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法学)考前模考试卷(五)附详解_第1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法学)考前模考试卷(五)附详解_第2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法学)考前模考试卷(五)附详解_第3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法学)考前模考试卷(五)附详解_第4页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法学)考前模考试卷(五)附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法学)考前模考试五套卷之(五)附详

一、单选题

1.甲因出差,故把自己的珍藏多年的古董花瓶交给自己的好友乙,让其帮忙保管。

据此,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O

A、若在保管期间,该古董花瓶在乙家中被小偷盗走,乙应承担赔偿责任

B、若在保管期间,乙因出差将古董交给自己的好友丙保管,后该古董在丙家中

被盗,乙应承担赔偿责任

C、若在保管期间,乙未在台风天气将窗户关闭,致使花瓶被风吹倒打碎,乙应

承担赔偿责任

D、若双方约定保管期限为甲出差的3个月,后甲提前归家,乙无权要求甲提前

将花瓶取回

答案:A

解析:《合同法》第374条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

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

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A选项中,乙并无重大过失,不应承担赔

偿责任,故选项A错误。在C选项中,乙明知有台风天气而未关窗,亦未妥善对

该易碎花瓶进行妥善保管,存在重大过失,故C选项正确。《合同法》第371

条规定,保管人不得将保管物转交第三人保管,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保管

人违反前款规定,将保管物转交第三人保管,对保管物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

害赔偿责任。乙在未有约定的情况下将花瓶转交给第三人丙保管,致使花瓶被盗,

应承担赔偿责任,故B选项正确。《合同法》第376条规定第2款规定,约定保

管期间的,保管人无特别事由,不得要求寄存人提前领取保管物。故D选项正确。

2.秦某以虚构言论'合成图片的手段在网上传播多条“警察打人”的信息,造成

恶劣影响,县公安局对其处以行政拘留8日的处罚。秦某认为自己是在行使言论

自由权,遂诉至法院。法院认为,原告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不属于言论自

由,为法律所明文禁止,应承担法律责任。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O

(2017年)

A、相对于自由价值,秩序价值处于法的价值的顶端

B、法官在该案中运用了个案平衡原则解决法的价值冲突

C、“原告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不属于言论自由”仅是对案件客观事实的

陈述

D、言论自由作为人权,既是道德权利又是法律权利

答案:D

解析:相对于自由价值,秩序价值低于自由价值,故A项错误。所谓个案平衡原

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

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该案中,

法官认定秦某的行为不涉及言论自由。换言之,本案中不存在自由与秩序价值的

冲突,自然没有“运用个案平衡原则解决法的价值冲突”。故B项错误。“原告

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不属于言论自由”是根据法律规定对案件事实所进行

的判断,而非“仅是对案件客观事实的陈述”,故C项错误。言论自由属于人权

之一。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畴,即基于人的本性和本质

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人的“应有权利”只有法律确认为“法定权利”后才有实现

的可能,故人权也是法律权利。故D项正确。

3.2016年3月8日,某网站举办“三八妇女节系列活动”。丁女士从该网站上

购买了一件外套,收到货后发现实物与图片不符。于是,丁女士根据《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第25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

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联系网店

店主,要求退货,但店主拒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1款规定是为了实现法的秩序价值

B、该条文的规定对丁女士实现了明确的指引作用

C、丁女士根据法律规定要求退货体现了法的社会作用

D、店主拒绝了丁女士的要求,表明法治的实现需要其他社会规范的支持

答案:D

解析:考查法律规则。A选项错误,实现的是法的正义价值。B选项错误,应该

是不确定的指引。C选项错误,体现的是规范作用。

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下列

哪一选项是其要抓住的关键?()《》()

Ax提高立法质量

B、恪守以民为本

C、立法为民理念

D、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答案:A

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

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5.关于证据的关联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关联性仅指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B、具有关联性的证据即具有可采性

C、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度决定证据证明力的大小

D、类似行为一般具有关联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证据的关联性。A项,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客观联系,对证明

刑事案件事实具有某种实际意义,并非具备因果关系就具备证据的关联性,故A

项错误。B项,没有关联性的证据不具有可采性,但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未必都具

有可采性,仍有可能出于利益考虑,或者由于某种特殊规则,而不具有可采性,

故B项错误。C项,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度决定证据证明力的大小,故C项正

确。D项,类似行为一般不具有关联性,故D项错误

6.2014年7月某日,沈某酒后驾驶无号牌二轮摩托车行至一路口时与一辆轿车

追尾相撞,造成轿车局部受损。经公安局民警对沈某抽验血样,沈某身体内的酒

精含量为181.6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对沈某的行为定性,下列哪

一选项是正确的?。

A、摩托车不是机动车,沈某不构成危险驾驶罪或交通肇事罪

B、只是发生了一般交通事故,不是犯罪行为

C、交通肇事罪

D、危险驾驶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危险驾驶罪。机动车是以动力为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

