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

傅鞫武日:“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留之。"太傅日:“请入,图之。”居之有间,樊於期

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又况闻樊将军之

在乎!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日:“燕有田光先生者,

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国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J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厚焉。太子跪而逢迎,却

行为道,跪而拂席。左右无人,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

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J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

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J田光笑曰:“诺。”光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光窃不自外,言是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J

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日:“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而今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

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到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

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日:“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

以重利,必得所愿。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M

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惟荆卿留意

焉。”后荆轲刺秦,事不就,为秦所杀。秦大怒燕,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五

岁而卒灭燕国。秦兼天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而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

B.“因太傅”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C.“乃造焉”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含义不同。

D.“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词。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将要吞并六国,此时,燕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太子丹多方求助,最终决定铤而走

险。

B.樊於期因贫穷逃亡到燕,鞫武力陈收留樊於期的危害,并建议让他入匈奴,但丹没有听

从。

C.太子对田光十分恭敬,但田光因身体原因而不能亲自效忠国家,于是就力荐荆轲为太子

出力.

D.荆轲刺秦激怒秦王,于是秦国出兵攻陷燕国蓟城,五年后,秦国灭掉了燕国,最终统一

天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

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必得所愿。

14.文中田光最终自刎而死,请简述其原因。

【答案】10.A11.B12.B

13.①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因此耽误国家大事,与我交好的荆轲,是可以任用的。

②我认为如果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

14.①田光误以为太子怀疑自己,认为行为被人怀疑,就称不上是有气节的侠义之士。

②田光想以自杀来激励荆轲,让荆轲去拜见太子,共商国事。

③田光想让太子明白自己不会泄露国家机密,以表明忠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

句意: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

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

“于外”作“擅兵”的后置状语,意思是“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京城外指挥军队”,中间

不能断开,要在“于外”之后断开,排除BC。

“以其间”作“诸侯得合纵”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I)。

故选A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图”字含义都“图谋、考虑”。句意:帮忙考虑应对之策。/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B“因太傅”中“因”意为“通过”;“因击沛公于坐”中“因”意为“趁机”,所以两个“因”

字含义不同。句意:通过太傅。/趁机把在座位上的沛公。

C.第一个“造”意为“拜访”;第二个“造”意为“制造”。“造”含义不同。句意:于是就

去拜见太子。/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D.正确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樊於期因贫穷逃亡到燕国”错,“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的“穷困”意为指陷入困境,

走投无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虽然”,即使这样;“乏”,耽误;“善”,交好。

②“诚”,如果;“窥”,引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而今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可

知,田光误以为太子怀疑自己,认为行为被人怀疑,就称不上是有气节的侠义之士。

由原文“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到而死”可知,田光想以自杀来激励荆轲,让荆轲去拜见太

子,共商国事。

由原文“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可知,田光想让太子明白自己不会泄露国家机

密,以表明忠心。

参考译文: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

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考

虑应对之策。”太傅说:“太子请进,我们共同来谋划考虑。”过了一些时候,樊将军从秦

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

一直怀恨在心,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灾祸难以避免了。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

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

可怜的朋友,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

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通过太傅您认识田先生,好吗?"鞫武说:

“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

于是就去拜见太子。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左

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

决这件事。”田光说:“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

了。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因此耽误国家大事,与我交好的荆轲,是可以任用的。”太子说:

“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太子把田光送到门口说:“我

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笑着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

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

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

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但如今太子他怀疑我。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

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完就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

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以此表明田光没有泄露国家大事。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

流满面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

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席,给荆轲叩头,说:

“我认为如果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

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

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

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后来荆

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被秦王杀害。于是,秦对燕十分愤恨,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

十月攻陷燕都蓟城。五年之后终于灭掉了燕国,秦国统一天下。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他。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

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

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

乎?“孔子曰:“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

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

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

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J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

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惹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未见其子富而父

母贫者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日:“爱民若

何?“日:“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

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

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萼为国者遇民,如

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陵迟,缓延的斜坡。下文“陵迟”引申为衰落之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

/则百姓从风矣/

B.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

之则百姓从风矣/

C.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

/则百姓从风矣/

D.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

之则百姓从风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两句中“故”

字含义相同。

B.“若是则寡人贫矣”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若”字含义相

同。

C.“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与”字含义不同

D.“故善为国者遇民”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善”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孙康子主张杀掉他们,孔子反对杀掉他们,认为这是不教导

就杀人,是滥杀无辜。

B.孔子以“墙”“山”设喻,意在表明对老百姓要悉心教化,不可采取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

