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11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PAGE1*22页共=SECTIONPAGES2*24页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了价格革命,物价飞涨,商品匮乏,经济萧条,而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正好可以满足欧洲人的需求,西方殖民者纷纷携带大量白银东来求购中国商品。西方殖民者当时的行为使(
)A.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B.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加快C.中国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 D.国际市场朝纵深方向拓展2.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也连年增长。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促进了食物物种交流 B.颠覆了欧洲饮食文化C.改变了传统生活习惯 D.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3.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状况(
)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 B.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C.反映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4.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A.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B.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C.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D.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5.读图,可知新航路开辟后(
)A.带来了世界人口大迁移 B.逐渐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C.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萌芽 D.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6.1500年—1800年,大约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世界人口总量却从约为4.25亿增长到突破9亿。其主要原因是(
)A.食物物种的交流 B.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的开展 D.社会医疗保障条件改善7.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砂糖和茶在欧洲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一变化说明(
)A.海外贸易缩小了贫富差距 B.工业革命改变了地区性饮食习惯C.殖民扩张提高了消费水平 D.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8.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到1700年,人口达到6.1亿。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
)A.宗教改革使人们摆脱教会束缚 B.黑奴贸易为美洲提供大量人口C.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物种交流 D.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极大提升9.下列是明朝记载玉米的一些史料,对其推论正确的是(
)来源成书时间关于玉米的记载河南《襄城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年)“玉麦”甘肃《平凉府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番麦”“西天麦”(明)田艺衡(杭州人)《留青日札》序作于1572年“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最晚成书于1476年“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A.《襄城县志》可佐证玉米种植已遍布全国B.《平凉府志》可佐证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C.《留青日札》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D.《滇南本草》说明玉米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10.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11.17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英国殖民不断扩展,爱尔兰人只能耕种于贫瘠之地,高产的马铃薯逐渐成为了爱尔兰的单一粮食作物。19世纪,一种南美鸟粪肥料里携带着的病菌传入欧洲,感染了大批马铃薯,引发了爱尔兰大饥荒,这一事件说明(
)①马铃薯具有优良性状②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会提高粮食安全风险③世界市场的发展增添了疾病传播的途径④英国与南美间形成了生产工业制成品与生产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下表为欧亚非地区1400—1800年的人口统计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14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人口统计(单位:百万)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增长 B.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C.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 D.欧亚非地区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13.下图反映的是(
)A.商业革命的开展 B.马铃薯的传播路径C.三角贸易的扩大 D.马尼拉大帆船贸易14.乾隆时刘汶《种烟行》一诗说道:“新谷在场欲糜烂,小麦未播播已晚。问何不敛复不耕,汲水磨刀烟上版。……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往者岁歉难举炊,谁家食烟能疗饥。”该诗(
)A.道出了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 B.表达了作者对粮食安全的担忧C.反映了自然经济结构已解体 D.是研究物种传播的第一手史料15.16世纪初,身处墨西哥的殖民者发生骚乱,要求当地殖民政府供应小麦面包。于是,当地殖民政府鼓励种植小麦,“确保新西班牙能够生产足够的小麦与其他粮食,以喂饱自己这些人口”。殖民政府的举措在客观上(
)A.有利于缓解美洲的粮食短缺问题 B.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原料条件C.开启了欧洲饮食文化的传播进程 D.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二、材料分析题16.农业是人类的食品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嘉庆年间,“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道光十三年,“各处山场只开十之二三,至道光三十年时已十开六七”。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浙江多地的方志中,均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足以济荒,而人畜兼资”。——摘编自郑楠《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材料二: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前135年—前109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今西南边疆共设置了犍为、益州等9个边郡,将西南边疆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多由将军兼任,有的是由皇帝下诏征来,他们代表中央政府屯兵驻守于边疆民族地区,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摘编自《土司制度及西南边疆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玉米在浙江种植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明清时期玉米引入对饮食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边郡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遭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如北宋王灼于公元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摘编自林国栋、陈如凯、林彦铨的《甘蔗的起源与进化》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由于甘蔗的生长需要热带环境,直到殖民地的兴起以及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强国才开始在殖民地发展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和制糖工业。