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
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
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
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
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
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
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
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
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
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再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
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
的隔绝,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
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
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
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
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
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
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
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
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
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
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
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
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
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
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
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
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
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
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
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第1页共"页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
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
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
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
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
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
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
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
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
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
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
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篷”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
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
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
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
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
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
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
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
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
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
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
人类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
过来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
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
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
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
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
见文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
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第2页共"页
A.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膝文公上》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
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
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
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
美国人崇尚个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
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师陀
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卖煤油的远远从小胡同
的转角上出现,肩上担着挑子。
“卖煤油啊!”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
胡同里没有人。一条狗望望他,接着又自行走开。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来。
“卖煤油的!”走出来的人站在门口台阶上喊,手里端着灯。
梆!梆梆!卖煤油的在台阶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这是个装着架子的煤油
桶,另一头配一口箱子,上面贴着红斗方,里头放的是各种杂货:火柴、香烟、纸、糖
和烟丝。
买油的说:"打四两。”
“不说也知道。”卖煤油的接住灯。
卖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来,量够了数目。
“自来火又涨价了?”
“又涨价了!”
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他数过钱——梆梆!重新担起挑子。
“越涨越没利看!”他回头又加上一句,“你想想一馒头现在几个钱一斤?从前自
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
在冷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梆!梆
梆!
他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卖煤油啊!”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
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
“喂,卖煤油的!”又有个小门打开,又有个声音向他喊。
这喊他的是个老太太,一听下面的谈话就知道。
“你真是上辈子烧香烧来的福气,老斋公,娶这么一房好媳妇,两天点一灯油!”
卖煤油的看了看灯,一看他就准知道是新娘子的。
老太太喜欢得几乎把眼泪都流出来。
“会做活呢,”她说,“你给够数就好了!”
“老天爷是见证。”
当他们谈话时候,远远地又有一个人喊了。卖煤油的担起挑子,极和气地跟老太太
第3页共17页
分了手。
梆!梆梆!“卖煤油啊!”他喊着,尽量敲着木鱼。
这一盏是厨房里的灯,上面落了许多灰尘。喊他的是个中年女人,脸红红的,被烟
熏得满眼泪。
“该吃饭了。”没有放下挑子,卖煤油的就笑着招呼。买油的并不直接回答。
“有铜版纸吗?"她问。
“有,有!”
卖煤油的赶紧打好油,赶紧到另一头打开箱子,或是说他的杂货店。
“今天又是记账吗?”
“又是的!”
“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
“四吊多终归要还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真没有办法!卖煤油的笑着叹口气,卖煤油的担起挑子,天渐渐暗下来了,小胡同
里不再有人出现了。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
敲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现在它们
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
了……梆!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
弯,他的影子随即消失在昏暗中。
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灯也该点起来了。
一九四二年二月
(节选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有删改)
【注】:《果园城记》是师陀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上海写成。“果园城”既是师陀的心
灵栖息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寂静胡同深处,反复出现的这种“梆!梆梆!”声,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惯的
声调,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
B.“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其中“不高兴”是为了突出卖油者的心
地善良,有替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没有私心。
C.《灯》里的胡同世界是作者的情感载体,不仅仅是诗意表达,这里既有诗意般的静
谧安闲,也有底层百姓生活的窘迫。
D.卖煤油者对待不同顾客态度不同,或对顾客真诚而坦率,或对顾客夸赞而和气,或
对顾客无奈而同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连用“降下来”“降落”等一系列动词呈现的动态场景,增加了故事背景
的意境美,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文风。
B.《灯》中的卖油者虽是小人物,卑微坚韧,身上却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在
平凡琐碎中体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
C.“灯”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如“现在它们(灯)已经被点起来……”,这里的“灯”
象征着百姓对生活的希望。
D.文中写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以点带面,反映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境况,
简洁的对话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8.“梆!梆梆!”的木鱼声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4分)
9.著名学者马桂君评价本文时说道: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
来,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6分)
第4页共"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三手。先朝妖
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
冢宰,铃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
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
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
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
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嵇艰难岂宜以此乐舌[宸聪即斥三。g文耳条提十五串,ɪi'
纳之,悉施行。吊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鳌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净咚。上悟,
纳之。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荡,
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
“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日:“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
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援外
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
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
“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五月,帝不承。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口:“东
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日:“臣等
敢不尽力。”>0,上崩。
谷应泰①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注】①谷应泰(1620—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稿
/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B.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嵇
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C.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嵇
/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D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日/新天子当知稼嵇
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
元”。
B.游畋,也称“游田”,指游逸打猎、游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意思