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摩托车

同样属于机动车的范畴。沈某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

7.下列哪一行为应以危险驾驶罪论处?O

A、醉酒驾驶机动车,误将红灯看成绿灯,撞死2名行人

B、吸毒后驾驶机动车,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危及交通安全

C、在驾驶汽车前吃了大量荔枝,被交警以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测试到酒精含量达

到醉酒程度

D、将汽车误停在大型商场地下固定卸货车位,后在醉酒时将汽车从地下三层开

到地下一层的停车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危险驾驶罪。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在道路上驾驶

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成立危险驾驶罪:(1)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3)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

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4)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

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有前述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

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醉驾导致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依照交

通肇事罪论处,所以A项应该按照交通肇事罪论处。B项是吸毒驾驶,虽然危害

性相当于酒驾,但是基于刑法的明确性规定,不在危险驾驶罪的行为构成范围内,

不成立此罪。C项中行为人并未醉酒后驾驶,血液中并没有酒精,只是由于荔枝

在口腔中的化学反应制造了醉驾的假象,没有使人担心的危险驾驶情况,所以不

符合危险驾驶罪的行为构成。交警的呼气式酒精检测仪只是处理此类案件的初始

线索,最终证据是血液检验。《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危险驾驶罪中的“道路”,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

规定,即供公众通行的公用停车场也属于“道路”。所以D项中醉酒驾驶机动车

在大型商场的停车场行驶的,也满足危险驾驶罪的行为构成。

8.关于假释的撤销,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撤销假释,按照先减后并

的方法实行并罚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严重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即使假释

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也应撤销假释

C、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同种罪未判决的,

应撤销假释

D、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有他罪未判决的,

应撤销假释,数罪并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假释的撤销。A项,根据《刑法》第86条第1款的规定,被假

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1

条的规定实

9.宪法的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关于宪法渊源,下列哪一表述是错误的?O

A、一国宪法究竟采取哪些表现形式,取决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等多种因素

B、宪法惯例实质上是一种宪法和法律条文无明确规定、但被普遍遵循的政治行

为规范

C、宪法性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为实施宪法典而制定的调整宪法关系的法律

D、有些成文宪法国家的法院基于对宪法的解释而形成的判例也构成该国的宪法

渊源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选非题。一国或一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法究竟采取哪些渊源形式,

取决于其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状况等综合因素。故A项对。宪法惯例,是

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已经存在,并为国家机关、政党及

公众所普遍遵循,且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故B项对。宪法性法律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不成文宪法国家,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法律;

二是在成文宪法国家,由国家立法机关为实施宪法而制定的有关规定宪法内容的

法律。C项仅考虑到成文宪法国家,未考虑不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性法律,故错

误。在有些成文宪法国家(如美国),法院在具体案件中基于对宪法的解释而作

出的判决对下级法院有约束力,故D项对。

10.王某发现一起盗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他可以向下列哪个机关举报?()

A、公安机关

Bx检察院

G法院

D、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立案材料的来源。《刑事诉讼法》第110条第3款规定,公安机

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

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

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

机关。《刑事诉讼法》对公民具体向哪个公安司法机关进行举报并没有限制,公

民可以选择向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家举报。另外,法条

中的“紧急措施”是指保护现场、先行拘留嫌疑人、扣押证据等措施,而本案中

犯罪分子就在现场实施盗窃行为,如不马上采取措施犯罪分子会逃逸,故属于法

定的“紧急情况”。接受举报的单位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11.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经查明,甲、乙都使用铁棒,丙未使

用任何凶器;尸体上除一处致命伤外,再无其他伤害;可以肯定致命伤不是丙造

成的,但不能确定是甲造成还是乙造成的。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O

A、因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尸体上也没有其他伤害,故丙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对甲与乙虽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但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

C、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丙成立故意伤害罪但不属于伤害致死

D、认定甲、乙、丙均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

不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甲、乙、丙3人就故意伤害罪的基本犯成立共同犯罪

时,只要3人都认识到伤害有致死的可能,就对现实出现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结

果加重犯)承担共同犯罪的责任。甲'乙都使用铁棒,一般人都能够认识到打死

被害人的可能性,丙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要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承担共

