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广东省东莞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将选项答在答题卷上指定位置。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愿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愿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一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D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材料反映了A.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 B.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C.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D.宗族凝聚力在逐渐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最近的亲人、第二重要的亲人”等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近远疏划分的,也就说明了宗法制、宗法观念影响了亲戚观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亲戚观念的形成而非亲戚体系较为庞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男尊女卑和宗族凝聚力的问题,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A.周王室统治强化 B.争霸战争频繁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民族交融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政自诸侯、大夫、臣宰出”都僭越了宗法礼制的行为,这体现了分封宗法制遭到了破坏,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统治弱化,排除A项;“争霸战争频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内迁各部与华夏各部逐渐融合,强化了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中原以外的部族不再被视为蛮夷,C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富国强兵,各国进行变法,变法促进了民族交融,并非民族交融促进了战国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6.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其观点意在说明()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 B.地方治理有利于君主集权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 D.专制暴政与秦朝灭亡无关【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钱穆强调的是秦朝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是当时中国统一的新局面的要求,具有合理性,C项正确;A项并非钱穆主要想说明的观点,排除A项;题目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对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没有提及秦朝的暴政及其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7.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A.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C.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D.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名称,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正确;材料描述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排除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8.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铸造货币B.颁布推恩令C.推行儒学教育D.建立刺史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因此颁布了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结果诸侯国被越分越小,逐步失去了与中央对抗的资格,故选B。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政治问题,A和C分别是汉武帝执政时期在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推行的措施,并不能直接起到削藩的作用,排除;刺史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控,但仅是监察无法起到削藩的作用,排除D。9.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研习儒家著作成为新时尚,就连汉昭帝也自称通《孝经》、《论语》和《尚书》等典籍。这反映出()A.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强化 B.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C.儒学日益脱离广大民众 D.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研习儒家著作成为新时尚,就连汉昭帝也自称通晓典籍,这反映山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D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昭帝通晓儒家经典,无法体现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述儒学在民众之间的流传情况,无法得出“儒学日益脱离广大民众”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0.南北朝时,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家之婚姻”等“稽谱籍”、看门第,主要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B项正确;保证士族“高贵血统”与依据谱籍选官不符,A项错误;防止士族门第混乱是对依据门第选官和联姻的做法归类,不是其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弘扬士族良好家风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1.在汉魏时期画像中,可以随处找到少数民族的身影,汉魏画像对少数民族赋予“高鼻”、“深目”、“多须”、“披发”、“尖帽”等形象特征。当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同一幅图像中出现的时候,汉人有意塑造少数民族这些形象特征。这些现象体现出当时()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 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人有意塑造了少数民族某些形象特征“高鼻”、“深目”、“多须”、“披发”、“髡刑”、“尖帽”,而汉人都不表现此类的特征,突出此类特征目的是区别汉族和少数民族,汉魏时期汉人对周边少数民族在文化意识上视为“非我族类”,是汉人文化意识中传统意识即华夷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判断民族交融“已成为社会主流”,排除C项;材料的侧重点是汉人塑造的少数民族某些独特的形象特征,而非艺术创作内容的丰富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2.马球发源于古代波斯,唐代打马球成为最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公元709年,大唐皇家马球队与吐蕃使团进行马球友谊对抗赛。唐玄宗在比赛中“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据此可知,唐代()A.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B.体育运动的贵族化C.民族融合趋势明显 D.社会风貌开放进取【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起源于古代波斯的马球成为唐朝最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同时“大唐皇家马球队与吐蕃使团进行马球友谊对抗赛”,体现了唐代开放进取的社会风貌,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开放进取的社会风貌,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13.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运河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且隋朝因隋炀帝的暴政而亡,故D项错误。14.鉴于对九品中正制下州县中正官在举荐人才时“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皇上)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的不满,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由此可见,隋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A.完善监察制度 B.选拔忠实奴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系贵族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针对九品中正制“夺天朝(朝廷)之权势”的弊端,隋朝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以才学为选官标准,着重选拔有才能的人,不是选拔忠实奴才,排除B项;科举制使一批有才能的寒门学子入仕,限制了贵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1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6.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答案】C【解析】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故选C;材料中赋税制度的变化,与中央的控制力减弱无关,排除A;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徭役负担加重,且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排除B;D项中“杜绝”表述太绝对,错误。17.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18.