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_第1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_第2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_第3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_第4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5.1相交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重点)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重点、难点)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类型一】对顶角的识别下列图形中∠1与∠2互为对顶角的是()解析:观察∠1与∠2的位置特征,只有C中∠1和∠2同时满足有公共顶点,且∠1的两边是∠2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类型二】邻补角的识别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__.解析:根据邻补角的概念判断:有一个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延长线.∠1和∠2、∠1和∠4都满足有一个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延长线,故为邻补角.故答案为∠2和∠4.方法总结: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探究点二:对顶角的性质【类型一】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BOD=42°,OA平分∠COE,求∠DOE的度数.解析: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可得∠AOC与∠BOD的关系,根据OA平分∠COE,可得∠COE与∠AOC的关系,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得答案.解:由对顶角相等得∠AOC=∠BOD=42°.∵OA平分∠COE,∴∠COE=2∠AOC=84°.由邻补角的性质得∠DOE=180°-∠COE=180°-84°=96°.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类型二】结合方程思想求角度如图,直线AC,EF相交于点O,OD是∠AOB的平分线,OE在∠BOC内,∠BOE=eq\f(1,2)∠EOC,∠DOE=72°,求∠AOF的度数.解析:因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较复杂,所以想到列方程解答,根据观察可设∠BOE=x,则∠AOF=∠EOC=2x,然后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设∠BOE=x,则∠AOF=∠EOC=2x.∵∠AOB与∠BOC互为邻补角,∴∠AOB=180°-3x.∵OD平分∠AOB,∴∠DOB=eq\f(1,2)∠AOB=90°-eq\f(3,2)x.∵∠DOE=72°,∴90°-eq\f(3,2)x+x=72°,解得x=36°.∴∠AOF=2x=72°.方法总结: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类型三】应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图,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请你写出测量方法,并说明几何道理.解析:可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把∠AOB转化到另外一个角上.解:反向延长射线OB到E,反向延长射线OA到F,则∠EOF和∠AOB是对顶角,所以可以测量出∠EOF的度数,∠EOF的度数就是∠AOB的度数.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探究点三:与对顶角有关的探究问题我们知道:两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1)10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2)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解析:(1)仔细观察计算对顶角对数的式子,发现式子不变的部分及变的部分的规律,得出结论,代入数据求解.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eq\f((4-2)×4,4)=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eq\f((6-2)×6,4)=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eq\f((8-2)×8,4)=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eq\f((20-2)×20,4)=90(对).故答案为90;(2)利用(1)中规律得出答案即可.由(1)得n(n≥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的对数为eq\f(2n(2n-2),4)=n(n-1).故答案为n(n-1).方法总结:解决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变化特征.三、板书设计两条直线相交eq\b\lc\{\rc\}(\a\vs4\al\co1(邻补角,对顶角,对顶角相等))求角的大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过程获得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5.1.2垂线【教学目标】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重点)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大家都看到过跳水比赛,下面几幅图片中是几种不同的入水方式,你知道哪个图片中运动员获得的分数最高吗?在获得分数最高的图片中你知道运动员的身体和水面之间的关系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有关这种关系的知识.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垂线的概念【类型一】利用垂直的定义求角的度数如图,已知点O在直线AB上,CO⊥DO于点O,若∠1=150°,则∠3的度数为()A.30°B.40°C.50°D.60°解析:先根据邻补角关系求出∠2=180°-150°=30°,再由CO⊥DO得出∠COD=90°,最后由互余关系求出∠3=90°-∠2=90°-30°=60°.故选D.方法总结:两条直线垂直时,其夹角为90°;由一个角是90°也能得到这个角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类型二】垂直与对顶角、邻补角结合求角的度数如图,∠1=30°,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求∠2、∠3的度数.解析:首先根据垂直的概念得到∠BOD=90°,然后根据∠1与∠3是对顶角,∠2与∠3互为余角,从而求出角的度数.解:由题意得∠3=∠1=30°(对顶角相等).∵AB⊥CD(已知),∴∠BOD=90°,(垂直的定义),∴∠3+∠2=90°,即30°+∠2=90°,∴∠2=60°.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垂直的概念,得到度数为90°的角,然后根据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解决.探究点二:垂线的画法(1)如图①,过点P画AB的垂线;(2)如图②,过点P分别画OA、OB的垂线;(3)如图③,过点A画BC的垂线.解析:分别根据垂线的定义作出相应的垂线即可.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垂线的画法需要三步完成:一落: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使其与已知直线重合;二移: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直角边经过所给的点;三画: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探究点三: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如图,是一条河,C是河边AB外一点.现欲用水管从河边AB将水引到C处,请在图上画出应该如何铺设水管能让路线最短,并说明理由.解析:根据垂线的性质可解,即过C作CE⊥AB,根据“垂线段最短”可得CE最短.解:如图所示,沿CE铺设水管能让路线最短,因为垂线段最短.方法总结:在利用垂线的性质解决生活中最近、最短距离的问题时,要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来解决.探究点四: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在△ABC中,过点C作CD⊥AB,垂足为D,则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A.线段CA的长B.线段CDC.线段AD的长D.