犯责任。故ABC项错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指的是有两种不同的处罚可能性

时(如轻或重,有罪或者无罪),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选择对被告人有利的那

个。甲、乙、丙3人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共同犯罪人,部分行为承担全体责任,

没有其他不同的处罚可能性,所以不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故D

项正确。

12.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具有广泛的职权。关于联合国大会,下列哪

一选项是正确的?()

A、其决议具有法律拘束力

B、表决时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的票数多于其他会员国

C、大会是联合国的立法机关,三分之二以上会员国同意才可以通过国际条约

D、可以讨论《联合国宪章》范围内或联合国任何机关的任何问题,但安理会正

在审议的除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大会。A项,根据《联合国宪章》,大会对于联合国组织

内部事务通过的决议对于会员国具有拘束力,对于其他一般事项作出的决议属于

建议性质,不具有法律拘束力,A项错误。B项,大会的表决实行会员国一国一

票制,故“表决时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的票数多于其他会员国”说法错误,B

项错误。C项,大会不是联合国的立法机关,而主要是一个审议和建议机关,对

于一般问题的决议采取简单多数通过,对于其他重要问题的决议采取2/3多数

通过,C项错误。D项,大会具有广泛的职权,可以讨论宪章范围内或联合国任

何机关的任何问题,但安理会正在审议的除外,D项正确。

13.甲国籍渔船在乙国专属经济区进行捕鱼作业时,乙国海上执法船赶来制止,

并将甲国籍渔船带回乙国港口。甲乙两国均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

且两国之间无其他相关的协议。依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O

A、乙国有义务迅速通知甲国将甲国籍渔船带回乙国港口一事

B、渔船为甲国国籍,乙国执法船不能对其行使管辖

C、如甲国籍渔船未能向乙国有关部门及时提交适当担保,乙国有权对该船船长

和船员处以监禁

D、专属经济区是乙国的领海,因此,乙国执法船有权行使管辖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海洋法——专属经济区。A正确,依《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应通过适当途径将所采取措施和随后进行的处罚迅速

通知船旗国。B错误,依公约,未经沿海国批准所进行的捕鱼行为为非法行为,

乙国有权对其采取相应的执法措施。C错误,依公约,沿海国对在专属经济区内

仅违反渔业法规的处罚,如有关国家间无相反的协议,不得包括监禁或任何形式

的体罚。D错误,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既不是领海也不是公海,沿海国对专属

经济区中渔业费源的保护拥有管辖权。

14.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O

A、共同犯罪要求二人以上,必须有共同故意,无须共同行为

B、共同犯罪不是个人行为的简单相加

C、共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同

D、单位犯罪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该单位本身成立共同犯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的规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几点。共同犯罪要求二人以上

既有共同故意,又有共同行为,而且二者之间具有统一关系。共同犯罪是二人以

上在共同故意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形成的一个整体,不是个人行为的简单相加。

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各共同犯罪人行为的主观恶性不同,

因而需要区别对待。单位犯罪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

该单位本身不成立共同犯罪。

15.律师潘某认为《母婴保健法》与《婚姻登记条例》关于婚前检查的规定存在

冲突,遂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了进行审查的建议。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

错误的?()

A、《母婴保健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婚姻登记条例》

B、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后认定存在冲突,则有权改变或撤销《婚姻登记条例》

C、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需向潘某反馈审查研究情况

D、潘某提出审查建议的行为属于社会监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选非题。《母婴保健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婚姻登

记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立法法》第88条第1款规定:“法律的

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故A项对。《宪法》第67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

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据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

政法规仅享有撤销权,不享有改变权,故B项错,应选。《立法法》第101条规

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按照规定

要求,将审查、研究情况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

以及公民反馈,并可以向社会公开。”故C项对。社会监督与国家监督相对。社

会监督是非国家机关的单位、个人所进行的监督。故D项对。

16.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下列哪一说

法是正确的?()

A、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潜逃,通缉1年后不能到案的,依照《刑法》

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公安机关可以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

所得的申请

B、在A选项所列情形下,检察院可以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C、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申请,由犯罪地的基层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

审理

D、没收违法所得案件审理中,在逃犯罪嫌疑人被抓获的,法院应当中止审理

答案:B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的启动、管辖和终止。《刑事诉讼法》第298条第1款规定,对于贪污贿赂犯罪'

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1年后不能到

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

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第2款规定,

公安机关认为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写出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