题的政治主张。

C.孔子以“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来告诉鲁哀公,不必担心减轻赋税使百姓富足会让

君王变得贫穷。

D.姜太公认为治国的根本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民为本”的优良

传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

15.康子为什么要杀掉“父子讼者”?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0.A11.D12.B

13.①因此治理国家,好比调琴定音,大弦拉得太紧了那么小弦就会绷断。

②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

14.康子认为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根本,现在杀掉“父子讼者”是为了羞辱那些不孝的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不能用刑罚。

宣示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自己。

“是……也”,判断句,这是……啊,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CD;

“先”修饰“服”,首先实行(它),偏正结构,不能断开;“则”此处为副词,放在句首,

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A1,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都是“所以”。句意:所以说紧拉马缰的人,不是驰驱千里的御手。/所以在即将驾崩的时

候将天下大业托付给我。

B.都是“如果”。句意:如果这样做,那我就会贫穷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

C.给;交好,亲附。句意: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夺他们。/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D∙“含义不同”错误,都是''善于"。句意: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百姓。/善于借助外物

罢了。

故选D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

B.“不可采取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说法错误,孔子以“墙”“山”设喻,意

在表明要先教化,教化行不通再刑罚。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故”,因此;“譬若”,好比;“绝”,绷断。

(2)“道”,根本;“谊”,原则;“爱”,爱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康子要杀掉“父子讼者”的原因是“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意

即“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根本,现在杀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的人,不也可以吗”。据此概括出

答案:康子认为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根本,现在杀掉“父子讼者”是为了羞辱那些不孝的人。

参考译文:

水浑浊就会使鱼儿难以生存,政令苛刻就会使百姓动乱,城墙太陡峭就会崩塌,河岸高

耸就会溃塌。因此治理国家,好比调琴定音,大弦拉得太紧了那么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紧

拉马缰的人,不是驰驱千里的御手;发出声响的声音,传不过百里。没有声响的声音,可以

传遍四海。

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孙康子:“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百姓不懂

得父子相讼的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执政者的过错。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

季孙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根本,现在杀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的人,不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不能用

刑罚。宣示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

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就用刑罚对待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

人不能跨越。七百尺高的山,小孩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

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诗经上说:'俾民不迷!’以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

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不同寻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放置不用J告状的父子听

了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

鲁哀公向孔子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富裕长寿。”哀公

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不会犯罪,不

犯罪百姓就会长寿。”哀公说:“如果这样做,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没有见过那做儿

子的富有但父母却贫穷的。”

周武王问姜太公:“治国的根本方法该怎么样”?姜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

过是爱护百姓罢了J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受损

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败坏,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夺他们,

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他们的职业,就

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机;对有罪的人加重刑罚,就

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

劳苦又不断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怨怒。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百姓如同父母爱护子女,

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挨饿受冻就为他们伤心,看见他们劳苦就会为他们感到悲伤。”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隆口,

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

士有饥色樵苏后煲师不宿饱今井险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

在其后。愿是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

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

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

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隆口三十

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日:“赵见我

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己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

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莺小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干县,信建大将

旗鼓,鼓行出井隆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悬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

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

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

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流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隆之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B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C.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D.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是古代的交际用语,是“下级”称“上级”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B.背水,背靠着水,与现在所讲的“背水一战”中的“背水”含义不同。

C.平旦,意为天刚亮的时候,也可以指平日、平时,文中的含义是前者。

D.于是,意为在这时,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如“妻子”一例也多如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余自称“义兵”,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派人暗中打探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率军

前进,在距井隆口三十里处扎营。

B.陈余认为韩信一方势单力薄,此时避而不击的话,各诸侯会认为他胆怯,便来攻打他,

这表现出他轻敌、对形势判断不明。

C.韩信派出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伺机攻入赵军营地夺取战利品,进入到敌营后,拔掉了所有

赵军的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

D.赵军想退回营地,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以为赵将都被汉军擒获,纷纷逃跑,赵将尽

管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溃败之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

(3)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

14.韩信为何能以少胜多击退赵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答案】10∙A11.B12.C

13.(1)(4分)不到十天韩信、张耳这两个将领的头颅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否则便肯

定要被他们二人所俘获!