线段CD的长解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可得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线段CD的长.故选D.方法总结: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三、板书设计垂线eq\b\lc\{(\a\vs4\al\co1(垂线的定义,\b\lc\\rc\}(\a\vs4\al\co1(垂线的作法\b\lc\{(\a\vs4\al\co1(一落,二移,三画)),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求最短距离))【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时的特殊情况——垂直,可类比前面两条直线相交时的一般情况学习新知识.经历合作探究过程获得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目标】1.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重点)3.能在复杂图形中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两条直线相交时,可以形成哪几种角?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还能形成以上的角吗?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角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识别同位角【类型一】判断同位角及截线如图,∠1和∠2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它们是什么角?∠1和∠3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它们是什么角?解析:识别同位角要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解:∠1和∠2是直线EF、DC被直线AB所截形成的同位角,∠1和∠3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形成的同位角.方法总结:①同位角中的“同”字有两层含义:一同是指两角在截线的同旁,二同是指它们在被截两直线同方向;②在表述“三线八角”中某种位置关系的角时,可用以下方法:“∠×和∠×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形成的×角”.【类型二】在图形中判断同位角下列图形中,∠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解析:选项A、B、D中,∠1与∠2在截线的同侧,并且在被截线的同一方向,是同位角,即在图中可找到形如“F”的模型;选项C中,∠1与∠2的两条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同位角.故选C.方法总结:确定两个角的位置关系的有效方法——描图法:①把两个角在图中“描画”出来;②找到两个角的公共直线;③观察所描的角,判断所属“字母”类型,同位角为“F”型.【类型三】数同位角的对数如图,直线l1,l2被l3所截,则同位角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解析:图中同位角有:∠1和∠5,∠2和∠6,∠3和∠7,∠4和∠8,共4対.故选D.方法总结:数同位角的个数时,应从各个方向逐一观察,避免重复或漏数.探究点二:识别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与∠B是同旁内角B.∠3与∠1是同旁内角C.∠2与∠3是内错角D.∠1与∠2是同位角解析: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模型判断.A中∠A与∠B形成“U”型,是同旁内角;B中∠3与∠1形成“U”型,是同旁内角;C中∠2与∠3形成“Z”型,是内错角;D中∠1与∠2是邻补角,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方法总结:在复杂的图形中判别三类角时,应从角的两边入手,具有上述关系的角必有两边在同一直线上,此直线即为截线,而另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边,它们所在的直线即为被截的线.同位角的边构成“F”型,内错角的边构成“Z”型,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型.如图所示,直线DE与∠O的两边相交,则∠O的同位角是________,∠8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_.解析:直线DE与∠O的两边相交,则∠O的同位角是∠5和∠2,∠8的同旁内角是∠1和∠O.故答案为∠5和∠2,∠1和∠O.易错点拨:找某角的同位角、同旁内角时,应从各个方位观察,避免漏数.三、板书设计三线八角eq\b\lc\{(\a\vs4\al\co1(同位角“F”型,内错角“Z”型,同旁内角“U”型))【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交流、合作、探究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三线八角”的概念准确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同时也提高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1平行线【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线段必相交;(4)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5)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和垂直.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线段不相交,延长后不一定不相交,(1)错误;同一平面内,直线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2)(4)正确,(5)错误;线段是有长度的,不平行也可以不相交,(3)错误.故答案为(2)(4).方法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探究点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如图所示,在∠AOB内有一点P.(1)过点P画l1∥OA;(2)过点P画l2∥OB;(3)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解析:用两个三角板,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画平行线,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该角与∠O的关系为相等或互补.解:(1)(2)如图所示;(3)l1与l2夹角有两个:∠1,∠2;∠1=∠O,∠2+∠O=180°,所以l1和l2的夹角与∠O相等或互补.易错点拨:注意∠2与∠O是互补关系,解答时容易漏掉.探究点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类型一】应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进行判断有下列四种说法:(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根据平行公理、垂线的性质进行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正确;(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正确;(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正确的有4个.故答案为D.方法总结:平行线公理和垂线的性质两者比较相近,两者区别在于:对于平行线公理中,必须是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的性质中,无论点在何处都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类型二】应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论证四条直线a,b,c,d互不重合,如果a∥b,b∥c,c∥d,那直线a,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解析:由于a∥b,b∥c,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到a∥c,而c∥d,所以a∥d.故答案为a∥d.方法总结:平行公理的推论是证明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理论依据.【类型三】平行公理推论的实际应用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片ABCD对折后打开,折痕为EF,把长方形ABEF平摊在桌面上,另一面CDFE无论怎样改变位置,总有CD∥AB存在,为什么?解析: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出答案即可.解:∵CD∥EF,EF∥AB,∴CD∥AB.方法总结:利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证明时,关键是找到与要证的两边都平行的第三条边进行说明.