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8下_第1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8下_第2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8下_第3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8下_第4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8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1.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

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

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

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

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

开阔明亮。

俨(y(⅛)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

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

绝)

黄发垂髯(tid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髯,

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髻,小孩垂下的短发。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

子的配偶。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绝:绝

处。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

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

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

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

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

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

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Iw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

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

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

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

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

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

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

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

没有探访的人了。

【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出:(D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

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1)便舍(Sh口船:离开。(2)屋舍(sh。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⑴中无杂树:“中间”。⑵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1)武陵人捕鱼为(We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e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为(w6i)具言所闻:读WGi,介词,对、向。

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1)鸡犬相闻:听见。(2)闻有此人:听说。

向:(1)寻向所志:从前

二、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一一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一一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一一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三、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髯):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髯(黄发垂髯):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具:通“俱”,完全、详尽

【课文探究】

L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

的地方。

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2.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

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

存在的。

3.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4.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

两处语句。

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

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理解性默写】

L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课文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

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

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巩圉

I--------------二-----------X1、

7\

【例题1】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选段)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量,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初极狭,才通人才:

(2)屋舍俨缪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4)具答之具:

(5)此中人译云语:

(6)不是为外人道也不足: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你佛若有光B.阡陌笠厚,鸡犬相闻

C.率率于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

3.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答案】

1.仅仅、只整齐的样子类详细告诉不值得,不必

2.A

3.(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

4.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淳朴、

热情好客,生活和谐幸福。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

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2)句意为:房屋很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3)句意为: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类。

(4)句意为:详细地回答了他。具,详细。

(5)句意为: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语,告诉。

(6)句意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呀。不足,不值得、不必。

2.考查古今异义。

A.古义:似乎,好像\今义:似乎,好像;

B.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C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故选A0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D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

人世隔绝的地方;(2)此人,这个人;为,对、向;具,详细;皆,都。

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疏通文意,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首先找到情景

描写的句子,把这些句子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运用合适的语言加以描述。”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突出桃源中人生活

的安宁、平静,烘托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

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第二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在桃花源得到盛情款待,突出桃源人中人的热情

好客,生活幸福美满。结合以上分析,组织语言表达即可。

[重*考.生□

2.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

“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有《黔之驴》、

《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斑,为屿,为蟾,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琳I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珊I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卷石底以出;以,而。

(7)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8)为垠,为屿,为峨,为岩:成为垠、屿、峨、岩各种不同的形状。抵,水中高地。屿,小岛。峨,高低

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9)翠蔓:碧绿的茎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2)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4)怡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伯然,呆呆的样子。

(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6)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

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

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20)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1)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2)龚古:作者的朋友。

(23)宗玄:作者的堂弟。

(24)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

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琬I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

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

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

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

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

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

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课文探究】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

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

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

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

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

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

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

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伶

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

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

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

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

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垠,为屿,为崎,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

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

实写虚。

【理解性默写】

1、《小石潭记》中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为城,为屿,为堪,为岩。

3、《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呆然不动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yi)然不动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嬉互,似与游者相乐。

5、《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点睛之笔)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小石潭记》中间接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城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战,为屿,为崛,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装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枫、槐、枫、

栗、橡,时有鸣漏®。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

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日:“宋李公麟之'垂云游⑦'也。或曰:“后

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

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文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

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②潴:流水声。③篇(guT):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e):马颈上的

长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泊:同“泮”,

半月形的水池。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鲁(jiang)妈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水西青洌

②可百许头

③以其境过溃

④攀客九人饮于是

2.请用’7”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大石出潭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翼乎临于溪右

4.(甲)文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修辞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答案】

1.①尤:格外。②可:大约。③清:凄清。④要:同“邀”,邀请。

2.大石/出潭中

3.(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像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4.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5.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

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

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

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清:凄清。

□句意为: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要:同“邀”,邀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一块大

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大石”是主语,“出潭中”是谓语,一般主谓之间分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标一处的

