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控
高三语文试卷
2022年12月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出师未捷身先死,o(杜甫《蜀相》)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
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
是:","O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红楼梦》中片段,不能印证《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的一
项是()
A.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
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不单
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
去?”(《红楼梦》第四回)一一差序格局
B.刘姥姥道:“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
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
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红楼梦》第六回)一一从
欲望到需要
C.秦氏道:“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
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年附近多置
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
(《红楼梦》第十三回)一一乡土本色
D.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
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贾母笑道:“凤
Y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一一无
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
事,,。o,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
寂她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鲁迅《〈阿Q正传》俄文译本序》
①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②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
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
③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
是各不相通
④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③④D.
②④①③
第二部分阅读(70分)
—*、(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学作品的物性存在是词语。然而,词语却是观念的符号。我们
可不可以说词语也是一种声音的存在呢?自然,词语总可以被朗诵,
若朗诵得合拍中节,抑扬顿挫,富于韵律,那会很好听。若非常好
听,会差不多成为音乐,但那是歌唱了,不属于文学,文学作品不是
如此接受的。文学总是一组观念的符号,而不是一组悦耳的声音。
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真实的文学经验,在这种独特的语言经验中,
我们确实就在一个感性的世界里。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在于我们当
如何解释这种语言经验。解释的困难来自我们通常具有的对语言之本
性的误解。我们会以为语言的词和句总是表达着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
逻辑关系。人类用语言的词语来指称外部对象或由外部对象引起的观
念,这种指称本身,作为符号,总是超感性的。这个想法表明,我们
实际总是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考语言的本质。初民形成语言,
并非仅仅为了用词语赋予外部对象以一个符号。语言在其起源上讲,
乃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交往的内容并不是关于外部事物所形成
的共同的概念,而是交往者共同进入其中的那个“生存场”。生存就
是与外物打交道。外物并非首先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而进入语言,而
是作为与我们的存在休戚相关的东西而进入语言。在词语中凝聚了我
们对存在的领会。“树”“河流”“田野”“羚羊”“风”“雷”等
词语,所表示的并不是关于自然物之概念,而是这些自然物与我们的
生存的一种关联,表示着它们在我们的生存中的意义。它们是一种感
性的存在与力量,我们人类对这些自然物有一种真切的生存感受,在
这种感受中凝聚着我们的情感、愿望、体验。海德格尔从中指认了人
类所用词语之“原始的命名力量”。词语之意义是在人的“生存场”
中形成起来的,就像今天的孩童在彼此交往中仍然会做的那样,他们
总会创设一些成年人不明其义的词语来表达存在于他们共同的生存场
中的那些对于事物的神秘体验。然而,成人世界已在相当的程度上
“形而上学化”了,语词在成人的用法中已与确定的概念体系建立了
稳固的对应关系。因此,孩童在长大之后便顺从成人世界的原则而
“准确地”使用词语,把他们在孩提时代的语言创造遗忘了。
③作为“物性存在”的词语,即是能显示其原始的命名力量的词
语,它们在语言日常的和逻辑的用法当中必定被掩蔽,而只在语言的
艺术用法中才得以保存和展示。所谓“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用
法。唯在文学中,词语才真正地作为词语而得到保存,并显示其感性
的力量。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文学家的写作并未“消耗词语”,而
是“保持词语”。这是见地深刻的。我们日常使用词语是为了传达信
息或观念,一旦达成此任务,词语就消失了,它们只是充当了传达载
体的角色。意既已达,言即被弃。然而,文学阅读却始终让读者停留
在词语本身之中。在文学经验中,我们不可能对词语采取应迎抄桥的
态度。我们不能想象当我们读杜甫的一首诗时,会在得其意之后便把
词语本身遗忘了。事实上,只要我们确实在欣赏着这首诗,那么我们
就始终驻留在它的词语之中,我们感受着它的每一个词语的感性魅
力。
④在文学创作中,我们运用语言的目的,原就不是为了传达观点和
见解,而是为了让某种生存场、某种生存体验成为在读者的想象世界
中能够被建构起来的意境。这一切是作诗者所不能不知道的第一原
理,除非一个作诗者只是把散文式的句子分行排列,并且合辙押韵,
让它具有“诗作”的模样。
⑤在文学中,词语作为观念符号,是通向感性形象的桥梁,并且在
感性形象已被通达、已经形成之时,这个桥梁却并没有被拆除。桥梁
还在,亦即词语的观念性还在。不过,这时候,词语的观念性与它们
的感性意趣这两个方面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这从哲学上说,
就是观念通过形象而被带进了感性世界。“文学形象”之所以是“文
学的”,就在于它们都是已被观念所渗透了的感性形象,感性要素与
观念交织在一起,所以,文学形象是高度“精神化”的形象,这就是
文学的感知特性。
(节选自王德峰《艺术哲学》)
3.第③段中的“过河拆桥”具体是指o
4.将以下这段文字加入文中,正确的位置在()
然而,我们如何能把观念的符号也看作作品的物性存在呢?我们一旦
进入文学,不是进入了一个抽象观念的世界吗?在这个世界里,哪里
会有本质上是感性存在的作品呢?