三、板书设计平行线eq\b\lc\{(\a\vs4\al\co1(概念,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性质\b\lc\{(\a\vs4\al\co1(平行公理,平行公理的推论))))【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经历观察多媒体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5.2.2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重点)2.了解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3.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怎样用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呢?动手画一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同位角相等,判断两直线平行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理由.解析:利用对顶角相等得到∠3=∠2,再由已知∠1=∠2,等量代换得到同位角相等,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到AB与CD平行.解:∠3=55°,AB∥CD.理由如下:∵∠3=∠2,∠1=∠2=55°,∴∠1=∠3=55°,∴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同位角(“F”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究点二:应用内错角相等,判断两直线平行如图,已知BC平分∠ACD,且∠1=∠2,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解析:根据BC平分∠ACD,∠1=∠2,可得∠2=∠BCD,然后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到AB∥CD.解:AB∥CD.理由如下:∵BC平分∠ACD,∴∠1=∠BCD.∵∠1=∠2,∴∠2=∠BCD,∴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内错角(“Z”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究点三:应用同旁内角互补,判断两直线平行如图,∠1=25°,∠B=65°,AB⊥AC.AD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解析:先根据∠1=25°,∠B=65°,AB⊥AC得出∠B与∠BAD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解:AD∥BC.理由如下:∵∠1=25°,∠B=65°,AB⊥AC,∴∠BAD=90°+25°=115°.∵∠BAD+∠B=115°+65°=180°,∴AD∥BC.方法总结: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本题中易得到同旁内角(“U”型)相等,从而可以应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探究点四: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运用【类型一】利用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理格式判断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a∥b,b∥c,则a∥cB.若∠1=∠2,则a∥cC.若∠3=∠2,则b∥cD.若∠3+∠4=180°,则a∥c解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推理论证.A选项中,若a∥b,b∥c,则a∥c,利用了平行公理,正确;B选项中,若∠1=∠2,则a∥c,利用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C选项中,∠3=∠2,不能判断b∥c,错误;D选项中,若∠3+∠4=180°,则a∥c,利用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选C.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识别截线和被截线,找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从而判断出哪两条直线是平行的.【类型二】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添加合适的条件如图所示,要想判断AB是否与CD平行,我们可以测量哪些角?请你写出三种方案,并说明理由.解析:判别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据此答题.解:(1)可以测量∠EAB与∠D,如果∠EAB=∠D,那么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AB与CD平行;(2)可以测量∠BAC与∠C,如果∠BAC=∠C,那么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AB与CD平行;(3)可以测量∠BAD与∠D,如果∠BAD+∠D=180°,那么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出AB与CD平行.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三、板书设计平行线的判定eq\b\lc\{\rc\}(\a\vs4\al\co1(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反思】平行线的判定是平行线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的有力工具,为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基础,在整个初中几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虽然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基础,但学生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比较薄弱,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还需逐渐提高第2课时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目标】1.灵活选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证明;(重点)2.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如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类型一】灵活选用判定方法判定平行如图,有以下四个条件:①∠B+∠BCD=180°;②∠1=∠2;③∠3=∠4;④∠B=∠5,其中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求得答案.①∵∠B+∠BCD=180°,∴AB∥CD;②∵∠1=∠2,∴AD∥BC;③∵∠3=∠4,∴AB∥CD;④∵∠B=∠5,∴AB∥CD.∴能得到AB∥CD的条件是①③④.故选C.方法总结:要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首先要将题目给出的角转化为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再看这些角是否满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类型二】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结合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证明如图,直线AB、CD、EF被直线GH所截,∠1=70°,∠2=110°,∠2+∠3=180°.求证:(1)EF∥AB;(2)CD∥AB(补全横线及括号的内容).证明:(1)∵∠2+∠3=180°,∠2=110°(已知),∴∠3=70°().又∵∠1=70°(已知),∴∠1=∠3(),∴EF∥AB().(2)∵∠2+∠3=180°,∴______∥______().又∵EF∥AB(已证),∴______∥______().解析:(1)先将∠2=110°代入∠2+∠3=180°,求出∠3=70°,根据等量代换得到∠1=∠3,再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到EF∥AB;(2)先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出CD∥EF,再根据“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即可得到CD∥AB.答案分别为:(1)等量代换;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CD;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D;A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除了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外,有时需要结合运用“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类型三】添加辅助线证明平行如图,MF⊥NF于F,MF交AB于点E,NF交CD于点G,∠1=140°,∠2=50°,试判断AB和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通过观察图可以猜想AB与CD互相平行.