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

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

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

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

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

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

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

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

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

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

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

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

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

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

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

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

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

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

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

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

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

1

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西方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他们倾向于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来解决文化冲突。

D.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契合“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有利于构建世界秩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章鱼被认为是目前为止被证明了的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海底生物,章

鱼的智商已高到令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在新西兰的一家水族馆内,一只章鱼通过层层越狱,从一

条排水管道逃回了大海。据研究表明,章鱼体内一共有3个心脏,1个主脑和8个分布在爪子

上的副脑,有两套独立的记忆系统,基因比人类多出一万个。它们的触手布满了吸盘,腕足拥有

60%的神经元,具备独立思考、支配行动的能力,比人类对身体的控制要强很多倍。章鱼可以根

据外部环境改变肤色来捕食或者是隐藏,能从瓶内打开瓶盖,会利用工具,还能走出人们制造的

复杂迷宫。高速运转的大脑和发达的触手让它们极具攻击力,人类不慎被它的吸盘缠住很难绕开。

有人认为章鱼更像是天外来物,毕竟具有如此智商的海洋生物在地球真的十分罕见。

章鱼虽然智商超群,但依然无法达到食物链顶端。章鱼的寿命太短,让它们没办法打好基础

演化出文明。章鱼不喜欢群居,这导致它们的知识无法传承,正是群居让人类把总结出来的经验

世代传递下去。老祖先的知识和经验,减少了后代的试错成本。章鱼是头足动物,需要很高的氧

2

气和能量消耗来维持他们的日常活动,它的身体机能无法支撑起它们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包括文

明。

(摘编自《章鱼等头足类动物可能起源于外太空》)

材料二:

几亿年前章鱼祖先归属的头足纲动物和人类所属的脊索门动物,在海下相互争斗,展开进化

赛跑。最初,头足纲动物已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海洋霸主的实力。但是到了奥陶纪末期,在那

场生物大灭绝的劫难中,头足纲动物数量急剧下降,而脊索门动物凭借数量的优势,逐渐在海底

站稳了脚跟,并迅速进化出了脊椎动物亚门。到了大约3.7亿年前,脊椎动物开始登上陆地。

约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导致第5次生物大灭绝。由于生物灭绝所腾出来的生存资

源和空间,让章鱼开启了爆发性进化。但同时期,脊椎动物已经进化到了哺乳纲灵长类,它们已

悄悄演化了约3亿年。而章鱼真正意义上的进化只有6000多万年,被远远甩在身后。

(摘编自《寒武纪生命爆炸的原因:地球还是宇宙?》)

材料三:

进化是一个很依赖环境的缓慢且长期的过程。大海对章鱼来说相对安全舒适,让章鱼不需要

再继续进化自己。同时,进化和文明必须依赖大量的氧气和能量,陆地能接收到太阳的照射,有

更多的能量和资源,为文明的诞生创造条件。但是海水含氧量很低,对于神经系统发达、需要快

速新陈代谢的物种来说,海底不适合文明催生。而且目前的地球生态已经演化到一定阶段,地球

物种数量已足够庞大,地球上的时空资源已相对饱和。在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为法则的自然界,

新文明演化缺乏生态位,一个新的文明想要突破层层的围剿可以说是无稽之谈。

(摘编自《章鱼的智商超高,为什么没在食物链顶端?》)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鱼独特的身体构造,使得它们具有独立思考、支配行动、控制身体以及利用工具等能力。

B.章鱼的寿命较短,这导致它们无法把先辈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传递下去,不利于文明的形

成。

C.头足纲动物和脊索门动物几亿年前在海底展开进化竞争,最终头足纲动物称霸海洋,章鱼因

而得利。

D.新西兰水族馆的章鱼破除层层障碍回归大海,说明章鱼确实是地球上智商最高的动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海底生物,章鱼的智商已高到无法理解,这在地球实属十分罕见,因此有人推断章鱼可

能起源于外太空。

B.在奥陶纪劫难中,脊索门动物获得了巨大的进化优势,登上陆地并利用陆地的能量和资源,

为文明诞生打下基础。

3

C.章鱼生活在相对安全舒适的大海,缺少同陆地一样的能量和资源,因此章鱼缺乏进化和创造

文明的重要条件。

D.现今地球时空资源相对饱和,为新文明留下的生态位非常有限,章鱼想要登上陆地发展文明

是不太可能的。

6.章鱼有极高的智商却没有演化出文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赡养上帝(节选)