A.①②两段之间B.②③两段之间C.③④两段之间D.④⑤
两段之间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软的一项是()
A.语言的词和句的本性首先不是表达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的。
B.在人与人的感性交往中形成的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语凝聚了我们
对存在的领会。
C.词语的意义是在自然物与我们的生存关联中形成起来的。
D.我们总是将外物作为认识的对象,所以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
考语言的本质。
6.第②第③段,两处画线句都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说法,简析其不同的
作用。
7.小明正绞劲脑汁地在完成创作新诗的作业,突然看到弟弟轻轻松松
写的下面一行字,惊喜万分,觉得这就是打动人心的诗句,但一时也
说不出它好在哪里。请你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和小明交流你的感受
和理解。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者楷模——于漪
(1)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热
烈庄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这里隆
重举行。
(2)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致敬》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给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于漪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育家”奖章。
(3)这是共和国首次颁发“人民教育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于
漪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她的教育事迹和贡献必将永
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她教育
生命的原动力。
(4)于漪从教68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
家,最重要的动力何在?
(5)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
(6)自打从教那天起,于漪就有明确的使命追求。母校江苏省镇
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伴随她终身。“求学为什么?从愚昧走
向文明,就要立志为解救苦难的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年老师
激昂的话语引导着于漪的人生追求。“'一切为民族'这五个大字掷
她铿锵,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
(7)她念兹在兹的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过去,正是我们民
族的奋斗精神与无数先贤的奉献牺牲,才有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中
国;今天,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依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全身心地
投入与付出。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
(8)她说,“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终生奋斗的
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我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
膀挑着祖国的未来。”“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
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崇高的信仰,推动着于漪一步
一步攀登上教育的“珠穆朗玛”。
(9)生活是信仰的重要源泉。生于1929年的于漪,早年饱受艰
辛。“国家被侵略,遭灾难,普通老百姓家同样遭殃、受罪,童年快
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社会现实的教育历历在目、难以
忘怀。”爱党爱国,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早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基
因。
(10)炮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
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
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
(11)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每堂课都全身心投入,走进教材与文
中的人同悲同喜,身历其境,自己感动,然后再向学生放射文字波、
情感波。他的课堂深深感动了于漪。
(12)高中数学毛老师,不但教给了于漪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教
会了她严谨的做人道理。一次数学期中考,同桌的女同学要于漪帮帮
忙,免得再不及格。同学之间讲义气,考试时于漪把一道题的解法写
在纸条上递给她时,被毛老师发现了,他一把抓走了纸条。试卷发下
来,她俩都是零分。“谁知毛老师还不罢休,把我找去说了一顿。有
几句至今我还记得:'你这是帮助同学吗?歪门邪道。她有困难,不
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学,讲给她听,还可来问我。用这种投机取巧,
不诚实的方法,不是帮她,是害她。你好好想想。'离开办公室时,
他又加了一句:'学习和做人一样,老老实实,懂吗?'”这件事于
漪刻骨铭心,“从此,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是否'老老实
实'?是否想'投机取巧'?”
