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卷02-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北京)(解析版)_第1页
重组卷02-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北京)(解析版)_第2页
重组卷02-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北京)(解析版)_第3页
重组卷02-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北京)(解析版)_第4页
重组卷02-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北京)(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重组卷02

北京地区专用(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

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直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蟹。文物曾“乏人问举”,只为少数

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

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

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

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

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

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

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

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

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C的铭鸽钻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

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

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走碰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一开始:“甫”读作Pii意思是“刚刚”

B.告警:“罄”读作qing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津”读作jTn意思是“路”

D.憨态可即“掬”读作m意思是“令人喜爱”

【答案】

1.A

2.B

【解析】

1.试颗分析:本颗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北京卷论述类文本必考内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

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

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A项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提到“文物曾'乏

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并没有分析以前文物展览参观人少的具体原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将字音、字义渗透到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是北京卷近几年的常见题型。一般字音题考核的内容

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A项字音错,“甫”应读作fii。

C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津”的意思是“渡口”,“乏人问津”的意思是很少有人过问。D项加点字的

解释错误,“掬”的意思是“用两手捧”。“憨态可掬”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多

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

级为表达应用Eo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

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

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

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

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

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

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

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

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

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脸。过去,

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

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撼,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

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卷览层、鉴赏层

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

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阂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

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

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

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

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

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

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

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E卿的一项是(3分)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分)

A.身不由己B.感同身受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

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

3.B

4.D

5.D

【解析】

3.试题分析:B项”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材料二最后一段说“虚拟现实技

术(VR)……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然后以游

客观看兵马俑为例,说明VR技术可以使游客仿佛自己化作了兵马俑,置身其中得到真实的感受,用“身

临其境”恰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o

5.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

姓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意思是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可

以用来描述“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

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

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

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

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

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

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

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个人进

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

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

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

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

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

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

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走碰的一项是(2分)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去,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氐碰的一项是(2分)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

【答案】

6.C

7.A

8.含义: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

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

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

作用: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

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解析】

6.试题分析:C项曲解文意。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

7.试题分析:A项“减少了”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由原文“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

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可知,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比原来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物'活'起来”的含义,解答时就需要通读三则材料,分别找到“文物'活'

起来”(或与“文物'活'起来”相类似的表述)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筛选出能解释“文物'活'

起来”的内容,然后分析归纳就可得出答案。分析作用,要在通读三则材料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材料

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找出能体现“文

物'活'起来”作用的内容,分点概括即可。因为三则材料都属于总分式结构,所以答案信息多集中

在材料的首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赚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傻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

可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呼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

?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

人,然成效者须E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

益,受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

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躅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

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乃善,

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蒙,鄙夫宽。此上化也,

非人所见。

段干木⑺阖门不出,魏文⑶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

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

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英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日狂谪、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此二子解沮⑷

齐众,开不多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遍、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遍、

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

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

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颈的一项是()

A.贵耕战而蝮儒生贱:轻视

B.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故以旧W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

D.薄夫敦,鄙夫宽敦:敦厚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乱地阴阳谬故事或无益,顾益者须之

B.以旧礼无补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考也国之所以存首

D.人民为善开不为上用之路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1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氐顿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谪、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谪、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13.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

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答案】9.C10.B11.B12.D

13.①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

为路•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②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

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防:防备”错误。本句意为: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防:名词,堤防。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

C.代词,...人;助词,表句中停顿。

D.动词,变得;副词,被。

故选B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错误。本句意为:不追求爵位、俸禄。徇:追求。

故选B0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错误,根据“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

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可见,认为他们对保全国家没用处的是韩非子,而作者认为“夫

狂调、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魏文侯能

够通过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国家,显然他们对国家是有功的,而且批评韩非子“不赏功、尊有益”。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的“相反相成”思想,主要通过举例论证来体现。如“旧防”看似平时无益,去掉却不能防范谁在;

“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

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看似

相反的事物实则相互补充、依赖。从而得出结论“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即

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

它,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礼义而成”,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

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参考译文:

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

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

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

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

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

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

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

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

不存在,那怎么行呢?