(2)半夜,韩信传令部队出发,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观

察赵军的动向。

14.①知己知彼,充分掌握敌我双方情况;

②胆大心细,面对强大的敌军,他毫不畏惧,且做了细致的部署安排:

③战术高明,韩信将部队一分为三:主力、万人先锋、两千骑兵,在时间和空间上做了精妙

排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我们,锋芒锐不可当。我听说从千里之外供给军粮,

士兵会面有饥色。临时拾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当会常常食不果腹。

“国”作“去”的宾语,故“去国”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BC;

“士”作“有饥色”的主语,故“士有饥色”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D。

故选A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对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B.“含义不同”错•背水,与现在所讲的“背水一战”中的“背水”含义相同,都是背靠着

水的意思。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韩信派出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伺机攻入赵军营地夺取战利品”理解有误,不是韩信的军队

去夺取战利品,而是赵军将士去追逐争夺战利品。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致于”,送达;“为……所”结构,表被动;“禽”,通“擒”,捕捉。

(2)“传发”,传令出发;“轻骑二千”,两千名轻骑兵;“间道”,小路、小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可知,韩信知己知彼,

充分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

由原文“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

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赵

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可知,韩信胆大

心细,面对强大的敌军,他毫不畏惧,且做了细致的部署安排;

由原文“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隆口”“信所出奇兵二

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可知,韩信战术高明,韩

信将部队一分为三:主力、万人先锋、两千骑兵,在时间和空间上做了精妙排布。

参考译文:

汉高祖三年冬季十月,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名士兵向东攻打赵。赵王和成安君陈余闻讯,

就在井隆口集结部队,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劝说成安君说:“韩信、张耳乘胜势

离开本国远征我们,锋芒锐不可当。我听说从千里之外供给军粮,士兵会面有饥色。临时拾

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当会常常食不果腹。而今井隆这条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

行军队伍前后拉开几百里,依此形势,随军的粮草必定落在大部队的后面。望您借给我三万

人,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而您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他们向前无

仗可打,退后无路可回,野外又无什么东西可抢,如此不到十天,韩信、张耳这两个将领的

头颅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否则便肯定要被他们二人所俘获!”成安君曾经自称是义兵,

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说:“韩信兵力单薄且又疲惫不堪,对这样的军队还避而不击,各诸

侯便会认为我胆怯,而随便来攻打我了。”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陈余不采纳广武君

的计策,非常高兴,因此便敢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隆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半夜,

韩信传令部队出发,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观察赵军的动向,

并告诫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退逃,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即趁机迅速冲

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红旗。”又命他的副将传送一些餐食给将士,说

道:“待今天打败赵军后再会餐!”众将领们都不相信,只是假意应承道:“好。”韩信说:“赵

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塞,而且他们没有看见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肯出兵攻打

我们的先头部队的,这是因为他们怕我军到了险要的地方,遇阻后就会撤回去。”韩信随即

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望见后都哗然大笑。天刚亮的时候,

韩信立出了大将的旗鼓,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隆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双方激战了很久。

这时,韩信和张耳便假装丢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部队大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

又和赵军快速接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追逐韩信和张耳。韩信、张

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全军就都拼死奋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

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

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经无法抓获韩信等人,便想退回营地,但却见自己的营

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于是士兵们大乱,

纷纷逃跑,赵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溃败之势。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大败赵

军,在水边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赵歇。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隆之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至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曹大夫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

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J乃馈盘餐,置璧焉,公子受餐反璧。

负羁言于曹伯曰夭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

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对曰:“臣闻之:爱亲明贤,政之干也。礼宾矜穷,礼之宗也。

礼以纪政,国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

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谓晋公子之亡,不可不怜也。比之宾客,不可不礼也。失此二

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玉帛酒食,犹粪土

也,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阙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君基图之。”公弗听。

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

国,何以报我?”公子再拜稽首对日:“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

其避君?畲。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祭鞭,以与君周旋。”令尹子玉日:“请杀晋公子。

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王曰「‘不可。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

天之祚楚,谁能惧之?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无令君乎?且晋公子敏而有义,约而不谄,

三材待之,天祚之矣。天之所兴,谁能废之?”于是怀公自秦逃归。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

厚由以送公子于秦。

(节选自《国语•晋语四》,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

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B.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

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C.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

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D.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

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字的用法相同。

B.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今有“退避三舍”,用来表达对人让步、

不与相争。

C.文:华美,文采。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文”的意思相同。

D.厚币:丰厚的财物,货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中“厚币”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僖负羁之妻有远见。她看出重耳是一位贤人,其随从又有国相之才,重耳将来定能归国

即位,所以劝丈夫善待重耳。

B.曹共公固执无礼无识。他把经过曹国的重耳等同于一般流亡公子看待,体现他的无礼无

识;又不听大臣规劝,体现他的固执。

C.面对楚王之问,重耳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他回答说,将来楚晋在战场相遇,晋军先退

让来报答楚国,之后若能保全性命,便会与楚国周旋到底。

D.楚成王对重耳礼遇有加,惺惺相惜。以重礼款待流亡中的重耳,又拒绝了令尹子玉杀害

重耳的请求,认为是上天要护佑重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2)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

15.僖负羁批判曹共公“爱粪土以毁三常”,且指出“失常”而国“不立”的危害,结合文

本回答这里的“三常”指什么?