(13)上了复旦大学,于漪碰到了许多“大先生”。一年级国文老
师是方令孺教授,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导我们超越阅读
的具体文章,认识世事,了解人情,视野一下子拓宽了"。教世界教
育史的曹孚教授,上课时“手无片纸,口若悬河,各个国家教育的发
生、发展、特点、利弊,讲得具体生动,有理有据,似乎他在那些国
家办过教育一般”。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血肉亲情,就难有“为中华民
族而教”的高度自觉的教育信仰。
(14)于漪说,“对自己的母语不热爱,很难有浓烈的民族情、爱
国情”“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求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有一种
血肉亲情”。
(15)是的,人生使命、教育信仰,也必须建基于文化自觉之上。
古典诗词是走进中国文化世界的重要途径。当年有一本别人看不上眼
的石印本《千家诗》,于漪爱不释手。她说通过读这本诗集,自己领略
了家乡山山水水的非凡美丽,祖国大地山川的气象万千。
(16)但仅凭古典诗词,尤其是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读书,是难以
系统性地把握中华文化精髓的。走进中华文化深处的那扇门在哪里?
(17)中国作家中,于漪最喜欢鲁迅。偶然间,她听说鲁迅为青年
学生开过一张必读书单。她想办法了解到了这张书单,其中列了《唐
诗纪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12种书。“这是一张很有
见地、很精到的书目单,教你读书要知门径,全局在胸,轻重得体,
领会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张书目单让我领会到读书与做人一样:要识
大体、知先后,知人论世、知世论人。”于漪说,这12种书她“并未
一一读”,常读一读的是《世说新语》,常翻一翻的是《四库全书简明
目录》,这样对中国文学、中华文化就算入“门”了。
(18)但这还不够!
(19)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则“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
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
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为此,于漪先后通读了辛弃
疾、杜甫和陶渊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20)同时,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她还读了许多思想哲学方面的
书。不但读,她还提倡背一点经典。“今天,我们要初步具备中华文
化修养,粗知义理,从小应背哪些书呢?我想应该是构成中华文化不
朽的原典。”她列了三本书:《论语》《中庸》《老子》。不但要读和
背,而且要“力行”。她说,读经典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活体”放
进去,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这就超越了一般的文学欣赏、文化研
究,而进入以文学文化滋养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教育
信仰由此而坚定,而纯粹!
(节选自《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赖配根李帆施久铭任国
平)
8.分析第(1)(2)段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9.第(5)和第(18)段都独句成段,请选择一处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10.本文写作对象是于漪,但文中却用了大量篇幅叙写于漪的“老师
们”,是否削弱了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请分析。
11.班级读书会拟将本文作为单元拓展篇目,你觉得补充在教材“劳
动光荣”单元合适,还是“抱负与使命”单元合适?请写一则推荐
语,并在其中表述你的理由。
三、(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桃花嫩,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12.根据诗歌的题目判断,本诗可以归类于()
A送别诗B.咏物诗C.酬和诗D.拜谒
诗
13.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并说
明理由。
A..映、照B.愁、怨C.走、过D.入、归
(1)我的选择是()o
(2)我的理由是O
四、(1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
告俨、俟、份、佚、佟:
①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
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印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
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
②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
多竹,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龟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
仲贤妻之言,败絮自如,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⑵,
室无莱妇⑶,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
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
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
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当艰。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③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
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
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
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
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
同居,至于竺有。济北沱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
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
哉,吾复何言。
【注】[1]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为孔子四友。
[2]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3]莱妇:老莱子的妻子。
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做
官。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
制也,能免于患乎?”老莱子便与妻子一起逃隐于江南。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与物多性()(2)败絮自邮()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机巧好i顼()
A.很生疏B.喜爱梳理C.很疏忽D.喜爱疏通
(2)至于尊诙()
A.没有牙齿B.终生到老C.无法与之同列D.没有羞愧之心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与“每以家弊”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
一项是()
A.臣以险衅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
绝壁之下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以朝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
耶?
B.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
耶?
C.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
耶?
D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
耶?