刘慈欣

两万艘外星飞船又布满了地球的天空,在以后的两个月中,有大量的太空舱沿着垂向各大陆

的太空电梯上上下下,接走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年多的二十亿上帝。那些太空舱都是银色的球体,

远远看去,像是一串串挂在蛛丝导轨上的晶莹露珠。

西岑村的上帝走的这天,全村的人都去送,所有的人对上帝都亲亲热热,让人想起一年前上

帝来的那天,好像上帝前面受到的那些嫌弃和虐待与他们毫无关系似的。

村口停着两辆大客车,就是一年前送上帝来的那两辆,这一百来个上帝要被送到最近的太空

电梯下垂点搭乘太空舱。

秋生一家都去送本家的上帝,一路上大家默默无语,快到村口时,上帝停下了,拄着拐杖对

一家人鞠躬:”就送到这儿吧,谢谢你们这一年的收留和照顾,真的谢谢,不管飞到宇宙的哪个

角落,我都会记住这个家的。”他说着把那块球形的大手表摘下来,放到兵兵手里,“送给你啦。”

“那……你以后怎么同其他上帝联系呢?”兵兵问。

“都在飞船上,用不着这东西了。”上帝笑着说。

“上帝老爷子啊,”秋生爹一脸伤感地说,“你们那些船可都是破船了,住不了多久了,你们

坐着它们能去哪儿呢?”

上帝抚着胡子平静地说:“飞到哪儿算哪儿吧,太空无边无际,哪儿还不埋人呢?”

玉莲突然哭出声儿来:“上帝老爷子啊,我这人……也太不厚道了,把过日子攒起来的怨气

全撒到您身上,真像秋生说的,一点良心都没了……”她把一个竹篮子递到上帝手中,“我一早

煮了些鸡蛋,您拿着路上吃吧。”

上帝接过了篮子:“谢谢!”他说着,拿出一个鸡蛋剥开皮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白胡子上沾

了星星点点的蛋黄,同时口齿不清地说着,“其实,我们到地球来,并不只是为了活下去,都是

活了两三千岁的人了,死有什么可在意的?我们只是想和你们在一起,我们喜欢和珍惜你们对生

活的热情、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都是上帝文明早已失去的,我们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上帝

4

文明的童年。但真没想到给你们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实在对不起了。”

“你留下来吧爷爷,我不会再不懂事了!”兵兵流着眼泪说。

上帝缓缓摇摇头:“我们走,并不是因为你们待我们怎么样,能收留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但有一件事让我们没法待下去,那就是:上帝在你们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一群老可怜虫,你们可怜

我们了,你们竟然可怜我们了。”

上帝扔下手中的蛋壳,抬起白发苍苍的头仰望长空,仿佛透过那湛蓝的大气层看到了灿烂的

星海:“上帝文明怎么会让人可怜呢?你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文明,不知道她在宇

宙中创造了多少壮丽的史诗、多少雄伟的奇迹……现在文明是老了,但不是我们的错,无论怎样

努力避免,一个文明总是要老的,谁都有老的时候,你们也一样。我们真的不需要你们可怜。”

“与你们相比,人类真算不得什么。”秋生敬畏地说。

“也不能这么说,地球文明还是个幼儿。我们盼着你们快快长大,盼望地球文明能够继承它

的创造者的光荣。”上帝把拐杖扔下,两手一高一低放在秋生和兵兵肩上,”说到这里,我最后有

些话要嘱咐你们。”

“我们不一定听得懂,但您说吧。”秋生郑重地点点头说。

“首先,一定要飞出去!”上帝对着长空伸开双臂,他身上宽大的白袍随着秋风飘舞,像一

面风帆。

“飞?飞到哪儿?”秋生爹迷惑地问。

“先飞向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再飞向其他的恒星,不要问为什么,只是尽最大的力量向外飞,

飞得越远越好!这样要花很多钱死很多人,但一定栗飞出去,任何文明,待在它诞生的世界不动

就等于自杀!到宇宙中去寻找新的世界新的家,把你们的后代像春雨般洒遍银河系!”

“我们记往了。”秋生点点头,虽然他和自己的父亲、儿子、媳妇一样,都不能真正理解上

帝的话。

“哦,秋生啊,”上帝想起了什么,又站住了,''走的时候没经你同意就拿了你几本书,”他

打开小包袱让秋生看,“你上中学时的数理化课本。”

“啊,拿走好了,可您要这个干什么?”

