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一、本文概述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旨在探讨汽车车身设计的审美理念、设计原则、造型语言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汽车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其车身造型不仅承载着功能性的需求,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审美和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车身造型设计已经从简单的工艺制作转变为融合了艺术、科技、工程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创造活动。本文首先将对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造型设计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接着,通过回顾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和审美趋势,揭示车身造型设计的美学内涵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现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手法,包括流线型设计、动感造型、科技元素的应用等,以及这些设计理念如何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消费者审美观念的变化。本文还将对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讨论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对车身造型设计的影响,以及车身造型设计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和提升生活品质。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二、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美学原则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美学原则是指在汽车设计中,应遵循的美学规律和设计准则。这些原则旨在确保汽车车身的造型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传统。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美学原则:和谐统一:汽车车身的造型设计应追求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车身的各个部分,如车头、车身、车尾等,都应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美感。同时,车身的线条、比例和色彩也应和谐统一,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对称均衡:对称均衡是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中常见的美学原则。通过在设计中运用对称的元素和布局,可以使车身呈现出稳定、庄重的美感。同时,适度的对称也可以增加汽车的识别度和品牌特色。动态美感: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其动态美感也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车身的造型设计应能够展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流畅、动感和力量感。通过合理的线条布局和空气动力学设计,可以实现汽车的动态美感。人性化设计:汽车车身的造型设计应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感受。例如,车身的高度、宽度和视野等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以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同时,内饰的设计也应注重人性化,提供舒适、便捷的驾乘体验。文化传承:汽车车身的造型设计还应考虑到文化传承的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中应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审美特点。这不仅可以增强汽车的本土化特色,也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美学原则涵盖了和谐统对称均衡、动态美感、人性化设计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准则,为汽车设计师提供了明确的设计方向和思路。三、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历史演变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追求美学与功能完美融合的过程。从早期的马车形态,到现代流线型设计,再到未来的智能化、个性化设计,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在汽车的早期阶段,设计主要受到马车的影响,车身造型呈现出较为方正的形态,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这一阶段的设计重点在于车辆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而非审美价值。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20世纪初至中叶,流线型设计逐渐成为汽车车身造型的主流。流线型设计旨在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车辆的速度和效率。设计师们开始注重车身线条的流畅性和连续性,追求更加动感和时尚的外观。进入20世纪后半叶,汽车市场逐渐细分,消费者对汽车车身造型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这一阶段,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如复古、未来主义、肌肉车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同时,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设计师们能够更加精确和高效地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展望未来,随着智能化和环保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智能化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机交互和智能化功能的实现,而环保化设计则将强调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这些趋势将推动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从早期的马车形态到现代的流线型设计,再到未来的智能化和环保化设计,每个阶段都体现了设计师们对美学与功能的追求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不仅成为了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四、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流派与风格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作为工业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这些流派和风格不仅反映了汽车设计的技术进步,更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发展。经典与复古风格强调对汽车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设计师们往往从过去的经典车型中汲取灵感,将其经典元素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汽车造型。这种风格在汽车设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怀旧和温暖。简洁与未来主义风格强调汽车造型的简约和前瞻性。设计师们倾向于使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营造出一种未来感和科技感。这种风格在新能源汽车和概念车设计中尤为常见,它代表了汽车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科技生活的美好憧憬。动感与运动风格强调汽车造型的动感和运动性能。设计师们通过夸张的车身线条、大尺寸的轮胎和进气口等设计元素,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运动氛围。这种风格在高性能汽车和跑车设计中尤为突出,它让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到汽车的速度和激情。跨界与融合风格强调汽车设计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设计师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汽车设计思路,而是尝试将不同领域的设计元素和理念融入到汽车造型中。