过点F向左作FQ,使∠MFQ=∠2=50°,则可得∠NFQ=40°,再运用两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得出结果.解:过点F向左作FQ,使∠MFQ=∠2=50°,则∠NFQ=∠MFN-∠MFQ=90°-50°=40°,AB∥FQ.又因为∠1=140°,所以∠1+∠NFQ=180°,所以CD∥FQ,所以AB∥CD.方法总结:在解决与平行线相关问题时,有时需作出适当的辅助线.探究点二:平行线判定的实际应用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行驶,那么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为()A.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右拐120°B.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右拐60°C.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左拐120°D.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左拐60°解析: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路线与原路线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同,说明前后路线应该是平行的.如图,如果第一次向右拐,那么第二次应左拐,两次拐的方向是相反且角度相等的,两次拐的角度是同位角,所以前后路线平行且行驶方向不变.故选D.方法总结: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即画出示意图或列式表示,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最后回归实际.三、板书设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并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是一个艰难的起步,应时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地方,证明要严谨,步步有依据,并且依据只能是有关概念的定义、所规定的公理及已知证明的定理,防止学生不假思索地把以前学过的结论用来作为证明的依据5.3平行线的性质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重点)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窗户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性质如图,AB∥CD,BE∥DF,∠B=65°,求∠D的度数.解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可求出结论.解:∵AB∥CD,∴∠BED=∠B=65°.∵BE∥FD,∴∠BED+∠D=180°,∴∠D=180°-∠BED=180°-65°=115°.方法总结:已知平行线求角度,应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再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探究点二:平行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如图,DB∥FG∥EC,∠ACE=36°,AP平分∠BAC,∠PAG=12°,求∠ABD的度数.解析:先利用GF∥CE,易求∠CAG,而∠PAG=12°,可求得∠PAC=48°.由AP是∠BAC的角平分线,可求得∠BAP=48°,从而可求得∠BAG=∠BAP+∠PAG=48°+12°=60°,即可求得∠ABD的度数.解:∵FG∥EC,∴∠CAG=∠ACE=36°.∴∠PAC=∠CAG+∠PAG=36°+12°=48°.∵AP平分∠BAC,∴∠BAP=∠PAC=48°.∵DB∥FG,∴∠ABD=∠BAG=∠BAP+∠PAG=48°+12°=60°.方法总结:(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角之间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得出角之间的倍分关系;(2)求角的度数,可把一个角转化为一个与它相等的角或转化为已知角的和差.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应用如图,已知∠ABC.请你再画一个∠DEF,使DE∥AB,EF∥BC,且DE交BC边与点P.探究:∠ABC与∠D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解:∠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理由如下:如图①,因为DE∥AB,所以∠ABC=∠DPC.又因为EF∥BC,所以∠DEF=∠DPC,所以∠ABC=∠DEF.如图②,因为DE∥AB,所以∠ABC+∠DPB=180°.又因为EF∥BC,所以∠DEF=∠DPB,所以∠ABC+∠DEF=180°.故∠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方法总结: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时,必须注意分情况讨论,即把所有满足条件的图形都要作出来.三、板书设计eq\a\vs4\al(平行线,的性质)eq\b\lc\{\rc\}(\a\vs4\al\co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eq\a\vs4\al(求角的大小或,说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平行线的性质是几何证明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基本的推理格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学数学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D是直线AB上两点,∠1+∠2=180°,DE平分∠CDF,EF∥AB.(1)CE与DF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130°,求∠DEF的度数.解析:(1)由∠1+∠DCE=180°,∠1+∠2=180°,可得∠2=∠DCE,即可证明CE∥DF;(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50°.由DE平分∠CDF,可得∠CDE=eq\f(1,2)∠CDF=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的度数.解:(1)CE∥DF.理由如下:∵∠1+∠2=180°,∠1+∠DCE=180°,∴∠2=∠DCE,∴CE∥DF;(2)∵CE∥DF,∠DCE=130°,∴∠CDF=180°-∠DCE=180°-130°=50°.∵DE平分∠CDF,∴∠CDE=eq\f(1,2)∠CDF=25°.∵EF∥AB,∴∠DEF=∠CDE=25°.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AC,∠C=∠D,CE与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和∠ACE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BD.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C.解:CE∥BD.理由如下:∵DF∥AC,∴∠D=∠ABD.∵∠C=∠D,∴∠ABD=∠C,∴CE∥BD.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CD,E,F分别是AB,CD之间的两点,且∠BAF=2∠EAF,∠CDF=2∠EDF.(1)判定∠BAE,∠CDE与∠AE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与∠AE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BAE+∠CDE.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作EG∥AB.∵AB∥CD,∴AB∥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CDE=eq\f(3,2)∠BAF+eq\f(3,2)∠CDF=eq\f(3,2)(∠BAF+∠CDF)=eq\f(3,2)∠AFD,∴∠AED=eq\f(3,2)∠AFD.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eq\b\lc\\rc\}(\a\vs4\al\co1(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eq\o(,\s\up7(判定),\s\do5(性质))两直线平行【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命题举反例.