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教案_第1页
2023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教案_第2页
2023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教案_第3页
2023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教案_第4页
2023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时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

【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反馈调节维持机体稳态,如血糖平衡的调节。2.举例说出神

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考点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梳理归纳夯实必备知识

ɪ.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CO2+H2O

+能量(场

食物氧化分解.

所:细胞质

中的范化、吸收I(主要去向1

主要来源)基质和线粒

体)

血糖肝糖原

肝糖分解

(3.9-6.0合成

原(短期空(场所:肝脏)

腹时)mmol/L)肌糖原

肾力肾小管、(场所:骨骼肌)

非糖转化球东合管

物质(长期饥滤啊吸收转化.非糖物质

饿时)作用

原尿

p¾于3.9~6.0mmol/L

糖尿

2.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血糖氧化分解血

合成糖原糖

岛转化成脂肪等

素>

(+趋

分非糖物质

加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某区血

副交感肝糖`

下肾上

域肾上腺(+)促进糖

丘神经腺素F原分

脑U(髓质)

交感

增加,解高

神经>

区域,

I胰高

⅛非糖于

(血糖低端胰岛A(+)」血糖正

-物质

分泌[素增常

细胞

⅛π转化.

(1)调节中枢:下丘脑的相关区域。

(2)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调节。

①神经调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相关的副交感神经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

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进食后,当血糖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会产生饱腹感,食欲减退。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相关的交感神经能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此外,当

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产生饥饿感,身体会发出“请提供能量”的信号。

②体液调节途径:高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低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

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易错提醒a.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作用部位为几乎全身组织细胞。胰

高血糖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肝脏。

b∙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

(3)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调节的因素

厂血糖含量的调节(最主要)

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胰高血糖素

胰岛索.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

的分泌—素,又可通过升高血糖含量而间

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影L神经调节

素L血糖含量的调节(最主要)

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可在接作

胰岛血糖

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胰高血糖

素的分泌

素的分泌

「神经调节

①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物质分子有神经递质、血糖、胰岛素分子等,而影响胰

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物质分子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分子等物质。

②一个健康的人进食半个小时后的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则图中a、

b、C分别代表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曲线。

().5小时

3.糖尿病的病因及症状分析

,由于某个抗原基因异常而引起

士独的自身免疫病,胰岛功能减退,

分泌的胰岛素减少

(1)病因一

一部分是胰岛素抵抗(靶细胞

口型糖「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尿病L另一部分是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

「“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带走大细胞外rι

症状-

(2)器卜液渗透塌一多饮”

仙浦分多压升高

原因糖随,尿”

尿液导致机体.“多食”

;体鬻

排出

机体消

供能~瞥~耗大量一“消

-里而脂肪、瘦”

I不r足π十

.蛋白质

易错提醒尿中含糖时未必都是糖尿病,如一次食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均可导致尿

中含糖,但持续性的尿糖一般就是糖尿病。

(3)辨析血糖代谢异常的曲线模式图

图1表示正常人和糖

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

度变化曲线,则区为

正常人,判断的依据

是胰岛素含量多且波

动幅度大的为正常人

进食后时间(h)

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

范围来判断,波动范围

在3.9~6.0mmoI∕L且起

点也在该范围中的?曲

线表示正常人,包曲线

表示高血糖或精尿病

患者,工曲线表示低血

糖患者

■考向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一血糖平衡调节的基本过程分析

1.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

胞质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C.胰岛B细胞以胞吐方式将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D.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随之增加

答案B

解析骨骼肌细胞细胞质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

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

2.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模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一下丘脑中的感受器

I神经传导

上)岛

→κ泌

⅛黄#

肝脏及肌肉细胞

1..........血糖下降

A.血糖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B.图中所示的是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调节过程

C.肝脏和肌肉细胞中都会合成糖原,但只有肝糖原才能补充血糖

D.血糖浓度下降后会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这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图中所示的胰岛素使得血糖下降,因此图中所示的是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的调节过程,

B错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血糖浓度下降)反过来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属于反馈调节,D

正确。

考向二血糖调节的曲线分析

3.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是健康的正常人,乙

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

抗体。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血糖浓度(mmol∕L)

开始运动结束

P'J∣HJV∏)

A.给丙个体注射胰岛素能够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B.乙个体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受体可能被抗体破坏

C.be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的消耗量大于产生量

D.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引起的

答案A

解析丙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表明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但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则胰岛素不能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结合,因而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A错误;

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其细胞质膜表面的葡萄糖受体可能被抗体破坏,B

正确。

4.(多选)如图中①②③是不同的被试者在摄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后的血糖浓度变化,a

代表仅对②号被试者静脉注射了一定量的某种激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血糖浓度(mmol/L)

A.①号是血糖调节功能正常的被试者

B.②号是血糖调节异常的被试者,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

C.③号被试者2h后的血糖浓度升高是源自肝糖原分解

D.②③号被试者都不属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的个体

答案CD

考向三血糖调节有关的实验探究题分析

5.健康志愿者参与两次血糖调节相关实验。第一次口服葡萄糖,检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