在近代社会中,糖的生产已经与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力紧密联系起来。蔗糖在18世纪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就如钢铁在19世纪,石油在20世纪所占据的地位一样。正是由于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的广泛种植,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甘蔗制糖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简析甘蔗制糖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甘蔗制糖业的发展与糖果制造业有何关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6世纪晚期辣椒传到了浙江,从此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辣椒传到浙江后,以浙江为起点,向南、西、北3个方向传播,形成有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辣椒传播路径和消费区域分布。中国各地辣椒最早记载情况地区记载时间地区记载时间浙江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庆乾隆二年(1737年)山东天启元年(1621年)台湾乾隆七年(1742年)江苏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川乾隆十四年(1749年)湖南康熙二年(1663年)湖北乾隆十四年(1749年)河北康熙十年(1671年)江西乾隆十五年(1750年)辽宁康熙十六年(1677年)安徽乾隆十七年(1752年)广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福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陕西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黑龙江嘉庆十五年(1810年)天津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内蒙古成丰十一年(1861年)山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吉林光绪十七年(1891年)河南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新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贵州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海南成丰八年(1858年)北京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青海民国八年(1919年)广西乾隆元年(1736年)西藏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乾隆元年(1736年)宁夏不详甘肃乾隆二年(1737年)——摘编自邹学校、朱凡《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材料二
依据方志的记载,辣椒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时间大多可以上溯到清中期。在当时人口激增、耕地面积并无太多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更偏重于主食生产。而长期的粮食短缺,造成了中国饮食的独特风格,即少肉食、多菜蔬、重调味的风格。贵州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缺盐的省份,本省既不产盐,交通也极为不便,盐价较高,辣椒代盐是贵州山民严重缺乏食盐的无奈之举。椒用作调味料自贵州首创以后,逐渐蔓延到四川、湖南。川人自古以来好用辛香料,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由于四川盆地交通不便,与外省的物资交流相对较少,容易形成独特的、以本土产辛香料为主的饮食风格,而辣椒和花椒又恰好都适合在四川种植,且种植成本较低,因此便成为首选的辛香料。嘉庆年间,四川各地的县志中大量出现辣椒种植的记载。——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辣椒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吃辣食俗在川黔地区稳定发展和持续扩散的条件。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史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民族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些原住民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探究】综合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根据材料“西方殖民者纷纷携带大量白银东来求购中国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在中国使用率提高,有利于促进当时中国白银的货币化,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在欧洲,并没有形成多中心格局,排除A项;西方殖民者当时的行为并未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出现海外产品,稻米、蔗糖等食品的食用量也在不断增加,这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饮食文化被颠覆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传统生活习惯改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亚欧大陆人口从1500年之后增长迅速,新航路开辟后带动了物种交换,高产作物的种植使得人口的增长速率急速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全球贸易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辣椒作为重要的外来物种在中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说明经济价值促进了辣椒在中国的广泛传播,A项正确;“产业结构”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排除B项;题干只体现辣椒的种植,不是多种农作物,排除C项;从辣椒的传播推广可知,传统的经营模式没有阻碍了物种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促使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B项正确;图示信息不仅体现了世界人口大迁移,也体现了物种的大交流,排除A项;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于新航路开辟前,排除C项;图示不能体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1800年(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各种疾病传播于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同时,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蔬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A项正确;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物种的交流,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开展,与材料时间不完全契合,而且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物种的交流,社会医疗保障条件改善会降低死亡率,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到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说明商品的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D项正确;是商品流通更加频繁,而非贫富差距缩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是饮食习惯的改变,而是以前稀有商品,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而成为普通商品,排除B项;殖民扩展知识世界市场扩展的方式之一,材料并未直接说明是殖民扩张提高了消费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6至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亚欧大陆人口快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亚欧大陆,推动了人口的增加,C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未摆脱教会对人们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现象是亚欧大陆人口的增加,而非分析美洲人口的增加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甘肃《平凉府志》,关于玉米的记载中,其描述的“番麦”“西天麦”,说明玉米是从国外传入,佐证了其传入中国的途径,B项正确;河南《襄城县志》,将玉米描述为“玉麦”,无法判断玉米种植是否已遍布全国,排除A项;《留青日札》说明玉米被称为御麦的原因,而非说明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排除C项;《滇南本草》说明玉米具有药用价值,没有描述其观赏性,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即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黑奴贸易对南方种植园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不涉及欧亚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19世纪(爱尔兰)。