(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命题的定义与结构【类型一】命题的判断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角相等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看其中哪些选项是判断句,其中只有D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方法总结: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类型二】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等角的余角相等.解:(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角是相等的角,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方法总结: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类型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结论.解析: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确定条件和结论.解: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命题的条件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方法总结:每一个命题都一定能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叙述.在“如果”后面的部分是“条件”,在“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探究点二:真命题与假命题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A.若a·b>0,则a>0,b>0B.若a·b<0,则a<0,b<0C.若a·b=0,则a=0且b=0D.若a·b=0,则a=0或b=0解析:选项A中,a·b>0可得a、b同号,可能同为正,也可能同为负,是假命题;选项B中,a·b<0可得a、b异号,所以错误,是假命题;选项C中,a·b=0可得a、b中必有一个字母的值为0,但不一定同时为零,是假命题;选项D中,若a·b=0,则a=0或b=0或二者同时为0,是真命题.故选D.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探究点三:证明与举反例【类型一】命题的证明求证:两条直线平行,一组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解析:按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的一般步骤进行.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解:如图,已知AB∥CD,直线AB,CD被直线MN所截,交点分别为P,Q,PG平分∠BPQ,QH平分∠CQP,求证:PG∥HQ.证明:∵AB∥CD(已知),∴∠BPQ=∠CQP(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PG平分∠BPQ,QH平分∠CQP(已知),∴∠GPQ=eq\f(1,2)∠BPQ,∠HQP=eq\f(1,2)∠CQP(角平分线的定义),∴∠GPQ=∠HQP(等量代换),∴PG∥HQ(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时,正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证明的关键.应先结合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写出已知与求证,然后进行证明.【类型二】举反例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2)若ab=0,则a+b=0.解析: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所举的例子满足条件但不满足结论即可.解:(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2)当a=5,b=0时,ab=0,但a+b≠0.方法总结:举反例时,所举的例子应当满足题目的条件,但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举反例时常见的几种错误:①所举例子满足题目的条件,也满足题目的结论;②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但满足题目的结论;③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也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三、板书设计命题eq\b\lc\{(\a\vs4\al\co1(概念,结构,真、假命题,证明与举反例))【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命题及其证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要说明一个定理成立,应当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举反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初步养成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5.4平移【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平移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平移的性质;(重点、难点)3.能按要求作出平移后的图形.(重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如图,高铁在笔直的铁轨上向前运行,它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移的概念【类型一】生活中的平移下面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看成平移的是()A.摆动的钟摆B.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C.随风摆动的旗帜D.汽车玻璃上雨刷的运动解析:选项A、C、D中图形的所有点不是沿同一方向运动,所以不是平移.选项B符合平移的条件.故选B.方法总结: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注意平移是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图形绕某一点的旋转不是平移.【类型二】平移的判断下列哪个图形是由左图平移得到的()解析:选项A、B、D是由左图通过旋转得到,只有选项C是平移得到的.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同学们容易混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或翻转,以致选错.探究点二:平移的性质如图,三角形ABC沿BC方向平移到三角形DEF的位置,若EF=7cm,CE=3cm,求平移的距离.解析:平移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线段CF的长.解:观察图形可知,平移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线段CF的长.因为EF=7cm,CE=3cm,所以平移的距离为CF=EF-EC=7-3=4(cm).方法总结:平移既能产生线段相等,又能产生线段平行.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如图,将周长为8的三角形ABC沿BC方向平移1个单位得到三角形DEF,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A.6B.8C.10D.12解析:根据题意,将周长为8的三角形ABC沿边BC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三角形DEF,故AD=CF=1,DF=AC,AB+BC+AC=8,则AB+BC+CF+DF+AD=10.故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10.故选C.方法总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探究点三:平移的作图将图中的三角形ABC向右平移6格.解析:分别作出点A、B、C三点向右平移6格后的对应点A′、B′、C′,再顺次连接即可.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1)平移的作图要注意两个方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2)作直线型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关键是作出点平移后的对应点.三、板书设计平移eq\b\lc\{(\a\vs4\al\co1(平移的概念,平移的性质\b\lc\{(\a\vs4\al\co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不改变直线的方向,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后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平移的作图))【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的概念,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概括得出平移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让学生作图,自主探究.