上帝系起包袱说:“学习呗,从解一元二次方程学起,以后太空中的漫漫长夜里,总得找些

打发时间的办法。谁知道呢,也许有那么一天,我真的能试着修好我们那艘飞船的反物质发动机,

让它重新进入光速呢!”

“对了,那样你们又能跨越时间了,就可以找个星球再创造一个文明给你们养老了!”秋生

兴奋地说。

上帝连连摇头:“不不不,我们对养老已经不感兴趣了,该死去的就让它死去吧。”

一个星期后,最后一艘外星飞船从地球的视野中消失。上帝走了。

5

西岑村恢复了以前的安静,夜里,秋生一家坐在小院中看着满天的星星,已是深秋,田野里

的虫鸣已经消失了,微风吹动着脚下的落叶,感觉有些寒意了。

“我明白了。”秋生爹说,在这灿烂的星空下,他愚拙了一辈子的脑袋终于开了一次窍,他

仰望着群星,头顶着它们过了一辈子,他发现自己今天才真切地看到它们的样子,一种从未有过

的感觉充满了他的血液,使他觉得自己仿佛与什么更大的东西接触了一下,虽远未能融为一体,

这感觉还是令他震惊不已,他对着星海长叹一声,说:

“人啊,该考虑养老的事了。”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荒诞离奇的想象虚构出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世界,讲述了20亿个来自其他星

球的“上帝”与地球人类共同生活发生的故事。

B.送别上帝的时候,玉莲哭了,送给上帝一篮煮熟的鸡蛋并且向他诚挚道歉,表明她对之前自

己嫌弃和刻薄上帝的过分行为颇为后悔。

C.上帝告诉秋生“首先,一定要飞出去!”,意为一种文明要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应该不

断探索未知,将自己的基因和文明撒播宇宙。

D.文章讲述被技术惯坏的文明在暮年时遭受到的苦难,意在警醒人类:科技不会带给人类幸福,

反而会增强人类的惰性,加速文明的衰亡。

8.作家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请从“科学性”与“文学性”

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9.结合小说内容,请从人性、人类命运、宇宙文明发展三个角度探究作品的主题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

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日趋儿爱成如此多

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序两打然,虽

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

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法然流涕日:

6

“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

蜩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

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日:“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

又可冬?”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

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日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日:

“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留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

年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日:“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

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日:“若周君者,事生尽

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注】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

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

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

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

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雨过桐庐①

查慎行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

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

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②间O

雨蓑烟笠严陵③近,惭愧清流照容颜。

【注】①本诗是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二年自家乡赴江西幕府途经桐庐时所作。

②碓床:靠水力来舂米的器具。

③严陵,指严子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曾于此隐居垂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交代诗人的行踪,又写出诗人看到与故乡迥然不同的风光景物时的惊讶之情。

B.颔联写桐庐县城,三面以山作为城墙且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县城给作者以新奇之感。

C.尾联即景抒怀,诗人看到清流中苍老的容颜,不禁发出功业无成、愧对名士的感慨。

D.本诗运思周密,结构严谨,以“乍惊”领起,以“惭愧”收束,一起一收,脉络清晰。

15.本诗颈联刻画工细,请简要分析其写景技巧。(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屈原《离骚(节选)》中,“,”两句写诗人认为好

在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还不算太远,所以需要赶快调转方向回头。

⑵荀子说理善用比喻和排比,比如在《劝学》中,他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推出结

论“,"。

⑶苏轼《赤壁赋》中“”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但这样的英雄

也早已消逝,“"一句,便是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湖南省江永县,有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这个村落里有一方石刻,不仅这个石

刻是这个千年古村的标志,更是铭刻着传统儒家精神传播和传承。

这个村庄叫上甘棠村,这方石刻上写的四个大字也是大家①的:“忠孝廉节”。以

这方石刻为线索,就引出这座湖南省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村庄之一;上甘棠村。

8

上甘棠村中的村民,基本都姓周,据说,是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宗亲。周敦颐所作名篇《爱莲

说》中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本人为人处世也正如这句诗。做官几

十年,不论政治环境多么复杂,也从不②,赢得了同僚和后世的尊敬。周敦颐的学说

后来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栗源头和组成部分,儒学随着各地书院的繁荣发展传播传承。一百多年

后,文天祥南下镇压广西叛乱,在上甘棠村所在的江永县停留驻扎。正好在上甘棠村,文天祥有

个同朝为官的朋友,叫周德源。周德源上门拜访,请求题字。文天祥也敬重周德源为人为官,于

是提笔写下了四个字送给他。这四个字,就是现在上甘棠村石刻上流传下来的“忠孝廉节”在书

院讲堂左右两壁的镶嵌石刻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赫然挺立,如堂堂君子般正襟危坐,—