院。可见,公安机关无权直接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据此,A选项错

误,B选项正确。《刑事诉讼法》第299条第1款规定,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由犯罪地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据此,C选项错误。《刑事诉讼法》第301条第1款规定,在审理过程中,在逃

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动投案或者被抓获的,人民法院应当终止审理。据此,

D选项错误。本题选B。

17.王某为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23岁,尚未就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

定,关于王某的权利义务,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

A、无需承担纳税义务

B、不得被征集服现役

C、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有休息的权利

答案:C

解析:《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据此,王某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故A项错误。尚未就业。并不意味着依法不纳税,

比如其买彩票中奖了也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宪法》第55条第2款规定: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兵役

法》第12条第1、2款规定:“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

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周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

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二十四周岁。根据军队需要,可

以按照前款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现役。”据此,王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23岁,

仍可被征集服现役,故B项错误。《宪法》第34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

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

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王某具备享有选举权利的条件,故C项正确。《宪法》第

43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王某尚未就业,

故不是劳动者,故不享有休息权。

18.钱某涉嫌纵火罪被提起公诉,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诊断患严重疾病,法院判

处其有期徒刑8年,同时决定予以监外执行。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

14年)

A、决定监外执行时应当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抄送检察院

B、钱某监外执行期间,应当对其实行社区矫正

C、如钱某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应当予以收监

D、如法院作出收监决定,钱某不服,可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暂予监外执行。《最高法解释》第432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暂

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写明罪犯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

罪名和刑罚等,并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

安机关。故A的表述是正确的。《刑事诉讼法》第269条规定,对被判处管制、

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

负责执行。故B的表述是正确的。《最高法解释》第433条规定,暂予监外执行

的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

执行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后15日内,作出收监执行的决定:……(2)未经批

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人民法院的收监执行决定书,一经作出,立即生效。故C正确。关于对暂予监外

执行的罪犯作出收监执行决定的,法律并未赋予申诉或者复议的权利进行救济,

故D错误。本题选D。

19.甲、乙分别为某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后甲在乙知情但不同意的情况

下,为帮助妹妹获取贷款,将自有股份质押给银行,乙以甲侵犯其股东权利为由

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本案,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2011年)

A、担保关系是债权关系的保护性法律关系

B、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第一性法律关系

C、诉讼关系是股权关系的隶属性法律关系

D、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调整性法律关系

答案:B

解析: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

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行为规

则(指示)的内容。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

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

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法的保护职能,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

则)的保护规则(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内容,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它的典

型特征是一方主体(国家)适用法律制裁,另一方主体(通常是违法者)必须接

受这种制裁。在本题,担保关系并非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故不属于保护性法律

关系,选项A说法错误。若命题“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调整性法律关系”正确,

则意味着质押关系是保护性法律关系,而质押关系也并非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

故选项D说法错误。按照相关法律关系作用和地位的不同,可分为第一性法律关

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是不依赖其他法律关系而独立存在的或

在多向法律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法律关系。由此而产生的、居于从属地位的法

律关系,就是第二性法律关系。在债权关系与质押关系中,债权关系居于支配地

位,而质押关系处于从属地位,故选项B说法正确,应选。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

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分为隶属性法律关系和平权性法律关系。隶属性法律关系,

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平权性法律关系,是指平

等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如民事财产关系,民事诉讼之原、被告关系

等。在本题,股东之间的股权关系是平权性法律关系,因股权发生的民事诉讼,

在争议股东之间发生的民事诉讼关系,也是平权性法律关系,故选项C说法错误。

20.2012年,潘桂花'李大响老夫妇处置房产时,发现房产证产权人由潘桂花变

成其子李能。原来,早在七年前李能就利用其母不识字骗其母签订合同,将房屋

作价过户到自己名下。二老怒将李能诉至法院。法院查明,潘桂花因精神障碍,

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据此,法院认定该合同无效。对此,下列哪一说

法是不正确的?()(2013年)