平移的作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让学生加强训练,结合解题中的错误分析原因,举一反三6.1平方根第1课时算术平方根【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我校举行的绘画比赛中,欢欢同学准备了一些正方形的画布,若知道画布的边长,你能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吗?若知道画布的面积,你能求出它们的边长吗?表一正方形的边长120.5eq\f(2,3)正方形的面积140.25eq\f(4,9)表一:已知一个正数,求这个正数的平方.表二正方形的面积140.3649正方形的边长120.67表二: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表一和表二中的两种运算有什么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类型一】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64;(2)2eq\f(1,4);(3)0.36;(4)eq\r(412-402).解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要找到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即可.解:(1)∵82=64,∴64的算术平方根是8;(2)∵(eq\f(3,2))2=eq\f(9,4)=2eq\f(1,4),∴2eq\f(1,4)的算术平方根是eq\f(3,2);(3)∵0.62=0.36,∴0.36的算术平方根是0.6;(4)∵eq\r(412-402)=eq\r(81),又∵92=81,∴eq\r(81)=9.而32=9,∴eq\r(412-402)的算术平方根是3.方法总结:(1)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时,首先要弄清是求哪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分清求eq\r(81)与81的算术平方根的不同意义,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2)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常借助平方运算,因此熟记常用平方数对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十分有用.【类型二】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值3+a的算术平方根是5,求a的值.解析: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3+a的值,再求a.解:因为52=25,所以25的算术平方根是5,即3+a=25,所以a=22.方法总结:已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可以根据平方运算来解题.探究点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类型一】含算术平方根式子的运算计算:eq\r(49)+eq\r(9+16)-eq\r(225).解析:首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进行开方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解:eq\r(49)+eq\r(9+16)-eq\r(225)=7+5-15=-3.方法总结:解题时容易出现如eq\r(9+16)=eq\r(9)+eq\r(16)的错误.【类型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已知x,y为有理数,且eq\r(x-1)+3(y-2)2=0,求x-y的值.解析:算术平方根和完全平方都具有非负性,即eq\r(a)≥0,a2≥0,由几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可得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由此可求出x和y的值,进而求得答案.解:由题意可得x-1=0,y-2=0,所以x=1,y=2.所以x-y=1-2=-1.方法总结:算术平方根、绝对值和完全平方都具有非负性,即eq\r(a)≥0,|a|≥0,a2≥0,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各数均为0.三、板书设计算术平方根eq\b\lc\{(\a\vs4\al\co1(概念: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r(a),性质:双重非负性\b\lc\{(\a\vs4\al\co1(a≥0,\r(a)≥0))))【教学反思】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清概念,加强训练,逐步深化第2课时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重点)2.会估算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致范围,掌握估算的方法,形成估算的意识;(难点)3.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和剪刀,按虚线剪开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那么a是多少?这个数是多大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方根的估算【类型一】估算算术平方根的大致范围估算eq\r(19)-2的值()A.在1和2之间B.在2和3之间C.在3和4之间D.在4和5之间解析:因为42<19<52,所以4<eq\r(19)<5,所以2<eq\r(19)-2<3.故选B.方法总结:本题利用被开方数两边比较接近的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估计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类型二】确定算术平方根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已知a是eq\r(8)的整数部分,b是eq\r(8)的小数部分,求(-a)3+(b+2)2的值.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关系.因为2<eq\r(8)<3,所以eq\r(8)的整数部分是2,即a=2.eq\r(8)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小数部分应是eq\r(8)-2,即b=eq\r(8)-2,再将a,b代入代数式求值.解:因为2<eq\r(8)<3,a是eq\r(8)的整数部分,所以a=2.因为b是eq\r(8)的小数部分,所以b=eq\r(8)-2.所以(-a)3+(b+2)2=(-2)3+(eq\r(8)-2+2)2=-8+8=0.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eq\r(8)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用这个无理数减去它的整数部分即为小数部分).【类型三】用估算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估算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eq\r(5)与1.9;(2)eq\f(\r(6)+1,2)与1.5.解析:(1)估算eq\r(5)的大小,或求1.9的平方,比较5与1.92的大小;(2)先估算eq\r(6)的大小,再比较eq\r(6)与2的大小,从而进一步比较eq\f(\r(6)+1,2)与1.5的大小.解:(1)因为5>4,所以eq\r(5)>eq\r(4),即eq\r(5)>2,所以eq\r(5)>1.9;(2)因为6>4,所以eq\r(6)>eq\r(4),所以eq\r(6)>2,所以eq\f(\r(6)+1,2)>eq\f(2+1,2)=1.5,即eq\f(\r(6)+1,2)>1.5.方法总结:比较两数的大小常用方法有:①作差比较法;②求值比较法;③移因式于根号内,再比较大小;④利用平方法比较无理数的大小等.比较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大小时要先估算无理数的近似值,再比较它与有理数的大小.探究点二: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用计算器计算:(1)eq\r(1225);(2)eq\r(36.42)(精确到0.001);(3)eq\r(13)(精确到0.001).解析:(1)按键:“eq\r()”“1225”“=”即可;(2)按键:“eq\r()”“36.42”“=”,再取近似值即可;(3)按键:“eq\r()”“13”“=”,再取近似值即可.解:(1)eq\r(1225)=35;(2)eq\r(36.42)≈6.035;(3)eq\r(13)≈3.606.方法总结:取近似值时要看精确到的位数的下一位,再四舍五入.探究点三:算术平方根的实际应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些冰川融化并消失,在冰川消失12年后,一种低等植物苔藓开始在岩石上生长.每个苔藓都会长成近似圆形,苔藓的直径和冰川消失的时间近似地满足如下关系式:d=7×eq\r(t-12)(t≥12).其中d代表苔藓的直径,单位是厘米;t代表冰川消失的时间,单位是年.(1)计算冰川消失16年后苔藓的直径;(2)如果测得一些苔藓的直径是35厘米,则冰川约是在多少年前消失的?