图1为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流行于长安城的百戏中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该作品可以印证()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开始交融 B.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C.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领先世界 D.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图片信息可知,骆驼、胡人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而来,体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体现唐朝文化政策的包容性,B项正确;西汉时期,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就已开始交融,排除A项;唐三彩是陶器,而非瓷器,排除C项;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异域乐舞艺术的普及,而且“普及”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9.《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说明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行政归宰相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因此A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20.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A.与三司使三权分立 B.大大削弱了相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可得出发运使把地方供赋收归中央,通过经济手段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发运使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体现削弱相权,排除B项;导致北宋贫弱的是“三冗”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21.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着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是在旧的官僚、贵族甚至变法阵营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以王安石和宋神宗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权力集团。该变法更是遭到了司马光、韩琦和苏辙等众多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该学者旨在说明王安石变法()A.缺乏最高统治者支持 B.失败具有必然性C.未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D.政策缺乏可行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旧的官僚、贵族甚至变法阵营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以王安石和宋神宗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权力集团。该变法更是遭到了司马光、韩琦和苏辙等众多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可知,王安石变法始终缺乏强有力的集团支持,更遭到司马光等守旧官员的反对,可见其遇到的阻力很大,失败是必然的,B项正确;材料显示王安石变法得到宋神宗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变法遭遇的阻力大,并没有强调变法是否实现富国强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策是否缺乏可行性,排除D项。故选B项。22.宋元时期,一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平等,而“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当时的中国未实现国家统一,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3.元代,行省长官也被称为丞相,以平章政事为其副官,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丞相及平章政事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有路、州、县,其长官被称为“达鲁花赤”,亦由蒙古人充任。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A.旨在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统治 B.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C.基本否定了前代地方行政制度 D.埋下了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元代行省及路、州、县的长官都由蒙古人充任,目的之一是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元代在实施行省制时注意适应汉族地区的制度文化,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元代在行省之下设有路、州、县,说明它没有否定前代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元代设置行省,由蒙古人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从材料看不出埋下了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排除D项。故选A项。24.宋朝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船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朝贡贸易成为主流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工商皆本思想盛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这是中外贸易频繁的需求,反映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朝贡贸易成为主流,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材料中元丰年间指的是北宋神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排除D项。故选A项。25.宋朝时期,社会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新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C.等级差别已经消失 D.中央集权逐步削弱【答案】A【解析】“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了当时大量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关心祖宗名望,说明门第观念逐渐淡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宋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26.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答案】C【解析】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反应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话本出现,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宋代话本具体对社会的影响,无法表明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A错误;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的说法明显夸大,B错误;话本是艺术创作,是对北宋城市生活的升华,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D错误。27.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这说明该时期()A.三教合一成主流 B.科举制发展亟需标准化教材C.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D.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张载、王安石、程颐、朱熹等儒士,继承先秦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怀着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编著阐释先秦儒家经典,是谓“为往圣继绝学”,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教合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发展亟需标准化教材”,排除B项;“儒学丧失统治地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8.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 B.内阁发挥作用C.外戚干政 D.丞相权力加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制度,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因此能够出现皇帝不理朝政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情况,B项正确;明代皇帝不理政务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主要是因为内阁发挥作用,不是因为宦官专权或外戚干政,排除A、C项;明代已经废除了丞相,排除D项。故选B项。29.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造成蒙古军队威逼北京的结局;但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D项正确;当时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中原经济是农耕经济,排除A项;诸王守边加强了边地的防御力量,排除B项;“九边重镇加剧了明蒙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0.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点:史学研究•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第II卷二、非选择厕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1)由材料“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见: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2)“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