可知,统编本注释总量要明显高于人教版。值得一提的是,两版教材在学习文言文时都遵循学习的连续性、顺序性以及阶段性规律。低开始接触文言文,对这种新体裁抱有极大的好奇因此课后注释的数量也不多。但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需要大量的助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因此注释数量增多。(3)插图分析助读系统除了单元导语、课文注释外,课文的插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张泽贤在其《书之五——民国版本知见录》曾提出:“书籍的插图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对文本所作的补充。”统编本因选入的文言文篇数较多,故插图总数也较多,共有26张插图。从数量上来看,统编本更重视在文言文中引入插图,强调用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创建文言情境,达到文图合一的效果。三、统编本小学文言文教1.读悟结合,多维诵读古人诵诗吟文必抚琴,弦动而辞发。可见,古人吟诵是抒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能够吟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喜欢去吟诵,那么课堂就是有活力的、成功的。多种形式习文言文的趣味、韵味所在。打着拍子读、唱着歌来读、分角色朗读、情境演绎读……创造丰富多样的诵读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美美的读。比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引导学生诵读《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就让两个孩子[4]分别扮演“两小儿”,来了个现场“辩论读”。两个孩子通过变换语速和语调,生动的演绎了“两小儿”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故事情节;一急的语气,高昂的语调表现了“小儿”的求知心切,另一个学生用笃定的眼神和慢条斯理的动作表现出“小儿”的胸有成竹;两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同的感受,读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在读的过程中,王老师适时引导,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辩读”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了解“两小儿”对生活的观察与探索以及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文言文课文中所描绘的文化图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言情境,将学生拉入其中,才能让优美的、在学生口中传诵、心中流淌。教师在执教文言文课堂时,可以根据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精心编排课本剧,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拉近古今之间的距学习《司马光》一文时,由于这篇文言文平铺直叙,人物没有语言,没有表情,没有动作的渲染,要想演好故事并不容易。但是如果能把这个过程生来,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排练过程热闹非凡。舞台上,“司马光”与出“戏于庭”的热闹景象。突然一“小儿”不慎掉入巨大的水缸中,“司马光”通过“惊讶、皱眉思考、变得”一系列的眼神变化,在演绎的过程中,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击瓮,破之,水迸,儿”的意思,把文字的内容与画面的想象紧密到了一起。”情境”的拓展,超越了文本内容,利用学生的学习期待,极大地丰富了文言文的内涵,让学生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3.迁移仿写,拓展延伸当代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文言文续写既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加工过程,也是学生独特想象力展现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感体验过程。教师应当做好学生实践能力的拓展活动,通过进行带有一定目的性的读写训练,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学习能力。统编本中选录的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处着眼,丰富文言文的留白部分。比如梁舸老师在执教《伯牙鼓琴》一文时,人物对话续写,原文选段为“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汤汤乎若流水!’伯牙所必得之。”学生陶醉其中,俨然来到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时代,遵循语言续写,用无尽的想象把课堂带向高潮。“袅袅兮如青”“灼灼兮如桃花”[8]……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放手让学生去写。四、结语总之,在小学的文言文教学当中,更多的不是传授文言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交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之以渔”。以诵读为主要导向,以兴趣作为主线,以适合小学阶段指导学生系统地、轻松地感受文言文的情境、语言特色,带动学生的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使他们趣味,回归到符合他们的纯真形式,从而引领学生活泼地迈进文言文的大门。参考文献:[1]朱煜: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04):77-2]杨联:把握文本特质,切中核心价值,实施以学定教[J].语文教学通讯,2013(14):8-3]张泽贤:书之五叶——民国版本知见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1.4]梁舸: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