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是求当t=16时d的值,直接把对应数值代入关系式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可知是求当d=35时t的值,直接把对应数值代入关系式即可求解.解:(1)当t=16时,d=7×eq\r(16-12)=7×2=14(厘米).答:冰川消失16年后苔藓的直径是14厘米;(2)当d=35时,eq\r(t-12)=5,即t-12=25,解得t=37(年).答:冰川约是在37年前消失的.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算术平方根的实际应用,注意实际问题中涉及开平方通常取算术平方根.三、板书设计1.估算eq\b\lc\{(\a\vs4\al\co1(估算一个无理,数的近似值)\b\lc\{(\a\vs4\al\co1(估算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用估算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估算的应用))2.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学反思】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估算的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第3课时平方根【教学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重点)2.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互逆运算,会用开平方运算求非负数的平方根.(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填空:(1)3的平方等于9,那么9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____;(2)eq\f(2,5)的平方等于eq\f(4,25),那么eq\f(4,25)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____;(3)展厅的地面为正方形,其面积49平方米,则边长为________米.还有平方等于9,eq\f(4,25),49的其他数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方根的概念及性质【类型一】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1eq\f(24,25);(2)0.0001;(3)(-4)2;(4)10-6;(5)eq\r(81).解析: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含有乘方运算先求出它的幂.注意正数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解:(1)∵1eq\f(24,25)=eq\f(49,25),(±eq\f(7,5))2=eq\f(49,25),∴1eq\f(24,25)的平方根为±eq\f(7,5),即±eq\r(1\f(24,25))=±eq\f(7,5);(2)∵(±0.01)2=0.0001,∴0.0001的平方根是±0.01,即±eq\r(0.0001)=±0.01;(3)∵(±4)2=(-4)2,∴(-4)2的平方根是±4,即±eq\r((-4)2)=±4;(4)∵(±10-3)2=10-6,∴10-6的平方根是±10-3,即±eq\r(10-6)=±10-3;(5)∵(±3)2=9=eq\r(81),∴eq\r(81)的平方根是±3.方法总结: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明确是求哪一个数的平方根.如(5)中是求9的平方根.【类型二】利用平方根的性质求值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1和a-4,求这个数.解析:因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2a+1和a-4互为相反数,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列方程求解.解:由于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是2a+1和a-4,则有2a+1+a-4=0,即3a-3=0,解得a=1.所以这个数为(2a+1)2=(2+1)2=9.方法总结: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它们的和为零.探究点二:开平方及相关运算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1)x2=361;(2)81x2-49=0;(3)49(x2+1)=50;(4)(3x-1)2=(-5)2.解析:若x2=a(a≥0),则x=±eq\r(a),先把各题化为x2=a的形式,再求x.其中(4)中可将(3x-1)看作一个整体,先通过开平方求出这个整体的值,然后解方程求出x.解:(1)∵x2=361,∴开平方得x=±eq\r(361)=±19;(2)整理81x2-49=0,得x2=eq\f(49,81),∴开平方得x=±eq\r(\f(49,81))=±eq\f(7,9);(3)整理49(x2+1)=50,得x2=eq\f(1,49),∴开平方得x=±eq\r(\f(1,49))=±eq\f(1,7);(4)∵(3x-1)2=(-5)2,∴开平方得3x-1=±5.当3x-1=5时,x=2;当3x-1=-5时,x=-eq\f(4,3).综上所述,x=2或-eq\f(4,3).方法总结:利用平方根的定义进行开平方解方程,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开平方时,不要漏掉负平方根.三、板书设计1.平方根的概念:若x2=a,则x叫a的平方根,x=±eq\r(a).2.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3.开平方及相关运算: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教学反思】为学生提供有趣且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如把正方形的面积不断地扩大为原来的2倍、3倍、n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从中感受学习平方根的必要性6.2立方根【教学目标】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重点)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是互逆运算,会用开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填空并回答问题:(1)()3=0.001;(2)()3=-eq\f(27,64);(3)()3=0;(4)若正方体的棱长为a,体积为8,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a3=8,那么a叫做8的什么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类型一】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________个.解析:在正数中,eq\r(3,1)=1,在负数中,eq\r(3,-1)=-1,又eq\r(3,0)=0,∴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1,-1,0.故填3.方法总结:不论正数、负数还是零,都有立方根.【类型二】立方根与平方根的综合问题已知x-2的平方根是±2,2x+y+7的立方根是3,求x2+y2的算术平方根.解析:根据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和已知条件可知x-2=4,2x+y+7=27,从而解出x,y,最后代入x2+y2,求其算术平方根即可.解:∵x-2的平方根是±2,∴x-2=4,∴x=6.∵2x+y+7的立方根是3,∴2x+y+7=27.把x=6代入解得y=8,∴x2+y2=62+82=100.∴x2+y2的算术平方根为10.方法总结:本题先根据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运用方程思想列方程求出x,y的值,再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x2+y2的算术平方根.【类型三】立方根的实际应用已知球的体积公式是V=eq\f(4,3)πr3(r为球的半径,π取3.14),现已知一个小皮球的体积是113.04cm3,求这个小皮球的半径r.解析:将公式变形为r3=eq\f(3V,4π),从而求r.解:由V=eq\f(4,3)πr3,得r3=eq\f(3V,4π),∴r=eq\r(3,\f(3V,4π)).∵V=113.04cm3,π取3.14,∴r≈eq\r(3,\f(3×113.04,4×3.14))=eq\r(3,27)=3(cm).答:这个小皮球的半径r约为3cm.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是灵活应用球的体积公式,并将公式适当变形.探究点二:开立方运算求下列各式的值:(1)-eq\r(3,343);(2)eq\r(3,\f(10,27)-5);(3)-eq\r(3,-8)÷eq\r(2\f(1,4))+eq\r((-1)100).解:(1)-eq\r(3,343)=-7;(2)eq\r(3,\f(10,27)-5)=eq\r(3,-\f(125,27))=-eq\f(5,3);(3)-eq\r(3,-8)÷eq\r(2\f(1,4))+eq\r((-1)100)=2÷eq\r(\f(9,4))+eq\r(1)=2÷eq\f(3,2)+1=2×eq\f(2,3)+1=eq\f(7,3).