A、李能的行为违反了物权的取得应当遵守法律、尊重公德、不损害他人合法权

益的法律规定

B、从法理上看,法院主要根据“法律家长主义”原则(即,法律对于当事人“不

真实反映其意志的危险选择”应进行限制,使之免于自我伤害)对李能的意志行

为进行判断,从而否定了他的做法

C、潘桂花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对法律关系主体构成资格的一种认定

D、从诉讼“争点”理论看,本案争执的焦点不在李能是否利用其母不识字骗其

母签订合同,而在于合同转让的效力如何认定

答案:B

解析:本题为选非题。《物权法》第7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

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李能利用其母不识

字骗签合同,将房屋作价过户到自己名下,显然违反该条规定,故A项正确。在

本题,“法院查明,潘桂花因精神障碍,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据此,

法院认定该合同无效。”很显然,法院是基于潘桂花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否

认转让合同效力,而非“对李能的意志行为进行判断,从而否定了他的做法”,

故B项错误。根据《合同法》第47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房产转让合

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才有效。公民和法人要能够成为法律

关系的主体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对潘

桂花行为能力的鉴定是为了认定其法律关系主体构成资格,故C项正确。二老怒

将李能诉至法院,是为解决房产究竟谁享有所有权的争议。而该争议的解决,关

键点就在于转让合同的效力如何,故D项正确。

21.有关于法的起源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资本主义法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B、资本主义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从自由竞争时期到垄断时期的变化

C、资本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法已经基本没有界限

D、封建制法是经奴隶制法之后出现的又一种私有制类型的法律

答案:C

解析:C选项错误,两大法系逐步靠拢,但各自仍有各自的特点。

22.未成年人小周涉嫌故意伤害被取保候审,A县检察院审查起诉后决定对其适

用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期限为6个月。关于本案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

的?()

A、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应释放小周

B、本案审查起诉期限自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之日起中止

C、监督考察期间,如小周经批准迁居8县继续上学,改由B县检察院负责监督

考察

D、监督考察期间,如小周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表现优异,可将考察期限缩短为

5个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附条件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又称“暂缓起诉”,即给予一定考

验期,不立即追究责任,但不代表不追究,更不是无罪释放。故A项错误、B项

正确。《刑事诉讼法》第283条第1款规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

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此处的

人民检察院应理解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

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44条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经批准离开所居住

的市、县或者迁居,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要求迁入地的人民

检察院协助进行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函告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

故C项错误。《刑事诉讼法》第283条第2款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

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人

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40条第2款规定:“考验期的长短

应当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轻重、主观恶性的大小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

一贯表现及帮教条件等相适应,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的表现,可以在

法定期限范围内适当缩短或者延长。"5个月不在法定期限范围内,故D项错误。

本题选B。

2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

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

因果关系

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

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

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

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A项,甲跳楼将自己的身子扔下去砸

死他人,与甲将一张桌子从楼上扔下去砸死他人是一样的,都是被害人死亡的必

要条件,同时也是对被害人制造了法所不容许的风险,所以甲的行为是乙死亡的

原因。依据条件说,因果关系的有无与结果发生的概率大小没有关系。况且本案

中的事实并不是概率低到一般人或行为人无法预料的程度。故A项错误。B项,

诈骗行为与被害人的贪利共同成就了集资诈骗罪的实现,依据条件说,诈骗就是

资金被骗的必要条件,是原因。依据客观归责理论,欺骗行为制造了不被法律所

容许的风险,非法集斐行为是资金被骗的原因。故B项错误。C项,依据条件说,

甲的肇事行为并不能直接造成乙的财产被拿走的结果,不是直接原因。甲的肇事

行为也不是丙拿走财物的原因,即丙的行为并不是甲的行为引起的,丙只是借助

了甲肇事所造成的获财时机;从客观归责的角度,财产损失归属于丙的独立行为

所制造的风险,不可归责于第一行为人,甲的肇事也不是财产被拿走的间接原因。

故C项错误。D项,交通肇事中存在责任分担。成立交通肇事罪,要求肇事者对

结果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同等或主要责任以上)。在危害结果主要归责于被害

人或者第三人时,肇事者不构成犯罪。这就是说,即使肇事行为是被害人死亡的

条件之一,但如果死亡结果应该属于被害人故意自危(归责于被害人)或者由第

三人承担的话,肇事者不构成犯罪。故D项正确。

24.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经查明,甲、乙都使用铁棒,丙未使

用任何凶器;尸体上除一处致命伤外,再无其他伤害;可以肯定致命伤不是丙造

成的,但不能确定是甲造成还是乙造成的。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O(2016年)

A、因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尸体上也没有其他伤害,故丙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对甲与乙虽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但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

C、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丙成立故意伤害罪但不属于伤害致死

D、认定甲、乙、丙均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

不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甲、乙、丙3人就故意伤害罪的基本犯成立共同犯罪

时,只要3人都认识到伤害有致死的可能,就对现实出现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结

果加重犯)承担共同犯罪的责任。甲、乙都使用铁棒,一般人都能够认识到打死

被害人的可能性,丙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要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承担共