18.把第③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19.这篇文章虽是带有训诫、遗嘱的庄重性质,可读来大体絮絮如家
常',叫人觉着亲切,但这种“亲切”又不同于《归去来兮辞》那般
“载欣载奔”。请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赏析这种“亲切感”的表达艺
_p∙
°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鞭贾
柳宗元
①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
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②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李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
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
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舞然若挥虚焉。
③余日:“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日:“吾爱其黄而泽,且贾
者云……”余乃召僮燧⑴汤以濯之,则遨⑵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桅
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
下。马相跟,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跟不已,坠于地,伤焉。视
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④今之桅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
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
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
物,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
坠伤之患者口?
【注】[1]埔(yue)汤:烧热水。[2]遨(SU)然:形容时间很短。
20.可填入第④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
A.焉B.乎C.哉D.耶
21.下列各项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贾宜五十B.其节朽黑而无文
C则蹇仄而不植D.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3.联系文意,概述第③段中“富者不悦”的原因。
24.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第三部分写作(70分)
25.作文:
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多样,有人选择与时代合唱,有人选择独自吟
唱,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联系生活与课内所学,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控
高三语文试卷
2022年12月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出师未捷身先死,o(杜甫《蜀相》)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
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
是:“,"。
【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离骚③.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茕茕孑立⑤.形影相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骚”“长”“襟”“茕”“孑”等。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红楼梦》中片段,不能印证《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的一
项是()
A.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
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不单
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
去?”(《红楼梦》第四回)一一差序格局
B.刘姥姥道:“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
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
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红楼梦》第六回)一一从
欲望到需要
C.秦氏道:“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
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莹附近多置
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
(《红楼梦》第十三回)一一乡土本色
D.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
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贾母笑道:“凤
Y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一一无
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
事,,oO,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
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鲁迅《〈阿Q正传》俄文译本序》
①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②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
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