要求即可断句为:大石/出潭中。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宜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

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口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翼乎:像翅膀一样。于:在。

4.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甲】文前三段描写了小石潭幽美肃穆的环境景物,第四段笔锋一转,面

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顿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引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寂、

凄凉。

5.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先回答画线句子均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动物,生动形象。【甲】

文画线句戏水而游的鱼仿佛在空中飞翔,衬托溪水的清澈透明;【乙】文画线句徜徉天际的鸟好似向下坠

落,这是在作者俯视的视线内的错觉,衬托作者已登到山间高处。

参考译文:

【乙】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

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根树、槐树、枫树、栗

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

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攀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

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了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

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

垂云滴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作“媚笔泉”。泉水漫

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

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

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3.核舟记

【文学常识】

魏学涉(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

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

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梭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

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

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一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

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磐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

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可:大约;许:上下

2、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3、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

4、4、卧右膝,i⅛右臂支船“诂”同“屈”,弯曲

5、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6、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高高的帽子。为:是

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1、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雕刻。

12、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14、14、雕栏相望焉。相望:左右相对

15.石青稷之。稷:涂

16、东坡现右足。现:露出

17、如有所语。语:说话

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19、矫首昂视。矫:举

19、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20、其船背稍夷。夷:平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

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

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

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

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

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

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

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

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

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

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

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

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

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

“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

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课文探究】

1.“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文中的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文中的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且可以启发读者

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从侧面强调王叔远技艺高超。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

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技艺高超。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有何作用?

点明窗子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5.第三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

①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②前面介绍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诗句;③三个人的位置东坡居

中。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写。

6.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位舟子的动作、神情?

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

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7.为什么略写船背?

因为船背是雕刻品的附属部分,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9.作者在末段

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突出雕刻者技艺

的精湛,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且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8.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突出了核舟之小和雕刻技艺的高超。

9.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课文主题】

本文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fɪ石出巩圉~π

1、一____<≥d>

【例题1】核舟记

魏学澄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棒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

者右手执蒲蔡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目“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

墨。又用篆章一,文日“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随大苏泛赤壁云/季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C.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中轩敞者为舱/为宫室、器皿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卧右膝,训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2)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3.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时,为什么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

【答案】

1.A

2.(1)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且竖起他的左膝。

(2)那只船的顶部较平,作者就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

3.先写船舱,船舱高而宽敞,引人注目,窗又可开闭,再加上对联名句,更能引发读者兴趣,营造了浓烈

的背景氛围,增强了浓厚的艺术情趣,也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对船头三人情态的描述。

【分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本题要求找出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盖:都是“大概,原来(是)”的意思,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B.可:大约/可以;

C.奇:奇特/零数,余数;

D.为:是/雕刻:

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谢:通:“屈”,弯曲;支:支撑。

(2)句中重点词有:船背:船顶:夷:平;则:就。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

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

者为舱,磐篷覆之”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

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但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

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

佛印是主要人物,故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

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

(ɪ⅛ɪɪɪl

4.《庄子》二则

【文学常识】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老子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等。

【原文】

(一)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鳏。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释】

鲸:传说中的大鱼。

鹏:传说中的大鸟。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徙:迁移。

志:记载。

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拎:盘旋。

扶摇:旋风。

去:离开。

生物:指有生命的东西。

以息相吹也。息: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去以六月息者。息:气息,这里指风。

苍苍:深蓝色。

正色:真正是颜色。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吹:吹拂。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表示选择,是……还是……。

亦若是是:这样。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鳏。鳗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

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

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

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

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

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

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

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3.二、词类活用:

L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2.鳏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三、古今异义词:

1.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2.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四、一词多义:

1.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鲤。(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列前茅。(名次)

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日。

(动词,叹气)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3.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4.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

5.贝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时则不至。(或者)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

相吹也。(介词,用)

6.其:其名为鲸。(代词,它的)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

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课文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