犯责任。故ABC项错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指的是有两种不同的处罚可能性

时(如轻或重,有罪或者无罪),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选择对被告人有利的那

个。甲、乙、丙3人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共同犯罪人,部分行为承担全体责任,

没有其他不同的处罚可能性,所以不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故D

项正确。

25.甲、乙二人以按份共有的形式共有一间房屋,后甲、乙二人将该房屋出租给

丙,约定的租期是3年。在丙的租期到期前,甲以共有人的名义同丁签订了一份

房屋买卖合同。对此,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A、甲与丁的合同无效

B、乙可以撤销甲与丁的合同有效

C、若丁最终取得该房屋所有权的,丙的房屋租赁合同依然有效

D、若丁最终取得该房屋所有权的,丁可以要求丙搬出该房屋

答案:C

解析:本题涉及按份共有人的权限以及“买卖不破租赁”规则。本题中,甲、乙

二人以按份共有的形式共同所有一间房屋,甲只能处分自己对该房屋的所有权份

额,故甲与丁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包含了对乙的份额的无权处分。根据《合同法》

第44条的规定,无权处分人可以行使追认权以使该无权处分合同有效,故A、B

两项皆错误,不选。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城镇房屋租赁合同解释》中第20

条的规定可知,租赁在前的,房屋所有权的转移不影响租赁合同的继续履行,故

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26.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下列案件

的处理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A、王某涉嫌抢劫,检察院审查起诉后认为证据不足,决定不起诉

B、张某涉嫌诈骗,法院审理后认为其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作出无罪判决

C、赵某涉嫌盗窃,立案后发现涉案金额400余元,公安机关决定撤销案件

D、李某涉嫌抢夺,检察院审查起诉后认为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决

定不起诉

答案:C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

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1)情

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

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这

是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

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盗窃公私财物价值100

0元至3000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应当分

别认定为《刑法》第264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400元未达到定罪的数额标准,故属于《刑事诉讼法》第16条中的第一种情形,

C项正确;A项属于证据不足不起诉,不属于《刑事诉讼法》第16条的情形,故

A项排除;B项中,张某经过了法院的公正审判后得到的无罪判决结果,其无罪

源于未满足犯罪构成要件,不属于法定不起诉情形,B项排除;D项属于酌定不

起诉,排除。

27.1997年6月23日,甲故意伤害张某至重伤,一直未被发现:2010年5月7

日他再次伤害王某,致王某轻伤。关于甲伤害张某行为的追诉截止时间,下列哪

一选项是正确的?()

A、2007年6月23日

B、2025年5月7日

C、2012年6月23日

D、2015年5月7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追诉时效计算问题。甲故意伤害张某致重伤,根据《刑法》

第234条的规足,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故张某对应法定最高刑的刑

期是10年。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法定最高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

诉期限是15年,此处的“10年以上”包括10年本身。所以,甲故意伤害张某

致重伤的追诉时效是15年,到2012年6月23日;又因为甲在追诉期限内再次

伤害王某致轻伤,再次犯罪,甲伤害张某致重伤的追诉期限应从他犯新罪时重新

计算,即从2010年5月7日重新计算15年,也就是说至2025年5月7日。所

以,B项正确。

28,2003年6月4日,某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值班民警黄某将实施盗窃行为的妇

女李某抓获。审查期间,李某向城郊派出所副所长章某等办案人员反映其女儿在

家,无人照顾,请章某帮助联系其姐照顾。章某数次打电话与其姐联系不上,通

知某区公安分局某派出所实习的市警校学生穆某帮助联系,穆某未将与李某姐姐

联系不上的情况向其他值班民警和所领导汇报,到6月21日,该派出所社区民

警接到群众反映,发现李某的女儿已死在家中多日。对于章某的行为定性,下列

哪一选项是正确的?O

Ax玩忽职守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遗弃罪

D、行政失职,不构成犯罪

答案:D

解析:穆某未将与李某姐姐联系不上的情况向其他值班民警和所领导汇报,导致

李某的女儿死亡,即便认定章某存在玩忽职守行为,也有李某的女儿死亡这一结

果之间缺乏因果关系。章某的行为属于行政失职,不构成犯罪。

29.李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在交付执行之前,李某声称怀孕并申请暂予

监外执行。对于李某的申请应当由下列哪个机关审查决定?O

Ax看守所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暂予监外执行的程序。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第五款(现第265条第5款——

编者注)`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二款(现第268条第2款——编者注)的解释》,