③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
是各不相通
④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③④D.
②④①③
【答案】(1)B(2)B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以自我为中心,以姻亲为纽带结成圈子,正体现
差序格局。
B.“……《红楼梦》第六回)一一从欲望到需要”错。乡土社会的差
序格局中,每个人是其社会影响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个人在某时
某地所动用的关系不同,差序格局中人际交往圈的大小由处于中心的
“己”决定。刘姥姥的人际圈子以其自家为中心,为摆脱困境,想到
向曾经连宗的王家求助,利用同姓与王家攀上关系,将自己划入“王
家人”的范畴。差序格局中自家人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
示亲热的人物”,刘姥姥说“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现在
家里生活窘迫了,就想到亲近金陵王家,是将差序格局中“自家人”
的范围不断扩大。所以,刘姥姥的话中对应的是《乡土中国》中“差
序格局中的自家人”这一概念。
C.“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体现以种地谋生,正是乡土本色特点之一。
D.贾母调停贾琏和凤姐之间的家庭矛盾,体现的是“无讼”中的“维
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
故选Bo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首先分析这四句话,①②是解释“我”的遗憾和希望,③④是要画出
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实在算一件难事的原因,由此可知,③④两句话应
排在一起,①②应排在一起,且③④应排在①②之前;
首句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
事”,而③是解释首句的原因,④是对③的进一步举例说明,故③后
应排④;
①是说“我”对摸索人们的魂灵总自憾有些隔膜,②是寄期望于高墙
里人众能自己觉醒,应该是先说自己的遗憾,然后再希望他人的觉
醒,故①应排在②前面。
故选Bo
第二部分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学作品的物性存在是词语。然而,词语却是观念的符号。我们
可不可以说词语也是一种声音的存在呢?自然,词语总可以被朗诵,
若朗诵得合拍中节,抑扬顿挫,富于韵律,那会很好听。若非常好
听,会差不多成为音乐,但那是歌唱了,不属于文学,文学作品不是
如此接受的。文学总是一组观念的符号,而不是一组悦耳的声音。
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真实的文学经验,在这种独特的语言经验中,
我们确实就在一个感性的世界里。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在于我们当
如何解释这种语言经验。解释的困难来自我们通常具有的对语言之本
性的误解。我们会以为语言的词和句总是表达着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
逻辑关系。人类用语言的词语来指称外部对象或由外部对象引起的观
念,这种指称本身,作为符号,总是超感性的。这个想法表明,我们
实际总是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考语言的本质。初民形成语言,
并非仅仅为了用词语赋予外部对象以一个符号。语言在其起源上讲,
乃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交往的内容并不是关于外部事物所形成
的共同的概念,而是交往者共同进入其中的那个“生存场”。生存就
是与外物打交道。外物并非首先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而进入语言,而
是作为与我们的存在休戚相关的东西而进入语言。在词语中凝聚了我
们对存在的领会。“树”“河流”“田野”“羚羊”“风”“雷”等
词语,所表示的并不是关于自然物之概念,而是这些自然物与我们的
生存的一种关联,表示着它们在我们的生存中的意义。它们是一种感
性的存在与力量,我们人类对这些自然物有一种真切的生存感受,在
这种感受中凝聚着我们的情感、愿望、体验。海德格尔从中指认了人
类所用词语之“原始的命名力量”。词语之意义是在人的“生存场”
中形成起来的,就像今天的孩童在彼此交往中仍然会做的那样,他们
总会创设一些成年人不明其义的词语来表达存在于他们共同的生存场
中的那些对于事物的神秘体验。然而,成人世界已在相当的程度上
“形而上学化”了,语词在成人的用法中已与确定的概念体系建立了
稳固的对应关系。因此,孩童在长大之后便顺从成人世界的原则而
“准确地”使用词语,把他们在孩提时代的语言创造遗忘了。
③作为“物性存在”的词语,即是能显示其原始的命名力量的词
语,它们在语言日常的和逻辑的用法当中必定被掩蔽,而只在语言的
艺术用法中才得以保存和展示。所谓“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用
法。唯在文学中,词语才真正地作为词语而得到保存,并显示其感性
的力量。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文学家的写作并未“消耗词语”,而
是“保持词语”。这是见地深刻的。我们日常使用词语是为了传达信
息或观念,一旦达成此任务,词语就消失了,它们只是充当了传达载
体的角色。意既已达,言即被弃。然而,文学阅读却始终让读者停留
在词语本身之中。在文学经验中,我们不可能对词语采取W可抄垮的
态度。我们不能想象当我们读杜甫的一首诗时,会在得其意之后便把
词语本身遗忘了。事实上,只要我们确实在欣赏着这首诗,那么我们
就始终驻留在它的词语之中,我们感受着它的每一个词语的感性魅
力。
④在文学创作中,我们运用语言的目的,原就不是为了传达观点和
见解,而是为了让某种生存场、某种生存体验成为在读者的想象世界
中能够被建构起来的意境。这一切是作诗者所不能不知道的第一原
理,除非一个作诗者只是把散文式的句子分行排列,并且合辙押韵,
让它具有“诗作”的模样。
⑤在文学中,词语作为观念符号,是通向感性形象的桥梁,并且在
感性形象已被通达、已经形成之时,这个桥梁却并没有被拆除。桥梁
还在,亦即词语的观念性还在。不过,这时候,词语的观念性与它们
的感性意趣这两个方面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这从哲学上说,
就是观念通过形象而被带进了感性世界。“文学形象”之所以是“文
学的”,就在于它们都是已被观念所渗透了的感性形象,感性要素与
观念交织在一起,所以,文学形象是高度“精神化”的形象,这就是
文学的感知特性。
(节选自王德峰《艺术哲学》)
3.第③段中的“过河拆桥”具体是指o
4.将以下这段文字加入文中,正确的位置在()
然而,我们如何能把观念的符号也看作作品的物性存在呢?我们一旦
进入文学,不是进入了一个抽象观念的世界吗?在这个世界里,哪里
会有本质上是感性存在的作品呢?