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

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

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

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

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

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

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

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

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

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即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

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

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

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濡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志,不在不符

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

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其实,狂濡、华土、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

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

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遍、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

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

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

(二)(共7分)

(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⑴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⑵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14.“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15.“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

“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14.“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15.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

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

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

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

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

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

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

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

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2022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①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⑵。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鸥鹑志意满卬,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卬,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鹏鹃:

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走珍的一项是()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18.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答案】16.C17.B

18.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鹏鹃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接斥在外;

鹏鹃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

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

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

的襟怀。寄托不同。

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

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

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

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鹏鹃三种意象。

“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

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

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

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

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

“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

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挨斥在外。

“胴鹃”:“胴鹃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鸣鹃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

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鹃鹃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

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鹏鹃。

19.(2017年高考北京卷)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间,俯雕薨,,O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J

【答案】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纤其骇瞩(3)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鹏鹃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暧”“瞩”“予”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

沈从文

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发展,即完

全密切吻合。

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成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悲壮,又凄凉。

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此外河边的

水车声,天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

的乐舞,田野山路上的啖呐独奏-----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

中每一部分。这个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格不入,老是

闹别扭。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于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

显得混乱而无章次。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

裳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

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也许我所理解的并不是音乐,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攀出

“人的本性”。一切好音乐都能把我引带走向过去,走向未来,而认识当前.,乐意于将全生命为当前平凡

人生卑微哀乐而服务。笔在手上工作己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

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发。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啰胡中,也同样能

够得到。即身边耳边一切静沉沉的,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

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索而前。

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

曲者必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音乐教育我,实在比任何文字书

本意义都重大得多。

我爱美术有相似而不同情形。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就记

忆所及,最先启发我教育我的,是黄蜂和嬉子在门户墙壁间的结窠。工作辛勤结构完整处,使我体会到微

小生命的忠诚和巧智。其次看到鸟雀的作窠伏雏,花草在风雨阳光中的长成和新陈代谢,也美丽也严肃的

生和死。举凡动植潜跃,生命虽极端渺小,都有它的完整自足性。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

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

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尤其重要的,是

这些小市民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乐一样,是逐

渐浸入寂寞生命中,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严密契合分不开的。

我对于美术的理解,明显即比普通美术理论大不相同,也容易和一般鉴赏家兴致异趣。加上十年流亡

转徙生活教育,自然景物与人生万象,复轮流浸润于生命中。个人生命在这种错综繁复人生中发育长成,

即缺少美术史的严格训练,爱好与理解,自然和普通人已经大不相同。和音乐关系二而一,我能从多方面

对于一件美术品发生兴味。有一点还想特别提出,即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

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

到都市来,工艺美术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

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

生活挣扎形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

在小小作品中,作者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顽石,一把线,一片

淡墨,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这点创造的心,就正是民族品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

(取材于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叩完全密切吻合即:就

B.即勉强求适应即:即使

C.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掌出“人的本性”条理:分析整理

D.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胡崎中轻声细语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自幼年起的各种声音记忆,使其日后从直觉上更加容易理解伟大优美的乐曲。

B.以小银匠、小木匠、小媳妇为例,文章意在说明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全神贯注。

C.作者多年流亡转徙,积累了错综繁复的人生经验,其审美眼光不同于普通人。

D.作者充分调动感官来捕捉平凡生活之美,并借助生动的细节使之重现于纸上。

22.作者理解的音乐和美术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

23.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20.D21.B

22.①作者理解的音乐包含:自然之声;日常生活之声;作曲家谱写的乐曲。②作者理解的美术包含:动植

物的生命形态;民间工艺美术;都市工艺美术。

23.①成长:自幼年起,音乐和美术丰富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他的成长密不可分,起到教育作用;进入都

市后,音乐帮助他调和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内心冲突;音乐作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给他生命

以方向感、归宿感;在他困顿时,音乐给他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②认识生命:作者从音乐中认识自己

的生命,从美术中认识其他的生命;美术使作者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完整自足性;理解工艺美术中包含的制

作者的素朴的心。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D项,“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船始中”,“困情吾”的本意是“抵触、意见不合”,句中“家常