例如,将建筑、家具、艺术品等领域的设计元素融入到汽车设计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跨界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汽车设计的创新性和多元性,也为汽车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流派与风格多种多样,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些风格不仅丰富了汽车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审美体验。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相信汽车车身造型设计将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创新性的风格特点。五、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跨文化审美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为了全球性的商品。然而,尽管汽车的基本功能在全球范围内是一致的,但在车身造型设计上,却存在着显著的跨文化审美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也对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汽车车身造型设计往往强调和谐、稳重和大气。例如,中国消费者往往更偏爱车身线条流畅、造型饱满且稳重的汽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相契合。而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欧洲文化中,汽车车身造型设计则更注重个性、创新和动感。欧洲消费者往往更偏爱车身线条犀利、造型独特且充满科技感的汽车,这体现了西方文化中追求自由、挑战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跨文化审美差异的存在,使得汽车车身造型设计需要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者的审美偏好。汽车设计师需要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以创造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汽车造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汽车车身造型设计也需要逐渐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以创造出更具全球吸引力的汽车造型。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跨文化审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汽车设计师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这种差异,以创造出符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汽车造型。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融合,推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发展,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六、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创新方法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的突破上,更体现在设计理念的更新和设计手法的革新上。设计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汽车设计往往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但随着消费者审美的多元化,设计理念需要向更加个性化、情感化和文化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师需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既符合功能要求,又能触动用户情感的设计。设计手法的革新: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设计师可以运用更加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如参数化设计、逆向工程等,来实现设计的快速迭代和优化。跨学科的设计方法,如将汽车设计与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相结合,也能为汽车车身造型设计带来全新的灵感和视角。可持续设计: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设计成为汽车设计的重要趋势。设计师需要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考虑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环保性以及产品的可回收性,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跨文化设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设计成为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新趋势。设计师需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差异和用户需求,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汽车车身造型。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创新需要设计师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运用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关注可持续发展和跨文化设计,从而创造出更加美观、实用和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产品。七、案例分析特斯拉ModelS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其车身造型设计不仅体现了未来感,更融入了众多美学元素。车身线条流畅,弧面设计富有张力,整体形态既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又呈现出一种动感十足的美学形态。ModelS的前脸设计简洁而富有辨识度,独特的车灯设计和封闭的发动机舱盖强调了其电动汽车的身份。车身侧面则通过优雅的曲线展现出车辆的动感与力量感,而车尾的设计同样不失精致与和谐。兰博基尼Aventador作为超级跑车的代表,其车身造型设计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兰博基尼的设计师们运用锋利的线条和强烈的对比色,为Aventador打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车身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从前脸到车尾,无不体现出兰博基尼对于速度与激情的执着追求。Aventador的车身造型不仅是一种美学上的呈现,更是一种对于速度与性能的极致诠释。奥迪A8作为豪华轿车的典范,其车身造型设计体现了奥迪品牌一贯的简约与精致。车身线条流畅而优雅,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展现出了奥迪对于工艺与品质的极致追求。A8的前脸设计大气而富有科技感,车灯的设计更是点睛之笔,既提升了车辆的辨识度,又增强了整体的美感。车身侧面和车尾的设计同样不失豪华与稳重,整体形态展现出了奥迪对于豪华轿车造型设计的深刻理解。通过对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汽车品牌在车身造型设计美学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和追求。无论是特斯拉的未来感、兰博基尼的激情与力量,还是奥迪的简约与精致,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美学魅力。这也为我们在未来的汽车设计中提供了更多的启示与借鉴。八、结论与展望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消费者对汽车审美需求的提升,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成为了汽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对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深入研究,探讨了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标准等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不仅关乎外观的吸引力,更涉及到功能性与情感性的统一,是汽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还分析了当前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包括流线型设计、个性化定制、智能化融合等,这些趋势反映了消费者对汽车审美和功能需求的不断变化。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保持设计的整体协调性、平衡美学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等。