A.①②两段之间B.②③两段之间C.③④两段之间D.④⑤
两段之间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软的一项是()
A.语言的词和句的本性首先不是表达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的。
B.在人与人的感性交往中形成的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语凝聚了我们
对存在的领会。
C.词语的意义是在自然物与我们的生存关联中形成起来的。
D.我们总是将外物作为认识的对象,所以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
考语言的本质。
6.第②第③段,两处画线句都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说法,简析其不同的
作用。
7.小明正绞劲脑汁地在完成创作新诗的作业,突然看到弟弟轻轻松松
写的下面一行字,惊喜万分,觉得这就是打动人心的诗句,但一时也
说不出它好在哪里。请你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和小明交流你的感受
和理解。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答案】3.我们了解完词语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信息或观念后就立刻抛
弃了词语本身。4.A5.D
6.第②段画线句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为了说明词语表现了自然物
与我们生存的关联,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与力量,凝聚着我们的情感愿望
与体验,海德格尔的指认既明确了词语最初命名的意义,又区别了词语
以符号存在的意义;第③段中,画线句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为了
说明文学写作不是消耗词语而是保持词语,印证了作者唯在文学中,词
语才真正地作为词语而得到保存,并显示其感性力量的观点。
7.【答案示例1】小明,你的“绞尽脑汁”而不得,和你弟弟的得来全
不费工夫的“佳作”的这两种状态,恰恰说明了我们和你弟弟相比,都
有了很多成人世界在文学阅读和创作时,原则而“准确地”使用词语的
束缚。你弟弟的这首诗,能让我们始终驻留在它的词语之中,我们感受
着它的每一个词语的感性魅力。它不仅仅作为观念符号,更是创设了一
些成年人不明其义的词语来表达存在于孩童共同的生存场中的那些对
于事物的神秘体验。例如诗句中的“烫”这个词,形象生动地表明了灯
光在黑夜中带来的光明只是那么一点,整个黑夜还是那么的无边无际,
给孩童、给世人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无助。观念通过形象而被带进了感性
世界,词语的观念性与它们的感性意趣这两个方面已经融合在一起,不
可分割。这就是打动人心的诗句。
【答案示例2】你弟弟的诗歌用成人的语言表达的是“灯照亮了黑夜”。
因为你弟弟是小孩,他们所运用的词语往往不是我们成年人惯用的表达
方式。“烫”“洞”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意思,却恰恰是诗歌的语言。诗
歌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语言本身也会成为我
们品味的对象传达出感性的意趣,你弟弟的诗歌中“烫”和“洞”都运
用了想象和夸张,使得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了新的意趣。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依据文中“我们日常使用词语是为了传达信息或观念,一旦达成此任
务,词语就消失了,它们只是充当了传达载体的角色。意既已达,言
即被弃。然而,文学阅读却始终让读者停留在词语本身之中”可知,
“过河拆桥”在文中指“我们了解完词语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信息或
观念后就立刻抛弃了词语本身”。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
“观念的符号”“物性存在”承接①中的“文学作品的物性存在是词
语。然而,词语却是观念的符号”,而“我们如何能把观念的符号也
看作作品的物性存在呢?我们一旦进入文学,不是进入了一个抽象观
念的世界吗?在这个世界里,哪里会有本质上是感性存在的作品
呢?”这些疑问又照应②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真实的文学经验,
在这种独特的语言经验中,我们确实就在一个感性的世界里。这一点
毋庸置疑”。所以这段文字应加入文中①②两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
故选A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D.“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人类用语言的词语来指称外部
对象或由外部对象引起的观念,这种指称本身,作为符号,总是超感
性的。这个想法表明,我们实际总是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考语
言的本质”,“这个想法表明”不代表有因果关系。
故选Do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句子作用的能力。
依据前文“外物并非首先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而进入语言,而是作为
与我们的存在休戚相关的东西而进入语言。在词语中凝聚了我们对存
在的领会”“……等词语,所表示的并不是关于自然物之概念,而是
这些自然物与我们的生存的一种关联,表示着它们在我们的生存中的
意义。它们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与力量,我们人类对这些自然物有一种
真切的生存感受,在这种感受中凝聚着我们的情感、愿望、体验”可
知,作者引用海德格尔的说法这是为了印证这一观点,即词语表现了
自然物与我们生存的关联,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与力量,凝聚着我们的
情感愿望与体验。
海德格尔的指认既明确了词语最初命名的意义,同时又区别了词语以
符号存在的意义。
第③段中,画线句引用海德格尔的说法同样是为了印证前文“所谓
‘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用法。唯在文学中,词语才真正地作为词
语而得到保存,并显示其感性的力量”这一观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可从小明绞劲脑汁地在完成创作新诗的作业和弟弟轻轻松
