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_第1页
试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_第2页
试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_第3页
试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_第4页
试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试析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以《物权法》为视角摘要:关于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存在四种见解:无效说,效力待定说以及完全有效说与“效力待定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说。其中,完全有效说日益占据有力地位。在物权法颁布及民法典制定的大背景下,本文以民法的价值论为基础,重点考察了无权处分合同效力所引发的民法体系化问题,结合日常的经济生活对四种学说作了批判性的综述,提出“原则有效,例外情形无效说”,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三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关键词: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物权法;体系化一、无权处分制度体系的理顺:合同效力的体系考量无权处分,王泽鉴先生称之为“法学上的精灵”即无处分权而处分他人财产。关于此定义,一直存在是否承认“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的争议此两概念为德国法上特有。所谓负担行为,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合同;所谓处分行为,是指履行债权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并导致标的物物权变动的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在我国,“处分行为”与德国法上的“处分行为”意义不同,可以认为是德国法上的“处分行为”此两概念为德国法上特有。所谓负担行为,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债权合同;所谓处分行为,是指履行债权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并导致标的物物权变动的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在我国,“处分行为”与德国法上的“处分行为”意义不同,可以认为是德国法上的“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统一体。关于无权处分,王泽鉴先生将其定义为:无权处分人以自己名义,就(他人或者自己)权利标的物所为之处分行为。参见王泽鉴:《民法债编总论·不当得利》,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134页。此定义与王利明教授所主张的“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并与相对人订立转让财产的合同参见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7页。参见王泽鉴:《民法债编总论·不当得利》,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134页。参见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7页。依通说,构成无权处分行为须具备三大要件:行为人实施处分行为;行为人以自己名义实施了处分行为;行为人无处分权。参见宁红丽:《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参见宁红丽:《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336页;戚兆岳,《无权处分的若干问题》,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251页。在三层关系中,无权处分人与相对人订立的合同,是引发无权处分系列理论难题的前提,是无权处分制度的基本。该合同的效力作为一个多元的价值判断,涉及面极广,与以上制度相协调,涉及到民法体系的逻辑思考,涉及民法的体系性和逻辑自洽性,涉及到民法的安定性价值和说服力。参见马特:《无权处分效力辩》,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尤其在物权法得以制定的今天,民法体系化要求便是判断其优劣、立法技术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参见马特:《无权处分效力辩》,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参见薛军:《民法典编纂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清华法律评论》(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合同法》51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该条是有关合同效力的一个条款,但是出于各种原因(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立法者基于法律体系的思考),未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作详细而明确的规定,而造成理论和实务上的种种分歧。本文将立足于《合同法》51条所规定,并结合《物权法》相关规定,重点考察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对此略作体系化思考。二、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理性分析:代表学说的批判关于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我国学说存在四种见解,现分析如下。(一)无效说无效说认为,无权处分人无处分财产的权利能力,即主体不合格,从而推出无权处分合同欠缺生效要件。这是我国司法实践长期采用的做法,只有在权利人的追认或无权利人事后取得处分权,主体要件得到补正,合同方生效。转引自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1转引自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1—604页。还有人认为,《合同法》51条并非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一般规定,而是无权处分行为为无效行为的例外,即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一般为无效行为。理由有二:参考《法国物权法》1599条“就他人之物成立的买卖,无效”的规定,我国应认可此条;《合同法》132条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属所有人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因此推出无权处分合同无效。转引自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转引自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203页。无效说深受法、意等国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影响,其实质在于死板地套用法、意等国的处理方法,而无视我国的实际,未区分我国债权形式主义和法国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的巨大不同,即忽视了在我国发生物权变动须有形式要件方生效。其次,在无因管理的情形下,依据该说法律粗暴地宣布合同无效,不仅对相对人不利,更造成权利人利益的损害,如某甲邻居乙在甲外出期间将甲即将腐烂的西瓜低价出卖给相对人丙,此时法律若介入宣告合同无效,将会引发对任何一方都不公的恶果。正确处理了债权法上合同效力与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维护了民法体系的和谐。但该说实际只是“效力待定说”的深化。物权法已对善意取得制度进行了规定。即使是“无效说”也认为,对合同无效当事人的一个重要救济手段是该善意取得制度,因此,该说实际只是特意地强调了善意取得制度在无权处分制度体系中的地位,与“效力待定说”并无实质区别。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之我见:《物权法》背景下的构划在对上述四种学说做了简要评述后,笔者认为,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应原则有效,例外情形无效,包括:一、合同本身无效。