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将为设计师提供更多创新工具和方法,使得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更加精准和高效;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审美的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这要求设计师在保持设计一致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因此,未来的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深入研究消费者审美心理和行为模式,为设计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和依据;二是探索新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提高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三是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在车身造型设计中的体现,推动汽车工业的绿色发展。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有望设计出更加美观、实用、个性化的汽车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动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参考资料: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是汽车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着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还关系着产品的美观和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因此,对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方法,旨在为汽车设计人员提供参考。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外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制造商们也愈加重视车身造型设计。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车身造型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将通过研究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相关背景,深入探讨其设计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车型的车身造型设计特点及其优劣;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消费者对车身造型设计的诉求和意见。根据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空气动力学、材料特性、制造工艺和消费者偏好等。目前,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主要趋势是更加注重流线型和细节设计,以提升车辆的性能和美观度。然而,车身造型设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风阻系数的控制、材料选用的合理性以及制造工艺的可行性等。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消费者对车身造型设计的点主要集中在车辆的性能、安全性和外观等方面。其中,消费者对车辆外观的度最高,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车身造型设计的重要性。调整车身造型设计: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空气动力学、材料特性和制造工艺等因素,以提升车辆的性能和美观度。同时,应注重细节设计,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应用新技术:采用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提高车身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例如,使用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等轻质材料,降低车辆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同时,借助先进的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消费者体验: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优化车辆的功能和内饰设计。例如,增加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高科技配置,提高消费者的驾乘体验。同时,注重环保和节能,满足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汽车车身造型设计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车辆的性能、安全性和美观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汽车设计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汽车车身造型设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提高汽车制造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降低汽车空气阻力,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已经成为当前汽车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将就如何降低汽车空气阻力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车身造型设计方案。汽车空气阻力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空气对汽车产生的阻力作用。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气流分离区域引起的涡旋阻力,二是车身表面的摩擦阻力。空气阻力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降低汽车空气阻力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减少排放、提高行驶稳定性,从而提升汽车的总体性能。流线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降低汽车空气阻力的车身造型设计方案。这种设计通过将车身造型设计成类似水滴的形状,使得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地流过车身表面,从而减小车身表面的摩擦阻力。同时,流线型设计还能够减小气流分离区域,降低涡旋阻力。在实践中,许多跑车和轿车都采用了流线型设计,以提升其性能和美观度。车身表面的细节处理也是降低汽车空气阻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车身前部的设计可以影响气流流向发动机舱和驾驶室内的气流组织,从而影响整车的散热和风阻性能。车身侧面的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车窗、门把手等部位的形状和位置,减小侧面的摩擦阻力和涡旋阻力。车尾的设计也可以通过优化尾翼、后保险杠等部位的形状和位置,减小尾部的气流分离区域和涡旋阻力。除了车身造型外,车身结构也是影响空气阻力的因素之一。优化车身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空气阻力,从而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例如,采用更加紧凑的车身结构、减少车身内部的零部件数量、优化车身内部的空气流动等措施,都可以降低汽车空气阻力。为了进一步降低汽车空气阻力,一些高性能的汽车还会使用一些空气动力学套件,如前唇、侧裙、后扰流板等。这些套件可以在不改变车辆基础结构的前提下,对气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控制,从而达到减小空气阻力的目的。降低汽车空气阻力对于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和环保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流线型设计、车身表面细节处理、优化车身结构和使用空气动力学套件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空气阻力,从而提高汽车的总体性能。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降低汽车空气阻力在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方面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车身造型(styling)根据汽车整体设计的多方面要求来塑造最理想的车身形状。车身造型设计是汽车外部和车厢内部造型设计的总和。它不是对汽车的简单装饰,而是运用艺术的手法科学地表现汽车的功能、材料、工艺和结构特点。