③,迎面扑来。在这四个大字中,宋明儒学鼻祖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

大儒气节,岳麓书院主教张拭科举不为利禄、读书经世济民的办学理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

死,月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还有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传统,所有的运一切,

影成工暨越时空的“共振一

17.请选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B.所以包身工是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C.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

D.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松柏树在严寒的冬天还能枝繁叶茂呢?这是因为松柏树有能够御寒的特质o松柏树原

是寒带和高山生长的树木,因为最终具备了强大的抗寒能力。松柏树的叶一般都呈针形、

线形或鳞片形,由于叶片面积小,能锁住水分,因而水分不容易蒸发散失。同时,松柏树叶片内

水分少,又含松脂,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很快地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增加糖分和脂肪以便防冻。

所以,即使在冬季,松柏树也不会因缺水而干枯,保证了树木的生机永存。

其实,@,每片树叶达到一定的年龄就要脱落,松柏树也不例外。它们的树叶也是栗衰落

的,只不过松柏树的叶子生命周期长,可生长3-5年,脱换时又是互相交替,@,老叶才次第

枯落,保持冬夏常青。

由于冬天气温低,叶内叶绿素的生成受到限制,能减弱叶内的光合作用,使树木的生理活动

变得缓慢,这对于保证松柏树安全过冬是非常有利的。

9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概括松柏树在严寒的冬天还能枝繁叶茂的原因,不超过7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

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7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

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歼-20的发动机以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历经

了12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A2.B3.C

【解析】

1.B项,“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并非“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由文

中第三段“'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

系”,可知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并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项,“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

人独特的精神气质”错误,文中第四段“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

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

越并完善”知人格与精神气质是动态变化的,并不能说明“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D项,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错误,“中庸之道”不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文中”以“中庸之道”来解决

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

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知“中庸之道”可以解决并不

能消除文化冲突。故选A。

2.B项,“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错误,文章不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文中第一段“‘天下主义'

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可知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理念

为核心”,概念混淆。故选B。

3.C项,“西方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错误,推断不当,由文中第二段“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

10

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

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与“与西方文化

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故选C。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章鱼的寿命较短,这导致……”错误,原文信息是“章鱼的寿命太短,让它们没办法打好基础演化出文明。

章鱼不喜欢群居,这导致它们的知识无法传承,正是群居让人类把总结出来的经验世代传递下去……

它的身体机能无法支撑起它们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包括文明”,可见章鱼无法把先辈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传

递下去,主要是因为它们不是群居动物,选项杂糅信息,强加因果逻辑。

C.“称霸海洋”错误。材料二是说“最初,头足纲动物已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海洋霸主的实力”,选项表述

把未然变已然,表述绝对。

D.“章鱼确实是地球上智商最高的动物”错误,范围扩大。材料一原文信息是“章鱼被认为是目前为止被证明

了的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海底生物,章鱼的智商已高到令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可见是

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

故选Ao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在奥陶纪劫难中,脊索门动物获得了巨大的进化优势,登上陆地”错误,材料二“奥陶纪末期……脊索门

动物凭借数量的优势,逐渐在海底站稳了脚跟,并迅速进化出了脊椎动物亚门”“到了大约3.7亿年前,脊椎

动物开始登上陆地”,脊椎动物登上陆地并不是在奥陶纪。

故选Bo

6.【答案】①章鱼自身短板:章鱼寿命太短、不喜欢群居以及自身机能问题,使它们无法走到食物链顶端。

②进化竞争失败:奥陶纪劫难和第5次生物大灭绝使章鱼在进化中被脊椎动物超越。

③生存环境不利:章鱼生活的海底不利于文明的诞生,地球时空资源饱和,没有给章鱼的文明演化留下生

态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章鱼自身短板:结合材料一''章鱼的寿命太短,让它们没办法打好基础演化出文明。章鱼不喜欢群居,这导致

它们的知识无法传承”“章鱼是头足动物,需要很高的氧气和能量消耗来维持他们的日常活动,它的身体机能

无法支撑起它们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包括文明”可知,章鱼寿命太短、不喜欢群居以及自身机能问题,使它们

无法走到食物链顶端。

11

进化竞争失败:结合材料二“到了奥陶纪末期,在那场生物大灭绝的劫难中,头足纲动物数量急剧下降,而脊

索门动物凭借数量的优势”“约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导致第5次生物大灭绝……脊椎动物已经进