一致。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与《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不豫”不
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日”意思相同,“翼”是通假字,通
“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
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第5页共17页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
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
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
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4分)
(2)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4分)
14.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
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力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频洲②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演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
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
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C.轻舟低篷在频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
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
用。
16.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
《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O
(2)柳宗元在《种树郭囊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
“"实际上却”“。
(3)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
体现了司马迁未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
千红。然而,春风唤醒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还有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植食者
对植物来说,常常被视为单一的取食关系,是非善意的访问者、掠夺者。
第6页共17页
事实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
恨情仇。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的现象①,然而,它们之间并非只有势不两立的
仇恨。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而是懂
得“收敛”,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也懂得“妥协”,
往往不再斤斤计较,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双方做出的让步可以②,
实现和睦相处,甚至双方还能③,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头细蛾与叶下珠
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叶下珠的种子成熟时,头细蛾幼虫也刚好
从叶下珠的果实里孵化出来,并依靠取食种子成长。此时,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
抗,而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种子拿来饲养头细蛾的幼虫,直至其化蛹。
到了第二年开春,蛹破茧变为能够飞翔的头细蛾成虫时,又为叶下珠提供传粉服
务,帮助其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18.请在文中横线外情入恰当的词语。(3分)
①②③
19.下列各中的引号和文中的“收敛”一词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荷兰素有“欧洲花园”之美誉。
B.这里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又小
C∙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
D.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
20.原文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它的一部分种
子成为了头细蛾幼虫的食物,直至其化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不过扇子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①o
古代皇帝、后妃及达官贵人出行时、多以成双的仪仗扇来表示高贵的社会地位。古代文
人墨客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手握一把扇子,用以显示自己高雅,有品位。
因“扇”与“善”谐音,②o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
在房间里挂一幅大的扇面画,或开一面扇形窗,祈祷善心、善行永驻,吉祥安康。扇子
还是儒雅智慧的象征。诸葛亮手执鹅毛扇,运筹帷幄。纪晓氤摇扇吟诗作对,口吐莲花。
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③o汉代宫廷女诗人
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时,写下了《怨歌行》:“斯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
中道绝。”诗人以扇作喻,道出了被弃女子的悲惨命运。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
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毅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诗人将团扇与
失宠女子联系在一起,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怨愤和惆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扇联是古代对联的--种。请从《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中任选一人,
为其题写一副扇联。要求:符合人物形象,不超过16个字。(5分)
第7页共"页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中的维修人员独孤月因故错过领队马蓝星的撤离
通知,最终独自一人留在了月球。
在努力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独孤月经历了两次抉择:在找回返回舱发动机后,
是利用太阳能继续赶路回到月球基地,还是原路返回营救唯一的同伴------只陪
伴自己的大袋鼠?独孤月经过思想斗争,最终选择返回救助大袋鼠。后来,因月
球车耗光动能陷入绝境的独孤月,偶然发现并利用大袋鼠的超强的跳跃能力,牵
引自己成功返回了月球基地。
好不容易修好了返回舱准备返回地球时,却得知有一颗小行星正撞向地球:
是留在月球保全自己,还是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拯救地球?独孤月没有犹豫,
选择独自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两难选择中的取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
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8页共17页
答案
1.C
2.B
3.A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
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
形成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
的不同态度,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
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
5.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
族性格不同;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
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
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
展。
④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人类
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问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张冠李戴,”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错误。由原文“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
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
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可知,“应受到尊重”指
的是“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的“一切文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曲解文意,“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
原因”错误。由原文“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
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
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
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可知,既然文化的创造有一定的自由
度和偶然性,就不能事事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否定“有古今无中外论”,认为文化有民族差异。
ʌ.强调万物各有差别,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第一段观点;
B.强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C.强调要团结一致;
D.强调要学习借鉴。
故选Ao
第9页共17页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五
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
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
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
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可知,材料先分
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结合材料“文化
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
的基本条件”“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其三,一定范
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
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可知,
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
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结合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
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第二种是……
第三种态度是"可知,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结合材料二“无
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
可知,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结合材料二“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
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和“由于文化的差异性,
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
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可知,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
害,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结合材料“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
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可知,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
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结合材料“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
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
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
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可知,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
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结合材料“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
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
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
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
宽容合理”可知,《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
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结合材料“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
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
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可知,“千
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
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问题。
6.B
7.A
第10页共17页
8.①“梆!梆梆!”声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胡同环境的寂静。
②用“梆!梆梆!”声串联起主要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胡同里有需求的人闻声开门
购物。
③“梆!梆梆!”声体现主人公的职业特点,他是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叫卖的生意人;“梆!