絮语”与“邮酷”的意思应当相对,因此句中的“⅛!酷”就是“矛盾”“争吵”之意,是生动的生活的一

部分。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项,“意在说明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全神贯注”错。结合原文“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

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

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见举这些人

的例子意在说明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情绪等与之有关。

故选Bo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念含义及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音乐含义的理解,结合第二段“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

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

分”,可见作者理解的音乐包含“自然之声”;再结合第四段中“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

种鼓励与激发。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胡酷中,也同样能够得到”,可见作者理解的音乐还包含

“日常生活之声”:最后结合第五段“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对于生命

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曲者必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

可见作者理解的音乐同样包括“作曲家谱写的乐曲”。

而作者理解的美术,结合第六段”就记忆所及,最先启发我教育我的,是黄蜂和嬉子在门户墙壁间的结

窠……举凡动植潜跃,生命虽极端渺小,都有它的完整自足性”可知对美术的理解包括“动植物的生命形

态”;再结合第六段“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而尤

其重要的,是这些小市民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

乐一样,是逐渐浸入寂寞生命中,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严密契合分不开的“,可见作者理解的

美术还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最后结合第八段”到都市来,工艺美术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

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

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

可见作者理解的美术也包括“都市工艺美术”。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题问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只要逐段筛选体现作者成长和认识的句子加

以概括即可。

成长方面,结合“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这个

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可概括出“自幼年起,音乐和美

术丰富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他的成长密不可分,起到教育作用”;结合“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

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裳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

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可概括出“进入都市后,音乐帮助他调和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内心冲突;

音乐作为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给他生命以方向感、归宿感”;结合”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

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

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索而前”,可概括出“在他困顿时,音乐给他生命以力

量和信心回复”。

认识生命方面,结合“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可概括出“作

者从音乐中认识自己的生命,从美术中认识其他的生命”;结合“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

紧贴,或游离。并明白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不仅对制作

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何融会于作品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

全收入我的心胸。一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

深”“在小小作品中,作者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就正是民族品德优美

伟大的另一面”,可概括出“美术使作者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完整自足性”“理解工艺美术中包含的制作者

的素朴的心”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022年北京模拟卷)语言基础运用(5分)

24.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①“怨”,固然源于主体处在逆境之中,但在逆境中要真正保持自我肯定,则需要心智不乱。②对于人生

的逆境,做到意志上“不屈服”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仍能“申阳年期”。③这是因为,处在逆境

中的人,除自伤其处境凄凉外,还会因怨愤不平而使情思、行为失去控制,非唯戕害身体,而且心智紊乱,

容易产生偏见。④一个人如果经常陷入偏见,即使意志再坚强,也等于已经被逆境击败。⑤所以,司马迁

说过:“小雅怨诽而不乱。”⑥里然有怨愤之情,但不能让它紊乱心神。⑦尸有心神宁静,不受扰乱,才能真

正战胜逆境。⑧苏轼被贬黄州,他就做到了怨而不乱。⑨一方面,他不会放弃“诗可以怨”的表达权;另一方

面,他在逆境中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回顾自己的经历,他写出了“(

)”的人间达语。

(1)下列说法不氐砸的一项是(3分)

A.“清明在躬”的意思是保持自己的头脑清晰明辨。

B.第⑥句中的“虽然……但”应改为"即便……也”。

C.第⑦句中的“只有……才”应改为“只要……就”。

D.第⑨句括号中填入的诗句应为“也无风雨也无晴”。

⑵不改变原意,将第⑧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合为一个,请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分)

【答案】(I)C(2)示例一:被贬黄州的苏轼就做到了怨而不乱

示例二:苏轼被贬黄州时就做到了怨而不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词语、辨析修改病句、默写名句的能力。

C.“只有……才”是必要条件,不合事理逻辑;而“只要……就”是充分条件,符合事理。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把两个语言片段合为一个,就是把复句变换为一个单句。

首先确定单句的主干句,分析可知,两个分句中第二个“他就做到了怨而不乱”适合做句子的主干;然后

把另外一个分句化为它的修饰语,可以把“他”替换为“被贬黄州的苏轼”,也可以把“他”换为“苏轼”,

在其后加入状语“被贬黄州时”。

25.微写作(10分)