车身造型的目的是以它的美去吸引和打动观者,使其产生拥有这种车的欲望。车身造型设计虽然是车身设计的最初步骤,是整车设计最初阶段的一项综合构思,但却是决定产品命运的关键。车身的造型已成为汽车产品竞争最有力的手段之一。车身造型主要涉及科学和艺术两大方面。设计师需要懂得车身结构、制造工艺要求、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制图学、声学和光学知识。同时,设计师更需要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知识,如造型的视觉规律原理、绘画、雕塑、图案学、色彩学等。汽车作为一种商品,设计师还要考虑制造成本和顾客的心理需求。车身造型的演变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演变主要决定于汽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为减少阻力,汽车车身从早期的马车型车身和箱型车身演变到流线型的甲虫型车身。为了避免横向风力的影响,又演变为船型车身。为进一步减小风阻系数,并避免高速时产生升力,又发展为现在的鱼型车身和楔型车身。汽车造型的演变,和艺术造型的思想发展密切相关。在过去的汽车上,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汽车采用大曲率的复杂造型,有的汽车还装有华而不实的大尾巴。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车身造型中简朴、明快、实用、流畅的构思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最早的汽车车身造型,即将马车车厢直接移植于汽车上。1886年,戴姆勒和本茨分别试制出1.5马力(1英制马力=745.7瓦)和0.85马力单缸汽油发动机,并成功地试制出第一台汽车。早期的汽车,是在马车的车身上安装内燃机而成。整个车身以木质材料为主,是篷体的,其车身造型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形式,被称为“无马的马车”,因此谈不到有汽车自己的车身造型。后来,汽车逐渐脱离开马车的车身,开始有了自己的样式。不过,由于发动机的功率太小,为了减轻重量,只能装用轻便的、简单的车篷、挡风板、挡风玻璃。有如箱子的车身造型。1915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车由篷体改为厢体,厢体是矩形的,其外形特点很像一只大箱子,并装有门和窗,人们称这类车为“箱形汽车”,它奠定了以后汽车的基本造型。当时的汽车受到马车的影响,车身高,1900年高约2.7m,1910年高约2.4m,1920年高约1.9m。因此,空气阻力很大。汽车要提高车速,就需尽力加大发动机的功率和减轻车身重量。从1920年开始,汽车车身由以敝篷为主转变到以封闭的箱形车身为主。为了减轻重量,开始大量采用薄钢板作为车身材料。1924年通用汽车公司开始采用不同颜色的面漆,从而改变了汽车清一色都是黑色的传统形象。20世纪30年代,为提高汽车车速,开始应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来减少风阻系数。轿车车身高度逐步降低到1.4米,车宽逐渐增大。车身截面从四方形变为椭圆形,从而减小了迎风面积。1934年,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气流”牌轿车首先采用了流线型的甲虫形车身外形设计,大大减小了空气阻力。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汽车,是甲虫型车身汽车的典型代表。1937年,F.波尔舍开始设计类似甲虫外形的汽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甲虫外形阻力小的长处,使“大众”汽车成为当时流线型汽车的代表。从20世纪30年代流线型汽车开始普及到4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是甲虫型车身汽车的“黄金时代”。但这种车身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乘员活动空间狭小,后排乘客头顶上部几乎碰到车顶;二是车身对横向风力不稳定,受风后容易使汽车偏离原来行驶的车道,这在汽车高速行驶时容易发生危险。因此,甲虫形车身后来被船型车身汽车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为创造舒适、宽敞的乘坐空间,出现了船型车身的轿车,并由此成为当代轿车造型的主流。1949年,福特汽车公司的V8轿车首先开创了船型车身的车形。船型车身的重要特点,是开始应用人体工程学来设计车身,把乘坐位置放在振动最小的汽车中部。发动机在前部,行李舱在后部,还取消了脚踏板和单独的翼子板,扩大了汽车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减小了汽车侧面的空气阻力。因此,船型车身汽车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一直盛行不衰。常见的奥迪100C型轿车,就是船型车身汽车,其风阻系数只有0.30。为了克服船型车身汽车的尾部过分向后伸出,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会产生较强的空气涡流作用这一缺陷,人们又开发出像鱼的脊背的鱼型汽车。195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别克”牌轿车开创了鱼型车身汽车的时代。如果仅仅从汽车背部形状来看,鱼型车身汽车和甲虫型车身汽车是很相似的。但如仔细观察,会发现鱼型汽车的背部和地面所成的角度比较小,尾部较长,围绕车身的气流也就较为平顺,所以涡流阻力也相对较小。另一方面,鱼型车身汽车是由船型车身汽车演变而来的,因此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车的长处,诸如车室宽大、视野开阔、车身侧面的形状阻力较小、造型更具有动感、乘坐舒适等,这些都远远地超过了甲虫型汽车的性能。另外,鱼型车身汽车还特别增大了行李舱的容积,更适合家庭外出旅行等使用。正因为如此,鱼型车身汽车才得以迅速地发展。但也同时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一是由于鱼型车身汽车的后窗玻璃倾斜得过于厉害,致使玻璃的表面积增大了1~2倍,强度有所下降,产生了结构上的缺陷;二是当汽车高速行驶时汽车的升力较大。鉴于鱼型车身汽车的缺点,设计师在鱼型车身汽车的尾部安上了一个上翘的“鸭尾巴”以此来克服一部分空气的升力,这便是“鱼形鸭尾式”车型。“鱼形鸭尾式”车型虽然部分地克服了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升力的,但却未从根本上解决鱼形车身汽车的升力问题。在经过大量的探求和试验后,设计师最终找到了一种新车型——楔形。这种车型就是将车身整体向前下方倾斜,车身后部像刀切一样平直,这种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第一次按楔形设计的汽车是1963年由S.阿本提设计的,这辆汽车在汽车外形设计专家中得到了极高的评价。1968年,通用汽车公司的O.托罗纳多改进和发展了楔型车身汽车,1968年又为凯迪拉克高级轿车的设计师埃尔多所采用。楔型车身造型主要在赛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因为赛车首先考虑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问题对汽车的影响,车身可以完全按楔形制造,而把乘坐的舒适性作为次要问题考虑。如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法拉利跑车,就是典型的楔形车身造型。楔型车身造型对于高速行驶的汽车来说,无论是从其造型的简练、动感方面,还是从对空气动力学的体现方面,都比较符合现代人们的主观要求,具有极强的现代气息,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速度的快捷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MR2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11T 1315-2015 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
- 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考生医师联网注册及考核管理系统数据库信息补录(修改)办理申请审核表
-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 制冰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带升降设备的立体车库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存储卡读卡器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家具用皮缘饰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英语暑假作业(一)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暑假预习Unit 1 Section A
- 投标文件质量保证措施
- 应用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判别沉积环境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2)
- 培训师授课评分表
-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 商务英语教学课件:unit5 Travel and Visits
- 民航概论课程标准
- MACD二次绿柱缩短的选股公式.doc
- 尾矿库闭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范本
- 化工企业事故案例分析(中毒事故)
- 三管塔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