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省东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省东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省东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省东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12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这种

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

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

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

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

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

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

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

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粟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

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

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略传》中

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己的科学发现

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再也没有

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要。这

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不上

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莱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甚

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正

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

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

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一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

人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

条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

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

⑤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

高二语文第1页共10页

哲学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

律背反”。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

共构.如果对峙的两方面有了强弱,那就很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

悲剧中的几个最高典范,都是两难结构。

⑥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也

能。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

⑦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出,

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俗

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要安

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传》,

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的

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

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

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

都高屋建甑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

⑧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

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

闭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

(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在伟大作品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两难结构”

B.用艺术方式来表现科学家伽利略的这两种常规选择,任何一种,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的

结论。

C.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存在“两难结构”,黑格尔对此早就

有过论述。

D.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闭性,它们直通人心,穿越时代,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

空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真正的杰作,还是那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

B.文章第②段中的“拐杖”与第⑦段中的“调解方案”,虽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

高二语文第2页共10页

C.有些评论家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两难,因此他们提出“调解方案”,来安慰自

己。

D.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则很难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关于《诗经•静女》的主题,《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南宋

朱熹认为是“淫奔期会”,而今人多认为是在描写男女爱情。

R.关于曹禺先生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冷酷、自私的小

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莫衷一是。

C.电影《祝福》对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了这样一处改编: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但仍然被禁止

参与祝福时,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D.白居易《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陈鸿也根据这一事件

创作出《长恨歌传》,“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4.文章第⑥段中说:“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

律背反'的两难。”请选择《红楼梦》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4分)

5.作者是如何证明伟大作品中都存在两难结构的?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孩子的力量

[俄]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

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

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警察。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

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

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

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

高二语文第3页共10页

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

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

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

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

人群再次叫嚷起来:“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

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

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

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

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

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

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

高二语文第4页共10页

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人群大声的叫嚷,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引出下文警察的出场。

B.文章划横线部分中人群的叫喊,表明局面再度紧张起来,与文章结尾形成强烈反差。

C.文章中警察向发号施令的人的请求,表现出他为了孩子放下自己高傲姿态的虚伪。

D.孩子的天真烂漫,以及孩子与父亲之间彼此深沉的爱,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博爱之情。

7.下列选项对小说中孩子出场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的出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

B.孩子的出场使得警察父亲和人群内心都掀起了波澜,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C.孩子的出场促使人们从愤怒仇恨到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主题。

D.孩了的出场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设置了悬念,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这篇文章的确也呈现了警察的心

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

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

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

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

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

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

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镇,诚甘乐之。臣事君,犹

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材料二: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

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

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

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

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箱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

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

能之臣尽为

高二语文第5页共10

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

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

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颖,还向北阙。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

的序号。(3分)

而妨功A害能之臣B尽C为万户侯D亲戚贪E倭之类F悉为廊庙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视正确门一项是()(3分)

A.除,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兴利除弊”的“除”不同。

B.春秋,常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文中指年纪,“春秋高”意思为年纪老。

C.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一般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

D.茅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国所在方向取相应颜色的土,包以茅草而授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李陵多角度劝降苏武,例如陈述苏武兄弟惨死,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生

死未卜的悲惨遭遇。

B.材料一中李陵以老朋友的身份劝说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大震动了苏武的内心,

以致苏武无言以对。

C.材料二中李陵表明自己并非是贪生怕死的小人,之所以没有选择为气节而死,是因为自

己想要有所作为。

D材料二中李陵认为汉朝因为他未能死节而施以惩罚,苏武守节却只给微薄的奖赏,这样

很难让远方的臣民效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13.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李陵在兵败投降匈奴后,对汉朝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①温庭筠,晚唐诗人。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实写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

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B.第三句描绘了一幅“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苏武一直望着大雁直到它消失在

高二语文第6页共10页

云彩中。表现了苏武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

C.第四句描绘了一幅“荒塞归牧图”,形象地展示了苏武被幽禁在匈奴,每一天牧羊生活的孤

寂。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D.尾联写汉宣帝给予苏武厚赏,可惜武帝已经长眠茂陵,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先

皇。这两句将忠君爱国的志士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15.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中有这样的话: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请你结合本首诗,谈一谈温

庭筠写作此诗的目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

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一一”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⑵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

时锣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

衬。

(3)《锦瑟》一诗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到头只是一场梦的情感的句子是: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

后果,做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

(5)《李凭箜引》中用“神妇”“蛟龙起舞”等意象渲染乐曲美妙的诗句是“一

,”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与之有异曲同

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5分)

17、论题: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哪些对反方有利?(3分)

①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②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③温饱就是或温或饱④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A.①②对正方有利,③④对反方有利

B.①③对正方有利,②④对反方有利

C.①④对正方有利,②③对反方有利

D.②③对正方有利,①④对反方有利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6分)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

—①。”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

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

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而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

发出的是蓝光,经过大量长期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

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

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

高二语文第7页共10页

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

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

。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

生活方式。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能做“低头族”

A.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B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家族”且成系统的。

C.“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