罪犯在被交付执行前,因有严重疾病'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

不能自理的原因,依法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申请的,有关病情诊断、妊娠检查和

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由人民法院负责组织进行。因此答案选B。

30.国有A公司总经理甲发现A公司将从B公司购进的货物转手卖给某公司时,A

公司即可赚取300万元。甲便让其妻乙注册成立C公司,并利用其特殊身份,让

B公司与A公司解除合同后,再将货物卖给C公司。C公司由此获得300万元利

润。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贪污罪

B、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C、诈骗罪

D、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贪污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注意:“公

共财物”不仅包括有形财产,还包括财产性利益。能够盈利的合同具有财产性利

益,当该合同为国有公司所订立时,该财产性利益属于公共财物,可以成为贪污

罪的对象。本案中,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权便利,将本单位能够盈利的合同交

给妻子注册的另一公司,等于将单位的公共财物非法占有,构成贪污罪。为亲友

非法牟利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

以下行为之一,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Q)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

给亲友;(2)向亲友处:明显高价采购或明显低价销售商品;(3)从亲友处:

采购不合格商品。一般认为,甲“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给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

其行为触犯为亲友非法牟利罪。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董

事'经理,利用职务便利,自已经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的

营业,获取非法利益,数额巨大。本案中,甲的行为也触犯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综上所述,甲的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贪污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非法经营同类

营业罪,三罪想象竞合,对甲应以重罪贪污罪定罪量刑。故A项正确。

31.卫某希望买下赵某的汽车,因此时汽车为胡某借用,双方于6月1日签订买

卖合同并约定卫某享有向胡某要求返还车辆的权利,且赵某于6月5日通知胡某

汽车已转卖卫某,让其向卫某交付汽车。6月7日,卫某与赵某办理了车辆转让

登记,6月21日,胡某将汽车返还给卫某。按照物权法规定,卫某取得汽车所

有权的时间为OO

A、6月1日

Bx6月5日

C、6月7日

D、6月21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动产交付。《物权法解释》第18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以指示

交付的方式交付动产的,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有关转让返还原物请求权的协议生

效时为动产交付之时。

32.甲因涉嫌盗窃罪被逮捕。经其辩护人申请,公安机关同意对甲取保候审。公

安机关应当如何办理变更手续?()

A、报请原批准机关审批

B、报请原批准机关备案

C、自主决定并通知原批准机关

D、要求原批准机关撤销逮捕决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刑事强制措施的变更程序。《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人民

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

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

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由此可见,对于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可

以自己决定对其实施取保候审,无须再提请批准,只要通知即可。因而本题的正

确选项为Co

33.儿子认为,父亲所述应理解为母亲应该继承属于父亲那部分房产的一半,而

不是整个房产的一半。王某老伴坚持认为,这套房子是其与丈夫的共同财产,自

己应拥有整个房产(包括属于丈夫的另一半房产)。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

正确的?。

A、王某老伴与子女间的争议在于他们均享有正式的法律解释权

B、王某老伴与子女对遗嘱的理解属于主观目的解释

C、王某遗喔符合意思表示真实、合法的要求

D、遗嘱中的“我的一半财产权”首先应当进行历史解释

答案:C

解析:所谓正式解释,也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是指具有解释权的人作出的具

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根据《立法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

作的决议》的规定,对“狭义法律”具有解释权的人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

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故A项错误。“主观目的

解释”是根据文件制作者的目的或意图来进行解释,本题若进行此种解释方法,

其实是按照立遗嘱人王某的意图来解释。王某已过世,其遗嘱中“我的一半财产

权”的含义不明,王某老伴与子女对遗嘱的理解均是立足于自己的目的,故B

项错误。在法律解释方法体系中,文义解释是应当最先使用的方法,在没有更强

理由的情形下,不得最先使用其他解释方法,故D项错误。王某遗嘱不存在虚假、

违法等情形,故C项正确。

34.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要求法院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恐怖组织犯

罪、“黑恶”势力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尤

其对于极端仇视国家和社会,以不特定人为侵害对象,所犯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

分子,该依法重判的坚决重判,该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绝不手软。对于解决

公共秩序、社会安全、犯罪分子生命之间存在的法律价值冲突,该政策遵循下列

哪一原则?()