即合同不符合合同生效的三大要件: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应该具有响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合同不违反法律回社会公共利益等;或合同属于五种无效情形之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参见陈小君主编;《合同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二、合同为单务合同,如赠予合同;三、其他情形,此为保底条款,为新情况的出现留下余地。主要理由如下:参见陈小君主编;《合同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第一,该理解符合民法体系化解释。合同法分则规定的关于买卖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租赁合同的无权处分行为均可推出处分合同有效。以租赁合同为例,出租人对某项标的物无处分权,而将该财产出租给他人,致使在租赁关系发生后租赁物被他人主张权利的,构成无权处分。在此情形下,228条规定,出租人因为违反了对承租人所应负的保证承租人一方取得租赁物的使用、收益权的义务,应负违约责任,因此推出合同是有效的。承租人未经出租人的同意而将租赁物非法转租给他人,也构成无权处分。224条规定:承租人未经出租人的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就转租合同而言,该合同的法律效果在于:转租人负有使次承租人得对租赁物为使用租赁的义务,次承租人得向转租人请求损害赔偿责任。为保证该效果的实现,转租合同应为有效,并可使三方法律关系更加明朗化。参见陈小君主编;《合同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0参见陈小君主编;《合同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0—89页。确定例外情形无效,更是基于体系解释的考虑。第一种情形为合同法有关合同效力的强制性规定,第二种情形是单务合同下,相对人不负担义务而获益则显不公平,因此这一结论是在公平原则基础上综合考察三方的利益与风险均衡状态得出的。第二,该理解符合现代民法鼓励交易的理念和对“动”的交易安全的保护的要求。使无权处分人与相对人订立的合同有效,一方面保护了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使相对人免于调查财产的权属状态,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加快了财产的流转,增进了整个社会的整体效益。参见戚兆岳,《无权处分的若干问题》,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参见戚兆岳,《无权处分的若干问题》,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值得一提的是,原则有效说是否有保护恶意相对人的嫌疑呢?笔者认为并无此嫌疑。根据合同双方的善意恶意可以分列以下四种情形:双方为明知之恶意,为自担风险之合同,缔约人自当风险:双方为加害之恶意,构成恶意串通,自当无效;若一方为明知之恶意,另一方为加害之恶意,则按合同原因不法而相对人明知处理,亦当无效;若无权处分人善意而相对人恶意,应依具体条件按欺诈或错误处理,善意处分人享有撤销权,在被撤销之前合同为有效。参见马特:《无权处分效力辩》,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参见马特:《无权处分效力辩》,载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无权处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193页。第三,该理解遵循了合同效力的相对性原则。具体而言,该相对性表现为主体的相对性、内容的相对性和责任的相对性。参见陈小君主编;《合同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作为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应在无权处分领域发挥作用。依“效力待定说”,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系于权利人的追认,那么,权利人的追认到底为何性质?我认为,该追认只是权利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并不能为作为民事平等主体的无权处分人和相对人设定权利义务。同时,追认权作为一种形成权,它补正了无权处分人处分权的瑕疵,使无权处分人免于对相对人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参见陈小君主编;《合同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从权利人的角度,其物权的丧失源于法律规定(如善意取得),而非合同效力,所以合同效力对权利人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他的追认仅仅是克服了无权处分的瑕疵,使法律关系更加明朗化;从相对人角度,他取得物权只是合同应然发生的效果,基本原因是公示公信原则,所以合同的效力对他的影响仅仅是物权变动后无权处分人的义务履行,如物的瑕疵担保义务、交付有关单证和资料的义务,权利人的追认保证了这些义务的实际履行。因此,可以这么认为,权利人的追认所关注的重心并非合同的效力,而是合同效力确定后的权利义务关系参见孙鹏:《无权处分行为》,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参见孙鹏:《无权处分行为》,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第四,从国际合同立法趋势来看,合同有效是世界一大潮流。国际私法统一协会指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三条规定:“合同订立是一方当事人去权处分与该合同相关联的财产的事实本身,不影响合同的效力。”《欧洲合同法原则》也有规定:“仅仅由于合同成立是所负债务的履行不能或由于一方当事人无权处分合同所涉财产,合同并不无效。”转引自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7转引自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7—608页。有学者通过比较法的研究得出此结论:无论是作为欧洲大陆所有法律渊源的罗马法,还是采抽象物权行为理论的德国法,以及采意思主义的意大利及日本法,均承认出卖他人之物合同的有效性。法国法表面上否认此契约的有效性,但它其实只是否认此类契约转让所有权的效力,出卖人仍须承担损害赔偿的契约责任。参见刘家安:《论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载《民商法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35页。参见刘家安:《论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载《民商法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35页。第五,联系物权法相关规定,可以发现无权处分合同的有效并不产生体系矛盾,相反更可支持该观点。首先,《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此条以明文表明我国立法已采“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所谓“原因行为”,当然是指债权行为,包括买卖合同、赠予合同及抵押合同等;所谓“物权变动”,是指物权变动的事实;所谓“区分原则”,是指在不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前提下,将作为原因行为的债权合同的生效要件及生效时间与作为债权合同法律效果的物权变动事实的发生条件与发生时间加以区分。参见梁慧星:《物权变动与无权处分》,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第一辑,第47页。但该“区分原则”与德国法物权行为理论的“区分原则”有实质区别:前者认为物权变动是债权合同法律效果,只存在债权行为的意思表示,物权行为的意思表示融于其中,物权变动以有效的债权合同为前提;而后者则认为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各有独立的意思表示。因此并未动摇我国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依此条规定,无权处分合同的生效与合同所引起的物权变动,应区分适用不同规则:合同自成立生效,物权变动依公示公信原则。因此,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确定并不系于权利人的追认,而仅仅由合同本身决定。参见梁慧星:《物权变动与无权处分》,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第一辑,第47页。其次,《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善意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