化;第二次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改变程度,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

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

t静脉血浆葡萄糖胰岛素(mU∙L-1)

∣浓度1

15(mmol-L)8()In口服自发的

60

K)∏注射IV注射

40

弓I起的

s/I口服R~≈i=20

......1......O

O1O260120O1O260120180

时间(min)时间(min)

A.给志愿者注射的葡萄糖总量和志愿者口服的葡萄糖总量不相同

B.曲线I在30min后下降的原因是血糖在肾脏中进入尿液排出体外

C.给志愿者口服葡萄糖比注射葡萄糖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志愿者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作用的调节

答案B

解析根据口服和注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变化几乎一致,而口服葡萄糖后需要经过吸收进

入血浆后才成为血糖,所以口服的葡萄糖总量明显多于注射的葡萄糖总量,A正确;曲线I

在30min后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B错误。

6.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和∏型糖尿病。某研究团队拟通过饮食和药物S(能损伤胰岛B细

胞,损伤程度与浓度呈正相关)诱导得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他们选择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

分成3组,甲组饲喂普通饲料,乙组饲喂高脂饲料,丙组饲喂高脂饲料一个月后用低浓度药

物S处理。完成处理后,让三组小鼠口服葡萄糖后测定其血糖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

列问题。

Γ

q

ɪ。

=

(1)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B细胞严重受损,体内胰岛素,因而血糖偏高.通过实

验中对丙组小鼠的处理和结果,可推断I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填”轻微受

损”或“严重受损”),且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而血糖偏高。

⑵在口服葡萄糖h左右,三组小鼠血糖升高的原因是o丙组小鼠组织细胞

对葡萄糖的,细胞处于(填“能量充足”或“能量不足”)状

√⅛?O

(3)有人提出本实验还不能充分说明饮食习惯和胰岛B细胞的生理状态对∏型糖尿病发病的

影响,请你提出对本实验的改进建议:。

答案(1)含量下降轻微受损(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摄取和利用减少能量不足(3)取

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用正常饮食和药物S饲喂

解析(1)I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B细胞严重受损,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含量降低,因而

血糖偏高。因为丙组是用低浓度药物S处理,而药物S能损伤胰岛B细胞,损伤程度与浓度

呈正相关,所以可推断H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轻微受损,且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因而血糖偏高。(2)在口服葡萄糖h左右,因为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三组小鼠血糖

升高。丙组小鼠血糖浓度过高,说明其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细胞没有足够

的葡萄糖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故细胞处于能量不足的状态。(3)因为实脸中没有单独研究药物

S对II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故建议增加一组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用正常饮食和药物S饲喂,

更能说明饮食习惯和胰岛B细胞的生理状态对∏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考点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梳理归纳夯实必备知识

1.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调节机制、相关结构和参与激素

R机剜神经一体液调节

一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相关结构-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水-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

盐一效应器: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节抗厂产生:下丘脑产生

尿一释放:神经垂体释放

—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参与一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激素水分的重新吸收

L产生:肾上腺皮质

L固一一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酮L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重新吸收,增加

K+的排出,维持血钠含

量的平衡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①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细胞外液渗细胞外液渗

透压升高时透压降低时

②血浆中Na*、K+平衡

•教材隐性知识,

(1)源于选择性必修1P63: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的原因:冬天相比

夏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会导致尿液量增加。

(2)源于选择性必修1P63“知识链接”: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其中能分泌激

素的是腺垂体。

(3)源于选择性必修1P65“知识链接”:醛固酮具有吸钠排钾的作用,受体在细胞内。

【延伸应用】(1)若人体内水和无机盐都减少,但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机体能进行水盐平衡

的调节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机体是靠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行调节的,而不是直接感受水盐含量的

变化。

(2)某同学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提示不可取。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

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么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

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内环境的紊乱。

【易错提醒1水平衡调节的考查侧重于“抗利尿激素”的来源(下丘脑产生)、作用部位及作用

效果,此外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诱发因素即渗透压变化也多有考查。解题时,可采用如下方

法简洁记忆5项指标的变化(记两头联中间,即两头一致中间相反)

,细胞外液渗透压\.

水--------------------!--------尿

抗利尿激素I,重吸收I

1.细胞外液渗透压In.