梆梆!”作为胡同里“从来不变的”声音体现卖油者虽身处困境仍奔忙求索的品质;常
年飘荡在胡同深处的“梆!梆梆!”声也衬托出卖油者内心的孤独。
9.①小说语言平淡舒缓,散淡洗练。文字简洁洗练,少铺陈少夸饰,以此来表现小人
物的真实生活,语言间充满着抒情特色。
②小说情节结构舒散。文章不追求情节的突转、延宕、起伏,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语言简洁,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理状况;文中仅用三个“棒棒”声串
联起文章主要片段,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散淡。
③小说主题散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生活在貌似平静的胡同里的人物的琐事,来
表现现实生活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解析】
【6题详解】
B.“没有私心”表述有误。由“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
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以及后文对第三个买油者提出“今天又是记账吗?"我们均
可判断,卖油者作为胡同里的小商贩,其言行有商业买卖活动谋利的动机。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赏析和对艺术技巧手法掌握理解的能力。
A.“古朴典雅”表述有误,文章整体的文风应是平淡舒缓。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相关理解和对物象的理解能力。
小说中的物象往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串联与推动、环境特征的暗示等方面有着
重要作用。
从环境角度看,本题反复出现的“梆!梆梆!”声,是黄昏十分小胡同里传出的木鱼声,
以声衬静,营造了寂静的环境;
从情节串联看,“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
来”“梆梆!重新担起挑子”“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
响声”“梆!梆梆!”声响起是卖煤油的小贩招揽生意,胡同里有需求的人闻声开门购
物。用“梆!梆梆!”声串联起主要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
从塑造人物看,“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梆!梆梆!”声是胡同卖煤油
的生意人敲打木鱼发出的声音,也代表了他的职业身份和特点;“他有他的老声音,从
来不变的声音”“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
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说明卖煤油的生意人常
年在胡同以此为生计,这是一个最底层的民众的生活现状,身处困境仍奔忙求索;''梆!