化到了哺乳纲灵长类,它们已悄悄演化了约3亿年。而章鱼真正意义上的进化只有6000多万年,被远远甩

在身后”可知,奥陶纪劫难和第5次生物大灭绝使章鱼在进化中被脊椎动物超越。

生存环境不利:结合材料三“海水含氧量很低,对于神经系统发达、需要快速新陈代谢的物种来说,海底不适

合文明催生”“地球物种数量已足够庞大,地球上的时空资源已相对饱和。在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为法则的

自然界,新文明演化缺乏生态位,一个新的文明想要突破层层的围剿可以说是无稽之谈”可知,章鱼生活的海

底不利于文明的诞生,地球时空资源饱和,没有给章鱼的文明演化留下生态位。

7.D项,“科技不会带给人类幸福,反而会增强人类的惰性,加速文明的衰亡”错误,文中可以看出,科技

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捷的生活,解决了许多难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故选D。

8.①科学性。小说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激发人们对宇宙、科技等的思考,开拓读者的创造性

思维。如文中的上帝经由外星飞船往来太空和地球,由反物质发动机推动的飞船可以进入光速飞行等超现实的

存在。②文学性。小说在场景宏大震撼、想象奇幻之外,还注重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体

现出较强的文学思维。如上帝与秋生一家离别之时和秋生在灿烂星空下的思索,都极具文学思维的细腻和真实。

③小说将奇丽的科幻与优美文学相融合,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产生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思索人类与宇

宙的关系,关注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蕴藉深沉。

9.①对人性唯利是图的批判和对善良的呼唤。地球人类对待上帝态度前后的变化,揭示出了人性的缺点和鄙

陋,希望人类唤醒人性深处的良知。。②对人类命运发展的深沉忧虑和深切关怀。作者通过上帝之口指出了若

干年后人类可能面临的问题,为人类的发展敲响了警钟。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存与竞争的思考。人类文明的

发展是多种文明共存和竞争的结果。作者点明了文明衰亡甚至宇宙终结的必然性,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文明走

向和宇宙存亡的忧思。

10.BDG11.D12.B

13.(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

吗?”

(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母异之"主谓宾

齐全,B后应断开;

12

"曰"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曰"后即D处断开;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此"是"这样"的意思,从语意上看,这是周母

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

故BDG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何怨”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怨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

句意"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C.正确。

D.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馆里","逆"的意思是"迎接",

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

故选D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有

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人以礼相

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法然",流眼泪的样子;"是",如今、现在;"复”,还、再;"……乎",反问句,……吗。

(2)“邑”,名词,县;“察”,考察、访查;"第",只是。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

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

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

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

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

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

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

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

13

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

我想栗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

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

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

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

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

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

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

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

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

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栗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

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

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

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

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

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

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

和《左氏春秋》。"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C.“苍老”“功业无成”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惭愧的是自己外

出求禄,未能免俗。

15.答案:①运用叠词。“依依”状帆影,“汩汩”摹水声,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②视听

结合。诗句描绘了如燃的枫林、隐约的帆影以及汩汩的水声,景色明丽,画面立体。③远近结合。远处帆影缓

缓移动,近处山溪汩汩欢唱,观察角度多变,诗歌意境开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依依”,状帆影轻柔貌,“汩汩”摹水流的声音,叠词

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远处的枫林、隐约轻柔的帆影,

这些为视觉描写;汩汩的水声为听觉描写,诗句视听结合,呈现的景色红白相间,明丽动人,画面充满立体感。

远处帆影缓缓在江面移动,近处山溪在碓床间汩汩欢唱,诗句远近结合,观察角度多变,由江面到山间,诗歌

意境开阔,引人想象。

16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横槊赋诗哀吾生之须臾

14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共振”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讽刺和否定;

C.表示强调;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18.【答案】这个石刻不仅是这个千年古村的标志,更铭刻着传统儒家精神的传播和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模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把“不仅”放在“这个石刻”后面。

二是搭配不当,“这个石刻是……传播和传承”搭配不当,去掉“是”,改成“铭刻着……传播和传承”。

在“传统儒家精神”后加“的”。

19.①耳熟能详②随波逐流(同流合污)③浩然之气(浩然正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这方石刻上写的四个大字也是大家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所以应该用成语“耳熟

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周敦颐也从不随大流,跟着别人走,所以应该用成语“随波逐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