(2022年高考北京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

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

【答案】示例:唯阅读才不会让华丽丰富的世界变成一个了无生趣的牢笼,才会让我们走近一个又一个有

“意思”的灵魂,感知世界的美好,过上优雅快乐有滋有味的生活。人生天地间,而浮生如梦,古人秉烛

夜游,今人读以忘忧。“茶清心,书筑魂”,获得快乐的方式有很多,可终不如阅读来得直接和痛快。加入悦

读会吧,让愉悦相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要求给招新启事写一段话,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写作对象为点评或者引出启事的文字,

话题与启事一致,也是关于提倡阅读,呼吁同学加入校学生会成立的新社团“悦读会”,中心思想简而言

之自然为“悦读”,旨在通过文字说明辅助启事,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悦读会”,注意语言要简练,富

有吸引力和感召性,符合“不超150”这个字数要求。

写作时需要把阅读行为和愉悦感巧妙结合,提出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行文过程中“愉悦”可以用近义词来

替换,比如''美好”“快乐”“幸福"''满足”“充实”“兴奋”“激动”“自豪”“欣慰”等等。这里

的“悦”除了字面含义,还包含精神层面,即悦读可赏心悦目,提升素养和人格魅力。读书,是一种润物

细无声的过程。读书,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影响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灵魂。爱上读书,才能爱上那个不断

改变的自己,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喜欢阅读,它可以让我们走进一个个更广阔的世界,和一个个具有

喜怒哀乐的人们交谈,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丰富,情感的灵动,生活的美妙,日子的新奇。

具体写作时,可以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生动形象性,也可以借助对偶(对仗)、排比、互文、回环或

顶针、反复等构成整句的修辞手法提升大气流畅感,增强气势和说服力,更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列举名

人事例突出阅读的重要性,让“悦读”更可信,让内容更充实典型。可以记叙(写与自己或者名人有关的

悦、阅读故事)、抒情、议论,抑或夹叙夹议,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2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核酸检测排队时需要两米安全距离,一些社区为两米间隔线设置了安全贴心、形式多样的标志,有的

是撑起的晴雨伞,有的是贴在地上的古诗词图片。

请你选择一个检测点,依据其环境特点,设计两米间隔线标志,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

清晰。

【答案】示例:我选择某社区。

两米间隔线标志由“请保持间距”的标识黄线和“请保持2米爱的距离”的粉红色心形贴纸。也就是说地

面除了贴有标识黄线,还附带张贴温馨提示语。黄色具有警示作用,粉色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标识和提

示语不仅色彩和谐相映生辉,而且具有双保险的效果。“爱”字让冷冰冰的警示标识具有了温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该题紧贴时代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要求选择一个检测点,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我选择……”,

具体地点可以是校园,也可以是医院或者某个小区、企事业单位等等。

设计时注意环境特点,比如幼儿园里的检测点就要考虑适合孩子们,养老部门就要考虑老年这个特点,医

院就要想到患者不适的身体状况,小区里要想到有陌生人亦有近邻好友等复杂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设置

标志,可以结合所给提示语中的“安全贴心”“撑起的晴雨伞”“古诗词图片”等直接用,或者别出心裁。

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借助书法、绘画、写作表意,也可以利用一些有形的工具,除了伞,也可以使

用隔开两米距离的爱心小板凳或者写有温馨提示语的小红旗、气球、剪纸等等。

设计理由一般使用说明性文字,注意语言要简洁,表意清楚明白,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答案】示例1:

像一道闪电

鸿蒙初开

无人知道我的来路

我来自九天之上

攫风雷的力量

劈开混沌

风烟里有点冷

大海里有我咆哮的身影

灯下,有人捧起书本

我轻轻踮起脚跟

黄进室内,知识的烽火

骤然燃起

窗外有山,有月,更远处

是历史橐橐的脚步声

示例2:

像一道闪电

噬!闪!

啪!晦——

如暗夜寂寥

像一道闪电

看见中国速度

听见地球心跳

大鹏一日同风起

欲与天公试比高

僻!闪!

嚓!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