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马铃薯成为爱尔兰的单一粮食作物,因此①马铃薯具备优良性状是正确的。爱尔兰人把马铃薯成为一种单一农作物,病菌感染马铃薯,造成了大饥荒。②单一粮食作物会提告粮食安全风险是正确的。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产生,有利于传染病毒的全球传播,因此南美洲病菌被带到欧洲,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英国殖民者把马铃薯带到爱尔兰,为涉及英国与南美形成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00—180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C项正确;这一时期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增长”材料未体现,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而且非洲地区人口增长与人口迁徙无关,排除B项;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欧亚非地区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材料可知,地图中描述的是从美洲向世界各州传播的信息,这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人口迁移相关,因此结合选项可知是马铃薯的传播路径,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物种的交流,而非商业革命,排除A项;三角贸易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排除C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亚洲、美洲、欧洲为中心,而美洲与欧洲之间没有参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可知刘汶《种烟行》描写了当时一些地区出现的农民改种粮为种植烟草的情况。据材料“往者岁歉难举炊,谁家食烟能疗饥”可知刘汶担心烟草种植扩大会影响粮食生产,无法应对荒年,也即“对粮食安全的担忧”,B项正确;清朝乾隆时小农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并未解体,排除A项;清朝乾隆时中国自然经济结构比较稳固,并未解体,排除C项;烟草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刘汶《种烟行》主要是反映农民改种粮为种植烟草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初(美洲)。结合所学可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来从西亚、中东一带传入欧洲与非洲,并向东传入东南亚、中国等地,15—17世纪,小麦由欧洲传入美洲,殖民政府在墨西哥推广种植小麦,在客观上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D项正确;材料中“小麦面包、鼓励种植小麦”等信息说明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后不是因为当地粮食短缺要求供应小麦面包,而是因为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部门,而16世纪的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与工业革命没有什么关联,排除B项;欧洲饮食文化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在亚洲、非洲等地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16.(1)特点:主要在山区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外省百姓入浙种植。(任答2点)影响: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饮食习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任答2点)(2)特点:主要设置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郡太守兼有军事和行政、思想教化职能;实行土流并治;执行赋税优惠政策;因俗而治;汉承秦制。(任答2点)影响: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整体上推动边疆民族群体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后世土司制度形成提供参考。(答两点)【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阅读材料逐句梳理归纳即可,据材料一中“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包芦玉米……棚厂满山相望”得出主要在山区种植;据材料一中“各处山场……已十开六七”得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材料一中“有江苏、安徽、福建诸省农民‘入境租山’种植玉米的记载”得出大量外省百姓入浙种植。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足以济荒”得出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分析。(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汉(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可得出主要设置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依据材料二中“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可得出汉承秦制;依据材料二中“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可得出实行土流并治;依据材料二中“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可得出执行赋税优惠政策;依据材料二中“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可得出因俗而治;依据材料二中“在防止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事变发生的同时还对边郡辖区采取一些‘用夏变夷’的经济文化措施”,可得出边郡太守兼有军事和行政、思想教化职能。第二小问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如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整体上推动边疆民族群体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后世土司制度形成提供参考等。17.(1)发展历程:战国,甘蔗种植逐渐兴盛,制糖技术提高;唐宋时期,形成了作坊式的制糖业,引进印度熬糖法;北宋,制糖理论专著产生;新的技术工艺相继出现。影响: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增加;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2)关联:甘蔗制糖业的发展促进了糖果制造业的发展,因为甘蔗是制作糖果的主要原料之一;糖果制造商在制造糖果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生产,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糖果制造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甘蔗制糖业规模和产能的不断扩大。【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发展历程:由材料“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可得出战国,甘蔗种植逐渐兴盛,制糖技术提高;由材料“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可得出唐宋时期,形成了作坊式的制糖业,引进印度熬糖法;由材料“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可得出北宋,制糖理论专著产生;新的技术工艺相继出现。第二小问一下:由材料“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