【答案】10.C11.D12.C

13.(1)一旦成为霸主,必然会诛伐以前曾对他无礼的国家,那么第一个遭殃的恐怕是曹

国。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

(2)楚国军队的恐惧,是因为我不修养品德。我没有品德,杀他又有什么用!

14.①爱亲明贤;

②礼宾矜穷;

③礼以纪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现在经过此地,和君王的地位相当,难道不应当以礼相

待吗?”曹共公回答说:“诸侯各国在外逃亡的公子多了,谁不经过此地呢?逃亡的人都没

有什么礼节可言,我怎么能一一都以礼相待呢?”

判断句“……也”,应在“也”后断开。固定句式“不亦……焉”,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D;

“过此”动宾结构不断开,排除A。

故选C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其”字的用法相同。句意:您一定要好好考虑。/你一定

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B.正确

C.“文”是华美,文采。“文”的意思相同。句意:而且晋公子为人通达又富于文辞。/质朴

和文饰配合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D.“厚币”意思丰厚的财物、厚礼。“厚币”意思相同。句意:楚成王便用厚礼把重耳送到

了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故选D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保全性命”错。“若不获命”是说如果还得不到同意,有还不放过我的意思。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表示揣测,恐怕、大概;“盍”,何不,为什么;“蚤”通“早”;“贰”,背叛、

不一致。

(2)“楚师之惧,我不修也”,判断句;“修”,修养品德;“何为",有什么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爱亲明贤,政之干也”可知,是爱亲明贤。

由原文“礼宾矜穷,礼之宗也”可知,礼宾矜穷。

由原文“礼以纪政,国之常也”可知,是礼以纪政。

参考译文:

重耳一行自卫国经过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天生肋骨连成一片。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

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公子重耳的随从,个个都是将相之才,重耳在他们辅佐下,日后一定

能重返晋国,登上王位;重耳成为晋君之后,也一定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一旦成为霸主,

必然会诛伐以前曾对他无礼的国家,那么第一个遭殃的恐怕是曹国,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

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派人送了一盘食物给重耳,并且暗中放了一块宝玉

在食物里,可是重耳只收下食物,却退回宝玉。

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现在经过此地,和君王的地位相当,难道不应当以礼相待

吗?”曹共公回答说:“诸侯各国在外逃亡的公子多了,谁不经过此地呢?逃亡的人都没有

什么礼节可言,我怎么能一一都以礼相待呢?"僖负羁回答说:“我听说,爱护亲属,尊重

贤人,是政事的主干。以礼待客,同情穷困,是礼仪的根本。用礼来治理国政,是国家的常

道。失去了常道,就不能自立,这是君主所了解的道理。晋公子十七岁流亡国外,三个具有

卿相之才的人追随他,可称得上是贤人了,而君王轻视他,是不尊重贤人。说起晋公子出逃

流亡,不可以不加怜悯。即使将他视作宾客,也不可不以礼相待。如果失去了这两者,那就

是不以礼待客,不怜悯穷困了。君主守着上天所聚集的财富,应当施予适宜的对象。遇到适

宜的对象不能施予,那么聚敛财富和民众一定会缺失。玉帛酒食,如同粪土一般,吝惜粪土

而毁弃三种立国的常道,那就会失去君位,丢掉聚集起来的财富民众,这样做是不难的,但

恐怕不可以吧?您一定要好好考虑J曹共公不听从僖负羁的劝告。

重耳又到楚国,楚成王用周礼款待他,宴会上献礼九次,庭上陈列的礼物数以百计。宴

会之后,楚成王问公子重耳说:“您如果能够回到晋国为君,用什么来报答我呢?"公子重

耳跪拜叩头说:“若是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那么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

愿退避九十里。要是这样还得不到楚国退兵的命令(还不放过我),那么我只好左手执马鞭

弓箭,右手抚箭囊弓套,与您较量一番。”令尹子玉说:“请杀掉晋公子重耳。不杀的话,一

旦他回到晋国,必然会对楚军造成恐惧。"楚成王说:“不行。楚军有恐惧,是因为我不修养

品德。我没有品德,杀他又有什么用!如果上天保佑楚国的话,谁又能对楚国造成恐惧呢?