A、个案平衡原则

Bv比例原则

C、价值位阶原则

D、自由裁量原则

答案:C

解析:个案平衡原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

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

方的利益。在适用个案平衡原则处理案件时,并不以“公共利益”作为高于“个

人利益”的价值标准来看待,而是结合具体情形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该

依法重判的坚决重判,该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绝不手软”中“坚决重判”、

“绝不手软”的表述表明:不采个案平衡原则。故排除选项A。价值冲突中的“比

例原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价值须侵及一种法益时,不得逾越此

目的所必要的程度”。换句话说,即使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

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比例原则要求为维护更高利益

时,对较低利益的侵害必须合理。“该依法重判的坚决重判,该依法判处死刑立

即执行的绝不手软”的表述表明:即使判处死刑也是依法进行的。故排除选项B0

价值位阶原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

价值,即在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按照位阶顺序来予以确定何者应优先适用O

在本题中,公共秩序与社会安全代表着不特定多数人的自由价值,而犯罪分子生

命是特定少数人的自由价值,公共利益优于个人利益,属于典型的价值位阶原则

的体现,故选项C应选。自由裁量,意味着法院在处理案件具有很大的自由选择

权。而“该依法重判的坚决重判,该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绝不手软”的表述

表明,在处理此种重刑案件时,法院并无自由选择权,必须“依法判处”。故排

除选项Do

35.根据《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1)形成的便利条件,

通过其他(2)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3),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

托人财物的,以(4)论处。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5)。将下列哪一选项内容填

充到以上相应位置是正确的?()

A、(1)地位(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利益(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5)间

接受贿

B、(1)职务(2)国家工作人员(3)利益(4)受贿罪(5)斡旋受贿

C、(1)职务(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不正当利益(4)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5)间接受贿

D、(1)地位(2)国家工作人员(3)不正当利益(4)受贿罪(5)斡旋受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斡旋受贿。《刑法》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

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

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

论处。故D项正确。

36.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罪过形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x只能是故意

B、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C、只能是间接故意

D、只能是过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理解。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主观方面,既可以

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37.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对

此,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提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B、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需公开向

宪法宣誓

C、党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宪法修改建议

D、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

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答案:C

解析:C选项错误,党中央应该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而非全国人大常

委会。

38.甲乙两国是邻国,甲国曾多次出动空军非法轰炸乙国境内的军事目标。某日

一甲国民航机因天气原因偏离航线,误人乙国境内。甲乙丙三国均为国际民航组

织的成员国。甲乙之间没有双边的航空或航线协定。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乙国有权要求该民航机立即离开乙国的领空

B、在该民航机载客不明的情况下,乙国有权对其使用武器,将其击落

C、乙国无权要求位于其境内的该民航机在其指定安全地点降落

D、该民航机在顾及安全的情况下可自行飞人乙国领空

答案:A

解析:依领空主权原则,国家对其领空拥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外国航空器进

入国家领空需经该国许可并遵守领空国的有关法律。对于非法入境的外国民用航

空器,国家可以行使主权,采取符合国际法有关规则的任何适用手段,包括要求

其终止此类侵犯立即离璋或要求其在指定地点降落等,但不得危及航空器内人员

的生命和航空器的安全,避免使用武器。因此,A正确。

39.如果同一案件有几个鉴定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几个鉴定人之问不能相互讨论

B、几个鉴定人必须共同作出一份鉴定意见

C、几个鉴定人意见不一致时,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一份鉴定意见

D、几个鉴定人意见不一致时,每个鉴定人有权单独作出自己的鉴定意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定人与鉴定意见。同一案件有几个鉴定人时,鉴定人之间有权

相互讨论、研究,共同作出一份鉴定意见。但是几个鉴定人意见不一致时,每个

鉴定人有权单独作出自己的鉴定意见。

40.下列为法人的是:。

A、律师事务所

B、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C、某中学社团

D、某高校金融法研究中心

答案:B

解析:律师事务所一般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的形式,属于非法人组织,选项A错误;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属于特别法人,选项B正确;中学社团和高校金融法研究中心

不能以财产承担独立责任,应视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属于非法人组织,但不可能是

法人。因此,本题正确选项是B。

41.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012年)

A、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

B、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

C、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

D、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以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之外的其他手段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成立此罪的行为必须是与放火等相当,具有随时造成多数人或者不特定人死亡、

重伤的可能性。ABCD四个案例中的行为都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客观特征。从中

识别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要依据是主观上是否有故意以及是否有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AC项,行为人甲和丙都涉及违规驾驶(超速与醉驾),但

是没有更多证据表明行为人对于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故意的,所以认定为交通肇事

罪更为合理。故AC项错误。B项,行为人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公共场所)

“横冲直撞”,表明了行为人对于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有放任的态度,最终“撞

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应该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

B项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