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1页
《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2页
《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3页
《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4页
《感染与免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感染与免疫1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指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真菌见P3922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入侵机体对抗见P3923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有免疫性。见P3924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见P3935第一节感染的一般概念第二节宿主的非特异免疫第三节宿主的特异性免疫6第一节感染的一般概念感染的途径与方式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7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感染方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8见P393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1、不同个体2、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的结果9感染疾病传染的结局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环境因素10隐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带菌状态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相持状态。显性传染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11(一)病原体细菌的致病性病毒的致病性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寄生虫的致病性12细菌的致病性毒力:指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侵袭力毒素侵入数量:不同致病菌,引起宿主致病所需的个体数量不同。侵入途径131、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抵抗宿主防御机能的能力。14见P394(1)吸附和侵入能力多数病原体借助体表或菌毛上的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黏附素:糖蛋白或脂蛋白。受体:宿主细胞表面的单糖或寡糖蛋白。15见P394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霍乱弧菌(Vibrio):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ddysenteriae):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haemolyticus):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1617(2)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病原体产生的胞外酶,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透明质酸酶血浆凝固酶链激酶和葡萄球菌激酶胶原酶溶血素和凝血素18(3)抵抗宿主防御机能的能力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细胞壁成分:M蛋白、Vi抗原、K抗原等。产生对抗性酶类杀白细胞素,能直接诱发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溶菌酶,杀死其自身。19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类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抗原性的生物制品。抗毒素: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作治疗用。内毒素(endotoxin):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20见P394常见外毒素细菌名称毒素名称引起疾病白喉棒杆菌白喉毒素白喉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毒素破伤风肉毒梭菌肉毒毒素食品中毒霍乱弧菌肠毒素霍乱、食品中毒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红细胞溶解死亡痢疾志贺氏菌神经毒素痢疾百日咳博德特氏菌百日咳毒素百日咳鼠疫耶尔森氏菌鼠疫毒素鼠疫金黄色葡萄球菌α、β、γ及杀白细胞毒素化脓性感染21破伤风梭菌22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项目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LPS)释放时间活菌随时分泌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致病类型不同外毒素不相同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毒性强*弱抗原性完全抗原,抗原性强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或无制成类毒素能不能热稳定性差耐热性强存在状态细胞外,游离态结合在细胞壁上23(二)宿主的免疫力宿主免疫力免疫系统功能241、宿主的免疫力“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外部屏障: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抗菌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蛋白细胞免疫:由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25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正常效应异常效应应答过度应答不足免疫防御排除抗原性异物(病原体或移植物)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我稳定清除衰老或死亡的细胞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细胞肿瘤见P42926(三)环境因素宿主环境先天:遗传素质、年龄等后天:营养、精神、内分泌状态、药物、针灸、电离辐射等的影响,体育锻炼等外界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季节,温度,湿度,地理环境等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居住环境,医疗环境等27第二节宿主的非特异免疫非特异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可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28见P397天然免疫的组成生理屏障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共生菌群体液因素溶菌酶、补体、干扰素细胞因素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炎症免疫的综合作用等29见P397一、生理屏障皮肤和粘膜屏障结构301、皮肤和粘膜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坚韧的角质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化学物质的抗菌作用分泌腺的分泌物;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粘膜所分泌的粘液;眼泪、唾液和尿液。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31见P397见P398322、屏障结构33见P397二、体液因素在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它们一般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而是配合免疫细胞、抗体或其他防御因子,使之发挥较强免疫功能。种类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白细胞素、血小板素、正铁血红素、精素、乳素等。34三、细胞因素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35四、炎症(inflammatory)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作用: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有害刺激:各种理化因素,以病原体感染为主。36见P401炎症的五大特征红、肿、痛、热和功能障碍内、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导致发热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酶释放或泄漏损伤自身组织成分死亡白细胞与破坏裂解的靶细胞共同酿成脓液各种毒性产物与活性介质刺激正常机体组织见P40137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积极方式。可动员大量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血流加速使血液中的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死亡的宿主细胞堆集可释放抗菌物质;炎症中心部位氧浓度的下降和乳酸的积累,可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适度的体温升高可降低某些病原体的繁殖速度。38第三节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抗原和抗体免疫应答39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特异性免疫(specifieimmunity):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的,针对性排除或摧毁、灭活相关抗原的防御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特点:获得性、高度特异性、记忆性。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免疫系统40见P4011、特异性免疫的类型自动免疫被动免疫自然的显性或隐性感染经胎盘或乳汁由母体传递给婴儿人工的接种疫苗输入免疫细胞、抗血清或其它制剂见P401按获得方式分按发挥免疫作用的途径分体液免疫细胞介导免疫412、免疫系统(immunesystem)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42(1)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鸟类的法氏囊周围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43见P40244多能干细胞髓样干细胞淋巴样干细胞NK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嗜中性嗜碱性嗜酸性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B细胞2)免疫细胞见P40245淋巴细胞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分布到外周淋巴器官及外周血液中,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B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通过淋巴干细胞再分化为前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或鸟类的腔上囊中进一步分化、成熟为B细胞,进行体液免疫。第三类淋巴细胞:NK细胞和K细胞。46见P402473)免疫分子膜表面免疫分子膜表面抗原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黏附分子体液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48见P404二、抗原和抗体抗原抗体491、抗原(antigen,Ag)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抗原的特性影响抗原性的因素细菌抗原50见P4041)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51见P404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或免疫原(immunogen):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外毒素,病毒,动物血清等。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绝大多数寡糖,类脂,核酸及其降解物,某些药物。52见P404抗原决定簇(antigndeterminant)又称表位(epitope),是指抗原物质上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应答并与其产物特异反应的化学基团。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所携抗原决定簇的数目称为抗原价,一般抗原是多价的。53见P404542)影响抗原性的因素异己性抗原必须是异种或异体的物质,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分子量大小抗原必须是大分子,分子量大于1×104Da。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化学结构与组成蛋白质>若干复杂多糖>核酸55见P4053)细菌抗原表面抗原菌体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菌毛抗原外毒素和类毒素见P405562、抗体(antibody,Ab)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抗体的基本结构与分类抗体的生理功能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57见P4051)抗体的基本结构与分类重链(H链):2条可变区,VH:N端,1个;稳定区,CH:C端,3~4个。轻链(L链):2条可变区,VL:N端,1个;稳定区,CL:C端,1个。绞链区:重链间二硫键附近区域,抗体分子可在此处自由折叠。58见P40659木瓜蛋白酶:抗原结合片段,Fab片段:2个;结晶片段,Fc片段:1个。胃蛋白酶:二价抗原结合片段,F(ab’)2片段;结晶片段,Fc’片段。见P40660种类IgM:重链μ。Ig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