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
子随即消失在昏暗中”木鱼声和消失的影子衬托出卖油者内心的孤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散文化小说文体特点,往往涉及语言的散文化,意境氛围的营造,情节技巧的淡化
等。
语言上,结合“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在冷
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挑子活跃地跳
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所有的灯他都认
识……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可知,小说运用散文化得到
第11页共17页
语言,在朴素自然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和生活的真实,语调舒缓自如,抒情色彩浓厚。
情节上,这篇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讲述了一个常年在胡同售卖煤
油的小贩,在一个黄昏行走在胡同深处,用三个“棒棒”声串联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
通过买卖人之间简短的对话,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理状况,淡化情节,
结构也显得松散。
主题上,小说围绕卖油者讲述故事,展现胡同中的人和事,看似没有明显的主题,
实则主题深蕴其中。如卖油者虽是小人物,卑微坚韧,身上却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
在平凡琐碎中体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如“现在它们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
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蕴含深意;“梆!梆梆!”声,
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惯的声调,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胡同中形形色色
的人物折射当时的生活和社会现状,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0.B
11C
12.D
13.(1)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
令罢免使之离开。
(2)(皇帝)并且嘱咐他们:“不要在朝堂上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
14.道理:君主用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
伏。目的: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及后世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
的语言。马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
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
“上”指皇上,作“耕籍田毕”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D。
“宴群臣”,动宾结构,省略主语“上”,句意完整,后面断开;“知稼木啬艰难”,
动宾结构,“稼嵇艰难”作“知”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不豫,文中指不高兴”解释错误,文中的“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不豫则
废”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最终赐给了他毒酒”错误,原文为“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
外。会幼公主痘殛,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鸠死”,李广之死,是因为公主夭折
而太皇太后归罪于他,他感到恐惧,自己喝了毒酒。
故选D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东宫”,太子住处;“稔”,熟知;“交章”,纷纷上奏章。
(2)“属”,嘱咐;“廷”,在朝廷;“怨望”,心怀不满或怨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写作目的的能力。
第12页共17页
“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估伏,不可不审也”,意思是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
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不能不审慎啊。即君主用人关系重大,关系到到国家的安危,任
用贤能国家就安定,任用小人国家就危机四伏。
目的:此处放在文章结尾,总结前文,有借古讽今之意,以明代弘治皇帝任用贤臣远斥
小人的史实讽谏当朝及后世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参考译文: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
治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逐斥退。冬十月,(皇帝)召见退休
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
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十一月,大学士万安被罢免。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
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
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之离开。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
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马文升谒见皇帝,(皇帝)赏赐他一套大红织
金衣。这大概是皇帝做太子的时候,平素知道他的名声的缘故。马文升感激皇帝的特
殊恩遇,自己奋发振作,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的。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
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马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
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
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
推行。弘治十年二月,皇帝多次游玩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鳌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
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弘治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
罪自杀了。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
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
搜出他受贿的账本,上面记载“某某送黄米几百石"''某某送白米几千石”。皇上说:
“李广能吃多少,收受了如此多的米?”身边的人说:“黄米,是黄金。白米,是白银。”
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弘治十五年正月,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
部尚书。刘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
此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弘治十八
年正月,皇上召刘大夏、戴珊当面议论政事。讨论完毕,皇上各拿一锭白银赐给二人,
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过于清廉的生活。”并且嘱咐他们:“不必在朝廷谢恩,恐怕
他人会心怀不满。”五月,皇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
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
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
谷应泰说: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
家的安危,这不能不审慎啊。
15.B
16.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
异: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
达。
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分析错误。根据“谁记当年
豪举”,“又何必君恩赐与”流露出的愤慨不平之气可以看出他依然想有所作为,并不
是怡情山水、隐逸闲适。塑造的是一个壮志未酬而只能无奈隐居的闲散的江边渔翁形象。
故选B。
第13页共17页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
在两部作品中,陆游与苏轼都自称“闲人”,之所以如此称呼,与当时二人的处境有关。
陆游当时告老还乡,在乡间闲居。而苏轼则是被朝廷贬谪到边远的地区担任一个可有可
无的官职。所以二人都自称‘'闲人",是因为两人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
虽然都自称“闲人”,但二人在其中所表露的情绪却有所不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
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
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
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
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
其中。因此说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豁达,虽然有被贬
的郁闷,但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
与苏轼不同,陆游词中的“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句,唐代诗人贺知章
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一一君恩
(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
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
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
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
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17.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通事故赔偿金协议书七篇
- 鲍恩病病因介绍
- 劳务派遣书面协议书七篇
- 《数据资产入表合规规范指南》(征求意见稿)
- (参考)雕刻工艺品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 《廉政公署专题》课件
- 电工培训课件之跌落熔丝的操作
- 《广告创意文案设计》课件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建筑设计产业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分析报告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三-国开(CQ)-国开期末复习资料
- 《大学生工匠精神及培养研究》
- 2024年国家保密培训
- 2024年全新初二生物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GB/T 10433-2024紧固件电弧螺柱焊用螺柱和瓷环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 西方经济学考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财务管理考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