如果上天不能保佑楚国,那么晋国的土地上,难道就不会出现其他贤明的国君吗?而且晋公

子为人通达又富于文辞,处在穷困之中,却不肯逢迎谄谀,又有三位卿相之才侍奉他,这是

上天在保佑他啊。天意要叫他复兴,谁能够毁掉他呢?”正在这时晋怀公从秦国逃回了晋国。

秦穆公派人到楚国来召请公子重耳,楚成王便用厚礼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日:“吾

富有天下,岂不能作一楼?”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

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日:“陛下昔以天下

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庄宗默然。河南县令罗贯,为人强直,颇为

崇韬所知。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怜人由此切

齿。皇太后崩,庄宗卒陵作所,而道路泥涂,桥坏。庄宗止舆问:“谁主者?"宦官日:“属

河南。”因亟召贯,即下狱。明日,传诏杀之。崇韬谏曰:“桥道不修,法不当死。”庄宗怒

曰:“太后灵驾将发,天子车舆往来,桥道不修,卿言无罪,是朋党也!”崇韬曰:“贯虽有

罪,当具狱行法于有司,陛下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使天下之人言,陛下用法不公,臣等

之过也。”庄宗曰:“贯,公所爱,任公裁决!”因起入宫,崇韬随之,论不已。庄宗自阖殿

ΓJ,崇韬不得入。贯卒外杀。崇韬素嫉宦官,尝谓魏王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

太子,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去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

及闻此言,遂皆切齿。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

等共构之。延嗣还,上蜀簿。庄宗曰:“人言蜀天下之富国也,所得止于此邪?”延嗣因言

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

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杀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郭崇韬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

齿/

B.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

齿/

C.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

D.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幸陵作所”与“幸蒙大恩”(《苏武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

B.“因起入宫”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贯卒见杀”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当尽去宦官”与“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崇韬为人正直,敢于进谏。面对庄宗修楼纳凉的想法,他积极劝谏,庄宗最终采纳了

他的建议。

B.在对河南县令罗贯的处罚一事上,郭崇韬仅出于对自己所熟悉之人的信任和喜爱,谏言

其罪不当死。

C.郭崇韬嫉恶如仇,一向看不起宦官们的所作所为。曾经向魏王继岌建议,待其即位之后

清除宦官。

D.庄宗派宦官马彦珪到蜀地观察郭崇韬的情况,马彦珪受到刘皇后的教唆,后假托诏书杀

害郭崇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

(3)延嗣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14.《五代伶官传序》中用“祸患常积于忽微”来告诫我们,封建王朝的覆亡往往是由一个

个小错误导致的。请简要概述文中有哪些可能为后唐带来灭顶之灾的小错误。

【答案】10C11.D12.B

13.(1)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一心只想着统一天下,现在只想到自己,选择忍受艰苦还

是安逸舒服,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

(2)延嗣乘机说蜀地的宝物都被郭崇韬收入囊中了,并诬陷崇韬有二心,将要危及魏王。

14.①庄宗贪图享乐。因为自己享乐,就想要修一座楼。

②宦官、伶人为非作歹。宦官、伶人一旦达不成目标,就会极力诬陷贤良,即使郭崇韬这样

的高官也不能幸免。

③后宫干预朝政。刘皇后唆使宦官杀死功臣,如弃草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罗贯以身作则,奉公守法,不接受权豪们的请托,宦宫、伶人的请求信堆满几张桌

子,一概不给上报,宦官、伶人因此对他切齿痛恨。

“正身”“奉法”是并列结构,一同做“贯”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求”和“请”都是“请求”的意思,是同义复词,和“所”构成所字结构,一同做“有”

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宦官”和“伶人”共同做“切齿”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皇帝去某地;有幸。句意:庄宗到陵墓修建场所视察。/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

B.趁机;依据,凭借。句意:趁机起身入宫。/依据黄河为城池。

C.两个“见”字都有“被”的意思。句意:罗贯最终被杀。/诚实对待君主却被怀疑。

D.“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当尽去宦官”中的“去”是“清除”

的意思,而“乃令张仪详去秦“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含义不同。句意:应当完全

清除宦官。/于是假意命令张仪离开秦国。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