松写下打动人心的诗句的原因及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的角度谈感受和
理解。注意语言表达要连贯、简洁、得体。
依据文中“词语之意义是在人的‘生存场’中形成起来的,就像今天
的孩童在彼此交往中仍然会做的那样,他们总会创设一些成年人不明
其义的词语来表达存在于他们共同的生存场中的那些对于事物的神秘
体验。然而,成人世界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形而上学化'了,语词在
成人的用法中已与确定的概念体系建立了稳固的对应关系”可知,小
明绞劲脑汁地在完成创作新诗的作业和弟弟轻轻松松写下打动人心的
诗句的原因就在于很多成人世界在文学阅读和创作时,原则而“准确
地”使用词语的束缚,而孩子总会创设一些成年人不明其义的词语来
表达存在于他们共同的生存场中的那些对于事物的神秘体验。例如诗
句中的“烫”“洞”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意思,都运用了想象和夸张,
形象生动地表明了灯光在黑夜中带来的光明只是那么一点,整个黑夜
还是那么的无边无际,给孩童、给世人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无助,词语
的观念性与它们的感性意趣这两个方面已经融合在一起。
这启示我们:观念通过形象而被带进了感性世界,词语的观念性与它
们的感性意趣融合在一起才更容易写出打动人心的诗句。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者楷模——于漪
(1)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热
烈庄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这里隆
重举行。
(2)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致敬》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给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于漪佩戴上金色的“人民教育家”奖章。
(3)这是共和国首次颁发“人民教育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于
漪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她的教育事迹和贡献必将永
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她教育
生命的原动力。
(4)于漪从教68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
家,最重要的动力何在?
(5)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
(6)自打从教那天起,于漪就有明确的使命追求。母校江苏省镇
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伴随她终身。“求学为什么?从愚昧走
向文明,就要立志为解救苦难的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年老师
激昂的话语引导着于漪的人生追求。“'一切为民族'这五个大字掷
地铿锵,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
(7)她念兹在兹的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过去,正是我们民
族的奋斗精神与无数先贤的奉献牺牲,才有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中
国;今天,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依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全身心地
投入与付出。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
(8)她说,“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终生奋斗的
目标、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我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
膀挑着祖国的未来。”“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
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崇高的信仰,推动着于漪一步
一步攀登上教育的“珠穆朗玛”。
(9)生活是信仰的重要源泉。生于1929年的于漪,早年饱受艰
辛。“国家被侵略,遭灾难,普通老百姓家同样遭殃、受罪,童年快
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社会现实的教育历历在目、难以
忘怀。”爱党爱国,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早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基
因。
(10)炮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
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
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
(11)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每堂课都全身心投入,走进教材与文
中的人同悲同喜,身历其境,自己感动,然后再向学生放射文字波、
情感波。他的课堂深深感动了于漪。
(12)高中数学毛老师,不但教给了于漪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教
会了她严谨的做人道理。一次数学期中考,同桌的女同学要于漪帮帮
忙,免得再不及格。同学之间讲义气,考试时于漪把一道题的解法写
在纸条上递给她时,被毛老师发现了,他一把抓走了纸条。试卷发下
来,她俩都是零分。“谁知毛老师还不罢休,把我找去说了一顿。有
几句至今我还记得:'你这是帮助同学吗?歪门邪道。她有困难,不
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学,讲给她听,还可来问我。用这种投机取巧,
不诚实的方法,不是帮她,是害她。你好好想想。'离开办公室时,
他又加了一句:'学习和做人一样,老老实实,懂吗?'”这件事于
漪刻骨铭心,“从此,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是否'老老实
实'?是否想'投机取巧'?”