水--------------1---------L尿1

抗利尿激素I,重吸收I

此外,做题时常混淆“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为“下丘脑”,后者为“大

脑皮层”。

2.体温平衡及调节

(1)体温平衡

型圭史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主要通过肝、

代生邂►脑等器官的活

产主

产动提供热量

平衡热

运动主要产热器官

是骨骼肌

辐射

传导

一散热公营皮肤—

对流

蒸发

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

意义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

活性的调节体现

思考有人认为一个人持续发烧39°C时,他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不对。因为当一个人持续发烧39℃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才能维持在39°C不变,

如果他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那么他的体温会继续上升。这个人的体温由37°C发烧到39°C

的过程中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2)调节过程

行为调节:采取保温措施采取降温措施

大脑与层蚌生感觉)

生理调节:寒冷炎热

皮肤冷感%器i皮肤热感受器

下丘脑温度感受器I:下丘脑温度感受器

I1—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

腺下丘脑

释传出

放交感神经紧张性

激神经

I—1I降低

皮肤

骨去

π汗

腺激素I分

甲状腺分

I强

甲状腺激分

素增加泌

增减少散热增加散热

增加产热

①调节方式:神经一体液调节。

②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

③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④绘出人体散热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

提示如图所示

■考向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一水盐调节过程的分析

7.下图为人体水平衡调节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血浆渗透压下降]

血浆

下丘脑一垂体—"ɑɪɔ—lɪɔ--尿液

ɑɪɔ——‹1渴感觉——►饮水

A.图示中的b、C分别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B.图示a是由垂体分泌,并通过体液运送才能发挥作用

C.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D.由图可知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可以维持水的平衡

答案B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

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

觉中枢)产生渴觉,所以图中a、b、C依次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渴觉

中枢),A正确;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B错误;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

C正确;水的来源和去路的相对平衡,可以维持水的平衡,D正确。

8.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对水分的重新吸收,机理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

B.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供能

C.H2O通过③简单扩散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

D.M蛋白促进②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

答案D

解析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的,垂体释放的,A错误;比0通过③协助

扩散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C错误。

考向二体温调节过程的分析

9.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

变,如图中实线所示,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3

⅛sw

)

⅛∙

½

下丘脑温度(七)

注:放电频率即单位时间产生的兴奋次数。

A.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

B.人感染流感病毒后S点左移,干活出汗时S点右移

C.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

神经元的放电频率,A错误;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持续偏高,体温高于正常值,S点

将右移,B错误;S'点,下丘脑的温度在39°C,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

的产热量应该等于散热量,C错误;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酶的活性改变,内环境稳态失调,

需要采取降温措施,D正确。

10.某同学从温暖的教室里走到寒冷的室外,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在此

状态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皮肤血管收缩,在室外的散热速率大于室内

B.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细胞内ATP的分解速率大于合成速率

D.机体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和肝脏产热

答案C

解析寒冷时,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强产热,B正确;

正常机体内细胞内ATP的分解速率等于合成速率,C错误;机体的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和

肝脏产热,体温的恒定是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对稳定的结果,D正确。

考向三体温和水盐调节的实验探究题

11.将10只月龄、体重等相同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从25°C的实验室移

至1℃的低温室,乙组仍在25℃实验室,测得其中一组的平均体温变化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

体温(CC)

(1)该实验的目的是,图示体温应是组大鼠的体

温,设置对照组大鼠的目的是O

⑵图中O-Ih期间,大鼠皮肤发生的生理反应是,大鼠还通过

(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促进甲

状腺激素分泌,还通过负反馈调节,确保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会过多。

(3)对于上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促甲状腺激素(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用生理状态相同、生长健壮的大鼠为实验材料,试证实观点一或观点二,设计实验写出简要

实验思路。

实验设计思路:O

预期实验结果:.

答案(1)探究环境(外界)温度变化对大鼠体温的影响甲排除1℃(环境温度)以外因素对

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2)毛细血管收缩,

汗液分泌减少神经一体液(3)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平均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大鼠

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将A组大鼠的甲状腺切除,B组手术但不切除

甲状腺。向A、B两组大鼠注射等量的一定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溶液,饲养一段时间后,

分别测定A、B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若A组TRH不减少、

B组TRH减少,则观点二正确;若A组大鼠和B组大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观点一正确

解析(1)将甲组从25℃的实验室移至10C的低温室,乙组仍在25C实验室,该实验的目的

是探究环境(外界)温度变化对大鼠体温的影响。由图分析可知,图示大鼠体温先降低后增加,

应是甲组大鼠的体温,设置对照组大鼠的目的是排除1℃(环境温度)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以保证本实脸的结果是由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3)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

是探究TSH对下丘脑的作用是直接作用还是通过甲状腺间接作用,所以实验分组后要分别测

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通过切除甲状腺来判断是否是通过

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起作用。具体实验设计思路和预期实险结果见答案。

12.某实验小组探究不同因素对家兔尿量的影响,将三组家兔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首先

记录一定时间内各组家兔的正常尿量,接下来分别从股静脉输液给药后记录一定时间内各组

家兔的尿量。结果如表所示:

不同因素对家兔尿量的影响(每分钟滴数)

静脉输液项目实验前实验后

0.9%NaCl溶液(mL)

速尿(注射利尿药物)(mg)

注射抗利尿激素(mg)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首先记录一定时间内家兔的正常尿量的目的是,各组

家兔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

(2)已知血容量会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当静脉快速注入大量0.9%NaCI溶液时,一方面由

于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_,肾小球血浆流量和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另一方面,由于,使得尿量增多。

(3)研究表明,速尿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髓祥厚壁段对Na∖C「的主动重新吸收,导致管腔

液的Na+、CI-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