方法总结:做开平方或开立方运算时,一般都是利用它们的定义去掉根号;当被开方数不是单独一个数时,则需先将它们进行化简,再进行开方运算.三、板书设计1.每个数a都只有一个立方根,记为“eq\r(3,a)”,读作“三次根号a”.2.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3.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应用类比法学习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要注意渗透类比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学的知识,并通过新旧对比更好地掌握知识6.3实数第1课时实数【教学目标】1.经历无理数的探究过程,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重点)2.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会把实数进行分类;(重点)3.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运用.(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为了美化校园,学校打算建一个面积为225平方米的正方形植物园,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取多少?你能计算出来吗?如果把“225”改为其他数字,如“200”,这时怎样确定边长?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实数的相关概念及分类【类型一】无理数的识别在下列实数中:eq\f(15,7),3.14,0,eq\r(9),π,eq\r(5),0.1010010001…,无理数的个数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可以知道,上述实数中是无理数的有:π,eq\r(5),0.1010010001….故选C.方法总结:常见无理数有三种形式:第一类是开方开不尽的数;第二类是化简后含有π的数;第三类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类型二】实数的分类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到相应的集合内:-3.6,eq\r(27),eq\r(4),5,eq\r(3,-7),0,eq\f(π,2),-eq\r(3,125),eq\f(22,7),3.14,0.10100….(1)有理数集合{…};(2)无理数集合{…};(3)整数集合{…};(4)负实数集合{…}.解析: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类,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三类.而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解:(1)有理数集合{-3.6,eq\r(4),5,0,-eq\r(3,125),eq\f(22,7),3.14,…};(2)无理数集合{eq\r(27),eq\r(3,-7),eq\f(π,2),0.10100…,…};(3)整数集合{eq\r(4),5,0,-eq\r(3,125),…};(4)负实数集合{-3.6,eq\r(3,-7),-eq\r(3,125),…}.方法总结:正确理解实数和有理数的概念,做到分类不遗漏不重复.探究点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类型一】求数轴上的点对应的实数如图所示,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1和eq\r(,3),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求点C所表示的实数.解析:首先结合数轴和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度,然后利用对称的性质即可求出点C所表示的实数.解:∵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eq\r(,3),∴点B到点A的距离为1+eq\r(,3).则点C到点A的距离也为1+eq\r(,3).设点C表示的实数为x,则点A到点C的距离为-1-x,∴-1-x=1+eq\r(,3),∴x=-2-eq\r(,3).∴点C所表示的实数为-2-eq\r(,3).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与数轴之间的对应关系,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两数差的绝对值.【类型二】利用数轴进行估算如图所示,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eq\r(3)和5.7,则A,B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A.6个B.5个C.4个D.3个解析:∵eq\r(,3)≈1.732,∴eq\r(,3)和5.7之间的整数有2,3,4,5,∴A,B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4个.故选C.方法总结:要确定两点间的整数点的个数,也就是需要比较两个端点与邻近整点的大小,牢记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三、板书设计实数eq\b\lc\{(\a\vs4\al\co1(实数的分类\b\lc\{(\a\vs4\al\co1(有理数\b\lc\{(\a\vs4\al\co1(整数,分数)),无理数)),实数与数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实数的有关概念和实数的分类,把我们所学过的数在有理数的基础上扩充到实数.在学习中,要求学生结合有理数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所有的分数都是有理数,如eq\f(22,7);二是形如eq\f(π,2),eq\f(π,3)等之类的含有π的数不是分数,而是无理数第2课时实数的性质及运算【教学目标】1.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重点)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能利用化简对实数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小明家有一正方形厨房ABCD和一正方形卧室CEFG,其中正方形厨房ABCD的面积为10平方米,正方形卧室CEFG的面积为15平方米,小明想知道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BG的长是多少米,你能帮他计算出来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实数的性质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1)eq\r(3,-64);(2)eq\r(225);(3)eq\r(11).解析:根据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定义写出相应结果.注意(1)(2)中的两个数要先化简为整数.解:(1)∵eq\r(3,-64)=-4,∴eq\r(3,-64)的相反数是4,倒数是-eq\f(1,4),绝对值是4;(2)∵eq\r(225)=15,∴eq\r(225)的相反数是-15,倒数是eq\f(1,15),绝对值是15;(3)eq\r(11)的相反数是-eq\r(11),倒数是eq\f(1,\r(11)),绝对值是eq\r(11).方法总结: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和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完全相同.探究点二:实数的运算【类型一】利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2eq\r(3)-5eq\r(5)-(eq\r(3)-5eq\r(5));(2)|eq\r(3)-eq\r(2)|+|1-eq\r(2)|+|2-eq\r(3)|.解析:按照实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1)2eq\r(3)-5eq\r(5)-(eq\r(3)-5eq\r(5))=2eq\r(3)-5eq\r(5)-eq\r(3)+5eq\r(5)=(2eq\r(3)-eq\r(3))+(5eq\r(5)-5eq\r(5))=eq\r(3);(2)因为eq\r(3)-eq\r(2)>0,1-eq\r(2)<0,2-eq\r(3)>0,所以|eq\r(3)-eq\r(2)|+|1-eq\r(2)|+|2-eq\r(3)|=(eq\r(3)-eq\r(2))-(1-eq\r(2))+(2-eq\r(3))=eq\r(3)-eq\r(2)-1+eq\r(2)+2-eq\r(3)=(eq\r(3)-eq\r(3))+(eq\r(2)-eq\r(2))+(2-1)=1.方法总结:进行实数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以及正确运用运算律.【类型二】利用实数的性质结合数轴进行化简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化简:eq\r(a2)-|b-a|-eq\r((b+c)2).解析:由于eq\r(a2)=|a|,eq\r((b+c)2)=|b+c|,所以解题时应先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