(13)上了复旦大学,于漪碰到了许多“大先生”。一年级国文老
师是方令孺教授,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导我们超越阅读
的具体文章,认识世事,了解人情,视野一下子拓宽了"。教世界教
育史的曹孚教授,上课时“手无片纸,口若悬河,各个国家教育的发
生、发展、特点、利弊,讲得具体生动,有理有据,似乎他在那些国
家办过教育一般”。没有对民族文化的血肉亲情,就难有“为中华民
族而教”的高度自觉的教育信仰。
(14)于漪说,“对自己的母语不热爱,很难有浓烈的民族情、爱
国情”“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求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有一种
血肉亲情”。
(15)是的,人生使命、教育信仰,也必须建基于文化自觉之上。
古典诗词是走进中国文化世界的重要途径。当年有一本别人看不上眼
的石印本《千家诗》,于漪爱不释手。她说通过读这本诗集,自己领略
了家乡山山水水的非凡美丽,祖国大地山川的气象万千。
(16)但仅凭古典诗词,尤其是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读书,是难以
系统性地把握中华文化精髓的。走进中华文化深处的那扇门在哪里?
(17)中国作家中,于漪最喜欢鲁迅。偶然间,她听说鲁迅为青年
学生开过一张必读书单。她想办法了解到了这张书单,其中列了《唐
诗纪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12种书。“这是一张很有
见地、很精到的书目单,教你读书要知门径,全局在胸,轻重得体,
领会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张书目单让我领会到读书与做人一样:要识
大体、知先后,知人论世、知世论人。”于漪说,这12种书她“并未
一一读”,常读一读的是《世说新语》,常翻一翻的是《四库全书简明
目录》,这样对中国文学、中华文化就算入“门”了。
(18)但这还不够!
(19)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则“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
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
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为此,于漪先后通读了辛弃
疾、杜甫和陶渊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20)同时,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她还读了许多思想哲学方面的
书。不但读,她还提倡背一点经典。“今天,我们要初步具备中华文
化修养,粗知义理,从小应背哪些书呢?我想应该是构成中华文化不
朽的原典。”她列了三本书:《论语》《中庸》《老子》。不但要读和
背,而且要“力行”。她说,读经典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活体”放
进去,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这就超越了一般的文学欣赏、文化研
究,而进入以文学文化滋养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教育
信仰由此而坚定,而纯粹!
(节选自《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赖配根李帆施久铭任国
平)
8.分析第(1)(2)段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9.第(5)和第(18)段都独句成段,请选择一处赏析它表达效果。
10.本文写作对象是于漪,但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于漪的“老师
们”,是否削弱了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请分析。
11.班级读书会拟将本文作为单元拓展篇目,你觉得补充在教材的“劳
动光荣”单元合适,还是“抱负与使命”单元合适?请写一则推荐
语,并在其中表述你的理由。
【答案】8.第(1)(2)段中环境描写,以及《向祖国致敬》的乐曲,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于漪老师佩戴奖章的场景描写,既写出了颁奖仪式
的隆重、气氛的热烈庄重,以及规格之高,更是以此凸显出于漪老师所
获荣誉的含金量高,于漪老师作为“人民教育家”被高度认可,让人敬
仰。同时为下文交代于漪老师获此殊荣的原因做铺垫。
9.独句成段,引起读者注意。“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一句是对于
于漪老师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最重要的动力何
在的回答,简洁明了,同时后文的事迹又是围绕使命与信仰而展开的,
承上启下;“但这还不够”是承接上文对于于漪老师通过阅读《世说新
语》《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来走进中华文化之门,引出除此之外更进一步
的要求,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而且要“力行”,意思
上有所递进,更强调出于漪老师的难能可贵。两句独句成段的句子都在
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
10.没有削弱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虽然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于漪老师,
但是正是因为于漪的“老师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于
漪,才促使其一步步拥有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在这些老师的身上,
作者所选择的老师各有千秋,从各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及计划范文
- 2025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计划范文
- 暑期校本培训计划
- 2025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 下半年教科研工作计划
- 监理年度工作计划集锦
- 《正弦电压电流》课件
- 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辩论词
- 航空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
- 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小红帽》说课稿
- 人教版(PEP)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1 My classroom》单元教学设计 1
- 职业院校“金课”建设方案
- CJT 394-2018 电磁式燃气紧急切断阀
- 中央2024年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量化评分表
-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试卷
- 2024-2034年中国飞机拆解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
- 2024年西藏自治区中考地理真题(原卷版)
-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